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摘要 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有 别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涵盖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礼仪的适用范围,主要分两大类:一为国家礼仪,如 国之宗庙祭祀、帝后皇子的死生废立等。另一种则通行于士大夫阶层家庭内部, 多以家礼的形式表现在礼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国家礼仪更多地体现了政 治秩序的建设,家礼则侧重于家庭内部的伦理规范,并延展至整个社会,形成社 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对于唐代家礼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代家族内部 的关系和伦理道德准则,理解唐代礼制在社会生活、传统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 其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唐代家扎研究也是揭示中国从门阀社会走向官僚地主社 会这一历史性转变极为关键的一环,对于研究唐宋时期中国社会转型有着重要的 意义。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献中所反映的。家法”、。家礼”、“家 训”等名词进行了逐一探讨,并引用社会学的概念,对唐代家礼的定义作了界定 第二部分是对以家礼门风闻名的唐代柳公绰家族的个案研究对柳氏家族及 其家训著作柳氏训序作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总论唐代家礼与唐代士族阶层。通过对唐代其他以家礼著称的家族 的勾勒,着重探讨唐代家礼与唐代士族家学传统的关系,以及唐代家礼在士族阶 层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总论唐代家礼的内容。从唐代士族阶层的伦理道德及礼仪规范等方 面,探讨唐代家礼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第五部分为余论,是在唐代家礼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 由于目前对唐代士族家庭礼仪门风的研究尚未深入展开,因此对其概念、名称 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在唐代文献中。家礼”与狭义的。家法”等也均能反映 唐代家庭礼仪规范、伦理观念等因此,基于和研究界以往的宋代以后的家礼研 究接轨,也便于研究中概念的统一,本文将唐代家礼定义为“指唐代士族家庭内 部,用于协调家庭成员关系、明确各人身份地位、权利义务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和 伦理观念。” 唐代家礼和士族阶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士族阶层是家礼的倡导者和积极 实践者,其目的是就是为了传递士族阶层独特的文化传统,维系家族的生命力, 这也是家札产生的内在动力。 在各士族家族内部传统的儒学经典教育,即士族的家学,是家礼产生并在家 族内部世代相传的理论来源。家礼,正是凭借士族家族这种深厚的家学渊源,以 醇厚的儒家伦理为本,采纳古礼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仪注,参酌现实需要,从而形 成了家族内部共同奉行的札仪规范和伦理道德 唐代柳公绰家族在唐前期并不是河东柳氏的显房。从柳公绰、柳公权兄弟起, 凭借其家族内部清俭的礼法,跃而为士林典范,成为唐中后期最有社会名望的 家族之一反映其家族礼法的柳氏家训 一直流传到宋代,为后人所钦羡。 唐代家礼主要包括家庭内部的礼仪规范和伦理观念两方面内容礼仪规范主 要包括冠、婚、丧、祭等吉凶礼仪,以及日常家居生活中常用的居家杂仅,这些 仪注在各士族家族内部通行,并用于协调亲友之间的关系父慈、子孝,兄良, 弟弟、夫义、妇昕、长惠、幼顺等儒家。八义”,则是士族家族内部公认的伦理 观念,指导着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 中唐以后,唐代家礼与国家礼仪制度、民间蒙书等一起构建了唐代礼仪的完 整框架。礼仪文化逐渐由士族阶层向庶民世界的流传,既表明了平民阶层对高层 次文化的一种向往,也符合在士族阶层逐渐消解的过程中,社会建立一种更广泛 道德体系的需要对比晚唐和宋代的书仪,可以发现宋代书仪呈现出强烈的向儒 家经典回归的意味。宋代家礼的简化趋势,以及唐代内外族名目的消失,也揭示 出中古社会士族阶层的彻底消亡宋以后,士族阶层虽然彻底瓦解,但札制中家 礼的这一部分内容,却由于其与宗法、家庭的紧密关系,走入了社会的每一个角 落,左右了民间社会的思想主流,直至中国封建社会的彻底消亡 关键词:唐代;家礼;士族阶层 a b s t r a c t c e n t e r i n go nt h ef a m i l yr i t u a l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ed i s s e g t a f i o l lm a k e sa n i n q u i r yi n t ot h ed e f i n i t i o na b o u tt h ef a m i l yr i t u a l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p o m a y i n gt h e f a m i l yr i t u a l si nt h ek i n o fl i u - g o n g t 乙h u oi nt a n gd y n a s t y ,d e p i c t i n gi t sr e l a t i o nw i t h t h e f a m i l y e d u c a t i o n i n t h e l i n e a g e s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i , a n d d e s c r i b i n g i t s c o n t e n t a n d f o r m s o f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t h ee s s a yb e a r st h ep u r p o s et oas y s t e m a t i c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t h e f a m i l i e sr e l a t i o n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a sw e l l 罄t h ef u n c t i o no ft h er i t u a l ss y s t e mi n t a n gd y n a s t y , w h i c h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s o c i a ll i f ea n dt h ew r e a d o ft h e 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 t os o m ce x t c n t , i tw i l lr e f l e c tt h eh i s t o r i ct u r ni nt a n ga n ds o n g d y n a s t y t h e r e 撒f i v ep a r t si nt h ee s s a y :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 i td e t a i l e d l ye x p l o r e st h e “f a m i l yl a w s , “f a m i l yr i t u a l s , f a m i l y a d m o n i t i o n i nt h et i t e n t u r ei nt h ew c ia n dj i a , t h e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r 积o d s , 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b ym f a l l 盥o ft h ec o n c e p t r i t u a l ”i ns o c i o l o g y , 。t h ef a m i l y r i t u a l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 ,c a nb ed e f i n e da sas e r i e sc o n v e n i e n c ec r i t e r i o n sa n de t h i c a l i d e a si n s i d et h el i n e a g e so ft h el i t e r a t ii nt a u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c a nb eu s e dt o h a r m o n i z ct h er e l a t i o nb c t w e 2 nt h ef a m i l ym e m b e r s , a n dn a i ld o w nt h es l a l i i co fi t s m e m b e r si n t h es t r u f t u r eo f t h ef a m i l y ,a n di t sr i g h t sa n dd u t i e si n s i d et h es e p t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 b ym 啪s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a n a l y s i s a b o u tt h ek i no f l i u - g o n g z h u o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e s p e c i a l l yc e n t e r i n gt h eb o o k l i u - s h i - x u n - x u , i t s p e c 施c e 匹yo u t l i n et h ef a m i l yr i t u a l si nt h ek i no fu 瞰a n di t su n i q u ec u t u g et r a d i t i o n i nt h ec l a s so f t h el i n e a g e so f t h el i t e r a t i i nt h et h i r dp 矾i ta r g u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f a m i l yr i t u a l sa n dt h e 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l i n e a g e so ft h el i t e r a t ii nt 7 如gd y n a s t y ,m a k e si tc l e a rt h a tt h e f a m i l yr i t u a l s r e a l i s t i cr o l ei nt h el i f eo ft h el i n e a g e so ft h ei j t c 咖i 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t h ef a m i l yr i t u a l sa n dt h e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l i n e a g e so ft h el i t e r a t ii st h e e l e m e n t a r yc o n d i t i o nf o r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l i n e e g e so ft h el i t e r a t i ht h ef o u r t hp a r t , i tm a i n l yd e s c n 2 9 st h ec o n t e n ta n dt h ef o r m so f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a b o u tt h ef a m i l yr i t u a l si nt a u gd y n a s t y t h e r ea 埠t w op a r t si nt h ef a m i l yr i t u a l s , o n g : i st h ec o n v e n i e n c ec r i t e r i o n si n s i d et h ef a m i l y , t h eo t h e ri st h ee t h i c a li d e a s i nt h el a s tp a r t , s o m ep r o b l e m sa 坞p u tf o r w a r dd u r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i nt h ef a m i l y r i t u a l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t a n gd 嗍i s 如i m p o r t a n tp e r i o df o rt h er i t u a l o u l t u r ct u r nf i o mt h el i i l l 瑚t g c so ft h el i t e r a t is o c i e t yt ot h e0 0 t m l i l o op e o p l es o c i e t y t h e o t h e ri st h a t , t h o u g ht h ec l a s so ft h el i n e a g e so ft h el i t e r a t ib a n k r u p t s , p a no ft h e f a m i l yr i t u a l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n c v c rd i 鞠川嘲i nt h e 伽删娜i te n t e r st h ew h o l e s o c i e t yf o ri t sr e l a t i o n sw i t ht h er e i i g i o na n dt h ef m n f l y , t h a ti tb e m c st h e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t h em a i ns p i r i t u a ls u e a mt m f i lt h ed i 韶埘措哟n o ft h ef e u d a l i s mi n 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t a n gd y n a s t y ;f a m i l yr i t u a l ;l i n e a g e so f t h e l i t e r a t i 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师 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日期: 一、探讨唐代家礼的意义 绪论 “辛l ,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1 础_ 计五年,它体现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有别于西方文明的重 要标志。在漫长的数千年中,礼仪制度借助国家政权的提倡、借助社会主流阶层 观念上的认同,通过对儒家经典一代代的反复诠释,最终在国家法律的强有力保 护下,成为传统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 礼的内涵极其丰富彭林先生曾根据儒家典籍的不同语境,论及礼的不同层 次: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 社会的体现,礼是统治秩序,礼是国家典制,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礼是人 际交往的准则,是儒家文化体系的总称嘲。涉及到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 文化思想、社会风俗等各方面 中国传统的礼学研究,已有数千年历史先秦以来,礼学常为社会显学,著 作汗牛充栋。到晚清时期,不仅对历代礼学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回颓。并逐渐 走向与理学会通之途1 。 但是诚如胡戟先生在 残卷整理及研究、敦煌写本郑余庆大唐新定吉凶 书仪) 残卷研究、晚唐五代时的三种吉凶书仪写卷研究 等。他们对敦煌吉 凶书仪的考订、研究,对理解唐代礼法、礼俗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吴丽娱先生唐礼摭遗中古书仪研究“,对多年来敦煌书仪的研究作 了阶段性总结,并从敦煌书仪入手,探讨唐代礼仪在中古时期的作用。在本书的 “礼仪编”中,探讨了敦煌吉凶书仪产生的背景,认为吉凶书仪有着面向家族和 社会民间、以家族为出发点的特征士族家礼与朝廷制礼、书仪一起达成了全社 会礼义教化的共识。从敦煌吉凶书仪入手,探讨了唐代官民婚丧礼俗,并指出唐 代吉凶书仪可溯源至魏晋以来的家法( 家礼) ,对唐代家法的内涵及其在书仪中 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 在家礼研究方面,李晓东中国封建家礼“蚰认为家礼是中国封建家庭结构 必然的产物,它的社会功能远超宫廷间的上层礼仪制度。并从尊尊敬祖的祖孙之 礼、承顺恭孝的亲子之礼、长幼有序的兄弟之礼、授受不亲的圉嫒之礼,柔顺屈 从的夫妻之礼、尊卑分明的主仆之礼等角度论述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家庭礼仪。 陆益龙中国历代家礼“刀认为家礼是由一套行为观念和行为规范构成的, 它的作用和用途在于维持生活、社会和世界秩序。认为中国家礼自诞生起就拥有 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是家礼形成的重要动力,也是家礼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因。 5 同时家礼也是政治制度在家庭中的体现,是家政和国政相统一的机制,家礼可以 转化为法。他将家礼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小”第一是夏、商、周时期,家礼 的萌芽阶;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时代,家礼的形成阶段;第三是秦汉时期,家礼 的鼎盛阶段;第四阶段是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封建家礼从鼎盛走向衰落。 从中心化走向多元化;第五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封建家礼进入复兴阶段;第六 阶段是古代家礼的消亡阶段。并从婚姻扎俗、夫妇礼制、亲子孝道、兄弟之季l 、 婆媳之礼、闺嫒之礼、理财之礼、家际之礼等方面作了论述。指出中国古代家礼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它从最初的生活习俗、宗教仪式逐渐演化为家庭教育、 道德意识,又进一步嬗变为法律、政治意识和制度,成为一种精神统治的重要手 段 上述两部家章l 专著开创了中国家礼的研究思路,其中不少观念颇弓 人深思。 但由于他们是以通论的角度出发,对于唐代家礼的情况只有概念上的通述,并未 具体深入展开研究。 而费成康中国家族传统礼仪m 1 则是一本仪注类的著述,以大量的插图形 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古代的祭、冠、婚、丧诸礼的仪式及过程 关于唐代家礼的概念,首先是胡戟先生提出的。其唐代家礼述论) c 1 9 3 ,对 唐代家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唐代家礼首先是士族倡导和身体力行的,从一 开始,就被赋予了维系士族阶层家族生命力传承,保持其礼仪文化传统的重任。 同时指出家礼拟定的标准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 等儒家八义的内容。 张国刚先生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c m 汉唐历史变迁视野下的社会与国 家关系1 通过对。家法”观念变化的探讨,指出。家法在魏晋隋唐时代成为士族的 礼法门风,士族的伦理行为和礼仪规范被推定为家法”,“随着儒家经典文本及 其解释的规范化,随着士族家法的文本化,社会上有整齐家法、规范吉凶礼仪的 呼声和要求。于是,家法仪范的统一化成为历史的趋势。正是通过这样的演变, 儒家伦理完成了从国家意识形态向社会和个人伦理规约的转变,国家的意志最终 变成了社会和家庭的意志。侧” 史睿先生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隋唐婚姻礼法研究 乜”,以基本亲属关系 为框架,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的婚姻关系和礼法变迁。认为魏晋时期,士 族阶层为挽救社会动荡导致的伦理困境,对以丧服制度为中心的传统礼法原则进 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出现了新的婚姻礼法类型。探讨了南、北方婚姻礼法、中原 汉族与少数民族婚俗的特质。指出唐代以吉凶书仪为载体,南、北两种婚姻礼法 走向融合。唐末五代后,中国古代的亲属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6 罗彤华家长与尊长唐代家庭权威的构成恤”“认为,唐代的一些 士族家族修订了类似后世家族法规的家庭规范,让家内之教令透过具体条文或告 诫之词,在施行上更有依循之标准。但这些家法可能只存在于士族家庭 吴丽娱 唐宋之际的礼仪新秩序一以唐代的公卿巡陵和陵庙荐食为中心 曲3 认为唐宋的礼制发展具有逐渐突出皇权和改变传统转向世俗化的趋势 相比大陆学者,日本、台湾的学者对隋唐时期礼的研究起步要早得多,也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多集中于唐礼与东亚文化圈的关系、唐礼与国家体制、宗庙制 度、郊祀礼研究等和家礼有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家庙制度、服制等。 如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嘶】“4 对唐代的家庙制度作了系统研究, 提出“六朝隋唐重视礼制、礼学的原因之一,是士族能藉礼制以象征统治阶级的 合法性与统治的正当性”,而家庙在各种辛l 制中,最能体现身分的等差秩序嘲3 o 他还指出唐代家庙礼虽然属于。私家”的事物,但拥有家庙的人,多为在。公 家”服。公事”的皇帝之臣。故虽然在法有明文,为臣者在心理上仍然需要得到 皇帝的恩准。在。纳礼入令”方面,将私人的道德规范及生活秩序法制化,纳入 公共监督的领域中,且裁判权最终归于皇权,是法家的胜利。哺” 再如甘怀真。旧君”的经典诠释汉唐问的丧服礼与政治秩序 恤 ,利 用丧服礼探究汉唐之间的皇帝制度与政治秩序,认为汉代以来,“恩”逐渐取代 。义”成为君臣关系的主要内涵经典再诠释背后隐藏的观念变化,是其提供的 一条重要研究思路。 此外。近年来关于国家祭祀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唐代国家礼 仪与家礼的关系,也具有借鉴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唐代家礼研究中,钱穆先生的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 与当时门第之关系”1 一文,非常值得关注。钱穆先生此文,着重探讨了魏晋南 北朝时期大门第与学术、礼法、教养的关系,虽然其研究重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但其研究思路对于唐代家礼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第一章唐代家礼的定位 唐代家札研究的社会学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是一种初级的社会组 织它是按血缘和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情 感依存单位。 衽会学家指出,人类之所以建立起家庭制度,主要是基于其在社会生活中起到 的以下几点作用啪”- 丛: 1 、规范家庭生活。通过一系列规范。规定家庭成员不周的地位和角色、不同 的权利和义务。家庭制度具有行为导向的功能,以避免家庭中个人之间、个人 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家庭生活规范化” 2 、整合社会。家庭制度通过调适家庭人际关系、规定家庭中的行为准则, 而调整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协调社会行为家庭制度通过建立稳定、和谐的家 庭生活,进而帮助实现社会的整合和安定,帮助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 3 、传递文化。通过制度化的过程,文化在家庭中保存、积累、继承和传递, 世代沿袭,并在空间上得以普及,因而促进人类的进步” 由此可见,家庭制度首先通过一系列规范协调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再将其延 展到外部社会,达到帮助建立社会秩序的目的,进而从时间和空间的层面传承人 类的文化遗存。 要达到上述目的,确立家庭内部规范是前提。只有建立起一个被家庭全体成员 承认并承诺遵守的规范,明确约定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通过教育、社会舆 论等方式。使家庭成员从内心自觉地遵守执行,才能够从制度上以最小的成本管 理家庭这个初级社会组织,收到最大的效益。 这种规范,反映到现代家庭生活中,一方面通过婚姻法、家庭法、亲属法、遗 产法等相关领域的法律条文来体现;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约定成俗的道德层面的 制约,如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相忠诚等伦理规范。 而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礼仪制度是稳定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思想道德体系。中古 社会,这种通行于家庭内部的规范,主要就是以士族家庭的礼仪规范、伦理观念 的形式得以体现。 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里,家庭承担着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远比现代社会繁多的 社会功能。儒家文化将以父慈子孝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延展到政治领域,形成了 8 臣子忠于君主、君主爱护臣民的政治伦理,由家庭而国家,由人伦而政治,体现 出鲜明的中国政治的特色。这就使得家庭内部的伦理规范,成为国家政治伦理的 基础,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石,而不仅仅是现代社会学所指“帮助建立”正常 的社会秩序。它所传递的儒家文化特质,又在相当长的时同内影响了中国乃至东 亚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唐代家礼研究,就是试图通过对唐代士族家族内部通行的礼仪规范及其 伦理关系的研究,揭示家礼在维系唐代士族家族及巩固其社会地位中所起到的作 用,探讨士族家礼对整个唐代社会风气的影响,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从上层社会向 民间传播的轨迹。 二、唐代家礼的定义 社会学意义上的一系列礼仪规范,通行在家庭内部,用于协调家庭成员关系, 明确各人身份地位、权利义务。这在唐代主要是以士族家庭的礼仪规范、伦理观 念等形式来体现。 1 、家礼溯源。 前文己述及,礼是中国古代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 则与实践标准。用之于朝廷宗庙,是为国家礼仪;用之于家族内部,则为家礼。 成文家礼最早的渊源或可追溯到仪礼和礼纪的部分篇目。朱熹曾说: 。仪礼,不是古人预作一书如此。初间只以义起,渐渐相袭,行得好,只管巧, 至于情文极细密,极周经处。圣人见此意思好,故录成书。”。仪礼是经, 礼记是解仪礼。如仪礼有冠礼,札记便有冠义:仪礼有昏礼,札记便有昏义: 以至燕、射之类,莫不皆然嗍件于番抑 “。”朱熹认为,仪礼是将现实中通 行的礼仪规范整理后,著录成文本形式,通行于世。先有实践中的礼仪,才有了 文本化的仪礼。后出的礼记,则是对仪礼 的再诠释。 先秦宗法社会中,仪礼所记录的古代冠、婚、丧等礼仪,主要就是在王、 诸侯等贵族家族内部施行的,同时也应用于各贵族家族之间的人际交往,借以明 晰彼此的身份、等级、亲疏关系等。作为对 仪礼) 更为具体详细的解释, 礼 记内则更明确地指向了家庭内部。既有家族成员之阗日常生活应遵循的一些 原则,如:“妇事舅姑,如事父母”、“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等。也有如“凡 内外,鸡初鸣,威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等 更为具体的指导方法。仪礼和礼记所规定的这些礼仪制度,成为以后贵 族阶层家庭内部遵循的礼仪规范的蓝本,被称为古礼。 9 东汉以降,学术传承由国家学校博士之传授,移为家族内部世代相袭,儒家 诗书礼易及六艺之学在各家族内部传承以目前所看到的材料,最早大概在魏晋 南北朝之际,一些世家大族开始将其家族内长期遵循的礼仪规范整理修定,以文 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传之于子孙后代,用于维系士族门风,保持其家族地位不坠。 这些被称为。家法”、。家礼”,“家训”的礼仪规范,以儒家礼经仪礼 及 其后的礼记等为蓝本,但内容更为具体、操作性更强1 。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 最早反映士族家庭礼仪规范的文献是颜氏家u i i ) 嘀】,经王利器先生考证,其成 书时间应为作者由北齐入隋后2 唐代士族公卿以家礼、家训、家范、家诫、遗训、书仪等各种形式体现的家 族礼仪规范,就是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而来。 2 、唐代家族礼仪规范与伦理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 就社会形态而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都是士族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在社会 架构上更为接近因此,唐代士族阶层内部的礼仪规范,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脉 相承其伦理观念,也是对魏晋南北朝士族家庭门风观念的直接继承虽然伴随 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迁,士族阶层的礼仪规范与伦理观念也在不断产生变化, 但一些基本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基本定型。因此,对唐代士族家族礼仪规范 和伦理观念的考察,也要放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样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中,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种家庭内部的礼仪规范和伦理观念,往往是以“家 礼”、。家法”、“家训”、。书仪”等诸多形式来体现 家礼 家礼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注疏,咖卷二十七“家宗人”: 掌家祭祀之礼凡祭祀,致福国有大故,则令祷祠,反命祭亦如 之掌家礼与其衣服。官室、车旗之禁令 言大夫之家礼仪。 魏晋南北朝时,“家礼”一词再见于史籍。魏书叭1 卷三十八王慧龙附 子王宝兴传: 宝兴少孤,事母至孝尚书卢遐妻,崔浩女也初,宝兴母及遐妻俱 孕,浩谓日:。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及昏,浩为 撰仪,躬自监视,谓诸客日:。此家礼事,宜尽其美” 是指婚仪。 晋书卷二十礼志中: 太元十三年,召孔安国为侍中安国表以黄门郎王愉名犯私讳,不得 关于。家法”和。家丰l 。等的定义,后文将专门讨论 2 见氏著颜氏家训集解叙录 1 0 连署,求解有司议云:。名终讳之,有心所同,闻名心翟,亦明前诰 而礼复云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无私讳又云诗书不讳, 临文不讳岂非公义夺私情,王制屈家礼哉! ”恤1 公义与私情、王制与家礼在这里形成矛盾的关系家礼,显而易见是属于王 制之外的家庭领域内的行为规范。 陈书卷一九沈炯传: 朕嗣奉洪基,思弘景业,顾兹寡薄,兼缠哀疚,实赖贤哲,同致雍熙, 岂便释简南闱,解绂东路当今冯亲入舍,荀母从官,用睹朝荣,不亏家 礼,寻敕所由,相迎尊累,使卿公私得所,并无废也 沈炯以母老请归奉养,陈帝命迎接其母至都城,使其可以尽孝道、全家礼 上述文献中,“家礼”一词,明确指向家庭内部通行的仪注、伦理规范等, 这应是家礼所包含的最主要的内容。 隋代王通家族哪! 蛆土卜5 牛、唐代杨炯嘲。+ 5 十 、清河崔氏之崔蠡蚓- 托史“都分别著有家礼,行于世此外,文献通考经籍考州仪注类还录有 唐侍御史平昌盂诜盂氏家祭礼一卷、唐左金吾卫仓曹参军徐润徐氏家祭礼 一卷、唐侍御史郑正则郑氏祠飨礼一卷、唐泾县尉南阳范传式撰( 殿中侍御 史傅正修定) 范氏寝堂时飨礼 一卷、唐武功县尉贾顼贾氏家祭礼一卷 宋史艺文志啪1 除上述几种仪注外,还录有李随吉凶五服仪卷、独孤 仪及陆贽撰红亭纪吉仪 一卷、孙日用仲享仪一卷、袁郊服筛变古元录 三卷。新唐书艺文志还有卢弘宣家祭仪、周元阳祭录,刘孝孙二二 仪实录、袁郊二仪实录衣服名义图、戴至德丧服变服、张戬丧仪纂 要、商阶丧礼极议、张荐五服图、仲子陵五服图、裴苣内外五 服仪等与家礼相关的著述但这些著述基本都已佚失。 家法 。家法”一词,文献中使用极为频繁。其渊源及表述的观念,胡戟、吴丽娱、 张国刚等先生都曾作过阐述。 胡戟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世家门阀大族的兴盛,在一些大家 庭内部开始形成了某些以礼记) 为本,但内容更为具体、操作性更强的治家家 礼即一般所称的。家法”到了唐代,“士族公卿以家训、家范、家诫、遗 训、书仪等形式出现的成文家法逐渐增多。虽然内容往往较为简略,多以先贤礼 仪经籍为本,用前人治家典范示诸子孙,还不同于后世详尽规范的家礼”“州”一 。指出魏晋南j e 朝隋唐时期士族的治家家礼也称“家法”,但不完全等同于后 世遵行的如宋代朱熹家札概念上的家礼。 吴丽娱先生对家法的渊源作了考证,认为。家法是指在汉代儒学昌盛之后兴 起的各家门派专学”“小,。还可以泛指任何一种家传学问或家学传统”嘲, 。自魏晋以后,家法亦愈来愈多地被用来专指家族礼法”“司“。 张国刚先生的观点大致相同,。家法最初是指研究儒家经典的章句之学,是 一种根据家学传统讲述的经学解释文本和揭示传统家法在魏晋隋唐时代成为士 族的礼法门风,士族的伦理行为和礼仪规范被推定为家法。嘲 前述几位学者都认为,从魏晋时期开始“家法”己从泛指各家专学,转向主 要指士族的门风礼法,所言甚是宋初类书册府元龟总录部之。家法”条, 收录的都是“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的治家典范嗍聃柚枇5 丸十, 也代表了时人对“家法”反映家庭伦理观的普遍理解 当然,。家法”的广义概念,在唐代乃至宋代也依然存在1 ,在具体研究中仍 需辨别现仅以唐时。家法”的种种涵义,各取一例为证 诗人玉屑卷八引麈史: 杜审言,子美之和也:则天时以诗擅名,与宋之问相唱和其诗有。绾 雾青条弱,牵风紫蔓长。寄语洛城风月道,明年春色倍还人。之句 若子美。林花著雨胭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又云。傅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虽不袭取其意,而语脉盖有家法矣油1 此处,。家法”指其家族中的文学传统。 旧唐书卷一六五2 : 宣宗召升殿,御前书三纸,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过笔 一纸真书十字,日。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一纸行书十一字,日。永 禅师真草氍千字文得家法娜7 智永禅师为王羲之七代孙,“家法”指王羲之家传书法精要。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啕: 右三味先以地黄汁渍麴令发准家法酝之 是制作药材也有家传秘法之意。 全唐文卷五百三,权德舆再从叔故试大理评事兼徐州蕲县令府君墓志 铭: 府君讳有方,字某,天水略阳人也曾祖崇本,皇朝散大夫滑州匡城 县令祖若讷,皇右补阑起居郎桂歙梓三州刺史考仿,皇杭州紫溪县令 1 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二,徐铉送谢伸直员外使北蕃序有“周秦富阅,是本钥二宅贞观德礼,是本 朝家往。若弃之婀小念,委之面不铬。非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检察留置看护管理办法
- 2025年乡村振兴发展考试试题及答案参考
- 企业安全干部培训讲话课件
- 2025果品订购销售合同
- 荣耀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过牧治理策略创新-洞察及研究
- 冲床调模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光纤销售合同范本
- 高中生物复习必修文档
- 冲压员工安全培训制度课件
- 燃气有机热载体锅炉安装使用说明书
- 艾滋病梅毒丙肝检测与解释
- 400T三一履带吊性能表
- GB/T 22076-2008气动圆柱形快换接头插头连接尺寸、技术要求、应用指南和试验
- JJG(新) 32 2022 工作用数字温度计检定规程
- 公共伦理学电子教案
- 埃美柯阀门检验报告汇总-391黄铜调节阀
- 500kV变电站屋外架构组立吊装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注释打印版
- (完整版)污水处理站施工方案
- 小型展览馆建筑设计精品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