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安徽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李建国 签字日期:2008 年 4 月 25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安徽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 安徽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李建国 导师签名:徐彪 签字日期: 2008 年 4 月 25 日 签字日期: 2008 年 4 月 25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i 目目 录录 目 录. i 摘 要. i abstract . ii 一、 吕刑法律思想的产生背景. 1 (一) 吕刑 . 1 (二) 吕刑的制定年代 . 1 (三) 吕刑研究的意义 . 10 (四) 吕刑的研究状况 . 11 (五) 吕刑的文本 . 12 二、 吕刑法律思想的内容. 14 (一)天命神权 . 14 (二)明德慎罚 . 16 (三)祥刑安邦 . 21 (四)惟良折狱 . 23 (五)审判原则和诉讼程序思想 . 25 三、 吕刑法律思想的影响. 30 (一)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影响 . 30 (二)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33 致 谢. 3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6 i 摘摘 要要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亦是中国奴隶制法的产生和形成时期。 奴隶制法制产生于夏,发展于商,成熟于西周。所以西周的法制和法律思想在中 国古代法制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尚书是我国流传至今、历史最为久远 的一部先秦文献和政史论文的汇编,是研究夏商周政治活动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吕刑作为其中的一篇,是最早记载我国刑罚实施原则与规定的刑制专文,它 对于研究西周的法律制度及西周社会有极其珍贵和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文在确定吕刑成书于西周中期的基础上,探求吕刑的法律思想。 西周中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规范,打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 原来的礼仪规范受到挑战。刑罚思想内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保民”到 “治民”,从“慎罚”观到“中刑”观,从“礼治”到“法治”。吕刑是西 周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在秉承周初“明德慎罚”思想的基础上,制定了祥刑:明 确规定五刑、 五罚、 五过;制定统一的刑罚原则:循实情断案原则、 合并论罪原则、 罪行法定原则、比附定罪原则和疑罪从赦原则;对主刑狱官吏的素质做出明确规 定:善良、勤劳、廉洁、刚正。本文重点对吕刑中的“中刑”观、赦免制度、 赎刑制度加以阐述。吕刑既是西周刑罚思想与施政理念的完美结合,又使统 治的秩序化与理性化日益彰显,文中所体现的“德主刑辅”的刑罚思想对后世产 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吕刑;神权法;中刑;人治;礼治 ii abstract the xia dynasty ,shang dynasty and western zhou dynasty are slavery society of ancient china. they are also budding period of chinese law as well as formative period of slavery law systems. law system derived from xia dynasty ,developed in shang dynasty and got matured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refore , western zhou law systems as well as legal thoughts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ancient chinese law hintory. the lvxing is an important cod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 it is also the earliest code of our nation. it records criminal thoughts ,criminal thoughts ,criminal policy and procedure systems of the western zhou s rulers. now it just be left in shang shu. so studying legal thoughts and related law systems of lvxing helps to learn about legal stat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 the article focus on the thoughts of aspects of theocratic , zhong penalty, ren zhi ,li zhi in lvxing. this article also contains judicatory principles of lvxing. as a piece of literature in shangshu, lvxing is the oldest writing focusing on punishment system, which recorded the fundament about penalty brought into effect at first in our country. for studying the law system in western zhou and western zhou society. it has the most rarity and significant historical value. lvxing was based on the mid western zhou dynasty, analysed the society cause of western zhou on three aspects: history ,idea origin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in the mid western zhou dynasty ,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 destroyed the intrinsic society criterion, throw the intrinsic rule order into confusion,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primary amenity criterion. the connotation of punishment anamnesis had also occurred a series transformation: from protecting-people to controlling-people, from the view of penalized cautiously to the justice law, from the control by courtesty to the control by law. lvxing is th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zhou society.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highest virtue is penalized cautiously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it set down definitude prescript including five punishment, five penalize, five fault. it also set down the uniform penalty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the fact settling a lawsuit, the principle of combine conviction, the principle of misdeed legal, iii the principle of comparing convic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condone become of double. it made out definitude prescript on the diathesis of bureaucracy who masterd punishment and jail: goodness, industry, probity and honesty. the emphases of this text expatiates the view of good law, absolve system ,atonement system. lvxing is the perfectable combination of the anamnesis on western zhous punishment and administration idea, as well as made increasingly obvious of the governmental order and logos. the penalty anamnesis of “ virture first, punishment second” which embody in this text have made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afterworld. key words : lvxing; aspects of theocratic; zhong penalty; renzhi; lizhi 一、 吕刑法律思想的产生背景 1 前言前言 一、 吕刑一、 吕刑法律思想的产生背景法律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 吕刑(一) 吕刑 吕刑制定于西周穆王中期,是一部成文法典,其记录了当时西周统治 者的刑罚思想、刑事政策和诉讼制度。现只存留尚书吕刑一篇,是吕侯制 定法律后遗存的官方档案,经后人整理保留在尚书之中。其文字虽短,内 容却相当丰富,对当时的刑事法律、诉讼制度等都有原则性的规定。 尚书吕 刑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结历史经验,说明勤政慎刑的重要性;第二部分 说明刑律的目的、条目和审理案件的方法;第三部分说明审理案件的正确态度, 强调必须使用中刑。 尚书吕刑是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其中有浓烈的神权法 思想,王权和神权的统一;通篇强调“中”字,说明统治者对“中”刑的重视; 同时,有人治和“礼治”思想蕴涵其内。此外,还规定了具体的刑法原则。 尚 书吕刑上继周初的刑法思想,下启后世刑典的制定。因而,其在中国法制史 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 吕刑的制定年代(二) 吕刑的制定年代 吕刑原本今已失佚,今文尚书中现存吕刑一篇,又称甫刑 。 它是西周时周穆王命令大司寇吕侯所作的一部刑书。 其时为周穆王五十年(公 元前 927 年) 。 吕刑 ,传统观点认为是周穆王时期的作品,是记述当时立法思 想和刑律、诉讼制度的重要文献。 尚书大传 : “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 ” ; 史记周本纪 : “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命曰甫刑 ” 。 墨子引吕刑 ,总在其前加“先王之书”的复称,把吕刑的时代更提 前了。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穆王“定出赎刑条例” 。 郭沫若先生首先提出质疑, 他在金文丛考中论述道: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 (修订本第一编) ,人民出版社 1955 年 3 月第 1 版,第 145 页。 论吕刑的法律思想 2 金文中天若皇天等字样多见,均视为至上神,与天为配之地若后土等字样, 则绝未有见。金文既无地字,亦无后土之称,所见土字,义均质变然 用为神祇之例绝未有见。是则地字当时后起之字,地与天配,视为万汇之父与 母然者,当是后起之事。 尚书金縢与吕刑二篇有地字。 金縢云: “乃 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 ” 吕刑云: “乃命重黎,绝天地 通,罔有降格。 ”按此二篇同属可属可疑,即有地字之出现,一足知其非实录矣。 张西堂认为郭沫若之说证据尚不充足,进一步证明吕刑是东周时期的作 品,他在尚书引论中言: 这一篇说: “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 鸱义奸宄, 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皇帝哀矜庶戮之不 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 ” 蚩尤与重黎的 传说,其起也晚,因为据吕刑所说的看来,蚩尤与重黎的故事是在禹以前 的;这与发生尧、舜、颛顼、皇帝等传说的时期应很接近,不能远在西周的穆 王。此其一。 吕刑今文本作甫刑 ,甫之有国,不能早于宣王,据诗崧 高 说: “崧高维岳, 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 生甫及申, 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 (藩) , 四国于宣。 ”又说: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 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这诗是周宣王时所作,由诗所叙看来, 申与甫都是始封的国君,在“周穆王时未有甫名” (孙星衍语) 。可见吕侯是在 周宣王以后才有的。 诗王风扬之水咏“不与我戍申” 、 “不与我戍甫” , 甫与周王朝在东周还接近。申、甫的地方都在今河南南阳一带,与当日南方的 蛮族接近,故能传来蚩尤等等故事,宣王时已距东周很近,这一篇之作必在宣 王以后,故当为东周间所作。此其二。这一篇说“其罚六百锾” 、 “其罚千锾” , 应是金属货币比较多而比较通行时所有的现象,不像西周所当有。 “大辟疑赦, 其罚千锾。 ”亦非好的法制,也不像宗周盛世所当有。此其三。这一篇据吁! 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这是周天子的口吻。但是又说: “王曰: 呜呼, 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 。”又像号令不出于 都门的口吻,这尤不像宗周盛时所当有。此其四。故我以此篇为东周的作品。 张氏所提出的四个理由中,有三个是值得商榷的: 张西堂著:尚书引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58 年 4 月第 1 版,第 196-198 页。 一、 吕刑法律思想的产生背景 3 第一是“周穆王时未有甫名” 。 甫刑原作吕刑 ,由吕侯做穆王司寇得 名,就是国语郑语史伯所说的“申、吕” ,后世子孙改封名甫侯, 书疏 中有很清楚的解释: “然子孙封甫,穆王时未有甫名,而称为甫刑者,后人 以子孙之国号名之也,犹若叔虞初封于唐,子孙封晋,而史记称晋世家 然。宣王以后,改吕为甫。 ”因此,后世一般称甫刑为吕刑 。我们不能 根据“甫”字出现的早晚,断定吕刑非穆王时期的作品。 第二是张氏以为罚锾不像是西周所当有, “大辟疑赦,其罚千锾” ,也不像是 宗周盛世所当有。但考之出土金文,西周确有罚锾法制。西周前期的师旂鼎 中有判词,是因师旂的众仆没有追随周王出征,告到伯懋父那里,被罚三百锾, 但他们竟敢违抗不交,伯懋父下令流放他们,若不流放就赶快交足罚款。 另据 1975 年陕西岐山董家出土匜 ,是白扬父所作的一篇判决辞:牧牛因上告他 的上司而受到刑罚的经过和结果。在判词中,牧牛本应鞭一千下,给以之 刑;赦免之后,还要鞭一千下,给以黜之刑。最后大赦,鞭五百,罚铜三百锾 (折合汉时二千两,一百二十五斤) 。这里有四种刑罚:一是鞭刑;二和三分别 是和黜,都是墨刑中的刑,是用刀刻在颧骨处,并涂以墨,前者还要在 头上蒙上黑巾,后者则罢免官职;四是罚锾。 匜大约是西周后期(约公元 前九世纪)的作品。据以上两器的判词,足证西周时已有五刑罚锾制度,不能 据甫刑中有五刑罚锾,断定它是东周间作品,而不是穆王时作品。 第三是张氏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是周天子口吻,但又说: “伯父伯兄, 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 ”又像号令不出于都门的口吻,这个看法偏颇。 按周王都按年辈同姓的诸侯,如文侯之命周王称文侯为叔父等就是。 甫刑 所称“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 ,就是指“有邦有土”的诸侯,因相传 周穆王活了一百岁,做了天子五十多年,所以除对同姓诸侯称伯父等外,并称 幼子童孙,幼子童孙是指侄辈和孙辈的同姓诸侯。伪孔传说: “举同姓,包 异姓,言不殊也。 ”这就是甫刑称诸侯为伯父、幼子、童孙等的原因。这一 点似与周的盛衰没有关系。 既然张氏所举四证据无法立足,那我们无法否认吕刑为西周时的作品。 而且, 吕刑是一篇训诫之辞,训诫的对象是一批被称作“四方”的人,他们 师旂鼎释文, 文物 ,1976 年第 6 期,第 43 页 论吕刑的法律思想 4 在文中其他地方或被称作 “四方司政典狱” 、 “有邦有土” 、 或被称作 “官伯族姓” ; 由于他们和王又有一定的宗族关系,所以又被称为“伯父、伯兄、仲叔、季弟、 幼子、童孙” 。他们“有邦有土”,为政一方,但这些诸侯只能是西周诸侯,而 绝非东周诸侯。因为只有在西周时代,天子才具有如此的号召力,能将众多的 诸侯集中在一起训诫。转入东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根本不把天子放 在眼里,这种训诫的事是无法发生的,事实如此。所以,文中的记述应为西周 时代。 其次,文中借天子之口说“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 、 “一人有庆,兆民 赖之” ,这都是王权极盛时的声音,在王权衰微的时代是断然发不出的,而这个 年代在周穆王时十分合适。 再次,从德治理论发展的进程看,王朝初期以敬民保民为核心,王朝鼎盛时 期或统治阶级自以为王权稳固时期,则以隆权治民为纲领。 吕刑所探讨的正 是隆升王权和治理民众的规则,文中对“明德慎罚”的充分阐述,反映了统治 者以“中道”理论控制民众所特有的自信,如果吕刑出自西周末或春秋乱 世,统治阶级大施暴政犹恐不及,根本没有德政的可能。 传统观点认为, 吕刑是西周的法律形式,是一部成文的法典,如张晋藩 主编的中国法制史 (群众出版社 1982 年) ;也是一部阐述中国古代法学理论 的著作,如张晋藩主编的中国法制史纲 。但也有学者认为, 吕刑不是一 部法典,而是一份关于适用刑罚的指示性文件,如曾宪义主编的新编中国法 制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也有观点认为, 吕刑不是一部刑法典或 刑事诉讼法典,而是中国古老的具有刑事诉讼法性质的文献,如薛梅卿主编中 国法制史教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本文认同传统观点,即吕刑 是一部成文的法典,同时也是一部阐述中国古代法学理论的著作。 尚书吕刑 并非原本 吕刑 , 而是吕侯制定法律后遗存的官方文献, 经后人整理保存在 尚 书之中,成为其中的一篇。 尚书吕刑虽不是吕侯原著的法典,但确是根 据西周官方档案所整理,其主要内容与周穆王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符,也符合周 初以来一贯的刑法指导思想,因而可据以剖析吕侯制定的刑书。 我们认为,在对吕刑成书时代这一问题探讨之前,应当了解中国古籍的 成书特点。 一、 吕刑法律思想的产生背景 5 1、古代书籍的成书特点 中国素以其绵延悠久的古代文化著称于世,其标志之一就是传世古籍的丰富 与繁多。与今天著作体例大不相同的是,古籍特别是先秦古籍,往往由后人整 理而成,因此从其“思想酝酿,到口授笔录,到整齐章句,到分篇定名,到结 集成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后人在整理的过程中,又往往对其进行添加 删改,或把其中难懂的字换成通俗易懂的字,或增加其修饰性。对中国古书的 认识,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的疑古思潮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书的一次反思。这次反 思对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和古史研究 的深入,学术界开始对中国古书进行第二次反思。对此,李学勤、李零等先生 都有专文进行详细讨论 。李学勤先生指出:“如果以静止的眼光看古书,不免 有很大的误会。” 因此,我们在确定吕刑的成书年代时,要注意看其主要 内容,不可拘泥于每个字每个词;要注意考虑吕刑所载内容形成的历史条件, 即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才有可能具备了形成这样一篇文字的条件。 吕刑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成书过程,经过了一个由口耳相传到 简单笔述相结合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述人的转换, 必然有根据时代和个人喜好随时增添删改的成分。甚至孔子整理尚书时, 最初是否也为口述作品,也未可知。所以,对吕刑成书年代的确定,只能 根据历史时代所提供的条件及吕刑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来确定,对文中个别 内容所透露出来的与主要内容的时代背景不相合,应该慎重对待,以免造成误 差。 2、吕刑的主要内容形成于西周中期 我们认为 ,吕刑主要内容形成于西周中期。 (1) 吕刑德政思想内容形成于西周中期 “明德慎罚”的政治理念形成于西周初年,它是总结夏商王朝兴衰的主要成 果之一。 左传成公二年引用周书话说:“明德慎罚,文王所以造周也 。” 孟子曾说文王所辖地区不足一百平方里 。以这样一个相对弱小的方伯王国,灭 李学勤著:对古书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第 548-553 页。 李零著: 出土发现与中国古书的再认识 , 李零自选集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第 22-57 页。 李学勤著:对古书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第 553 页。 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2684 页。 论吕刑的法律思想 6 掉了殷王朝以后,只能用“明德”来安抚天下,争取民心,教化民众。用“慎 罚”来缓和阶级矛盾,避免由苛政酷法引起社会的不安。“明德”强调“德” 的作用,周公所说的“德”内容极广,归纳起来有如下十项:1.敬天;2.敬祖, 继承祖业;3.尊王命;4.虚心接受先哲之遗教,包括商先王先哲的成功经验; 5.怜小民;6.慎行政,尽心治民;7.无逸;8.行教化;9.作新民;10.慎刑罚。 德是一个综合概念,融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依据德的原则对天、 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不得已而用刑则要慎之又慎 。周初的“慎罚” 是建立在明德保民的基础之上,敬民保民、维护民本是其基本特征。这从周初 的浩文中可以体现出来。康诰中提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上帝 辅助诚信的人,民情大致可以看出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就像保护 幼稚的孩子,使民众达到安康。无逸中提到“先知稼墙之艰难,乃逸,则 知小民之依。” 意思是先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就会知道农人的艰难。“怀保 小民,惠鲜鳏寡” 。关心爱护民众,把恩惠施与那些鳃寡孤独无依无靠的人。 梓材中提到“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这些内容反映了周初统治者对民众 力量的敬畏和尊重及对子民的保护。 到了西周中期,随着社会日趋稳定,西周统治者统治艺术的日益成熟,周 初“明德慎罚”的思想发生显著的变化:由“保民”发展到“治民”,由维护“民 本”发展到维护“君本”。吕刑篇明确反映出这一变化。 吕刑是一篇言刑专文,全篇以讲刑罚为主,但在短短90余字中,竟有9 处郑重地写着“德治”的字眼。具体如下:“阁有馨香德”,没有芳香的德政。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德之人所惩罚的,则民众都畏服; 用有德之人明察是非,则民众都是非清楚。“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祇德”, 主刑狱的士师用刑法制约百官,教导人们敬重德行。“周不惟德之勤”,没有 人不勤勉于德政。“惟克天德”,只要能够符合上帝的道德标准。“惟敬五刑, 以成三德”,谨慎地使用五刑,以成就三德。“有德惟刑”,谨慎地对待刑狱, 刘泽华著: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38 页。 李民、王健著: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0 页。 李民、王健著: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2 页。 李民、王健著: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13 页。 李民、王健著: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15 页。 李民、王健著: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3 页。 一、 吕刑法律思想的产生背景 7 实行德政也必须具有刑罚。“今往何监?非德?”是说以什么来监督你们办案呢? 难道不是德政吗?除此之外,在整个篇章的许多地方,虽未用“德”的字样,但 彰显“德教、德行”的言行随手可撷。通过仔细分析吕刑中的“德”的含 义,我们不难看出,吕刑中的德政是刑罚的核心,刑罚是德政的辅助,实 行德政与刑罚都是以使民向善为目的,具体反映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吕刑强调在治民中实施德政,王权得以巩固,国家长治久安 “今往何监?非德?”以什么来监督你们办案呢,难道不是德政吗?说明德政 是衡量刑罚公正与否的标准.“朕敬于刑,有德惟刑”,我谨慎地对待刑狱,实 行德政也必须具有刑罚。这句话告诉我们刑罚是实施德政的必要补充,即“德 主刑辅”。“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惟敬五刑, 以成三德。”你们应当恭敬地对待天命,拥戴我。即使遇到可怕的事,也不要 畏惧:即使遇到喜事,也不要太高兴。谨慎地使用五刑,以成就三德。刑罚是成 就三德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天子行德仁政, 做了善事,亿万民众都能受益。德政的实施给百姓带来好处,使国家长期稳定 的发展。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王权的提升有赖于德政的实施,德政的实施需要刑 罚来予以保证,刑罚是治民的重要手段。 第二,吕刑阐述了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官员是贯彻德政的重要力量 文中提到“德威惟畏,德明惟明”,告诉我们“德”是主刑狱官吏必备的素 质。有德之人所惩罚的,则民众都畏服;用有德的人明察是非,则民众都是非 清楚。并谆谆告诫官吏要“惟德之勤”。勤勤恳恳地为百姓办事,以显德行, 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戒不勤”,即要以“不勤”为戒,把克勤尽职作为对 自己的要求。吕刑在这里提出了官吏要勤政、忠于职守,要有德行、为百 姓办事。并提出了选用官吏的要求。“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富”在 说文中是“厚也”,仁厚之意。这句话是说主持断狱,不能始终依靠刑罚, 更要靠仁厚。“非按折狱,惟良折狱。”主持断狱不要靠巧言善辩来折服犯人, 应当靠善良公正来折服犯人,务使判断准确无误。“良”是善的意思。在西周 时期“富、良”即仁厚、善良已经成为选贤任能的首要条件。可见官吏的德行 维护国家的统治是多么重要。这里提出了实施刑罚的必要性,同时要求在实施 刑罚时,要充分体现宽厚的德行、仁政。对于不行仁政,没有德行,作威作福, 论吕刑的法律思想 8 滥施刑罚的官吏和司法官,“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上帝如果 对这些贪赃枉法的人不加以严惩,那么,天下的民众就不能享有善政了。没有 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惩戒,朗朗乾坤怎么显示日月的光辉?清明的政治怎么能被百 姓认可? 第三,吕刑提出对平民百姓进行德化教育的重要性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抵德”,这句话强调教导人们敬重德行的重要 性。刑罚是必要的,但刑罚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对百姓的德化教育,使他们提 高道德水准,按德行行事,这是安定社会的根本。百姓明德知礼,对于维护西 周的统治秩序,保障王权的权威性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吕刑所探讨的“德政”包括对官吏的 要求,对平民的要求,并强调德政在治国策略中的运用,治理民众的规则。吕 刑反映了西周统治者提升王权,巩固西周统治秩序的政治策略。吕刑中 的德政思想是从治民角度来说,与周初的保民思想内涵不符合,显然是在周初 保民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如果吕刑出自西周末年或春秋战国乱世,统治 阶级是无暇再宣扬德政的。所以,从吕刑所反映的德政思想来判断其内容 在西周中期形成是合理的。 (2)从考古资料佐证吕刑中的罚锾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 “罚锾”是否在西周存在,是确定吕刑成书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吕 刑中有一段文字对五刑罚锾作出了详细阐述:“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 罪。劓辟疑赦,其罪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 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 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 千。”意思是说判处墨刑有疑问的,减等按罚金一百锾处罚,然后赦免他的罪 过。判处劓刑有疑问的,减等按罚金二百锾处罚,然后赦免他的罪过。判处剕 刑有疑问的,减等按罚金五百锾处罚,然后赦免他的罪过。判处宫刑有疑问的, 减等按罚金六百锾处罚,然后赦免他的罪过。判处死刑有疑问的,减等按罚金 一千锾处罚,然后赦免他的罪过。仅仅依据文献材料的记载,我们并不能肯定 西周存在罚锾制度。但考之出土金文,西周确有罚锾制度。西周前期的师旂 鼎曾有判词,是因师旅的众仆,没有随周王出征,告到伯懋父那里,被罚三 一、 吕刑法律思想的产生背景 9 百援,但他们还违抗不交,伯懋父下令说,应该流放他们,现在不流放,就快 交罚款 。(“师旂鼎释文)。从这篇释文可以看出在西周时确实有罚锾情况 的出现,但没有吕刑中规定的那么详细具体。1975年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 出土的匜,它是一篇判决书,所载内容可与吕刑相互印证此时己有罚 锾制度。“我宜鞭汝千今大赦汝,鞭汝五百,罚汝三百锊。”“牧牛辞誓 成,罚金。用作旅盉。”这篇铭文记述牧牛和他的上级师打官司,牧牛违背 先誓,输于诉讼,按照罪行应该鞭打一千下,并处以墨刑,经过大赦,改判为 鞭打五百,罚交铜三百锊 。 匜大约是西周后期的作品。从匜与师 旂鼎两器的判词,可以证明西周中期己有罚锾制度。罚锾制度是吕刑中 的重要内容,从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该制度在西周已经存在。 综合上面的讨论,我们认为吕刑成书于西周中期。 公元前十一世纪末中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 南) 。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和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西周灭亡, 前后约二百八十年。西周是继夏、商二代建立的王朝,西周的政治文化在两代 的基础上有着光辉灿烂的发展,孔子就曾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 周。 ”这一时期又是中国奴隶制法制的成熟时期。 西周法制的发展与其经济政治有极大的关系。经济上,初期封建制度在太 王王季时候,开始萌芽;文王时候,逐渐形成;武王周公时候,推行到广大地 区;成王康王时候发展到最高;昭王穆王以后开始变化。力役地租性质的公田 制,因工商业的发展、农夫户口的增殖、私田数量的扩大、公田管理的烦难, 被物品地租性质的税亩制所代替。贫富差距愈加增大,两极分化更趋明显,阶 级矛盾逐渐激烈。政治上,西周初期,王公贵族尚能遵照文王与周公的祖训, 多少注意“怀饱小民” ,阶级矛盾并未暴露。到了西周晚期,任意征调劳役,民 怨载道。矛盾终于发展暴露了。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从昭王起“王道微缺” ,至穆王时,距建国已 历百年。周穆王名满,是西周第六代王,在位五十五年。前期喜好游历(相传 到过昆仑西母国) ,并好战,据西清古鉴卷十三记载,周穆王曾伐淮夷和东 盛张:岐山新出若干问题探索,文物,1976年第6期。 歧山县文化馆等: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揣窖穴发掘简报,文物,1976 年第 5 期。 论吕刑的法律思想 10 国戎; 北堂书钞卷一一四武功部引竹书纪年载: “周穆王伐大越, 起九师,东至九江,驾鼋鼍以为梁也” ; 国语周语上 后汉书西羌传 穆 天子传 史记周本纪等均记载,周穆王征犬戎,迫使犬戎迁于太原。周穆 王的奢侈无度、连年征战,并且滥用刑罚,最终致使财政空虚,社会矛盾进一 步尖锐,造成文武之道缺、诸侯不睦、政怒民怨的局面。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稳定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周穆王接受大臣吕侯的建议,废止严酷的旧法,以“明 德慎罚”为指导原则, “作修刑辟” ,制定了西周第一部重要的法典吕刑 。可 见,周穆王制定吕刑的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同时也有弥补财政空虚之用。 (三) 吕刑研究的意义(三) 吕刑研究的意义 吕刑是尚书周书中的重要篇章。吕刑是我国最古最早的一 篇具有完整体系及实施原则与规定的刑制专文,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它更早 的具有同样规模的刑制专文 。它提出了刑法的具体内容与实施原则,对于研究 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受到广大学者的 重视。先秦时期是吕刑的成书时期,当时不少文献对其进行了征引。据刘 起釪先生考证,吕刑篇被称引过十六次,分别见于墨子3次、礼记 5次、孝经2次、左传1次、荀子3次、大戴记1次、逸周书 1次,为称引次数的第四位 。其中,礼记、孝经引作甫刑,墨 子则引作吕刑,史记和尚书大传仍引作甫刑。伏生及三家 今文本壁中本及马郑古文本与伪古文本则皆作吕刑 。 吕刑是西周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在秉承周初“明德慎罚”思想的基础 上,制定了祥刑:明确规定五刑、五罚、五过;制定统一的刑罚原则:循实情断 案原则、合并论罪原则、罪行法定原则、比附定罪原则和疑罪从赦原则;对主刑 狱官吏的素质做出明确规定:善良、勤劳、廉洁、刚正。吕刑既是西周刑 罚思想与施政理念的完美结合,又使统治的秩序化与理性化日益彰显,文中所 体现的“德主刑辅”的刑罚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对吕刑的研 究不仅可以探究其本身的法律思想,管窥古老中华法系的成就和中国古人的智 顾颉刚、刘起釪著: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第 2092 页。 刘起釪著:尚书源流及传本,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 页。 顾硕刚、刘起釪著: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第 190 页。 一、 吕刑法律思想的产生背景 11 慧;又可以此为路径和角度,梳理西周立法状况和司法情形,从而可以拓展和 加深对西周法制的研究。 (四) 吕刑的研究状况(四) 吕刑的研究状况 自西汉到清朝,随着经学的发展,许多儒家学者致力于治尚书,吕 刑作为尚书中重要的一篇也受到重视。当时的学者注重于对传本的真伪 进行考辨,对字、词、句进行考释。比较著名的有司马迁的史记,王充的 论衡,郑玄作注的尚书大传,孔颖达的尚书正义,苏轼的东坡 书传,林之奇的尚书全解,夏僎的尚书详解,陈经的尚书详解, 蔡沈的书集传,王充耘的读书管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咨询服务费优惠政策方案
- 抖音的口碑传播营销方案
- 建筑方案设计是啥意思
- 贵州建筑施工方案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通过
- 炼油厂生产部年终总结
- 改造道路土路基施工方案
- 江西公司品牌策划活动方案
- 绍兴红柱石砖施工方案
- 冰壶换建筑方案设计
- 规范贷款中介合作协议书范本
- 宠物行为分析与心理健康研究
- 大学交际英语口语-unit-1-getting-to-know-you
- 常见症状-抽搐与惊厥的诊断评估(诊断学课件)
- 无损检测质量记录表格
- Arbin软件使用说明介绍
- 九一八事件 课件
- 煤炭采制样管理办法
- DL-T 1115-2019 火力发电厂机组大修化学检查导则
- SB/T 10279-2017熏煮香肠
- GB/T 6113.201-2008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2-1部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传导骚扰测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