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周公践位及相关史事探研.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鑫鲞竖整盘鲎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即: 做作者躲j 蟓乡卫啸二咖衫月夕日 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 必须装订在提交学校图书馆的印刷本) 本人完全了解天津师范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定, 按照学校要求向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图书馆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通过校园网向本校读者 提供全文与阅览服务。 图书馆可以采用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因某种特殊原因需要延迟发布学位论文,按学位论文保密规定处理,保 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谢糍:刽晚纽翩虢楞洒嗍知肜年月 中文摘要 周公摄政称王之政治事件不但在西周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对 后世的影响也不可估量。但是关于周公践位称王之事,后世之人却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周公摄政而未称王,有人认为周公既摄政又称王,有人认为周公既未摄 政又未称王,争论了千百年,依旧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拟从与周公摄政称王事件有密切关系的武王享年和成王即位年龄两件 事入手,来探讨周公摄位称王事件的真相。本文主要包括四章:第一章、关于周 公摄政称王事件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武王享年的考证。主要包括后人对武王享 年的几种主要看法,甄别这些看法的合理性和乖谬之处。通过考证,认为武王享 年五十四岁的说法较符合事实。第三章、成王年幼说的辩驳。针对古典文献中关 于成王即位时年龄尚幼的说法,结合历代学者对成王即位时年龄的考辨和自己的 几点看法,认为成王即位时已然年龄不幼,并且很可能已近于二十岁的年龄。第 四章、武王死于五十多岁,成王即位之时年已不幼,则周公摄政称王之事就要另 作考察。笔者以为笼统地称周公称王或者未称王的看法都不十分正确。所以,笔 者不揣愚昧,认为应将西周初的政治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大过程中 去考察周公身份上发生的变化。笔者认为以七年为限,在此过程中,周公的身份 实际上是存在由臣而君又由君而臣的双重变化的,即在七年之中有的年份周公是 君,而有的年份他又变成了臣。 关键词:武王成王摄政称王 a b s t r a c t i ti sp o l i t i c a l l yi m p o r t a n tf o rt h eh i s t o r yo fw e s t e r nz h o ua n da f t e r w a r dt h a t d u c k z h o ug o tt h ep o s i t i o no fr e g e n ta n dp r o c l a i m e dh i m s e l fk i n g b u ti nt h es p i r i to f t h ep o l i t i c a le v e n t ,p e o p l eh a v ee x t r e m e l yd i f f e r e n tw a y so fl o o k i n ga ti t t h e o v e r w h e l m i n gm a j o r i t yo ft h e m 廿l i n kt h a tz h o ug o n gn o to n l yg o tt h ep o s i t i o no f r e g e n tb u ta l s ob e c a m eak i n g ;t h ef e wb d i e v et h a th eg o tt h ep o s i t i o no fr e g e n tb u t n o tak i n g ;t h eo t h e r sa s s e r tt h a tn e i t h e rw a sh ear e g e n tn o rak i n g p e o p l es p e n t 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o na r g u i n gi t ,b u tt h el a s tw o r dh a sn o tc r i t l e t h et h e s i sw i l lp r o b et h et r u t ha b o u ti t b yt h er e l a t i o no ft h e t h r e ei s s u e s , i n c l u d i n gt h el i f es p a no fk i n gw u a n dt h ea g oo fk i n gc h e n ga n dz h o ug o n g ss t a t u s i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1 i s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r e s e a r c h i n gi t c h a p t e r2i st h el i f es p a no f 飚n gw u l i s t i n gt h et h r e es t a t e m e n t sa b o u tt h el i f es p a no fk i n gw u , t h e nc o m p a r i n g t h e m i ti si n f e r r e dt h a tt h el i f es p a no fk i n gw ui sf o r t y - f o u r c h a p t e r3i sa b o u tt h e a g eo fk i n gc h e n g i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i d e aw h i c hk i n gc h e n g i sv e r yy o u n gw h e nh e b e c a m et h ek i n gi sw r o n g m a n ys c h o l a r sh a dp r o v e di t se r r o r a n dis u r m i s et h a t k i n gc h e n gw a sa b o u t2 0y e a r - o l dw h e nh eb e c a m et h ek i n g c h a p t e r4 i st h ew r i t e r s i d e ao nz h o ug o n g ss t a t u s rs h o u l db ec o n s i d e r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o fw e s t e r n z h o ua sad y n a m i cs y s t e m ,s e v e n - y e a r si sab o u n d a r y ,w i t ht h ec h a n g i n go ft h e 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o fw e s t e r nz h o u ,t h es t a t u so f z h o ug o n gc h a n g e sd u r i n gt h et i m e o fs e v e ny e a r s s o m e t i m e sh ew a sal i e g e m a n ,b u ts o m e t i m e sh ew a sak i n g k e y w o r d s :k i n gw uk i n gc h e n g t h ep o s i t i o no fr e g e n tb e c o m et h ek i n g i l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武王享年考4 ( 一) 武王享年的几种说法4 1 享年九十余岁说:4 2 享年五十四岁说:4 3 享年四十五岁说:4 ( 二) 武王享年九十余的乖谬4 ( 三) 享年五十四岁说的合理性6 ( 四) 享年四十五岁说辨析1 1 ( 五)小结11 第三章成王年幼说辩驳12 ( 一) 。年幼说在战国、秦汉至北宋时期的一枝独秀12 ( 二) 质疑的时代:清人关于年幼说的检讨16 ( 三) 清末民初动荡中渐长的年龄19 ( 四) 年幼说之推敲2 0 1 诗经鲁颂圈宫的解释2 1 2 “桐叶封弟”的质疑2 2 3 “伯禽鞭见血,过失由成王 的感慨2 9 4 由周礼而考王龄3 6 ( 五) 成王年龄之我见3 9 ( 六) 全章小结4 1 第四章周公践位考4 2 ( 一) 周公篡位了吗? 4 2 1 成王即位后的短暂摄政时期4 3 2 周公东征及其践位称王4 8 ( 二) 践位的后果6 0 1 伯禽的立而富6 0 2 周公践位称王对鲁国王位继承制度的影响6 2 引用文献6 5 后记6 9 n i 第一章绪论 周公摄政称王问题一直都是西周史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关于此问题的 研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但著作虽多,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仍未能达到 圆满的境地。笔者今不揣愚昧,承前人研究之余惠,也对该问题做些探讨,谬误 之处,敬聆教诲。 于作文之前必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一番了解。按此行文之规则,笔者将于 下面列举前人有重要影响的著作,以为研究现状之综述。 关于周公践位称王这个问题的研究,自古以来就没有中断过。成书较早、为 春秋战国时人追记西周初年文诰册命的汇编集尚书,是研究西周初年政 治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尚书周书中更有八篇诰文是与周公密切相关的, 是后世研究周公摄政称王这件政治大事的第一手材料。虽然后世学者对这些诰文 之中可作为周公摄政称王的证据的资料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是,从尚 书周书的记载来看,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是相信周公确有摄政称王之事的。成 书与尚书同时或稍晚于尚书的逸周书,该书中的作雒解、明堂 解等篇也是研究周公称王这段历史的珍贵史料。专门记载周代礼制的礼记 一书也为今人研究周公摄政称王这段历史提供了方便。其他的先秦典籍对周公践 位称王之事也多有记载,并且各家亦都有从自己的立论出发对周公践祚称王之事 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如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不但多有关于周公摄政称王一事的记 载,而且也常常可见诸子对此事的研究和看法。在孟子、苟子、韩非子、 墨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各家不但都对周公摄政称王之事皆有记载,而 且往往从自家尊奉的仁、礼、法、贤等观念出发解释周公摄政称王之事。其他如 左氏春秋这种史书特征更为明显的典籍中,亦有对此事的记载。而这些大抵 成书于春秋战国或者更早一些的典籍关于周公践位称王一事的看法虽然有所不 同,但是大体是相信周公践祚称王一事是真实存在过的。 西汉之时,稍早于史记成书的韩诗外传、:淮南子等书,关于周公 摄政称王一事的看法大抵上也是承认的,至史记问世,其书有诸多篇中皆载 有周公摄政之事,如鲁周公世家中称“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其他多篇亦有类似 记载。“成王幼,周公摄行政当国”的观点自此以后多为人信奉。但无论成王年 幼的观点是否正确,从史记等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西汉之人还是承认周公 有摄政称王一事的。 但是,到了东汉随着大一统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皇权在中国社会的纵深发 展,以及受前世王莽之流的野心家借周公摄政称王一事大做文章,阴谋篡权之事 的影响,在东汉,否定周公摄政称王事件的趋势出现并迅速地加深,因而东汉时 代对周公摄政称王一事的研究开始具有向与春秋战国时代相反的方向发展的趋 势。以下各代这种趋势更为强烈,对此事的研究也就更加讳莫如深。至于南宋, 随着程朱理学的繁盛,封建伦理观念的深入人心和皇权的高压等诸多因素的影 响,周公摄政称王一事被否定或者被曲解的事情就极为常见了。至清代随着乾嘉 考据学的兴起,出现了一股疑古风潮,周公摄政称王之事被重新研究和思考,这 其中以崔述( 崔东壁遗书) 和皮锡瑞( 今文尚书考证) 为代表。此二人以情 理加之文献考证推断成王年幼之说不可信据。崔氏还专做周公相成王( 上、中、 下) 考证三篇。可见崔氏是认同周公摄政之说的,但于称王之说则没有涉及。 清末民初,时逢乱世,是中西思想碰撞和交流最为激烈的时代,新的史学方 法和史学思想涌入中国。这就为周公摄政称王问题的研究带来新的契机。但是, 有影响的著作并不多见。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周公摄政称王问题的研究依旧余热不减,开始涌现出大 批佳作,但是,这其中仍以周公摄政称王说为主流的观点。现举几篇有代表性的 文章以资说明。 主张周公摄政称王的文章中,始作较早且影响较大的是顾颉刚的周公执政 称王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 - ( 载于中华书局文史第二十三辑) 一文。 该文通过罗列、分析、辩驳各代关于周公践位称王说的记载,分战国秦汉、西汉、 东汉以下三个时期对周公摄政称王说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又兼之以近世出土的 青铜铭文相佐证,证明周公确曾摄政称王。该文论证严谨,史料分析精当,所得 的结论令人信服。 十几年后,徐中舒先生在其发表的西周史论述( 上) ( 四川大学学报 1 9 7 9 年第3 期) 一文中,首次提出青铜铭文中“咸王 一词该是周公与成王并 2 立称王的明证一说,影响深远。 三年后,刘起舒先生又添力作由周初诸 作者论周公称王的问题 ( 载于人文杂志1 9 8 3 年3 期) ,通过考辨诸诰文的作者,认为诰文中的“王 皆是周公,并且辅以近世出土的班簋等青铜铭文证明周公确曾称王。 又六年,晁福林先生也以其大作论周初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 北京师范 大学学报1 9 8 9 年第5 期) 为周公摄政称王说添砖加瓦。该文全面考察了自武 王灭商至周公东征胜利的历史,通过分析尚书大诰等文献和近世的青铜器 铭文认为周公摄政称王确有其事。 近年一批后辈学者的涌现,也为周公摄政称王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说法。这其 中以启良的周公事迹新说( 载于江汉论坛1 9 9 1 年第5 期) 一文最为激进, 该文不但认为周公摄政称王了,而且认为周公的摄政称王实际上应该说是谋篡天 子之位,更认为周公的称王实际上在西周的历史上造成了东西两个并立的政权。 此文观点的正误暂且不谈,但其文是代表现今后辈学者之中渐渐形成的某种风 气。 其他赞成周公摄政称王说的文章还有很多,不再列举。 相较于摄政称王说的兴盛,其它各说则乏善可陈,并无可称道的佳作问世。 兹举一两篇以为争鸣之用。如王慎行的周公摄政称王质疑( 河北学刊1 9 8 6 年第6 期) 、赵儒迎周公称王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 9 月) 等。 从现今史学界在周公摄政称王问题的研究状况上看,周公践位称王说可谓一 枝独秀,但主流却不等于真相,周公摄政称王问题的研究还有赖于更多史料的发 现和整理分析,需要更多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第二章武王享年考 ( 一) 武王享年的几种说法 关于武王的享年问题,历代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种说法: 1 享年九十余岁说: 今本竹书纪年卷下:“冬十有二月,王陟,年九十四。 皇甫谧帝王世纪:“十年冬,王崩于镐,时年九十三。 小戴礼记文王世子亦记有文王与武王论梦借寿的故事,称“文王九十 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当然该文中所记的故事因其颇具戏剧性,又充满神 秘主义宿命论色彩,使其看起来更像是民间故事,而非历史真实。因之也只能作 为参考史料。 2 享年五十四岁说: 古本竹书纪年:“武王年五十四。 路史第四卷所记同。 3 享年四十五岁说: 陶弘景真诰卷十五“( 武王) 年四十五。” 笔者将对以上三种主要的说法试做剖析,以寻求每一种说法合理和不合理之 处。兹论述如下: ( 二) 武王享年九十余的乖谬 第1 种说法中,无论是王国维所说的“九十四”还是帝王世纪的“九十 三 ,如若与文王长寿,享年九十七而终的记载相联系,则文、武二王父子相继 几达二百来年,该种现象明显与事理相殊谬,兹不赘言。且据传世文献中较为可 信者中,有关于文、武二王的享年的记载也多不实之处,现试举小戴礼记中 记载为例: 文王谓武王日:。女何梦矣? - 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一文王日:誓女以 为何也? 一武王日:。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 骨文王日:誓非也古者 “( 武王) 年四十五”一句为陶弘景真诰卷十五注文中引用。 4 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骨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 三而终。 此段记载前人多疑之,如宋人金履祥考证说:“竹书纪年曰:武王年五 十四履祥按:文王世子篇称:文王谓武王曰:我百,尔九十吾与尔 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前辈多疑焉夫年之长短,命也 虽圣人岂能以与其子哉? 且如其言,剐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前此以生伯邑考矣 武王八十一而生成王,后此人生唐叔虞焉人情事理所必不然也按:文王世 子乃合古害数篇为一篇,其篇目尚在每章之首与其终,曰:文王世子曰、 教世子曰、周公践阼日、庶子官日、天子视学曰、世子之记而此 章,于上下文燕所系,此必俗传之附会耳! 今依竹书纪年之年,以明载记 之讹杂云一 金氏认为礼记文王世子所记之事为附会、讹杂之说,文、 武二王九十余岁之说不可信。笔者以为金氏之说正确。 又笔者揣测,文、武二王享年九十余岁的说法或许也与中国历史上盛行的“有 令德以享长寿”的贤明长寿观有着一些联系。在中国古代,由于对于美德的追求, 因此赋予了有美德的人许多传奇的经历和令人称羡的天赋,尤其是对有大的功德 或者是大贤明的人更是如此。因为在中国古人的想法中,判断该人的德行的标准 实际上就是该人能为他人做些什么,也因此有大德的人必然是利用其天赋来泽被 苍生,为百姓的幸福而服务的人,而想要这种福利长久地绵延下去该人的长寿就 成为必要的条件了。所以这种令德而长寿的观念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功利观和权从 德来的观念的体现。因此令德而长寿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长寿也成为这些大 德之人必然享受的福利之一了。不可避免的,这种令德而长寿的观念在中国许多 传世文献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这种观念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传世文献中关于上古 时代有大德于天下苍生的三皇五帝和尧舜禹汤等古圣人年寿的记载。如帝王世 纪中记载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而崩 ,轩辕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一百一 十岁 ,“帝喾在位七十五年,年百五岁而崩”等等,此类记载不可枚举,此不赘 述。所以再看文王享年九十七岁,武王享年九十三岁的记载也就可以理解其出现 的必然性了,该种说法对文、武二王享年的夸大似乎也不是难以接受了,毕竟比 王梦鸥译注,王云五主编:礼记今注今译文王世子,台湾商务印书馆有限股份公司 1 9 7 0 年1 月第l 版,第2 7 4 页。 金履样:资治通鉴前编卷六,文渊i 矧四库全书本。 5 起上古的三皇五帝等古圣先贤,文、武二王的年记还算年轻的了。 且亦有人推测第1 种说法或许为“九 、“五”之误导致的。该说以列举今 人往往还会犯有这样的错误的现象以支持“九 、“五 之误导致的第1 种说法的 观点,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最后从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和中国上古的社会物质条件的角度讲,笔者认为古 之高寿者虽不乏其人,但是必定不会是普遍现象。即令文、武时代的医疗卫生条 件和物质条件水平比诸前代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文、武二王又以帝王之尊比诸 其他同时代之人而享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是文武时代的医疗条件和物质水平依 然是脱胎于前代,其原始性和低效性是不言而喻的。文、武二王既身处于那个时 代,就不可能超越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与医学水平的限制而享有与之不符 的长寿。况且是父子两代相继享有总数几达二百年的高寿,此甚为罕有。即令今 日医学和物质都空前繁荣的中国社会这种现象也极为罕见。 ( 三) 享年五十四岁说的合理性 关于第2 种说法笔者认为是较符合事理的说法,并且也多与文献记载相印 证。 在由今人考订并认定其记载可信性及史料价值都较高的逸周书度邑一 篇中记载有武王姬发答周公“问害不寝 的一段话: ( 武) 王日:。呜呼,旦惟天不事于殷,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飞鸿满 野天不享于殷,乃今有成雏天建殷,厥征天民,名三百六十夫,弗顾,亦不宾灭用 戾于今呜呼于忧,兹难近饱于恤展,是不室我未定天保,何寝能欲。 从“呜呼,旦惟天不享于殷,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飞鸿满 野 一句可显见武王在克商之后至答周公问询之时的年龄绝不超过六十岁,至多 五十多岁。“至于今六十年 绝非确指自己已经六十岁了。正如后人推断的那样: “这六十年是举其成数而言,从武王还未出生到克殷约六十年,那么武王死 时很可能只有五十多岁。”圆况周公旦为当事之人,自应知其理,毋须确指其年数, 而且举其成数而言更能反映周之励精图治,保定天下的王业得来之不易,也更适 合当时的气氛。此事亦被引入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一篇中,其文日:“武 杨朝明:if 1 籍新识周公事迹考证,博+ 学位论文2 0 0 0 年2 月,第4 7 页。 顾颉刚遗著: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中华二 s 局文史第1 8 辑,第卜3 页。 6 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 王日:告女:维天 不飨殷,自发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 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 寐! ”史记正义解“于今六十年,从帝乙十年至伐纣年也。言纣父帝乙 立后,殷国亦衰,至伐纣六十年间,谄佞小人在于朝位,忠贤君子放迁于野。 又史记集解引徐广之言日:“此事出周书及随巢子。 史记正义对 “六十年 的解释较为详尽,笔者以为确。且从史记集解引述徐广之言来看, 周书及随巢子两书为战国时代人追述周初史事之作,虽不乏揣测不实之 处,但是两书的作者因其所处时代与周代不远,所记之事还是大体可信的。由此 可知,至少在汉代所见的战国时代的典籍之中已经存在武王在答周公问询之时的 年龄不会超过六十岁的观点,至于司马迁时采信其说而入周本纪,前后相承, 也可说是其来有自。 上文据逸周书、史记等文献记载推知武王在克商之后不久答周公问询 之时的年龄在五十多岁,这是合乎情理的推断。但是更进一步将武王的年龄具体 化则首先应对以下两个问题作出判断,即武王即位之后是否立即改元的问题和武 王克商后在位年数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对这两个问题的 不同回答将直接影响到对武王享年问题的回答。 事实上,后人在武王在位年数,及武王即位之后是否立即改元的问题上,众 说不谐,存有极大分歧。 关于改元问题的观点大体上分为即位后立即改元说和即位后未立即改元说 两种。前一种说法以朱右曾、顾颉刚为代表,此派学者大多是据逸周书中的 某些章节中武王时期纪年形式的特点而判定武王在即位之后采取了立即改元的 做法。而杨朝明先生则认为因朱、顾等学者所举能够支持武王即位改元说法的那 些逸周书中的篇目存在极大的不可靠性,因此这些篇目中的“记年方式是否 符合实际也便成了问题 ,进而判断“武王即位以后并没有改元,而是接着文王 受命之年接着记年”回。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第二种说法的正面阐述。笔者则以 为第二种说法实际上在一些传世文献中是有所反映的。比如在l :尚书武成篇 中记载:“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 杨朝明:l 开籍新识周公事迹考证,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 0 0 0 年2 月, 第4 9 页。 7 德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此处的“惟九年”有人理解为文王 受命九年之意,但是考察尚书周书武成篇所作的写作背景,此篇当为武 王即位后征伐商纣遇到挫折时,借天之名向天下人( 主要是向大小诸侯们) 宣扬 其征讨商纣之事的正义性,是激励民心、鼓舞士气之作。当是续文王之受命之年 而言之,亦即武王即位之第二年。又史记索隐称:“言十三年伐纣者,续文 王受命年,欲明其卒父业故也。 史记集解亦引徐广之言,日:“谯周云史记 武王十一年东观兵,十三年克纣。 徐氏之言亦与即位未改元说相近。对武王即 位而未改元说进一步进行完善的则是美国学者倪德卫提出的“一王双元( 年) 说 。 该观点认为“所有的天子通常都有两个元年实际继位第二年与服先王之丧 期满后正式即位的元年”。之后又一位美国学者夏含夷进一步对“一王双元 ( 年) 说 进行完善和补充,发展成为“二王共用同一年历说 。这些西周史研 究的成果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现兹以“一王双元 说为确,加以古籍中的记载及 注释,暂定武王自继位至灭商共历五年。 另外,关于武王克商后的在位年数的问题,同样也存在着极大的分歧。总结 起来大约有“七年说”、“六年说 、“四年说”、“三年说 以及“二年说 等。在 这众多的说法中,笔者以为“二年说较为确实。“二年说 主要源于尚书金 滕篇中“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王翼日乃瘳。武王既丧,”的 记载。该说法为其后的史记封禅书、史记周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 等篇所采信。“其后的三年说、四年说主要是在二年说的基础上形成,或所据史 料较晚、或者其所持年数与实际相差较大,或缺乏史事佐证。 回又“六年说 虽 有今本竹书纪年、逸周书明堂解以及帝王世纪为源,正如夏含夷所 言,“克商后六年崩的说法来源于刘歆的三统历,为魏晋以来不少传统史 学家所信从,这个说法在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的整理过程中起了重要的 作用。 圆据今日史学界对刘歆三统历的研究,早已指出该历法在关于夏商周 三代年历的推算中错谬之处极多,其所推据出的六年之说自然也就难以采信。“七 年说 又是源于六年之说而形成,因此亦不可信。所以,笔者以为武王灭商后在 位二年而崩的说法为确。 对上述两个问题做出判断后,我们根据文、武二王父子相承,两人的年龄差 曹定云:从 看两周积年与武王克商年代,殷都学刊2 0 0 0 年1 2 月。 【美国】夏含夷:也说武王卒年,文史第2 9 辑,中华二f 5 局1 9 8 8 年版。 8 数一定这一事实,如若能推断出文王的享年,则武王继位时的年龄便可推断,加 之武王在位的7 年之数,即可知武王享年几何。 考诸今本竹书纪年,有如下记载: ( 1 ) 。季历之十年,飞龙盈于殷之牧野,此盖圣人在下位将起之符也季 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为周文王靠( 宋书志第十 七符瑞上卷二十七所载亦同) ( 2 )。( 武乙) 二十一年,周公直父薨三十四年,周公季历来朝, 王赐地三十里,玉十嗥,马十匹三十五年,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王畋于河、 渭,暴雷震死( 文丁) 元年丁丑,王即位,居殷( 自洙归殷邑) 二年,周公 季历伐燕京之戎,败绩四年,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克之命为牧师 五年,周作程邑七年,周公季历伐始呼之戎,克之十一年,周公季历伐翳 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王杀季历王嘉季历之功,锡之圭瓒、柜鬯, 九命为伯,既而执诸塞库季历因而死,因谓文丁杀季历十二年( 周文王元 年) ,有凤集于岐山膏 今从上述2 条史料推断,若周公直父死于商王武乙在位第二十一年,则季历 即位元年当在商王武乙二十二年,至文王出生之时,按今本竹书纪年所记, 季历十年当为武乙三十二年,此年文王出生。又商王文丁于其在位的第十一年杀 季历,武乙的后三年加上文丁的十一年,那么文王于文丁十二年即位之时大约十 五岁左右。 又于同书中还有如下记载:“( 帝乙) 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 夏六月,周地震。 而关于这场地震,吕氏春秋制氏篇亦有记载:“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 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 比较上述的两条材料,很明显可看出两书关于这场地震发生的年代有一定的 差距。按照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这场发生在周地的地震最晚发生于周文王 即位后的第五年,与 吕氏春秋记载的八年之数有三年的差距,何者为确? 纵观 :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关于这场地震虽仅寥寥数语,但是联系前文不 难看出其以商王朝各代商王在位年间所发之事为主要记述内容,其他各地所记为 辅的记事特点。这种记事方法更能反映当时商王朝天下共主的地位的史事,同时 9 也反映出那时周的实力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但是仍旧没有达到取商王朝而代 之的地步的事实,所以以商王为记事主线,兼及周地的记事方式更为可取。而吕 氏的记载虽更为详尽,但似乎受到“天人同感”的影响,将地震之因与文王之 病相联系,难免有些牵强。 又按大戴礼记文王世子篇中的记载,“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而生 武王。 又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结合前面两则材料,文王若于其 父季历被杀后,于十五岁左右即位立国,按照今本竹书纪年推论,则周地发 生地震之时文王1 9 岁左右,而武王当时应该还是一个只有四岁左右之龄的稚儿。 如此幼子又如何问疾于文王,更不用说宛如明理之人那般孝心拳拳的“不说冠带 而养 了。若按照吕氏春秋所记8 年而言,则文王此时大约已有二十二岁左 右,则武王当时亦有八岁左右的年纪,古人于八岁左右之时已被当时人认为是应 明事理之龄,武王问疾于文王便有了极大可能,其“不说冠带而养 情况的出现 也可以理解。所以笔者揣测,疏证所记“夏六月,周地震”,似不应与帝乙三 年连读,或应为帝乙六年之事。 又据今本竹书纪年中记载: ( 1 ) ( 帝乙) 九年,陟 ( 2 ) ( 帝辛) 三十三年,密人降于周师,( 文王) 遂迁于程王锡命西伯, 得专征伐约案:文王受命九年,大统未集,盖得专征伐,受命自此年始 按帝乙六年时,文王二十一二岁左右,加帝乙在位之第七、a - - 年以及在三 十三年后获得征伐之权,则文王受命之年约为五十六、七岁左右。文王寿命年龄 定于此两数,又恰恰与尚书无逸中所记载周公旦在追述文王时创业之艰难 的情况时所说“文王受命惟中身 的情况相符。所以,行文至此大体可暂定文王 受命之时的年龄为五十六、七岁左右。接下来该讨论一下文王自受命之时起,共 经几年而薨的问题了。 按今本竹书纪年记载“( 帝辛) 四十一年,春三月,西伯昌薨 ,此记 载说明文王受命大抵为七年之数。按史记周本纪,则有如下记载:誓西伯阴 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苏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诸侯闻之, 与今本竹书纪年“周文千昌薨于帝辛四十一年”的记载不同,美国学者夏含夷通过对 “五星聚于房”这一重要的天象记录的研究,确定其发生于公元前1 0 5 9 年,冈此认为文王 的卒年在帝辛三十七年。但是,关于文王受命之后七年而薨的说法是肯定的。详情请参见夏 含夷 与武王克商的年代( 中华二f 5 局文史第3 8 辑) 一文。 l o 曰:西伯盖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 明年,伐邗明年,伐崇侯虎明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西 伯盖即位五十年- 则史记周本纪亦言文王受命为七年之数。文王受命之 年加受命后在位年数,则文王享年大概六十三、四岁左右。按文王与武王相差十 五岁记,则武王即位之时为四十八岁左右。明确了武王即位时的大概年岁,再加 上上文推断的武王在位共计七年之数,两者相加之数即为武王的享年之数。 综合前文对文王享年、薨年、武王即位之龄的探讨,结合史记周本纪 中对武王伐纣过程的详实记载,兹定武王克商时已在位五年,加上克商后的二 年,则武王共在位七年。文王崩时武王大约四十八岁左右,加上在位的七年, 则武王的享年大约为五十五岁左右,虽与第2 种说法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大体 上与逸周书度邑、史记等书所记内容相合。所以笔者以为第2 种说法 为是。 ( 四) 享年四十五岁说辨析 第3 种称武王享年“四十五岁 虽与逸周书所记相合,但是若武王享年 四十五岁,减去其在位的七年,则文王崩时大约为五十三岁。又尚书无逸 以及史记周本纪中都有“( 文王) 享国五十年 的记载,如此推算,文王 在三岁之时便应已继位,这与事理不符。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补注 中称“真诰十五引竹书作年四十五,疑有倒误。今本纪年亦作年 五十四。”此说概近于事实。 ( 五)小结 通过上述对武王享年三种说法的分辨,笔者认为武王享年五十五、六岁左右, 比之于九十余岁和四十五岁的说法能更好地与文献记载相合,且似乎更贴近事 理。所以定五十四岁说为确。而笔者之所以大费笔墨对武王的享年进行考辨,实 因武王之享年问题与下文将说到的成王即位时的年龄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到对周 公践位问题的判断。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9 月新l 版,第2 5 页。 l l 第三章成王年幼说辩驳 上文已经考证了武王的享年大约为五十五、六岁,那么武王崩时,作为武王 长子的成王姬诵真的如许多史籍中所记载的那样“幼小”吗? 本来中国古代天子 即位之时,年龄幼小者不乏其人,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例如西汉末期许多皇帝在 即位时年龄就极为幼小,有的甚至在即位之时刚刚出生几个月而已。天子年幼即 位,因还不具备处理政事的能力,所以长期不能理政而导致王权的旁落也是事之 常理,本就无须抗辫。武王死,子成王姬诵即位,史籍载其年幼,政事为辅臣周 公所持,似乎非常合于事理。但是由于古今之人对于“幼”的不同理解以及从史 料文献中所透露的种种蛛丝马迹来看,成王即位时的年龄似乎并不幼小,甚至以 今天人们对于幼小的定义来看,成王在即位之时很可能已经成人或者接近于成 人。而成王即位时的年龄问题不但影响到西周积年的推算、西周初期政治形势的 厘定等一系列西周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的研究结果,而且也关系到本文中所关心 的周公是否践位等重要问题的探讨及判断,因此本文有必要对成王即位时是否年 幼的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前文已经说过在众多的传世史料中,关于成王即位时的年龄,大多数的著书 立说者皆秉持“成王幼小”的观点,甚至有的典籍中称成王即位时尚在襁褓。从 时间跨度上分析,因时代极为相近,所以说法也一脉相承,“成王幼小的观点 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的发展: ( 一) 年幼说在战国、秦汉至北宋时期的一枝独秀 战国、秦汉至北宋时期历经两千多年,这期间历代学者们基本上持“武王崩 时,成王年幼说 。但是,对于成王即位之时的年龄到底幼d , n 什么程度,又众 说不一。大抵上又分为“尚在襁褓说”和“年龄在十二至十五岁之间说 两种。 大抵可确信为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礼记明堂位中记载:“武王崩。成王 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而明显与礼记明堂位中的该条记载相 关的逸周书明堂解一篇虽不知其确切的成文年代,但是其所记载的“既克 纣六年,而武王崩,成王嗣,幼弱,未能践天子之位。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 年,而天下大治 之语与礼记- 明堂位明显相呼应。所以近人王梦鸥认为礼 1 2 记明堂位的“第一大段似颠倒明堂解的原文而成回。而顾颉刚在其 遗著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中则认为:“逸周书明堂解是编者把礼 记明堂位的文字重新排列而成。 o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就逸周书明堂 解而修改礼记明堂位,还是就礼记明堂位而重新排列逸周书明 堂解,两者之间有极大的相似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以哪个为根据而改 另一个似乎不是个重要的问题。礼记的其他篇目亦有关于成王即位时的情况 的描述,如礼记文王世子一篇中就有“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 而治 这样的记载。除礼记和逸周书外,其他的先秦典籍也屡屡出现 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的说法。如苟子儒效篇中记载:“武王崩,成王幼。 其他如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中也多明确记载“成王幼”,此 不一一列举。这些大抵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先秦典籍虽然都未记载成王即位时的具 体的年龄,但是成王幼的观点还是非常明确和一致的。 战国之后的秦汉时代,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对周公的崇尚的加深,先秦 时期的成王幼弱之说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空前的发展。如成书于西汉初期的淮 南子要略训一篇中记载:“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 成书略早于史记的韩诗外传中也记载:“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承文武 之业,抱成王而朝诸侯。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其后武王既崩,成 王少,在强葆之中。一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 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 淮南子与史记二书的其他章节虽再不见“王 在襁褓 这样明确的记载,但是淮南子汜论训、史记周本纪、燕世 家、管蔡世家、卫世家、宋世家、昭帝纪等多篇亦笼统地记有成王少 的说法。 其他较晚的汉代典籍中,如谣汉桓宽所编盐铁论卷三中记载:“周公抱 成王听天下,恩塞海内,泽被四表,矧惟南面,含仁保德,靡不得其所。诗 云:夙夜基命宥密。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 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汉书贾谊传中亦云“昔者 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一 :大戴礼记保 傅与汉书贾谊传的记载殊无二致,又汉书王莽传引泉陵侯刘庆上 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影印台湾商务印书馆本,第4 2 页。 顾颉刚: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文史第1 8 辑,中华j f 5 局1 9 8 3 年版,第2 5 页。 1 3 书言:“周成王幼少,称孺子,周公居摄。 在同传中还记载道:“周武王既没, 周道未成,成王幼少,周公屏成王而居摄,以成周道。 直接论及周成王即位之 时具体的年龄的著作虽不多,但是亦有少量传世。如贾子新书修政语下在 记载周成王问道于粥子之事时写道:“周成王年六岁,即位享国。 至东汉时期,关于周成王即位时的具体年龄虽仍不脱幼小之范畴。如通 典职官十二引汉班彪上书,日:“昔成王为孺子,出则周公、召公、史佚, 入则太颠、闳夭、南宫适、散宜生,左右前后皆正礼。”可见东汉时人虽仍旧认 为周成王在即位之时尚是弱龄,但是言行已能够依礼而动,说明即位之时的成王 一定不会是一个尚在襁褓的婴儿了。又东汉经学家们在遍注群经之时也曾有人明 言武王崩时成王已有十岁。王肃、许慎等多提成王即位之时为十三岁。亦有人提 出十四岁的说法。 三国时期,由于东汉的统治土崩瓦解,天下各种势力开始竞相逐鹿中原,烽 烟四起。在这种形势下,思想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接触一些新的元素,在许多 问题的看法上不再墨守成规。虽然在成王即位时的年龄上仍旧以成王少为主流观 点,但是已经开始反思,所以在这一时期的一些著作中已经能够审慎地看待成王 幼小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已经产生为成王幼少的观点寻求合理的理论解 释的意识了。比如陈寿三国志魏书十三引王朗上书,日:“武王既老而生 成王。”又于同书的魏书二十五中称“昔成王幼冲,未能莅政,周、吕、召、 毕,并在左右。 短暂的大一统的西晋皇朝灰飞烟灭后,中国历史迎来了它漫漫征途中最为血 腥、黑暗但也是最为精彩纷呈的华丽时代南北朝时代。这一时期,成王幼的 观点仍占主流。这在该时期成书并传世的文献中多有反映。如后汉书申屠刚 列传记载:“臣闻成王幼少,周公摄政。”同书班彪列传中又云:“昔者成 王为孺子,左右前后,礼无违者。 同书的舆服下在解释袍之由来时说: “袍者,或日周公抱成王宴居。 虽成书于初唐却是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齐一朝史 事的李百药的北齐书王昕列传中引王唏之言,日:“周公抱成王朝诸侯, 摄政七年,然后复子明辟。”李延寿的 :北史高允列传亦引北朝之人高允之 语“追念周公抱成王之事。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在南北朝之时,周成王 不但年幼,甚至可能和尚在襁褓也所差无几,可以说南北朝时代的观点似乎更与 1 4 西汉时期的观点相近。 至唐代,这种局面也未有改观。例如房玄龄监修的晋书中舆服志也 解释了袍服的来历,书中说:“周公负成王,制此服衣,至今以为朝服。 这与前 文所举后汉书舆服下之文大体相似,大抵上可将该段记载看作后汉书舆 服下中记载的补充和解释。在此处,将“负 字理解为“抱”或“背”都能合 意。尚需背负之人除了身体残疾之外,只能是年龄尚幼,无力行走之人了,所以 这里说的成王即位之时的年龄也不会太大,更不可能是成年人了。另外,该书其 他各处篇章对成王的年龄也多有描述。如后妃下中也说“成王冲眇,托万机 于上公。 傅玄列传中引傅玄上书之言,日:“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 故有伊、周之事。”儒林列传直言“成王幼弱 ,载记二十六中引段业之言, 称:“昔成王弱龄,周召作宰。 与前文提到的后汉书、北齐书相比,笔者以为沈约的宋书志四 关于成王即位时年龄的推断更令人信服。沈括在书中引春秋左氏传中晋侯语: “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 又述 “贾( 逵) 、服( 虔) 说皆以为人君礼十二而冠也。古尚书说武王崩,成王年 十三。 又由此推断道:“武王以庚辰岁崩,周公以壬午岁出居东,以癸未岁反 礼周公冠成王,命史祝辞辞,告也;是除丧冠也周公居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材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分析与节能考核试卷
- 疫病防控监测设备使用与维护考核试卷
- 羽绒制品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考核试卷
- 舞台灯光设备的人机工程学考量考核试卷
- 英语电影分析与讨论考核试卷
- 石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 羽绒加工企业生产安全应急预案考核试卷
- 纸质文具行业市场前景与消费趋势预测方法考核试卷
- 天然气开采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与分析考核试卷
- 石材表面装饰工艺探讨考核试卷
- 2025-2030工程塑料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涂料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锌银电池的资料
- 七人学生小品《如此课堂》剧本台词手稿
- RFJ05-2009-DQ人民防空工程电气大样图集
- 毕业设计(论文)-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管理资料
-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23年版)
- 农户贷款管理办法银监发〔2012〕50号
- 儿科-补液-液体疗法课件
- 优生优育TORCH检测临床意义与临床咨询课件
- 《踏雪寻梅》合唱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