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戏曲理论基于戏曲创作而产生,但是理论具有逻辑性,能够引导对问题的深入 探索,使其获得高于实践的品格。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戏曲理论对于思潮的演变, 较之于戏曲创作,反应更灵敏、更鲜明。元杂剧大盛于元,是元代文学样式的杰出 代表。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评价不尽相同,而这不同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三代不同 的价值观、审美观,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各自的文人心态,这对于全 面了解三代的风貌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 价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元、明、清三代,作为元杂剧研究中的不同时期,对元杂剧的研究有传承相继 创新变革的关系,同时又有其各自的特点。本文试就总体论、作家论、文辞论、选编 论四方面,以纵向的发展轨迹来探讨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元代是元杂 剧研究的初创期,虽然许多著述只是资料性质,并不成熟完善,但给后人留下了珍 贵的探寻足迹,开创之功不可忽视。从元人的记载中,也可看出论者的言外之意, 即元人对元杂剧所取得的成就是颇为自豪的。明代元杂剧研究的特点是重视文本本 身,批评角度开阔。较之元代而言,更具有理论的广度与深度。但正因其百家争鸣、 争辩驳难的局面,也使明代的论坛出现了各种声音,有肯定,有质疑,有矛盾,同 时也有责难。而惟其如此,才显示出了明人对元杂剧的重视。但从总体而言,明人 对元杂剧仍是持肯定赞赏态度的。清人对元杂剧也依然是持赞同态度的,但大多数 论者落入前人窠臼,并无多少创新。相形之下,金圣叹、李渔等人的西厢记研 究对整个元杂剧研究而言,能够综合分析,道前人之所未道,对元杂剧研究做出了 新的贡献。总而言之,虽然三代论述的程度、方面、结论有所不同,但是元杂剧所 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有日共睹、举世公认的。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这一戏曲史、 文学史上的奇葩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 关键词:肯定;矛盾;基本肯定 t h ed i f f e r e n ta p p r a i s a la b o u ty u a np o e t i cd r a m a f r o my u a nd y n a s t yt oq i n gd y n a s t y c h e nh a i r u i (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t i a nt o n g x u a b s t r a c t t h ed r a m at h e o r yi sb a s eo nt h ed r a m ac r e a t i o n b u tt h ef o r m e rh a st h e l o g i c ,c a ng u i d e st h ep r o b l e mt ot h e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c a u s e si t t o a c q u i r et h eh i g h e rc h a r a c t e rt h a nt h ep r a c t i c e u n d e rt h ei d e n t i c a l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 t h er e s p o n s eo fd r a m at h e o r yf o r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t r e n de v o l u t i o n i sm o r eo b v i o u s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c r e a t i o no fd r a m a y u a np o e t i cd r a m a w a sd e v e l o p e di ny u a nd y n a s t y ,a n di th a sb e e no nb e h a l f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a c h i e v e m e n to f t h a tg e n e r a t i o n t h ed i f f e r e n ta p p r a i s a la b o u ty u a np o e t i c d r a m aw h i c ha m o n g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yc o n t a i n sn o to n l yt h ed i f f e r e n tv a l u e sv i e w , b u ta l s ot h ea e s t h e t i c s t a n d a r di nt h et h r e eg e n e r a t i o n s 1 1 l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l s oh a v er e f l e c t e dt h e d i f f e r e n tw r i t e rp o i n to fv i e w ,w h i c hi su n d e rt h er e s p e c t i v es o c i e t ya n d 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 r e f o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o f t h ed i f f e r e n ta p p r a i s a la b o u t y u a np o e t i cd r a m aa m o n g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m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y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 w h i c h h a v e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m e a n i n gd u r i n gt h e t h r e eg e n e r a t i o n s a st h ed i f f e r e n tg e n e r a t i o n s y u a nd y n a s t y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yh a v et h ec o n t i n u i t y i nr e s e a r c h 私w e l la st h e i ro w nr e s p e c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d i s c u s st h i si s s u ef r o mt h e s ef o u ra s p e c t s , i n c l u d i n gt h eo v e r a l l a c h i e v e m e n t ,t h ew r i t e r s ,t h el a n g u a g e sa n dt h e c o l l e c t i o no fs c r i p t s y u a nd y n a s t yi st h en e w l ye s t a b l i s h e dt i m ef o rt h e d r a m at h e o r yo f y u a np o e t i cd r a m a , m a n yo f t h ew r i t i n g sw e r e j u s to n l yt h e m a t e r i a l s ,a n dw e r en o tc o m p l e t ee n o u g h ,b u tt h e yl e a v e dt h ep r e c i o u s m a t e r i a lt ot h ed e s c e n d a n t , t h e i ri n i t i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w a sn o t i c e a b l e o nt h e o t h e rh a n d ,w ec a na l s of i n dt h a t ,t h ep e o p l ei ny u a nd y n a s t yw e r ev e r y p r o u d o n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t h e i ry u a np o e t i cd r a m a 1 1 1 em i n gd y n a s t y h a di t s e l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y u a np o e t i cd r a m ar e s e a r c h 1 1 1 e i xr e s e a r c h i sm o r ew i d ea n dd e e pt h a np r e d e c e s s o r s a l lk i n d so fc r i t i c i s ma p p e a r e di n t h a tt i m e ,s o m ep e o p l ea f f h m e di t , s o m ep e o p l es u s p e c t e dw h i l es o m ep e o p l e d e n i e di t t h u sw ec a nc o n c l u d et h a t , t h ep e o p l ei nm i n gd y n a s t yh a dp a i d 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v a l u eo ft h ey u a np o e t i cd r a m a i nt h em a i n ,ag r e a t m a n yo f m i n gd y n a s t y t sp e r s o ns t i l lh e l d t h ea f f i r m a t i o na p p r e c i a t i o nm a l l r l e r t oy u a np o e t i cd r a m a 1 f 1 1 ep e o p l ei nq i n gd y n a s t ya l s oa p p r o v e dt h ey u a n p o e t i cd r a m a , a l t h o u g hm o s to ft h ec r i t i c sd r o pi n t ot h ep a t t e r no f p r e d e c e s s o r s ,a n dd i dn o th a v et h e i ro w nn e wp o i n t s e v e nt h o u g h ,t h e r e w e r eaf e wo fr e s e a r c h e r s ,j u s ta sj i ns h e n g t a na n dl iy u ,w h o s en e wi d e a s h a dm a d et h e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r e s e a r c hf o rt h ee n t i r ey u a np o e t i c d r a m a i naw o r d ,o v e r a l l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yh o l dt h ea 币r m a t i o nm a n n e rt ot h ey u a np o e t i cd r a m a p e r h a p st h e i r a s p e c t s ,j u s ta s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ed e p t h ,a n dt h ec o n c l u s i o na r ed i f f e r e n t , b u ti ti sn od o u b tt h a tt h e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o fy u a np o e t i cd r a m ai s o b v i o u st oa 1 1u n i v e r s a l l yt ob ea c k n o w l e d g e d k e yw o r d s :a f f i r m a t i o n ;s u s p i c i o n :b a s i ca f f i r m a t i o n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 签章) :诵鼢珐 2 0 0 7 年岁月j 8 日 引言 引言 我国古代戏剧理论晚于诗文系统,因为作为理论批评所依托的戏剧艺术的出现 较晚。在元杂剧之前,我国的戏剧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开始,戏剧 虽然一直在发展,但始终没能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样式。这一时期的戏剧理论 批评同样处于萌芽之中。理论颇为浅显,仅是个别的记录和简单的评判,如先秦的 左传、国语等史书就对俳优有零星的记载。唐宋两代,人们对表演和戏剧活 动较为关注,众多有关文化和民俗的杂著记载了戏剧活动,如崔令钦教坊记、 段安节乐府杂录、盂元老东京梦华录、耐得翁都城纪胜等,再现了唐宋 两代戏剧艺术的整体风貌。两宋之际,南戏形成,以其为标志,古代戏曲正式走向 艺术的成熟。但是由于朝廷的榜禁,以及正统文人的鄙视,南戏作为一种新兴的艺 术非但没有发展起来,反而进入了创作的低潮期,到元末明初才出现高潮。宋人关 于南戏的理论体系也没能建立起来,只停留在只言片语的记录阶段。与此相反,元 杂剧在蒙元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下层文人的积极参与,很快走向了创作的兴盛繁 荣。元杂剧之后,古代戏曲继续发展相继出现了元末明初南戏、明清传奇、清代 花都等几个戏曲高潮。 元杂剧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使俗文学从被压制的附 属地位上升为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形成了我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高峰,成为代表一 代之胜的文学样式。可以说,元杂剧是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被清末学者王国维称 为“一代之代表文学”,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分庭抗礼,自成一家。王国维 在他的宋元戏曲史序中所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 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毋而 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一般随着戏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戏曲的繁荣而繁荣,并与 戏曲的发展相互促进。在元杂剧兴起和繁荣后,关于元杂剧的成就,得到了许多关 注,对于元杂剧的评论,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也开始产生并逐渐繁荣起来。从元 代中期到清朝末年,出现了数十部涉及甚至专门研究元杂剧的专著,几乎涵盖了元 杂剧的方方面面,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影响。而综观这些论著, 虽然论述的程度、方面、结论有所不同,但是元杂剧所取得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 三代对元杂剧基本上持积极的肯定态度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杜,1 9 8 4 7 i 。3 页 l 论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 具体来说,对元杂剧的研究,可大致分为元代、明代、清代这样三个阶段。元 代是元杂剧研究的第一阶段,或者说是元杂剧研究的初创期。时间大致从元中叶至 元明之际,即约从元杂剧的第一位批评家胡祗通到元末明初的贾仲明为止的一百多 年时问。在此期间,人们研究元杂剧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文章出现的,有胡祗通、 虞集、杨维桢、陶宗仪等人的序跋笔记;以著作问世的,有燕南芝庵唱论、周 德清中原音韵、钟嗣成录鬼簿、夏庭芝青楼集,以及明初朱权太和正 音谱等各种专著;还有以曲论剧的,如钟嗣成、贾仲明的吊词和杨维桢的宫词 等。其中,代表研究较高成就的是中原音韵和录鬼簿。上述批评家和理论 家对元杂剧的评价集中于元杂剧的社会作用、创作特性、发展历史、表演等诸多方 面。元代的元杂剧研究虽有其局限性,在理论形式上,著录、记载多于论述和阐释, 但其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明代是元杂剧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在嘉靖、万历年间,剧坛由一派萧条,转变 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振兴与繁荣。明传奇初期的粗糙和拙劣,使人们不得不从前代 元杂剧中汲取经验。当时众多的剧作家、曲论家乃至思想家都给予元杂剧以极大的 关注,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何良俊、徐渭、王世贞、李贽、汤显祖、臧晋叔、王骥 德、徐复祚、沈德符、凌潆初等,都是当时重要的曲论家和批评家。这一时期对元 杂剧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总体评价、南北曲的同异、本色与文采论、元曲四大家论、 西厢记的艺术论等。明代研究元杂剧的特点是盛行论辩驳难,重视剧本文学, 评价角度开阔,能够纵横比较,注重联系实际等等。明代在整个元杂剧的研究史上 具有重要的地位。 清代是元杂剧研究的又一阶段。这一时期关于元杂剧的论述虽然并不少见,但 他们的观点大都继承了前人的观点,仅仅是围绕着几个有限的论题展开。较之于明 代论坛的百家争鸣,清代的研究虽深思精研,但显得较为温和稳妥。与此同时,清 代也产生了金圣叹、李渔等大家,他们研究西厢记的观点与文章,不仅是对西 厢记的评价,更是对整个元杂剧的评价,代表了古代元杂剧研究的最高水平。而 其中金圣叹对西厢的评价振聋发聩,指出西厢“断断是妙文”,是。天下万 世人人心中公共之宝”,对西厢的价值高度肯定。可以说,在深度与广度上, 金圣叹对西厢的研究都是空前绝后的。李渔在对西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了“立主脑”的著名观点。其他论者对元杂剧的研究还涉及语言、情节等方面。清 代的元杂剧研究在平和中有所发展,在精深中有所成就。 王季恩校注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4 ,2 3 7 页 2 第一章总体论 元、明、清三代,作为元杂剧研究中的不同时期,有其各自的特点。但作为一 个整体,它们对于元杂剧的研究又有传承相继创新变革的关系。而本文就试图从总 体论、作家论、文辞论、选编论四方面,以纵向的发展轨迹来探讨元明清三代学者 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 第一章总体论 元杂剧,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独具的时代精神,在有元一代不足百年的时间 内,风行大江南北。元杂剧有着无可比拟的群众基础,上至皇宫内院,下至城镇村 落,都有其活动的踪迹。而元杂剧中所表现出的忠奸、美丑、善恶等价值观、人生 观也对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对元杂剧的评价,也早在元代 就已经开始。在后来的明清两代,也一直有学者对元杂剧的总体成就进行着深入的 探索与思考。 1 元代对元杂剧的肯定评价 元代戏曲繁荣发展,尤其以元杂剧占据了主要地位,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同 时,元代也是元杂剧研究的初创期。在元杂剧的早期,已有论者对这一新兴的文学 样式给予了极大关注,如胡祗通先后作有赠宋氏序、黄氏诗卷序、赠伶人赵 文益诗序等三篇序文和两首七绝,主要谈演员应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表演艺术,并 提出了元杂剧由金院本发展演变而来的观点。此后,虞集、罗宗信、杨维桢、叶子 奇等人,也分别以序跋等形式对元杂剧进行批评。其中,杨维桢周月湖今乐府序、 沈氏今乐府序、朱明优戏录、优戏录序等单篇专论,虽然主要论元散曲, 但对关汉卿等人散曲的艺术风格也进行评价,又论及古今优戏及优戏演员,肯定了 优戏对社会政治的积极作用。 在创作繁荣的后期,元杂剧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元杂剧理论也开始建立。 这些理论系统地总结了元杂剧的社会功能、艺术规律、审美特性、创作经验等。周 德清、钟嗣成、夏庭芝、燕南芝庵、贾仲明等,相继推出他们的曲论专著。较早对 元杂剧做出全面评价的是元人周德清,其中原音韵序中有云: 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缙绅及阎阎歌咏者众。其 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a r i i , 字 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日忠日孝,有补于世其难,剐有六字三韵: 论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 。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o 这段评论不过百余字,却涉及了元杂剧评价的诸多方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 元杂剧评价的角度与标准。其盛,则自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指元杂剧具有广泛 的群众基础,说明当时人们都喜爱并接受了这一艺术形式。夏庭芝在青楼集志 中也说:当时“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 与之。” 杜仁杰在散曲庄家不识勾栏中,对当时的观众作了如此描述:“见层 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的都是人漩窝。” 而元人元宫词 中有两首说明了统治者对元杂剧的态度。杨维桢元宫词: 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 编。 兰雪主人 元宫词: 尸谏灵公演传奇,一朝传到九重知奉宣赍与中书省,诸路都教唱此 词。 关汉卿的伊尹扶汤曾经进入宫廷,鲍天佑的尸谏灵公曾被皇帝下令各地演 唱,可见当时统治者对元杂剧的激赏。 。观其所述,日忠日孝,有补于世”,谈到元杂剧的功能,即周氏所言“有补 于世”的社会价值。元杂剧继承了我国“兴、观、群、怨”的文学传统,形成了 论理性、批判性、战斗性的特征,反映当时人们的理想和愿望,表现出抨击时政、 鞭挞不平、匡正时弊的作用和功能。关于元曲价值功能的总结,也是对元杂剧批评 的重要内容。元人杨维桢在朱明优戏录中对元杂剧的社会功能有较系统的论述。 他指出,元杂剧高于百戏,主要在于具有讽谏功能,百戏的各种伎艺。皆不如俳优 侏儒之戏,或有关于讽谏而非徒为一时耳目之玩也。”他在优戏录序中,评价 。优谏”: 观优之寓于讽者,如“漆城”,“瓦衣”、“雨税”之类,皆一言之微,有回 天倒日之力,而勿烦乎牵裾伏蒲之功也。 认为优谏可以起到。回天倒日之力”,胜过“牵裾伏蒲之功”。他还指出,元杂剧“其 以声文,缀于君臣夫妇仙释氏之典故,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一)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1 7 5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二)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页 重辑杜善夫集,济南出版社,1 9 9 4 ,6 7 页 龙榆生词曲概论,北京出版社,2 0 0 4 i ,l l o 页 龙榆生,词曲概论北京出版社,2 0 0 4 1 ,1 1 1 页 杨维桢,东维子集,四库全书本 4 第一章总体论 劝惩,则出于关、庾氏传奇之变。”认为关汉卿、庾吉甫的杂剧表现出重大的社会 意义,可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劝惩”,即对于陶冶我们民 族的道德情操、人格精神,劝化社会的伦理世风,善善恶恶等,都有积极的社会意 义。 正因为元杂剧具有劝惩教化的重要作用,周德清本人就明确提出元曲为鼓舞歌 颂的治世之音,其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二十二则,谈到元曲创作所反映的 时代性质:“惟我圣朝兴自北方,五十余年,言语之间,必以中原之音为正,鼓舞歌颂, 治世之音。”o 此论一出,应者甚众。其友罗宗信序中原音韵即云:“国初混一, 北方诸俊新声一作,古未有之,实治世之音也,后之不得其传。” 虞集也认为:。我 朝混一以来,朔南暨声教,士大夫歌咏,必求正声,凡所制作,皆足以鸣国家气化 之盛。自是北乐府出,一洗东南习俗之陋。” 而其他曲论家则是从文学本身发展的角度,对元杂剧进行评价。杨维桢在他的 周月湖今乐府序这篇重要的曲论中,以肯定地语气论说“词曲本古诗之流”,。既 以乐府名编,则宜有风、雅余韵在焉”,以古诗为标准来评价元曲,将诗经 作为北曲之源,确实是对元代新兴的元杂剧的高度评价,有助于肯定元曲的价值和 地位。更多的论者,认为元杂剧是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大文学样式,堪称元代 文学的典范,如元代夏庭芝青楼集志: ( 杂剧) 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语矣。 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三虞邵庵论: 虞翰林邵庵尝论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足称于后世者汉之文章,唐 之律诗,宋之道学,国朝之今乐府,亦关于气数音律之盛。o 罗宗信:。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并且指出元曲“难于宋词”o 。元末 叶子奇草木子把元杂剧视为一代艺术的代表: 传世之盛,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之可传者,独北乐府 耳。 以上几则评论,可视作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点的先声。这些曲论家都将 杨维桢,东维子集,四库全书本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9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一)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1 7 7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一) ,中国戏剧出版杜1 9 5 9 ,1 7 4 页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1 6 页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二三九册,2 5 3 页 宁宗一,元杂剧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 9 8 7 ,3 1 页 宁宗一,元杂剧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 9 8 7 3 2 页 5 论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 元杂剧与汉之文,晋之字,唐之诗、传奇,宋之理学,金之院本相提并论,肯定了 元杂剧的成就,提高了元杂剧在文学史、戏曲史上的地位。而夏庭芝更认为,元杂 剧是众文学样式所无法“同日而语”的,赞美之意无以复加。 由此可见,作为一代绝艺,元杂剧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元人在杂剧兴盛之时, 就已经认识到了元杂剧在各方面的巨大成功,并且由衷地引以为豪,对其进行了不 遗余力的称赞和推崇。 元人之所以会对元杂剧大加赞赏,从大的文化背景来看,是由于蒙元入主,使 中原传统文化长期断裂,文人思想较少束缚。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相互冲 突融合,形成多元文化。元代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使得俗文学得到了发展,人们 对俗文学中的元杂剧也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同时,由于元代文人地位普遍低下, 从而产生了一批寄情于勾栏,甚至不惜投入毕生精力的作家,而在当时他们的作品 乃至价值取向也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同。值得注意的是,元人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 列,将元曲纳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使元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较之于元 曲本身的艺术价值,其社会政治意义更为深远。 2 明代对元杂剧的评价比较复杂 元杂剧由元之极盛至明而衰,它在明代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只在明初仍有余 波,但为时不长。明中叶之后,由南曲发展而来的明传奇大兴。而由于明传奇初期 的粗糙拙劣,使人们不得不从前代杂剧中汲取经验。众多的剧作家、曲论家都对元 杂剧给予极大的关注。然而,这一时期的元杂剧研究与整个元代及元末明初相比, 在理论意向上已大异其趣,元杂剧己不再是一个单纯研究的对象,人们对其研究更 多地是以汲取创作经验为目的来为明传奇服务的。明代的元杂剧研究,是人们在为 明传奇寻求艺术典范的形势下所作出的有目的的批评。 与元代对元杂剧的一味称颂赞扬不同,明代曲论家对元杂剧的认识也丰富许 多,不仅有对元人艺术形式的衷心叹服,也有质疑责难。然而无论是肯定抑或质疑, 都加入了明人的思考、选择与判断,虽说是为明传奇艺术形式的完备而服务,但这 些前人的思想结晶,仍可以作为我们对元杂剧重新认识、思考、批评的基础与借鉴。 2 1 肯定性评价 2 1 1 肯定总体成就 明初对元杂剧的评价,基本上是承袭了元人的评价方法,将元杂剧视作一代文 学之胜,因而赞誉之声占了主流。对元杂剧持积极的赞扬态度的明代曲论家不胜枚 6 第一章总体论 举,如张羽古本( 西厢记) 序: 北曲大行于世,犹唐之有诗,宋之有词,各擅一时之圣,其势使然也。 沈德符顾曲杂言杂剧院本: 宋画、元曲,千古无匹。 袁宏道( 歌代啸) 序: 袁石公日:。唐诗外即宋词元曲绝今古”。 息机子刻 ( 杂剧选) 序: 一代之兴,必有呜乎其闻者,汉以文,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以词曲。 邯郸梦记小引: 则若曲者,正当与三百篇等现,未可以雕虫小视也o 茅一相题词评( 曲藻) 后云: 夫一代之兴,必生妙才;一代之才,必有绝艺唐之诗,宋之词,元之 曲,是皆独擅其美而不得相兼,垂之千古而不可泯灭者。 卓入月盛明杂剧二集序: 语云楚骚、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皆言其一时独绝也。 许当世吴骚合编序: 世推宋词、元曲,良非虚语。 以上诸评,对元杂剧都持肯定态度,仍然沿袭了元人的观点,认为元杂剧“正当与 三百篇等观”,是可与楚骚、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并提的。一代之绝艺”,“各 擅一时之盛”,能够。垂之千古而不可泯灭”。论说虽继承元人观点,但却具有更 深远的意义。因为明人是在比较了元明戏曲之优劣,进行了深入的审视与研究之后, 而重新得出的结论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元曲,在经过了明人的重新定位与肯定后, 渐成定论,历清一代不变,得到后世广泛的认同与肯定。 2 1 2 对元杂剧的肯定及繁盛原因探析 更有论者将元杂剧作为一把标尺,作为衡量当时作家、作品的标准,认为如果 有元人风范,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真元人手笔”,“远驾元人而上”是无上赞赏。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5 8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四)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2 1 5 页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7 5 页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1 0 0 页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1 6 3 页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6 4 页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2 9 9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八) ,中国戏剧出版牡1 9 5 9 7 ,1 5 页 7 论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 而更多时候,则曲必推元,只得到了“今人不复能措手”,今不如昔的感叹,如李 贽拜月亭) 序: 此剧关目极好,说得好,曲亦好,真元人手笔也。 无疾子情邮小引: ( 情邮) 至其曲白关目,无不远驾元人而上。 沈德符顾曲杂言杂剧院本: 北杂剧已为金、元大手擅胜场,今人不复能措手。 这一部分评论更见明人对元杂剧研究的强烈的现实指向性。通过将明传奇和元杂剧 作比较,见其优劣,为明传奇艺术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方向。 许多明代曲论家认为元杂剧成就极高,而对于元杂剧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高的 成就,明人试作如下分析。于若瀛( 阳春奏) 序: 一时名士如马东篱辈,成富有才情,兼善声律,以故遂擅一代之长。 王世贞曲藻序: 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张可久,乔梦符,郑德辉,宫 大用,白仁甫辈,成富有才情,兼喜声律,以故遂撞一代之长。 张琦衡曲麈谭作家偶评: 作家如贯酸斋、马东篱辈,成富于学,兼喜声律,撞一代之长。 虽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元杂剧之所以繁荣兴盛, 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了元曲大家的杰出贡献。元曲各大家“富有才情”,“兼喜声律”, 创作了大批具有时代性,反映一代风尚的优秀之作,才使得元曲能够“擅一代之长”。 玩虎轩主人琵琶记序:“词曲之于金元,尤称长技哉。大抵其立意在听者不 厌,言者无罪。”。将元杂剧的兴盛归功于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即“听者不厌,言 者无罪”。 2 1 3 评论中的矛盾现象 明人在对元杂剧的品评中,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即评论中的自相矛盾。像 徐渭这样思想较为激进的论者,在论及元杂剧时,言辞很是不客气:“今之北曲,盖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6 4 页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1 9 6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四)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2 1 4 页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1 2 3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四)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2 5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四)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2 6 8 页 吴鞔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9 8 页 8 第一章总体论 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回出自于。边鄙裔夷之伪造耳”,是 “夷狄之音”,并评价元杂剧非常的“浅俗可嗤0 说周德清作中原音韵:“区区 详订,不过为胡人传谱,乃e 1 中原音韵,夏虫井蛙之见耳。”。将前人所做工作 视为“夏虫井蛙之见”。然而,尽管他言词较为激烈,而他的出发点却是维护中原的 正统文化,抵制异族文化的入侵,因此将元杂剧斥责为“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夷 狄之音”,“胡人”之曲。他的观点,是中国几千年来反对以夷化夏思想的再现,代 表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声,是明初正统文人要求重建中原传统道德,恢复断裂的中原 文化的表现。但在论及元杂剧的艺术成就时,他又说: 南易制,罕妙曲;北难制,乃有佳者何也? 宋时,名家未肯留心;入元 又尚北,如马,贯,王,白、虞,宋诸公,皆北词手,国朝虽尚南,而学者方 陋一一是以南不速北。回 也不得不得出了元杂剧“乃有佳者”,。南不逮北”的结论,并高度评价了“马、贯, 王、白、虞、宋诸公”的杰出贡献。徐渭认为元杂剧为“夷狄之音”的观点具有一 定的代表性,并且影响了其他论者。 王骥德也曾评价“北曲”说:“顾未免滞于绞索,且多染胡语,其声近噍以杀, 南人不习也。” 作为一个在政治上十分保守的评论家,王骥德对元杂剧作出前后矛 盾的评论似乎也容易理解。在维护中原正统文学的地位时,他正襟危坐地评其。多 染胡语,其声近噍以杀,南人不习也”:在品评元杂剧艺术上的优劣时,后文有述, 他较为冷静客观地说“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一涉丽情,便关节大略相 同,亦是一短”;而当论及元剧几大家时,又忍不住说:“胜国诸贤,及实甫、则诚 辈,皆读书人,其下笔有许多典故,许多好语衬副,所以其制作千古不磨。” 对元 曲家击节赞叹,称“胜国诸贤”之作将“千古不磨”。谈到元杂剧的总体成就时, 他在其古杂剧序中也说: 夫元之曲,以摹绘神理,殚板才情,足挟宇壤之秘千载而后,语乐于 俳谐者,谁能废之也。 称元杂剧“足抉宇壤之秘”,。千载而后,语乐于俳谐者,谁能废之也”,它们不会 因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消亡,反而将流传千古,对元杂剧的赞誉之情无以复加。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三)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2 4 1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三)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2 4 1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三)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2 4 3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四) ,中国戏剧出版杜,1 9 5 9 7 。5 5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四)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1 2 1 页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杜,1 9 9 0 8 ,1 3 7 页 9 论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 2 ,1 4 质疑性评价 然而对于明代论坛来说,也并非几马长鸣、万马齐喑,也有学者对元杂剧提出 质疑。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言: 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丈人口吻。 元人杂剧,其体变幻者回多,一涉丽情,便关节大略相同,亦是一短。 臧懋循在元曲选序中也说: 一时名士,虽马致远、乔孟符辈,至第四折往往强弩之末矣或又谓主司 所定题目外,止曲名及韵耳,其宾白则演剧时伶人自为之,故多鄙俚蹈袭之语 o 指出元杂剧宾白与曲词的不一致,。多鄙俚蹈袭之语”;写情之关目,有许多俗套; 一本四折的形式对元杂剧造成了诸多局限,都属实事求是之论。明代曲论家在高度 赞扬元杂剧的同时,能够正确对待元杂剧之不足,做到以其为本,而不以其为囿,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为明传奇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壬骥德、臧懋循对元杂剧虽提出批评,但较为公允,然而有些论者的观点就比 较激进。明初朱权就在其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中贬元杂剧为。娼戏”,态 度极为鄙夷: 杂剧,俳优所扮者,谓之“娼戏”,效日“勾栏子昂赵先生( 赵孟擐) 日:。良家子弟所扮杂剧,谓之行家生活,娼优所扮者,谓之戾家把戏 良人贵其耻,故扮者寡,今少矣,反以娼优扮者谓之行家,失之远也。”o 限于朱权是明初的皇族,对其圊地位与时代的局限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必过分苛责。 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序中在高度评价汉唐诗文、宋之理学“布满天下”,能够 “沛然传世”之后,却评价元杂剧:“鲜有见之者。见者多寻常之作,胭粉之余。” 回遵循“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理学必宋的文学复古论,对元杂剧也不屑一顾。 在众多的赞誉声中,不免会夹杂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而唯其如此。才可见元杂 剧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侧目,也显示出了明代论坛百家争鸣、论者相互争辩驳难的 繁荣景象。 总之,明人对于元杂剧基本上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同是肯定,但明人又和 元人简单的一味称颂不同。明人研究元杂剧,目的是为明传奇树立起一个典范,使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四)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1 4 8 页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1 4 8 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三)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2 5 页 吴鞔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8 ,5 1 页 l o 第一章总体论 对明传奇的批评言之有物,使明传奇弊病的改变有迹可寻,对元杂剧的研究也才因 此而繁荣。可以说,明人对元杂剧的研究带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实用性,即是为明传 奇服务的。同时,明人在对元杂剧的肯定中又显示出其矛盾的一面,主要是因为明 代是一个中原传统文化全面重建复兴的时代,他们对元杂剧的评价较多地受到了传 统的“夷狄华夏”思想的影响。以夏化夷,代表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声,是中原文人 希望传统文化得以重建的体现。 2 2 清代对元杂剧的肯定 2 2 1 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延续 清代是元杂剧研究的又一阶段。清代从社会背景来看,略同于元代,都是异族 入主中原,君临天下。但清代对中原文化的统治接受了历史的教训,他们在保证自 己民族文化独立的同时,对中原地区采取以汉治汉的方法,使得清代的社会文化既 有别于元明两代,又融合了元明两代。因此,清人对元杂剧的批评,也呈现出了较 为温和公允稳妥的特点。虽然清代对元杂剧的评论也不少,但他们的批评相对温和, 以肯定赞同为主。虽然也得出一些论断,但多不出前人苑囿,仍是继承了前人观点, 或认同“一代有一代文学”的文学兴替说,或将元杂剧的成就归功于个别杰出曲家, 或强调元杂剧的社会教化作用,或将元杂剧的艺术特点作为后世品评的标准,并无 多少新意,如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 元人传奇又其最善者也盖当时固尝以此取士,士皆傅粉墨而践排场,一 代之人文皆从此描眉画颊,诙谐调笑而出之,固宜其擅绝千古( 元杂剧) 真可与汉文唐诗、宋词,连镀并辔。 黄图璐看山阁集闲笔: 宋尚以词,元尚以曲,春兰、秋菊,各茂一时。 邹漪杂剧三集跋: 元人百种,呜盛于前,明代两集,继微于后,类皆脍炙人口,鼓吹词 坛,所谓情之所种,盖在是矣。 这些论点承袭了前人之各代均有其代表的文学样式的文学兴替说。 又如吴伟业杂剧三集序: ( 金元之际) 一时才子如关、郜、马、白辈,更创为新声以媚之传奇杂 剧,体虽不同,要于纵发,欲言而止,一事之传,文戌数万,而笔墨之巧,乃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七)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7 ,1 3 9 页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3 2 0 页 吴鞔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0 8 4 6 1 页 l l 论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 不可胜穷也。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二十二与程时斋论曲书云: 元兴,关汉卿更为杂剧,而马东篱、白仁甫,郑德辉,李直夫诸君继之故 有元百年,北曲之佳,偻指难数。 说明了正是由于关、郑、白、马等人“笔墨之巧”的创作才华,使得元杂剧中的佳 作“偻指难数”,充分肯定了元曲诸家的成就。 至于吴秉钧风流棒: 探其箧,得现所谱诸剧,无不推陈标新,另辟生面,不袭元人之貌,而实 彻元人之髓。 吕士雄新编南词定律叙: 是以曲盛于元,如荆、刘、【拜】、杀等曲,人皆称日当行,故后 之填词者,莫不以元曲为模范也。 惠润四蝉娟题词: 踵元人为剧则者推田水月生,豪荡滑稽,能发其胸中突兀奇怪不平之气, 庶几乎骚人之遗矣。 在这些评论中,“实彻元人之髓”,“以元曲为模范”,“踵元人为剧”等语,将元杂剧 的艺术特色作为衡量其他作家作品的标尺。 一些论者也从曲词、表演、主题、社会教化功能、艺术感染力等方面,对元杂 剧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高度评价,要之如清静道人 临春阁杂剧序:“( 元代 传奇) 盖不必其词之工,第视其声容之足以动人,歌演得尽其技者而已。” 谈的是 元杂剧的表演;王德晖、徐沅潋合著顾误录:“自元以填词制科,词章既夥,演 唱尤工,往代未之跆也。”o 综合谈元杂剧的词章与演唱;藕塘居士十二种曲小 引:“( 元曲) 六十种中类皆有所附会寄托,以写其笔舌穿插之巧,至今倚声家宗之。” 。谈元杂剧的寓意寄托;陈用光脊令原传奇序:“曲之感人,捷于诗书。”。言其 艺术感染力;琴隐翁审音鉴古录序:“传奇虽小道,别贤奸,明治乱,善则福,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床转化研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 医疗行业药品供应链的风险评估与应对
- 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中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及融资方案
- 医疗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AI时代的重要性
- 临时木工合同范例
- 企业审计服务合同范例
- 区块链技术保障下的跨境支付安全体系构建
- 医疗设备技术更新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步发展
- 医疗伦理审查在医疗安全中的作用
- 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模版
- 体育中考改革背景下退役运动员转型学校教练员助力学校体育发展
- Unit 5 课时4 Writing 同步练习
- 2024年湖南高考真题化学试题(解析版)
- 江苏科技大学《工程流体力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理规章制度
- GB/T 44570-2024塑料制品聚碳酸酯板材
- 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措施方案
-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制造设备技术应用赛项学生赛题B
- 2024-2030年蛋鸡养殖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现状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塑料 动态力学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通则 征求意见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