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沧浪诗话》与明代复古派诗论.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沧浪诗话》与明代复古派诗论.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沧浪诗话》与明代复古派诗论.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沧浪诗话》与明代复古派诗论.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沧浪诗话》与明代复古派诗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诛础蕞;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周放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差 圭蔓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张晚辜; 签字同期:2 0 0 ,年扛月上7 日 导师签字 用;改 签字同期:2 0 0 广年z p 膨神 ,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有价值的一部诗话著作,对后世诗论,特别是明代 复古派诗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严羽和明代复古派都重点论说过的主要诗学观 点入手,辨明沧浪诗话与复古派的密切联系。 本文认为,“师法古人”是严羽和明代复古派关联的思想基础,复古派继承了严 羽从诗歌情感特质、审美特征、形式因素等方面论诗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 深化和拓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诗学观念,进而为清代“神韵”、“格调”、“意境”诸 论的发展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 全文主要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分析明代复古派对严羽论诗推崇汉魏盛唐思想的继承。严羽和明代 复古派虽然有着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但却都主张以古代,主要是汉魏盛唐的 优秀诗歌作为学习的对象,通过强调诗歌的艺术特征,呼唤久违的审美理想。在具体 方法上,复古派继承了严羽学最上乘、悟第一义的“师古”标准,并在学习哪些古人、 如何学习古人等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此外,复古派还在遵循严羽推岽汉魏盛 唐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魏诗歌作了更细致的区分,从而更加突显了对“高古之 格”的追求。 第二部分阐述明代复古派对严羽诗论重情倾向的进一步发展。严羽认为诗歌是 “吟咏情性”的。复古派接受了严羽的这种观点,李梦阳、徐祯卿、王世贞等都强调 诗歌的情感特质,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真情”观,较之严羽走 ! 导更远。这说明复古派 在坚持以“复古”为诗论目标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诗歌的情感特质。对诗歌表达“真 性情”的提倡贯穿于整个复古运动。 第三部分论述明代复古派对严羽论诗强调审美趣味思想的深化。这是全文分析论 证的重点。分为两节。 第一节阐明了复古派不同诗论家对严羽“别才别趣”说所作的多侧面的强调和发 展。 第二节重点分析了从严羽到明代复古派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创造论方面 所作的理论阐发。在简单介绍了严羽的“兴趣”说、“妙悟”说后,首先阐述了李东 阳和“前七子”等不同诗论家对“兴”的理解,指出复古派对严羽“兴趣”说的发挥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对诗美特征的重视。其次,详细论述了谢榛重“实”的意境论。从“妙在含糊”、“琢 句入神”、由“勤”达“悟”三方面,说明谢榛在意境创造问题上从情景交融思想的 角度对严羽诗论的发展。第三,论述王世贞对“境”的强调和胡应麟对“兴象风神” 的提倡。说明后期复古派对意境创造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其诗学思想在从严羽的“兴 趣”说到王渔洋的“神韵”说变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 第四部分是明代复古派“格调”论对严羽“诗法”观的开掘。本文认为,复古派 所标举的“格调”是源于严羽在“诗之五法”中对体制、格力、音节等的提倡。并通 过分析不同诗论家的观点进一步作出论证。 关键词:复古吟咏情性兴趣意境格调 分类号:1 2 0 7 2 2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c a n 富i a n gp o e t r yt a ik sa n d p o e t i ct h e o r yo ft h ef u g ug r o u pi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y a ny u so 愕抽粥p d e 竹勋船i st h em o s tv a l u a b l eo n e 锄0 n gt h e1 i t e r a t u r e0 n p o e t r yt a l k si nt h es 彻gd y n 舔t y ,w h i c hh a v ep r o f o 船di n n u e n c co np o e t i ct h e o r yo f a n e 州o d d ,e s p c c i a l l y 彻t l l ef u g i lg r o l l pi i it h em i n gd ”a s ty s t a n i n gf r o mt h o s em a j o r p o e “c ss t a n d p o i n t sd i s c i l s s e dh 舶v i l yb o t hb yy hy ua n dt h ef u g ug m u p t h ea n i d e d 盯m e st h ed o s ec o n n c c t i o nb e 铆e e n 增肠甥p d 曲) ,胁船a n dt h ef u g i lg r o u p t 1 l ea n i d ec o n s i d e r s l e a i 】畸n g 劬噎n 锄c i e t s j st h eb a s eo f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m e e n y hy ua n dt h cf u g i lg r o u p a dt h a tt h ef u g ug r o u pi n h e r i ty 抽y u st h o u g h tw h i c h t a l l 【e da b 伽tp mf i o m 勰p e c t s 蚰c ha ss e t l s i b i l i t yn a t u r c ,t a s t ec h a r a c t e r ,f b 咖a tf a c t o re t c , a n dd e 印e n c d 柚dd c v 曲d p e dt h i sk i n do ft b o u 曲tc o n t i n u o u s l yo nt l l i sb 舔e n o to n l yt h c f u g i lg i :o u pf o 衄c di t sc h 觚i d 瞳s t i cp o c t i c s n o e p t ,b u ta l s ol a i d6 n e f o u n d a t i o n 茧d fm e t h c 嘶e s p m s p 盯i t yi nq i n gd y n a s t y 叩c h 躯“s h e n n ,“g c d i a o ”柚d “j i n g , t h ef i i l lp a p c rj sm a i l l l yd i v j d c dj n t 0f o i i r p a n s : p a n 呲c m p h a t i c a l l ya n a l 弦st h a im cf u g l ig 删pi l l l l 鲥l 也et l i o u g h to fy 缸y u , w h o s e p o c m g a v e h i g h p 谢辩t o t h c p o c t r y o f h 蛆 w 葫锄d h j g l i i 觚g 1 1 l o u g l ly a n y u 锄d t h ef u g i lg m u po ft h cm i n gd y 弛s t yh a dd i 彘r e th i s t o r i c a le v i 删1 m e n ta n d 啪 b a c k g r o u n d s t h c yb o l ha d 嗍t c dt os t u d yt h eo u t s t 柚d j l l gp o e mo fa n c j e n tt i m e s , e s p e c i a l l yt i l a to fh 皿,w b i ,a n dh i g ht 如舀w h i c hc a l l e dt h e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lt h a th a d n t b 湖e nf 酣a g e sm r o u 曲e 珊p h a s i z i n gl h ea r |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l h ep o e m a tc c r e t e m e t h o d ,t h ef u g ug r o u pi i i l i c i i tt l l e l e a m i n gt h ea i l c i e t s ”s 协n d 删o fy a ny u ,r a t h e rt l l e y h a dt a k e ns u b s 掘n t i v ep a c e si ns o m ei s s u e s ,s u c ha s ,w h i c ha n c i e n w es h o u l ds t u d y 卸d h o wt os t u d y i na d d i t i o n ,u n d e rt h ep r e r e q u i s i l eo ff o l l o w i n gt h ep o e t r yo fh a i l ,w e ia n d h i g ht a n 舀出ef u g ug f o u ph a dm a d em o f ee a r e f u ld i v j s j o no ft h ep o e | i yo fh a n ,w e j ,a 1 1 d h i g ht a n g t 1 l u st h ep u r s u i ti n “h i g ha n c i e n td o s e ”w a sm o r eo b v i o u s p a r lt w oj n d j c a t e sf u g ug m u p ,sf u 劬e rd e v e l 叩m e n to nm et r e n de m p h a s j z i n go n e m o t i o no fy a ny u sp o e t i c s y a ny ut h o u 班m a tp o e mi su s e d “t os i n gw h a ti si nt h e h e a r t ”t h ef u g ug r o u pa 。o 印t e dt h i sv i e w p o i n t m a n yp e o p l e ,s u c ha s “m c n g y a n 蜀x u z h e n q i n g ,w a n gs h i z h e ne t c ,a l le m p h a s i z c dt h ee m o t i o n a ln a t u f e o ft h ep o e m 1 1 l i s f o i i n e dc h a m c t e r i s t i cs t a n d p o i n to f “t r 【i el o v e ”a n dw e n tf u f t h e rt h a n1 r a ny u 1 ti l l u m j n a t c s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a tt h e yd i d n tg i v eu pt h ep o e me m o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a sp e r s i s t i n gt h et a i g e to ft h ef u g u g r o u p 1 1 1 ep m m o t j o nt h a tp o e ms h o u 甜e x p r c s s “t r u ee m o t i o n ”w e n tt h r o u g ht h ew h o i e “f u g ur e v o l u t i o n ” p a nt h r e ed i s s e r t a t e sl h ef u g ug r o u p sf u 曲e r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0 ny a ny u s 怕mt 1 1 e a s p e c to fp o e ma e s t h e t i c s 1 m i si saf o c a lp o i n ta m o n gt h ef u l lt e x ta n a l y s i s 1 h i sp a r ti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os m a l is e c t i o s 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f o l l o w 砌t t e ld i f f c r e n tc r i t i c so ft l i ef u g i lg r o u p h a d m a d e s o m ee m p h a s i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b o u ty a ny u “d i s t i l l dm a t e r i a la dd i s t i n c t i n t e r e s t ”行o mm u l t i l a i e r a la s p c c t s t 1 l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a n a i y s e se s p e c i a l i yt h et h e o r e t i ce x p i a i ni na s p e c to f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c r c a t i o no n “t h ew o r d sa r ee x h a u s t e d ,b u tt h em e a i l i n gi sn c v e rc x h a u s t e d ”f r o m y a ny ut ot h ef u g i ig t o u pi nt h em i n gd y l l a s ty a 缸f b r i e n yi n 仃o d u c i n gy a ny u f si n t c r c s t t h e o r ya n d e n l i 吐t e n e d ”t h e o r y t h ea r t j c l cf i r s t l y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d i f f e r e l n 咖d e r s t a l l d i n g a b o u t “i i l r e s t a m o n gl id o n g y a n “f o 瑚e rq i z i ”a n do t h e rp o e mc r i t i c s ,柚di n d i c a t e st h e f u g ug r o u p sp 砌o t i o na b o u ty a n y u si n t e r e s t t h c o r ya sw e l la sr e c 0 印i t i o n 曲o u tp o e m a e s t h e t i cc h a t a c t e ls e c 0 d l y t h i sp a r td e t a i l e d l yd i s s e n a t e s ) ( i ez h c n sa r t i s t i cc o n c c p t i o n t h e o r yo fe m p h a s i z i n g “s t i i n g f r o mt h r c ea s p e c t s ,“w o n d e fs t e m sf m m 锄b i g u i t y , “t o u c ht h es p i r i tb yg o i n gb e h i n do n ew o r db yo n ew o r d , ,“f 如md i i i g c n tt od i v i n “y , t h e a n j c l e 钉l u m j n a t e st h a tx j ez h e n - sd e v c l o p m e n fa b o u ty a ny u i sp o 锄翻t i c si i lt h cv i e wo f f e e l i n ga n ds e t c i n gh a p p i l yb l e n d e d t h i r d l y t h i sp a n i l l u s 劬a c sw a n gs h i z h e n se m p h a s i s o n w o r l d a n dh uy 抽四j n sa d v o c a c ya b o u t “) 【i n 岛x i a n g ,f e n g ,s h e n ”i ti 1 1 u s t r a t e st h e l a t e rf u g ug r o u p sf i i n h e rs t 埘l 舀h e n i n ga b o u t t h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b o u ta r t i s t i cc o c e p t j o n c r e a t i o n ,a n dt h a t l a t e rt h ef u g i ig r o u p sp o e t i c st h o u g h td i da ni m p o r t a mt r a i i s i t i o na c t o ri t h ec h a i l g ep r o c e s sf r d my a n y u si n t e r e s tt h e o r yt ow a n gy u y a n g s “s h e n y h ”t h e o r y p a nf o u r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a ts t y l i s t i ct h e o r yo ft h ef u g ug m u ps t e m sf r o my a ny u s v i e w p o i n to fp o e t r yr h y m e i nt h ea u t h o r so p i n i o n ,t h eo r j g i no fs t y l e ,w h i c hw a d p f o m o t e d b yt h ef u g ug r o u p ,i sp r o m o t i o no f “g ed i a o ”,s y l l a b l ee t c i ny h ny u s “f i v er u l e so f p o e t r y ”1 m ea n i c l em a k e sf u n h e ra 唱u m e n t a t i o nt h r o u 曲a n a l y z i n gt h ev i e w p o i n t so f d i 艉r e n td o e mc r j i j c s k e y w o r d s :f u g u ;t os l n g w h a t i s i n t h e h e a r t ; i n t e r e s tt t l e o r y ;y ij i n g ;g ed i a o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 1 2 0 7 2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上百种诗话著作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其诗学理论 中对诗歌审美特征的追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明代诗论中,作为当时文学思 想主要潮流的复古派,继续沿着严羽的诗学道路走下去,对严羽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继 承与深化。可以说,复古派的一些主要观点,几乎都与沧浪诗话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而“沧浪诗话在实际上成了他们共同的诗学经典“。当时的复古派成员对 严羽纷纷推崇备至。如李东阳说:“惟严沧浪所论超离尘俗,真若有所自得,反复譬 说,未尝有失。”。1 王世贞说:“严沧浪论诗,至欲如哪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 ”1 胡应麟认为“仪卿识最高卓”,“1 并把严羽比作“达摩西来”。明代后期的许学夷说: “沧浪说诗,与予千古一辙”,“古今说诗者惟沧浪、元美、元瑞为善”。1 严羽诗论对 明代复古派诗论的影响,屡为后人所指出。如由明入清的钱谦益说:“三百年来,诗 学之诟病深矣。馆阁之教习,家塾之程课,咸秉承严氏之诗法。“。清人冯班专著的 严氏纠缪说:“嘉靖之末,王李名盛,详其诗法,尽本子严沧浪”。到了现代,更 有郭绍虞、钱钟书等诸多的诗论家对严羽与明代复古派诗论的传承关系予以高度重 视。为我们今天深入探讨沧浪诗话与明代复古派诗论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文中所说的“复古派”是指从明初茶陵派的李东阳,包括“前后七子”,一直 到晚明的胡应麟、许学夷诸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古人的论诗目标,同时又都 或多或少的从严羽那里接受了重视诗歌审美特征和艺术形式的诗学观念,所以,这里 把他们纳入一个整体加以论述。本文拟从“复古”、“吟咏情性”、“兴趣”、“意境、“妙 悟”、“格调”等严羽和明代复古派都重点论说过的主要诗学范畴和观点入手,细探复 古派对严羽诗论的深化和拓展,以此来认识诗歌审美论倾向在有明一代的发展变迁, 并重新思考复古派诗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一、明代复古派对严羽推尊汉魏盛唐思想的继承 ( 一) “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师古”观念的相通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不乏追慕古人的文学现象,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刘勰 的“征圣”、“宗经”,再到唐代韩愈等发起的古文运动,以复古求通变几乎成为中国 文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大凡复古风潮,皆因文坛现状而起,文风卑弱,诗文道衰,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仁人志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思借前代诗文以救当代之弊。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发 展的内在规律,诗歌在经历了气势雄浑的盛唐气象后,再欲沿旧路而达巅峰几乎成为 一种神话。所以,到了宋代,诗人们更多的是尝试为诗歌创作开辟新路以期走得更远, 于是在诗歌中便更注重对“理”的阐发和对字句的推敲。无论是诗歌创作包融人情物 理的思辨意味,还是对诗歌形式“点铁成金”的雕琢之功,客观上都是在为诗歌艺术 注入新的活力。象苏轼、黄庭坚等人也的确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作品。只是后继者 们往往把说理与炼字推到极端,忽视了诗歌本身的审美特征。一部沧浪诗话正是 在批评宋诗现状的前提下把目光投向汉魏盛唐的。严羽这样描绘“近代诸公”: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 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 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 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诗辨五) 如果说严羽之前的张戒、姜夔等人在其诗话著作中用“馀蕴”、“高妙”概括诗之 特性,不自觉地体现了尚古的情绪;那么严羽则有意识地提出要通过学习古人佳作而 寻求诗歌的审美情趣。 明代复古派面对的贝i j 是另一番境遇。在复古派先驱李东阳所处的时代,明朝的政 治形势已经稳定,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统治阶级安于逸乐。作为当时的台阁大臣, 他所看到的是永乐、宣德年间以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三位台阁重臣所倡导的专用以 歌颂朝政、粉饰太平的“台阁体”诗文弥漫文坛。这类诗文以雍容典雅为特色,实则 陈陈相因、平庸乏味。诗歌已经成为点缀升平盛世的御用工具。李东阳当时虽也是台 阁大臣,但他为反对这种文风,提出学诗应“出入宋元,溯流唐代”。”1 弘治、正德年 间崛起了以李梦阳、徐祯卿为首的“前七子”,他们大多是新科进士出身,具有革新 者的锐气。为对抗当时程朱理学和台阁权势对文学的戕害,他们“倡言复古,文自西 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1 希望恢复封建盛世的文学所具有的那种雄浑壮丽的气 象,以振兴封建的正统文学。于是,“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 ”1 一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运动风起云涌,浩浩荡荡地席卷全国。 到了“后七子”时代,复古派不仅要涤除仍在流传的台阁习气,更要对当时“开 口见喉咙”的唐宋派拨乱反正,于是标举汉魏盛唐的复古大潮再一次成汹涌澎湃之势。 晚明时期,由于复古流弊的凸现,主张“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对其进行了猛烈抨击, 但此时的复古派诗论家却是更加理性客观而又执著地追求着古人的正体高格,既修正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身不足又克服公安派、竞陵派的偏执。而当面临明末国破家亡、内忧外患的时局, 更有像陈予龙这样的诗论家,“忧时托志”,重举复古大旗。 严羽的复古意识与伴随明代二三百年兴亡的复古潮流的兴起,虽然有不同的历史 环境和时代背景,但他们却有共同的诗学追求:都是在诗歌的发展慢慢失去其固有的 美学品格而呈现病态的时候,通过强调诗歌的艺术特征,呼唤久违的审美理想。 严羽在学习汉魏盛唐的问题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关于为什么学习古人,怎样 学习古人,学习哪一些古人,怎样把学古与革新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严羽已经从理 论的高度进行了阐述,其见解之深在当时的诗话著作中是无人能比的。明代自建国初 统治阶级就有浓厚的恢复汉唐意识。金、元两代皆非汉族政权,于是作为汉族政权复 兴的明代,在政治和文化上都竭力于复兴正统。如据太祖洪武实录,朱元璋登基, “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 ,“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而在文学上 早有如明初宋濂、刘基等人的倡言“师古”、反对“师心”,高启在缶呜集序中称 “古人之于诗,不专意而为之也。国风之作,发于性情之不能已,岂以为务哉! ” 之后,高揉的唐诗品汇更是在继承严羽对唐诗分期的观点后所形成的大型的唐 诗选本,为明代人学习唐诗,尤其是盛唐诗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本,也使复古意识 得到了强化。这些,就为自明代中叶起开始的复古潮流作了理论铺垫和现实催发。所 以,在明代复古派标举“汉魏盛唐”时,首先就把复古情结系于严羽的沧浪诗话, 并以此为言说立论的基础,结合当时的文学现实,开始自己的理论阐发。 ( 二) 学最上乘、悟第一义:“9 币古”标准的承继性 严羽沧浪诗话开篇便言:“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 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川”1 又云:“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落第二义矣。”“3 1 严羽所说的“识”就是指对诗歌的艺术鉴赏力。进行诗歌创作,最初都离不开学 习、效仿前人的作品,问题是以哪些人的诗歌作为学习的典范。严羽告诉我们的是“汉 魏晋与盛唐之诗”,并且借用佛家的理论,将之称为“第一义”之作。他要求在学诗 的时候,首先立定高志,以从古至今最优秀的作品作为学习对象,即需要“走对门”。 如果入门不正,则“路头一差,愈行愈远”。严羽总结为:“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 中,斯为下矣”。严羽针对当时的不良风气又结合自己的学诗体会提出了于辨别佳作 之后再学习写诗的重要性。 对严羽十分重视的“识”,李东阳也有与之基本相同的见解。在桃溪杂稿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他说:“夫学( 疑为诗之误) 有二要,学与识而已矣。学而无识,譬之失道, 兼程终老,不能至。有识矣,而学力弗继,虽复知道,其与不知者,均也。”“”指明 了“识”与“学”的辩证关系。麓堂诗话中又说:“予尝谓,识得十分,只做得八 九分,其一二分乃拘于才力,其沧浪之谓乎。若是者往往而然,然未有识分数少而作 分数多者,故识先而力后。”“”在这里,李东阳认为“识得十分”是要以具备了对诗 的辨别鉴赏力为条件的,能识得诗之高妙处,可算识得十分。但即使这样,也只能“做 得八九分”,因为总有一二分是由于才力限制而无法达到的。由此可以看出,李东阳 不但认识到“识”,更看到了“识”与“才力”的不同,“识”是基础。而即使具备了 良好的识别鉴赏能力,当最终落实到诗歌创作上,做得好坏却还要取决于诗人自身才 力的高低。 严羽“取上得中”的观点也深得明代复古派的赞成,如前所引李东阳的“取法乎 中,仅得其下”,如李梦阳的“学其似,不至矣,所谓法上而仅中也;过则至且超矣。” 呻1 又如谢榛也认为“有学晚唐者,再变可跻上乘:学宋者,则堕下乘而变之难矣。“” 这些看法都是希望学诗作诗能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他们认为,尽管明代去宋元近而 去汉唐远,且在生活内容、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宋元有诸多传承相通之处, 但若因此而舍弃汉唐高格只学习浅近的东西,那么一旦入乎其中,则很难自拔。因此, 明代复古派和严羽都非常重视在选取师法榜样时要有明确的界限划分。 以禅喻诗是沧浪诗话的一大特色,严羽把印度佛教的大乘、小乘( 大乘即第 一义,小乘即第二义) 引入到对诗歌创作的论述中,意在说明学诗、作诗必须象学禅 一样,以大乘禅为宗,悟第一义。而汉魏晋与盛唐的诗歌如同大乘禅,是第一义;盛 唐以下的诗歌则如同小乘禅,属于第二义。李东阳论诗也承严羽的这种说法,推崇汉 魏古诗和盛唐律诗,提出了近似严羽“第一义”之说的观点,主张超迈宋元而土,以 汉唐为师: 汉唐及宋,代与格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t 能轶宋窥唐,已 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 镜川先生诗集序) 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顾元不可为法,所谓取法乎中,仅 得其下耳。六朝宋元诗,就其佳者,亦各有兴致,但非本色,只是禅家所谓“小 乘”、道家所谓“尸解仙”耳。( 麓堂诗话) 明代的前后七子及其后继者也都一直把汉魏、盛唐的诗歌作为要学习的榜样,如 李梦阳认为:“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8 h 三代而下,汉魏最近古”。”何景明说:“学歌行近体, 有取于( 李自、杜甫) 二家,旁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 康海在为王九思的美陂集作序时,表示了他与王九思的观点完全一致,即都 认为“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3 李攀龙的观点更为偏执,曾“高自夸许,诗 白天宝以下,文西京以下,誓不污我毫素也。”啪1 他所编选的三十四卷本古今诗删, 始于先秦古逸之作,次选汉魏至唐代诗歌,然后继以明入诗作,唯独不取宋元,充分 体现了他“宋无诗”的观念。 由此可见,复古派上述观点都应和了严羽学诗的看法,把盛唐的雄浑和汉魏的高 古确立为学习的方向。正像严羽所说的那样:“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 义。”“ 关于求得最上乘、第一义的观点,“后七子”的王世贞对此独有一番见解,他说: 李献吉劝人勿读唐以后文,吾始甚狭之,今乃信其然耳。记闻既杂,下笔之 际,自然于笔端搅扰,驱斥为难。若模拟一篇,则易于驱斥,又觉局促,痕迹宛 露,非斫轮手。自今而后,拟以纯灰三斛,细涤其肠,日取六经、( ( 周礼、孟 子、老、庄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柳,便须铨择佳者,熟读涵泳之,令 其渐渍汪洋。世亦有知是古非今者,然使招之而后来,麾之而后却,已落第 二义矣。( 艺苑卮言卷一) 如果说严羽是从学习对象上来辨明第一义的,那么王世贞则是更进一步地把第一 义之说应用到了学习方法上。他认为学习古人不能只是专注于古人的格调或是某一篇 作品,如果这样“招之而后来,麾之而后却”,就只是“第二义”的做法。真正想获 得“第一义”的成效,则当先摈除下劣而冗杂的记闻体制,惟取古人的佳作熟读涵泳, 这样动笔的时候才能“师心匠”、“神与境合”,结果自是不期而与古人相合了。这 里,王世贞已把严羽的“熟参”、“妙悟”之法当作学习创作中的第一义来看待了。 ( 三) 从严羽的“复古”口号到明代复古方案的实质性迈进 对古人的敬仰与追慕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从孔子印开始为着恢复周朝和谐的 礼乐制度而建立自己的学说。而在文学领域中,风骚传统、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这些 在文学史上形成的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便成为世代竟相学习的典范。其实,继承传统 与改革创新是并行不悖的,只不过在某些特定时期,二者之一需要突出并强化以更好 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诗风问题。严羽的复古主张就是这样韵,针对“以文字为诗,以 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宋诗现象,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推原汉魏盛唐来挽救每况愈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的诗风。可以说复古便是为了革新。而严羽则扮演了摇旗呐喊的领军人物。 到了明代,许多诗人和诗论家也选择了用复古来推动诗歌创作的向前发展,且奉 严羽的观点为圭臬,学习盛唐,遥追汉魏。同时,明代复古派又结合自己当时所处的 时代环境,以及自己对如何学习古人的不同看法,在具体的复古方法上做了富有个性 的拓展,较之严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例如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多次提及严羽,可见他受严羽影响之深。但李东阳 的以汉唐为师,却是从乐与声的角度切入的。首先,他说“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盖 六艺中之乐也。”。”又说:“诗有五声,全备者少,惟得宫声者为最优,盖可以兼众声 也。”o ”以五声喻诗并不始于李东阳,严羽即曾说:“孟浩然之诗讽咏久之,有金石宫 商之声。”但李东阳却能够从诗歌声律的不同看出时代诗歌的差异,并进而要以符 合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的声音格调为标准来学习作诗。 继李东阳之后的“前七子”在复古问题上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李梦阳虽一度秉 承李东阳的格调理论,但他在标举古代作家的作品时,不再只一味地从形式方面去提 倡。他的空同集里载有他为一些古代作家如阮籍、陆机、谢灵运、陶渊明等人的 诗集刻本所写的序。在这些序言中,他主要从情志方面去评价诗人,从思想内容方面 把握诗作。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梦阳标榜复古是与其“求真”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近 体源于古体,古体源于三百篇,而三百篇则产生于民间。于是在对诗歌追源 求本的过程中,最终让李梦阳明白的是:“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真诗乃在民 间”。7 复古与求真同时在李梦阳的观点中交织,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兴起于嘉靖年间的“后七子”,在面对“前七子”暴露的复古弊端和唐宋派只重 主观的率意而言的局面时,他们的复古思想中有意识的包含了“变”、“兼工”等因素。 如王世贞在主张诗歌“返其始”以高其格的同时又欲“尽其变”以广其体,。”并对李 东阳、李梦阳、李攀龙等人在复古时出现的偏差予以批评,以更加通达的态度思考复 古与新变。到了“末五子”的胡应麟则除了在具体的评论中仍然以古为尚之外,明确 地表示了“古惟独造,我则兼工。集其大成,何忝名世”的观点,而他对“体格声调” 和“兴象风神”的并重则体现了其思想里学习古人与抒己性情的兼容并包。到了晚明, 许学夷诗源辩体中的“正变”观,在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史进行了详细的源流探究 后,以“变”为着眼点,对复古观进行修正,“迈出了与性灵诗学观念调和的一 步。2 9 1 ( 四) 从严羽的重盛唐到明代的崇两汉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尽管严羽在沧浪诗话开篇便言:“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 物。”但在具体的诗歌特征分析中,严羽对汉魏和盛唐是有所区分的。如在诗评 中他说: “汉、魏尚矣,不假融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诗辨四) “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 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诗评九)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谢灵远“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 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诗评- 一o ) “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 以不及建安也”( 诗评一四) 从这些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严羽的美学标准中,浑成质朴、无迹可求的自然 之美处于煨高层次。汉魏古诗的美学品格较之唐诗要高出一层。相对于天然之美的汉 魏古诗而言,盛唐之诗则是人工之美,能够“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且以其“惟在兴 趣”、“无迹可求”、“透彻玲珑”而近乎自然。又因为汉魏古诗“气象浑沦,难以句摘”, 使后人在学习肘无从下手,而盛唐诗作则古律兼备易于学习和掌握,所以严羽把重点 放在了对盛唐诗歌的学习上。 严羽只是把汉魏古诗作为一种诗歌的完美境界而没有过多探究,到了明代对汉魏 古诗的推崇则逐渐明晰化、确定化,复古派不但由盛唐而追汉魏,而且还对汉魏古诗 进行了区分,对从汉到魏诗歌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进而独标两汉古体之作。 严羽崇古把汉魏并称,明代复古派崇古则在推重汉魏的前提下细察二者之差别, 如: 谢榛云:“严沧浪日:汉魏古诗,气象浑厚,难以句摘,况三百篇乎? 沧浪知 诗矣。川3 。直承了严羽的观点。但谢榛又说:“诗以汉魏并言,魏不逮汉也。建安之作, 率多平仄稳帖,此声律之渐;而后流于六朝,千变万化,至盛唐极矣。”。” 另外胡应麟、许学夷对此也有更多、更明确的论述: “严羽卿论诗,六代以下甚分明,至汉、魏便鹘突。”( 诗薮内编卷二) “汉人诗不可句摘者,章法浑成,句意联属,通篇高妙,无一芜蔓,不著浮 靡故耳。子桓兄弟努力前规,章法句意,顿自悬殊,平调颇多,丽语错出。 严氏往往汉、魏并称,非笃论也。”( 同上)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严谓建安以前,气象浑沦,难以句摘,此但可论汉古诗。子桓、子建 工语甚多句法字法,稍稍透露”( 同上) “晋、宋之交,古今诗道升降之大限乎! 魏承汉后,虽浸尚华靡,而淳朴余 风,隐约尚在。士衡、安仁一变,而排偶愈工,淳朴愈散,汉道尽矣。”( 同 上外编卷二) 胡应麟的这些论述和严羽相比已有不同,明显地是在辨析精微上更进一层。胡氏 分析了曹丕、曹植兄弟诗作与汉代诗歌的不同,一种原因是他们“努力前规”,即有 意师法前人,讲求句法字法:另一种原因是入魏以后,诗歌开始以文人仓0 作为主,已 不同于汉代诗歌的民间宦q 作,这也会引起诗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转变。 “汉魏五言,源于国风,而本乎情,故多托物兴寄,体制玲珑,为千古 五言之宗。详而论之,魏人体制渐矢,晋、宋、齐、粱,日趋日亡矣。”( 诗源 辩体卷三二) “汉魏五言,沦浪见其同而不见其异,愚按:魏之于汉,同者十之三, 异者十之七,汉魏同者,情兴所至,以不意得之,故其体皆委婉,而语皆悠 圆,有天成之妙。魏人异者,情兴未至,始着意为之,故其体多敷叙,而语多构 结,渐见作用之迹。”( 同上书卷四一) “建安五言,再流而为太康。然建安体虽渐入敷叙,语虽渐入构结,犹有浑 成之气。至陆士衡诸公,则风气始漓,其习渐移,故其体渐排偶,语渐雕刻,而 古体遂淆矣。此五言之再变也。”( 同上书卷五一) 许学夷比之胡应麟似乎更重视探察建安诗歌的变异之处,以说明体制、语言的有 意雕琢研究所带来的“作用之迹”,造成了自魏人开始的诗歌浑整意象的裂变。许学 夷的诗源辩体以独立成卷的文字大篇幅的考察了魏、晋、六朝各代诗歌渐变的过 程,其论处多承严氏说法,常常从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中对某代某人的一句评语 生发开去,找出其中所隐藏的诗歌变化的暗流。可以说是对严羽的诗歌从汉魏到盛唐, 从浑沦到兴趣的结论作了很好的注解。 综上所述,严羽在中国诗论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宗法“汉魏盛唐”的口号,并 通过“识”来鉴别佳作后,以“第义”之诗作为学习对象,摆脱当时宋代以文字、 才学、议论为诗的局丽,直追汉魏晋与盛唐之诗。他认为即使不能达到那些诗作的水 平,至少通过“取上得中”,也可阻为恢复诗歌的审美本质,为重新创作出富有形式 美、意象美的优秀作品迈出坚实的一步。明代的复古论者也在为实现诗歌的审美理想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沿着严羽开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不同的是由于所面临形势的差异和理论探索的深 入,明代的复古在学习古人的前提下有了新的发展,复古的内涵不再概念化、单一化, 对汉魏盛唐不同时代诗歌的特点也进行了更细致地学理区分。如果说严羽只是提出了 “以汉魏盛唐为法”的口号,那么明代的复古派则从诗歌的艺术形式上,从诗歌的发 展流变上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突显了汉魏盛唐的正体高格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 性。而在复古的过程中,明代的诗论家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复古本身的弊病,以更 加理性的眼光和更加宽容的姿态吸取众家之所长,为明代诗学的发展不断作出修正和 引导。 二、明代复古派对严羽重情倾向的进一步发展 ( 一) 从“吟咏情性”到“情动乎遇”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诗分唐宋,认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 骨思理见胜”。的确,在宋代理学、禅宗等文化哲学气候的影响下,宋诗以明“理” 为特色。在诗歌中融入对人情物理的思索和感悟,对于处在唐代之后的宋诗来说,无 疑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创新之举,而且出现了不少象苏轼、黄庭坚这样的代表诗人和优 秀诗作。但是如果不能把说理与言情有机融合甚至全篇充斥理性思辨,那么诗歌就会 因为丧失其审美特质和情感意蕴丽走入歧途。诗歌毕竟是言情的文学体裁,对此前人 早有论述。如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m 1 。在文赋中,陆机以“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来区别诗赋 与其他非文学文体,明确地提出诗歌就是表现情感的。严羽正是沿着这样一条诗歌 情感线索一路走来的。严羽并不反对说理,他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 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 可求。”。”严羽欣赏的是词理意兴的完美统一,但本朝人做诗很多都崇尚言理而意兴 全无,那么诗歌就会因缺乏真情实感而呈现病态。于是他在沧浪诗话中继承毛 诗序的观点,提出“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