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窥视古代的人口思想.doc_第1页
从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窥视古代的人口思想.doc_第2页
从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窥视古代的人口思想.doc_第3页
从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窥视古代的人口思想.doc_第4页
从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窥视古代的人口思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洪武时期人口迁徙探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10历史 文化遗产班 徐浩(31)摘要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状。不同地区多民族聚居形成的过程,已经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不那么清晰。但是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还是或多或少的依托历次的人口迁徙而显现出来。因此对于历朝历代人口迁徙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变迁。本文试图通过明朝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来阐述人口思想对于统治阶级的影响,进而进一步探视人口的迁徙。关键词 :人口迁徙 ;人口思想 ;洪武时期人类从迁徙到定居经历了蛮长的过程。人口迁徙自古有之,但是人口思想却是后来产生的。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丰富的人口思想。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人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人口思想包括对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大致包括增加人口数量、小国寡民、加强对人民的教化、重男轻女、加强人口的调查和管理、掌握人口数量是治国之本等等。如管仲、孔子、商鞅、孟子等都提出过增加人口数量的言语,老子则觉得小国寡民更好。同时,从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后,统治者意志下的大规模移民使得人口思想开始出现在移民戍边上。如王符(约公元85163年)就提出:“先圣制法,亦务实边,盖以安中国也。”即反对放弃边地,保卫边防的思想。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对于人口迁徙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王朝建立初期人口思想对于人口迁徙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以统治者意志为主导的人口迁徙可能受到前朝人口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明朝初期人口的迁徙,窥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一、明朝以前的人口迁徙 (1)、从早期城市发展窥视人口迁徙的秘密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伴随着不断迁徙而前进的,在迁徙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增长和消亡。种族的延续壮大,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标志着迁徙的成功。而那些掩映在沉寂中的废墟也许只是这个迁徙过程的一个部分,众多遗留的痕迹勾勒出了一幅断断续续的迁徙画面。而最后呈现在历史面前的将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人的活动总会在大地上留下一些痕迹,而作为规模相对较大的人口迁徙现象更是会伴随着聚落、城市的发展而有所表现。现有的考古实物充分证明,中国最早的城市至少不晚于“龙山文化”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国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至夏代前期,其间经历约千年之久。 引自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一编中国城市演变史之早期城市的起源早期城市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国家和文明史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之前和之后历史的变迁则或多或少在迁徙中伴随着增长和消亡。人类历史上长期的游牧迁徙历史即使到了夏朝也有所保留。启建立国家以后,仍然有着打猎的原始生活习惯;商朝在历史上有过多次迁徙的记载。从夏商早期城市功能与设施之简单,多少可以看到当时游牧迁徙的影子。所以奴隶制国家都城迁徙频繁之秘密即在此:那时的都城只是国家统治者和部落首领、贵族、军队集会、聚会、聚居、宗教仪式活动、生活的地方,设施简单。因而以部落为活动单位的人口迁徙就显得理所当然了,而且这时期的人口迁徙似乎并不附生多少人口思想。 (2)、明朝以前历代人口迁徙 随着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开始,以国家意志为主因的人口迁徙就屡见不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总人口在70万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征伐。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设置34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垦田生产,开拓边疆。当时称这里为“新秦”。以后又有不少匈奴人迁移到中原,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生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军队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2西汉初年,为了“实关中”,刘邦由关东向关中移民,总数不下30万人。西汉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汉武帝向西北边疆移民达70余万。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不久又徙居西河郡美稷县。南单于还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8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使原先撤消的缘边郡县得以恢复,内迁的民众复返故居。后来北匈奴的一部分西迁,越过中亚细亚移往欧洲。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口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旧史上称为“五胡”。晋武帝时,塞外匈奴、“杂胡”又源源入塞,达20余万之多,分布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魏晋时期,鲜卑族秃发一支数万人迁到雍、凉二州间,乞伏一支迁到甘肃的陇西一带。随匈奴入塞的羯族,聚居于上党武乡(山西长治市北),后散布在太行山一带。氐族原分布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集中住在武都(甘肃成县)一带。魏蜀争汉中,曹操先后徙武都氐人于天水、扶风和京兆。原居甘肃、青海间的羌族,大部分被迁往陕西。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有一半是氐族和羌族。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34页自西晋末年北方大乱以来,先后南下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有70多万人。其中流寓在江苏的有26万,安徽有17万,湖北约6万,江西、湖南各1万。另外还有一部分迁移往交、广地区。北方流民的南下,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687页隋大业六年(610年),隋军攻占台湾。从此以后,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初,因隋末动乱迁入北方边地的人口大部分返回了原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河流域战争不断,造成西起关中,东至青(山东益都)、齐(山东济南),南及荆(湖北江陵)、郢(湖北钟祥),北亘卫、滑(河南滑县),千里无舍烟的惨状,人口大量南迁。新唐书卷二二五下秦宗权传两宋时期,宋金、宋元的对峙,促使北方民众一次次南迁。靖康之乱造成500万人南迁,可见移民规模之大。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地区,为边疆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人口大批移入中原、江南,同汉族等杂居共处。 二、中国人口思想及其影响下的明初人口迁徙 (一)、明朝初年的人口迁徙在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食货志中,记载了明代十几次移民的情况。明代移民主要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其中江淮两岸是元末农民战争的首义之地,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中原大地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战乱之中,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返回故里,曾感慨的说:“兵兴以来,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归乡里,骨肉离散,生业荡尽。明太祖宝训卷四仁政”至洪武改元,凤阳已是“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明太祖宝训卷50,“长淮以北鞠成茂草”。 光绪凤阳府志卷12识货考户口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如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移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明史卷二太祖本纪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无产者田凤阳。”明史卷二太祖本纪 (二)、人口思想在明初人口迁徙中的表现人口思想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口现象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口思想的萌芽。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丰富的人口思想。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人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人口思想,包括对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古代人口思想分为:主张人口大量增长;主张人口适度增长;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实质上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等三种类型。主张人口增长,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支配地位。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提出了人口和土地要相适应的观点,其中包含了人口适度增长的思想。每当社会经济由盛转衰,一国人口相对于生产条件而过剩时,便往往出现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实质上主张控制人口规模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我国封建统治后期较为繁盛。纵观秦朝以后的历次人口迁徙可以发现,每当新的王朝建立,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政治问题。为了发展生产,恢复实力,抵御外族入侵,必然要采取的措施就是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开发土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发展所需要的粮食问题,因而朝代初期的人口思想就会相对一致的集中为强调增加人口。明初的中原地区,经过战乱之后,几乎到处都是一片草莽,人烟稀少的凄凉景色。所以明初的统治者沿袭了历朝历代的做法,即在遭受长期战争创伤的地区采取移民政策。将地区人口富余的迁到人口匮乏的地方,从而实现“地尽其力”,发展生产。比如,朱元璋曾经下令在中原地区采用“计民授田”,在北方“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菜)地二亩,免租三年”和“额外垦荒者永不起科”外,还大量移民垦荒。如“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 引文均见明史食货志除了注重创造条件增加人口外,统治者为了严格控制人民,减少人口隐漏,还十分重视加强户口管理。如明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建立了黄册和里甲制度。黄册即户口登记册,它是按照人们职业的不同,首先分为军、农、匠、灶四种籍属,然后详细登记每户的姓名、乡贯、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里甲制度是指民户110户组成一里(城内为坊,近城为厢,乡鄙为里)。选推丁多、财多的10户为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10户。在里甲内的各户,必须彼此了解丁口、职业情况,以便相互作保。黄册10年造一次,造时各地官员要先将户口登记式样发给里长及甲首,在民户填好后进行核实,再逐级汇总上报。中国人口思想史第八章明、清时期的人口思想正是在这种严密的人口控制制度下,明朝才走出了荒凉动乱的初期。废墟上飘起来炊烟,荒野里出现了牛耕。开国的君主励精图治,劝耕农桑,百姓赋薄徭轻,安居乐业,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在中国古代以农本位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历史演变,民族矛盾,王朝更替带来的经济创伤,使得戍边生产变得理所当然。因此自从孔子提出徕民 “徕民”是商君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政策主张,即招徕三晋之民到秦国垦荒。思想以来,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考察了人口迁移问题。到汉代,移民垦边,驻军屯田已成为重要的人口政策,其后历代都有所论及。 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商业的兴衰。对于生产发展的进一步认识使很多人认识到人口多不等于生产人口多,“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人口众多日益成为统治者的巨大压力。如乾隆就曾说道:“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徙。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清史稿食货志一可见,当统治者将移民戍边政策娴熟的运用,来达到充实国库、拱卫边防时,伴随而来的人口问题也在困扰着统治者,成为新的人口思想及其运作下措施的源动力。而那些颠沛流离远赴异地的流民,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