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大地上的异乡者之歌——论超验主义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的思考.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大地上的异乡者之歌——论超验主义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的思考.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大地上的异乡者之歌——论超验主义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的思考.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大地上的异乡者之歌——论超验主义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的思考.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大地上的异乡者之歌——论超验主义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的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超验主义是美国思想文化界较早对迅速发展的物质主义作出独特思考的一 种思潮。虽然它的声音被久久淹没于时代发展的轰响中,但它对符合心灵需求的 自然的追求,和对片面强调物质利益的文明的反叛,如一首大地上的异乡者之歌, 依然回响在时空深处。本文尝试对超验主义的反叛和追求精神进行具体阐释。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欧洲浪漫主义和美国前期浪漫主义解释超验主义的 思想渊源;第二章探讨爱默生两方面的重要思想:对自然的赞颂和对自我、自由 的推崇;第三章探讨梭罗的主要思想,分为两方面:对文明的批判和对真正意义 上生活的向往。论文最后评价超验主义的历史意义及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超验主义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的思考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超验主义自然文明物质心灵 a b s t r a c t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i sat r e n do f t h o u g h t s w h i c hm a d ea ne a r l y t h i n k i n g p a r t i c u l a r l yt o w a r d st h es w i f t l yd e v e l o p i n gr n a t e r i a l i s mi na m e r i c a nt h i n k i n ga n d c u 1 t u r a l f i e l d a l t h o u g ht h ev o i c eo f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w a ss u b m e r g e da m o n gt h e c h a o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al o n gt i m e i t sl o n g i n gf o rt h en a t u r ew h i c hm e e t st h e d e m a n do fs o u la n di t sr e b e l l i o nt o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t h a tp a r t l ye m p h a s i z e sm a t e r i a l b e n e f i t s ,a r es t i l le c h o i n ga l o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o a d ,a sas o n go fs t r a n g e ro nt h ee a r t h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t r i e st om a k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a n di l l u s t r a t i o no nt h er e b e l l i n ga n d p u r s u i n gs p i r i t so f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o v e r s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e x p l a i n st h et h i n k i n g s o u r c eo f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f r o m e u r o p e a nr o m a n t i c i s ma n de a r l ya m e r i c a n r o m a n t i c i s m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n q u i r e si n t oe m e r s o n sm a i nt h o u g h t si nt w o a s p e c t s :t h ep r a i s ef o rt h en a t u r ea n df o rt h es e l f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n q u i r e si n t o t h o r e a u sm a i nt h o u g h t si nt w oa s p e c t st o o :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 l o n g i n gf o ram e a n i n g f u ll i f e l a s tp a r to f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e v a l u a t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 so na m e r i c a nl i t e r a t u r e t o d a yw ec a ns t i l ld r a wl e s s o n sf r o mt h et h i n k i n go i lt h et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n a t u r e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k e yw o r d s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n a t u r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m a t e d a ls o u l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 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 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值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 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1 笱癌抛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q 嬲 日期:丽 前言 超验主义(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 是1 9 世纪美国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在美国思 想文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超验主义文学运动把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形成美国文艺复兴( t h ea m e r i c a nr e n a i s s a n c e ) 的高潮,同时它成为美国思想史上 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美国精神独立的开端。爱默生( r a l p h w a l d oe m e r s o n ) 和梭罗( 1 4 e n r yd a v i dt h o r e a u ) 是超验主义运动最重要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体现了 超验主义思想的精髓。 国内对超验主义的研究不多,美国文学史、美国思想史或哲学史著作及教材 都有涉及,但往往是介绍性的,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与超验主义有关的专著有钱 满素的爱默生和中国,着重探讨超验主义的个人主义思想;程虹的寻归荒 野讨论与超验主义密切相关的美国自然文学的源起、发展和现状。刘光耀的超 验主义美学引论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超验主义美学理论的新成 果,这一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之中。有关超验主义的博士论文有1 9 9 8 年南京大学 程爱民的论梭罗的自然观,通过研究梭罗的生活和他的时代,剖析他强烈地 热爱自然的心理历程。硕士论文有2 0 0 1 年苏州大学姚亮的爱默生与美国民族 进程,2 0 0 1 年辽宁大学高莲红的评梭罗 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期刊论文多是单从爱默生或梭罗出发进行评述,如北京大学学报2 0 0 2 年2 期苏贤贵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从生态伦理学角度论梭罗的自然 思想;外国文学研究2 0 0 2 年2 期李征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艺术观则对爱 默生张扬个性、精神万能的艺术态度加以阐释;国外文学2 0 0 2 年1 期金衡山 自由的意义超验主义思想探析从整体上评述超验主义,强调其解放人性、 追求人的自由的精神。还有一部分论文从比较文学角度,在与禅宗、道家等东方 思想的比较中分析超验主义。 国外近期研究专著有d a v i dm r o b i n s o n 的n a t u r a ll i f e :t h o r e a ujw o r l d l y t r 口n s e e n d e n t a l i s m ,论及梭罗作品中与宇宙的原初联系,符合原则的生活,自然的 伟大循环等超验主义思想。s t a n l e yc a v e l l 的e m e r s o n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e t u d e s ,研究 爱默生思想与康德( i m m a n u e lk a n t ) 、柯勒律治( s a m u e lt a y l o rc o l e r i d g e ) ,及尼采 r f r i e d r i c hn i e t z s c h e ) 、海德格尔( m a r t i nh e i d e g g e r ) 等人思想上的联系。l o r r a i n e a n d e r s o n 的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r e a d o nn a t u r ea n dc u l t u r e 和d a n a p h i l l i d s 的t h et r u t ho f e c o l o g y :c u l t u r a la n dl i t e r a t u r ei na m e r i c a 都是从生态批评 角度探讨文化与自然的关系。a r t h u rv e r s l u i s 的a m e r i c d ht r 臼”s o p d e n t a l i s 月1 “w d a s i a nr e l i g i o n s 和t a nh o n g b o 的博士论文e m e r s o n , t h o r e a ua n dt h ef o u rb o 。k s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t i s ma n dt h en e o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加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e x t 则在与东 方哲学恩想的比较中阐释超验主义。 本文拟从自然与文明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超验主义思想。这类研究在国内还没 有充分展开,以前的研究很少涉及超验主义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的思考,涉及到的 也多是关注超验主义思想中的自然性。本文在文明的背景下思考这种自然性,或 者说,以自然为标准思考文明的发展。 在进入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的思考之前,有必要理清两者的概念和涵义,以及 本文将要涉及的范畴,即论文将在哪些层面上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文明,按大美百科全书的解释,在一般使用上,有三个不同的意义。有 时解释为有教养的国度,即具有良好风范及具自我控制能力的地方,这是文明最 初的定义。它的扩大意义为:随着时间增长的知识和技巧,而激励或允许人类达 到文明的行为。第二种意义可概括为,文明是人类发展的舞台。马克思主义者都 维护此论点。文明的第三个定义是,强调国家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风俗文化间的 差异,文明就变成多元化。曾今天的比较文学研究经常用到文明的这一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明的解释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 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o “文明”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 i v i l i s ”,意思是公民的、国家的、社会的,用阱表示国家、社会的进步状态。 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自然有二义:“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 的物质世界,或自然界;广义的自然是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它与宇 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这些范畴是同义的。” 广义的自然包括人类社会,后 者是由自然界发展而来的。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越来越大的 程度上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 本文要讨论的不是狭义上仅限于自然界的自然,但也不同于上述广义上自然 的概念。在希腊文中,n a t u r e 本来是指世界的根本规律,但在后来逐渐被用来指 根本规律所统治的世界,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自然”。这和希腊文“宇宙”意 义的演变是一致的。c o s m o s 本来的意思是秩序、和谐,即统治整个宇宙的秩序 与和谐,但后来就用来指通常意义的宇宙。从文艺复兴起,人们提出n a t u r e 的第 。参见太差百科全书第六卷,台北:光复书局,1 9 9 0 年,第4 3 6 页。 o 中国丈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7 年,第9 2 4 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犬百科全书出版杜,1 9 8 7 年,第1 2 5 3 页。 2 三层含义,即人性,而人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本文中,我们 使用的n a t u r e 既指“大自然”,宇宙、世界,更指世界与人共有的本质、精神、 根本规律,对每个人来说,即是他( 她) 心灵的本性。 人类文明不断地改变作为物质世界的自然界,同时改变了自然界的入,人的 本性日益淹没在文明的世界中。爱默生认为,人只有从尘世的喧嚣中脱身出来, 而与有形的n a t u r e 独对时,才能看到或听到无形的n a t u r e ,回到自己的“本性”。 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来探讨自然与文明的关系。自然并不仅仅限于没有人迹 的森林,而文明也不等同于有人群居住的城市。印第安人生活的美洲大陆本是自 然的,哥伦布( c h r i s t o p h e r c o l u m b u s ) 发现了新大陆仅仅是因为他把文明带上了那 块大陆:画家高更( p a u lg a u g u i n ) 远居太平洋塔希提岛上自然状态的生活里,是 为了逃离巴黎的文明世界。同样在城市里,马路边的绿树是自然的,而店铺里的 鲜花是文明的;一个喝开水的人接近于自然,而喝可乐更显出文明。 超验主义是产生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种并不具严密体系的哲学思潮。超验 主义倡导精神,反对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它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希冀回复自我 人格的意义;它以全新目光看待自然,极力主张回归自然;它对文明作出了新的 审视,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超验主义对自然与文明的思考在今天仍 然有现实性,因为这些思考并没有失去当初它被提出时具有的意义,而且,对今 天这个令人困惑的时代,它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人类纪年刚开始又一个新的千年,在过去百多年里,人类文明在物质层面 上取得的进步比以往几千年所有发展的总和还要大。越来越自动化和智能化的 工业机器为人们制造出越来越丰富的消费品;便利的家用电器减轻了人们繁熏的 家务劳动 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把人们更方便地联系起来; 现代的影视、音乐和网络提供给人们花样繁多的娱乐方式。 然而,现代文明又给我们生存的世界带来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人口剧增, 森林剧减,资源大量耗竭的同时气温持续上升,环境污染带来物种灭绝,还有土 壤沙漠化,臭氧层空洞等等。这些还仅仅是发生于外在世界的现象,在精神层面 上,人类遭受的失败也许更为惨痛:过分注重经济发展,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商 品化,人类的精神、情感、道德生活和商业以外的社会价值遭到了摧残;一昧追 求物的占有和享用,人们心灵的需求被置于物的荒漠;生活水平方面的改善伴随 着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活方式的紊乱,交流手段的大量增加却带来个人之间交流 程度的减弱。另方面,暴力、吸毒、性爱泛滥、政治和经济霸权、民族和文化 间的冲突,种种问题日益困挠着今天的人类社会。 海德格尔( m a r t i nh e i d e g g e r ) 提出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人们忙于在世界上 建造宏伟的大厦,而忘却了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技术的世界愈来愈精彩,而自然 大地则愈来愈荒芜。“今日之栖居也由劳作所宰制,因追名逐利而动荡,为贪娱 求乐所蛊惑。即使今日之栖居中仍有剩余空间留给诗意的闲暇时光,人们也无意 于此。”。然而人的存在注定他归属于自然大地,自然大地才是他心灵的真正家园。 在这个世界上梦想诗意栖居的人们,便如异乡者流浪在陌生的国度,艰难地寻求 大地上的家园。只要大地与世界的冲突依然存在,异乡者的歌声便在永恒地吟唱。 面对物质无比繁荣,而价值混乱、精神迷失的现代文明,重新思考文明与自 然的关系,这样的思考永远都具有现实意义。我知道讨论自然与文明的关系这样 一个重大的问题,以我目前的学术能力和知识储备,是一件多么难以胜任的工作。 本文仅限于考察超验主义作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并对他们的思考作一些具体阐 释。 0 中 版出方东海匕 神精羹 审的中 境困类人编 4 主枫d膏泽冈维陈屠 两 的 意。 涛页 认姗 尔第锵氧海蟠9 o l 第一章超验主义的渊源和背景 第一节欧洲的思想渊源 在沉闷的中世纪之后,欧洲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现代理性精神在社会思想文化各方面取得了统治地位。工业革命获得了巨大的成 功,进而带动商业和城市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愈来愈走向现代文明。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初期,一些优秀的才智之士已经看到现代文明给人类 社会带来的弊端。现代文明带给人们以自由和物质的富裕,但人们渐渐发觉这种 自由并不十分符合人们的理想,物质对人产生了新的束缚。个人从专制及等级制 度中摆脱出来,却付出了放弃群体联系这个代价。人们的相互关系失去了道德义 务和情感特征,变得靠单一的经济关系来维持。新的商品经济刺激了人的物欲, 物欲的无限膨胀使人的心灵失去了旧日的平静,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挣扎在 喧嚣的世界中。 浪漫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的下产生的,它的“核心是人性对资本主义工业 文明的反抗,是对近代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人的异化现象的第一次深刻而 全面的反思。”浪漫主义崇尚情感和个性的自由,而在现代文明物质的、理性的 束缚下,人的生命力受到了压抑。浪漫主义者认为人类应该有更好的生存方式, 他们喊出“回归自然”的口号,在自然的状态下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观察自然 才使人们认识到大自然本身那种生命不息、变化不止的动态性和有机性,浪漫主 义诗歌常表现人类情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关系,自然环境被同化为个人的心 态。”圆在对大自然的歌颂中,他们表达了对城市工商业化的厌恶和诅咒,并寄托 了对自由的永恒向往。 浪漫主义的先驱卢梭( j e a n - j a c q u e sr o u s s e a u ) 在他的第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 术( l er 6 t a b l i s s e m e n td e ss c i e n c e se td e sa r t sa - t i lc o n t f i b u 666 p u r e rl e sm o e u r s ? ) 中第一次惊世骇俗地提出,科学与艺术的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 灾难。他批判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科学技术,人类的贪婪与奢侈使人类越 来越背离人的自然、朴实的本性。卢梭认为文明,特别是私有制使人堕落,是人 间不平等的起源,因而也是妒忌和腐败行为的起源。人类处于社会的“自然状态” 。郑克鲁主编外围文学史上,北京:高等敦育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4 5 页。 。利里安弗斯特浪漫主义,李今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 9 8 9 年,第4 2 页。 5 时,本是平等和自由的,私有财产和私有制观念的出现导致贫富悬殊以及战争、 掠夺、犯罪和灾难。而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更造成虚伪和腐败的风尚。卢梭彻底否 定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以至他的爱弥尔f e m i l eo nd el ,e d u c a t i o n ) 开篇第一 句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卢梭全力倡导“返回自然”,希望人类回到原始社会质朴真率的自然状态, 回到最初的“社会状态”。我们“不能不高兴地追怀太古时代纯朴的景象,那是 一幅全然出于自然之手的美丽景色。”。他在远离市镇的乡野中看到了人本身具有 的优美品质,“只有在个劳动者的租布衣服上面,而不是在一个佞幸者的穿戴 之下,我们才能发现身体的力量和生气。”。卢梭本人青年时在阿尔卑斯山区默默 无闻过了十年的宁静生活,晚年宁愿避居于巴黎近郊的森林,不愿在城市生活。 田园和乡野生活的纯朴中总有一种深深感动他的东西,他的生活、感情、甚至生 命都与大自然息息相通,融为一体。 湖畔诗人华滋华斯( w i l l i a mw o r d s w o r t h ) 终生都在描写大自然,他一生中大部 分时间也是在他出生地湖区的自然环境中渡过的。他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眷念, 而对工商业迅速发展的城市却有着无法掩饰的排斥和厌恶。勃兰兑斯认为华滋华 斯的诗是英国自然主义的开端,他写诗的真正出发点是认为“城市生活及其烦嚣 已经使人忘却自然,人也已经因此而受至0 惩罚;无尽无休的社会交往消磨了人的 精力和才能,损害了人心感受纯朴印象的灵敏性。” 华滋华斯在诗中写道:“人 世的负担过分沉重,起早赶晚,收入支出,浪费着我们的才能。在属于我们 的自然界,我们竟一无所见,啊,蝇营狗苟使我们舍弃了自己的性灵r 华滋华斯选择微贱的乡村生活作题材,他描绘大自然的景物和生活在大自然 中的人们。“他相信,在这种生活状况下,人类心灵的各种基本感情可以找到适 宜的土壤,受到的限制较少,便于发展成熟,而且可以用比较简洁瞬确的语言加 以描述。他相信,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各种基本感情能在一种更大程度的纯朴 状态中共生共存。” 而且他相信,和自然状况下优美而永恒的事物接触,能启迪 人性中博爱和善良的情感。在城镇和城市的喧闹声中,他只能困乏地独处屋中, o 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第5 页。 o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3 年第2 7 页。 o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3 年,第9 页。 o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册镣式谷、江枫、张自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7 年 第4 2 页。 。华滋华斯抒情诗选扎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3 0 页a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册,绦式谷、江枫、张自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7 年 第7 0 页。 6 唯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才能得到安宁与幸福。 拜伦( g e o r g eg o r d o nb y r o n ) 与他笔下忧郁孤独而高傲的恰尔德哈洛尔德一 样,出于对人类的憎恶,他逃向大自然寻求心灵的避难,愤然离开丑恶的祖国, 希望从较少受到文明侵蚀的民族那里找到纯真的情感。“感情上的厌世和对原始 自然的崇拜在拜伦身上结合得最为充分,在人类常去的地方,他变得像一个折 断了双翼的猎鹰,但在自然中他找到了最慈爱的母亲。” 他在诗中写道:“在喧 嚣的城市里,我总觉得厌腻,高山却始终会使我感到兴奋快乐” “巍峨的山峦对于他是一种脉脉含情的抚慰,而人群喧嚣的城市对于他则是 一种折磨,高山、天空和大海是他自身的一部分,而他也是它们的一部分,爱着 他们是他最纯洁的幸福。在茕茕孑立的孤寂中,他其实是最不孤独的,他没有爱 过这人世,这人世也没有爱过他他虽厕身于他们当中,却不属于他们一类。” 如同自己创造的主人公,拜伦习惯于和大自然进行精神的交流,把心灵深深地 浸没在它自身的源泉之中。“波涛起伏的大海是他的家乡,崇山峻岭是他的知友; 哪里有蔚蓝的天和明媚的风光,他就有力量而且愿意去浪游;,沙漠、森林、洞 窟和海上的白浪,都是他的相好,都使他留恋;,它们所说的是一种共通的语言, 清晰超过他本国的典籍他常抛在一边,而去细读阳光写在湖面上的大自然 的诗篇。”o 浪漫主义运动在欧洲持续的时间并不长,随着现代工业文讶的发展,浪漫主 义运动逐渐衰落了,但它注重个性和自我的精神以及对理性文明的怀疑态度从来 不曾消退。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浪漫主义作总结时归纳道,“一旦面临任何 机械体系限制人类经验发挥作用的威胁,浪漫主义的抗议就会继续出现。” 美国 浪漫主义产生比欧洲晚,一直持续到南北战争时期,它的高潮正是新英格兰地区 的超验主义运动。浪漫主义倡导的注重精神、崇尚个人、歌颂自然等一系列思想 在超验主义运动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欧文自壁德卢梭与浪漫主义,孙宣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6 7 页。 。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杨熙龄译,上海:新文艺出版杜,1 9 5 6 年,第1 4 4 页。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册,徐式谷、江枫、张自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7 年 第3 6 2 - - 3 6 3 页。 。拜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杨熙龄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 9 5 6 年,第1 1 4 页a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十四卷,北京:中国太百科全书出驻社,t 9 9 9 年,第3 5 7 页。 7 第二节美国的社会背景 1 6 3 0 年,第一批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越过大西洋踏上北美大陆, 开始北美拓殖的历程。清教徒最初去新世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积财致富,在他们 看来,旧大陆旧文明充满了罪恶和不义。除非上帝再降以次大洪水的惩罚,世 间不能得到彻底的涤荡。而新发现的北美大陆“是上帝规划的最后一块福地 根据上帝和人类的契约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度,则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最后一个获得 救赎的机会。”。为了让自己及后代免受旧世界普遍罪恶和堕落的侵蚀,清教徒远 涉重洋,他们“梦想着生活在一种完善的秩序下面,怀着勇气和希望竭诚在北美 建设一处新伊甸园,以使人们最终过上理想的生活。” 北美移民宛若重返伊甸园 中再生的亚当,人类被赋予第二次机会以建设新的理想家园。 在西方文明侵入北美大陆之前,印第安人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许多世纪, 他们尊重土地及其上的一草一术,满足于在单纯自然状态下和谐的生活方式。多 少个世纪下来,北美大陆依然保持如世纪初创时伊甸园一般清新而纯洁的面貌。 “对于白人的想象力,印第安人常常象征着人类由于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所能 达到的崇高境界。” 欧文( w a s h i n g t o ni r v i n g ) 在纽约外史( d i e d r i c h k n i c k e r b o c k e r sh i s t o r yo f n e w y o r k ) 中写道,印第安人具有高尚的天性,他们的 纯朴与幸福是与单纯的自然状态相关联的。但白人不懂得尊重,他们来到北美, 也带来成千上万的需要,他们要开发这片土地,让它发挥更太的效用。印第安人 被步步赶出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印第安文明遭到了征服者的摧残。爱默生说 过:“在一个种族遭受屈辱时,另一个种族的文明就不可能是完美的。”国新大陆 的神秘曾经是一朵美丽的花,惨遭白人的蹂躏之后变成了只有毒的苹果。 早期的清教徒来到北美大陆后,一方面坚持虔诚的精神信仰,另一方面,他 们不断开拓创业,在新的土地上为自己营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精神上 的理想主义和物质上的务实原则,构成了美国民族文化素养最重要的两个相对因 素。“美国文明的动力也正是来源于这两种力量之间的抗衡。” 美国建国伊始, 全社会呈现出一派登峰造极、乐观向上的启蒙主义精神,清教的虞诚、理想主义 。刘海平、王守仁主编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第7 页。 o 常耀信美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杜,1 9 9 8 年,第1 3 页。 o 罗伯特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周期,王长荣译上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第3 页。 o 转引自壤默里埃利奥特主编哥抡比亚美国文学史,朱通伯等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9 4 年, 第4 2 1 页。 。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房炜、盂昭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9 9 1 年,第4 页。 8 也朝着美国启蒙时期更为世俗化,更具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转化。劳动是清教主义 的一大美德,“清教徒最终将财富和物质福利的增加视为上帝恩宠的标志,这种 理性化倾向导致了道德的混乱,从而使获取财富也成为一种善功。”。富兰克 林( b e n j a m i nf r a n k l i n ) 是当时物质实利主义的典型代表,宣扬通过个人奋斗获得 成功的美国梦,信奉脚踏实地地劳动、心安理得地发财,肯定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体现了以个人奋斗、发家致富为核心的个人主义。后来爱默生、梭罗提出建立在 超验主义原则上以精神为核心的个人主义。美国著名文化史学者范布鲁克斯 ( v a nw y c kb r o o k s ) 总结道,“自美国文明形成之日起就存在着两条思想主线:一条 是出自清教徒宗教虔诚的超验主义倾向,在爱德华滋( j o n a t h a ne d w a r d s ) 那里形成 一种哲学,传到爱默生;而另一条把握一切机会攫取好处的思想倾向,贝慵源于 清教主义中的讲究实际,它在富兰克林这里形成了一种哲学。”圆 随着北方进入工业化进程,商业价值观弥漫于全社会,“进步的文明”不可 遏制地滚滚向前推进。在这个“蓬勃向上”的时代,十八世纪的商业道德转变为 一种野心勃勃、自私自利的哲学,“比商业界的卑劣行为更有意义的,是整个国 家在发财致富这支魔笛伴奏下翩翩起舞。”“人们所熟悉的安全保障也已崩溃, 在这个日益复杂和混乱的世界中,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建立在谦恭、正直 等训诫基础上的传统道德观念业已失去了效用。” 在文明推进的同时,美国人对自然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他们毫不珍惜这 块土地,掠夺她,洗劫她,甚至毁灭她。他们砍伐和焚烧森林,烧毁并开垦草原, 挖掘美丽的河流以满足其求金欲,结果留下了卵石沙砾袒露的河道。” 人们不断 向西开拓迁移,一路上赶走印第安人,破坏生态环境,杀戮野生动物。“这些人 何以因土地之极目无际而若迷,为了一小块出产五谷的土地,他们竟然不惜砍伐 和焚毁一片森林贪婪地、无休止地一片片向前开垦,像侵略者一般洗劫自己 的家园,直到西海岸成为阻止他们继续迁移的障碍为止。” 如果美洲大陆一直延 伸到地狱边缘,他们征服的脚步声会一直回响到地狱之门的,因为心的贪欲有多 。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房炜、盂昭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1 年,第5 0 页。 。v a nw y c kb r o o k s , a m e r i e a kc o m i n g - o a g e ,转引自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北京:三联书店,1 9 9 7 年, 第1 2 7 页。 。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美图文学思想背景,房炜、盂昭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1 年,第1 7 0 页。 。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房炜、盂昭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舨社,1 9 9 1 年第1 7 7 页。 。斯坦倍克美国和美国人,黄湘中译,广州:花城出版杜,1 9 8 9 年r 第2 页。 。斯坦倍克美国和美国人,黄湘中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 9 9 9 隼,第8 5 页 9 大,脚步也就能迈得多远。 作家对外界的反应是极为敏感的,他们在作品中记录自己所处时代最深刻的 社会趋势。在超验主义作家之前,美国文学的开创者和先驱者已经用他们手中的 笔表达了对文明进展的深深忧虑。 欧文是美国文学之父。“他的小说塑造一些性格纯朴的人物形象,描写淳厚 的风俗人情以及美丽诱人的自然景色,从而勾划出幅美国童年的画像,不 是冷酷无情地追求财富,而是闲适、幽静、淳朴、富有联想和魅力。”o 欧文的小 说瑞普凡温克尔( r i pv a nw i n k l e ) 的主人公是个懒得可爱的乐天派,他乐 意成天过着优哉优哉的生活,而不愿操劳干活以挣钱积财,他与妻子的冲突实质 上是他与世间风行的统一价值观的冲突。他不堪忍受有违他本性的生活方式,逃 离了家庭的劳累,也逃离了社会的责任,到山中寻求解脱,寻找他理想的生活。 瑞普的生活态度“与当时弥漫美国社会的贪婪的商业气息和唯利是图的钻营精神 形成鲜明的对照。”国当几十年后他回到原来的小村子,现代文明侵入的痕迹在过 惯了恬静生活的瑞普看来,都是“悲惨的变化”。变革和革命打乱了生活的自然 秩序,欧文表明了自身对现代美国的保留态度。 库柏( j 锄e sf e n i m o r ec o o p e r ) 也在他的代表作系列小说皮袜子故事集 ( l e a t h e r - s t o c k i n gt a l e s ) 中表露了他对文明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主人公“皮袜子” 在森林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狩猎生活,“他身上没有多少文明,但却具有常在未受 过教育的人身上反映出的文明的最高准则。”。拓荒者把文明社会的种种宗教、法 律、教育等等带进了他生活的那片土地,然而,“文明社会对个人的约束使过惯 了自由生活的皮袜子无所适从。文明社会由于开发原始森林和荒原对自然环境造 成的极大毁坏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狩猎生活的他最终远离文明社会而去,小说 以主人公肩扛猎枪稳步朝着日落的方向走去结束。”。文明人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可 从书中作者描写北美候鸽遭射杀的生动场面得到真切的体现,事实上,这种鸟类 因被滥杀到1 9 0 0 年便完全灭绝了。 主人公最终被迫离走说明了文明社会的发展 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进步,也包含着对自然及人的纯真品质的破坏。“库柏小说的 深度就在于他同时表现了文明社会发展势不可挡的趋势和大自然所代表的高贵 。宁情美国文学名家,哈尔滨:黑熊江人民出版杜,1 9 8 3 年,第7 页。 o 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 9 7 8 年,第4 4 撼。 o 罗伯特- 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周期,王长荣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第3 4 页。 o 金莉、秦亚青美匿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9 页。 。参见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朱通伯等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9 4 年 第1 9 5 页。 1 0 品质,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无情冲突。”o 在欧洲浪漫主义等思想影响下,在清教主义传统基础上,诞生了美国的超验 主义。超验主义以个性心灵反抗制度化的理性,以精神和自然反抗物质主义的文 明。“超验主义的目的是要为那个世纪正在快速走向分崩离析的思想找到一个整 合的办法它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基础,在这种秩序里,人的尊严和自 由将战胜金钱和机器的力量。”。普瓦雷埃( r i c h a r dp o i r i e r ) 评论道:“他们寻找一 个别处的世界的信仰,这些作家力图创造一个更为纯粹,更为理想的精神家园, 对其社会文化环境作出抵抗。他们用文字来反对他们看到的这个肮脏的、充满斗 争的社会。”固超验主义被认为是在清教土壤里生出的浪漫主义花朵,是清教主义 蒸馏出的酒,而美国1 9 世纪的商业化则是清教主义蒸馏后的残渣。以超验主义 文学运动为高潮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被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9 9 9 年,第2 l 页。 。g e o r g eh o c h f i e l d s e l e c t e dw r i t i n g s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t s ,s i g n e tc l a s s i c s t o r o n t o1 9 6 6 ,p x x v i i i o 转引自斯蒂芬哈恩梭罗,王艳芳译,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第2 5 页e 。参见常耀信美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t 第1 6 7 页。 第二章爱默生 第一节对自然的赞颂 我们想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异 乡人r 不像野人、野兽、飞乌砸样与这个 世界亲密无间。函 爱默生经验 “在这阳光灿烂的夏天,吸入这样的生命的气息是一种多么奢侈、豪华的享 受啊! 草木生长、蓓蕾绽放,鲜花以它那如火如金之色装点着山坡草地。空气里 回荡着鸟鸣,弥漫着松树和新草的芬芳,带着宜人的幽凉,夜在人心灵上唤起的 不再是阴郁的感觉,星星那近乎神性的光辉穿过这透明的夜空倾泻下来。星空下 的人看起来像一个年幼的孩子,而他居住的这个地球看起来像个小小的玩具,清 凉的夜像流水一般洗濯着这个世界,又在静静地酝酿一个深红的黎明。大自然的 神秘从未如此美妙地展示过。”。 这是爱默生在坎布里奇神学高级班上作那篇著名的在神学院的演说 ( d i v i n i t ys c h o o la d d r e s s ) 讲话的开头,这些美妙的文字织成的自然图景,使每个 人的心灵都被深深吸引,陶醉在美好的大自然中。爱默生终生崇尚自然,自然中 浸透了他的超验主义思想。 关于爱默生与自然,有两个经典的联想。一是爱默生对星空的凝望和崇拜。 “当我们在城市的街道看到它们的时候,这些星星是何等的壮观! 如果这些星星 在一千年中只出现一个夜晚;人们将会怎样崇敬它们,景仰它们! 并且会怎样地 为后代保存这一上苍显灵的记忆啊l 然而,这些美的使者每个晚上都会出现,用 它们意味深长的微笑照亮整个大地。”冒自然是如此伟大壮观,它又是如此慷慨地 展示着自身的壮观,从不遮遮掩掩忸怩作态。然而人们却因此而不懂得珍惜。在 今天霓虹灯闪烁的街头,有多少人会去注意天边的残月和黯淡的星光呢? 斯塔尔夫人( m a d a m ed es t a l l ) 在爱默生之前日表达过对星空的感想,“当我 们注视星空时,银河的闪亮繁星在苍穹中沿着它们的世界绘出一条轨迹,把我们 的思维带到无穷天边。我们的心被未知敲动着,被字茸撞击着,我竹j 感觉到仅仅 。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上海科学社会院出版社,1 9 9 3 年,第2 1 4 页。 。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上海科学社会院出版社t1 9 9 3 年第9 5 页a 。吉欧波尔泰编爱默生集,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 9 9 3 年,薷8 页。 1 2 在尘世经历另一面,我们真实的生活才开始。”。斯塔尔夫人同样从星空看到另一 世界的闪光,那个世界不同于人们所在的尘世,那里是更伟大的自然,也更为真 实。 关于爱默生与自然另一个经典的联想是他著名的“透明的眼球”的比喻。他 独自一人在林中,“站在空旷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清爽宣人的空气里,飘 飘欲仙,升向无限的天空,而所有卑微的私心杂念都荡然无存了。此刻的我变成 了一只透明的眼球。我不复存在,却又洞悉一切。生命潮流围绕着我穿越而过。” 在这里,爱默生与自然融为一体,与他坚信的“宇宙超灵”融为一体,体验到 神秘伟大时刻的狂喜。“我感到我的生命在扩展,我的生命与晨风交融为一,大 自然利用这点儿不起眼的风风云云竟然能使我们有超脱尘世之感! 只要让我拥有 健康与时光,我就会把帝王的显赫看得一钱不值。” 在爱默生看来,生命中最美 好的时刻就在于这种如坐春风般的大彻大悟,与之相比,君王的荣耀都算不了什 么。 从这些意义上,我们更能理解超验主义思想的精髓,“超验主义是人的本能 中神性的内化,是植入人类自然法则的一种超自然属性。”回“透明的眼球”也成 为爱默生超验主义神秘思想的一个形象注解。 在超验主义者看来,自然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每一部分都息息相通,从天上 某一个最远的星球,从最粗糙的晶体到动物生命过程中每一个生物化学反应,事 物层出不穷的变化中隐藏着相同的本质。每一个事物都以一种缩影的方式反映着 整个宇宙。“一片叶子、一滴水、一个晶体、- - + 段时间都与整体相关,分享着 整体的完美,每一个分子都是一个小宇宙,忠实地表达着它与世界的相似。” 而 每一个事物也只有在接体中才显现其美,“美,在它最广大最深邃的意义上,是 一种对于宇宙的表达。” 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片叶子,一线阳光,一种风 景,在心灵上留下的印象都是相似的,这些印象共同具备的完满与和谐,就是美。 超验主义者都是最能深入欣赏这个世晃的艺术家。 自然对人们的每一次触抚都是令人心醉的,每个人都能让自己去接受自然的 。转引自小罗伯特- 理查森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石坚、李竹渝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 0 0 1 年,第7 6 页。 o 吉欧波尔寨编爱默生集,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 9 9 3 年,第1 0 页。 。爱默生美的透视,佟孝功、宋静存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年,第1 0 2 页。 o 沃浓路易帕灵顿主编美国思想史,陈枣图、李增、郭乙瑶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 第6 7 6 页。 。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上海科学社会院出版社,1 9 9 3 年,第3 5 页。 。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上海科学社会院出版社t1 9 9 3 年,第1 9 页。 抚慰。然而很多人却自愿背弃了自然,他们并不知晓自己放弃的是多么珍贵的礼 物。“没有人不从太阳、星星、大地、流水这些自然存在中得到一种功利之外的, 纯精神的享受,太阳、星星、大地、流水静静地等待某个时候赐给人一种特殊的 思考。但是,我们身上却存在着某种障碍性的力量和某种过分的冷漠,这些东西 阻碍着那种恩惠的降临。” 这种阻碍的力量正是文明施加于人的。美国不断发展的工商业化和城市化引 起大量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同时,它也玷污了人们原本纯洁的心灵,压抑了 自然而健康的本性。自然在追逐物质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