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皎然诗式产生于唐代中期大历贞元年问,是唐代重要的诗学著作。它有着深 刻的思想和完整的体系。但直至今天,人们对它的重视不够,研究不够。本文在考察 皎然诗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原因的基础上,对皎然生平事迹及文学交游活动进行梳 理,对皎然的诗式及其他诗学著作的流传情况进行考释,从而梳理出诗式的 文本结构,理清其理论体系。诗式论述了有关诗歌创作的各方面内容,诸如诗歌 的意境、风格、声韵、创作方法等等,其理论思想体系可以“真于情性,尚于作用” 八字括之,它统辖了四个大的内容,即:以“诗有四深”为纲领的作诗之法,以“诗 有五格”为纲领的评诗之法,以“辨体有一十九字”为纲领的风格论,以“复古通变” 为中心的诗史观,从而构成了诗式的理论体系。皎然诗式产生在唐代诗歌创 作t 孕育新变的大历贞元时期,其直接影响了贞元、元和诗变。对晚唐以至宋代的诗歌 创作和诗学理论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章从诗歌创作范式和诗学理论两方面阐释皎 然诗式在诗学史上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皎然诗式诗学宗旨风格论诗史观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册如耽w h i c hw a sw r m e ni nd 口- ,f a n dz 矗p 寸“口玎y e a r so f 勋愕d y n a s t y ,i sa 1 1 i m p o r t a i l tp o e t i c sc o m p o s i n g ,i th a sp r o f b u n dt h c o r i e sa n dc o m p l e t es y s t e m ,b u t ,t i l ln o w l e s sr e c o 髓i t i o na n dr e s e a r c hw 盯ef o c u s e do ni t t m sm a n u s c r i p tw a sb a s e do nt h e b a c k 伊o u l l d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h i n e s ep o e t i c s ,t h ep o e m si n d i t e m e n to fm i d - 勋馏 d y n a s t y i tw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i nt h et e x to f5 矗f j 向f ,c a r r yt | l r o u g haf u l l s c a l er e s e a r c ho f 鼢f 书兢h a c k l i n ga n ds u m m a r i z i n gt l es t o r i e sa n dl i t e r a r yi n t e r c o u r s e so f 坍d o r 口h sl i f e , m a k i n g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l l da n dt | 1 0 u 曲to r i g i nc l e a ro f 。砌。一,册sp o e t i c st 1 1 e o r i e s t h e m a i nc o n t e n t so f t t l i sc h 印t e ri sh a c k l i n gt h e eo f s 办f j 向fi nf b m la i l dc o n t e n t ,t h em a i n c o n t e n ti sf b c u s e do nb u i l d i n gs y s t e mi t h e 也o u g h tc o m p e n d 沁no fs f s fc a nb e g e n e r a l i z e da s “z 抛珂寸“呵以 g 以蛋砌馏“屯“o 妒玎,i ti n c l u d e sf o u ra s p e c t :m e t h o do f w r i t 访gp o e m s 、i t l lt h ec r e e do f “p o e m sh a v ef i o u rd e e p s ”,m e t l l o do fc o m m e n t i n go n p o e m sw i 血t h ec r e e do f “p o e m sh a v ef i v ec a s e s ”,s t y l et h e o r yw i 血t h ec r e e do f “n i n e t e e n w o r do fd i s c e m i n g s t y l e ”, e w p o i m o f p o e m sh i s t o r y 埘t 1 1t h ek e m e l a s “ 剖一向盼6 抽矿t h u s ,t 1 es y s t e mi n f 0o f 舶f j 胁w a s 鼢如 f si n n u e n c ei 1 1h i s t o r yo f p o e t i c s 。s 锄f s fv r a sw r i t t e nb yj 妇。一,“hd u r i n gd 以- z fa n dz h e h y “口蚌y e a r so f 而,强d y n a s t y , a 1 1 dt h et r a j l s f o r i n a t i o no f 而,培p o e m sw a sg e s t a t e dj u s td u r i n g k - “a n dz 矗彻少m 仃y e a r s , s o ,i tw a s 砌f s 厅fw h i c ha 腩c t e dt h et r a n s f o m a t i o nd i r e c t l y 鼬f s 而f l a sf 缸r e a c h i n ge 他c t t op o e m si n d i t e m e n ta n dp o e t i c st h e o r yo fl a t c - 勋愕a n d 裙d ”a s t y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 s 佟f 一5 向f sf 缸r a c h i n ge 行b c ti np o e t i c sh i s t o r yw a se x p a t i a t e di nt w oa s p e c t s :m o d e lo f p o e m si n d i t e m e n ta 1 1 dp o e t i c st h e o u k e yw o r d :j i a o - m n s h i s h i e w p o i n to fp o e m s c o m p e n d i 啪s t y l et h e o r y i n n u e n c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彳兰遮壁l 日期:j 阳r 年,口月;口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口,在 本论文属于 ”一。 一 不保密曰。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弓瓜 :一一 日期:j 巳r 年,o 月? d 同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缓岳谚、 日期:办彳年j 口月;d 同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刖吾 皎然诗式是唐代诗歌理论史上最有分量的诗学著作之一。皎然生当开元年间, 身经安史之乱,处于中国诗歌转型的转折点,其诗学思想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宋代诗歌理论的诸多观念都从这里发源。尚作用,讲理趣,重技巧等宋诗的 特征都可以在皎然这里找到根据。但迄今为止,虽有不少论文已经涉及到了其中某些 重要的问题,但很多人只将诗式看作一般的诗格诗法研究著作,至今无人对诗 式的理论构架和体系进行研究,更无人将诗式放在中国诗歌及诗学理论转型的 大背景下来研究,对其理论意义给予恰当评价。 针对目前皎然诗式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将立足于皎然诗式产生 的中唐诗学背景之下,立足于诗式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力争以文本 为依据,阐释其理论范畴和理论要旨,从而把握诗式的理论体系。 ( 1 ) 皎然生平及诗论著作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卞山( 今浙江长兴) 人。皎然的生卒之年,难 以考实。通过对学界现有的几种说法的树理、考释,一般认为皎然生于开元八年( 7 2 0 ) 前后,卒于贞元九年( 7 9 3 ) 到贞元十四年( 7 9 8 ) 秋问,享年7 4 至7 9 岁左右。 皎然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求仕于禄和出家为僧两个阶段。 皎然的早年生活,缺乏文献资料,难以确考。只能根据皎然集中的诗文推知 大概。皎然集卷一有妙喜寺达公禅斋寄李司直公孙房都曹德裕从事方舟严武康 士骋四十二韵一诗,具有自述生平的性质。诗云:“我祖传六经,精义思朝彻。方 舟颇周览,逸书亦备阅,墨家伤刻薄,儒氏知优劣。弱植庶可雕,苦心未尝辍。 却寻幽壑趣,始与缨绂别。野饭敌膏粱,山楹代藻税。”揣摩诗意,可知皎然早年生 活跟唐代其他一般青年知识分子一样也曾读书游历,抱着积极入世态度,追求过功名。 但遭到失败挫折之后,则放弃了入世的追求,约于天宝后期回到家乡湖州。从此开始 了他以吴越为中心的隐居、游历、出家为僧的生活,直到离开尘世。 检视皎然集及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皎然跟当时许多诗人有唱酬赠答。皎然的 生平交游者大体呵分为三类:一是官场中人,如颜真卿、卢幼平、李洪等,这些人虽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居宦显达,亦雅好诗文,对于皎然诗歌创作及诗学观念具有一定影响;二是诗人,如 顾况、皇甫曾、秦系、李嘉祜等,这些人中亦有居官显达者,但诗名更著,对于皎然 之影响更甚于前者;三是方外人士,如灵澈、灵一等,这些人与皎然所好相似,交往 酬唱亦涉及佛理禅趣。 至于湖州长史李洪则对皎然诗式的问世具有直接的影响。皎然集卷二有 五言奉酬李中丞洪湖州西亭即事见寄兼呈吴凭处士,时中丞量移湖州长史,卷一 有五言赠李中丞洪一首,此诗有句云:“顿了空王旨,仍高致君策。安知七十年, 一朝值宗伯。”皎然于贞元初已完成诗式草稿,时李洪任湖州长史,高度称赏诗 式,催促皎然将其编订传世。皎然遂在李洪及梁代诗人吴均后裔吴季德协助下编订 诗式五卷本。 皎然一生交游甚广,其活动地区主要是以湖州为中心的江南,交游唱酬的对象主 要是江南诗人群。“江南诗人的创作个性,各有不同,但江南清新秀美的山容水色, 以及隐于方外的禅林道观,乃是他们的共同题材,因此也会形成共同的审美趣味,主 要就是对超尘脱俗、优美深远的诗境的追求。这对晚年写定的诗式的理论倾 向,当然会有相当的影响。”“浙西联唱体现了大历诗风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平 淡。还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诗歌理论问题:意境。”i 2 】可以说,诗式中诗歌理 论观念就是大历时期江南诗风的理论反应。 皎然论诗著作原有诗式五卷,诗评( 诗议) 三卷。今存诗式五卷, 诗议一卷。 诗式成书的经过,据皎然诗式中序所述,贞元初年诗式草本已成, 则诗式的写作当在德宗贞元之前。据陈晓薷推测,在颜真卿刺湖州时,从大历七 年至九年,聚集了许多文士编撰韵海镜源,地点就在皎然所居杼山妙喜寺东南, 皎然与颜真卿有交往,自然时常参与文士聚会,谈诗论道,诗式的写作可能始于 这一时期。草本具体完成于何年,则难以考实。又据皎然集序,贞元八年,于螟 来刺湖州,第二年,奉集贤殿书院命,征纳皎然文集。最后编成吴兴昼上人集十 卷,其中诗集七卷,文集三卷,卷末不附诗式。原因可能是皎然诗式已于李 漆绪邦皎然生平及交游考,北京社会科学1 9 9 1 年第三期。 【2 1 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第9 7 、9 9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洪刺湖州时刊刻并有流传,于螟不必再行刊刻。后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分载皎 然集十卷、昼公诗式五卷、诗评三卷,原由亦是如此。 ( 2 ) 诗式的文本结构 关于皎然诗式的原貌,学者们多有推论,或以为今存血卷本,基本保持诗 式原貌,只是稍有脱逸【3 】;或以为皎然诗论著作应有诗泌、诗评、诗式,诗 议重在讨论方法,类于当时最为流行的“诗格”类著述,诗评重在衡量评价昔 人诗作或论述作法,诗式则条列诗法和提供示范诗例,三部分当为一书,今本诗 式则是串合诗评与诗式而成f 4 】。但这都只是揣想和推论,在不能发现比吟 窗杂录本更早的诗式版本之前,关于诗式的原貌难以定论。 今存五卷本诗式,不以卷数为限,我们以为可以“中序”为界,将诗式 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 即卷一“中序”以前部分) 以论为主,主要内容为“诗之 作法”;后一部分( 即卷一“中序”以后部分、卷二、卷三、卷四、卷五) 则以五格 品诗为纲要,例举汉魏至唐代诗人诗作,衡之以“一十九体”,并针对重要诗人诗作 或重要问题发表评论,主要内容是“评诗”。这样大致说来,则全书的主要内容是先 论诗之作法,次以诗例加以评论,以为学诗者提供楷式,也正好合乎“诗式”之义。 细加分析,诗式论及有关诗歌创作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涉及到诗歌的意境、风格、 卢韵、创作方式等等,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体系。 国内学者如张伯伟、李壮鹰、贾晋华等都基本卜持此看法。 台湾学者许清云即持此看法,见蛀然诗式研究第5 3 6 7 页,台湾,文史哲m 版社1 9 8 8 年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诗学宗旨:真于情性,尚于作用 “文章宗旨”条云: 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彼 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不然,何以 得其格高、其气正、其体贞、其貌古、其词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调逸、其声 谐哉。 通观诗式全书,皎然所谓“真于情性,尚于作用”可以作为总纲,视为全书 诗学思想的集中表述。 1 1 真于情性 皎然所谓“情性”,当是指合性之情;所谓“作用”,是指运思作意,包括“放意”、 “定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原则标准是“放意须险,定句须难”。 何谓“合性之情”呢? “吟咏情性”是一个古老的诗学命题。但对“隋”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先秦儒家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将“情”限制在儒家的 伦理道德范围之内,如毛诗序指出:“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 也。”又说:“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1 5j ,这种“情”是受礼义规范 限制的情,从根本上讲是群体之情。魏晋时期,在文学自觉的背景下,陆机著文赋, 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将诗歌所咏之情由群体导向个体,确立了诗人在诗中的抒情 主体地位。至于盛唐,诗人的主体情感和个性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泄。 在盛、中唐诗学背景下,皎然的“情”又自有其独特的内涌。一方面,皎然强调 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涛式序言说: 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丕功,妙均于圣。泊西汉以来,文体四变, 将恐风雅寝泯,辄欲商较以正其源。今从两汉以降,至于我唐,名篇丽句,凡若干人,命曰 诗式* ,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若君子见之,庶几有益于诗教矣。 5 】转引白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毛诗序,上海古籍版社1 9 7 9 年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皎然眼中,诗是“六经”之精华,其社会作用“均于圣功”。其所以撰诗式 总结两汉以来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为人们提供法式,目的还在“有益于诗教”。他 在答苏卅i 韦应物郎中诗中说:“诗教殆沦缺,庸音互相倾。忽观风骚韵, 会我夙昔情。”对当时诗坛的庸音杂体颇致不满,强调要继承诗、骚传统。大 有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占风) 的气魄,欲挽狂澜于既倒。所以说, 皎然的“情”首先包含了儒家传统的“止乎礼义”的情。另一方面,皎然又不同于单 纯主张“诗教”者,强调“情性”之“真”。他激赏苏李之诗,称“二子天予真性, 发言自高,未有作用”( “不用事”条) 。在诗式序言又称“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 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一再强调“真性”、“天真”。而这两者颇得佛禅之助。 释家所谓“真性”、“天真”当指天然本具的心性。如传心法要云:“天真自性, 本无迷悟。”又坛经定慧品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 而真性常自在。”同样的用法,皎然诗式中序中亦有: 贞元初,予与二三子居东溪草堂,每相谓曰:世事喧喧,非禅者之意。假使 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我真性。岂若孤松 片云,禅坐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 所以,皎然的“眭”类于佛、禅所言“真性”。皎然出入佛禅经史,吟诗而不废禅功, 其所言“情性”有别于传统诗学之“情性”,而是包容了儒释道的各种情感因素,且 特别强调其情性之“真”。 1 2 尚于作用 所谓“尚于作用”就是毛张诗歌创作过程中苦心立意、刻苦锻炼字句。诗式“取 境”条云: 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日:不然无盐阙容而 有德,曷若交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 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 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 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 因神王而得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皎然欲为“苦吟诗风”张目,批判了两种片面的观点:一是把“自然”等同于“丑朴”; 二是排斥苦思,以为苦思有碍自然。明确地阐释了“作用”所包含的“放意须险,定 句须难”两个方面,解决了“苦思”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中国诗歌史上历来重视诗人才性的发挥,对才情飞扬的天才诗人大加赞赏,而对 苦思、苦吟的创作风尚不以为然,中唐以前尤其如此。其实,苦思为诗为文历来有之。 汉代的杨雄和桓谭对此就深有体会,桓谭新论载:子云言每上甘泉,诏令作赋, 为之卒暴思精苦。赋成,遂困卧小倦,梦其血脏出在地,以手收而内之,及觉,病喘 悸,大少气,病一岁”。桓谭自己“尝激一事而作小赋,用精思太剧,而立感发病, 弥日瘳”。这种创作苦况令人心恻。杜甫为诗,“语不惊人死不休”,重法度而又能穷 极变化,实开中唐苦吟之风。杜甫欣赏苦吟诗人,感叹裴迪“知君苦思缘诗瘦”( 暮 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赞扬曹霸善画马得之于“意匠惨淡经营中”( 丹青引赠曹将军 霸) ,并非率意而为。中唐时期“苦吟”则蔚成风气。皎然则将这种“苦吟”的创作 之风升华为诗学理论的表述,为中晚唐追求艺术形式的精湛风气导夫先路。 1 3 有容有德 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追求上,皎然提出“有容有德”,明确主张既要重视内容, 也要注重形式。在诗歌创作途径上,皎然提倡出于自然,而又要求把“苦思”和“自 然”和谐地统一起来,构思取境之时虽要求“至难至险”,但“成篇之后,观其气貌, 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至苦而无迹”,“至丽而自然”,锻炼之极而不露痕迹。将文学 艺术风格上截然对立的两种风格通过“锻炼”、“作用”和谐地统一起来。 “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作为皎然诗学思想的总纲,既能体现特定时代背景之f 对传统诗学“吟咏情性”的继承与改造,又揭橥了刻意追求艺术工巧、以苦思求天然 的创作转型时期的到来。皎然诗式的全部诗学思想就是在这一总的思想纲领之下 展开的,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作诗之法、评诗之法、风格论以及诗史通变观。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作诗之法:诗有四深 诗式既以“式”命名,则阐释作诗之法应是题中之义。同中国诗歌理论发展 史上有关诗格、诗式的研讨特别繁盛的初唐、晚唐五代及宋初相比,皎然所研究的涛 式问题已经不单纯是属对、声韵等技法问题,而涉及到体势、风格、意境、立意、主 旨等等有关诗歌创作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即便是谈作诗之法,其内容含量也远 远超过了以往的诗格诗法著作。 “诗有四深”条可视为皎然论作诗之法的纲要。其文日: 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礴,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 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 关于“诗有四深”这一条在诗式中的重要地位,王运熙先生有很透彻的论述:“皎 然认为,体势、作用、声对、义类,是作诗者应当重视的四个方面。关于这四个方面 的论述,可以概括诗式卷一的大部分内容。这四个方面的提法,大约受到文心 雕龙的影响。文心雕龙下半部统论作文之法,其性质与诗式卷一相近。诗 式所谓体势,约相当于文心雕龙下半部中的体性、定势两篇所论;诗 式所谓作用,约相当于文心雕龙神思所论;诗式所谓声对,约相当于文 心雕龙下半部中声律、丽辞两篇所论;诗式所谓义类,约相当于文心 雕龙事类所论。文心雕龙下半部中的这些篇章,是统论写作方法的重要部分。 在南北朝唐代文人看来,这四个方面都是写作诗文时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1 6 j 2 1 体势 体势关乎诗文的总体风貌和结构布局等方面,是诗文立意谋篇首先应该注意的问 题。“体”指诗文的体裁样式与体制;“势”则多指作品的外部风貌或风格。“体势” 研究的着重点应是作品的体裁样式与风格之问的关系。晟早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研究的 是南朝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专辟定势一篇,讨论诗文体制与风格的关系。 l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隋庸五代卷) 第3 3 2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勰云:“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 也。”到唐代,“势”在文学艺术理论上的应用愈加广泛,意蕴也更加丰富,皎然诗 式中则没有“明势”、“三不同语、意、势”两条。其后,晚唐齐己风骚旨格中 有“诗有十势”,“势”在诗文理论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皎然关于“势”的论述集中在“明势”条,其文日: 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山j i 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 文体开阖作用之势。或极天高峙,卑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奇势在工。或修 江耿耿,万里无波,欺出高深重复之状。奇势互发。古今逸格,皆造其极妙矣。 皎然在此借山川变化之势来谈诗文之“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所描写的山川之 势,或萦回盘礴,极天高峙,率焉不群,颇具雄阔壮伟气势 或静流无波,万罩无极, 有绵邈深远、含而不尽之势。皎然谓之“奇势”,说明诗式所追求的“势”乃是 盛唐诗中所创造的阔大雄奇、幽深静远两种典型意境和风格,这正好与皎然所批评的 大历时“词人多在江外,皂甫冉、严维、张继、刘长卿、李嘉祜、朱放,窃占青山白 云、春风芳草以为已有”的诗风颓丧形成鲜明对比。由此看来,皎然明势的目的是要 救大历“诗道初丧”之弊。二是皎然论诗“势”采取的是喻示法,借自然物象来比况 说明诗文之势。这是中国诗学的传统,也是其独特之处。别有意味的是皎然在诗式 中是推崇自然的,以自然物象作比,又合于皎然论诗重自然的诗学思想。 2 - 2 作用 作用,简单地说就是文学家的艺术构思。这一术语在诗式中多次出现,其意 义也不是单纯的艺术构思。皎然诗式序云:“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难。 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授。”这是皎然对“作用”的全面界定:作用包括“放意”和 “定旬”两个方面,即构思立意和锤炼字句;而作用的最终艺术表现则应是虽经用心 锤炼而工巧无痕迹。其“明作用”条云: 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时时抛针掷线, 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皎然以为作者构思立意应如壶公进出瓢中,别有天地日月;又如女工抛针掷线,虽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脚时隐时现,而一线相承不断。刘熙载艺概文概云:“文心雕龙谓贯一为 拯乱之药,余谓贯以泯形迹为尚,唐僧皎然论诗所谓抛针掷线也。”可谓知言。 “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条又云: 夫诗人作用,势有通塞,意有盘礴。势有通塞者,谓一篇之中,后势特起, 前势似断,如惊鸿背飞,却顾俦侣。即曹植诗云:“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因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也。意有盘礴者,谓一篇之中,虽词归一旨而兴乃 多端,用识与才,蹂践理窟,如卞子采玉,徘徊荆岑,恐有遗璞。 “势有通塞”指文气跌宕,亦即“文体开合作用之势”;“意有盘礴”指发兴多端。或 者说,围绕主旨广搜事象,积练理识,方能纵横达意,左右逢源,此谓意度盘礴。“势” 与“意”二者皆可见出诗人作用之功。明确指出诗人须在积势、炼意两个方面惨淡经 营,用心“作用”。 在检讨历代诗歌作品时,皎然对古诗十九首、曹植及建安诗歌以是否“作用”为标 准进行r 批评,其云: 其五言,周时已见滥觞,及乎成篇 言自高,未有作用。十九首辞精义炳 体。又如“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 ( “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条) 则始于李陵、苏武。二子天予真性,发 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盖是汉之文 傅毅、蔡邕所作。以此而论,为汉明矣。 邺中七子,陈王最高。刘桢辞气偏,王得其中。不拘对属,偶或有之,语与 若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与十九首其流一也。( “邺中集”条) 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 “文章宗旨”条) 皎然以为苏、李之诗纯任自然,未有作用,不见刻意经营的痕迹,而古诗十九首 中则稍见作用之功;汉魏初期的一部分诗人如曹植、刘桢等人则不露痕迹,可与古 诗十九首相媲美,丽六朝时谢灵运则是尚于作用,但已达到“风流自然”之境界。 皎然所言大体上是符合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趋势的,明人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评 汉魏诗即云:“汉魏五言,由天成以变至作用。”至于稍有不周密的地方,王运熙先生 曾有精微的辨析:“古诗十九首与苏李诗风格实在很接近,皎然认为十九首始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见作用,苏李诗未见作用,持论不甚周密。”1 7 j 皎然将“尚于作用”的诗学主张贯穿在整个诗式诗学思想中,其对后世诗学 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命题都和“作用”紧密联在一起。如他的“意境说”、“苦思创作 论”以及自然风格说等等,无一不与其“尚于作用”诗学主张相辅而行。所以,理解 了皎然的“作用”说,就能更好地理解整个诗式的诗学思想。 2 3 声对 声对,指诗歌的声律、属对等形式技巧问题。永明声律理论的产生标志着中国诗 歌创作进入了追求诗歌声韵美的自觉阶段。声律、属对等成为诗歌创作中最为重要的 形式问题,也标志着人工声韵阶段的到来。唐人醉心于声对有两个时期,即唐初期和 唐后期。唐初期,唐人热心研究声韵、属对等问题是为了格律诗的定型。唐后期则是 追求诗歌形式美的极致,有形式主义的嫌疑。皎然对声律问题的看法集中在“明四声” 条,文日: 乐章有宫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近自周颞、刘绘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 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此之未损文格。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 尽。后之才子,天机不高,为沈生弊法所媚,懵然随流,溺而不返。 皎然对八病说极为不满,以为“八病双枯、载发文蠹”( 诗议) ,斥之为“弊法”。但 对声韵则以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所以说,皎然指斥八病, 但不废声律。对于对偶,皎然主张要运用自然,合乎自然之数。其“对句不对旬”条 石: 夫对者,如天尊地卑,君臣父子,盖天地自然之数。若斤斧迹存,不合自然, 则非作者之意。又诗家对语,二句相须,如鸟有翅,若惟擅工一句,虽奇且丽, 何异乎鸳鸯五色,只翼而飞者哉? 皎然以为诗中对语乃“天地自然之数”,运用之中若存斧斤之迹,则不合自然。另外 在诗议中,皎然又在翦人基础上提出了“八种对”,强调属对要用“天然语”。 川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隋唐五代卷) 第3 3 7 页,上海古籍f n 版社1 9 9 6 年版。 o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4 义类 义类,又叫事类、用事,指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典故或援引古事。钟嵘诗品序: “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用事”就是用典,钟嵘反对诗格大量用事,诗 品序所言就是针对当时诗人动辄使事用典,“文章殆同书钞”的情形而发的。最早 从理论上对“用事”进行阐释的是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据事以类义,援古 以证今。”刘氏认为“用事”就是借助于古代的事情以类比、象征所要表达的情感或 主旨。诗中用事允洽可以达到含蓄蕴藉、深沉浑厚的艺术效果。诗中“用事”有两种 常见的方式:直用与反用。严有翼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 而用之,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 也就是说,反用事与直用事相比更见艺术功力,常常会有更佳的艺术效果。皎然很重 视“用事”,他将汉魏以来的诗歌分为五格,并明言以是否“用事”为标准。诗式 卷一“用事”条云: 诗人皆以征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今且于六义之中,略论比兴。取象日比, 取义目兴,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 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如陶公以“孤云”比“贫士”;鲍照以“直”比“朱 丝”,以“清”比“玉壶”。时人呼比为用事,呼用事为比。如陆机诗:“鄙哉牛 山叹,未及至人情。爽鸠苟已徂,吾子安得停? ”此规谏之忠,是用事非比也。 如康乐公诗:“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山。”此叙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详味 可知。 在此,皎然对“用事”进行了辩证分析:他将比喻性质的征引古人古事从传统意义的 用事中分离出来,归之于比、兴之中;至于诗中较为完整地叙述古人古事以引发感慨 和抒情的诗例才断为用事。如此分析,大大缩小了用事的范围,为诗中人量“用事” 开了方便。其“语似用事义非用事”条、诗议“儿诗者,惟以敌古为上”条都根据 这个原则对“用事”进行了阐释。 魏晋以来,诗巾使事用典日益增多,以至于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修辞手段。但历 来诗家对之看法彳i 一,钟嵘反对用事,态度鲜明;沈约为文主张“三易”,即便用事, 应该“易见”、“易识”;杜甫则强调“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盐味” 引,不露痕迹;王安石针对宋人使事用典的现象说:“诗家病使事太多,盖皆 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虽工何益? 若能白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 中出,则用事虽多,办何所妨”;【9 l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之用事,不可牵强; 必至于不得不用而后用之,则事辞为一,莫见其安排斗凑之迹。”强调诗中用事,贵 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不可刻意为之。可见用事是诗歌创作中极为普遍也广为诗论 家注意的现象。 皎然很明显是主张在诗中用事的,并把诗中“用事”看成是“作用”的一部分。 用事成功与否关乎诗之情格高下,是决定诗之等第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他在区分“诗 之五格”时,将“用事”与“情、格”相结合以为标准的原因。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用事要无迹”条,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舨。 f 9 1 魏庆之编诗人玉屑卷七引蔡宽夫诗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五格 3 评诗之法:诗有五格 皎然评诗,其要旨集中体现在“诗有血格”条,其文日: 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直用事 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贬居第三。有事无事第四;此于第三格中稍下, 故入第四。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情格俱下,可知也。 诗式卷五序日:“今所撰涛式,列为等第,五门互显,飙韵铿锵。使偏嗜者归 于正气,功浅者企而可及,则天下无遗才矣。”皎然对其血格品诗是极为重视也颇为 自得的。这一条是皎然评诗之纲领,首标不假用事,情格自胜;次为作意用事而痕迹 不显;三为用事直露;四为用事无效;五则不仅用事无效,且情格俱下。从字面上看, 每一格都以“用事”标目,皎然评诗似乎很重视“用事”。其实,皎然不光着眼于用 事,更着眼于情意高下。在“不用事第一格”条评语中,皎然说:“占人于上格分三 品等,有上上逸品。今不同此评,但以格情并高,可称上上品,不合分三。又虽有事 非用事,若论其功,合入上格。”( 诗式卷二) 所以说,皎然评诗的根本标准是“情” 与“格”。有一点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皎然既以“情”、“格”高下为评诗标准,又为 什么以“用事”标目? 在诗式中仔细寻绎,町得其中消息:皎然立足于整个诗歌 发展的历史看问题,汉魏古诗以其“情格俱高”,无作用之迹而可成为中国诗歌艺术 的至高范本。后世诗人创作常以汉魏占诗为准的,但实难以企及。随着创作方式的转 变,特别是永明声律理论的产生,创作中重视“作用”的风尚愈来愈浓重。皎然之重 谢灵运也是出于这一点。从诗式的立意来看,皎然将汉魏古诗作为诗歌创作的至 高美学范本树立在诗歌发展史上,尚于作用,追求“至苫无迹”的诗学旨趣十分鲜明。 3 - 2 情与格 芙于“情”,皎然强调情性之真,赞赏诗中所表现的“真性真情”。如称赏李陵、 苏武诗“天予真性,发言自高”,赞赏谢灵运“真于情性”。也就说,皎然特别赞赏情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感真挚、丰富的诗作,不但如此,他还要求“含蓄之情”,很莺视“文外之旨”。所以, 皎然对诗歌情感的要求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真挚丰富,含蓄蕴藉。 关于“格”。“格”是皎然判分诗歌等第的一个丰要依据,“格”的含义当是体格、 气格。综观诗式,与“情”相对应的“格”,其特点主要有二:一是高远、高逸。 如诗式“三良诗”条云: 陈王诗云:“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王粲云:“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 为。”盖以陈王徙国、任城被害已后,常有忧生之虑。故其词婉娩,存讥谏也; 王粲显责穆公,正言其过,存直谏也。二诗体格高逸,才藻相邻。至如“临穴呼 苍天,泪下如绠縻”,斯乃迥出情表,未知陈王将何以敌。 又如“邺中集”条云: 邺中七子,陈王最高。刘桢辞气偏,王得其中。不拘对属,偶或有之,语与 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与十九首其流一也。 “文章宗旨”条云: 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何以得其格高、其气正、 其调逸、其声谐哉? “格”总是与“高”、“迥”、“逸”等字眼连在一起使用。“高”、“逸”、“迥”也就是 格的特点。诗式中“格”还常与“气”、“力”等用在一起,如言“气格”、“格力” 等。而诗式中重视气、力之语俯拾皆是,如“气格白高”、“气高而不怒”、“力劲 而不露”、“力全而不苦涩”、“气足而不怒张”等等。这又表明了“格”的另一个特点, 即是格要健朗有力,精气弥满。 皎然以“情”、“格”论诗,主要着眼于诗歌的内在情感和由此凝定而成的外在风 格,所谓“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将诗歌内在情感和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评诗, 是f 分妥帖允当的。以“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为准绳,以“情、格并高”为最高范 式,以“作用无迹”为标准,依次将汉魏至唐代的诗分为五等,给予不同的评价,也 是颇有见地的。而以“格”论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其后,晚唐司空图在与 王驾评诗书、李翰林写真赞、题柳柳州集后等诗论名篇中多次使用“格”柬评 价王维、韦应物、李白、柳宗元等著名唐代诗人。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提f _ h “格 力雄壮”,元人方回标举“高格”,明代前后七子标榜“格古调逸”,清人沈德潜也在 “格调”上大做文章。从皎然以至沈德潜,“格”的含义虽多有变化,但其中千丝万 缕的因缘也是无法笔抹倒的。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 一十九种风格 4 风格论:辩体有一十九宇 诗式卷一“辩体有一十九宁”条云: 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速,则一首举体便逸。 才性等字亦然。体有所长,故各功归一字。偏高、偏逸之例,直于诗体;篇目, 风貌,不妨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众辐归焉。其一十九 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臭,如易之有彖辞* 焉。 要咀一十九字尽括诗歌风格,尽管其中有些概括未必允当,但皎然将它和五格品诗紧 密结合,通贯全书,无疑是一个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皎然将“诗人之思” “境”“体德”贯穿在一起,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境高则“体”高,境逸则 “体”逸,意境的选取决定了风格的类型。 “体”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有两种明确而叉重要的含义:一是指体裁。如曹丕典 沦论文:“夫文本同雨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 科不同,故能之者偏电。惟通才能备其体。”这里的“体”就是指文章样式和体裁。 二足指作品的体貌风格,这种意义在中国占代文学理论史上应用最为广泛。如刘勰文 心雕龙体性云:“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 成心,其异如面。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日典雅,二日远奥,三日精约,四日 显附,五曰繁缛,六日壮丽,七日新奇,八日轻靡。”将文学作品的风格归结为典雅、 远奥等八种。文论史上常称的“宫体”、“台阁体”、“西昆体”等也常常由体貌风格引 申出来的风格流派。皎然此处所用“体”就是这第二种含义,他以“睛思”为依归, 将汉魏至唐代诗歌作品体貌风格归纳为“一十九体”: 高风韵朗畅日高。逸体格闲放日逸。贞放词正直日贞。忠临危不变 日忠。节持操不改曰节。志立性不改日志。气风情耿介日气。情缘景不 尽曰情。思气多含蓄日思。德词温而正曰德。诫检柬防闹目诫。闭情性 疏野日闲。达心迹旷诞目达。悲伤甚曰悲。怨词调凄切日怨。意立言盘 疏野曰闲。达心迹旷诞日达。悲伤甚曰悲。怨词调凄切日怨。意立言盘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泊曰意。力体裁劲健曰力。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狄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 非如渺渺望水,杳杏看山,乃谓意中之远。 皎然欲以“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其立意则欲达到“一字之下, 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众辐归焉”。仔细原究皎然所列举的“一十九体”, 我们可以将它们大略归为五类并与皎然所说“德、体、飙、味”相对应: 品德类: 风神类: 情趣类: 贞、忠、节、志、德、诫六体;德 高、逸、气、思、闲、达六体;风 情、悲、怨三体;昧 境界类:静、远二体;味 文笔类:意、力二体。体 可以看出,皎然划分诗歌作品风格的角度并不统一,或立足于作品的内在情感,或立 足于外在风貌,又或立足于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境界。揆之于皎然五格品诗时于第一、 第二两格中所注,皎然划分一十九体也是从“真于情性,尚于作用”的根本思想出发 的。 4 2 推崇中和适度的诗歌美学风格 皎然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诗式卷一的“诗有四不”、“诗有_ 要”、“诗有二废”、 “诗有四离”、“诗有七至”等五条中。从诗式所表现的思想倾向来看,皎然有着 明显的儒家思想意识。这种适度中和的诗美观念同儒家经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皎 然强调诗式“有益于诗教”,而批评元兢、僧元鉴“无益于诗教”,自然容易让人 想起其所主张的中和适度之诗学观同儒家诗教之间的渊源关系。 从皎然寄身释门,精修佛禅的身世经历来看,他的思想方法和观念同佛、禅之问 的联系也是无法割断的,毕竟诗式是皎然晚年之作,而皎然也不乏这方面的自供。 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引诗议语日: 且文章关其本性。识高才劣者,理周而文窒;才多识微者,句佳而味少。是 知溺情废语,则语朴情暗;事语轻情,则情阙语淡。巧拙清浊,有以见贤人之志 矣。大抵而论,属于至解,其犹空门证性有中道乎! 何者? 或虽有态而语嫩,虽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力而意薄,虽正而质,虽直而鄙,可以神会,不可言得,此所谓诗家之中道也。 在此,皎然提出了“诗家巾道”的诗学思想。由此出发,全面地论述了涛歌艺术诸因 素之间、诗歌创作和鉴赏中主客观体之问的矛盾关系。这一思想的产生,要归因于皎 然的佛学素养。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主张观察问题、认识事物要不落一边,要不偏不倚, 综合空有二边,使之合乎中道,才能观察到世界本原或真如佛性。中观派亦以思维方 法上的不落一边、行乎中道而得名。身为佛门中入的皎然于佛家精义自然能够心领神 会。皎然认为在诗中要正确处理好典丽与自然、险与僻、近与远、放与迂、劲与露、 才力与识度、清与浊、动与静等矛盾关系,而追求一种中和适度之美。 所以,我们认为皎然追求适度中和之诗歌美学风格,既儒融贯家诗教精神,又包 有佛禅精义。 皎然主张适度中和之诗美,其主要论述如下: 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 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诗有四不) 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 诗有二要) 虽欲废巧尚直,而思致不得置;虽欲废言尚意,而典丽不得遗。( 诗有_ 二废) 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 不迂。至难而状易。( 诗有七至) 力图寻求一种既合于儒家诗教精神的又类于佛家至高修为的圆融无碍的诗境。值得指 出的是,皎然立论的报本依据还是“真于情性,尚于作用”的根本原则,其所举“气”、 “力”、“睛”、“才”、“意”都可视为诗人“情性”,而这些因素在诗中要有机结合起 来,达于“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的境界,则必须在“作用”上下功夫。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诗史观:复古通变 中国文学的生发可以追索到“杭育一杭育一”的先民时期,但文学史意识和观念 的产生则迟至汉代才生成。“到两汉,涛歌、散文、词赋的创作都有了一定的规模, 文学现象的流衍变化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于是出现了风雅正变、诗赋源流、文 学古今诸说,表明史的意识已经在各个具体的文学领域分别生成。”l l0 j 唐代的 文学史观的变化则经历了唐初的“寓变于复”、盛唐的“质文半取”、中唐的“意古辞 新”到晚唐的“复古通变”几个不同阶段。】 5 1 复古与通变的关系 皎然生活在盛、中唐文学史观交替转变的时期,文学史观念由“质文半取”向“意 卉辞新”转变。而中唐人提出的“师其意不师其辞”、“意古辞新”文学史观念为其后 “通变”、“创新”的开了端绪。皎然在诗式中就已经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复古与通 变的关系,指明了诗歌创作中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淀粉糖制造工基础考核试卷及答案
- 职业培训师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橡胶胶料抗热稳定性改善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化肥干燥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金属文物修复师基础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信息技术高中基础试题及答案
- 国内货运代理公司合伙协议书
- 银行职能岗面试题及答案
- 银行压力面试题库及答案
- 贵州专业素养试题及答案
- 智能计算系统:从深度学习到大模型 第2版课件 6、第六章-面向深度学习的处理器原理
- 2024年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范例(3篇)
- (2024)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自动化模具制造行业可行性分析报告
- 房颤心电图课件
- 工地拌和站试验室培训课件建筑土木工程
- 2024年卫生院“健康促进医院”创建工作总结样本(3篇)
- 副总经理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某大型集团公司)2025年
- 餐饮4D管理培训资料
- 峥嵘岁月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 必修 音乐鉴赏
- 《用户体验设计导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