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红楼梦》谶诗的英译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红楼梦》谶诗的英译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红楼梦》谶诗的英译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红楼梦》谶诗的英译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红楼梦》谶诗的英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红楼梦》谶诗的英译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 c n u o nt h ee n g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a u g u r yp o e m s 1 n ad r e a mo fr e dm a n s i o n s s c h o o l :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o fc h i n e s es t u d i e s m a j o r :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a p p l i e dl i n g u i s t i c s 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t r a n s l a t i o ns t u d i e s s u p e r v i s o r :l uy u m i n g s t u d e n t :h e c h u n y a n 一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 勿描芗俄译如笑哞研劾 ,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碗壬 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 示谢意。 作者签名:! 塑壁日期:伊o 年r 月,2 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参梧箩俄昔以炱巧研舢 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 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萄伫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 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 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 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 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 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 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 学位论文 宰, 于 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本人签名! 互丝 咿o 年r 月, 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 过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 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j 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何春燕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潘文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主席 查明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 傅惠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论文摘要 红楼梦中编制了大量的诗歌,诗歌的主要作用除了抒情、娱兴之外,还 与小说的情节发展相呼应。这些诗词大多具有谶言的功能。所谓的谶,即是具有 预言性的话语。曹雪芹常常将这些预言性的话语插入诗歌中,通过诗歌的意象或 文字游戏等暗示出来。谶诗对红楼梦架构小说情节具有重要的作用。唯其有 谶,才使得诗歌更具神秘性,也更具有魅惑力,同时,谶言意义之隐晦又为译者 翻译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总之,谶诗,不管从其作用来说,还是从其翻译难度来 说,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从谶的角度来研究红 楼梦中的诗歌,本文于是想通过努力,一窥其中奥妙。 红楼梦中谶诗的形式种类繁多,有判词,有谜语,有戏曲,有词还有酒 令等等,我们不能一一将其讨论完毕,但我们可以将其按照功能分类,从不同的 功能角度来研究它们,然后再将这些功能加以归总,这样便能对谶诗有一个比较 全面的认识了。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谶诗按其表达功能划分为三个分类:一是 谶诗的信息功能,主要讨论金陵十二钗判词作为信息型文本的特点,包括其 显性信息、隐曲性信息及诗化的形式,对于显性信息,分别探讨信息的完整性、 准确性的传达,对于隐曲性信息,则从表达模糊意义的范畴及不具有衔接意义的 指示代词、隐曲性的修辞手法两方面进行探讨,分别讨论范畴的选择,隐喻的翻 译、双关的翻译及拆字谜的翻译;二是,谶诗的美学功能,主要以葬花吟为 代表,探讨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及意境美的再现;三是,谶诗的隐喻功能,主 要探讨曹雪芹所创造依赖于语境的三种新隐喻一逆向隐喻、潜隐喻、半隐喻,通 过分析其构造方式及原理,提出相应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谶诗信息功能美学功能隐喻功能 a b s t r a c t i n “ad r e a mo fr e dm a n s i o n s ”,t h e r ea r em a n yp o e m s ,s o m eo fw h i c ha r en o t j u s tf o r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b u ta r e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w h o l en o v e l m o s to ft h o s ep o e m sh a v et h ef u n c t i o no fp r e n a r r a t i o n ,w h i c hb yh i d i n gi n s i d et h e p o e m sa r em y s t e r i o u sa n dn o te a s yt ob et r a c e d s i n c et h e ya r ev e r yi m p o r t a n ta sa s t r u c t u r a le l e m e n to ft h en o v e la n dt h e ya r es od i f f i c u l tt ob et r a c k e d ,t h e ys h o u l d d e s e r v et h et r a n s l a t o r s a t t e n t i o n s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h a s n tb e e ns om u c ht h e s i so r b o o k sw r i t i n go nt h i st o p i cb yf a r b e c a u s eo ft h a t ,t h i sp a p e rh a sc h o s e ni ta si t s o b j e c t ,t r y i n gt of i n do u ts o m e t h i n gu s e f u li no r d e rt om a k et h el a t t e rt r a n s l a t i o nm u c h e a s i e ra n dm o r ea c c u r a t e a sf o rt h o s ep o e m so f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i s t i c s ,t h i sp a p e rh a sd e c i d e dt od i v i d et h e m i n t ot h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f u n c t i o n s ,w h i c ha r e :( 1 ) i n f o r m a t i v ef u n c t i o n ; ( 2 ) a e s t h e t i cf u n c t i o n ;( 3 ) m e t a p h o r i cf u n c t i o n i nt h ec h a p t e ro fi n f o r m a t i v ef u n c t i o n ,i ti sg o i n gt od i s c u s st h ef e a t u r e so ft h e r o s t e ro fl o v e r s ,i n c l u d i n gi t s p o e t i cf o r m ,t h eo b v i o u sa n dv a g u ei n f o r m a t i o ni t c o n v e y e d ,a n dt h ew a yi nw h i c h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r eg i v e n i nt h ec h a p t e ro fa e s t h e t i cf u n c t i o n ,i ti sg o i n gt od i s c u s st h e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 so f t h ep o e m “m o u r no ft h ef a l l e nf l o w e r s 1 ( z a n gh u a y i n ) i n c l u d i n g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o n o ft h ep o e m sa r c h i t e c t u r e ,m u s i c ,i m a g e ,n a r r a t i o n ( t i m ea n ds p a c e ) a n dt h et r u e t o u c h i n ge m o t i o n i nt h ec h a p t e ro fm e t a p h o r i cf u n c t i o n ,i ti sg o i n gt od i s c u s st h ec r e a t i v eu s eo f m e t a p h o ri na d r e a mo fr e dm a n s i o n s b yc r e a t i o n ,i tm e a n st h a tc a ox u e q i nh a d c r e a t e dt h r e en e w m e t a p h o r s ,w h i c hh i g h l yd e p e n d e do nt h ec o n t e x t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t h e i rs t r u c t u r e sa r et ob ed i s c u s s e d ,p l u sw i t ht h ew a yo ft r a n s l a t i n gt h e m i i la 1 1 t h i st h e s i sm e a n tt og i v eag e n e r 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a u g u r yp o e m si na d r e a mo fr e dm a n s i o n si no r d e rt oa t t r a c tp e o p l e sa t t e n t i o nt o w a r d st h e m i th o l d s t h a t ,a st h ea u g u r yp o e m sa r ev e r yi m p o r t a n t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n o v e l ,i ts h o u l d d e s e r v em o r er e s e a r c hi n t oi t k e yw o r d s :a u g u r yp o e m s ,i n f o r m a t i v ef u n c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f u n c t i o n ,m e t a p h o r i c f u n c t i o n 1 笔者译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红楼梦英译简史1 第二节红楼梦诗歌英译研究现状3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目的8 第二章红楼梦谶诗的信息功能及其英译研究1 2 第一节作为信息型文本的金陵十二钗判词1 2 第二节金陵十二钗判词的显性信息及其英译1 5 第三:节金陵十二钗判词的隐曲性信息及其英译1 8 第四节底本的不完整性对判词英译的影响3 4 第三章红楼梦谶诗的美学功能及其英译研究4 0 第一节葬花吟建筑美的再现4 0 第二节葬花吟音乐美的再现4 2 第三节葬花吟意境美的再现4 6 第四章红楼梦谶诗的隐喻功能及其英译研究。5 4 第一:筒纽马克关于隐喻翻译的分析5 4 第二节逆向隐喻及其英译研究5 5 第三节潜隐喻及其英译研究5 8 第四节半隐喻及其英译研究6 2 l ;语6 5 参考文献:6 8 后记7 l - v 维 发 红 楼梦翻译的文章。1 8 4 2 年,英国驻宁波领事r o b e r tt o m 摘译了红楼梦前 6 回,译名为“t h ed r e a m so f t h er e dc h a m b e r ”,发表在中国话( t h ec h i n e s e s p e a k e r ) 上。1 8 6 8 1 8 6 9 年上海版中国杂志( t h ec h i n am a g a z i n e ) 上连载了 英国人波拉( e c b o w r a ) 选译的“t h ed r e a mo ft h er e dc h a m b e r ”前8 回。这 些译文都根据作者自己的喜好来翻译,内容短少,直到1 8 9 2 年,英国人乔利f h b e n c r a f tj o l y ) 翻译了红楼梦第1 至5 6 回,红楼梦的翻译工作才稍见规模, 但是,j o l y 翻译红楼梦时并不知道原作者是谁,也不知道成书的年代,并且 文字诘屈、晦涩,连英国人自己也认为不好懂。1 9 2 9 年,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 授王际真节译的红楼梦( d r e a mo ft h er e dc h a m b e r ) 因其文字流畅而颇受欢 迎,是影响红楼梦欧美传播比较大的一个本子。但是这个本子大量删节原作, 仅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因此也受到学者的批评,德国汉学家库恩 ( f r a n zk u h n ) 批评王际真的译本说:“除了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的一篇序言 外,这个译本的其他方面都是失败的王际真先生不仅删节了欧洲人最感兴趣 的一系列细节,更成问题的是,他也略去了许多理解主要情节所必需的关键2 。 1 9 5 8 年,王际真在1 9 2 9 年译本的基础上加以增订,添加了许多情节内容,由原 来的3 9 章扩充为6 0 章,并由马克范多伦( m a r kv o nd o r e n ) 为之作序,但 这个本子仍然不完整。1 9 5 7 年,美国麦克休姐妹( f a n di m c h u g h ) 也出版了 红楼梦的译本,这个本子是从库恩的德文译本中转译的。库恩的译本是在一 百二十回红楼梦基础上的节译本,虽然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但也删节了不 少内容。德国汉学家史华慈( d lr a i n e rs c h w a r z ) 评价说:“库恩先生自己说他 的译本代表了中文本的六分之五,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儿。因为1 2 0 回德文全 2 弗兰兹库恩“红楼梦库恩德文节译本后记”,欧荚红学姜其煌编著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6 - 1 - 译本有2 0 0 0 多页,库恩的译本却不过8 0 0 页左右库恩在许多地方把整个章 回或半个章回省略了3 这样的结果就是,当一名德国学生在与一位中国教 授探讨王熙凤的人物性格时,这个学生眼中的王熙风与中国教授眼中的王熙风俨 然不是一个人4 。一般认为,霍克思( d a v i dh a w k e s ) 及其女婿闵福德( j o h n m i n f o r d ) 于1 9 7 3 年至1 9 7 7 年间完成的红楼梦译本是最早出现的英译红 楼梦全译本。译稿分5 卷,第1 至第3 卷( 前8 0 回) 由霍克思翻译完成,闵 福德翻译完成第4 至第5 卷( 后4 0 回) 。霍克思的译本以其学术性、严谨性、可 读性而著名。在译本第一卷前言部分,霍克思花了近两万字的笔墨,细心探讨了 红楼梦的版本以及选择程高本进行翻译的原因、将红楼梦译作“a d r e a m o f g o l d e nd a y s ”的原因、曹雪芹的家世、背景、译文的参考资料等,序言术尾, 霍克思写道:“我所坚持的原则就是将一切都翻译出来一哪怕是双关语5 。”( m y a b i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h a sb e e nt ot r a n s l a t ee v e r y t h i n g - - e v e np u n s ) 林以亮( 宋淇) 先生也 由衷赞叹他对翻译的“虔诚之情6 。1 9 7 8 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了由杨宪益、戴 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全译本,译文因其忠实性、准确性而受到学术界好评。 总之,到目前为止,霍克思与杨宪益夫妇的全译本是最受人们关注,也是最为流 行的两个英译本子。 需要提一下,笔者曾于网上搜到香港大学图书馆藏b r a m w e l ls e a t o nb o n s a l l , m a ,b d ,d l i t ( l o n d ,) 的一百二十回英译红楼梦的电子手稿,据其儿子 g e o f f r e yw e a t h e r i l lb o n s a l l 的引言介绍,该译本( t h er e dc h a m b e rd r e a m ) 在 2 0 世纪5 0 年代就已经完成了,本来定于由t h ea s i ao fn e wy o r k 出版,后来因 为企鹅公司宣布了霍克思、闵福德的出版计划,他们便放弃了出版1 。b o s a l l 的 这个本子也以程高本为底本,采用了直译的办法,力求做到不删节任何东西,读 来不若霍克思译文流畅。由于是手稿,里面还可见很多修改痕迹。目前,这个本 3 姚瑁玲”十年心血译红楼德国汉学家、红楼梦翻译家史华慈访谈录”,红楼梦学刊,2 0 0 8 年第2 期, 2 1 8 4 姚瑶玲”十年心血译红楼德国汉学家、红楼梦翻译家史华慈访谈录”,红楼梦学刊,2 0 0 8 年第2 期, 2 1 8 5 d a v i dh a w k e s t h es t o r yo f t h es t o n e p e n g u i nb o o k s ,1 9 7 7 ,4 6 6 林以亮 西游记细评 新英译联经出版社,1 9 7 6 ,1 0 7 g e o f f r e yw e a t h e r i l lb o n s a i l 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r e dc h a m b e rd r e a m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o fh o n g k o n g , 3 2 子还较少有人提起。红楼梦学刊2 0 1 0 年第1 期中有王金波与王燕合发的“被 忽视的第一个红楼梦1 2 0 回英文全译本一邦斯尔英文全译本简介 一文,文 中探讨了b o n s a l l 的背景、译作成书时间、译作体例等,作者认为,b o n s a l l 译作 成书时间最晚可在1 9 6 1 至1 9 6 8 年之间,译作体例相当完备( 译作中有前言、注 解、附录等,光对言外之意、成语、典故等的注解就达4 2 页) ,应该受到重视。 第二节红楼梦诗歌英译研究现状 一、英美两国关于红楼梦诗歌英译的研究 本文所搜集到的英美学者对红楼梦的评价资料主要来源于: 1 研究集刊第1 至第1 4 辑,( 1 9 7 9 1 9 8 9 ) ,由上海古籍出版 社出版。 2 胡文彬、周雷编的海外红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出版。 本书选录了1 9 8 0 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举行的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由 海外华裔学者和旅居海外的中国学者发表的共3 1 篇论文。 3 张锦池、邹进先编的中外学者论红楼,北方文艺出版社1 9 8 9 年出版。 该书主要辑录了1 9 8 6 年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联合发起并 召开的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论文多被收录在 研究集 刊第1 4 辑中。 4 胡文彬著, 在国外,北京:中华书局1 9 9 3 年出版。 书中介绍了红楼梦在日本、朝鲜、缅甸、越南、泰国、新加坡、俄苏、 捷克斯洛伐克、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地的传播情况。 5 吴世昌著、吴令华编的红楼探源,由北京出版社2 0 0 0 年7 月出版。 该书专辟一节( 红楼梦的西文译本和论文) 介绍了红楼梦的英文、 俄文、德文翻译情况,就书名及人物姓名的翻译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还列 出了1 8 4 2 年至1 9 6 3 年问红楼梦的主要七个英译本,及1 5 篇( 部) 有关红 楼梦的英文论文及著作,并附以少量介绍。 6 姜其煌著欧美红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5 年出版,2 0 0 6 年重印。 本书主要介绍了红楼梦在英美、俄苏及德国的传播情况,其间不仅探讨 了红楼梦的主要译本及其特点,还介绍了欧美学者对红楼梦的评价。本 书附录部分有乔利( h b j o l y ) 的译本序言、翟理斯( h e r b e r tg i l e s ) 在中国文 学史中对红楼梦的评论、阿瑟韦利( a r t h u rw a l e y ) 为王际真1 9 2 9 年出 版的红楼梦译本写的序言还有德国库恩的红楼梦译后记( 1 9 3 2 ) 、n h 费德林为俄国巴纳秀克译本写的译后记等等。 7 杨畅、江帆发表在 学刊2 0 0 9 年第1 辑上的 英文 译本及论著书目索引( 1 8 3 0 2 0 0 5 ) 。 索引罩涵盖了从中国书目( b i b l i o t h e c as i n i c a :d i c t i o n n a f i eb i b l i o g r a p h i q u e d e so u v r a g e sr e l a t i f sal e m p i r ec h i n o i s ) ( h e n r ic o r d i e r 编,1 9 0 4 年重印版) 、亚 洲研究书目( b i b l i o g r a p h yo f a s i a ns t u d i e s ) 、期刊档案( j e s t o rj o u r n a la r c h i v e ) 、 学术搜索引擎( e b s c o :a c a d e m i cs e a r c hp r e m i e r )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和欣 赏论文目录指南( c l a s s i c a lc h i a e s ef i c t i o n :ag u i d et oi t ss t u d ya n da p p r e c i a t i o n e s s a y sa n db i b l i o g r a p h i e s ) 、吴世昌红楼探源西文译本及论文附录、陈炳良近 年的红学述评( 1 9 7 4 年发表于香港中华月报) 、胡文彬 在国外、 姜其煌欧美红学等著作及索引中所涉及的1 8 3 0 年至2 0 0 5 年间红楼梦英 译本及论著共1 9 9 条。 8 张惠发表在 学刊2 0 1 0 年第1 辑上的美国红学述评。 9 中国文学(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e s s a y s ,a r t i c l e s ,r e v i e w s ) 杂志1 9 7 9 年 至2 0 0 6 年间发表的有关红楼梦的论文共1 8 篇。 以上资料中实际与红楼梦诗歌英译相关的论文只有一篇,即余国藩 ( a n t h o n yc y u ) ( u n i v e r s i t yo fc h i c a g o ) 于1 9 8 0 年发表在中国文学杂志 (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e s s a y s ,a r t i c l e s ,r e v i e w s ) 上的“s e l fa n df a m i l yi nt h e h u n g - l o um 6 n g :a n e w l o o ka tl i nd a i 一妒a st r a g i ch e r o i n e 。文章并没有直接探 讨红楼梦诗歌的英译问题,而是通过引述霍克思翻译的诗歌来证明作者关于 林黛玉悲剧性的看法。他对红楼梦英译诗歌的看法主要体现在对霍克思英译 诗歌的更改上。比如,作者写道:“从多种角度看,林黛玉在大观园里都显得孤 立无援。能觅得一知己,能与之相谈甚欢,那是这位年轻女孩儿最向往的事。8 ( c o m p a n i o n s h i p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 t h o s ea r et h ep a r a m o u n t c o n c e r no ft h i sy o u n gg i r l ,w h oi si nm a n yw a y st h em o s ti s o l a t e dp e r s o ni nt h el i v e l y 8 a n t h o n yc y u s e l f a n df a m i l yi nt h eh u n g - l o um d n g :an e wl o o ka tl i nd a i - y aa st r a g i ch e r o i n e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e s s a y s ,a r t i c l e s , r e v i e w s v 0 1 2 ,n o 1 ,0 u 1 ) , 1 9 8 0 , 2 0 9 一4 - s o c i e t yo ft h eg a r d e n ) 人物的这一思想反映在她所做的问菊中: “p e e r l e s sa n d a r r o g a n t ,w i t hw h o m c a ny o ua b i d e ? y o u ,t o o ,h a v ef l o w e r s ,w h ym u s ty o ub l o o ms ol a t e ? d o g a r d e n d e wa n dc o u r t y a r d f r o s tm a k ey o uf o r l o r n ? w h e nw i l dg e e s el e a v ea n dc r i c k e tg r i e v e ,w o u l dy o ut h e nm o u r n ? ( l e tn o ts p e e c hf r o my o u rs i l e n tw o r l db eb a n n e d : c o n v e r s ew i t hm e ,s i n c em ey o uu n d e r s t a n d ) ”9 【笔者加:后两句引的霍克思的1 这首诗是余国藩自己翻译的,原诗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1 0 余国藩全文都是在霍克思的译文基础上分析的,唯独这首诗,选择了自己翻 译。霍克思的译文是: “s i n c en o n ee l s et h ea u t u m n sm y s t e r yc a ne x p l a i n , ic o m ew i t hm u r m u r e dq u e s t i o n st oy o u rg a t e : w h o ,w o r l dd i s d a i n e r , s h a r ey o u rh i d i n gp l a c e ? o fa l lt h ef l o w e r sw h yd oy o u r sb l o o ms ol a t e ? 一 t h eg a r d e ns i l e n tl i e si nf r o s t yd e w ; t h eg e e s er e t u r n ;t h ec r i c k e tm o u r n sh i sf a t e l e tn o ts p e e c hf r o my o u rs i l e n tw o r l db eb a n n e d : c o n v e r s ew i t hm e ,s i n c em ey o uu n d e r s t a n d ! l l 余译四个问句,在结构上采用“w i t hw h o mc a l ly o u w h ym u s ty o u w o u l dy o u t h e n ”这样的平行结构,一气呵成。霍克思的译文第6 、7 行将原来的问句变为 陈述,且第三行的问句中加入插入语,使句子气势不连贯。整首诗歌的气势也都 没有出来。余国藩并没有直接否定霍克思的译文,也没有从翻译的角度来探讨这 9 i b i d ,2 0 8 1 0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5 1 2 1 1 d a v i di - l a w k 伪t h es t o r yo f t h es t o n e v 0 1 2 p e n g u i nb o o k s ,1 9 7 7 ,2 5 2 - 5 首诗应 黛玉也 总 宗教、 相 些,既 发表在外语教学杂志第2 8 卷第5 期上的 中 两英译文比 读与赏析,夏力力与古绪满1 9 9 4 年发表在福建外语杂志上的“达旨”与 “移情” 怀古诗两种译文比较等,也以红楼梦中的全体诗歌为 对象,进行综合研究,如王宏印教授的 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他 筛选出红楼梦中较为经典的5 0 首诗歌,采用逐句逐行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 红楼梦诗歌英译研究的视角大致可分为: 第一,文化视角。即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主要涉及: ( 1 ) 红楼梦诗歌中的文化信息。如刘士聪、谷启楠的论 文 化内容的翻译及陈可培的从文化比较看 英译本,文中均探讨了好 了歌中的宗教词汇的翻译;钟书能、欧卫华2 0 0 4 年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 第4 期上的 诗词中文化信息的翻译,以汉斯弗米尔( h a n s v e r m e e r ) 的目的论、劳伦斯韦努蒂( l a w r e n c ev e n u t i ) 的异化策略及彼得纽马克( p e t e r n e w m a r k ) 的语义翻译及交际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夫妇及霍克思在处 理红楼梦诗词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 如“风月债”) 及典故( 如“湘 江旧迹 ) 等所采用的英译策略。 ( 2 ) 译者的文化意识对红楼梦诗歌英译的影响。如陈可培于2 0 0 3 年1 月发表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上的译者的文化意识与译作的再生一论d a v i d h a w k e s 译 的一组诗,文章以咏白海棠七组律诗为分析文本,从 对偶、韵脚、文学意象及诗歌风格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当作者视界与译者视界发 生碰撞时,译者如何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创造出在译入语文 化中可接受的文本。 第二,美学视角。即从美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主要涉及红楼梦诗歌的风 格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等。如,孔祥立“三美论 : 诗词翻译 的理想标准一以许渊冲 英译为例(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 0 0 8 年7 月 第3 0 卷第4 期) ,从音美、形美、意美等三方面对许渊冲翻译的葬花吟进行 评议;张映先 翻译中的文学形象变异与创造式想象( 外语与外 语教学,2 0 0 2 年第6 期) ,文章涉及了红楼梦曲及第三回的西江月词 的文学形象的翻译;冯庆华编著的红译艺坛一 翻译艺术研究中专辟 章节探讨了“红诗”意象与“红诗”英译风格的再现及其再现的“情趣美”与“适 度美等。 第三,语言学视角。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红楼梦诗歌英译进行探讨。 如傅惠生英诗的音韵表意与 两种英译比较( 外语研究1 9 8 9 年第 2 期) ,文章根据英语辅音、元音的特点,引入元音分析法,通过统计元音的使 用频率来分析音色的使用效果;李姝瑾匠心独运两丛菊译笔平分一脉秋一从 功能目的论析 菊花诗二译本( 红楼梦学刊,2 0 0 8 年第四辑) ,从功 能目的论出发,论述了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思两个译本在色彩意象、文化典故、艺 术手法的处理上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肖家言、李恒威诗歌隐喻与诗歌主 题的异化翻译 诗歌英译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则运用认知语言学概念隐 喻的概念来阐释红楼梦诗歌中的隐喻意象及隐喻结构的英译策略。 此外,研究者也从叙事学的角度对红楼梦诗歌英译进行探讨,如2 0 0 6 年,安徽大学吴建华的硕士毕业论文 的预叙和d a v i dh a w k e s 的处理 以红楼梦预叙功能为主题,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了霍克思对红楼梦预叙功 能的再现,文中涉及到好了歌、葬花吟、春灯谜以及花名签令、中秋联语 的翻译等等,内容较丰富;还有一些研究集中于红楼梦诗歌中的隐语,即红 楼梦诗歌对于隐曲性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如,肖利华、周瑞英发表在湘潭师范 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汉英谜语比较及其翻译( 2 0 0 3 ) 、郑恩岳发表在中国翻译 上的 诗词中的一些隐语的英译( 1 9 9 3 ) 等。 探讨红楼梦诗词双关、隐喻等隐曲性手法的英译及红楼梦的预叙, 也使研究者注意到红楼梦诗词“一声而两歌,一手而二牍的复调性,如彭 石玉“文化的痛苦 与“痛苦的文化”一论 诗词“隐语( 藏词法) 文化意味的传译( 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0 年) 虽然是从文化接受的 角度来探讨红楼梦诗词隐语的翻译,但在译例分析中已涉及到红楼梦诗 词的暗示性意义;吴士儒试析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 中的几首诗( 四 川外语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1 期) 主要探讨了金陵十二钗判词( 第五回) 及春灯谜( 第二十二回) 中双关语的英译,译例分析中也可见出研究者对诗歌暗 示性意义的理解。 但是,这些研究都集中在对隐曲性修辞手法英译的探讨上,而没有对红楼 梦谶诗进行专项研究,吴建华的论文虽然也提到红楼梦谶诗的预叙功能, 但他的论文不是对谶诗进行专门研究,诗歌的预叙功能只是他论文的一部分。对 谶诗而言,预叙和隐曲性是其极为重要的两个特点。从谶诗入手研究,能使译者 对红楼梦诗歌的预叙功能乃至隐曲性手法的运用有更深刻的理解,关于这一 点,本文将在第三节中加以详细探讨。、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目的 一、 红楼梦谶诗英译研究目的 叶嘉莹在漫谈 诗词1 2 一文中谈到,从诗词的角度来看,红楼 梦中诗词是有高下之分的。其中一类诗词作品,主要用来预示人物的命运,像 金陵十二钗判词,其间用了很多的谜语、拆字,这类诗词,从诗词欣赏的角 度来看,并不是好的诗词,但是,诗词在小说中用短短几句话便概括了人物的一 生,若从小说的角度来看,确实非常巧妙。还有一类诗词,模仿不同人物的不同 风格,这些诗词本身也是有高下之分的。第三类诗词是发自曹雪芹内心的,写出 作者内心真实感受的诗词,这是真正好的诗词。 。 叶嘉莹所说的具有预言意义的诗歌,也即谶诗。说文解字云:“谶,验也。 释名释典艺云:“谶,纤也,其义纤微而有效验也。 谶谣即预告社会变化、 时事动态及个人( 主要针对政治家) 命运的一种谣谚。谶谣在先秦时已有之,后 也散见于各史籍之中,清修古今图书集成曾专设“谣谶 一目,唐温大雅大 1 2 刘世聪主编红楼译评 翻译研究论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4 ,2 5 3 3 8 一 唐创业起居注卷三载,裴寂等欲推李渊为帝,遂奏神人太原慧化尼、蜀郡卫元 嵩等歌谣诗谶,慧化尼歌日:“东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手执双白雀,头上戴 紫云 谶,仿佛是上天降下的符号,带有很大的神秘性。历史上的政治家往 往利用人们的这种迷信与好奇心理,借着谶谣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谶的神秘性往往是通过委婉、模糊的隐喻性语言来传达的。常用的编制方法 有:拆字法、谐音法、双关法、五行法、别名法、特征法等。如新唐书五行 志一中的“草青青,被严霜,鹊始复巢看癫狂”就用“巢作双关,明指鸟巢, 实指黄巢。又如晋书符坚载记载长安谶谣“凤凰凤凰止阿房。这里的“凤 凰”是被符坚俘虏的鲜卑贵族慕容冲的小名。谶谣在“史籍中俯拾即是,足可视 为一种文化现象”1 3 。 红楼梦批判地承继了这一神秘文化现象,第二十二回章回题目就题为“听 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 演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判词即通过梦谶的形式传达了全文的题眼,为整部 小说的人物命运的发展、结局设伏,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 燕泣残红中一曲葬花吟,富察明义题诗评日“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 自不知。”此外还有秦可卿托梦与凤姐儿,宝玉修改诔文,以及黛玉无意中所说 的一些话,如“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作了两个和尚了 ,把宝玉比作渔翁 而自己比作画里的渔婆等。红楼梦中的这种谶言现象俯拾即是,不过经过曹 雪芹的艺术加工,谶的使用并不是为了宣扬什么迷信思想,而是作为隐喻情节发 展的重要预叙手段。这也成为后来蔡义江、梁归智等红学家研究后四十回佚稿的 依据。正因为如此,以谶为纬研究红楼梦诗歌的翻译,可以把诗歌作为小说 情节发展有机组成部分的这一特点突出出来。 此外,谶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红楼梦中,谶的编制形式也多种多 样,其编制方法涉及到了拆字法,如“一从二令三人木,双关法,如“玉带林 中挂,金钗雪里埋”,还有谐音法,“菱花空对雪澌澌”;以“雪 谐“薛 ,隐喻 法,如以风筝隐喻探春后来远嫁海外。这些方法充分运用了汉语语言的特点,一 方面是汉语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的着力体现,另一方面也对翻译这个跨文化交际的 活动提出了难题,但同时也为译者展现其卓越的翻译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从这点来说,研究谶诗的翻译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1 3 谢贵安 中国谶谣文化研究海南出版社,1 9 9 8 ,1 一9 -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 叶嘉莹认为从诗词美学欣赏的角度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有高下之分 的,这个观点很中肯,不过,不是所有具有预言性的诗歌,都不具有纯诗歌意义 上的欣赏价值。红楼梦中的谶诗,制得精巧,因其为小说中的一部分;红楼 梦中的谶诗,制得美妙,因为它也同时是诗歌。这些谶诗,各有不同的分工, 表达上也各有侧重。比如,以金陵十二钗判词为代表的谶诗,更着重于暗示 人物的命运信息,信息量大,信息传达隐晦曲折;以葬花吟为代表的谶诗, 一方面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甲戌本第二十七回回后总评说,这是红楼梦中诸 艳的归源小引) ,一方面又极具美学欣赏价值,傅惠生教授的典籍英译应注意 有意味的形式研究( 中国外语2 0 0 7 年第4 卷第5 期) 以及英诗的音韵表 意与 两种英译比较( 外语研究1 9 8 9 年第2 期) 都从美学角度分析 了葬花吟的英译,他评价道:“葬花辞是红楼梦抒情诗中的一朵奇葩, 是曹雪芹塑造林黛玉形象的力作。 1 4 足可见,谶诗中不仅有偏重于传达信息的 诗歌,也同样有富有美学价值的诗歌。此外,红楼梦中的谶诗还有谜语、花 名签令等诗歌以其隐喻性来传达人物的命运结局。这些谶诗不仅传达信息,还是 人物把玩的游戏,以乐景暗写哀景,这使它们又不同于判词或葬花吟。 鉴于红楼梦谶诗各有侧重,本文根据这一特点将研究内容锁定在红楼 梦谶诗的三项功能上:一为信息功能,以金陵十二钗判词为代表;二为美 学功能,以葬花吟为代表;三为隐喻功能,以春灯谜、花名签令为代表。这 三项划分并非十分严密,葬花吟也会传递信息,金陵十二钗判词中也有隐 喻,只是各有侧重罢了。 三、。本文的研究方案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及对比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红楼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