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时通】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备课参考(pdf版含答案)其他.pdf_第1页
【高效课时通】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备课参考(pdf版含答案)其他.pdf_第2页
【高效课时通】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备课参考(pdf版含答案)其他.pdf_第3页
【高效课时通】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备课参考(pdf版含答案)其他.pdf_第4页
【高效课时通】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备课参考(pdf版含答案)其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效课时通】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备课参考(pdf版含答案)其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摇 走进物理世界 j 1 摇 摇 摇 摇 第一章摇走进物理世界 1. 1摇希望你喜爱物理 希望你喜爱物理 物理学研究什么 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雷电是什么? 它和我 们摩擦得到的电是一 回事吗? 为什么雷雨 天气时,总是先看到闪 电再听到雷声? 怎样 才能使雷电造福于人 类呢? 2011 年 1 月 8 日,长春 上空出现三日同辉的 奇观,太阳两侧出现了 两团明亮的光晕,宛如 天 空 中 有 三 个 “ 太 阳冶。 这是怎么回事? 过山车是一种富有刺 激性的娱乐工具。 那 么在乘坐过山车的过 程中,在体验到冒险快 感的同时,知道是什么 力量使过山车能够上 下翻滚? 夏天时,大家都喜欢喝 上一杯“晶晶亮、透心 凉冶的冰茶。 可为什么 加了冰块后,杯子外面 不一会儿就湿漉漉的, 怎么回事? 高高的输电铁塔上醒目 地写着:“高压危险! 切 勿靠近!冶可是在那上万 伏甚至几十万伏的高压 裸导线上,却常常站着 一只又一只的鸟儿,无 视禁令,毫不在乎,也丝 毫没有触电的征兆。 这 是为什么? 难道鸟儿有 什么“特异功能冶吗? 仰望天空,群星闪烁。 宇宙到底有多大? 低 头看看周围的物质世 界,一张纸可以撕成两 半,一直这样撕下去, 能不能找到一个没法 再分的最小的粒子? 摇 摇 以上的各种现象,分别涉及声、光、力、热、电和物质的结构 问题,来自我们身边的物理问题都可以归入以上问题中。 概念规律 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 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认识世界的科学,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它带领我们认识 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天上的、地上的、宏观的、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微 观的,以及力、热、光、声、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的规律;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物 理学揭开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使人们长期以来对物质有微小结 构的猜想得到证实;物理学还揭开了茫茫宇宙的秘密,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提出了 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学学说,并与许多实验观察结果相符合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物理学诞生仅300 余年,短短300 年,在人类7 000 多年文 明史中仅相当于一天中的一小时,而这段时间内,世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 1-1-1 所示为物理学经历的三次重大突破,每一次都 给科学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 化已成为新时代的显著特征。 摇 摇 蒸汽机的发明摇 摇 电力技术的应用摇 信息技术的应用 图 1-1-1 20 世纪,人类多年的飞天梦想已经实现,对宇宙的探测也在 步步深入(图1-1-2)。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物理学的发展在 这300 年间的沧桑巨变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21 世纪,物理 学将继续向前发展,物理学的广阔应用前景(超导技术、纳米技 术、可控核聚变等)也将在方方面面改变人类的生活。 我国长征 2f 火箭整装待发 摇 摇 摇 银河系中的星云 蚂蚁星云 图 1-1-2 概念规律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与科学的进步息息相 关。 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和技 术科学的进步,加速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程,深化了人类 对自然界的认识,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 三、物理学的召唤 时代的发展,召唤着世界各国的有志青少年热爱科学、探 索自然,期待着有更多的青少年学习和研究物理学。 那么怎样 才能学好物理学呢? 概念规律 (1)重视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 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中, 要逐步养成随时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努 力创造条件动手实验。 (2)重视对概念、规律和方法的理解。 在物理学习过程 中,我们不仅要知道物理概念的来源,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 程,还要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 楚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并会运用它们解释和解决一些实际 问题。 (3)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富于理性思考的一门科学。 学习物理学,既离不开观察与实验,也离不开理性思考。 一、 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例 1指出下列各种现象分别属于何种物理现象。 (1)筷子斜插入水杯里,从上方看去,筷子折了(摇 摇 )。 (2)水烧开后,有大量的气泡出现(摇 摇 )。 八年级物理(上)粤教沪科版 j 2 摇 摇 摇 摇 (3)在汽车急刹车时,车子里的人总要向前倾(摇 摇 )。 (4)将梳子与头发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摇 摇 )。 (1)光由水里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水 面偏折,使筷子的虚像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便产生了筷子 看上去弯折的现象。 (2)水烧开后,水里各处都在剧烈汽化,水蒸气进入气泡 内,气泡的体积变大,受到的浮力增大,上升到水面破裂,便释 放出大量的水蒸气。 (3)当汽车刹车时,由于惯性,车上乘客的上半身继续向 前运动,因此乘客向前倾。 (4)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能起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1)光现象摇 (2)热现象摇 (3)力现象摇 (4)电现象 本题重在介绍,不要求同学们能解释这些现象,但要 求能够进行正确的归类。 摇 摇例 2科学家做过实验,蒙住蝙蝠的双眼,它们仍能避开 障碍物自如地飞行。 蝙蝠是靠什么本领来“导航冶的呢? 平常走路时人靠眼睛来辨别方位,是依靠光来“导 航冶的。 蒙住蝙蝠的双眼,很明显它的飞行不是靠光,那是靠什 么呢? 请你回忆一下,小时候你和小伙伴做“蒙眼找伙伴冶的 游戏时,你是根据伙伴传来的声音来判断对方的方位,对吧? 蝙蝠蒙眼能自如飞行的本领跟这个游戏类似,不同的是这种声 音是蝙蝠自己发出的,而且我们人的耳朵还听不到,它是一种 超声波。 蝙蝠能发出超声波,同时又能接收它反射回来的声 波。 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息,它可以判断猎物或障碍物的 具体位置。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图 1-1-3 例 3请你从图1-1-3 所示的图表中,查找出你感 知到的物理学的相关内容。 物 理 学 是 研 究 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 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 结构的一门科学。 它推动 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航 天科技的进步。 将图表的 信息跟光、热、力、声、电等 现象联系起来即可。 本题为开放性试 题,只要答案合情合理即 可。 例如:(1)数字“21冶:热现象 舱内外温度不一样,向阳 面 100 摄氏度以上,背阳面零下 100 摄氏度以下,舱内 21 摄氏 度。 (2)数字“60冶:声现象 舱内仪器噪声约为 60 分贝。 (3)数字“300冶:力现象 飞船共有电缆线 300 余千克。 具备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每 个人的基本要求。 摇 摇例 4物理学是有用的,物理学也是有趣的,下面撷取几 个物理现象,让同学们去充分感受物理学的美妙与奇特。 (1)冬天,我国东北松花江畔百里长堤上常会出现满眼的 玉树琼花 雾凇(又称“树霜冶),这是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 之一。 (2)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 2 000 m 高空飞行时,发现身边似乎有一条“小虫冶,他伸手抓来一看,大 吃一惊! 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3)用条形磁铁隔着手掌靠近小铁钉,你将看到奇妙的现 象:条形磁铁能隔着手掌将铁钉吸住。 (4)1988 年 6 月,我国山东省的“蓬莱仙境冶曾出现过一次 奇特的日出现象:早晨,旭日自海面冉冉升起,先出现的是一个 扁平的太阳,随后在它的上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双日重叠, 蔚为壮观。 (5)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已能根据 物体发声的特点,制造出能演奏乐曲的打击乐器 编钟,我国出 土的战国时期制造的曾侯乙编钟气势宏大。 物理学的内容极其丰富,应用十分广泛,希望同学们喜爱 物理,去观察、去思考,上面所列举的几种现象中,属于光现象的是 摇 摇 摇 摇 ;属于热现象的是摇 摇 摇 摇 ;属于磁现象的是摇 摇 摇 摇 ; 属于声现象的是摇 摇 摇摇 ;属于力现象的是摇摇摇摇 。 (填序 号即可) 神奇、有趣、有用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现象中都“隐 含冶着一些物理知识,首先要明确它跟光、电、力、声、热等现象 中的哪些现象有关联。 第(1)句中的“雾凇冶是跟温度有关的 热现象;第(2)句中的现象就像你和同学并肩散步时,拿掉同 学身上的小树叶一样,是跟“运动冶有关的力现象;第(3)句中 “隔掌吸钉冶属于磁现象;第(4)句明显跟光有关;第(5)句中的 现象是声现象。 (4)摇 (1)摇 (3)摇 (5)摇 (2) 对各种现象认真思考,判断并分析该现象中主要应 用了物理学哪方面的知识,这是同学们应逐步培养的一种基本 能力。 摇 摇例 5课本中提出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如“日出奇观冶 “地热喷泉冶,小迪受到启发,也提出几个问题:(1)大多数铅笔 为什么是六棱柱形的? (2)钢笔的笔尖中间为什么留一条缝? 你能帮小迪找出其中的原因吗? “六棱柱形铅笔冶与圆形铅笔相比,圆形铅笔易从桌 面上滚到地上,“六棱柱形铅笔冶不易滚动。 钢笔尖上留有缝, 笔胆中的墨水易从缝里流到笔尖。 (1) 铅笔是六棱柱的,不易从桌面上滚到地上。 (2)钢笔尖中间留缝,易于将墨水传递到笔尖。 对自然现象、生活、生产用具的原理进行寻因问果是 物理学的任务之一。 平时要多注意训练。 中考中考查本节知识点的考题不多,即便出现也是结合自 然现象、生活中的现象或根据实验问题考查探索自然的方法、 研究物理的方法或一些与物理相关的常识,甚至提出问题的能 力。 例 6(甘肃中考)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 学,在物理课学习的过程中,要观察许多物理现象。 在观察的 时候,要有明确的观察摇摇摇摇 ,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摇摇 摇 摇 摇 摇 和摇 摇 摇 摇 。 第一章摇 走进物理世界 j 3 摇 摇 摇 摇 图 1-1-4 如图 1-1-4 所示,水在酒精灯 火焰上加热,你可以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 象(气泡的变化),还可以观察到水沸腾 时的温度变化(用温度计测),这时你必 须明确你的观察目的。 如果你是探究水 沸腾时的温度变化情况,你必须特别注意 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情况;如果你仅仅是观察水沸腾时的现 象,你可以不观察水沸腾时的温度。 在你观察水沸腾时温度随时 间变化的时候,更要发现水沸腾的条件和引起水沸腾的原因。 目的摇 条件摇 原因 题目中所涉及的方法和要求是今后每个实验都适用的。 例 7(泉州中考)图 1-1-5 所示的现象中,如果分为两 类,其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不能划为一类(摇 摇 )。 图 1-1-5 对物理现象或规律或物质等进行分类,都要先确定 分类标准。 本题分类标准可确定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工制造 的现象。 根据这一标准,a、c、d 为自然现象,为一类,b 为人工 制造现象,为另一类。 b 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此类题目往往 是结果开放题,答案不唯一。 1. 2摇测量长度和时间 测量长度 和时间 长度 单位 基本单位 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 测量工具 刻度尺使用方法 其他 测量误差 定义 产生原因 减小误差的方法 选用更精密的仪器 改进实验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 时间 单位 基本单位 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 测量工具 停表使用方法 其他 一、测量长度 摇 摇1. 长度的测量及其单位 对事物进行比较,离不开人的感觉,但是单凭感觉是否完 全可靠呢? 请你凭感觉对图 1-2-1 中的事物直接判断,然后 再用测量工具判断,判断的问题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判断的问题感觉结果测量结果 (1)甲图中帽高与帽檐的直径是否一样长帽高更长一样长 (2)乙图中方框的四条边是不是直的弯曲的直的 (3)丙图中三条横线是否平行不平行平行 甲 摇 摇 乙 摇 摇 丙 图 1-2-1 由此可分析:单凭我们的感觉直接判断长度并不完全可 靠。 因此,我们要得到准确判断,必须运用测量工具。 概念规律 (1)长度测量必须确定一个标准长度。 用标准 长度去度量被测物体才能得到被测长度的数值,这个被确定的 标准长度叫长度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 号是 m,常用单位有 千 米 ( km)、分 米 ( dm)、厘 米 ( cm)、 毫米(mm)、微米(滋m)、纳米(nm)等。 (2) 一些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 = 103m、1 dm = 10-1m、1 cm=10-2m、1 mm=10-3m、1 滋m=10-6m、1 nm=10-9m。 2. 测量长度的工具 刻度尺 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各种 测量工具的精度、范围大不一样,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 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 (注意:实际测量并不是选择越精密的 仪器就越好)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刻度尺包括毫米刻度尺、 皮尺、卷尺等等,下面介绍一下刻度尺及其使用方法: (1)刻度尺上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的含义: 淤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于量程:刻度尺一次能测量出的最大长度。 盂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刻度的准 确程度。 (2)使用前做到三看: 淤看零刻度线:看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如果已磨损则应重 八年级物理(上)粤教沪科版 j 4 摇 摇 摇 摇 选一个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 于看量程:即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 测量长度时一般要求 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实际长度,则肯定要移动刻度尺 测量若干次,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盂看分度值: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测量所能 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 例如:图 1-2-2 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最左端, 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20 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 20 cm 的长 度;它的分度值是 0. 1 cm,即它能准确到 0. 1 cm。 图 1-2-2 (3)使用时做到五会: 淤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 度尺。 于会放:刻度尺的位置需要放正不要歪斜,即刻度尺与被 测长度边缘平行,而且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图1-2-3)。 图 1-2-3 盂会看:读数时,视线应垂直刻度线(图 1-2-4)。 榆会读:读出准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 一位。 (注意:测量有一位估计值且仅有一位估计值) 图 1-2-4 摇 摇 摇 摇 摇 图 1-2-5 虞会记:会记录测量结果。 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 分,即: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如图1-2-5 所示,物体 的长度应为2.40 cm,不能记作2. 4 cm 或记作2. 40 而不带单位。 3. 测量误差 通过实际测量,我们发现,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去 测量同一长方体木块的长度和宽度,不同的同学测量出来的结 果并不完全相同,而同学们的测量过程都没有操作错误,这究 竟是为什么呢? 由于我们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中都有估计值,而被估计出 来的数字并不是很准确,不同的同学估读的情况也不同,因此, 这就造成了测量值与物体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概念规律 (1)任何物体的长度都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 测量还是不测量,它总是存在的,这个长度称为物体的真实值。 (2)一般来说,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测量值与真 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叫做误差。 减小误差的途径: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改进实 验方法、熟练掌握实验技能等。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通常采用多次测量 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 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误差的产生跟测量 的人和工具有关,它只能尽量减小,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但不能消除和避 免。误差跟测量中的错误是不同的,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错误是由于测量人不遵 守测量工具的使用规则或粗心大意造成的,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是应该且可以避 免的 詪詪 。 4. 测量数据的处理 完成了一系列测量后要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一般 常采用传统的列表方式来处理,也可以用直方图来处理。 直方图形象、直观、信息储存量大,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 情况,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例如:工程进度、产品产量 监测、城乡人口分布情况等等。 例如,图 1-2-6 是八年级某班学生身高直方图,从图上可 收集到下列信息:(1)全班人数共 42 人;(2)身高超过 174 cm 的 2 人,低于 150 cm 的 1 人;(3)身高集中在 159 170 cm 的 有 28 人,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为 28 42 伊100%抑67%。 图 1-2-6 二、测量时间 时间标准的选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人们根据自然 界许多自然现象计时,如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四季变化,地球 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月亮的一次盈亏为农历月,人体内的生 物钟,公鸡每天报晓等都可以作为“钟冶。 由古代的日晷、沙 漏、一炷香(点燃计时)至现代的机械钟、石英钟,人们对时间 的测量越来越精确。 铯原子钟每 3 000 年只有 1 s 的误差。 1. 时间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 s,常用单 位还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滋s),纳秒(ns)等。 一些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 1 h=3 600 s、1 min=60 s、1 ms=10-3s、1 滋s=10-6s、1 ns= 10-9s。 在1967 年的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铯原子振动 9 192 631 770 次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1 s。 2. 时间的测量 图 1-2-7 (1)时间的测量工具:在物理实验 中常用停表来计时。 常用停表外形如图 1-2-7所示,a 为归零按钮,b 为计时秒 针控制按钮。 停表和普通表的不同之处 是停表是可走可停的。 (2)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调:先进行 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 “0冶处(“30冶处); 二按: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 三停: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 最后计时处。 (如果此时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秒针接着 计时) 四读:首先读出小盘上的整分钟数(不包括半分钟数),然 后读出大盘的秒数,若小盘的分钟数大于半分钟,则大盘读 31、32若小盘的分钟数没过半分钟,则大盘读 0、1、2 读出停表上两指针所对应的时间值,用小圈的分针所指的示数 加上大圈的秒针所指示数(注意单位统一),就是你的测量值。 在读数时,首先要看清分度值及大盘和小盘的量程,如图 1-2-7 所示的表盘,小盘的分针转一圈需要用15 min,每小格为 第一章摇 走进物理世界 j 5 摇 摇 摇 摇 0. 5 min;大盘的秒针转一圈需要用 0.5 min,分度值为 0.5 s。 但 不同的停表可能有不同的量程和分度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测量长度 例 1一名粗心的学生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他记录的 数据中数据的单位是米的是(摇 摇 )。 a郾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 0. 175 b郾 一本外文字典的厚度: 3. 5 c郾 一枚 1 角硬币的厚度: 1. 8 d郾 一名同学的身高: 16. 4 a 项中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比手掌的宽度要大些,但 没有手臂长,所以应记作 17. 5 cm=1. 75 dm=0. 175 m;而 b 项 中外文字典厚度比手指宽,没有手掌宽,所以应该是 3. 5 cm; c 项中1 角硬币的厚度比指甲厚,但没有手指宽,所以应该记 作 1. 8 mm;d 项中普通学生的身高为 1. 64 m=16. 4 dm。 a 本题意在考查同学们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可以利用 估测法解答,了解人体某些部位的大致长度,并且与题中的测 量结果相比较,从而判断出正确答案。 摇 摇例 2现有以下几种刻度尺:淤总长是 1 m 的毫米刻度 尺;于总长是 1 m 的厘米刻度尺;盂总长是 1. 5 m 的厘米刻度 尺;榆总长是2.5 m 的厘米刻度尺;虞总长是30 m的厘米刻度尺。 测量窗玻璃的长度时应选用第摇 摇 摇 摇 种刻度尺;进行三 级跳远比赛时应选用第摇 摇 摇 摇 种刻度尺;测量人的身高时应 选用第摇 摇 摇 摇 种刻度尺。 (填序号) 因为测量窗玻璃长度时,准确程度要求较高,长度一 般只有几十厘米,因此选用第淤种刻度尺;进行三级跳远测量 时,因为跳远运动员的成绩一般为十几米,准确到厘米也就够 了,因此选用第虞种刻度尺;因为人的身高一般小于 2 m,所以 测量身高时应选用第榆种刻度尺。 淤摇 虞摇 榆 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刻度尺:一看准确度,二看能 否一次测量出结果。 图 1-2-8 摇 摇例 3如图 1-2-8 所 示,用刻度尺测量 a、b 两个 小木条的长度,其中对木条 摇 摇 摇 摇 的测量是正确的,这 个木条的长度是摇 摇 摇 摇 cm。 使用刻度尺时,刻 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放置,而图中 a 木条与刻度尺的刻度线没 有贴在一起,所以对 b 木条的测量是正确的。 b 木条的长度为 14.40 cm-11.00 cm=3. 40 cm。 b摇 3. 40 本题考查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在记录测量结果时, 由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故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 一位,记作 3. 40 cm。 二、测量时间 例 4如图 1-2-9 所示,是两种常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 其中甲表叫摇 摇 摇 摇 ,大圆盘的分度值是摇摇摇摇 ,指针走一 周的最大读数是摇 摇 摇 摇 摇 摇 。 乙表叫摇 摇 摇 摇 ,它的分度值 是摇 摇 摇 摇 ,指针走一周的最大读数是摇 摇 摇 摇 。 若体育课上 要测量跑 200 m 的时间,应用摇摇摇摇表,要测量一集连续剧 的时间应用摇 摇 摇 摇 表。 图中所示甲表读数为摇 摇 摇 摇 。 图 1-2-9 由 图 可 知 甲表为停表,乙表为 机械表,停表能方便地 用手启动和停止,在体 育比赛中,用来测时间 间隔。 甲表的长针分 度值是 0. 5 s,短针的 分度值是 0. 5 min,指 针走一周的最大读数是短针走一周的读数,为 15 min,乙表的 长针的分度值是 1 min,短针的分度值是 0. 2 h。 甲表短针所指 超过3.5 min,所以长针所指不是8.5 s,而是38.5 s,因此甲表读数 为 3 min 38. 5 s。 停表摇 0. 5 s摇 15 min摇 机械表摇 1 min摇 12 h摇 甲摇 乙摇 3 min 38. 5 s 停表内的小表盘以分为单位计数,而大表盘以秒为 单位计数。 摇 摇例 5图1-2-10 所示的是某班男同学在一次立定跳远中 距离相差 10 cm 为一组的直方图。 (1)请根据直方图,作出一个数据统计表。 (2)该班跳远距离较多集中在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m 的 范围内。 (3)跳远距离在 1. 6 1. 7 m 之间的有摇摇摇摇人,占全 班百分比为摇 摇 摇 摇 。 (4)若你不计平均值,用估计的方法,该班跳远的平均距 离在摇 摇 摇 摇 摇 摇m 之间。 (5)以 1. 7 m 以上为及格,1. 9 m 以上为优秀,则及格率为 摇 摇 摇 摇 ,优秀率为摇 摇 摇 摇 。 图 1-2-10 (1)由直方图可读出横轴为跳远距离,纵轴为对应的 学生人数,作数据统计时分别读取这两组对应数据即可。 (2)从直方图中可以看出,在 1. 8 1. 9 m 范围,共有人数为 18 名,人数最多。 (3)全班人数为 3+4+12+18+10+4+1=52,跳远 距离在 1. 6 1. 7 m 之间有 4 人,因此占全班百分比为 4 52 伊 100%抑7. 7%。 (4)从直方图上看,1. 7 1. 8 m 与 1. 9 2. 0 m 的人数基本相当,1. 6 1. 7 m 与 2. 0 2. 1 m 的人数相同, 1. 5 1. 6 m与 2. 1 m 以上的人数极少,对平均值影响不大,因 此可估计该班跳远的平均距离在1.8 1.9 m 之间。 (5)1.7 m 以 上的人数为45 人,1.9 m 以上的人数为15 人,总人数为52 人,则及 八年级物理(上)粤教沪科版 j 6 摇 摇 摇 摇 格率为45 52 伊100%抑86.5%,优秀率为15 52 伊100%抑28.8%。 (1)如下表所示: 距离/ m1.5以下 1.51.6 1.61.7 1.71.8 1.81.9 1.92.0 2.02.1 2.1以上 学生人数03412181041 摇 摇 (2)1. 8摇 1. 9摇 (3)4摇 7. 7%摇 (4)1. 8摇 1. 9摇 (5)86. 5% 摇 28. 8% 根据坐标轴对应的区间能获取相应数据是进行分析 和判断的基础。 摇 摇例 6仔细观察几种常见的尺子,如钢直尺、量衣用的皮 尺、塑料短尺、体育课上常用的皮卷尺等,并请思考下列问题: (1)刻度尺上的刻度有什么特点? (2)刻度线画得粗些好,还是细些好,为什么? (3)各种尺上的分度值是否一样? (4)比较各种尺子上10 cm 的长度是否一样? 用它们去测 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会有什么结果? 用力拉皮尺来测量长 度,这样测量准确吗? (5)使用刻度尺时,是否一定要从刻度为 0 的位置量起? (6)各种尺的厚薄一样吗? 它们的刻度刻在哪一侧? 这 样有什么好处? 仔细观察各种尺子的刻度、量程及分度值;由于各种 尺子的分度值及量程的不同,用它们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时,会存在测量误差,用力拉皮尺进行测量,可能会使皮尺变 形,造成结果的不准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时,只要从某一刻 度开始量起就可以,但最好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度线开始 量;通过观察可知,刻度均刻在尺子薄的那一侧,易使刻度面紧 贴被测物,便于准确读数。 (1)刻度是均匀的。 (2)细些好,精确度高。 (3)不 一定一样。 (4)基本上一样;存在误差;不准确,因为皮尺会被 拉变形。 (5) 不一定,只要从整刻度线开始量起就可以。 (6)不一样,刻度刻在薄的一侧,便于紧贴被测物体。 在学习中应加强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和认识,提高自 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中考重点考查: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及测量结果 的正确记录;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通过日常经验估测物 品长度是今后中考命题趋势。 图 1-2-11 例 7(株洲中考) 图 1-2-11 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 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 属片的长度分别是(摇 摇 )。 摇 摇 a郾 1 cm、5. 50 cm摇 摇 摇 b郾 1 cm、8. 30 cm c郾 1 mm、8. 30 cm 摇 摇 摇 d郾 1 mm、2. 80 cm 由题图可知,相邻刻度线间距离为 0. 1 cm (即 1 mm),即分度值为 1 mm;金属片左端正对 5. 50 cm 刻度 线,右端正对 8. 30 cm 刻度线,所以金属片长为:8. 30 cm- 5. 50 cm=2. 80 cm。 d 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说明测量结果可准确 到 mm,但读数时不仅要读出准确值 5. 5 cm 及 8. 3 cm,还要读 出一位估计值,即应读 5. 50 cm 及 8. 30 cm。 摇 摇例 8(山东中考)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 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摇 摇 )。 a郾 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 b郾 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郾 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 d郾 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读数时视线倾斜产生的是错误而不是误差,所以 a 不正确;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应通过选用更精密的 仪器来减小误差,故 b 错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由 于估读的值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故 c 正确; d 错误。 c 误差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测量仪器不精密 而产生的;二是由于估读值偏大或偏小而造成的,针对不同的 原因,减小误差有不同的方法。 1. 3摇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以直代曲法 滚轮法 累积法 几何辅助法 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量筒或量杯 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摇 摇 (1)以直代曲法 用于测量短的曲线,如在地图上测量铁路、河流、海岸线的 长度等。 具体操作:用一根弹性不大的软棉线,让它与所测曲 线完全重合,并标上该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拉直棉线,用刻度尺 测出两端点间的距离,即曲线长度。 如:将纸带平行于圆柱体 的横截面紧紧围住圆柱体,在纸带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一个小 孔,展开纸带,用刻度尺测出两孔间的距离,即为圆柱体的周 长。 这种方法也称为替代法。 (2)滚轮法 用于测量较长的曲线长度。 可用一个已知周长的圆轮(或 先测出其周长)沿所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滚动过的圈数,再乘 第一章摇 走进物理世界 j 7 摇 摇 摇 摇 轮子的周长,即可测出较长曲线的长度,如汽车上的里程表用 的就是这种方法。 (3)累积法 当被测物体的长度很小时,可将同类待测物按所测长度方 向紧靠在一起,测出总长度后,再求出每个被测物的长度,如用 刻度尺测一张纸的厚度、细金属丝的直径等都用此方法。 先测 量出一本书的厚度,再除以书的张数(不是页数),就是一张纸 的厚度;把金属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出 20 圈的总 直径,再除以 20,就是一根金属丝的直径,如图 1-3-1 所示。 图 1-3-1 (4)几何辅助法 有些长度虽然是直的,但要测的长度在物体内部或其他原 因,无法直接测量,即除用刻度尺外,还需要其他辅助测量工具。 硬币的直径是圆中最大的弦,可以利用几何知识,找出直 径,如将硬币的周长画在一张纸上,将这个圆对折,折痕即圆的 直径,然后用刻度尺测量折痕的长度,如图 1-3-2 所示。 球体 的直径或圆锥体的高,也可用几何方法从被测物体中测出来, 即找到和球体的直径或圆锥体的高度相等的长度,通常用刻度 尺和三角板配合来测量,如图1-3-3甲、乙所示。 图 1-3-2 摇 摇 图 1-3-3 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我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形状规 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算出来。 假如对一个任意形 状的物体,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 概念规律 (1)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形状不 规则的物体的体积,使用方法(以量筒为例)为: 图 1-3-4 淤(“一放冶)量筒在使用时一定要放 在水平台上,不能倾斜使用; 于(“二观冶)使用前要观察它的分度 值和量程,其中“ml冶表示“毫升冶,1 ml= 1 cm3; 盂(“三读冶) 读数时,视线要跟液面 相平:若液面呈凹形,视线应与凹形的底 部保持相平;若液面呈凸形,视线应与凸 形的顶部保持相平。 (2)量筒的刻度是均匀的,量杯的刻度是上密下疏,如图 1-3-4所示。 (3)用量筒或量杯测量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先在量筒或量杯内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记为 v1, 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在量筒或量杯内的水中,读出小 石块和水的总体积记为 v2,则小石块的体积v=v2-v1。 (1)利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体积时,应注意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 物体不易吸水或不溶于水中(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比如盐的体积就不 能这样测);物体大小要合适,使它能完全放入量杯或量筒中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 (2)量筒或量杯内的水要适量, “适量”指: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物体放入量筒 或量杯后,水面不会超过量筒或量杯的最大刻度,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同时水又能 浸没被测物体 詪詪詪詪詪詪 。 (3)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的凹面底部相平 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詪 。 三、你身上的“尺冶和“表冶 假如你身边什么工具都没有,你能否对长度和时间进行一 些估测呢? (1)估测法是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要 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首先要对单位长度有多长有具体的感性 认识,可以根据人体的某些部分的长度作为“尺冶来帮助我们 认识和记忆。 (2)应该知道你身上的尺:大拇指的宽度约为 2 cm,手指 厚度约 1. 5 cm,手掌宽约 10 cm,一拃的长度约为 15 cm,一步 长约为 50 cm,正常身高为 1. 5 1. 8 m,伸开两臂长大约等于 身高 比较 摇 摇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 基本方法,比较分定性和定量比较 两种。 比如:本节中长度、时间的 估测和测量就用到了“比较冶。 说 甲比乙高是定性比较,说甲比乙高 6 cm,则是定量比较。 你的脉搏一分 钟跳多少次:摇摇摇 摇 摇摇 ,则跳一次的 时间为:摇 摇 摇 摇 摇 。 你周围一些物 体的长度:课桌的高 度约为80 cm,教室的 高度约为 3 m利 用这些已知长度,对 某些物体长度进行估测。 当需要判断一个物体的长度而又不 知道该物体有多长时,可以将它与你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 (3)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一下:淤用步长测出教室的长度; 于用脉搏测量时间,看你的脉搏跳动10 次、30 次、80 次的时间。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例 1小明同学买了一盒自动铅笔用的笔芯,但包装盒上 注明的笔芯直径看不清楚了,小明想用实验方法测出笔芯直 径,他只有分度值是 1 mm 的三角板一块,小明能否测出笔芯 的直径? 如果能,请写出实验步骤。 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由于笔芯的直径只有零点几毫米,所以可以用“累积 法冶进行测量。 能;淤把铅笔芯紧密排列在桌面上;于用三角板测出 排列的铅笔芯的总长度 l;盂数出所列铅笔芯的个数 n;榆用 d= l n 算出笔芯直径。 当被测物体的厚度、长度、直径很小时,可将多个相 同的待测物集中起来进行测量,再求平均值,即得所求量。 摇 摇例 2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标有直径 准1=0. 3 mm,而 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给你两支相同的铅笔,你能较为准 确地测出它的直径 准2吗? 请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 学表达式。 没有刻度尺,只有两支铅笔,乍一看无法测出铜丝直 径。 如果将两种不同规格的铜丝分别绕在铅笔上,且两线圈 八年级物理(上)粤教沪科版 j 8 摇 摇 摇 摇 图 1-3-5 的长度相等(即l1= l2),则可得 准1n1=准2n2(n1,n2代表线圈匝 数,即圈数),数出 n1和 n2,准2便 可知。 操作过程:将两卷细铜 丝分别绕在两支铅笔上且线圈长度相等,如图 1-3-5所示,并 数出它们的匝数 n1、n2。 数学表达式:求出未知直径的铜丝直径 准2=(n1/ n2) 准1。 为减小误差,向铅笔上绕线时要紧密排绕。 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图 1-3-6 例 3如图 1-3-6 所示,量筒 的最大测量值是摇摇摇ml;分度值 是摇 摇 摇 ml;放入物体前,水面对应 的刻度值为摇 摇 摇ml;放入物体后, 水面对应的刻度值为摇 摇 摇 ml;物体 的体积为摇 摇 摇 cm3。 题图中所示的量筒,靠近 筒口的最大刻度值为“100冶,以上标有“ml冶,表明量筒的最大 测量值是 100 ml。 在量筒壁上标注的任意两个相邻的读数之 间都有5 个小格,表明该量筒的分度值为2 ml。 放入物体前,水面 凹面正对着50 ml 处,放入物体后,水面凹面正对着 60 ml 处,则 物体的体积为v=v2-v1=60 ml-50 ml=10 ml=10 cm3。 100摇 2摇 50摇 60摇 10 量筒是测量体积的工具,在使用前应观察量筒上部 标注的量筒的最大测量值,并观察分度值。 用量筒可以直接测 出液体的体积。 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先用“排水 法冶再通过量筒测量。 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 与凹面底部相平。 摇 摇例 4有一金属铸件,由于截面大于量筒口径,无法用量 筒直接测出体积,你能用什么办法测出它的体积? 由于物体尺度较大,不能直接放入量筒,我们可以借 助溢水杯、水和量筒,根据溢水体积等于物体体积进行测量。 摇 摇方法一:取口径较大的溢水杯一只,装满水;将铸件 缓缓没入溢水杯中,用量筒接住溢出的水,读出溢出的水的体 积即为铸件体积。 方法二:取口径较大烧杯一只,将铸件放入 杯中,注入适量水淹没铸件,在水面处做上标记。 取出铸件,另 取量筒,注入适量体积水,记下体积 v1,将量筒中的水缓缓注 入烧杯中,直至水面重新到达标记处,读出量筒中剩余水的体 积 v2。 则铸件体积为 v1-v2。 要注意金属铸件、量筒及溢水杯和水接触后都会沾 有少量的水,即容易给测量带来误差,在设计测量方法时,要尽 量避免。 摇 摇例 5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钟表来计时,他找来一个带水 龙头的水壶,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 (1)帮小明设计一下,如何用这些器材来测定时间。 (2)这种测定时间的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改进? 让水龙头形成时间间隔稳定不变的水滴,通过计算 所滴水滴的多少可以度量时间的长短。 (1)在水壶中装适量水,稍微开启水龙头,形成稳定 水滴,再用量筒接着水滴,测出滴入 1 ml 水所用的时间 t0,然 后可根据滴入量筒中水的体积 v(以 ml 为单位)知道所用的 时间 t=vt0; (2)这种测定时间的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水 壶水位下降,水滴滴得越来越慢。 可采用补充水壶里的水的方 法来减小误差。 本节知识中考重点考查:(1)长度的特殊测量。 (2)用量 图 1-3-7 筒测液体或不规则固体体积。 (3)长度和时间的估 测。 摇 摇例 6(广州中考)如图 1-3-7 所示,量筒中液体 的体积是摇 摇 摇 ml,合摇 摇 摇 l。 使用量筒测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与液体 的凹面底部或凸面顶部相平,所以读数(即液体的体 积)为 30 ml,合 0. 03 l。 30摇 0. 03 1. 4摇尝试科学探究 尝试科学探究 探究摆的奥秘 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 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一、探究摆的奥秘 摇 摇 物理学不仅有理论知识、各种各样的技能和方法,还有丰 富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一般说来,知识可以从 书本上学习获得,但是技能和科学方法,尤其是科学思想、科学 精神和科学态度,不可能简单地通过书本学习得到,需要通过 亲自参与动手动脑的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较好地掌握。 科学的探究方法是物理学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开始我们的物理探索之旅前,首先以探究影响摆钟摆动快慢 的因素为例来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究方法。 第一章摇 走进物理世界 j 9 摇 摇 摇 摇 实验探究 . 提出问题:家里的摆钟来回摆动的快慢由什么决定呢? 控制变量法 摇 摇 物理学中一个物理量往往同时与 多个因素有关,研究这些影响因素间 的关系时,常常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 而控制其他因素不变,从而得出该物 理量与这个因素的关系,这种方法叫 控制变量法。 本节研究单摆摆动快慢 与摆长、小球质量是否有关便用到此方 法。 这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重要 方法。 建立模型法 实际中的事物是复杂的,在对实 际事物进行探究时,常需对其进行简 化,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这 样便可得到一系列物理模型。 本节钟 摆经过简化就建立了单摆的模型。 猜想与假设: 猜想 1:摆动的 快慢可能跟摆钟的 轻重有关。 猜想 2:摆动的 快慢可能跟摆线的 长短有关。 甲摇 摇 摇 摇 乙 图 1-4-1 摇 摇猜想 3:摆动的 快慢可能跟偏离的 角度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 计实验:第一组:用 同样长的细线,分别挂上铜球和铝球代替钟摆做实验,如图 1- 4-1 所示。 第二组:对同一个小球,用不同长度的细线悬挂着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实验室里找出合适的器材,分别 进行实验,分别测出小球摆动 10 次和 20 次的时间,并把测出 的数据填写在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第一组实验结果(同样线长,不同小球) 摇 摇 摇 摇 摇 摆动次数 时间 t/ s摇 摇 摇 摇 小球种类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1020 铜球2040 铝球2040 第二组实验结果(同一小球,不同线长) 摇 摇 摇 摇 摇 摆动次数 时间 t/ s摇 摇 摇 摇 线长 l/ cm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1020 801836 1602550 摇 摇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提供的数据信息,经过对比分析,得 到一个结论: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球的轻 重(材料)无关。 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过程是否恰当? 探究得到的结果 是否合理?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为了反映具体的探究过程,同学们要写一份总结报告,总 结报告要全面地再现探究过程,对探究过程中的 7 个要素应根 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提出问题:在对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时,必 定会产生许多用自己已有经验和知识不能圆满解释的甚至是 矛盾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明确地表达出来,这是科学探究 的第一步。 (2)猜想与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成 因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并设计一个实验来检 验你的假设。 也就是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把猜想与 假设具体化、程序化,会选择方法和需要的器材。 在计划中要 写明详细的实验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要进行哪些观察和测量。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在实 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收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实验中 测量的结果(即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要对数据进行分析,看看是否存在什么 规律或趋势。 如果能把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常常能更清楚 地看出它们的规律。 然后思考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它们能不 能支持你的假说? 是否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 (6)评估:要有意识地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 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 现的新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并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 (7)交流与合作:科学是在交流与合作中进步的。 为了更 好地与人交流,需要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能准确地表达自己 的观点。 在科学探究中还必须有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既要坚持 原则又要尊重他人,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有团队精神。 一、探究摆的奥秘 图 1-4-2 例 1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 上玩荡秋千(图1-4-2甲)。 小丽把 小红、小玲分别轻推一下,细心的小 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时间几 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 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人对此 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