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学海堂是阮元任两广总督期间在广州创立的著名书院,以“不课举业”,“尊 经学、倡实学 为办学宗旨。书院不设山长,而采用学长制,聘用八位学长, “同司课事”,不仅为广东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也成了当时岭南的学术文化中心, 并且在地方政治事务中充当重要角色。学海堂开创的兴学体制被同时代及后代 人所效仿,为教育界、学术界吹来了一阵新风,在清代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 碑意义。 关键词:学海堂;阮元;广州文化 学海堂研究 a b s t r a c t s x u e h a ia c a d e m yi saw e l l k n o w nc o l l e g ew h i c hb e e ns e tu pb yr u a n y u a ni n g u a n g z h o uw h e nh ew a si nc h a r g eo fg u a n g d o n ga n dg u a n g x i t h em i s s i o no f x u e h a ia c a d e m yi sn o tf o r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b u tf o r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i t a p p o i n t m e n t8c o d i r e c t o r s ,i nc h i e fo ft e a c h i n gt o g e t h e r x u e h a ia c a d e m yh a dn o t o n l yt r a i n e dal a r g en u m b e ro ft a l e n t e dp e o p l e ,b u ta l s ob e c o m ean e wa c a d e m i c c u l t u r a lc e n t e r m o r e o v e r , i th a dp l a y e da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l o c a lp o l i t i c a la f f a i r t h es y s t e mt h a tt h ex u e h a ia c a d e m yc r e a t e dh a db e e ni m i t a t e db yi t st i m ea n dt h e f o l l o w i n gg e n e r a t i o n s ,i ta l s ob r o u g h ta 。t l e ww i n df o rt h e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 a c a d e m i a , a n di sam i l e s t o n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o l l e g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k e y w a r d s :x u e h a ia c a d e m y ;r u a ny u a n ;g u a n g z h o uc u l t u r e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 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 术活动规范( 试行) 。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 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 组) 经费或实验室的 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 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 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 别声明。) 声明人( 签名) :禾,棒 m 节年钥9 e t l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 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 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 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 签名) :木j 事卜 一年万月歹日 导言 1 、选题的确定 垦言 1 7 目 学海堂是清代中后期广州著名的书院,道光四年( 1 8 2 4 ) k 月,由时任总督阮 元创建,光绪二十九年( 1 9 0 3 ) 被迫停办。在中国书院史上,学海堂虽不如白鹿洞 书院、岳麓书院那样扬名、被世人熟知,可它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的教 学模式、管理制度等对现今的教育体制的改进仍然具有借鉴价值,它所培养的 人才和刊刻的书籍,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广东文化的影响更 是非同一般。学海堂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学海 堂迅速成为了广州的文化学术及政治中心,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清代学术的中心。 综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对学海堂的研究及具价值,它也因此引起了 历史研究者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由于专业学科的局限性,以及对学海堂的 研究重视不够,研究时间也相对较晚,在对学海堂的研究中难免留下中空地带。 本文力图在尽可能全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学海堂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 这不仅是清代学术史和教育史无法回避的,也涉及到学术与政治、经济、文化 如何协调互动的问题。学海堂聚集了大批的社会精英,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 紧密的联系,是了解透视当时社会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和切入点。以上是笔者选 择学海堂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的原因及意义所在。 2 、本论题的学术史回顾 当前对于学海堂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还不甚丰硕。 2 0 0 3 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郑连聪的硕士学位论文阮元与学海堂研究, 对学海堂的创立、规章制度,以及取得的成就影响进行研究,但也存在问题,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主要集中在其( 学海堂) 发展初期的诸问题上 ,“对于学海 堂的沿革,依然很少涉及 ,对其创建的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肄业生的流向及 影响等的探讨不够深入。 学海堂研究 较早对学海堂创办的时间、书院建制等方面的问题学进行考证研究的是容 肇祖学海堂考( 岭南学报1 9 3 4 年第四期) 。马迅广东学海堂始末记( 教 育导刊,1 9 8 3 年0 2 期) ,何国华清代岭南的高等学府广东学海堂( 广 东史志1 9 9 4 年第2 期) 属于介绍性文章,其价值不大;陈泽泓学海堂考略( 广 东史志2 0 0 0 年第l 期) ,对学海堂创办的时间和办学特色,进一步的考证,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董铁柱阮元创办学海堂之因初探( 扬州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 0 0 6 年第1 0 卷第3 期) 试图从考察阮元的学术渊源、宦官生涯和 思想核心方面入手,来解释阮元热衷办学的原因。开阔了研究视野,使对学海 堂的研究得到深入。 有些学者对学海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特色及建制等方面进行考究。如宋巧 燕从文学、朴学教育的角度对学海堂进行研究,发表岭南学海堂书院的文学 教学( 学术研究2 0 0 3 年第4 期) 、清代书院文学教育制度述论以诂经精 舍、学海堂为考察对象( 学术研究,2 0 0 8 年第7 期)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 朴学教学(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 0 0 8 年1 月第1 期) ;苏启敏清代著名高等学 府学海堂的教学特色( 湖北成人教育学报,2 0 0 6 年底1 期) ;刘玉才从学海 堂策问看文笔之辩(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8 年第2 期) 。 阮元与学海堂及其学长对地方文化影响与贡献,一直倍受关注。陈东辉阮 元与学海堂( 文史2 0 0 3 年第4 1 期) ,李稚甫学海堂培育人才之盛( 岭 南文史1 9 9 3 年第2 期) ,刘成禺曾钊与学海堂( 中国典籍与文化1 9 9 7 年 第3 期) ,罗焕好、徐泳阮元与学海堂及其刻书( 广东史志2 0 0 3 年第2 期) , 黄健敏鸦片战争前广东学海堂学长关于鸦片问题的讨论( 广东史志,2 0 0 3 年第1 期) ,艾尔曼( b e n j a m i n a e l m a n ) 、车行健学海堂与今文经学在广州的兴 起(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2 期) 。关汉华试论阮元对广东 文化发展的贡献( 广东社会科学1 9 9 6 年第6 期) 其中主要就是对阮元所创办 的学海堂进行论述,其中涉及到学海堂创办前的广东学术风气、创办的原因和 意义,高度赞赏了学海堂的建制学长制,强调了学海堂所培养的大批人才 和刊刻的书籍对广东文化的影响。作者指出在阮元的带动下,汇聚了众多人才 的学海堂在短时间内成为广东的学术中心,肯定了阮元所创办的学海堂为广东 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 导言 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学海堂的专著,多是在谈及广州文化或是书院教育 时,有部分章节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学海堂。比如,程美宝的地域文化与国家 认同( 三联书店,2 0 0 6 年版) 一书里第四章中,在追溯岭学源流时专门就学海堂 的内、外、后有侧重的进行了评述;李绪柏清代广东朴学研究一书中也避 免不了提到了学海堂。书院史教育史著作方面,对学海堂的关注不是很多,能 见到只有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 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民国 6 7 1 9 7 8 ) ,以及李国钧中国书院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 ,前者对学 海堂的研究并不系统,分散在各个章节的诸多书院中,后者虽对诂经精舍和学 海堂进行了专门探讨,但是还有不尽人意处。 最近,虽然有不少关于学海堂的研究成果,很少把其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 联系起来。学海堂是两广总督创办的,它的创办存在多种原因,学术的、政治 的、社会的等等,它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和办学体制为后来的书院 提供了借鉴,但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书院对人才培养的新 要求。学海堂吸纳、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这些人对当时及后来的社会政治、 文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它在创办后很短的时间内成了广州的学术中心, 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汉学中心,同时它还是广州的政治中心。因此,我们要把对 学海堂的研究视野放宽,通过考察学海堂的各个方面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活动 来了解当时的社会。因此本文试图运用所掌握的资料,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对学海堂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 、本文的基本思路 学海堂的创建是中国书院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书院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 转折点,与同时代广州其它书院相比,有其自身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 明确的提出“不课举业 ,“尊经学、倡实学 的办学宗旨,书院不设山长,而 采用学长制。学海堂聚集、培养了一批才学之士,讲学、著书、刻书,形成了 一股新的文化力量,与旧有的文化学术传统相抗衡,深深影响了广州的文化发 展;另外,因学海堂是由两广总督创建,学海堂与广州的政治有着特殊的关系, 曾一度成为广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可以说,学海堂是透视当时社会的一个窗口, 学海堂研究 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此,本文写作思路就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考 证学海堂创办的时间地点,教学管理体制、经费来源、推举选拔师生的资格条 件及学海堂日常的教学活动,综合考察学海堂创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学 术背景,分析学海堂成为广州学术中心的原因。 作为清道光朝以后广州著名的书院,在创办初期,以创办人阮元为核心, 以学海堂为基地,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人或为阮元的幕僚,或者被阮 元赏识重用,参与编写地方志、刊刻皇清经解等文化活动。可以说,阮元 的大力提倡支持,学海堂的创办,使广州的文化地位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升。 在学海堂存在的八十多年间,培养了诸如陈澧、朱次琦等知名人物,他们分散 在广州和其它省份的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将学海堂的办学思想精神广为传 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通过讨论学海堂的影响来反映晚清动荡的中 国社会思想学术文化的变化。 本文在这些资料及前人探究的基础上,对学海堂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本 文主体部分共有四章,第一部分介绍学海堂的创办,并考察分析学海堂的创办 时的社会政治、学术背景及学海堂创办初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涉及的是学 海堂的主体,即学海堂学长和学生,学海堂一改其它书院设立山长负责管理的 体制,而设立八位学长共同管理,共司其事,学生也不同于其它书院通常采用 的月课而改为季课制。其中分析论述了设立学长的原因、选拔学长的标准及学 长的职责。对于学海堂的学生,则考察了学生的来源、资格、数额、膏火及学 海堂的日常教学活动和管理。第三部分主要是谈学海堂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迅 速成为了广州的学术中心,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第四部分论述学海堂的影响,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是学海堂作为新式的书院对于其它书院改制的影 响。其次,考察了学海堂肄业生的影响。结语部分,谈几个小问题,即学海堂 与科举的关系,学海堂与东塾学派的关系及学海堂再研究的空间。 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论文的主题是学海堂,由阮元创办,因此在搜集资料时,参考了与阮元 有关的阮元年谱,还有阮元的文集和笔记,包括孽经室集、军经室续集、 4 导言 小沧浪笔谈、定香亭笔谈,此外,还有阮元督粤期间主编的书籍,如学 海堂集、皇清经解,各种史籍,时人的文集、笔记等史料。 与学海堂有关的资料,最集中的便是学海堂集、学海堂志。学海堂 集共四集,即:学海堂初集、( - - 集、三集、四集,里面主要搜集了 学海堂生徒的佳作。是研究学海堂的主要参考资料。另外,容肇祖发表在岭 南学报( 1 9 3 4 年第3 期) 的一篇文章学海堂考,由于多是考证,也可作为史料 来运用。此外,还有学校图书馆提供的电子版本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大大方便 了论文资料的查找,丰富了史料的来源。 本文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可能的网罗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放宽研究思路, 认真考定史实,从文化学术、教育、社会思想、士人心理、政治经济等多个角 度对学海堂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借鉴, 同时对一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期望能使学海堂的研究受到应有的重视,并 为推进此研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5 学海堂研究 一、学海堂的创办及社会背景 1 、学海堂创办的社会背景 学海堂创办于嘉庆末道光初年,嘉庆、道光期间,正是清朝由强盛到衰败 的转变时期,国势江河日下,国内各种矛盾不断的升级,外患日益严重,尤其 是广州这个沿海的城市,在此时变得空前的重要。广州是当时唯一得到清政府 允许的对外商埠,成了清朝帝国最主要的边防和经济来源城市。而此时广州鸦 片走私贸易越来越猖獗,已引起清政府的注意。尽管从雍正朝起,清政府就不 断发布上谕,禁止兴贩鸦片,禁止开设烟馆,禁止侍卫、官员、军民吸食鸦片。 后来,嘉庆朝则颁旨完全禁止鸦片输入,但是鸦片贸易却有增无减。很显然, 清政府颁布的法令越来越严厉,却说明了私贩鸦片的规模越来越大,形势也愈 加严峻。到嘉庆末年,各国鸦片走私船、兵船混杂,来往于广州附近洋面,加 强海防和禁烟之事迫在眉睫。广东除了鸦片走私交易猖獗外,海盗和官员腐败 等问题相当严重。因而迫切需要一个有能力有魄力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来处理 这些事情,阮元就是在这种情势下被任命为两广总督的,即“宫保大司马阮公, 当仁宗睿皇帝时,屡膺封疆重寄,嘉庆二十二年,奉命总制两粤。 阮元不负 所望。据说:他“移督两粤,宽猛互济,鲸浪全消,年登丰稔、人民安恬。遂 设学海堂课以造士人才已蒸蒸日上矣。”回 虽然此时的广州存在着种种的隐患,但应该看到,由于作为通商口岸,其 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居全国对外贸易的核心地位。其时从事对外贸易的行 商家财丰厚,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非常奢侈和讲究,这些商人在拥有了巨大的物 质财富之后,开始追求文化消费,为了寻求“士”、“商的契合点,他们很愿 意赞助文化事业。 这样雄厚的经济基础对于推动广东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不 ( 清) 吴岳:新建粤秀山学海堂碑,学海堂集卷1 6 ,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 1 3 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7 2 页。( 本文所引用学海堂集、学海堂志的内容皆此版本, 以下注释从简。) ( 清) 赵均:新建粤秀山学海堂记,学海堂集卷1 6 ,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 3 册,第2 7 0 页。 彭丹: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对岭南文化的贡献,暨南大学,2 0 0 6 年硕士论文。 6 一、学海堂的创办及社会背景 可忽视的作用;西方势力的渗透,使得人们的忧患意识增强,这些思想观念的 转变反映到文化学术上就是,不再满足于现状而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而造就 了新的文化发展趋势和格局。 尽管明清以来广州的经济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其学术文化则相对滞后于江 南一带,即使在1 9 世纪初广东依然处于全国文化边缘地位。当北方学术已经进 入汉学时代,而广东学者仍然纠缠于宋明理学的“天理 、“心、性”之中。当 时广州学人崔弼在新建粤秀山学海堂记中称:“本朝广南人士,不如江浙, 盖以边省少所师承,其藏书至万卷者,更屈指可数。故州郡书院,止以制艺试 帖与诸生,衡得失而士子习经,亦但取其有涉制艺者,简练以为揣摩,积习相 沿,几于牢不可破。 学海堂的另一位学长樊封对其时的学风也如是描述,“粤 人濡染阳明绪余,祖法乎良知之说,与康成晦庵相违,视六经为支离,薄训诂 研索为末务。士子稍解握管,辄高谈妙论,凡目所未见之书,辄指为伪册,父 诫其子,师训其徒,牢不可破,空疏无据,流弊三百年。” 如此之学术风气,在清代书院中更是得到了集中体现。清代书院性质与前 代略异,山长讲学仍揭关、闽、濂、洛之学为宗。而当时一方面受于顺治年间 借口结党游谈的禁抑,另方面受乾隆九年礼部议覆书院月课试仍以八股为主的 限制,因此前代私营自由讲学风气变而为官立的督课定制。其时书院虽然形式 上有些和宋、明书院的相类,而实际内容已转为清廷范畴治术人才的机构。这 种书院后来流弊丛生,时人樊封对此曾指出:“学校书院之设遍天下,儒生竞为 交以博进取,兀兀穷年,不外贴括,圣经贤传之旨,不暇寓目。即长吏爱才养 士。亦不过校其时艺之优劣,量加劝奖而已,其它亦非所计也。 刘伯骥称这 一时期的书院为“变态发展时期 ,书院受到政府的严格干涉,书院的精神无形 中消沉下去,书院的内容亦由私营的转为官立的,由自由的转为干涉的,由理 学的转为制艺的,士子只专注于章旬声律之学。到嘉庆末年,也就是学海堂创 办之时,书院名存实亡,士子困于四股八比之中,而白首童生咕哔不肯去者, 不过为冀图一两几钱膏火之费。因为内容既然空疏,士子入学,流为虚伪,虽 ( 清) 崔弼:新建粤秀山学海堂记,学海堂集卷1 6 ,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 3 册,第2 7 9 页。 ( 清) 樊封:粤秀山新建学海堂铭并序,学海堂集卷1 6 ,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 3 册,第2 7 6 页。 ( 清) 樊封:新建粤秀山学海堂题名记,学海堂集卷1 6 ,中国历代书院忐第1 3 册,第2 7 5 页。 7 学海堂研究 有三数山长,兢兢以重器识倡心性为言,亦只成奇梦幻想而已。 必须指出,清代书院流弊,学者们常归咎于理学的空疏,实则这时书院已 经脱却前代真实的讲学精神,而流于斤斤以贪图科举的虚荣心理,这是教育政 策的错误,而不关书院制度本身的问题的。这样的学术风气和书院很难造就实 用型人才。一生致力于兴学育人的阮元对此便深有感触,“以为粤东目前明以来 多传白沙、甘泉之学,固甚高妙但有束书不祝,不立文字之流弊。 他上任之 后,“清监慎勤,驭吏绥民,宽严得中,不务求赫赫名。武卫既修,海甸清肃, 乃揆文教,深以士风安简驱陋为病。” 虽然士风流弊严重,但阮元还是认为“粤 士可教 ,等到粤地“鲸浪全消,年登丰稔、人民安恬之时,乃创办学海堂, 以“古训实学相励”广东士人。 众所周知,学海堂创建以前,虽然宋学居于广东学术的主导地位,但并不 意味此前广东没有人讲求经学。事实上,有不少的乾嘉朴学中坚人物比如翁方 纲、钱大昕、赵翼、全望祖、严可均等,或仕宦、或讲学、或客幕、或游历, 相继来粤,以古学、实学相号召。较早来粤倡导经学的是吴派经学开宗者之一 惠士奇。惠士奇( 1 6 7 1 1 7 4 1 ) ,江苏吴县人,康熙末年任广东学政,“以经学倡多 士,三年之后,通经者多,文体为之一变。他认为“不通经,不可谓实学; 不务本不可谓实行。以故粤人知以经术为先务,自公倡之也 。 钱大昕于乾隆 年三十九年视学广东,倡导研习经史,“一时后彦皆受裁成,广东人士敦崇 经术,则郑晃导其先路,至惠士奇始大辟门庭,厘正文体则夏之蓉,以清正为 宗至史梦琦始,革其凡陋博通吟咏则陈惠华,以风雅提携至吴鸿,而弦歌遍地、 策励士品则史贻,以廉隅是尚至王安国始,一道同风金石篆隶则翁方纲,以汉 法为宗至大昕始,再为扬挖若夫。穿穴古今,贯通往事,谈历朝之成败,考史 笔之是非,人知鲁亥之讹,家习董狐之学,则实钱大昕之力也。” 在北方汉学的影响下,广东不少学者转向治经,有些人后来成了创办学海 堂的积极支持者,为学海堂的创办奠定了人才基础,如吴兰修、张维屏、黄培 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民国6 7 1 9 7 8 ,第5 页 ( 清) 阮福: 学海堂文笔策问,孽经室三集卷5 。 ( 清) 吴岳:新建粤秀山学海堂碑,学海堂集卷1 6 ,第2 7 1 页。 ( 清)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2 ,清嘉庆十七年刻本。 ( 清) 周硕勋撰:( 乾隆) 潮州府志卷3 3 ,名宦惠士奇,清光绪十九年重刊本。 ( 清) 史澄撰:( 光绪) 广州府志,卷1 8 0 ,宦绩五钱大昕,清光绪五年刊本。 8 一、学海堂的创办及社会背景 芳、张杓等,或进了阮元的幕府,或成阮元的顾问。可以说,学海堂创办之前, 粤中的汉学研究为学海堂的创办提供了可能并打下基础。 2 、阮元与学海堂的创办 学海堂是清朝中后期广州著名的书院,由时任两广总督阮元创办。阮元 ( 1 7 6 4 1 8 4 9 ) ,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阮元学识渊博,在经学、方志、 金石学及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尤以音韵训诂之学为长。乾隆五十四年( 1 7 8 9 ) , 二十五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乾隆五十六年大考翰詹,乾隆皇帝赏识 阮元,将其“亲改擢为一等第一名 ,并高兴地说:“不意朕八旬外又得一人。 阮元仕途亨达,官累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傅。道光二十九年去世, 谥号“文达”。尽管其一生游宦为官,历任封疆大吏,却并不一味的沉浸在官场 之中,所到之处“好提唱风雅,提倡后学,主持风气,毕生孜孜不倦于撰述、 纂修方志、编刻经典古籍,兴学育人,传播汉学,繁荣地方文教。阮元身历乾 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 国 阮元于嘉庆二十二年( 1 8 1 7 年) 十月接任两广总督,至道光六年( 1 8 2 6 年) 六月 离任奉调云贵总督为止,前后督粤九年。在督粤期间,他曾因巡抚的调任( 在新 旧巡抚交接的时间空档) 或巡抚入觐期间而数次兼署广东巡抚印务,并于“政事 之暇,乐观士业”,见当时广东士人崇尚空谈、言心言性、不治朴学,“视六经 为支离,薄训诂研索为末务。” 书院以科举为业,“视若帖括、取科名外无有学 问者”而此时北方、江南一带汉学昌盛,广州仍以宋学为主,故以“经生”自称 的阮元于嘉庆二十五年( 1 8 2 0 年) 三月开学海堂,以经古之学课士子,并亲手书“学 海堂 三字匾悬于城西文澜书院,挂牌课士。仿抚浙时所立“诂经精舍 之例, 专课经史诗文,所有举贡生员奖给膏火一月者,折给银一两,佳卷渐多,学者 ( 清) 张鉴编:阮元年谱,雷塘庵主弟子记卷五,五十六年辛亥二十八岁,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 ( 民国) 赵尔巽撰:清史稿卷3 6 4 ,阮元传。缩印本,第3 册,第2 9 3 3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影印本。 李棱改编:广东文征( 第五册)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部,1 9 7 8 年版。 ( 清) 林伯桐编、陈澧续补:学海堂志,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3 册,江苏教育 出版社,1 9 9 5 年。 9 学海堂研究 奋兴,有佳文一卷而给膏火。其后士人之好经古者日多。 然而,在相当长时间里“学海堂 只是“寄人篱下”,并没有实际的建筑实 体。学海堂的首任学长、后来负责学海堂建造的赵均说:阮元“设学海堂课以 造士,拨其优者加以奖励,人才已蒸蒸日上矣,而学海堂尚未建。 阮元 乃谋于广州粤秀山风景幽胜处建堂,以期能够“实有其地而垂永久焉”。 学海堂的堂址是阮元亲自勘察后确定的。最初“拟于前明南园旧址,略觉 湫隘( 低湿狭小) ,后来“又拟于城西文澜书院,以地少风景。 再后“拟于河南 海幢寺旁,亦嫌近市”而都不能如愿。“相视久之,遂定于粤秀山。 之所以将 堂址定在越秀山,是后来阮元“因缮粤省城垣,来相版筑,止于粤秀之山。爱 其古木环蔚,望远咸通,且多两汉五季陈迹,为粤人览古处,爰咨于众,谋建 构舍以课士。 于是就在半山古木丛中定地开工。阮元委任吴兰修、赵均负责 修建,并对整个兴造工程作了指示:“枕城面海,因树开门,荆榛则薤之,古木 则培之。 “堂宜敞不宜高,径宜曲不宜直,不尚华奂,只取朴素而已。”道 光四年九月开工至十二月建成,历时三个月。 学海堂书院的主要建筑有:学海堂屋、启秀山房、文澜阁、至山亭等。据 记载: 新落成的学海堂书院建筑“堂( 屋) 为三楹,前为平台,瞻望狮洋,景象甚为 雄阔。又于堂后建小斋三楹,日启秀山房,盖依粤秀山也;最后最高处建一亭, 日至山亭。”。 可见,学海堂的整体建筑格局,错落有致,独具匠心。崔弼在新建粤秀 山学海堂记中说: “粤秀山龙祠之西,旧有石路,直达绿瓦庙,乔木繁茂,木棉参天, 盖百年古麓也。公游此顾而乐之,谓可置堂于密林之中,以课士之治经 ( 清) 张鉴编:雷塘庵主弟子记卷五1 - - - 十五年庚辰五十七岁。 ( 清) 赵均:新建粤秀山学海堂记,学海堂集卷1 6 ,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 3 册,第2 7 0 页。 ( 清) 张鉴编: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六道光四年甲申六十一岁。 学海堂志筑堂。中国历代书院志第3 册。 ( 清) 樊封:粤秀山新建学海堂铭并序,学海堂集卷1 6 ,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 3 册,第2 7 6 页。 学海堂志筑堂。中国历代书院志第3 册。 ( 清) 赵均:新建粤秀山学海堂记,学海堂集卷1 6 ,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 3 册,第2 7 0 页。 ( 清) 张鉴编: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六道光五年乙酉六十二岁。 l o 一、学海掌的创办及社会背景 学文章者。命学博吴兰修、赵均等,董其役。道光四年冬,堂始成,抗 高栋、架长梁、疏窗翼户,榕荫覆瓦,焕然一大观矣。粤士修学好古读 书砺行者,皆藏休息,游于此,登高望远,云山层迭,江海环抱,琵州 虎门,诸他近在堂下,又若西夷巨舶隐隐在黄埔江。”。 可见,学海堂坐落在粤秀山半山腰,依山面海,环境清幽,景致怡人,极 宜于澄心治学。 学海堂主体建筑落成之后,次年,在其右边建造了文澜阁。同治四年( 1 8 6 5 ) , 于启秀山之东建离经辨志斋。其后学海堂遭外夷敌炮轰击,事后经修建继续开 课。 以上所述表明,由学海堂的选址到建堂,阮元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3 、创办初期的学海堂 学海堂先是挂牌于“文澜书院”课士,继则迁于越秀山的堂屋,终则因新, 式学堂的兴起被迫于光绪二十九年( 1 9 0 3 年) 停办。学海堂走过不平凡的历程。这 期间新建与不断的扩建,也曾一度因战争院舍遭毁而停办,后又经修葺而复学, 但学海堂一直坚守其办学宗旨,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学海堂之所以能持久维持 下去,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较为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的保障。 学海堂在创建之初并没有订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 学生的录取、师资聘任以及课程安排,由阮元亲自负责。直到阮元即将离任的 之时,为保学海堂的持久性才颁布了学海堂章程。虽然如此,但就学海堂 章程的出台来看,显然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酝酿斟酌才形成的。之后,又经 过不断的补充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而行之有效的规制。在此,根据所掌 握的有限的资料,对阮元在任时及离任后学海堂的情况略作阐述。 学海堂走上办学的正轨,应该说,是在书院建筑建成之后,更严格的说应 该是在学海堂章程颁布之后。在此之前,学海堂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 清) 崔弼:新建粤秀山学海堂记,学海堂集卷1 6 ,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 3 册,第2 7 9 页。 l l 学海堂研究 嘉庆二十五年三月初二日开办学海堂,是借用城西文澜书院,挂牌授课。 仿诂经精舍之例,专课经史诗文。阮元以文笔策问课士,先教其子阮福拟对, 上课时间、内容及生源都不固定。“所有举贡生员奖给膏火一月者,折给银一 两,后来,学生及佳卷渐多,有佳文一卷而给膏火。 直到道光四年学海堂迁 址越秀山为止,已经课士达四、五年之久,经解、诗赋诸作已得数十题,乃刊 为学海堂集( 初集) ,共十五卷。另外,学海堂建成时,有不少士人写下了关 于新建学海堂告成的诗文,阮元命门人何南钰阅之,并选编入学海堂集( 初 集) 卷十六。阮元为学海堂集作序,吴兰修编校监刻。 阮元于学海堂学生授课,大都亲自命题,尽力提倡骈偶体,这种提倡有点 近乎于偏好。学海堂集之卷一易之彖解、卷八四书文话序皆是阮元 为士子们所作的范文。而且阮元在为学海堂集作序时特别采用骈体,且命阮福 考文与笔之分,目的是针对“粤东自前明以来,多传白沙、甘泉之学e o4 t 有束 书不观,不立文字之流弊”。采用骈文写作,除了用韵、对偶外,还必须大量 引经据典,须有深厚的朴学功底才能写得典雅工整。阮元在学海堂内大力提倡 骈文,足见他对当时广州士子盛行的流弊甚为不满,下决心扭转,同时力图为 汉学在广东争得主流地位。为了使广州士人心理上易于接受,阮元尽量挖掘与 推崇广东本地学人,并作为范例。比如,阮元将鹤山禀生吴岳所作的书东莞 陈氏学部通辩后收入学海堂集卷五,即是一例。 当时上课的情形,类似于现在大学开讲座的形式,由阮元或是其它学者主 讲。有的是阮元亲自命题,学生撰文,数日之后上交,由阮元或是其门人阅卷 评判。关于学海堂学生学习的情况,从学海堂集中可以看出,经解诗赋有 共十五题,每题都有数篇文章,择优选刻,共收录了近百位作者的三百多篇文 章。这些作者中,除了阮元、阮福和方东树外,其余皆为岭南人士,有1 名进士 ( 清) 阮福:学海堂文笔策问,犟经室集三集卷五。阮福,字赐卿,官员外郎,随其父阮元来粤 开学海掌,辅助阮元进行文笔策问课士。所拟文笔对,为阮元所许,附刻于擘经室集三集卷五之末。 阮福来粤后多翰墨交,一时名士归之。学海堂初集、二集各有其文一篇,诗六首。 ( 清) 张鉴编:雷庵堂主弟子记卷五( - - 十五年庚辰五十七岁。 容肇祖:学海堂考,岭南学报1 9 3 4 年第3 期。 ( 清) 张鉴编:雷庵堂主弟子记卷五道光四年甲申六十一岁。 1 2 一、学海堂的创办及社会背景 ( 张维屏) ,2 2 名举人,5 名贡生,3 4 名生员,6 名监生,1 8 名廪生,3 名布衣,其 中吴兰修、何其杰为粤秀书院监院,李清华为越华书院监院。这些人主要来自 于广州附近的番禺、南海、嘉应、顺德、鹤山、新会、东莞、高要、长乐、三 水、韶州等府县,以及驻防汉军。其中以番禺、南海、嘉应人数最多,番禺( 2 4 名) 占了四分之一,南海( 1 9 名) 占了五分之一,嘉应( 1 5 名) 占了近六分之一。 1 3 学海堂研究 二、学海堂师生的选录及日常教学管理 学海堂初期的日常运作都在阮元这棵大树的荫庇下进行。但是,一旦阮元离 任,学海堂很可能因失去最高长官的庇护等诸多原因而无法维持下去。毫无疑问, 阮元不愿看到由他一手创建的书院重蹈“诂经精舍”的覆辙。因此,阮元在道光 六年离任前为学海堂制订了学海堂章程,从各方面保证了学海堂能持久存在 下去。虽然学海堂章程是在阮元接到调任上谕的第二夭颁布的,表面看有 点仓促,但是细读章程,可以看出阮元费尽心思,力求尽善尽美。很显然是 经过长期斟酌、深思熟虑才制定出炉的。学海堂章程的制订旨在使学海堂不 再重蹈“诂经精舍起落波折之复辙。并且随着后来在规制方面不断完善,以及 在历任官员的支持下,学海堂能一如既往保持特色,为书院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开 辟了道路。 1 、学长制的设立 “学长制 是学海堂在体制上的一大创新。学海堂章程第一条明确规定: “一、管理学海堂。本部堂酌派出学长吴兰修、赵均、林伯桐、曾钊、徐荣、熊 景星、马福安、吴应达共八人,同司课事。其有出仕等事,再由七人公举补额。 就是说,设八位学长共同管理学海堂。这八位学长的具体人选由本部堂( 即阮元) 酌派,共同司理学海堂的“课事 ,即教学事务。如果八位学长中“有出仕等事 而离任,“再由七人公举补额”。章程特别规定:“永不设立山长,亦不允荐山长。” 以往各书院都是任命一名山长负责书院主要事务,何以学海堂只设八名学长,而 永不允设山长呢? 首先,关于设立学长的原因、目的与程序。阮元说得很明确:学海堂“首劝 阮元接到调补云贵总督的上谕是在道光六年( 1 8 2 6 ) 六月十三日,学海堂章程的颁布是在六月十四日。 六月十七日对章程增补,而十七日阮元将总督、盐政各关防移交给抚军成公( 格) 接受兼署。很显然 关于学海堂的文件是在交印的前一刻。由此可见阮元对学海堂重视。参考学海堂志学海堂章程; 阮元年谱第1 5 1 页。 学海堂志学海堂章程,中国历代书院志第3 册。 1 4 二、学海堂师生的选录及日常教学管理 经史,而诗赋俱备,应课者各有所长,司课者宜兼众力 ,设立八学长,“同理课 事,各悉心力”,“互相补足,宜无鲁莽,各经论辩,自可持平 。“学长责任与 山长无异,唯此课既劝通经兼该众体,非可独理,而山长不能多设 ,学海堂“专 勉实学,必须八学长各用所长,协力启导。”其实,阮元之所以设八位学长而 不设山长主要是因为学海堂的教学特色所决定,但同时也是鉴于长期以来,他看 ,到了旧有书院教学模式以及山长制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在其能力范围内做些改 革,希望能带来一些新气象。 那么,选拔学长有何程序呢? 虽然学海堂首任八位学长是由阮元任命的,不 过章程规定之后如有空缺,再由其它学长公举“补额”。阮元离后,学海堂 学长的产生是否按章进行呢? 据学海堂志宫保督宪卢载:“向来公举学长, 固推文学,尤重乡评。拟补学长,当备慎,嗣后保举学长,先求素行无玷, 然后论其人才,永不改更,以符旧约。 可见,在卢坤督粤时,学海堂学长的产 : 生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确实经其他在任的学长保举产生,“以符旧约”( 即阮元 既定的章程1 。 其次,关于就任学长的条件。由上述所引章程可知学长所具备的资格: “先求素行无玷,然后论其人才 ,而且“尤重乡评”。所谓“先求素行无玷, 就是说,品德好是首要注意的;所谓“论其人才 ,亦即“固推文学 。就是说, 要学有专精;所谓“尤重乡评 就是品德与才学两方面要有好的“乡评”。那么, 在阮元眼中“论其人才”,是否一定要获得很高的功名昵? 事实并非如此。阮元 聘任的首任八位学长,不如他曾为诂经精舍聘请的两位王昶、孙星衍主讲均是全 国知名的学者,大多是举业平平者,但都擅长经学且各有所长。如,自榜其门日 “经学博士的吴兰修,枕经薜史,藏书三万卷。道光纪元他与曾钊、吴应逵、 林伯桐、张维屏、黄培芳、张杓、邓纯、马福安、熊景星、徐荣、温训、谢念功、 黄子高、胡调德结希古堂,课治古文辞。( ( 清) 陈璞:尺冈草堂遗集卷四拟 广东文苑传) 曾钊、林伯桐均非“进士 出身,然得阮元赏识被聘为学海堂学 长。据清史稿记载可知:曾钊,是广东南海人,道光五年拔贡生,“笃学好 古 ,“研求经义 。“阮元督粤,震泽任兆麟见钊所校字林,以告元,元 学海堂志设学长,中国历代书院志第3 册。 宫保督宪卢附记, 学海堂志。 1 5 学海堂研究 惊异,延请课子。后开学海堂,以古学造士,特命钊为学长,奖劝后进。”可 见,曾钊先是被推荐为阮元课子,学海堂成立,被聘任为首任学长之一。又清 史稿记载可知:林伯桐,广东番禺人,嘉庆六年举人。“生平好为考据之学, 宗主汉儒,而践履则服膺朱子,无门户之见。教授生徒百余人,咸敦内行, 勉实学。粤督阮元、邓廷桢皆敬礼之。( 阮) 元延为学海堂学长。” 可见,林伯 桐原本就“教授生徒”,“勉实学”,阮元创办学海堂,聘为学长之一。曾钊、 林伯桐以学术成就被列入清史稿儒林传。这足以说明,阮元聘任学长不重 科举出身而重“学有专精”。学海堂的继任学长的张杓、张维屏、黄培芳等在经 学方面颇有造诣。 学海堂学长还要懂得如何使传统的学术适应治理国家的需要,也就是要熟悉 地方的政治和学术。程美宝老师在其书中指出:“阮元及其继任的两广总督在委 任学海堂学长时,政治考虑往往比学术考虑更重要,“学海堂学长在地方事务 上的娴熟,似乎是他们被挑选为学长的重要标准之一。” 黄健敏先生也指出, 学海堂设立八大学长负责日常管理,曾在学海堂担任学长的几乎都是当时广东最 有名的学者,同时他们也是热心地方事务的著名士绅,从鸦片战争、洪兵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到筹组晚清资议机构,都不难发现学海堂学长活跃其中的身影,俨 然是“广东高级官员的智囊团”。 最后,关于学海堂学长的职责。虽然“学长的责任与山长无异”,但是山长 只有一人,而学长为八人。这八人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 学海堂志载:“前 奉仪征公( 阮元) 设立学长,谕以出题、评卷为要,至一切经费支发,事关劝学亦 须学长公办。嗣奉( 抚、督、学) 三大宪亲加考课,学长等承谕拟题、阅卷,各 有攸司,其一切事宣则轮流料理。每年四课,每课两学长经管。周而复始,以专 责成。 可见,阮元设立学长,承谕负责相应的科目出题考核学生及评卷,并且 共同负责与办学有关的经费支出事宜。阮元离任后,基本上还是遵循这一规矩。 “每年四课,每课两学长经管。周而复始,以专责成。”只是事务性的事有所改 清史稿卷4 8 2 ,曾钊传,缩印本,第4 册第3 4 0 0 - - - 3 4 0 1 页。 清史稿卷4 8 2 ,林伯桐传,缩印本,第4 册第3 4 0 1 页。 程美宝: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三联书店,2 0 0 6 年版,第1 7 5 页。 黄健敏:鸦片战争前广东学海堂学长关于。鸦片问题”的讨论,广东史志,2 0 0 3 年第l 期。 学海堂志事宜,中国历代书院志第3 册。 1 6 二、学海堂师生的选录及日常教学管理 变,即“一切事宜则轮流料理”。道光十七年( 邓制府祁中丞) 颁发给学海堂学长 钤记一颗,由管课学长收管,按季流交。就是很好的说明1 2 、学海堂的招生对象和数额 学海堂的设立是为了“课通省举、贡、生、监经解诗古 ,因此其学生是 从全省选拔而来的。学海堂学生分为“正课生 与“专课肄业生 两类。学海堂 内最初只有正课生,道光十四年后增设专课肄业生。 首先,关于生徒入学海堂的资格。学海堂面向全省招收举人、贡生、生员、 监生, 但不收“童生”。生徒的入学考核非常严格,“先重器识,文艺次之。专 课肄业生的招收更是慎重。卢坤在给学海堂学长的札谕说:“学长等共举诸生, 务取志在实学,不鹜声气之士,尤宜心地纯良,品行端洁。 “诸生等有喜为浮艳 诲淫之词者,无庸举列。其曾攻刀笔者,亦勿列入。至鸦片烟久干例禁,凡在士 林谅俱自爱。万一有犯此者,亦勿列入。” 其次,招收生徒的数额及膏火。前已述及,学海堂生徒分为正课生与专课肄 业生。自学海堂创办伊始“正课生 从未间断过。道光十四年、同治五年均招收 两届专课肄业生各1 0 名。据刘伯骥考证,同治八年,学海堂收正课生、专课肄业 生各2 0 名,共4 0 名。每名生徒一季的膏火5 两,即每人每年是2 0 两膏火费。学海 堂一年支出膏火费总共8 0 0 两。据学海堂志记载,道光十四年学海堂递交的 经费请领中注明:“每课给膏火银二百两,每年四课共支膏火银八百两。一 与上 面刘伯骥考证的数目吻合。但道光十四年招收1 0 名专课肄业生,若同时又招收2 0 名正课生。以每人膏火费5 两计,总膏火费为6 0 0 两而不是8 0 0 两。阮元在道光六 年的札谕中曾说:堂中膏火每季加为二百两。据此推算一年计8 0 0 两。然而当时 尚未有专课肄业生。关于其中的差异,因资料缺乏,不得而知。因此,关于学海 堂正课生在具体时期招收的数目有待再考证。 需要说明的是,学海堂学生膏火的数目,在阮元督粤期间,“向来发榜,不 学海堂志文檄,中国历代书院志第3 册。 学海堂志文檄,中国历代书院志第3 册。 学海堂恚文檄,中国历代书院志第3 册。 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民国6 7 【1 9 7 8 】,皇9 2 8 1 、2 8 7 页 。 学海堂志请领,中国历代书院志第3 册。 1 7 学海堂研究 分等第“所有举贡生员奖给膏火一月者,折给银一两。后来,学生及佳卷渐 多,有佳文一卷而给膏火。” 但自章程发布起,由“学长办理,酌定等第及 膏火数目,但须查明经费之数,量入为出。 关于后来学海堂学长如何评定等级 确定膏火数目,由于材料不足,不能述清。专课肄业生以“因性之所近,自择一 书肄习,随课呈交学长考核甲乙。定义超等若干名、特等若干名,其功课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际级自行车比赛电子计时系统租赁与售后保障契约
- 数字科技企业数据总监信息安全责任合同
- 生物药品冷链运输全程温控合作协议
- 商业地产租赁补充合同(含物业管理)
- 母婴行业年度大促联合营销推广合同
- 离婚协议财产分割及变更执行监督协议(含房产)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投稿须知(官方认证)
- DBJ50-T-511-2025 城镇排水系统评价标准
- 国培师德修养学习心得体会模版
-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2024年甘肃省大数据中心招聘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电器供货协议合同协议
- 2025年上半年福建福州广播电视台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北师大版物理中考一轮备考复习:光现象、透镜作图专题(一)(含解析)
- 产业招商培训课件
- 软件项目团队管理制度
- 2024年秦皇岛市市属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专升本语文基础知识测评试题及答案
- 解锁演出经纪人证考试成功的试题与答案
- 2025贵州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及答案
- 装修材料的购销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