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及制度完善.doc_第1页
论我国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及制度完善.doc_第2页
论我国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及制度完善.doc_第3页
论我国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及制度完善.doc_第4页
论我国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及制度完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当前,世界各国对一般人格权制度的设立纷繁多样,各有特色,我国亦在探索论证之中。有感于目前我国一般人格权制度在设立上存在的缺憾以及该类案件在审理中给审判人员造成的困扰,本文拟以一个多年前因医院的过失,两家相互错养孩子的“串子”案件为例,探讨一般人格权的本质和特点,说明审判实践中我国民法对一般人格权的保护状况,结合国内一些典型的案例,对我国一般人格权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同时针对现阶段的审判困难提出应对措施。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共 22157 字。本文的第一部分为一般人格权的本质及相关问题论证,该部分在简略介绍了人格的词义由来、相关概念和发展状况之后,对一般人格权的本质是权利还是法益进行了辨证和论述,分析了法益和权利的区别,对一般人格权的法益性质进行确认,得出其本质是法益的结论,再由其本质是法益,结合其特点无论侵害人侵害的是受害人的身体还是精神,其保护对象都会涉及到人类情感,再得出“一般人格权的救济途径是精神特质的物质表现”这一结论,认为明确一般人格权保护对象的意义在于为一般人格权提供了保护依据,同时可以有效扩大受保护的主体范围。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还论证了排除法人一般人格权的观点,认为法人不能成为一般人格权主体。本文的第二部分为我国一般人格权立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该部分先对我国目前关于一般人格权的法律规定进行收集、汇总,再提出案例,简单介绍案情后,陈述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的身份权和人格权的讨论、一般人格权制度设立和条文设计上存在与侵权法规范脱钩的问题和由此给审判工作造成的困难。本文的第三部分为国外一般人格权制度比较及我国制度轮廓设计,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法国、德国、瑞士、越南这几个国家民法典中关于一般人格权制度的概况及特点,对德国民法典和瑞士民法典的一般人格权制度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日本民法的相关特点,从中得到启示,认为在一般人格权的立法上,我国民法典的应然做法是:将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规定于一处,并指明一般人格权的基本权利属性,将宪法关于人权的精神实质体现于一般人格权的规定之中。1本文的第四部分为现有立法条件下一般人格权制度的完善建议及应对。该部分结合“串子案”中凸显的问题,分为两个层面考虑,先是从立法层面考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将人格权独立成编;2、将亲情权和安宁权明确为具体人格权;3、将尚无法明确为具体人格权的一般人格权分为生存类法益和精神类法益,根据两类一般人格权的特点分别予以保护;4、规定赔偿数额的确定原则,排列考虑因素的位次顺序,避免保护功能被弱化;5、适当改变补偿性机制传统,强调事前预防与惩罚性机制。在提出上述建议后,分别论述了理由和意义。再从审判实务层次考虑,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1、从提高办案人员的能力入手,认为审判人员应当加强学习、大胆断案并提高办理精品案件的意识;2、从案件的解决方式上考虑,结合一般人格权类案件的特点,认为加强调解工作是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最佳途径;3、统一当地精神损害赔偿金上限,让精神损害赔偿金的上限随死亡赔偿金及相应等级的伤残赔偿金标准变化而变化,一来可统一当地赔偿标准,二来也可以随着当地赔偿标准的提高增加精神损害赔偿金的上限,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关键词:一般人格权保护 不得比较2建议abstractnowadays, each of states around the world has their own unique systemto govern the general right of personality, while china, as not different fromthe others, is working on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ver the same topic. infact, existing defects as incorporate within current system in respect to right ofpersonality had already impose certain confusion to the tribunals when theyjudging the case.base on the scenario that two chinese families raise otherschild due to gross negligence of hospital one year ago, the author seeks toconclud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right of personality and intent tobrief the protection of general right of personality under applicable chinesecivil law. besides that, by reference to certain domestic model cases, thisarticle also raises a proposal to smooth and perfect the existing system forright of personality and provide certain methods for settlement of toughquestion as maybe faced by the tribunals.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screening the nature of right of personalityalong with discussion over certain related matters thereof. after briefingphrase resources, relevant definitions and development for right of personality,the article triggers a debate over the matter whether the nature of personalityright should be defined as legal right or legal interest, analysis working is alsoprocessing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egal right and legal interest before theauthor reach a conclusion that the nature shall be determined the right ofpersonality as a legal interest. in consideration of legal interest principal andeach of its unique aspects, and regardless the person who suffered physicaldamage or mental injury from infringer, the object which such right seek toprotect will cover human emo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further suggestedthat “the remedy to right of personality is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materializepeculiarity of human emotion”, and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meaning ofclearly define the protection target of personality right is not only provide afundamental basis for protection, but also extend the range for the principalwho may enjoy these benefit efficiently. after further explore the topic, thisarticle do not make a favorable decision to cover legal entity within1personality rights and exclude it from this benefit.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issues of chinese legislation onpersonality rights had famed out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in this part, theauthors collects and concentrates all applicabl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reof,and supply certain case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after introducing thebackground, the article analysis paternity and personality rights as appeared inthe proceedings, and express the idea that the difficulties as incurred duringexecution of judgment is because of inharmonic between the systemestablishment, provisions arrangement and tort regulation for the same topicunder personality right.the third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comparison on system of personality righttogether with a framework design. 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part, this articleintroduces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each aspects of civil code amongfrance, german, swiss confederation and vietnam in the beginning of thispart. idea flashing from systems comparison between german civil code andswitzerland civil law after co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 civil law,the author hold a opinion that generality and specific personality right need tobe addressed in certain regulations, and identify the statue of basic right forgenerality of personality right, thereafter transfer, assign and reflect the spiritof human rights under constitutional law to the generality of personality rightas carried by the specific regulations.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mainly focus on the suggestion andsettlement for the purpose of perfection of generality of personality right undercurrent legislation conditions. by reference to all outstanding issues frommis-raising case, this part advise to take account of two layers consideration.one is drawing from legislation, where propose: 1. to conclude personalityright into an independent charter; 2. to exclude parental right and right of liveno disturb from personality right; 3. to classify other undefined specificpersonality rights into existence and mental legal interest respectively; 4. toavoid derogate protection power, setting the priority for different factorsbefore fixing compensation principle; and 5. emphasis on prevention andpunishment system, and revise tradi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reasonably.2after addressing above mention suggestions, the article later discuss thereason and the meaning behind it. another layers comes from practical law,where suggest the following methods: 1.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ribunal,who need to strengthen study and awareness to judge every case precisely; 2.to the reference of chrematistics and dispute settlement in respect to thepersonality right case, it is believed that conciliation shall be a best way toachieve considerable social impression; and 3. to unify the limitation formental injury compensation, such amount shall be amended from time to timein respect to the standard amendment for death and injury compensation. byimplementation these, it could justify lo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alwayscatch up with local economy development as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floating with lo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key words: generality right of personality, comparison suggestion.3目录引言 . 1一、一般人格权的本质及相关问题论证 . 1(一)一般人格权的本质,法益与权利的混淆与辨证 . 11一般人格权不具有一般权利的特征 . 22一般人格权法益性质的确定 . 4(二)一般人格权保护的保护对象及救济途径 . 51一般人格权保护对象的确定 . 52明确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对象的意义 . 53救济途径,精神特质的物质表现 . 6(三)排除法人一般人格权,法人不能成为一般人格权的主体 . 6二、我国一般人格权立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7(一)目前在我国法律中涉及一般人格权的法律规范 . 7(二)案例的提出 . 8(三)案件审理困难和思考 . 91被侵犯的权利客体身份权抑或人格权 . 92与侵权法规范脱钩,弱化了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力度 . 103民法通则第 101 条的条文设计存在缺漏,难以在案件中适用 .1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 条存在问题 .11三、国外一般人格权制度比较及我国制度轮廓设计 . 12(一)几个国家一般人格权制度介绍 . 121法国 . 122德国 . 123瑞士 . 134越南 . 13(二)比较瑞士民法与德国民法 . 13(三)启示及我国制度设计 . 151四、现有立法条件下一般人格权制度的完善建议及应对 . 18(一)立法层面 . 181在民法典中,将人格权独立成篇 . 192亟待明确的两个具体人格权 . 203将一般人格权进行分类分为生存类法益和精神类法益分别保护 . 214规定赔偿数额的确定原则,避免保护功能被弱化 . 225适当改变补偿性机制传统,强调事前预防与惩罚性机制 . 23(二)审判实务方面 . 231从提高办案人员的能力入手 . 242从案件的解决方式上考虑 . 243统一当地精神损害赔偿上限随死亡赔偿金及相应等级的伤残赔偿金标准变化而变化 . 24结语 . 26参考文献 . 272引言人格权存在的基本价值在于实现和维护民事主体基于人身而生的基本利益。一般人格权制度是人格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众多学者百家争鸣,直至近年来各家观点逐步统一。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却发现,受立法水平、司法能力等因素影响,一般人格权制度在体系设计和条文表述上存在一些问题,不仅给审判工作带来困难,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加强对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和救济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一、一般人格权的本质及相关问题论证人格就是人在法律上的资格。 1人格( personality)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指戏剧中的假面具,最初在希腊的戏剧中使用,经过罗马哲学家的运用,词义逐渐确定为“人格”,表示理性的、个别的存在。罗马法学家则用“caput”来表示人格,原意是指头颅,意思是人格对于人而言犹如头颅对人一样的重要。罗马法里的人格概念,是指自由权,即凡是享有权利能力的人,就具有法律上的人格。中国法律中的人格概念,是清末修律变法时直接从日本法引入的,在大清民律草案中专设“人格保护”一节,第一次使用这个概念,此后,人格成为中国法律的正式概念,一直使用至今。(一)一般人格权的本质,法益与权利的混淆与辨证人格权指的是民事主体专属享有,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其独立人格所必备的固有权利。2一般人格权,作为相对于具体人格权而言的一个概念,具有权利创设、解释、补充、利益平衡等功能,正是这些强大的功能让其在未来民法典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一般人格权是否如学者所言是“民事主体基于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全部内容的一般人格利益而享有的基本权利”,3一般人格权中的“权”是否就是“权利”,仍有待探讨。笔者认为,一般人格权虽名义上为权利,实则是一种法益, 是法益的一种特殊立法表达形式,是区别于具体人格权的一种司法保护模1王利明等著: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版,第 197 页。2王利明等著: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版,第 199 页。3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检察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694 页。1式,是“在为法律明确列举之外的其他人格权落实请求权(特别是抚慰金请求权)并为法院裁判该类案件提供依据时创设的一个概念”。41一般人格权不具有一般权利的特征德国将一般人格权称为“框架性”权利,李永军认为:“一般人格权是一种框架权利,难以找到客体,故这一权利是否存在尚有疑问。但一般人格权概念为人格权的保护提供了开放性的空间,使其具有极大的发展余地,为保护人的自由与尊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许在这一点上,人格权作为一种虚拟的权利,有其存在的价值。”5笔者同意上述观点,认为一般人格权是“框架性、虚拟性”的权利,其与真正的权利存在区别。首先 ,一般人格权内容模糊。作为一种权利,应该是具体、明确的。权利应该予人以合理的预期,确定人们行为的范围和界限,即具有“可操作性”。权利如果没有可操作性则没人可以拥有权利。6从一般人格权的包含内容上来看,学者们都认为一般人格权是一种抽象的权利,其内容不可能列举穷尽。通说认为一般人格权的内容包括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去进行分析,独立、自由、尊严都是原则性表述,并不明确。“独立”一词一般都用于原则之中,有学者将“人格独立”诠释为:“民事主体在人格上一律平等,任何民事主体都享有平等的主体资格,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7这实际上是对于民法上平等原则的论述。“自由”是法律的首要价值,民法作为私法,最主要体现的是私法自治、意思自治。私法自治、意思自治的原则已经包含了自由的意蕴。“尊严”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应当受到的最起码的尊重。在此意义上说,它亦非具体所指。因为所有的人格权都包含对尊严的保护的利益,如果以此作为一般人格权的权利内容会使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混同。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早就指出,在对一般人格权作界定时,必须在“特别程度上进行利益衡量”。联邦最高法院的另一判决表达得更为清楚:利益权衡原则必须具有决定性意义。8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般人格权的内容是模糊的、抽象的,正如有学者所说:“作为各种具体人格权的集合,一般人格权的内容是很难具体列举的,此项概念不仅包括现行法规4李树真:一般人格权与人格尊严权、人格自由权问题探析,载自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22 卷第 5 期,第 118 页。5李永军: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2 页。6贝思j辛格:可操作的权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1 月版。7郭明瑞: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5 页。8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0 版,第 807 页。2定的各种具体的人格权利,还包含了尚未为法律所确定的各种应受法律保护的具体人格利益,所以,一般人格权的范围是很广泛的。”9其次,一般人格权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一般人格权是一种具有发展性、开放性的权利,随着人类文化及社会经济之发展,其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亦愈丰富。”10“同时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碰撞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格利益将呈纷繁多彩的势态。这就要求人格权的边界不能像其他权利一样明确,而应当具有相当大的伸缩性。”11从法理上来说,一种权利与其他权利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划界。在民法中,任何一种权利都有其明确的内涵与边界,这既是权利保护机制的要求,也是权利本身的一种基本特征。如果一般人格权是一种权利,其与具体人格权之间应当有明确的界限加以区别,而具体人格权由一般人格权派生,将两者相并列,将在划分中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从权利的客体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来看,私法不可能对同一种利益采取赋予不同类型权利的方法来进行重叠保护。这样做不仅没有必要,而且还会导致权利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请求权规范的混乱。再次,一般人格权不能起到法定公示的效果。人格权在性质上无疑是一种绝对权,绝对权相对于相对权来说效力强大,权利主体之外的他人均为义务主体,负有不得侵犯主体绝对权利的义务,所以绝对权又称为“对世权”。这样一种效力强大的权利,无疑应该具有公示性。公示的意义在于让义务人知道他人的权利存在以及自己的义务所在。法律将某些人格权具体条文化于民法典之中,等于向世人公示了作为自然人享有的权利,作为主体之外的他人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因为法典是公开公布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以不知道法律明定了某种人格权为由请求抗辩。一般人格权的模糊内容决定了其不能给权利义务人提供一种公示方法。最后,一般人格权的客体不明确。民事权利要求有具体而明确的客体,而一般人格权的客体是不明确的且极具发展性,这也是包括德国民法典在内的许多国家民法典不愿意规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学者所言:“对于一般人格权,帝国法院是不愿意承认的。帝国法院拒绝承认一般人格权的决定性原因在于,应受保护的人格领域在内容和范围上具有不确定性9王利明,杨立新,姚辉: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9 页。1011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7 页。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38 页。3和模糊性;人格领域与营业权不同,它不具有客观载体。”122一般人格权法益性质的确定一般人格权性质上不同于权利,成文法的权利之外还有着需要通过法律加以保护的利益,这就是法益。一般人格权的性质应为法益,即不以权利形态出现,却需要通过法律加以保护的利益。对于一般人格权的人格利益属性,学者们是持赞同态度的,他们明确指出,“一般人格权,是相对于具体人格权而言的,是以民事主体全部人格利益为标的的总括性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概括和决定其具体人格权的一般人格利益”。13整个概念的落脚点是人格利益,虽然权利本身也是一种利益。但是如果此处用广义法益概念来解释似乎也说得通。但这样的概念形式不能将权利的本质特征显现出来,不能区分权利和法益。14一般人格权属于法益可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理由进行判断:第一,一般人格权的非直接明定性。本身没有设定具体的权利内容,通过一般人格权受到保护的利益,并没有权利的状态,这区别于具体人格权。具体的人格权是一种权利状态,包含在现行的权利体系中,在权利体系中有其确切的位置。而受到一般人格权保护的人格利益,在权利体系中没有自己的位置。这符合法益的“非直接明定性”。第二,一般人格权的间接保护性。通过一般人格权,某些尚未上升到权利的人格法益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这种保护不同于权利的保护,是一种间接的法律保护。在其受到侵犯之前,此种人格法益并没有权利确认,仅仅是在受到侵犯的时候可以通过一般人格权获得司法实践中的保护。这符合法益“间接保护”的特征。第三,一般人格权的权利母体性。某些通过一般人格权保护的人格法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成熟之后可以上升为权利,成为一种具体的权利类型在权利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从法益到权利的转变。一般人格权的这一表现也完全符合法益存在转化为权利的可能性这样一个特征。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一般人格权就是一种法益,它保护的是尚未上升到权利地位的、值得保护的重要人格利益。对于一般人格权法益的重新界定有益于我们理清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的适用关系。作为法益和权利,权利的地位优于法益,在适用上亦是权利优先的。所以面对一种人格利益,首先要12霍尔斯特埃曼:德国民法中的一般人格权制度论从非道德行为到侵权行为的转变,载自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 23 卷,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02 年版,第 425 页。1314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07 页。熊谞龙:权利,抑或法益? 一般人格权本质的再讨论载自比较法研究,2005 年第 2 期。4判断其是否属于具体的人格权,只有在不属于具体人格权的时候,才可以考虑动用法益这一一般人格权。因为相对于具体人格权来说 ,一般人格权保护力度上要劣于具体人格权。(二)一般人格权保护的保护对象及救济途径1一般人格权保护对象的确定如前说述,一般人格权本质是一种法益,理论上不存在权利客体,但一般人格权必有需要保护的对象,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不难发现,无论侵犯的是何种人格利益,无论受害者是身体受到伤害,还是名誉权等外在评价遭到损失,最终都会让受害人产生痛苦、不安、愤怒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对情感这种人类的精神特质产生伤害,因此,可以认为,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对象即为情感,其功能是预防受害人情感上遭受损失,以及作为对已经遭受情感损失的受害人进行救济的依据。2明确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对象的意义(1)精神损害核心为感受到的精神痛苦,解决了间接受害人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依据问题,如死者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遗体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请求赔偿精神损害并不是因为他们继承了死者的权利,而是因为对死者人格或遗体的侵害,使这些近亲属感受到了精神上的痛苦。如 2002 年 5 月 13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原新城区人民法院宣判的一起侵害死者名誉权案件,判令报社刊登道歉声明,为死者恢复名誉,并赔偿死者的近亲属精神损失 5000 元。15(2)明确了可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为因致害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情感上的损失,可以有效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而不限于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所确定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而可以扩大至与受害人存在极亲密关系的或共同生活的远亲或朋友,甚至是与受害人保持一定时间恋爱关系、受害人受害时仍152000 年 5 月 28 日,广西平果县财政综合贸易总公司将处理库存商品运到太平街销售,当日下午 4 时许,该公司售货人员被几名歹徒持刀围攻殴打,徐日锋同志挺身而出,在与歹徒搏斗中不幸被歹徒刺中胸部,经抢救无效,献出宝贵生命。2000 年 6 月 2 日,被告在其主办的当代生活报上刊登题为推销商品“推”掉命一文,该文首段称:“徐日锋怎么也没料到,5 月 28 日竟是他的末日。”2001 年 9 月 26 日,徐日锋同志被中共百色地委、百色地区行署追授为“百色地区 1999-2000 年见义勇为先进分子”,2001 年 12 月 6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作出关于同意追认徐日锋同志为革命烈士的批复。2002 年 3 月 25 日,徐日锋的父、母、弟、妹向南宁市新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公开登报向原告道歉,判令被告赔偿原告精神损失 6 万元。载自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3 年民事审判案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 8 月版,第 348 页。5为恋爱关系的恋爱对象。3救济途径,精神特质的物质表现情绪的不良变化对受害人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将产生不良影响,这种精神上的损失应当得到补偿是毋庸置疑的,而对于补偿方式,现代民法是不允许“使致害人的情绪遭受到与受害人同等影响”这种报复性补偿方式存在的。因此,对于救济途径,除了责令致害人以道歉、消除影响等方式抚慰受害人外,现代各国的通用做法都是让致害人赔偿受害人一定的赔偿金,即精神利益的物质化,也是一般人格权所保护的精神特质的物质表现。(三)排除法人一般人格权,法人不能成为一般人格权的主体1法人无人格权。法人作为一种法律拟制的人,它的资格是由法律规定的,从民法上谈法人所谓“人格”,也就是一个民事主体资格问题。法人的这种所谓“人格”必须依法设立才能获得,而自然人的人格的存在无须法律的规定,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受到保护的程度不同而已,但我们不能说法人在其成为法人以前就具有一些也可以称之法人“人格”属性的东西。因而法人所谓“人格”,只是指一种主体资格,与权利能力为同一概念,而人格(自然人)是人为其人所具有的属性,像生命、健康、精神损害是法人不可能具备的,即便是法人的名称与自然人姓名也不是具有同等意义的概念,自然人姓名只是一个代号,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因为其取了某个名字,才有法律意义上的姓名权,而法人的名称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才可能具有名称权,而且更重要的是法人的名称权还必须对其具有经济利益,权利人才会要求保护其名称权,而自然人姓名权则只要权利人认为其姓名权受到侵害,哪怕只是干扰其决定姓名的时候,也可能要求保护其姓名权。因而法人不存在人格的问题,而只存在主体资格的问题,也即权利能力的问题。既然如此,法人也就无所谓人格权。这里存在一个法人的名称权、商誉权应属于什么性质的权利、由哪个法律进行保护的问题。笔者认为,法人的名称权、商誉权从其性质上说是法人的一种无形财产权。法人的名称是由法人确定并由法定机关确认,更重要的是,该名称权所具有的商业价值是该法人通过日积月累的信用积累而产生,因而把法人的名称权界定为一种知识产权更为准确,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法人的商誉权。这种界定,同样解决了法人名称权、商誉权的保护问题,也就应由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或不正当竞争法来保护,而我国现行法律中对法人名称权、商6誉权也是通过这些法律加以保护的。据此,由于法人没有自然范畴上的人格,也就没有法律范畴上的人格权。2法人无情感。我国目前出现法人是否能成为一般人格权主体问题的争论,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对象。如上所述,一般人格权救济的是情感损失,是一种精神损害,其核心是心理或生理上所受到的痛苦折磨,可以感知的精神上的痛苦。如果严格界定这种精神损害的核心为“能够被感受到的精神痛苦”,那么,首先就可以明确解决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问题。由于精神损害是可以“感知的”,如果承认法人人格权,那么得出的法人也可以得到精神损害赔偿的推论也就理所当然了,事实上也就承认了法人作为一种组织却具有精神痛苦,这显然是很荒谬的。那么精神损害赔偿就应限于自然人,从而排除法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性。法人作为法律拟制的民事主体,本身无法感知痛苦,无思想和精神可言。对法人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的侵害,最直接的是导致法人信誉的降低,从而影响其财产收益。因而,对法人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的侵害可以根据所受财产损失进行赔偿,不需要援用精神损害赔偿。16而法人内部的自然人组成人员因法人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受到侵害而承受的精神痛苦,则应纳入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因为自然人将一部分精神利益寄托于法人或其他组织这一外在的实体形式,对于法人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的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