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i i i i i 中文摘要 技术进步及其所形成的巨大物质力量加快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建设步伐。当 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研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成为研究就业的一 个重要取商。本文芷是从这一角度着手,试图探寻中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本文在借鉴马克思及嚣方j 马克思经济学家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孛国技术进步 与就业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结合理论基础与中国技术进步与就业演变的叁身 特点,文章分析了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一般机理。从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两 方面,找到具有解释力的中间变量。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对中间因素的作用,进而 分析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之后,对予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 验。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对中困具有代表性的7 个省区市1 9 7 8 - - 2 0 0 7 年技 术进步与就业的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囊改革开放以来酶3 0 年中技术进 步促进了就监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了当前基予技术进步的扩大就鲎对策。 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全要素生产率 黧龙江大学硕士学俄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g r e s sa n di t st r e m e n d o u sm a t e r i a lf o r c es p e e du pt h ep a c eo f c h i n a sn e w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a tp r e s e n t , t od e a lw i t h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s e v e r e u n e m p l o y m e n tp r o b l e m ,r e s e a r c ht h ee m p l o y m e n ti m p a c to f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a d v a n c e sh a s b e c o m ea l li m p o r t a n tr e s e a r c ho r i e n t a t i o no fe m p l o y m e n t t h i sa r t i c l ei sf r o mt h i s p e r s p e c t i v et op r o c e e dt ot r yt oe x p l o r ec h i n a s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g r e s so ne m p l o y m e n t e f f e c t s t h i sp a p e rb a s e do nt h ec l a s s i c a lt h e o r yo fm a r xa n dt h ew e s t e r nn o n m a r x i s t e c o n o m i s t s ,a n dg i v e sad e s c r i p t i o no fc h i n a s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g r e s se v o l u t i o na n d e m p l o y m e n th i s t o r y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a n dt h e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c h i n a s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g r e s sa n de m p l o y m e n te v o l u t i o n ,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 g e n e r a l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i m p a c t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a d v a n c e st ot h ee m p l o y m e n t f r o m t h el a b o rs u p p l ya n dl a b o rd e m a n ds i d e ,f i n dt h em i d d l eo ft h ev a r i a b l e sw i t h e x p l a n a t o r yp o w e r 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i m p a c t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a d v a n c e st ot h em i d d l eo f f a c t o r s ,f u r t h e ra n a l y s i so f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e m p l o y m e n ti m p a c t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a d v a n c e s t h e nc o n d u c ta l le m p i r i c a lt e s to ft h ee m p l o y m e n ti m p a c t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a d v a n c e s t h em a i n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i sp a p e ri s , b ya ne m p i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fs e v e n c h i n e s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r o v i n c e sa n dm u n i c i p a l i t i e si nt h ey e a r1 9 7 8 - 2 0 0 7 ,w eh a v e c o m et ot h i sc o n c l u s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g r e s sp r o m o t e st h ee m p l o y m e n ti nt h e3 0 y e a r sa f t e rt h ec h i n _ a s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 a n df u r t h e rm o r e ,t h ea r t i c l eg i v e s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 b a s e dm e a s u r e st oe x p a n de m p l o y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g r e s s :e m p l o y m e n t ;t o t a lf a c t o rp r o d u c t i v i t y ( t f p ) 珏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麓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入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褥黑龙江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霞两定 签字日期:切年岁月? 1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选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鼷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杈悬蕉堑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霞西靛导师签名:吞事毒 签字日期:功1 1 7 年岁月if 日签字日期;驴,p 年岁月,f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绪论 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就业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倍受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 其不仅与人们的生活状况紧密相关,同时还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 基础。对就业的研究,往往是从其对立面失业着手的。具体来说,研究包括 失业的性质、原因和治理失业的对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失业发生的原因是最为 核心的问题。而关于失业发生的原因,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分析角度。技术进 步与就业的关系,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取向。当前,就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 中突出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占世界总量的1 4 以上,就业形势 似乎表现的更加严峻。根据资料显示:2 0 0 6 年我国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1 , 2 0 0 7 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0 ,2 0 0 8 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失业率 有所提高,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2 。2 0 0 9 年失业率继续走高,年末城镇登记 失业率为4 3 。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模式,部分隐性失业的存在,使得真实 失业率还大于此数值。 在现阶段我国的就业问题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问 题。2 0 0 6 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为4 0 3 万,2 0 0 7 年为4 7 9 万,2 0 0 8 为5 4 6 5 万, 2 0 0 9 年为5 6 8 2 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与此同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 转移,就业压力巨大。劳动就业,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一 个突出问题摆在了党和政府的面前。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与扩大就业齐 头并进,成为我们改革和发展的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改以往能源消 耗大、环境污染大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为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集约型经济 发展。在这一转变中,离不开技术进步。然而,加快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 。数据来源于( d e 华人民共和国2 0 0 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和2 b 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 , 量三兰耋星茎奎兰尘主彗些彗星量蓥圣圣望蓥耋鋈 襄2 _ 2中国掌矗重大尖端技术年代与发达国采的比较。 资料柬潭林柏重工业优先麓展战略与中目的技术进步:1 9 4 9 1 9 7 8 除却1 9 5 8 年至1 9 6 0 年大跃进的时期,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的比例在改 革开放前是不断增加的,而第三产业则变化不大,只有在1 9 7 8 年左右才开始有所 增长。 妒乎妒皆拿窖亭母乎擎擎乎掌孛守孝尊乎擎拿搴$ 寸孛擎孽擎 匿蕈錾萤圈 田2 - 41 9 5 2 - - 1 9 7 8 年第= 产业抗业人员份额变化围( 单位:) 蚤科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忙蝙) 。黼重工业恍先敖震娩略与中国的技术进步:1 鲥,一1 9 7 8 田山西大学学报,2 0 0 7 ,3 哗l 墨耋三銮:2 老:耋三 妒乎妒妒挚乎乎p 妒妒妒亭妒驴p 乎妒妒p 擎妒妒妒妒妒母乎 巨垂塑亘圆 田2 _ 51 9 5 _ 1 9 7 8 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份额变化田( 单位ti ) 资料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犏) 其次,技术生命周期较长,缺乏对创新人才的激励。这一阶段的技术引进以 成套的设备引进为主这在当时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对于 稳定经济,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实现技术追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过高比例的成套大型技术设备引进,而且过多地布点新建,使得我国基本建设前 期准备时间过长。由于政府规划生产与销售,企业与市场的联系被切断。在短缺 的“卖方市场”的强力拉动下,产品无需创新也能满足市场,所以没有创新的压 力和动力。技术创新不足,技术寿命周期过长。技术进步的这种模式,使得对就 业人员的文化知识、技能和创新思想需求降低,同时,对劳动就业人员的需求注 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尤其是在“大跃进”期间,在冒进型的经济建设模式下, 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低水平和缺乏规划的情况下无序增长。这些不仅不利于创新人 才的培养,也不利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 再次,技术转移和扩散受限制,统包统配掩盖隐性失业。这一时期引进的大 量服务于国防和军事工业的尖端技术,由于体制和当时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没 有及时的从军用转为民用,向其他工业、农业技术领域扩散,从而未能形成技术 进步的完整循环。技术进步的转移和扩散受到限制,使得技术进步几乎与中国社 4 0 _ 第二章中国技术进步与赫业的历史演变及相关描述 会经济发展脱节。技术进步对农业、轻工业、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加之国家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掩盖了我国劳动力需求的真实现象。表面上看, 城市实行的全面就业刮度和高福利、低工资的终身就业制度消灭了公开失业,而 实际上是,农村承担了大量的隐形失业,为以后的社会就业问题埋下隐患。 二、改革开放后的技术进步与就业 改革开放后,技术进步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 技术进步的主体逐渐转为企业,技术进步由引进向消化吸收,再到技术改造、技 术创新过渡,市场需求变化导致技术生命周期缩短,技术进步的社会影响力增强。 在就业方面,1 9 7 8 年后我国开始了由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自由竞争的市场 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就业也从单一的公有制就业模式向多种所有制模式转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理论上明确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 为新时期技术进步指明了方向。国家有关技术进步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正, 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为技术进步营造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从1 9 7 9 年开始, 我国对技术进步的投入逐年稳步增长。就业开始突破统包统配制度,引入劳动力 市场机制,就业总量逐年增加。 l l 目i l l l l 自l l g i l l l i i 巨j 匣亟圈 围2 _ 61 9 7 9 - - 2 0 0 7 年科学研究支出(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和2 0 0 8 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o l - 量垄垩奎茎至圭兰竺兰吝 围2 _ 71 9 7 8 - - - 2 0 0 7 年就业人数变化( - t - 位:万人)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伸屋统计年鉴, 首先,企业的自主权增加,改变了偏向重工业技术进步的模式,第三产业发 展,拓宽就业渠道。改革开放后,技术进步的主体逐渐由中央政府转向地方政府 和企业,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开始确立。随着计划经 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市场需求变化开始对企业技 术进步产生影响,技术进步不再局限于重工业领域,开始在其他领域展开。企业 的技术进步主体地位不断增强,进入2 1 世纪后,企业技术进步全面展开。截止2 0 0 7 年底,企业资金己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6 5 以上,科技成果占全国科技成果的3 5 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农村工副业和养殖业技术进步加大,就业吸纳作用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圣三兰尘里彗奎童耋皇彗些竺里圭鎏垩圣望量塑至 田2 - 81 9 7 8 2 0 0 7 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变化( 单位:万人) 资科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擎擎学妒9 亭守孝乎尊乎章擎妒枣擎妒守章霉擎帝孝舻母母母帝帝# 囤2 - 91 9 7 b _ _ 瑚7 年第三产业就业人虽变化( 单位:万人) 赍科来源t 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量垄兰奎茎! ! 圭兰兰兰圣 围2 - 1 02 0 0 7 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羹情况( 单位:- ) 资料来源:中华 民茫和置科学技术部 冒雪咿声闷 _ - r j , b _ 一 图2 - 1 12 0 0 7 年我国科技成果来潭结构圈( 单位:_ )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兰三量皇里垫尘兰兰主墼些彗里墨里圣圣塑茎丝兰 圈2 - 1 21 9 9 8 2 0 0 8 年膏新技术产业札业人弦变化田(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伸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1 9 9 r 2 0 0 6 年) 盈 中华人民菇和国挂屉和改苹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 其次,技术进步向消化吸收、技术创新和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完整循环过渡, 推动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然而,伴随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一部分劳 动力结构性失业。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模仿与消化、吸收和改造结合的较好,技术 追赶速度较快,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进而拉动了就业。根据学者赵国鸿在 技术进步:现实问题及对策中的测算,单就1 9 7 9 - 1 9 9 2 年间,我国g n p 平均 增长速度为89 5 ,资金年增长速度为1 38 3 ,劳动者人数年增长速度为2 8 4 , 技术进步速度为2 2 8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约为2 4 。o 而我国于 1 9 9 2 年开始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由于缺乏完善 的制度和政策设计,单纯的引进外资造成了我国增长的依赖,影响了本国的产业 振兴。在新一轮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造 成了一部分结构性失业。进入到2 1 世纪,我国劳动力持续高水平供给,给劳动就 业造成了压力。 再次,技术进步对于就业人员的技术要求提高,使得人力资本建设增强,人 嚣絮蔷啦髂明删4 “觯髀心黻糊脚“一“引”“8 - 4 5 - 黑煅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才流动加大。由于企业自身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强,对于就业人员的 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对科技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促生了各式 各样的就业服务机构、培训机构,同时,又促进了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另外,由予企业技术进步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促进了各地的劳动力流动和就业视 制改革。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历史演变及现实特点、中国就业的历史演变及现 实特点的梳理与分板,结合当前的技术进步及就业的形势,论述了我国技术进步 及就业的特殊发展历程及现实情况,为下一步研究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机 理做了铺垫。 我阑的技术进步经历了由成套弓| 进,到探索改造,再到创新发展的过程。从 建国初期盲目的设备引进,到后来的技术创耨,并开始了在高新技术方面的突破, 技术进步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技术进步仍然存在着高新技术产 业技术供给不足、传统产业技术譬| 进消化吸收不充分、自主创新不足的问题。同 时,我囡还存在地区闻的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我国的就业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里,被分隔为城镇就业和乡村就业。由于 长期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丽加剧的二元经济背景,我圈的劳动 部门长期以来主要关注城镇就业,农村的劳动力通过城乡分隔丽被限制在农村。 近些年来,由于城乡分隔逐渐被打破,我国开始统筹城乡就业。另外,由于国企 改革带来一部分职王下岚失业,农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每年薪增的城镇 劳动力,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2 0 0 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形 势恶化。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相关摇述主要是分为改革开放翦和改革开放后两部分。改 革开放前,技术进步主要集中予重工业,技术转移和扩散受限,轻工业和第三产 业技术进步较少,发展缓慢,就业需求匮乏。加之“卖方市场的强力拉动,技 术生命周期较长,缺乏对于本黉创新人才的激励。改革开放爱,企业的自主投逐 躯 第二章中国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历史演变及相关描述 渐增加,改变了以往偏向重工业技术进步的模式,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拓宽了就 业渠道。技术进步向消化吸收、技术创新和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完整循环过渡,对 就业的拉动作用增强。同时,伴随技术进步而来的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了一部分 劳动者结构性失业。技术进步对于就韭人员敕技术要求提嵩,使得人力资本建设 增强。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机理分析 长期以来,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饱受争议,主要分为认为技术进步会促进 就业的乐观派、认为技术进步将减少就业的悲观派和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促 进又有阻碍作用的中性派。各种观点均能自圆其说,难以形成统一定论。本章旨 在从理论的角度,结合我国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实际,探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第一节技术进步的界定及不同测度类型 毋庸置疑,技术进步必然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直到第一次科技革命 和1 8 世纪工业革命爆发,技术进步及其作用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样是研究 技术进步,不同的学者对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从而也导致了对其测度方法的不 同。 一、技术进步的界定 ( 一) 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的界定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给出技术进步的概念,但其“在 1 8 4 4 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哲学的贫困( 1 8 4 7 ) 、政治经济学批判( 1 8 5 9 ) 、机器、自然力和 科学的应用( 1 8 6 1 1 8 6 3 ) 和资本论( 1 8 6 7 ) 等著作中,马克思从哲学、 经济学和工艺学的多角度,考查和总结了技术发展史,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机器发 展的进程和规律,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 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 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 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 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 马克思认为的技术进步更多的体现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上。资本有机构成 。刘则渊马克思和卡普:工程学传统技术哲学比较工程技术哲学2 0 0 1 年卷技术哲学研究年鉴 日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7 5 7 6 页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 】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5 6 0 页 4 8 - 第三章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机理分析 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而“资本技术 构成这一概念间接包含了对技术的界定。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从资本价值所包 含的物质内容角度来分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对比关系,换句话说,是所使 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须的劳动量的比率。资本技术构成 的大小直接由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生产资料和劳动量之间 的对比关系即资本技术构成就是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的技术水平越高,资本的 技术构成也就越高,资本有机构成也就越高。扩大到生产部门的角度来看,一个 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就是该部门的技术水平。“投入一定生产部门的许许多多 单个资本,在构成上或多或少是不同的。把这些资本的一个个构成加以平均,就 得出这个生产部门的总资本的构成。最后,把一切生产部门的平均构成加以总平 均,就得出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的构成 。由此可知,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有机 构成实际上就是技术水平的量化,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则意味着技术进步。 ( 二) 西方经济学对技术进步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对于技术进步的理论大都集中于讨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 系。经济增长理论从萌芽开始就将技术进步问题纳入其重要的研究对象。因此, 其对于技术进步的论述,多来源于其“经济增长理论 中。 1 古典经济学关于技术进步的论述 以亚当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 济学家创建了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古典经济学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积 累和投资,并对积累形式、过程、基础的各种力量进行了深入分析。然而,为当 时条件所限,古典经济学家未能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之间建立密切的内在联系, 也未对技术进步做出界定,尽管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当时已经意识到了技术进步 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 新古典经济学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型由于基本变量之外众多的具体变量引入的 不同而变得形形色色,其中,哈罗德的经济增长模型是被广为讨论的第一代新古 。卡尔马克思资本i 仑 m l 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7 0 8 页 4 9 黑龙江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典增长模型。哈罗德的增长模型是以投资和劳动量要素生产丞数为基础,假定经 济活动的规模报酬率不变,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人口按固定比例增长,产出的 一个固定部分不被消费而用于投资。在固定生产系数的索洛条件下,哈罗德增长 模型关于经济增长的稳态均衡条件是:投资与储蓄必须保持相等。模型高度依赖 于固定生产系数( 即技术进步变量保持不变) ,这也是哈罗德增长模型的重要缺陷。 如果放弃生产系数固定这一假设,经济增长就将取决于技术进步,而不再是仅仅 取决予储蓄倾向。 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家保罗罗默、r 卢卡斯、g 格罗斯曼、 r 巴罗、p 阿格亨、阿尔文扬、g 贝克尔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如知识的外 部性、入力资本积累、产品晶种增加、产品质量升级、技术模仿、专业化分工加 深等,论证了内生的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在这些第二代新 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都被视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改进了第一代新古典增长 模型的不足。然而,由于第二代新古典增长模型依然缺乏微观基础,尽管得出了 经济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的结论,对于技术进步的动因还无法做出有力解释。 3 制度经济学中的技术进步 制度经济学通常被分力l 强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新暇制度经济学在很 多方面存在差异。如对资本主义制度设计的评价,对“制度的概念理解,等等。 然而,在技术进步与制度互动推动社会发展这一基本观点上,两者没有实质性的 分歧。只是新制度经济学在论述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观点时,深度与广度都 胜于旧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以往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原因的那些变量,如技术进步、 投资增加、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等,并非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经济增长本身。 而经济增长的原因,只能从引起这些现象的制度因素中去寻找。新制度经济学认 为,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薪的相互关系中,制度创毅决定技术创新,丽麓# 相反。 好的制度选择能够促进技术创新,而不好的制度选择则会将技术创新引离经济发 展的轨道,或是扼制技术创新。 综上可见,虽然渡当斯密早在国富论中就对技术进步进行了分析( 0 1 1 b 瞳 s f k 第三章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机理分析 a n t o n e l z i ,n i e o l ad e l i s o ,1 9 9 7 ) ,但正如s t o n c r n a n ( 1 9 8 3 ) 指出的,“对于技术进 步,我们尚没有明确和完整的定义。 事实上是,技术进步一词由于被用的太泛 而缺少一个公认的标准。相对瓶言,为较多入接受的观点是,技术进步是指技术 在合跨的性或实现一定嚣标方蕊取得的迸纯与革命。合掰的性则是指人们应用技 术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及其实现的程度 。 ( 兰) 其他关于技术进步的界定 概括的说,技术进步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新的劳动手段,运用先进 的工艺方法,通过提高资本效率或是劳动效率,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运 动的过程。对技术进步的理解也可以分为狭义的技术进步和广义的技术进步。狭 义技术进步主要指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内取得的技术进步,侧重于在技术应用的直 接目的方面取得的进步,如改造或更新生产设备,引进或改进新工艺,生产新产 品或改进原有产晶的质量、用途,采用新的材料和能源,降低生产消耗,等等。 而广义的技术进步范围要大的多。广义的技术进步指扣除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外,所有其他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劳动力素质的提 高、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改进、规模生产的积极性、宏观政策环境 的改变等等。广义技术进步包括经济、社会、政策和自然条件的变化,是具有提 高生产要素效率、改变劳动对象、改进劳动手段的一系列设备、人员、产品、组 织、信息、社会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经济学中的技术进步,通常采用广义技术 进步的概念。本文所研究的技术进步亦指广义的技术进步。 从技术进步的过程上看,技术进步可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模仿以 及技术改造等途径获褥,歪如文| j 满强( 1 9 9 4 ) 指出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技术进步是以技术的渗透、繁衍、扩散作为基本特征,使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各 要素发生质的改善与功能提高,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变化进而经济增长的一个连续 性的发展过程。谚 p a u l s t o n e m a n ,t h ce c o n o m i en a l y s i so f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c h a n g e m ,p 4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8 3 。李衷文,郑友敬嘲技术进步与产业绩构概论【m 】,经济科学出舨社,1 9 8 8 年第5 页 露刘满强,技拳进步系统论 鞠毒圭会科学文献蠹皈享圭,1 9 9 4 攀第8 9 - 11 2 夏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技术进步的测算 由于对技术进步的界定不同,不同的学者对于技术进步的测算也不尽相同。 马克思对于技术进步的衡量是通过对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而得出的。关于技术进 步的定量分析,最早是彘美国的柯布( c w c o b b ) 和道格拉斯( r h d o u g l a s ) 予 1 9 2 8 年提出,称为c - d 生产函数法。1 9 6 1 年,多马对衡量技术进步鲍方法进行了 总结,分为四种:( 1 ) 戴维斯方法,把技术进步看成是不变价格条件下,产出僮 和投入值之间的差额;( 2 ) s a k 方法( s c h m o o k l e r 、a b r a m o v i t z 和k e n d r i c k 三 位学者使用的方法) ,即技术进步是产出和投入的指数比;( 3 ) 索洛方法,即将技 术进步看成是线性同质生产函数中包含的产出和投入的总体指数比;( 4 ) 里昂惕 夫方法,霹根据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研究,技术进步率是投入在两个时闻点之闻 的加权平均。国而明赛尔认为,“如果影响生产力增长的其他霭素或者不重要,或 者是在统计应用中未加以考虑,那么生产力增长本身也可以作为技术变化的一种 手段或代理。 通常来说,广义的技术进步指的是在产出增长中,无法用劳动和资本等要素 等投入解释的那一部分产出增长,经济研究中,常用“全要素生产率( t o t a lf a c t o r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简称t f p ) 及其变动来度量。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大体有两大 类方法:一类是增长会计法,另一类是经济计量法。增长会计法是以新古典增长 理论为基础,基本思路是将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的贡献剔除掉,从而得到全要素 生产率增长的估算值,其本质是一种指数方法。按照指数的不同构造方式,可分 为代数指数法和几何指数法( 也称索洛残差法) 。其优点是估算过程相对简便,考 虑因素较少。缺点是假设约束较强,也较为粗糙。经济计量法是利用各种经济计 量模型估算全要素生产率,如隐性变量法、潜在产出法等。其优点是对于各种嚣 素的影响考虑的较为全面,缺点是估算过程较为复杂。本文将在第四章对索洛 残差法进行具体说明。 。d o m a r e v s e y d o n t h e m e a s u r e m e n t o f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川1 1 i e e c o n o m i c j o u r n a l ,d e c ,1 9 6 1 ,v 0 1 7 l , n o 2 8 4 :7 0 9 _ 7 2 9 韶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p 川中国经济出版社,2 0 0 1 年第7 6 - 7 8 页 尊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帮的估算:1 9 7 9 _ 2 0 0 4 i j 】经济研究,2 0 0 5 ,6 ) 嚣兰辇技术进步对裁韭影骥的橇理分耩 第二节就业的界定及测度 一、就业的界定 ( 一) 马克思关于就业的界定 马克愚关于就业的研究多是从它酶反面失业进行论述酶,而且,多是与 资本积累联系起来。在马克思看来,失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翻规律, 失业和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人口过剩、工人后备军等是同义的。马克思对于失业 的界定可以从其对失业形式的考察中得出。 依据是否受经济周期阶段更替的影响,马克思将失业的形式分为两类。类 是与经济周期阶段更替相适应的,显著的,周期反复的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由予 危机阶段的经济下降所造成的失业。另一类是与经济周期波动无关,由于一些具 有长期意义的因素导致的失业形式,包括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停滞的形式 及陷于需要救济的赤贫境地的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三种。 一是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存在于现代工业的 中心工厂、制造厂、冶金厂、矿山等等的工人,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和 收缩,时丽被吸收到生产中去,时恧又被解雇投入到失业队伍中来,经常处于就 业和失业交替的状态。换旬话说,流动形式的过剩入疆就是指暂时找不到工作的 临时失业工人。 二是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农业中的过剩人口。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农业的占领,农业的资本积累及资本有机构成会提离, 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会绝对的减少。然而,与非农业部门不同,这些过剩人口不 会再因农业资本的积累、个别资本的增大面被农业资本雇用。这种过剩人髓通常 并不孳1 人注意,是潜在的,焉一量具备了转化条件,他们就会成为李 充城市劳动 力的源头。 三是停滞的过剩人网及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这种形式的过剩人口是现役 劳动军的一部分,但就业极不规则。是生活状况低于工人阶级的平均正常水平, 劳动时间最长、工资最低的劳动者。其主要来源有:( 1 ) 农业中的潜在过剩人口 5 3 熹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转化而来;( 2 ) 随着城市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旧的生产组织形式为新的生产组织 形式的竞争所毁灭,流落到社会上的那些旧的生产组织的雇员。( 3 ) 停滞过剩人 阴自身的繁衍。 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主要包括:( 1 ) 有劳动能力但属非技能劳动者;( 2 ) 孤夕l 和需要救济的贫民子女;( 3 ) 衰败的、流落街头的、无劳动能力的人。他们 或是因为分工失去灵活性丽被淘汰,或是因为年龄超过正常年龄,又或是因为现 代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因正致残。这种形式的过剩人口,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 活条件最为恶劣,属于需要救济的赤贫。这些人很难再有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 甚至丧失了寻找工作的信心,而成为无望的失业者,其中一些人甚至沦为流浪者、 罪犯和妓女。圆 ( 二) 西方经济学关于就业的界定 “就业( e m p l o y m e n t ) ,按照西方经济学界的一般解释,即处于受雇的状态。 它是随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是就业作为一个重大理论闯 题而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其时间则较晚,可以说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经济危机时期。” 在此之前,大多数讨论生产和价值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研究 的都是如何把一定数量的爨源分配于各种用途,或是假定在一定的就业数量下, 如何确定各项生产要素的胡对报酬以及产品酶相对价值。关于就业的界定,西方 经济学也多是对其反面失业进行界定。“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失业是指那 些能够并且愿意工作的入无法找到合适的工资收入的工作。这意味着失业必须是 非自愿的。如果自己不愿工作( 如家庭妇女) 就不能算做失业。同时,这里所指 的能够工作的人,应排除掉那些因身体上或精神上有毛病而不能工作的人。固 第一个对失业下定义的西方经济学家是凯恩斯,饱承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认为只要消除了菲皇愿失业,就是达到了充分就业的状态。觊恩斯认为非鸯愿失 业是“设当工资品之价格相对于货币工资丽言上涨少许时,现行货币工 李保民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i d 河南大学,2 0 0 1 筚第1 2 - 1 4 页 曲李保民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d 】河南大学,2 0 0 1 年第1 5 页 静厉以宁,吴世泰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m 1 华夏出版社,1 9 8 8 年第l 缀 曲厉以宁,吴世泰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f m l 华夏出版社,1 9 8 8 年第8 8 炎 第童章技术进步对裁韭影嫡酌枫理分析 资下之劳力总需求量与总供给量皆形增大,则称之为有非自愿失业之存在。国意 思是说,假设现行的货币工资已定,工人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稍有上涨,从而引 起实际工资降低。这种情况下,应该是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实 际的情况却是,愿意工作的工人人数( 即劳动力总供给量) 和资本家愿意雇佣的 的工人人数( 霹劳动力总需求量) 都比此时实际上麓够就监的工人人数多。这样 的情况下,就有一部分愿意就业的人得不到就业机会,郎“工人愿意按照现行货 币工资水平受雇于资本家,却仍找不到工作的经济现象,非自愿失业出现。分析 凯恩斯的失业定义,其中包含的两个基本因素不容忽视,即“愿意就业和“找 不到工作 。 凯恩斯对失业的界定对其后的经济学家影响缀深。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继承者, 萨缪尔森对失业的定义体现在健对失监者的具体说明孛:“这包括那些没有就亚, 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工作岗位的入。更确切的说,如果一个没有工作, 并且( a ) 在最近4 周曾经专门去找过工作的人,( b ) 从工作中被解雇下来而又正 等待恢复工作的人,或者( c ) 正等待下月去报到上班的人,那么这个人就是失业 者。为了被算作失业者,一个人必须不仅仅是想到工作,或者,例如,考虑写一 本小说的可能性。他必须做出特殊的努力去找工作。 可见,萨缪尔森对失业的定 义更加具体,但他同样是把“愿意就业挣和崧没有工作看作失业的两个基本要 素。 ( 三) 其他对就业的界定 其他对于就业、失业的界定也大体遵循了上述的思路。厉以宁教授将失业界 定为“失业是指有求职愿望的劳动者处于无职业的状态。胡鞍钢博士将失业界 定为“失业是指劳动力入豳中,在某一时间内没有就业机会并在寻找工作的那一 部分人曩所处的闲置状态。 依照国际上通用的统计口径,就业被认为是在一定劳动年龄以内,拥有劳动 能力的劳动者,属于下列情形中的一种时;( a ) 已经在从事有报酬或是有收入的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第2 4 0 硪 嚣厉以宁主编。市场经济辞典【m 】新华出版社,1 9 9 3 年第8 0 0 页 静胡鞍钢就业与发展【m 】辽宁入民出版社,1 9 8 8 年第8 1 8 2 页 黑龙江大学磙士学位论文 职业;( b ) 有职业,但临时并没有在工作的,如因疾病、休假、劳动争议、事故、 旷工或由于气候、机件故障等原因造成的临时性停工;( c ) 自营业,或是协助家 族产业而不领取报酬的家庭成员。需要注意的是,“就业的定义与在校学习、家 务劳动、义务劳动、军队服役、以工代赈和生产自救等不同。o 国际劳工组织将 就业的基本含义表述为如下:就业人员是指具有劳动能力、能够运用生产资料从 事合法的社会活动,并获褥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国际劳工组织还建 议,只要在参照期内工作时间达到或超过了一个小时就应该被视为“有工作”,这 就是所谓就业的“参考期一小时工作 标准,这个标准已被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 遍接受。 参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我国将就业定义为:在调查周内为获取劳动报酬 或经营收入焉从事一小时及以上社会劳动郯视为就渡。在这个定义后面也有一个 附加说明,即这种社会劳动赢是法律不禁止的,是对社会有益的。鸯可见,在就 业的标准方面,不论是国际上的,还是我国的就业标准,都包含了这样两个基本 要素:第一,劳动者处予劳动岗位;第二,取得相应收入。正如我国从事就业研 究多年的经济学家冯兰瑞所说:“人们只要有工作,有正当收入,能养家糊口,就 是有了职业即就业了。 固 由此可以看出,对予就业的界定,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对其反面失业酌界 定丽得出的。就业和失业是两个相互对称的概念,通过对失业定义的分析,可以 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就业。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就业做最为本质的归结, 即为“就业是指劳动者处于劳动岗位并取得相应收入的经济现象。 相应的,就 业者“是指得到就业机会并获得相应收入的劳动者。囝 毋阎革,李敏失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践【l 川中国劳动出版社,1 9 9 1 年第3 4 页 举曾湘泉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m 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6 7 页 母曾湘泉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均失业测量研究i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6 7 页 毋经济理论2 0 年 m 1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2 8 页 o 养榛中国失业引论d 咽黑龙躐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第3 3 页, 母弊撩中国失业引论口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第3 3 页 第三辈技术进步对就韭影响的撰壤分析 二、就业的测度 ( 一) 就业测度的方法 就业的测度是通过对就业、失业的统计而实现的。就业的统计就是按照对就 业的概念界定,统计就业的人员数量与比例。失业的统计同理。以失业的统计为 倒从世界范匿来看,圭要有以下凡种方法国: 第一,工时统计。根据失去工作的工时统计折算得出失业人数,进而计算得 出失业率。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最为科学,但实践起来却比较困难。 第二,劳动力抽样调查。通过劳动力抽样调查得到同次调查中的失业人数和 从业人数,然后使用下列公式计算得出失业率。 失业率= 面熹 劳动力抽样调查统计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这种调查所使用的定义最接近 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标准定义,便于不同的国家用来进行国际比较;由于它使用 的是同一次调查得到的失业人员估计数和就业人员估计数计算得出,故失业人员 比例更加可靠;它可以构造入力资源变化情况;它相对于行政管理系统比较独立。 健是,劳动力抽样调查方法亦有不足之处,如:搜集成本偏高;与通过就业机构 统计取得资料的方式相魄,时效性院较差;统计结果显示的是调查期内的平均值; 由于受限于样本规模,可能存在抽样误差等。 第三,社会保险统计。这种方法是根据失业保险的覆盖和发放情况来了解失 业的情况,失业率由参加该保险项目的总人数中,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数的比 例得出。由于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有限,用这种方法得出的失业率来判断一豳总 体失业水平是比较困难昀。 失业率= 霈篙篙篙 第四,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