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派对伤寒的传承与创新PPT课件.ppt_第1页
温病学派对伤寒的传承与创新PPT课件.ppt_第2页
温病学派对伤寒的传承与创新PPT课件.ppt_第3页
温病学派对伤寒的传承与创新PPT课件.ppt_第4页
温病学派对伤寒的传承与创新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病学派对伤寒学的传承与创新以经方与时方临床运用为例,1,前言学术流派理论,是中医学术传承的基础;学术流派争呜,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动力。现以伤寒学派、温病学派为例,谈医学流派与中医学术的传承创新问题。,2,2,一、伤寒学派,专门探讨伤寒论的诊疗规律。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或经方学派)。非伤寒不属大家,非经方不治大病。,3,3,(一)学术核心: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六经:即三阳三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是六个生理层次,与相关的脏腑经络有一定关系。不是经络学上的经络概念。内经六经与伤寒六经不同。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反映六个病理层次的证候群。六经传变: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直中;合病:兼证;变证。,4,4,六经治法:“六经四法”体系:太阳当发;阳明当攻;少阳当和;三阴当温。百病伤寒学提出了六经各有独立病因病机证治的“六经六法”、“一经多法”体系。六经方药:桂枝汤,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柴胡汤,白虎汤,承气汤,理中汤,四逆汤通过脉证辨别何经病变,及何法何方法疗,就是六经辨证论法体系。,5,5,(二)伤寒学术侧重:热归阳明,寒归三阴,对六经传变寒热虚实的性质,著名伤寒学家柯琴提出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热归阳明:凡六经传变中出现发热都与阳明有关。太阳病发热,是邪归阳明;少阳病发热,是邪出阳明。伤寒学重视阳明热化的辨证诊治给温病学派有奠定学术基础。寒归三阴:凡六经传变至太阴、少阴、厥阴,多属寒,三阴宜温,伤寒学重视三阴寒化的辨证论治,既给扶阳学派奠定学术基础,也给温病学派留下学术发展空间。,6,6,(三)代表人物:,历史上著名伤寒大家及著作: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柯琴伤寒来苏集;钱潢伤寒溯源集;尤怡伤寒贯珠集;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山田正真伤寒论集成。现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刘渡舟、郝万山、何廉臣、陈亦人、柯雪帆、李培生、倪海厦。,7,7,倪海厦:“善用仲景方的方是经方家,不能用麻黄、桂枝、附子、石膏、皂、硝、黄、甘遂、乌头等的,且视之如猛虎的,就是温病派,或学而无成的经方家。”“可惜上海是温病派的大本营,用桂枝都要4.5克起,用麻黄还要蜜制的。时方至清朝叶天士、吴塘,温病学大起,伤寒六经辨证被卫气营血论取代,自此用药轻灵(或称不痛不痒),从此以降,人多以为中医十帖二十帖,半年一年为常事,经方家之“一剂知、二剂已”自此式微”。,8,8,二、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吴门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一大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吴门医派为主流。明清时期达鼎盛阶段,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世界科技领先的地位。,9,9,(一)学术核心: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1.病因:温热之邪,多从口鼻而入(热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疟疾、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卫气营血辨证)。伤寒和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感染性腹泻。(三焦辨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发热伴畏寒寒战、咳嗽、气短、肌肉酸痛。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表现也较为常见)。一些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温热类病多用卫气营血辨证,湿温多用三焦辨证。,10,10,2辨证(认识疾病的方法),(1)卫气营血辨证(温病的横向辨证)卫分证: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与太阳病相似)。气分证:以发热不恶寒,舌苔转黄为特点。多从卫分证转来,或由伏热内发。如热结胃肠则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湿热交阻中焦脾胃,则胸闷脘满、舌苔腻滞;热郁于肺则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毒壅盛(与阳明病相似)营分证: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质红降,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脉细而数。血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更见躁扰不宁,神昏谵语,舌降紫,脉弦数;或更见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更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11,11,(2)三焦辨证(温病的纵向辨证)上焦证: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与卫分证相同,与太阳病相似)。中焦证: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与气分证、阳明病相似)。下焦证: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下焦为顺传,中焦脾胃功能决定中焦传变性质(实为三阴热化证)。,12,12,3.治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4.方药:银翘散(辛凉平剂),桑菊饮(辛凉轻剂);麻杏石甘汤(表里双解)。白虎汤(辛苦凉重剂),承气汤,连朴饮,三仁汤,葛根芩连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阿胶汤,加减复脉汤等。,13,13,(二)温病学派对伤寒学的继承与创新,1.太阳病汗法,为温病学派用于卫分证和上焦证的治法中。伤寒学主为太阳病主表主寒,宜用辛温之剂开发太阳,用麻黄汤,桂枝汤;阳明主里主热,如邪碰阳明则发热,口干痰黄,宜用麻杏石甘汤等方,以清热解表。但必须指出,热性传染病初期,用麻桂是不适合的,温病学派创辛凉之时方用于温热病初期的治疗。病在卫分用银翘等辛凉平剂;病在上焦用桑菊饮等辛凉轻剂。,14,14,卫分证与上焦证经方与时方运用,(1)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附:1两约14克,石膏半斤约112克)。热病初期可用,石膏用量根椐热证轻重从30克开始使用;麻黄不用炙,从10克开始用。咳重加前胡15、僵蚕15;咽痛失声加蝉衣10、桔梗10、胖大海15。,15,15,(2)银翘散:连翘、银花各一两、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钱、竹叶、荆芥穗各四钱、生甘草、淡豆豉各五钱。煎煮及用法: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也。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可用农本方煮或用煮散;评述:连翘、银花苦寒之品,实为清热解毒,并无发汗之功;外感发热者麻杏石甘汤更适合;,16,16,孔伯华运用石膏评述,别名石膏孔;劫富济贫者;孟小冬治病风波。时斋医话中讲述很详:“诸石膏之疗能,其体重能泻胃火,其气轻能解表肌(解表清热),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斑,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孔透出。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而过之。治伤寒之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脾益气,邪热去,脾得缓而元气回;催通乳汁,阳燥润,孔道滋而涌泉出;又能用于外科,治疗疡之溃烂化腐生肌;用于口腔而治口舌糜烂;胃热肺热之发斑发疹更属要药。”。评述:一是用石膏量大,如虎啸龙腾一般气势恢宏。有用之达数斤者,虽用量惊人,却常有起死回生之妙,足见其辨证极其精准,而且对病情的把握也能做到成竹在胸;二是用石膏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三是纠正了世人以为石膏大寒,常规避之,以恐伤肠胃的错误观点。他认为该药性质凉而微寒,其味咸而兼涩,凡内伤外感,病确偏热者,投无不宜。,17,17,2.阳明病理法方药为温病学派应用于气分证治疗。,阳明经证出现的高热,汗多、气粗,口渴喜冷饮,脉洪数或滑数,舌红,舌苔黄而干燥等表现,这些表现实为气分实热证,可用白虎汤。阳明热盛,出现发热、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或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这些表现实为卫气营血辨证气分证热伤阴津,可用白虎加人参汤。阳明腑证出现的大便燥结,腹痛或压痛,神昏谵语,苔黄厚干燥,脉沉有力,这些表现实为气分证热结肠胃,可用承气汤。阳明病变证,湿热交阻,熏蒸肝胆,出现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满等表现,实为气分证热郁肝胆,可用茵陈蒿汤。,18,18,气分证、中焦证经方与时方运用,(1)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煎煮法:与米同煎,保护胃津。可推广用于其它疾病,如虚寒腹泻用炒米同煎,有温脾护胃之功。加减法:白虎汤加人参汤;白虎汤加桂枝汤;白虎汤加苍术汤;化斑汤(白虎汤加犀角、玄参)(2)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大黄后下,中病即止;可用于外科多种病症;体虚加附子。(3)茵陈蒿汤:茵陈、大黄、栀子急性黄疸性肝炎、胆道感染可用,茵陈用量可大,先煎再取药水煮其它药。,19,19,3.阳明病一些症状或变证也包含了营血分的表现。,阳明腑实出现的“谵语、潮热”、“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阳明热盛,血热上扰神明则谵语,血热妄行则下血,包括便血和阴道出血等。下血、谵语是热入血分的主要表现;但必须指出的是,伤寒学针对热入营血辨证论治还不全面,尤其在治疗方面还缺乏有效方药,而后温病学派补充了仲景之不足。如在辨证方面,重视舌诊,热在营血分,出现舌绛少苔。在治疗方面,提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原则。故热在阳明血分,治宜凉血清热,降火止血,可选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之类。,20,20,4.阳明病和太阴病的理法方药为温病学派用于中焦证治疗,伤寒学重视阳明热化,太阴寒化(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对三焦辨证中焦湿热辨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邪在中焦,胃气强者湿热化燥,可用承气汤;胃气弱,湿从寒化,可用理中汤、四逆汤;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但必须指出的是,湿热病邪犯及中焦脾胃,湿与热相合伤寒学在论治方面是不够全面的。湿病学对中焦湿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并列出了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或湿热化燥之证,并列举了相应在的方药,如三仁汤、连朴饮。,21,21,中焦证经方与时方临床运用,承气汤:温热化燥,便秘腹胀,口臭口干,苔黄脉滑;白虎加苍术汤:热重于湿。连朴饮:黄连6g、石菖蒲6g、厚朴9g、山栀9g、制半夏9g、淡豆豉9g、芦根30g。湿热并重。三仁汤:杏仁、半夏各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湿重于热。半夏泻心汤:黄连、黄芩、干姜、红参、半夏、炙甘草、大枣。中焦湿热,胃痞便溏。,22,22,中焦证经方与时方临床运用,激浊扬清汤:菊花10、蔓荆子10、石菖蒲10、蜈蚣1条、天麻10;红花10、丹参10、当归10、赤芍10、川芎10;太子参15、葛根115、首乌10、焦山楂20、泽泻10、薏仁15。中焦轻度湿热,浊邪内蕴,伴三高者。保和丸:焦山楂、焦神曲、茯芩、半夏、陈皮、莱菔子、连翘。中焦食滞,挟湿挟热香砂六君汤:中焦脾胃虚弱,胃痞便溏;理中汤:中焦脾胃阳虚,腹胀便溏者。,23,23,4.伤寒学重视三阴寒化,为三焦辨证提供了学术发展的空间,伤寒学派重视三阴寒化证治,因此,六经传变中太阴(脾)寒化,进一步往少阴(肾),厥阴(肝)阳虚发展是伤寒学的重要内容;而阳明(胃)热化,伤津耗阴,进一步往少阴(肾),厥阴(肝)阴虚发展是伤寒学的不足,同时为后世温病学提供发展的空间。,24,24,吴鞠通针对中焦热病久羁,阳明(胃)热化,往肝肾下焦发展,导致热耗肾阴,或阴虚动风,在吸取仲景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方义的基础上,创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方,并针对下焦肝肾阴虚的不同表现,采取了不同的方药。如:若下后大便溏,脉数者,与一甲复脉汤;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既厥且哕,脉细而劲,小定风珠主之;热邪久羁,吸铄真阴,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言主之。,25,25,下焦证的经方与时方剂的运用,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大枣、生姜、麦冬、生地、麻仁、阿胶。主治:伤寒,心动悸,脉结代。一甲复脉汤:炙甘草、麦冬、生地、阿胶、牡蛎。主治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脉象细数,大便溏者。二甲复脉汤:一甲加麻仁、鳖甲。主治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脉象沉数,舌干齿黑,手指微微蠕动,有发痉厥之势,或痉厥己作者。三甲复脉汤:二甲加龟板。温邪深入下焦,热深厥甚,心中憺憺大动,甚或心胸疼痛,脉象细促者。,26,26,下焦证的经方与时方剂的运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小定风珠:鸡子黄、真阿胶、生龟板、童便、淡莱主治温邪久羁下焦,消烁肝肾阴液,虚火上冲,发为痉厥呃忒,脉细而劲者。大定风珠:鸡子黄、阿胶、生白芍、干地黄、麻仁、麦冬、炙甘草、五味子、生牡蛎、鳖甲、生龟板。主治真阴大亏,虚风内动,而见神倦瘈疭,脉虚弱,舌绛苔少。,27,27,5.脾胃分治思想源于仲景脾胃学说,脾胃分治理论的提出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明确了脾胃分治,创立胃阴学说。但客观地分析,脾胃分治思想应源于仲景脾胃学说,而胃阴学说则是叶天士对仲景脾胃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六经辨证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脾气虚寒与胃气虚寒同为虚寒证,但两者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太阴病脾寒“宜服四逆辈”,阳明胃寒宜吴茱萸汤。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治疗上分而兼顾。脾之为病多表现为虚寒证,胃之为病多呈现出实热证,但二者又非水火不容,可以兼见同病。如脾寒胃热同时出现的寒热虚实互结一证,即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28,28,6.胃阴学说是叶天士对仲景脾胃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仲景创益胃养阴方药,为甘凉(平)濡润之法奠定基础。仲景在阳明病脉病并治中列出用于阳明热盛,耗伤气阴的白虎加人参汤;又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辨证论治中列出了用于余热未清,胃气阴两伤的竹叶石膏汤。此外,在金匮要略的麦门冬汤,方中以麦门冬为君,滋阴清热,又配伍人参、粳米、甘草、大枣健脾益气。这些方药为开甘凉(平)濡润之法奠定基础。竹叶石膏汤:化热伤阴,疲倦乏力,口干纳少,舌红脉细。,29,29,叶天士创胃阴学说,补充伤寒学的不足。仲景虽然创养阴益胃之方药,但在论述胃阴理论方面还不够完善。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许多观点,如“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阴土,得阳则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等,构成了叶氏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综合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医案可以看出,以不饥不纳或少纳、音低气馁、口干舌干、大便秘结为胃阴不足的主要指征,以清养悦胃、甘凉濡润、酸甘济阴、甘缓益胃为养胃阴的主体方法,以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生扁豆、粳米、甘草等为养胃阴的基本药物,形成了一种理法方药一线贯串的完整理论。,30,30,(三)代表人物,清代温病名家:叶天士、薛雪、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