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生活真实的风格——伪纪录电影研究.pdf_第1页
虚构的生活真实的风格——伪纪录电影研究.pdf_第2页
虚构的生活真实的风格——伪纪录电影研究.pdf_第3页
虚构的生活真实的风格——伪纪录电影研究.pdf_第4页
虚构的生活真实的风格——伪纪录电影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lassified index: university code: 10075 u.d.c: no: 20090792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 fictional life real styleresearch mockumentary candidate:liuweiliuweiei supervisor:jinxiaofeixiofei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degree of arts speciality:broadcast and tv art subgect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25,2012 摘 要 i 摘 要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纪录片和故事片一直保持着清晰的界线。 以真实为第一要义的 纪录片与主观意识、戏剧冲突强烈的故事片肩并肩地发展,然而,随着它们不断取得 成就的同时,两种影片形式开始时常交织在一起,以虚构的方式表现的基于事实的作 品,以纪实的手法表现的虚构内容的作品成为影视领域的一道景观。伊文思说过:当 代纪录片的趋势是,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于是,故事片与纪 录片界限的日益模糊,成为当代电影的一大特征。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 创作手法,既满足了商品性的文化需求,也完成了创作者对新文化的追求。 因此, 伪纪录 片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相互借势、相互趋近必然发展出的艺术样式。 现在, 更值得关注的是,伪纪录片也已成为电影院放映的重要片种,改变了过去传统 剧情片在电影院中独霸天下的局面。将真实与虚构结合的伪纪录片已经成为世界影视 创作的一个闪光点,甚至可以带来切身生活的真实改善,起到呼吁大众,让大众去思考 的作用!这也证明了电影及电视可以改变社会的惊人力量,影响非常深远! 本文主要研究以纪实的手法表现的虚构内容的作品, 即 “伪纪录片” , 在本论文中, 不仅研究伪纪录片的历史渊源,美学特征,还讨论了其对传统纪录片、故事片的影响 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对伪纪录片理论渊源、范畴界定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系统 的理论梳理,勾勒出伪纪录片发展过程中对于真伪观念的嬗变过程,达到对伪纪录片 多维度的探索,力图为中国伪纪录片创作及各种影视作品创作理念上的创新和发展做 出一些开拓性的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伪纪录片 虚构 真实 abstract ii abstract in peoples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ocumentary and feature films, they have always maintained a clear boundary, based on the true essence of documentary and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strong story side by side development, however, as they continue to achieve success, two films form often interweave together, to the fictional style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fact that works with documentary style show fictional works become the television field landscape. evans said: contemporary documentary trend is that story to move closer to the feature film documentary, documentary together. then, feature films and documentaries increasingly blurred boundaries, become contemporary film a major feature. walk in the real and fiction between the creation technique, can not only meet the commodity culture demand, also completed the creator of a depart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new cultural pursuit. therefore, pseudo documentary is a documentary and feature films are taking advantage of each other, tending to develop artistic style. now, more noteworthy is that the pseudo documentary has also become a major piece of cinema, it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drama in cinema dominate the world situation. will the real and imaginary combined pseudo documentary has become the worlds film creation of a flash point, even can bring real benefits to improve, to appeal to the public, let the public think role! this also proves that movies and television can change society s amazing strength, very far-reaching impa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in documentary style show fictional works, namely mockumentary , in this thesis, not only research the pseudo documentary history,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documentaries, feature films, and the influence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 based on the pseudo documentary theory origin, category definition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ystem theory, draw the outline of pseudo documentary development process fo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oncept evolution process, the fake documentary multidimensional exploration, strive for chinese pseudo documentary film creation and various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of creative ideas on the innovation and abstract iii development to make some development the proposal. key words: mockumentary fictional real 目 录 iv 目 录 引引 言言 . 1 第第 1 章章 伪纪录电影的界定及其特点伪纪录电影的界定及其特点 . 5 1.1 伪纪录电影的概念 . 5 1.2 伪纪录电影的策略和手段 . 6 第第 2 章章 伪纪录电影产生的历史轨迹及其演进伪纪录电影产生的历史轨迹及其演进. 9 2.1 伪纪录电影产生的历史轨迹 . 9 2.1.1 弗拉哈迪时期:真实与虚构的同生 . 10 2.1.2 真实电影时期:真实与虚构的分离 . 12 2.1.3 新纪录电影时期: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 13 2.2 纪录片元素与故事片元素相互渗透 . 14 2.2.1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 . 14 2.2.2 纪录片对故事片的影响 . 15 第第 3 章章 虚构与真实观念并存下的伪纪录电影探索虚构与真实观念并存下的伪纪录电影探索 . 19 3.1 伪纪录电影产生与发展的意义 . 19 3.1.1 从纪录片的局限性中看伪纪录电影存在的必要性 . 19 3.1.2 伪纪录电影对纪录片和故事片的颠覆与重构 . 21 3.2 伪纪录电影的真实与虚构 . 23 3.3 伪纪录电影不同的叙事手法及表意 . 25 3.3.1 伪纪录片:谁是叙述者 . 26 3.3.2 伪纪录片:价值观的一致共享 . 28 3.3.3 伪纪录片:谁是受述者 . 29 3.3.4 伪纪录片的叙述层次 . 30 结结 语语 . 31 目 录 v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3 致致 谢谢 . 35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6 引 言 1 引 言 在大众传统观念里,在各种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纪录片和故事片一直有着各自明 确而清晰的界限,真实和虚构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一直以来,以真实为核心条件的纪 录片与以虚构为主要特点的故事片并驱发展。然而随着发展的深入和时间的磨合,两 者的本质区别似乎不再那么的清晰和严格了,两种影片的表现形式开始时常交织在一 起,互相借鉴互相吸取彼此的精华,成为近些年来电影的趋势和热点。 “以虚构的方式 表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以纪实的手法表现的虚构内容的作品” ,这些名字叫做“纪 录剧情片” 、 “伪纪录片”并分属于不同电影类型的作品成为影视领域的一道独特的新 景观。 “纪录片创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认知、观念、评价、推断、心绪、情绪等主观意识 的时候,会采用故事片的叙事框架,借助了虚构表意的手段;同时,故事片创作者为 了追求纪实的风格,凸显真实性,他们也常常采用纪录片中的纪实创作手法,使用一 些演员来搬演现实情境” 。 电影创作者们也越来越多的将这种记录形式运用到影片当 中去,而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由于它特殊的“真实性”策略,不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 众追捧和关注,而且由此获得了一个专属的名称“伪纪录电影” 。在伪纪录电影大 潮的风靡之下,更多的导演加入到伪纪录电影的创作队伍中来,并且是争相尝试产量 颇丰,这应该是一个引起我们影视工作者注意的现象。随着美国伪纪录电影女巫布 莱尔成功创造了票房奇迹,这种以小资本投入获得大利益回报的运作模式,向我们 真真实实的证明了伪纪录电影其真实感特征的市场可操作性, 2.5 万倍的票房与投入之 比无疑成为美国电影界史无前例的成功范例;华语电影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影片,新晋 导演吴彦祖的四大天王通过纪录 alive 乐团从组团到解散的过程对香港娱乐圈进 行了一番独特的审视和揭秘,片中出现的明星很多都是以真实身份出镜接受采访,谈 自身的从艺经历和娱乐圈的规则等。尽管导演一再声明大多情节都是虚构,但还是难 以让观众停止对出镜明星们的无限遐想。还有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就是同样以纪录片 形式拍摄的人咬狗 ,它以极尽真实的形式和极尽虚假的内容进行碰撞,用记录的形 刘巍.虚构的生活 真实的风格伪纪录电影的探索研究j.魅力中国,2011. 刘洁.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达m.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30.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式,展现了一个虚构的连环杀手的生活,让受众不断根据剧情调整自己的立场,在反 思的情境中轻松地嘲弄了“纪实”与“虚构”的严格界限。以上列举的这些影片,无 不都是运用伪纪录的手法取得成功,引领了新的受众狂潮。 纪录片的真实性一直就是国内外研究者争论不休的命题,随着伪纪录电影不断深 入人心,大家对纪录片“真实性”怎样去界定的讨论再次升温,观点不尽相同,看法 多样,有关于纪录与搬演、再现与表现、纪实与虚构之间的种种关系,持续不断地受 到大家的关注与讨论。而这其中必然就会讨论到纪录片虚构元素的加入,因为它对伪 纪录电影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伪纪录电影这种形态的产生又对纪录 片和故事片的发展有着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伪纪录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却比纪 录片更仔细地挪用着它的样貌。这一切,便使得伪纪录电影在纪录片与故事片中有着 难以划定的界限,和难以辨别的真伪,所以有必要对伪纪录电影进行解释,分析。 面对这种有着模糊界限的新的电影形态,人们对“什么是伪纪录电影?什么样的 影片才能称作是伪纪录电影?伪纪录电影的特点到底是什么?之所以称之为是“伪” 的纪录片,它和传统纪录片又有何不同?伪纪录电影是纪录电影吗?”这些问题是一 直存在疑问的,但是无论对伪纪录电影怎样去界定,概念总是围绕在“真实”和“虚 构”之间徘徊游移,并且不断经历着被肯定或否定的过程,所以伪纪录电影的基础研 究和创作方式是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对伪纪录电影的认识其实关系到对纪录片和故事片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影视领域的 认识,它是虚构和真实的杂糅,是对纪录片真实性的冲击,也是对故事片虚构性的创 新。在本论文中,不仅研究伪纪录电影的历史渊源,美学特征,还讨论了其对传统纪 录片、故事片的影响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伪纪录电影历史渊源、理论 发展和范畴界定等方面理论的系统梳理,论述了伪纪录电影发展过程中对于真伪观念 的变换过程,达到对伪纪录电影多维度的探索,还将首次提出“伪纪录电影镜头”概 念,力图为中国伪纪录片创作及各种影视作品创作理念上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一些开拓 性的建议。 伪纪录电影将传统纪录片的“真实”与故事片的“虚构”两者显而易见的特点和 优势互补,这样做不单使“真实”与“虚构”变得不再那么对立,还使其更近一步的 向中间领域靠拢,从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两者互取彼之长,互补己之短,使创 引 言 3 作自然游弋在彼此之间,模糊了传统界限,创造出新的艺术样式。这种耳目一新的组 合创作不仅完成了创作者对于影视艺术的不断开拓与创新,也满足了人们在视觉审美 疲劳下对于新样式的影视作品的追求,使其达到创作者与受众的双赢。它的成功绝不 是昙花一现,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它已在电影院放映的大票房影片中占有其一定 的比例,从而改变了过去传统剧情片独领风骚的局面,切实的跻身成为世界影视创作 的一线形式,同时因为它特殊的真实性效果,起到了一般传统剧情片难以企及的教育 意义,达到感化大众,让大众真正从灵魂去思考的作用! 关于伪纪录电影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电影研究的“盲点” ,可能是由于从传统的 角度出发,它亦真亦假的表现形式,很难界定其影片范畴。然而,随着近年来伪纪录 电影的势头在欧美呈现上升的趋势,并逐渐受到国际评委的青睐,许多学者开始关注 它。中国伪纪录电影的发展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并且作品也是屈指可数,对伪纪录电 影的理论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初期的伪纪录电影大多都与纪录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后阶段的影片又采用了最新的数码技术,把演员表演和三维动画相结合等等手段。对 于这一新类型的影片研究少之又少,更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与纪录片和故事 片不可分割的关系注定了它非凡的研究价值,现将整理的国内外与本选题相关的主要 研究成果列举如下: 1 在当今纪录电影多元化观念情势下, 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上第一个重要人物罗 伯特 弗拉哈迪的解读, “我尽可能地试图通过重新搬演的手法纪录下这些人的活动影 像资料,旨在让人们看到他们区别于其他人的人类光芒” ,他在自己的书中描述了他 拍摄第一部纪实影片时的情境和经过。这部影片叫做北方的纳努克 ,在本片中弗拉 哈迪让自己的镜头始终跟随着这个家庭,家庭成员和朋友们的日常生活及情感生活, 完全记录在镜头中。同时,他也运用了故事片的表现方法,和搬演、重现等多种呈现 手法,旨在运用这一切叙事工具来探究事件的深度意义,从而展现出他们区别于其他 人类的光芒。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美国学者林达威廉姆斯, “新纪录电影”这一概 念就是他在 1993 年首次提出的。他有一个著名的关于“新虚构纪录电影”的原则,是 在 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 历史与新纪录电影 一文中提出: “纪录片不是故事片, 单万里. 纪录电影文献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209.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也不应混同于故事片。但是,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 实” 。 与此原则相映成辉的纪录片代表有 1985 年法籍犹太人克洛德莱兹曼的 证词: 犹太人大屠杀以及 1987 年艾罗尔莫里斯导演的纪录影片蓝色警戒线 。 2.在中国纪录片研究领域中,我认为有突出贡献的当属单万里老师。它的著作有 纪录电影文献 、 虚构真实浅谈西方“新纪录电影” 、 认识“新纪录电影” 等。在这些著作中,单老师分别介绍了“新纪录电影”在中西方所展现的不同现象, 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和剖析,细化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新纪录电影”呈现的特点。 3.在国内从各方面入手研究纪录片和故事片相互交融现象的文章,一般都是对此 现象进行描述和比较,比如刘洁的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一文侧重的 就是影像表意方面,她认为边界的交融源于两者表意的互相同化,同时她明确了纪录 片虚构表意的产生过程和轨迹,提出“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是一些创作者有意而为之的 尝试, 也是两种电影形式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 赵曦在 影视创作中 “真实” 与 “虚 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文章中剖析了,纪录 剧情片和伪纪录片的异同,并且通过纪录片和故事片两种类型的最终融合,从表像的 界限迷糊上升到后现代真实观哲学方面的分析。俞洁的在纪录与虚构之间论当 代纪录片与故事片的互动对纪录片的“故事化”倾向和故事片的“纪录化”倾向的 主要手法和技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j.单万里编译. 纪录电影文献.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刘洁等.纪录片的虚构:与纪实一起抵达“深度真实”j.中国电视纪录,2010. 第 1 章 伪纪录电影的界定及其特点 5 第 1 章 伪纪录电影的界定及其特点 1.1 伪纪录电影的概念 “ 伪纪录片 ,又称仿纪录片英文名称是 mockumentary,也就是 mock 和 documentary 的结合,代表了一种新的影片类型。通常带有喜剧的嬉闹性格,但也有非 常严肃或惊悚的伪纪录片。虽然它和纪录片一样都记录着真实的生活,但实际上却是 虚构的,运用讽刺或仿拟的方式来分析社会上的大事件或问题,挑战着人们对于既定 事实的认知,以及对于纪录片里的核心命题真实的观念。 ” 。 “mockumentary” (伪 纪录片)这个名称来自导演洛雷纳在接受访问的时候,他用这个字形容他拍于 1984 年的伪纪录片this is spinal tap 。该片拍摄一队过气的英国重金属乐队巡回演出的 过程,还加入乐队成员的访问,但内容全是由演员即兴发挥。 这种表现形式是为了让受众去相信影片的真实性,可在实际收效中,观众不仅相 信了其真实性还把自己置于其中,因为太贴近现实所以不但达到了预期要求,还收获 了同感同受的情感交流。这样一来我们就都在一个时空里观看世界、感受世界。它拥 有着纪录片真实的风格,其内容却是虚构的生活。伪纪录电影一直在追求着这样的一 种效果,那就是一切都是在自然而然中发生的,没有刻意的安排,没有特定的人物, 更没有专业且固定的摄影师,只是在事件发生时,一个拿着拍摄工具的人恰好在场并 拍摄下来,而这个人也涉及了整个事件。伪纪录片要让受众感到,这只是一场真实的 记录,根本不是一部电影。 伪纪录电影追求上述效果的目的,就是要让受众感受真实后,产生一种强烈的代 入感,以便更全面的让受众体会到影片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和情感。观众的这种代入感 一旦产生,创作者就成功的营造了真实的效果,这种模式尤其迎合了惊悚片、灾难片 的需求。说到这,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及这几部经典影片,比如,让人们对现实与电影 的创作关系有了新考虑和评估的低成本惊悚片 女巫布莱尔 , 以及后来同类型拍摄手 百度百科.伪纪录片.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法的影片死亡录像 科洛弗档案 ,以及国产伪纪录恐怖电影b 区 32 号 。伪纪 录电影总是采用手持摄像机的方式,拍出非专业的摇晃效果,这都是故意而为之的, 因为要拍出好似第一时间的忠实记录效果,实际上却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故事情节,我 们可以称其为是真正意义上的 “真实谎言” 。 因为伪纪录电影在竭力模仿纪录片镜头语 言的特点,而且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是以假想揣测为基础的,所以伪纪录电影实际上 是属于故事片范畴的。也就是说伪纪录片并不是纪录片,也不同于用虚构,搬演,再 现等方法创作的纪录片。为了表现的需要,纪录片导演在叙事、表意时,运用虚构的 手法,利用人们具有的天然逻辑性,搬演出一些“时过境迁”的画面来作为纪录片事 理判断的解释。纪录片搬演、再现等创作手法,既满足了纪录片导演不断挖掘影像表 意功能潜力的愿望,同时又保持了观众渴求真实,真相,真理的心理诉求,但这并不 影响其称之为纪录片。 1.2 伪纪录电影的策略和手段 伪纪录电影是以纪实的手法表现的虚构内容的作品, 而为了取得良好的纪实效果, 就必须要运用特殊的不同于一般故事片的拍摄手法,在拍摄方法上首要的注重点就是 镜头的真实感,所以就要把视角放到实地去,摄像机要在事发地进行拍摄,运用自然 光线,还有加入所相关的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取得了真实感强烈的镜头氛围。它尽 量使用长镜头以突出影片纪实的形式与真实的风格,少用蒙太奇及痕迹明显的剪辑以 减少观众主观的理解,主张运用非专业演员和非戏剧化的表演以获得伪纪录电影绝妙 的真实性,尽量保留生活语言的原汁原味以追求声音效果的真实感。正是因为不放松 对每个细节的完美追求,所以才使影片极富真实性和说服力。如果说溯源“伪纪录片” 名字的来因,那其在表现手法上对纪录片的完美模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除了特殊 的画面感和镜头感之外,其特殊的策略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对当事人甚至是权威人物 的采访就是策略之一,同时在影片中嫁接历史纪实影像和声音并剪辑利用也是一种表 现策略。另外好莱坞技术主义传统对逼真性的追求,也是伪纪录电影代入感强烈的一 个原因。 比如伪纪录电影第九区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导演,也没有高科技的数字效果, 然而刚上映便跃居票房的榜首,网络好评率高达 88%,各大主流媒体也高度赞美。这 第 1 章 伪纪录电影的界定及其特点 7 正是因为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在创作脚本时,对一些关键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布 局和细致的安排。比如低成本运作下如何准确的表意,怎样的镜头才能贴合影片的主 题等等。 我们从以下两种镜头的运用,来解读影片的成功。 其中一种运用较多的镜头就是 “记录性镜头” 。 这种镜头形式会让观众产生极强的 代入感,因为它们是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的,比如黑白画质的监控录像或者偷拍,再 比如新闻访谈中的采访画面等等,甚至还有访谈前后的准备工作场景和片花,这一切 使得影片中的事件更加的真实, 使人们自发的去接受与自己生活如此相近的桥段。 “内 容是艺术虚构,真实的感觉与效果由纪实手法即形式来承担和完成” ,从演员的 角度来说,更方便演员“用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转换成该剧中假想的现实” 。这些记录 性镜头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通过一些细节,来传达一种真实的体验。除了常规化 的采访镜头以外,监控和偷拍镜头也是表达人物的一种重要途径。正因为这种镜头在 大众印象里是隐秘的,所以决定了它所带出的人物是真实的。而且这类型的镜头往往 是低画质黑白影像,不仅当时拍摄成本低,影片后期处理也是十分容易的,所以其在 成本的控制上也起到了正面作用。 影片中除上述采访镜头和监控镜头以外的镜头,即为第二种风格的镜头叙事 镜头。但在该影片中,叙事性镜头又有别于一般的电影,我们看不出演员的表演痕迹, 好像一切都是在采访和监控画面之外的延续和跟进。 我想, 除了演员的常态出演以外, 摄像机的机位起到了奇妙的作用。片中的叙事镜头几乎都是在跟拍机位上拍摄的,还 时常追求一下画面的不稳定效果。这一切使得就连叙事镜头也充满了真实感,这不仅 从美学角度承接了记录性镜头,使整部影片镜头流畅不突兀,还在镜头的承转、情节 的发展当中准确的表达了主题。 另外伪纪录电影中的后期制作技术要求也非常严格, 因为过去场景的不可重现性, 创作者必须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来进行这方面的弥补,即采用后期制作来还原不可再 生的情境。这需要借助电脑影像技术,结合已拍摄到的当下资料,以及过去的历史素 宋家玲,李小丽.影视美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79 . 美依特金:表演学:准备、排练、演出m.潘桦译.华夏出版社,2000:182 .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材,数码合成并剪辑修正,来整合为人们最后看到的“真实影像” 。 我相信至今仍有很多看过阿甘正传的人,是认为阿甘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因为在影片中,我们确切的看到了三位风度翩翩如假包换的美国总统,而且总统们接 见阿甘并握手交谈的画面也跃然屏幕之上。那么,我们面对这样逼真的场景,肯定是 自然的去相信和接受。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创作者正是运用了上述科技手段,将历史 资料纪录片中的总统先生们与阿甘的画面数码合成到同一胶片上,这样阿甘就变成了 美国历史上“真正”的神话。在今天,这种电脑科技手段早已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 伪纪录电影中更是常用的手段。 国内运用相似手法的是张建亚的 三毛从军记 , 三毛和蒋委员长站在一起拍照那 段, “举高点,举高点”的情节,令人忍俊不禁。叶大鹰导演的影片天安门结尾处, 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和工作人员一一握手,其中影片的男主角和毛主席在一个画面 同时出现。当然,我们不能三毛从军记 天安门这类影片归到伪纪录电影中去, 但是其中出现的个别镜头是运用了伪纪录电影的技术手段,所以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种 镜头叫做“伪纪录电影镜头” 。 第 2 章 伪纪录电影产生的历史轨迹及其演进 9 第 2 章 伪纪录电影产生的历史轨迹及其演进 2.1 伪纪录电影产生的历史轨迹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故事片与纪录片相融合的趋势一直存在。其实伪纪录电影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初期。从法国电影词典中我们了解到这样的一个进 程:在最初,摄影师们仅仅是在进行一些简单的摄影活动,把自己看到的经历到的事 情记录下来,这其实就是纪录片的雏形了,只是还未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系。在 19 世纪 末到 20 世纪初,摄影师麦斯基什开始了他的世界之旅,旅途中无论经过哪个国家,他 都要用手中的摄影设备记录下来, 这样一来胶片上留下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并把它们带给了更多的人。剪辑片(cinema de montage)和汇编片(film de compilation) 则和这种记录方式不同,它们的诞生竟是源于摄影师弗朗西斯杜勃利埃对自己工作 失误的掩盖。杜勃利埃有一次前往俄国进行常规的拍片活动,当时正值德雷福斯案件 大热,但由于他的工作重心并非如此,所以并没有带回该热门事件的任何影像记录, 但却在回国之后遭到人们的指责。由于此事影响颇大,他采取了补救措施,他将来源 各异、但与德雷福斯案件无关的镜头,如行军镜头、俄国风土介绍等等画面拼凑为一 部完整影片,并配上详细的字幕,虚构了德雷福斯上尉的故事。从这两者的方式,我 们似乎就已经看到了纪录片与伪纪录片的雏形,前者是描述现实,后者是安排现实, 可以这么说,伪纪录电影的历史与纪录片的历史不仅相始,而且我们可以认为伪纪录 电影的历史将与纪录片的历史相终。 纵观百年影史,纪录电影深陷于“虚构”与“非虚构”的轮回之中,我们现在的 “新纪录电影”正是对“真实电影”的否定。在 20 世纪初期,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影响 系统如出一辙,作为“搬演”的虚构与“纪实”的非虚构是相融合在一起的。比如北 方纳努克 , 它展现给人们的是爱斯基摩人原始的生活状态, 但却是拍摄于弗拉哈迪生 活的当代社会,于是必须采用搬演的手段,与纳努克全家进行排练之后,搬上大荧幕 展现在人们面前。而约翰格里尔逊则更深一步的实践了这种融合的思路,他首创的 “画面+解说+音乐”的模式促进了两者融洽的发展和互补,而且他对纪录片有着这样 一个新的解读,他认为纪录片绝不是严苛的忠实于现实,而应该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行了艺术创作之后的呈现。但历史的变更总是在这样迂回的历程中前进的,法国新浪 潮和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又引领人们走向反对虚构,坚持绝对真实的道路上来。但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纪录片拍摄受到的约束愈来愈小,表 现手段愈来愈丰富,西方纪录电影界开始了“新纪录电影”的观念和与操作,行业内 的新思潮促使人们去创新去突破,随即大胆否定了严格的“真实”观念,一切能够虚 构的手法和策略被主张和实施,从现实中提炼真相,摒弃现实中隐藏的谎言,进行艺 术再创作,以期获得与国际的接轨和自身的突破。虽然这些历史理论主要是被收归在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但由于伪纪录片和纪录片的关系特殊性,它的全部历史也就是 在这些历史中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1.1 弗拉哈迪时期:真实与虚构的同生 “自路易卢米埃尔发明活动电影机起,纪录片创作者们就从未停止过对现实生 活的记录,再现重大事件的努力。但是在早期阶段,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生活原生 态的画面创作者难以捕捉到,于是搬演的手法被广泛应用。 ” 这种表现手法可以弥补 技术手段的缺失,可以解除纪录时的种种限制,可以增加记录的可能性。创作者用虚 构的方法去重现场景,于是“再构成”了一些热点重大事件。 由“纪录电影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 1922 年远赴北极,拍摄 16 个月创作的 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 ,表现了纳努克一家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命运和文化传统, 保存了爱斯基摩人生活状态等珍贵镜头。此片开创了崭新的纪录片拍摄模式,是世界 纪录电影的奠基石。在影片中,我们发现了视角的不同。与以往的纪录片相比,我们 很容易发现,这部影片并没有站在外部的角度去呈现,而是置身其中,镜头与导演统 统走到一家人的身边,深层次的去挖掘,真性情的去感受,从而达到了比事实跟拍更 良好的效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部纪录片并不是纪实拍摄,因为纳努克以及他的 妻子妮娜和孩子们在镜头前表现的是以前的生活,即是表演了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可 是搬演的手法却将这部影片推上了经典之经典的至高位置, 弗拉哈迪通过这样的方式, 反而更真实的呈现了人类在与种族斗争,与大自然斗争中的勇敢和坚韧,让大众切身 的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 正面而有效的弘扬了世界文明的伟大, 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胡丽娟.从纪录片中虚拟影像的发展看纪录片真实观的衍变j.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9. 第 2 章 伪纪录电影产生的历史轨迹及其演进 11 在此之后,更进一步去实践这一思想的是约翰格里尔逊,他认为“对现实的创 造性处理,总的来说纪录片是指故事片以外的所有影片,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相 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实的虚构、扮演或再构成” 。他所说的“对现实的创造 性处理” ,就好比把电影当做一个雕塑家,而创作对象永远是生活事件,用这把刻刀和 虚构的情节去减去对现实生活事件的不满或增加对现实生活事件的期许。我们当然不 能将这一定义与完全的“虚构”等同,但我们从字面分析可知,格里尔逊是认可这种 策略的,只要我们仍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再创造。敢于提出新声音的人永远是当时社会 的创新思想领军者,下面这个理念同样是他与众不同的表现: “我把电影看作讲坛,用 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惭愧” 。在英国纪录片运动中,他这把艺术的刻刀重塑了 无数人的生活境界。 例如 20 世纪 30 年代的纪录片 夜邮 ,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局限, 不可能在实地取景。所以拍摄组硬是把火车拉到摄影棚里去,不仅让剧中人物都进入 这部布景火车,还用最基本的物理手段模拟火车在形式过程中的颠簸和摇晃,更使细 节处更加精密,导演让所有的演员感受火车在真实运动中的感觉,排练完毕之后才开 始正式的拍摄。 “这跟现在的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纪录片拍法非常不同,但在 30 年代的 英国却是普遍使用的,而且当时被认为是拍摄纪录片的一种手法,也就是所谓的对 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 。 乱世出英雄, 在没有硝烟的文艺场上, 英国纪录片导演汉弗莱詹宁斯利用了这样 的一个乱世,创造了他专属的艺术风格。詹宁斯的纪录片不是纯纪录片,他的作品风 格已经有点像本文所论述的“伪纪录电影” 。他没有随波逐流的选择战争背景,没有愤 怒的表达战争观点,他只是静静的观察,观察乱世中的人和情感。他的影片运用了多 种表现手法,结构复杂,尽管名义上还是在拍一部纪录片,但创作出来的却是一部不 完全真实的“伪纪录电影” 。 莉莉玛莲的真实故事和给提摩西的日记都是他的 后期作品,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真实现状,而且手法更为复杂,离纪录片更远,但是却 受到大众的好评和承认。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由于纪录片商业宣传的需要, “搬演”的手法也必须应运而 巴胜超.“虚构”真实纪录片创作真实观念新论j.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单万里.认识“新纪录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论文,2008.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生。在这个弗拉哈迪引领的时期中, “搬演”的虚构和“纪实”的非虚构从来都是相互 交融的。因为技术的局限和时间的不可逆性,纪录片是需要搬演来实现表意的,而这 种搬演也绝非凭空想象随意扑捉的, 它是创作者依据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环境设计出来, 服务于纪录片本身的。两者相生相融,没有隔阂。 2.1.2 真实电影时期:真实与虚构的分离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工业革命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影视制作技术日新月异。 技术上的解放,必然会产生理念上的革命。摄录、制作、传播工具与手段不断发展是 改革的源动力,创作者的理念也有了多种新的方向。就好像时装界的流行趋势一样, 每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都伴随着前人的样式被否定,美感被重新定义,甚至连服装的 材质都受到质疑。格里尔逊的纪录片样式也同样遭到否定,不仅搬演手法受到质疑, 经典的“画面+解说+音乐”的纪录片模式,遇到了创新者们的严峻挑战,他们在纪录 片创作理念上进行了深度探究,并采取行动利用新的制作技术创造影像不同的表意效 果。 “真实电影”的存在也是电影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它是“从五十年代 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纪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包括法国的真实电影运动 和美国的直接电影运动” 。这种电影严格遵从着自己的原则,那就是拒绝虚构,反对 剧本、排练以及一切事先的安排,剧组不需要演员,只需要导演和摄录师便可完成制 作。所以在这个电影流派的影响下, “真实”的定义被严苛认为是主客观结合的真实甚 至是纯客观的真实。这样的观念就是对格里尔逊“上帝之声”式的直接说教的否定。 “真实电影”严苛的追求客观性,创作风格是以纪实的手法来呈现绝对的真实,拒绝 “虚构” ,实践“无操纵剪辑” 。这个浪潮的的领军者是法国的让鲁什和美国的理查 德利克科、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在影片夏日纪事中, “主客观结合的真实”这一观念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导演 让鲁什为了让观众感受到客观性,亲自上阵参与到片中的采访之中,参与讨论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争论场面以标示真实无操纵。导演让自己和摄影机的存在成为一种不 隐藏的重要的媒介,可以开启真实的工具,此片打破了格里尔逊传统的纪录片模式, 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21-122. 第 2 章 伪纪录电影产生的历史轨迹及其演进 13 采用了让这些采访者互相接触,围绕影片进行交流,使其有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从 而成为了影片的一部分。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因为影片中的人们都被激发 和表现出了他们内心的虚构部分。 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也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加上中国本身已经盛行的现实主义创 作风格,在上世纪 90 年代,国内纪录片行业掀起了“纪实”的高潮。并且以此作为界 定纪录片与否的首要划分条件,一部片子是不是“真实”的、 “纪实”的、 “非虚构” 的,是人们首先要考察界定的。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这个时期里,纪录片是标榜“纪实” ,拒绝“虚构”的。 两者的界限被清晰的划分出来,与此同时虚拟影像也从纪录片中划分出来,纪实影像 逐渐分离开来大行其道。这种理念持续了很久,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在这段时期里, 人们只相信纪实的纪录片,拒绝一切的虚构策略,因为人们认为虚构等于虚假。 2.1.3 新纪录电影时期: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为“新纪录电影”时期,这个概念提出于上世纪 90 年代,那 时西方纪录电影界又有了新思潮的涌动,开始否定“真实电影” ,承认“虚构”手法。 于是“新纪录电影”应运而生,它的产生可以帮助我们去更加清晰的去梳理事件本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