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民主的主体性——从约翰·密尔的《代议制》谈起.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代议制政府是 19 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密尔的一部政治 学的经典著作。 自从这部著作问世以来, 密尔所推崇的民主制度及其代议 制政府形式无疑对现代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一些东方国家的崛起也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然而, 民主制度的实质归根 到底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 复杂化, 人的主体性表现形态及实现形式也随之多样化; 特别是随着现代 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国际民主的发展,代议制政府在当代也 面临着现实困境及与时俱进的问题。因此,探讨代议制政府与实现民主主 体性的复杂关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另一方面, 探讨这个问题对 现代中国而言也具有特殊意义。 尤其是在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中, 政治民主 化在全球扩张,中国也面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时代课题。因此,重新解 读密尔的 代议制政府 , 对其核心思想与指导原则作历史与现实的追问, 甄别其价值,发现其不足,进而寻求摆脱现实困境之路是十分必要的。笔 者通过阅读经典原著,查找期刊,网络检索等方式,综合与代议制政府及 主体性相关的重要文献, 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以新的视角对密 尔的代议制民主思想进行系统梳理, 全面、 辨证地理解代议制政府内容实 质和理论精髓, 揭示西方民主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逻辑与历史的张力, 理想 和现实的差距。 审视民主主体在这一民主政治模式中的地位及其在运作领 域所面临的实际困境, 试图为中国特色的民主建设探寻一种可资借鉴的理 论。 ii 本文的构想是,以经典文本( 论代议制政府 )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 文本,而是把它与现代问题联系起来,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由此形成四 个同心圈: 首先, 以对民主的核心概念主体性的内涵与外延为最内圈; 其次, 考察密尔对民主主体性的实现形式代议制的设计为第二圈; 再 次, 在历史的时空中对密尔的民主思想及其制度安排的地位与作用作出恰 当的分析与评价为第三圈; 最后, 把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应用到对当代中国 的民主建设的探索之中。 关键词:关键词: 民主民主 主体性主体性 代议制政府代议制政府 实现形式实现形式 iii abstract consideration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is a classic politics work of british liberalism thinker john mill of 19th century , since this work published, democratic system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form worshiped by mill have a huge impetus to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system of modern western nation undoubtedly, it also has obvious demonstration function to growing up of some east nation . however, the substance of democratic system is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s corp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hange of age and complication of society structure, the performance appearance and realization form of persons corpus also diverse immediately. especi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litical democracy, economic democracy, social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democracy, the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also faces a realistic puzzledom and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therefore, to discuss complicated relation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with carrying out the democracy corpus is a problem which has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n the other hand , to discuss the problem also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moder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globalization tide of nowadays, th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s extending in the world, china is also facing a time mission to construct socialism democracy .therefore, to unscramb millsconsideration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to make a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inquity to its core thought and guideline principle ,to iv discriminate its value, to find its insufficiency, discover its shortage, then seek a road of getting away from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is very necessary. through the way of reading classical original works, searching periodical, hunting network and so on, the author will ralate some important literature to the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and corpus, use the method which the history and logic will unify mutually, will carry on combing systemly mills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dea in new angle of view , comprehend completely and dialectly content substance and the theory essence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will promulgate tensity of logical and historical, disparity of ideal and the realitic which the western democratic system is in the movement process ,examine carefully the position which democratic main body faces in this democracy political pattern and actual predicament which is in the operation domain, try to explore a drew theory for democracy construction of china characteristic。 the conception of this article is, to take classic textconsideration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as foundation but not to limit to the text ,but contact it with modern question, with national condition of china, from this forms four concentric circles; first, take the core concept of democracy content and extension of corpus as most loop; secondly, investigate realization form of mill to the democracy corpusdesigning of representative system as second loop; once more, take the appropriate analysis and the appraisal in v the historical space and time to the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of mills democratic thought and its system arrangement as third loop; finally, apply research of above question to explor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s democracy construction. key word: democracy corpus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realization form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 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他人或 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 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1 引引 言言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政治民主化在全球的扩张,各国的外部 环境与内部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面临着诸多考验与挑战。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 程中,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诸多问题和矛盾日渐凸显,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渐提 上议事日程上来了。对当前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的深刻反思使我们意识到,中国如果 要和平崛起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大国领导作用,那么,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 主建设既是对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又是对外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地位 的重要途径。因此,对经典的民主理论进行与时俱进的解读,对当代社会民主主体的 多样化与复杂性作深入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客观地承认,近代以来,西 方国家无论在民主理论还是民主实践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积累与宝贵的经验(也包括 教训) ,它对我们今天的民主建设仍然是一种可资借鉴的资源。其中,十九世纪英国 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密尔的论代议制政府就是西方民主发展道路上一部里程碑 式的重要著作。即使在现代,深入了解密尔的民主思想及其制度设计,分析代议制民 主模式与实现民主主体性的关系, 探索它存在的弊端及其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下所面临 的问题,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 道路,这仍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众所周知,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价值选择,是以实现人民的权利为根本目的 的,因此,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主体性的实现。自亚里士多德伊始,历代的政治精英 都竭力为其所处的时代设计一种理想的政府运作模式。约翰密尔的代议制政府 就是在众多思想家的探索中涌现出来的一部优秀作品。作为一部政治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论述了代议制和民主的关系,是密尔多年致力于议会改革,为突破直接民主的局 限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结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文明成果之一。 密尔给“代议制政府”定义为“全体或大部分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 使最后的控制权” ,人民就是“支配政府一切行动的主人” ,这就凸现了人民的主体地 位。在他看来,代议制政府就是最理想的政府形式,并且指出: “在这种理想的政府 下,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自由,被统治者的福利是政府的唯一目的,每个人是他自己的 权利和利益的唯一可靠的保卫者” 。密尔对代议制政府的设计不但体现了政治理念的 2 进步,个人权利的落实,同时也包含着对竞争机制的倡导以及依法治国的强调。该书 以其深厚的理论积淀, 对近代英国的议会改革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的完善有较深远的影 响,对西方国家对近现代西方的快速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故至今仍被西方国家列 为研究议会制政府的必读之书。 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日益高涨,各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发生令人震撼的演 变,人们也对代议民主制理论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解读;但是基本理论框架还是建立在 业已确立了的代议制民主的一系列原则之上,在实践中,代议民主制度也不断得到发 展和创新。例如英国的立法听证制度.、美国的宪政制度、法国的共和制度以及中国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都在基于代议制政府演绎而来的。 社会的复杂变迁, .人的主体性 也随之多样化,代议制政府面临着理想与现实、历史与逻辑的困境问题。从理想的角 度看,民主政治是与人的内在的生活相统一的政治形式,民主制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 推进社会整体和个人生命价值的展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从现实的角度看,无 论是古代的直接民主(如希腊)和近代的代议制民主(如西欧),甚至现代某些所谓 的共和制国家,其人民在形式上虽享有种种的民主权利,但由于制度上和历史上的原 因,往往不能履行它在逻辑上应该履行的职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或者履行了但结 果却是不好的或不合理的。 理论上论证的功能, 在实践操作领域却往往面临尴尬局面, 使人民权利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这是民主政治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 和实践问题。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幻,如何吸取西方民主精髓,汲取其教训,建设 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途径已成为当今要探讨的重大课题。 3 一、民主与民主主体性的关系一、民主与民主主体性的关系 民主一词早在古希腊时代即已出现,它由人民和权力两词构成,意为人民执掌 政权共同治理国家,以此体现人民(多数人)的意志。亚里士多德对此作过经典的表 述: “平民群众必需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大多数人的意志就 是正义。 ”1这种观点在近代得到继承和发展,启蒙思想家且不必说,即使马克思也认 为民主应体现人民的意志, “民主制独有的特点,就是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 在的环节” 。 2“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是有名无实的东西 了。 ”3然而,也有一些现代学者刻意区分“古典民主理论”与“现代民主概念”的差 别,认为前者根据“人民的意志” (来源)和“公益” (目的)来界定民主会出现含糊 不清、不精确等问题,如美国学者亨廷顿就赞赏约瑟夫熊彼得提出的程序性定义: “民主的方法是作出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个人通过竞取人 民手中的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 ”他甚至认为“熊彼得有效地推翻了研究民主 的这些着眼点” (指人民意志与公益目的) 。4其实这两种定义并不矛盾,前者突出价 值依据与实现目标,但它也有制度安排;后者注重制度安排及程序运作,但它也包含 价值与目标。如果仅把民主定义为“个人通过竞取人民手中的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 权力”显然不够全面,因为现代民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它并非仅仅限于“竞取选票” 或“作出决定” ,即使是在选举中败北的政党,作为反对党它又担负着对执政党进行 批评监督制约的职责,这仍然是民主的体现。此外,新闻监督、社会舆论、游行示威、 社团活动等也是民主的表现形式,而这些都不是“竞取选票”与“作出假定”的民主 定义所能包含的。 (一)主体性的界定(一)主体性的界定 虽说民主原来只是一个政治概念,但由于它兼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功能,是 一种合理有效的决策、评议、监督方式,因此在现代它又扩展到社会民主,经济民主、 国际民主等领域。而不管哪种民主,它都是通过主体发挥作用的。 1 希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第 130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81 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16 页. 4 美亨廷顿: 第三波20 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5 页 4 从词义上看, “主体”一词既可以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也可以指与客体相对的认 识和实践的能动主体,即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就民主的主体性而言,其含义是二者兼 有的:它可以是独立的个体,也可以是由个体构成的松散的群体或组织化的群体,但 还可以是群体(组织)中的“主要部分” ,如在选举、表决的“大多数”就是主体性 的一种体现。 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如果我们把社会发展粗略地划分为原始社 会、专制社会和现代文明社会的话,那么个人主体意识的形成也大致经历过与此相应 的三个阶段:即自在的主体、畸变的主体、自为的主体。在原始状态中,人的主体意 识只是一种自然的规定,它表现为“食、色,性也”这种本能的自我意念;在专制时 代,尊卑观念与等级压迫泯灭了人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被扭曲为名分的自我认定; 只有在文明时代,个人才真正意识到自为的自我,但这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自我,而 是一个认同自我与他人一样平等、独立,懂得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公民。这种个人主 体意识的形成虽与时代有关,但又与特定的社会背景及价值取向相连,其中对自由的 肯定是个人主体得以确立的逻辑起点,黑格尔指出: “ 自由的意识首先出现在希腊 人中间,所以他们是自由的。 ”尽管这种自由只限于公民,但它还是成为古代民主的 基础。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说: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 权在全国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1亚里士多德也指出: “人民有了投票权 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2雅典公民有很强的参政意识,通过积极参政,个人主体 由此导向人民主体。在近代西方,对个人主体性的高扬也是与人道主义的兴起及民主 宪政的推进相伴随的,而自由则是这一上层建筑的第一基石。 有的学者以古希腊的 “万物自因” 说为依据, 从本体论的维度探究主体性的基础, 认为最原始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就是个体存在的自因性, 自因的个体即本体论上的 主体,作为个体,它有自己的基本结构;从本体论上说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理由,如 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本体为一切属性的主体和基础,等于说个体是自身的基础,而这种 意义上的本体在古希腊被称为主体(hupokeimenon)。3我们认为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 的:先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个体即本体或主体即本体的论证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差 1 希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第 130 页 2亚里士多德: 雅典政制 ,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第 15 页 3 王晓华: 主体性:自由与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 兼谈马克思的 communism 概念 , 探索 ,2002 年第 5 期 5 异,因为本体作为存在者(个体)的基础是通过一般与个别的多层种属关系逐级展现 的,韩非说: “万物皆异理,而道则尽稽其理” ,道好比本体,理就是物的本质属性, 个体物则包含了该类物的理并从道那里获得自己的本体论依据。 虽说每个个体都有自 己的独特性,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不能说每片树叶都“有自己的基本结 构” ,因为同一种树的树叶结构是一样的,所以说“本体为一切属性的主体和基础等 于说个体是自身的基础”是不严密的。再从万物生成的角度看,说“万物由于自因而 自化和自持”亦难以成立,除非将万物看作整个大自然,并把大自然的自因追溯到宇 宙大爆炸前的原点那里去。但这样做已偏离“个体自因”这个基点了;至于宇宙形成 后的个体物皆非自因,而是各种内外条件“和合”的产物,佛学称为“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 “空”的含义即“无自性” 、 “依他起” ,所以个体不是自身的基础。最 后,即使宇宙起源的自因性能成立,它对理解人的主体性亦属隔靴搔痒。作者批评目 前流行的主体性解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他引海德格尔的观点认为 “万物 皆在自因的意义上是主体, 这种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主体概念首先与人无特殊关联并且 与我(i)毫无关联” 。但他又把个体的自因性分为自在的自因性(物)和自为的自因 性(人) ,而作者所强调的主体性却是要落实在人身上,要揭示人的主体性所关涉的 两个维度:自由与理想。然而,自由与理想属于社会价值的问题,而价值又是一个关 系的范畴,客体的价值依主体的认定而成立,所以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至少可以 说“人是社会价值的尺度。 ”如果取消“人类中心主义” ,自为的主体性何以成立?现 代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虽见仁见智, “但其共同点则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和对人 文精神的呼唤。 ”1它所凸显的不就是人的主体性吗! 由此可见, 人的主体性应该是在社会层面上说的, 亚里士多德称个体为第一本体, 强调的正是个体的独立自主品格。笛卡尔把“我思故我在”的“我思”作为第一原则, 其他一切都须经过作为认识主体的审查,才能获得存在的合理性。康德提出“人是目 的”的命题,在纯粹理性领域,他认为公民状态是“先验地”建立在自由、平等、独 立这三原则上的,故根据这些“外在的人权之纯粹理性原理” ,确立了人的社会主体 性;在实践理性的领域,他又根据意志自由、绝对命令确立了人的伦理主体性。这些 都是自为的主体性。马克思也认为, “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 ,人总是从“为我关系” 1俞吾金: 本体论研究的复兴和趋势 , 浙江学刊2002 年第 1 期 6 的角度去筹划自己的活动。因此,他所理解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 借助于对象化活动不断建构主客体的多维关系。对于对象世界而言,他表现为主体的 主导性、能动性,而对于主体自身而言,则表现为个人的自觉性、自主性,即人是其 自身的主人。他庄严宣告“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 “马克思称自由资本主义法律秩序是 不正义的, 只是因为他认为这种秩序违反了他的同伴所认为的理想的人应具有的主体 性。 ”1因此,他所求的是人的自由个性与全面发展, “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是人 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实现” ,即“向人自身、向社会的人(即人的)真正复归。 ”2在 马克思看来, 个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如果人民的权利不落实在每个人的身上,那么这一权利就会被暗中抽空,人民就被变 为“虚构的集体” 。所以马克思又说: “只有民主制才是普遍和特殊的真正统一。 ”3这 对我们理解民主主体性的实现形式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二二) 民主的最高主体“人民”含义辨析民主的最高主体“人民”含义辨析 通俗地说,民主的最高主体就是人民,这是没有争议的,焦点在于“人民”如何 界定、其主权如何落实等问题。 “人民”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代的含义不同, 但其中以古今的区分最为关键:在天下私有、政权垄断的古代, “民”是指与“君” 、 “官”相对立的无权参与国家政治、无权决定自己命运的被统治阶级;但在民主已获 普遍认同的现代,它是指具有法律上平等权利的全体社会成员,而有权作主的则是拥 有公民权的全体选民。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而以“阶级性”去框定人民的含义, 就很容易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之中。例如,有的学者虽然承认“民主是民众主 权和大多数人统治 ” ,但又明确指出: “ 大多数也往往只是一部分执有主权的 人们之中的大多数,而不是社会全体人中的大多数。 ” “真正以全社会的人口为基数的 大多数人的民主,目前实际上还只有一种,即社会主义民主。 ”不难看出作者所 谓“一部分执有主权的人们”是指统治阶级;所谓的目前实际存在的唯一民主则是指 社会主义中国,而它之所以是“大多数人”的民主,是因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 1 英韦恩莫里森: 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4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120 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282 页 7 工人、农民和一切爱国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的阶层,其本身人数占了全体人口的 绝大多数,并不意味着它是超阶级的、全民的民主。它对于敌对阶级和反动势力是不 适用的。 ”1因此,作者认为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西方“有钱人的民主”固不必说, 即使是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排除“敌对阶级”的民主。这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在中国已有数十年历史。 然而,这种说法是否实事求是呢?先从中国国内的情况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的范畴,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既是形成 阶级的基础,也是划分阶级根本标准。即使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政治、思想特征也是 由此派生的。再说,自从改革开放后我们抛弃了极“左”时代的教条,对“阶级斗争” 已有新的结论。如果说社会主义中国还存在着一个“敌对阶级”的话,那么这个阶级 的经济基础何在?私营或外资企业主虽然比较符合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 团的劳动”这个阶级定义,但这种所有制恰恰是现时党的方针政策所鼓励与扶持的, 因此他们并非敌对阶级。当然,我们承认还有反社会主义的人存在,但他们是“一个 阶级”吗?如果他们因触犯刑法而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那也是作为个人被排除在国 家的民主生活之外的;如果个人没有触犯刑法,即使他对现行制度心存不满,也不会 仅因“思想罪”而入狱,在法律上他仍然享有公民的民主权利。换句话说,他(们) 仍然是“执有主权的人们”中的一员。那么我们要问:除了那些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 的服刑罪犯外(这些人大多数不是反社会主义的人,而是普通刑事犯) ,还有哪些人 不是“执有主权的人们”呢?没有了!所有适龄公民都是合法选民。既然如此,那么 那些对社会主义不满的人是否属于“人民”呢?如果说他们属于人民,那么“排除敌 对阶级”之说便不能成立;如果说他们不属于人民,那么为什么没有把他们排除在民 主生活之外? 再从国际社会的现状看,如果我们像某些政治说教那样把自己(或自己的“同志 加兄弟” )宣布为“迄今为止”的唯一民主,那就一杆子打倒整船人了,因为这样一 来全世界 98%的国家皆不民主,在近 200 个国家中只剩下中国、朝鲜、古巴这几国才 是真正的民主。然而在国际社会,任何国家(包括美国)都不应拥有民主的定义权, 只有联合国才有这种权威。虽说民主思想起源于西方并被联合国所接受,但它之所以 能成为全球性的价值观,是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能提出比民主更合理、更有 1参见李德顺: 民主的主体性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4 年第 5 期 第 30-32 页 8 感召力的价值观。正是由于它获得普遍认同,所以才转化为联合国所认定的一整套国 际秩序框架,也形成了一套国际公认的民主标准,如民族自决原则、分权制衡(横向 分权与纵向分权)原则、三权分立架构,政党开放独立、反对党合法存在、平等公开 竞争、新闻自由监督、选民直接选举等。在现行的国际秩序框架下,我们很难否定这 些国际公认标准而自行界定民主,理由如下: 首先,安理会是联合国最权威的领导机构,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承 担着比普通国家更大的国际领导责任,这种身份不但不宜否定联合国有关民主的标 准,反而应该是该价值观的捍卫者,否则就会“名不正言不顺” ,有损中国的国际形 象。再说,就算我们不顾国际公论而自我界定“民主” ,但这种界定除了自说自话外, 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众所周知,民主是与自由、人权为基础的, 联合国宪章 、 世 界人权宣言皆高度强调这些价值观。1989 年来,丹麦等西方国家曾多次追随美国在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状告中国的人权状况,尽管中国每次皆成功挫败它们的提案,但也 只是在程序上挫败而已(不列入议程) ,并没有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尽管中国政府 也年年发表美国人权状况白皮书, 但却不敢理直气壮地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反告美国 (或丹麦)侵犯人权,其苦衷是不言自明的。90 年代我国在“申奥”时因人权状况受 批评曾公开承诺要与西方开展人权对话,并于 1998 年签署世界人权宣言 (人大尚 未批准) ,这就表明国际标准是无法让我们自我诠释的。 其次,从马克思时代到今天,西欧北欧的无产阶级在经济上已不是“饥寒交迫的 奴隶” ,他们享有世界最高的生活水平和最好的福利保障;在政治上他们也是真正的 民主权利主体,有权自立政党(包括建立共产党) 、自组工会,直接选举本党领袖、 各级议员、政府官员、并有权对国家大事(如加入欧元区或欧盟)进行“全民公决” 。 联合国经常发布的各种统计数字,均表明西北欧国家在社会公平、男女平等、教育发 展、政治廉洁、人民的满意度各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在这些事实面前如果我们还 敢在国际上把它斥为“有钱人的民主”就会惹人耻笑。这些国家是“有钱人的民主” 还是全民的民主,最有资格评判的是他们本国的选民,其次是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公 论,不是我们国内擅长“党八股”的学者。难道我们的学者能拿出确凿证据证明芬兰、 丹麦的选举权只给有钱人?或者能证明它们的选举是执政党一手遮天的 “黑箱操作” , 没有反对党竞争及舆论监督?当然, 我们不会以政府立场在国际讲坛上公开抨击丹麦 “假民主” ,宣扬社会主义国家才“真民主” 。但问题是,如果我们不敢在国际场合公 9 开这样主张,为什么要在国内作这样的宣传?须知现在已经是网络的时代。 最后,国际公认的民主必须通过人民自由选举授权,而选举必须有一套有效的制 度安排,联合国就是以此来监督、评判一国的民主状况的。例如,一些新生的民主国 家在初次选举时,联合国往往会对它们加以辅导,派出观察团对选举进行全程监督, 以便评判该选举是否符合国际标准。这些国际标准是具有实质意义的,即使一个国家 自封为“民主”国家(如刚果就自称“民主刚果” ) ,但国际社会并不会因此就承认它 是真正的民主国家。同样,即使一个政权组织了形式的选举,如萨达姆在位时曾搞过 几次选举,出现过得票 100%的选举神话,但国际社会仍会认为那是一种官方操纵的 选举,并非出自人民的自由授权。除了自由选举外,连执政的有效性(如政绩突出) 亦不能作为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以印度为例,近年来印度在人民党的领导下政绩举世 瞩目,但因穷人感到他们没有分享到改革成果,还是毫不留情地通过选举把人民党政 府赶下台,可见自由选举不是执政党可以垄断的。作者强调要区分“各种不同实质的 民主” ,我们认为该观点不能成立,因为民主的形式可以多种,但民主的实质只有一 种,即人民作主,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即“主体充分就位” , “主人真正成为主人” 。 但如果主体不能就位,主人徒有虚名,它就是“不民主”了,怎能说它是另一种民主 呢! (三三)民主主体性的表现形态民主主体性的表现形态 然而,仅仅把人民定为民主的最高主体还是不够的,因为在现实中人民并非铁板 一块,故无法作为一个整体来实现其主体性,这就使民主无法达到全民一致的理想境 界(除非公然强奸民意) ,因此必须回归不够理想的现实,着眼于在民主运作中真正 起作用的个体及群体。 就个体而言, 人民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 个人主体是基本主体, 每个基本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权利和愿望。现代民主思想承认,个人是他自身利益 的最佳守护者,也是他自身愿望的最佳表达者,只要是正常的成年公民,任何人都无 权替他作主,例如,父母不能因关心子女替他包办婚姻,也不能因子女政治不成熟替 他表达。康德指出,公民的个性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他人能代表。所以分清公民与臣 民的本质区别有重大意义: 公民既是一个社会主体, 又是一个政治主体; 臣民则不同, 在家被父母代表,在外被父母官代表,全国皆被帝王意志代表。甘愿被代表,说明他 10 的主体意识还没有觉醒;无奈被代表,则表明这个社会还是臣民社会。 就群体而言,人民又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群体、阶层、民族、组织、政党等,每个 群体、阶层或组织、政党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或价值取向,这些群体主体就是个人这 一基本主体的派生主体。而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他们都有权维护自身的权利,表达 自己的意见。于是民主的主体在形式上就表现为多重性、多样性、层次性、系统性等。 就多重性来说,一个主体往往可包含多重身份,一个个人可以是工会成员,同时又是 某党党员、某社团会员、某公司股东等,不同身份使他能在不同场合行使他的主体权 利;一个国家也可以同时在联合国、欧盟、北约、世贸组织等机构中体现它的主体性。 就多样性来说,民主主体可以表现在多个领域,如政治主体、经济主体、社会主体等; 在国际上有国家主体或超国家主体(如联合国或透明国际、大赦国际等) ;在一个国 家内部,又存在许多组织主体、地区主体、民族主体、教派主体等。而有多少主体就 必然会有多少主体利益和主体诉求,它们都有自己存在的权利。任何一种主体,无论 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拥有对组织、国家或国际事务的知情权、讨论权、决策权或表 决权。就层次性来说,各种民主主体是有层次的,底层是个人主体,如果个人是学生, 那么校学生会、省市学生会、乃至全国学联就是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主体;如果个人 是工人会员,那么他上面还有企业工会、行业工会、全国工会联合会、在联合国则有 国际劳工组织。而每个层次的主体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作用。就系统性来说,一个 民主国家就是一个民主社会系统, 各种社会主体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构成了这个系 统的结构,发挥着系统的功能,尽管社会机器中的各个齿轮未必完全磨合,但离开机 器系统, 单个齿轮便不能发挥作用。 民主机制就是推动社会机器运转与磨合的传动带, 它生产出符合公共利益的产品。但它仍然离不开一个核心的制度,这就是代议制。因 此,深入了解代议制政府的构成、运作及其与民主主体性的关系是认识民主的一个关 键环节,而约翰密尔的代议制政府一书则是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范本。 11 二、密尔对民主主体性实现的探索代议制政府二、密尔对民主主体性实现的探索代议制政府 任何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定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是这个国家 内部环境和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密尔的民主思想和论代议制政府这部著作 的出现也不例外,如果把它放在历史的时空中加以考察的话,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说, 它的产生是由欧洲的历史传统、乃至英国自身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或者说,这朵民 主之花是扎根在欧洲的历史传统与英国的社会土壤中的。 (一)代议制政府产生的社会土壤(一)代议制政府产生的社会土壤 就欧洲的历史传统而言,其渊源可追溯到希腊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明。 众所周知,希腊罗马是古代民主的代表,也是现代民主的源头。希腊以民主精神 为其特色,但也不乏法治思想。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每一个公民都是自由而平等的, 凡自然而平等的人都具有同等价值,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公民意 识,参与政治、轮番理政被看作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与荣誉。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曾 自豪地宣称: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度,是因为政权是在全国人民手 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 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使我们心服。 ”1这就是希腊人的民主与法治 精神。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个“法治”的鼓吹者。与希腊相比,罗马以法治精神为其特 色,但也不乏民主架构与自由理想。罗马著名思想家西塞罗发展了希腊斯多葛派关于 自然法的思想,宣称正义并不等于国家法令或者君主意志,自然法才是正义的基础, 法律应该是自由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希腊罗马对自由、民主、法治的追求并不仅仅 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落实在制度上。无论是希腊的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还是 罗马的执政官、元老院、平民大会和保民官,都是建立在主权在民、权力制约、法律 至上基础上的。这些思想、制度已包含着对个人主体性(局限于公民)与人民主体性 的承认,成为近代民主的资源。 基督教思想是近代欧洲民主宪政的另一渊源。原始的基督教不承认现世的权力,主 1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商务印书馆 1960 年版,第 130 页 12 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专制暴政。即使在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以后也是如此。 教父神学的代表奥古斯丁宣称,据神的本意,社会的所有成员是一律平等的。他 还把公民社会界定为 “通过共同承认公道和利益的一致性而联合起来的人群。 ” 1 其后, 中世纪的基督教“圣人”托马斯阿奎那也宣称,法律和政治权威的真正基础是社会 的意志,把当权者强加在百姓头上的法律斥之为“强盗逻辑” ,指出在体现社会的公 共福利方面, “民主政治是最可容忍的,暴君政治是最坏的。 ”因为“暴政的目的不在 于谋取公共福利,而在于获得统治者的私人利益,所以它是非正义的。 ”2所以后来有 些西方学者坚持认为,基督教用超验的上帝正义来观照、拷问人间的正义正是近代宪 政的宗教之维。由此可见,近代民主宪政率先从有着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传统的欧 洲生长起来决不是偶然的。 因此,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期间,欧洲陆续涌现了一些民主思想的先行者。意大 利的马西利声称最根本的政治权威不是政府,而是人民,他主张立法权必须由全体人 民掌握,政府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法国的布丹提出公民应该享有平等 的权利与义务,君主必须受自然法、社会契约和国家基本法的制约。荷兰的格老秀斯 宣称“国家是由一群自由人为着享受公共的权力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 ” 统治者如果违反法律和国家利益,人民可以用武力反抗他们。斯宾诺莎则指出,民主 政体是“与个人自由最结合的政体” , “在民主政体中,每个人都保留他的权利的一部 分,由其自己决定,不由别人决定。 ”3可以看出,这些思想也包含着对个人主体性与 人民主体性的肯定,它与两希文化是一脉相传的。这种欧洲的文化传统就成了英国民 主政治的历史渊源。 然而,我们还要看到,英国之所以能成为近代欧洲民主的开路先锋,又是与它自 身的社会状况分不开的。英吉利民族自古就有自由传统。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指 出:“自由与权威的斗争特别在希腊罗马和英国的历史中, 就是最为显著的特色。 ” 4 可以说一部英国历史就是一部英吉利民族争取自由的斗争史。早在 1215 年,英王约 翰就签署了自由大宪章 ,承认臣民的人身自由、商业自由和城市自治,尊重教会 1 英列奥施特劳斯 约瑟夫克罗波西编 李天然等译政治哲学史(上),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94 页 2 意托马斯阿奎那著 马清槐译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51 页,第 136 页 3 荷兰斯宾诺沙著 温锡增译 神学政治论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219、第 227 页 4英 约翰密尔著 许宝骙译论自由 ,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1 页 13 的选举自由及贵族会议的决定。 随后, 英国的民主宪政就在与王权的较量中步步推进: 如 1258 年的牛津条例规定由贵族占主导地位的 15 人委员会参与国家管理,使王 权被进一步削弱;1265 年召开由各郡推选的议会,使市民开始参政;1322 年的约 克法令又规定国家大事应由国王“在议会中”解决与颁布,使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加 强了;而 1688 年的“光荣革命”及权利法案则宣告了英国民主宪政的确立。 与此同时,在商业自由与城市自治的推动下,英国中世纪的自然经济也逐渐向商 品经济过渡。从 13 世纪开始,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贸易联系就逐渐加强,货币地租日 益流行,中小贵族使用雇佣劳动,发展农业商品化,甚至经营工商业,他们与市场的 联系日益密切,从而在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上与市民阶层渐趋一致,他们要求摆脱封 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贵族的形成改变了英国的阶级结 构,成为英国发展民主的中坚力量。 与经济发展及民主宪政相辅相成的是英国自由民主思想的活跃。早在中世纪,英 国思想家奥卡姆就公开宣称参与国家立法是每个人的权利,人民有权确立法规、选举 领袖、委托权力。清教神学家胡克也主张政府的权力属于人民,它通过契约和赞成委 托给政府; “合法的权力应当获得多数人的同意” 。1随后,洛克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 础上,明确地把自由理解为一种天赋的“权利” ,声称每个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意志 来确立追求的目标,无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但他所说的自由不是放纵、任性,而是 以理性为基础,以法律约束为前提的。法律的宗旨是保障公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他主 张人民主权论,反对君主专制,认为政府的建立也要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为了保障 政治社会中的个人自由,他还提出分权理论。这些思想对密尔的民主与代议制理论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对密尔影响最大的是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边沁认为,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来水厂工程风险评估报告
- 财务笔试题目模板及答案
- QNX-10-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皖北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 隧道施工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 工程项目交付与移交方案
-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
- 2025安徽皖信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招聘某政务热线话务员招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城市旧城区环境改善计划
- 2025湖南岳阳市平江县事业单位第一批公开选调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2030中国实时示波器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工地八大员岗位责任制度标牌
- 口腔门诊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 2025年广东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历年自考难、易点模拟试卷(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肾癌放射治疗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五版)课件 第二章 抽样设计
- 《英文海报的写法》课件
- 手术室实习生授课
- 破茧之路曙光初现-“十五五”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趋势及落地策略
- 我的家乡广东东莞
- 2024-2025学年甘肃省高一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