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人性的关怀——解读中国油画中的农民工.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人性的关怀——解读中国油画中的农民工.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人性的关怀——解读中国油画中的农民工.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人性的关怀——解读中国油画中的农民工.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人性的关怀——解读中国油画中的农民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农民工走进中国油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产生 的一种特殊现象,是画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农民工为 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生活状况却令人担忧。农民工问题己经弓l 起社会各 方的关注。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用手中的画笔饱含热情地表达了对这一问题 的关注和对农民工命运的关怀。因为“这社会景观是极具时代表情的,而艺术 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除了绘画本身的因素之外,更是应该承载反映时代和社 会批判的责任。”在责任与批判意识的驱使下画家用艺术的方式将这些生活在底 层的人们从城市的背面毫不犹豫地拉到了繁华的正面舞台,向人们重新展示了农 民工的真实状况。拨开被灰尘与泥浆掩盖的外表和世俗的偏见,展示出他们诚实、 质朴、勤劳、执着的本质和不可亵渎的尊严。这些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和 人性力量,足以使每一个有良知的观众去反省我们的社会及至我们自己。 本文通过解读中国油画中的农民工形象,对艺术家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社 会作用进行了审视和赞扬,肯定了现实主义艺术以“人”为本的人文立场。在当 今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人性的关怀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家切入社会的 艺术实践和他们所宣扬的人文情怀,是民族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建设和谐 社会必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农民工人文情怀人性力量现实主义 a b s t r a c t t h ef a r m e r l a b o rw a l k i n gi n t oc h i n e s eo i lp a i n t i n gi sak i n do fs p e c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 u n d e rt h eh i s t o r yt h a tr e f o r mt oo p e nt om o d e r n i z ea n d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i t hs o c i a l i s m t h i si st h ep a i n t e r st h i n k i n gt ot h e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a san e ws o c i a lc l a s s , t h ef a r m e r l a b o rm a k e st h et r e m e n d o u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f o rt h es o c i e t y ,h o w e v e r ,t h e i r 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a c t u a l l ya n x i o u s t h ef a r m e r l a b o rp r o b l e mh a sa l r e a d yc a u s e dt h e c o n c e mo ft h es o c i e t y s o m ep a i n t e r sw h oh a v es o c i a ls e n s eo f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u s et h e p a i n t b r u s hb yh a n dm e d i u mw e r es a t i s f i e dt oe x p r e s sp a s s i o n a t e l yt ot h ec o n c e m s o f t h i sp r o b l e ma n dt h ef a r m e r l a b o r sd e s t i n y b e c a u s e “t h i ss o c i a lv i e wi st h ef a c i a l e x p r e s s i o nt h a th a sa g e sv e r ym u c ho f , b u tt h ea r tm a g i cp o w e ra n dv a l u eo ft h ea r t w o r ki na d d i t i o nt ot h ef a c t o ro ft h ep a i n t i n go u t s i d e ,i sa l s ot h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t h a t s h o u l dl o a da g e so fr e f l e c t i o na n ds o c i a lj u d g m e n t ”r e a l i z ei nt h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a n d t h ej u d g r n e n to fo r d e ra b o u tu n d e r ,t h ep a i n t e ru s e st h ew a yo fa r ti sl i v i n gt h e s ed o n t h e s i t a t eg r o u n dt op u l lf r o mt h eb a c ko f t h ec i t ya tp e o p l eo f t h ef i r s tf l o o rt op r o s p e r o u s p o s i t i v es t a g e r e d i s p l a y e dt h et r u e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 f a r m e r l a b o rt o w a r dp e o p l e p o k ea s i d et h eq u i l td u s ta n dm u dc o v e ru po ft h ep r e j u d i c eo ft h eo u t w a r da p p e a r a n c e a n dc u s t o m s ,d i s p l a yt h e mah o n e s t y , s i m p l e ,d i l i g e n c e ,p e r s i s to ft h ee s s e n c ea n d i n v i o l a b l ed i g n i t y t h eh u m a n i t i e ss t a t eo fm i n da n dt h eh u m a nn a t u r es t r e n g t ht h a t t h e s ew o r kd i s p l a y sc o m eo u t ,b eg o o de n o u g ht om a k ee a c ha u d i e n c et h a th a v e c o n s c i e n c ee x a m i n eo n e s e l f o u rs o c i e t ya n dg ot oo u r s e l v e s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c h i n e s eo i lp a i n t i n g so ff a r m e r l a b o r si m a g e t h ea r t i s t s s h o u l dh a v et h es o c i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a n ds o c i a lr o l eo ft h ej u d g ea n dp r a i s e da t f i n n e d t h er e a l i s mi na r to ft h e “h u m a n c e n t e r e d ”p o s i t i o 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o n r m o d i t y e c o n o m yi nt h er a p i d l yd e v e l o p i n gs i t u a t i o n ,t h eh u m a nc a r ea p p e a r st ob ep a r t i c u l a r l y 1 l i m p o r t a n t a r t i s t si n t ot h ec o m m u n i t yo fa r tp r a c t i c e ,a n dw h a tt h e ya d v o c a t eh u m a n f e e l i n g s i st h en e e d so ft h en a t i o n s ,a n dt h en e e d so ft h et i m e s ,a l s oa n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s p i r i t u a lp o w e rf o rb u i l d i n ga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k e y w o r d : f a r m e r l a b o rh u m a n i t i e ss t a t eo f m i n d h u m a nn a t u r es t r e n g t h r e a l i s m i l l 芙子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客创新窍勺声瞩 太人向河南大学提岩顽士学位幸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兰趸电勺- - 黼3 - t 立论五委 矗人垂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元盛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锏见解。据我所知隆 支幸特别加以说锅、标注乖致谢的地方外,论文年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威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恬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鸯。证丰而 段保存、汇编擎住论文( 纸质支奉南电亍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蚋害住论文垂鳞襄后适用舂捩权韦) 攀住获得者( 拿住论文作者) 釜名 习益 2 0 口7 兰月夕岛 攀住论工摧导教师荽名: 鸯i 纽刍 2 0 。 车6 月,2 人性的关怀解读中国油画中的农民工 引言 近年来,农民工形象频繁地出现在中国油画中,为什么这个其貌不扬的人群 会引起画家的青睐,并且不厌其烦地描绘他们? 这不禁引起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追 问。画家有着敏感而有深邃的目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社会现实,引发社会 思考。面对这些蓬头垢面、挥汗如雨的农民工,爱心与社会责任促使他们拿起画 笔,把这些人的生存状况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去认识他们,去体 验他们的艰辛与无奈。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的前提下,揭示 出他们身上被生活的重担埋藏了的人性尊严,展示出他们人性中固有的勤劳、诚 实、淳朴的本质。当观者面对这些生活落魄、茫然若失的小人物的时候,必定会 唤起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良知,从而给予这些群体更多的理解和关爱。画家不 仅仅是要表现这些现象,而是要揭示出更深刻的问题。他们总是站在时代的精神 高地上进行艺术思考和探索。 上世纪8 0 年代开始,“农民工”这个词开始在中国流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 入进行,巨大的城乡差别吸引着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走进城市。他们希望在城市中 找到美好的未来,改变他们以土地为生的命运。大批的农民工入城给城市增添了一 道特殊的风景,然而进城打工的现实是十分残酷的。由于农民的身份和自身文化 修养的限制,大多数人只能进入建筑工地,从事那些最脏、最累、最危险的体力 劳动。他们的工作繁重然而收入微薄。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忍受着精神和肉 体的双重煎熬。很多人不把他们当“人”看待,“农民工”一词成了低级趣味的符 号。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一为数众多的 人群日益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与高 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的精神文明的日渐平面化和庸俗化。道德 标准逐渐失去平衡,人们迷失了精神追求的方向。有的人追求到了金钱和权利, 1 精神生活却日益颓废、枯竭,有的人挣扎在生死的边缘,物质上得不到满足,精 神上得不到抚慰,人与人之间变的冷漠无情甚至充满敌意。人们对这样的现象却 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令人鼓舞的是艺术不断地参与到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建设。 “没有了艺术,人们将无法触目惊心地看到自己生存状态的局促和整个社会的危 险。没有艺术的惊醒与批判,人就会在社会中被麻醉被误导,不再承担应有的责 任与使命,最终落至空虚无根的状态中。艺术使人看清人的真实的生存困境,使 人无法忍受不自由、非人性和无理性的社会。” 1 在这样一个精神失落价值失衡 的环境里,这些作品真正成为精神的载体,唤起人们心中所有菩的因素。它告诉 人们应该努力于精神生活,真诚、有正义感;博爱、有集体感。在画中,这种力 量使观者体会到人类的尊严,感悟人生的责任,不断地激励着人寻求自己的尊严 和伟大。 第一章历史新时期的艺术形象 在九届美展上,一幅巨幅油画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它的名字叫阳关三 叠。画的内容是一群车马劳顿的旅入在车站等车的场景。画家没有对环境做过细 的描绘,只有一块阔大的天空几乎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中 的冷月还散发着逐渐失去的光辉。蓝色的天空显得空旷而阴冷,暗喻了边塞的苍 凉与荒漠,遥远与寥寂,从而反衬出远征者的信心与勇气。朴素的穿着与沉重的 行囊又增加了远征者的艰辛与无助。天空渐渐亮了,列车快要开来了,人们开始 做上车的准备了这就是一群被称为“农民工”的人们。 ( 一) 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农民工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油画中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大批 农民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土地,在城市最苦最累的行业中,为了生存他们付出汗水 付出尊严。他们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存状况却令人担忧。 2 虽然干的是工人的工作,却难以被城市真正认可和接受。城市农民工问题成了社 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农民工进城打工首先遇到的就是就业歧视。走进城市,他们渴望在远离泥土 气息的城市中找到美好的未来,改变他们以土地为生的命运。然而迎接他们的是 残酷的现实,城市不是他们圆梦的天堂。他们的肤色,他们的穿着,似乎和城市 格格不入。他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又阻碍了他们在较高的工薪行业里任职。所以他 们只能进入那些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缺少福利的劳动力市场,从事那些最脏、 最累、最险、最重的苦力活。许多人还面临着被拖欠工资和解雇的命运。他们用 廉价的劳动力维持着自己艰难的生活。他们用双手建起座座高楼大厦,然而住的 是窝棚、地铺,吃的是馒头、咸菜。农民工除了要忍受超高的劳动强度给他们身 体上带来的创伤,还要接受着城市人给他们的人格尊严上的歧视。对城市人来说, 他们是群又脏又臭的人,他们是城市最下等的人群。人们总是把偷盗抢劫这类社 会上丑恶的现象把农民工联系在一起矿,仿佛“民工”一词就是低级趣味的符号。 城市很繁华然而繁华是不属于他们的,也是不欢迎他们的。他们不敢走进繁华的 街区,不敢进入公共娱乐场所,更不敢进商场购物,因为人们总是用一种质疑的 目光提防着他们,让他们像做贼一样很不自在。他们生活在城市却又和城市隔着 一道人为的高墙,使他们无法融入城市,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 农民工为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做出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农民工群体是城市化进程的生力军和先锋队。农民工作为农村的剩余劳动 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填补了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劳动力短缺的空白,为经济 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农民工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城市居民更加便 利的生活,更加舒适的环境,更加整洁美丽的家园。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如果 没有数以干计的农民工入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 客观事实表明,哪里农民工聚集量多,哪里的城市化进程就越高,经济文化就越 为发达。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农民工的参与,城市建设和生活将会停滞或陷 入混乱状态。 3 ( 二) ( 1 l l t 关三叠 油画阳关三叠( 如图) 是画家王宏建创作的一幅关于农民工的作品,在九 届美展中获得银质奖。这幅作品打动了众多观众的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画家命名阳关三叠寓意深刻,是借用唐诗暗喻现代人远征西北的壮举。画中 描绘的是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场面。一群农民携带着行李拖家带口到外面打工时候 车的情景。人群中站着一个人正翻着 衣服寻找车票,有的正整理行李。有 的父母还怀抱着孩子,孩子在他们怀 里正睡得香甜。睡梦中的孩子怎么也 体会不到父母此刻的焦虑和离乡的 愁思。而有些人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 由于忍受不住候车的疲惫,干脆蒙着 被子躺在行李上不管不顾地呼呼大 睡。不难看出,农民工在露天的候车 王宏建阳关三叠布面油画 场等候列车已经整整一夜了。可能刚 过完春节,北方的天气依然寒冷,农民工厚重的棉衣依然抵挡不住夜间寒流的侵 袭。从清冷的画面上似乎可以感觉到他们口中呼出的白气。就这样,以不同寻常 的手法,鲜活的细节,肃穆的气氛,精炼地把意蕴提供给情感,引导欣赏者自己 去接通那些与情感相容的思想和观念。画面描绘了征尘未洗的人们所产生的总体 感觉,令人过目难忘,耐人寻味。特别是那洋溢着和谐气息的画面,处处流露出 冷峻的色彩。不论是冲突还是寂静,都被画家处理为一种和谐,显得严肃丽壮观。 作品的名字阳关三叠,很容易使人想起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渭城 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油画阳关 三叠的画面中没有王维诗中把酒话别的浪漫场面,没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 优雅环境。观众看到的是:破晓时分在天寒地冻的北方大地上。一群疲惫不堪, 4 准备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候车场等候列车的到来,然后再奔赴新的目的地。此景此 情暗示着他们进城后将面l 临着更多的困难。画家似乎抓住了诗中的最后一句话: “西出阳关无故人”来点明主题,勾画出当代农民生活的另一个层面背井离 乡,拖家带口,去寻找新的生活。看着画面上拥挤而疲惫的人群,把观众引入了 沉思和遐想之中。正是有大批进城打工的农民,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才得以进展得 如此迅速。在大城市中大到城市建设d , n n 务行业,哪行哪业的劳动大军不是以 农民工为主体的呢? 最脏的、最累的、最险的,哪样不是这些“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农民工干的呢? 在画中,观众似乎能感受到一颗真正的艺术家的心在跳动,这是一颗奋力张 扬真善美,表现出对人性关怀的艺术家的良心。“如果个艺术家没有爱心,没有 社会责任,是不可能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画一幅没有卖相( 出售价格) 的 画的。” 2 阳关三叠的作者王宏剑用饱蘸着关爱之情的画笔谱写了一首新时 代的阳关三叠乐曲。它是那样的庄严又充满柔情,带着淡淡的忧伤和离别的 乡愁。这首乐曲在呼唤,呼唤着善良的人们去关爱、理解这些在都市中“无故人” 农民工兄弟姐妹。想一想他们的贡献,想一想他们的辛苦与无助,或许你就会容 忍他们的缺点与不足。阳关三叠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即使它的主人公只是群 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当这个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画面印入人们的眼帘的时候, 相信每一位有良知的观众都会有无限的感触。你会想到画家的用心良苦,你会想 到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生存现状。当你埋怨生活不够闲暇时,想想这些为生活四处 奔波,为生存而拼命挣扎的打工者,或许你会感到满足和宽慰。其实他们和所有 的人都一样,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他们同样有追求有欲望。不管别人是否尊重他 们,是否把他们当作人看,他们都会在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上前进。看着画中的 人们使人不禁想起,改革开放2 0 多年了还有一部分农民的生活还是这艰辛。这是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今天的社会,单靠纯精神激励已经不能调动广大民众的 工作热情,而是应该切实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有可能获得进一步精 神与人性发展的物质基础。阳关三叠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贴近了生活,揭示了社 s 会现实,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画家的人文情怀,表达了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关爱。 ( 三) 忻东旺的农民工情结 说到农民工不得不提画家忻东旺。忻东旺的作品主要以农民工和村民为主。 当人们还大量地沉浸在西方和现代的幻想中的时候,忻东旺将人们拉回到了中国 改革的现实中来。他出身于农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忻东旺说:“我是一个感动 于生活的人,并诚切于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虽然这对于2 0 世纪6 0 年代出生 的画家来说似乎显得有点老气横秋,但在我的艺术生命中不可缺失生活的真诚与 挚诚。我不屑于什么思潮和文化流行,更不揣测和迎合别人。我没有特别班科的 经历,也木讷于瞬息万变的前卫,我只是常常被生活所感动。” 3 可见,忻东旺 的作品来源于他描绘对象的情感倾向与精神体验,突出地强化了画家对人的理解 和尊敬。这使他选择了写实手法来刻画那些朴素敦厚的形象。同时他的作品重视 个体生命的价值,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社会文化在入精神中的渗透。忻 东旺的作品为我们展开包括个人、时代的精神图景。 “追究精神目标是一切艺术的使命,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全新视觉感受的 时代,写实艺术必须牢牢抓住精神这跟底线,否则将失去文化意义。” 4 他说农 民工这一社会景观是极具时代表情的,“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 文化冲突如此之大,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如果艺术忽略了对这个时代精神层面的 把握,那么对这个时代就是失语的,艺术自然缺乏表现力。” 5 因此,他以肖像 的方式为这些人画像、立传,从而揭示出这被边缘化的族群本有的生命价值和 人性尊严。忻东旺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的那种咄咄逼人的视 觉力量。他那直逼灵魂的犀利目光,使他在转瞬间即能把握到对象的内在精神特 征。他从人的每一个细节,恍惚的眼神,微张的嘴唇,掀动的鼻翼,抑或一个犹 豫的手势,甚至是被脚撑破的鞋子中找到传达这灵魂的渠道。他的卓越技巧使他 创造的人物具有让人怦然心动的穿透力,过目难忘的震撼力。看他的画没有语言 6 的屏障,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笔触和色彩,而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血 肉之躯:干列的嘴唇和唇中松动的牙齿,粗糙的皮肤下涌流的血液,未老先衰的 容颜,尴尬与无奈的表情。忻东旺将他对生命的敏锐感受倾注到每一个细枝末节。 在他的笔下,既没有高大的英雄,也没有抽象的代表和典型化的人,而只有具体 的有名有姓的这一个或那一个人。他为他地处偏远的农村的父老乡亲,为浪迹城 市中的农民工兄弟,建立起一个形象的长廊,留在这里的形象将不仅是中国油画 中的杰作,也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缩影。 诚城( 如图) 是忻东旺的成名之作,1 9 9 5 年在“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上 获得银奖。诚城画的五个农民工携带着行李在路旁小憩的情形。或许他们走得 太累了坐下休息一下,或许他们找工 作受阻,商量着下一步该怎么办。画 面中人物行李布置有序。那大刀阔斧 般的笔触和农民工粗旷的形象浑然一 体,给人一种深刻有力的总体感觉。 他们似乎适应不了城市的阳光,晒得 一个个眯着眼睛。乱蓬蓬的头发,黝 黑的脸庞,粗大的手指,穿旧了的球 鞋和手工做的布鞋,随身携带的包袱, 忻东旺诚城布面油画 一群农民工的形象呼之欲出,咄咄逼 人。他们新奇的目光中有希望,克制的激动中有迷茫,既有茫然的等待又有莫名 的惆怅。画家把作品命名诚城别有一番用心。他的意思是诚心诚意做一个城 里人,进城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他们低下的农民身份。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的是画 家对这群农民工真实状态的描绘,没有丝毫的虚假。作者没有去夸张他们的无助, 也没有亵渎他们的自尊,而是怀着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博爱之心去体会他们的生 活,并寄予无限的关爱,祝愿他们能成为真正的城里人,找到他们所憧憬的幸福 生活。忻东旺的另一幅作品明天,多云转晴( 如图3 ) 是诚城的姐妹篇。 7 这一作品与诚城取自同一生活素材,之所以再次选择这一主题,“是因为在我 看来这一景观是极具时代表情的,而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除了绘画本身的 因素之外,更应该承载反映时代和社会批判的责任。” 6 在这幅画中,有站的, 有坐着的,有躺着沉思的,整个画面 稳定而又和谐。同样是五位农民工和 行李组成的画面,只是蓝色的灰调子 更暗示出农民工前途的暗淡。画中这 些人物的表情茫然而又木讷,画家有 意地重点刻画了其中一位,使他占据 相当大的空间。画家似乎对这位民工 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和审视,他坐 在装着行李的编织袋上,一副若无 忻东旺明天,多云转晴布面油画 其事的样子。经过夸张的外轮廓显的棱角分明。他眯着眼睛,微张着嘴,很滑稽 的露出牙来。憨厚中显得有些笨拙。而后面站立的年轻人显得粗壮而结实。这两 个人似乎在进行着信息交流。忻东旺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坚实矮笃的造型特点, 似乎生活的重负将他们的身体压成如此模样。他们没有大规模的肢体运动和张扬 的姿态,只有沉重的站立与凝视。这不是画家刻意写生的结果,而是画家内心感 受的外在表达。正如他自己说:“我画农民工都是张着嘴的,为什么? 就是因为这 是他们最自然的状态。它影射了农民对生活的一种渴望,是他们发自心底的。生 活的艰辛使他们已经没有力量闭上嘴了。他们完全被土地被生存的压力所屈服, 这是农民精神上的一种状态,不仅是体力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这幅作品以明天, 多云转晴为题,更加强了信息时代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农民工前途未卜的心 理压力。 忻东旺另幅作品早点( 如图) 表现的是普通劳动者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一群穿着朴素的人们聚集在路旁的小吃摊旁,有的正排队买饭,有的正吃的专注, 吃得畅快,吃得津津有味。虽然没有大鱼大肉,吃的只是些稀饭馒头,但是他们 8 那种热火朝天的劲头,让人感到既激动又心酸。“吃”历来是国计民生中的头等大 事。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如今的 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吃”的问题还 没有真正解决。“混口饭吃”是许多人的口头 禅。可见“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事实上 还有那么一大批劳动者,他们那么流血流汗, 尝尽生活的艰辛,不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吗? 就如画中的这些普通的劳动者,也许这 一顿饭就是支撑他们从事半天体力劳动所需 要的能量,所以他们张大了嘴,若无旁人地 忻东旺早点布面油画 狼吞虎咽。可见他们的“吃”不是为了享受美味,而是填饱肚子而已。他们吃得 如此香甜,也许饥饿的时候吃什么都是香的。忻东旺让我们看到的是在喧嚣的都 市中,一个偏僻的角落,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为这一顿简单的早餐,他们吃得 真实,吃的满足,吃得痛快。 忻东旺的作品,将其观察的目光,聚焦于城市底层的劳动者,其中大部分是 农民工,如骄阳、拖拉机手、打工、装修等一大批作品,都是以肖像 的手法描绘的普通人物,看起来让人怦然心动,感慨万千。看忻东旺的作品,我 们能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视觉力量。他们宽大的脚与鞋与他们的眼神一样,都 流露出他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眼睛大都从画面中注视着我们,一如我们在城市的 街头看到的那些初次进城的农民,用茫然而又困惑的目光,注视着陌生的城市与 来往的汽车和人流,感受着城市对他们的冷淡与漠视。 忻东旺的作品承载着人性深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的精髓是它的人文关怀, 是他在精神探索中索取的批判性立场。他对社会所保持的这种独立的审视和思考 精神,正是任何时代都不可缺少的,也是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有社会责任。 当一些有声望的画家正在为那些高等公民大款、阔太太们画像的时候,忻东 旺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庞大的、被都市化的社会所忽略的群体。忻东旺始终有 o 一种深深的忧虑,他对这些生活落迫的小人物表达着他发自内心的尊重。虽然无 力改变他们的命运,但他却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为这群平凡人画像、立传的工作 中,倾其所有的力量抚慰这些孤单、凄凉的灵魂。他对人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人 尊严的维护,对人人格的尊重,使他的艺术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品格和人性力量。 ( 四) 用绘画诉说现实 “作为写实风格的艺术家,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用生动的形象 表达人们为之感动和思考的人文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程。”这是画家徐 唯辛在自己的画册中说的。徐唯辛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画家,其作品取向是与人民 同在与时代共进。他以反映时代精神和讴歌人民为己任。他敏感地关注着社会问 题,从人类到大自然,从大自然再到人类。他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使 他的作品明显的表现出“当代性”。近年来,徐唯辛又把目光投向了城市里外来务 工的庞大群体“农民工”。 在2 0 0 4 年第十届美展中,一幅工棚( 如图) 让所有的喧嚣在它的面前顷刻 安静下来。画中描绘的是十几个满身灰土的农民工在工棚中进餐时的情景。他们 或坐、或立、或躺着,他们用或木然、 或矜持、或好奇或防备的耳光注视着观 者。从画中的摆设来看,这个简陋的工 棚既是餐厅也是卧室。他们手中的搪瓷 饭碗里是简单的饭菜,而一个十几岁的 男孩正躲在人的背后狼吞虎咽地吃着。 在这样一个发育成长的年龄,纯净的双 眼看到的应该是课堂中老师工整细致 的板书,听到的应该是同龄人嬉笑打闹 徐唯辛工棚布面油画 的欢笑声,而他却在散发着汗臭与泥腥味的工棚里为了一碗米饭而如饥似渴地咀 1 0 嚼着。画面中最近处站立的男子,白色的石灰浆将他的衣服泼洒得斑斑驳驳,头 上显然受了伤害还包着纱布。碗里的饭已经吃完了但不知吃饱了没有。身体与心 灵的疼痛让他拿着空饭碗的样子显得木呆。有意思的是他的穿着,绿色的军装曾 几何时也被一代人崇敬,谁料到现在却成为城市农民工的“工作服”。他身后的老 者蹲在地上,用探询的目光盯住前方,眼睛显然没有年轻人那么有神,显得有些 空洞而暗淡。深刻的皱纹无情地爬满在他的额头上,花白的头发如霜。靠墙的两 张高低床上分别躺着两个人,或是生病了,或是吃完饭赶在上工前稍稍休息一下。 在后面躺着的那个人用一个肮脏得有些僵硬的棉被将自己胡乱裹住。他右手枕在 头下,左手夹着一支烟,那坦然的样子,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的方式,只是 在略略上挑的眉梢上,似乎看到了隐藏于玩世不恭中的反抗。而在右边床上躺着 的那个人,则卷缩着身子,- - n 愁眉苦脸的样子。生活的苦涩和艰辛在他下达的 嘴角中慢慢流露出来。画中的人牵动着人心,让人不禁想去进一步了解他们,体 验他们的处境。 作品中这群农民工齐刷刷的目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观众不是观众 他们才是观众一样。他们一致的眼神有一种威慑力,使观者不敢轻视他们,不敢 亵渎他们。站在他们面前,观者反而被他们注视得有些自溅形秽了。在画中我们 看不到农民工作为弱者悲悯、可怜的形象,而是一群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虽 然没有什么地位,靠劳动力为生,但他们矜持的目光中又坚毅,他们疲倦的身体 中有骨气。他们用眼神和表情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这尊严是任何人不能侵犯的。 他们自食其力,他们不卑不亢。他们展现了劳动者坚强、平和、勤劳、朴素的本 质。可见画家没有停留在描绘记录他们的外表上,而是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揭示了现代农民工外出打工复杂的精神面貌。整体看来,如雕塑般的身影凝重而 高大,使画面具有永恒的品性。工棚使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 和艺术表现力,更使人感动的还有画面蕴含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品格。作者用知识 分子的良心和责任将真实的生活一笔笔强化在观者面前。看着画面中农民工蜷缩 的身影与疲惫不堪的面容,我们的心开始感到酸痛,而徐唯辛的社会责任也在越 1 1 来越多的人们心中增强扩大。 打工图( 如图) 是 一幅三联画,画幅宏大人 物众多是徐唯辛作品的一 个特色。如果工棚是 对农民工静态特写的话, 那么打工图则是对农 民工劳动时动态的抓拍。 它描绘的是农民工在工作 徐唯辛打工图布面油茴 时的状态。一群挥汗如雨 的农民工正在各就其位,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画面虽然人物众多但秩序井然。他 们有的在刷墙,有的在和泥,有的在搬运东西,整个画面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气氛。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身穿各色的衣服,衣服上却统一地粘满了泥浆。那被白色的 污点泼洒的衣服是农民工标志性的工作服。这使他们的工作显得更加艰辛。细看 整个画面,观众好像找不到主人公来,因为画家对每位都进行了热情的刻画,似 乎每个人都是这幅画的主人。再看这些农民工的表情,大部分都极认真地做着自 己的工作,展现出他们诚实勤劳的本质。而些人好像看到有人在注视他们,显 得既兴奋又有些羞涩,生怕被人看到似的。画家将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如实地表 现出来,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意味。画家只是记录了一个不被别人注意的场 面,而这样的现象在城市中在开发区,在所有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大地上,正 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管有没有人去关注他们,这样的工作从来没有间断过。他 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汗水,甚至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们的青春就在这样掺杂着灰尘泥沙和汗水的空气中消耗着。想想他们以打工为 生的命运,再看看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人们有什么理由去鄙视、去侮辱他们 呢? 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农民工,有幸走进画家作品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而那些 无名无姓的劳动大军只能作为一个符号停留在人们的意识中。这样的作品只能起 1 2 到代表性的作用,他们是中国无数农民工兄弟的缩影。画家不是为了要表现这十 几个人,而是要表现一个群体,一个时代。如果工棚的画面严肃而庄重的话, 那么打工图则显得热烈而壮观。劳动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从打工图中 我们看到了劳动的美,劳动的高尚,看到了劳动者光辉的形象和朴实无华的情操。 劳动是人的本性,看似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没有人去赞美劳动,赞美劳动者, 甚至还去挖苦、去嘲笑他们,那么对这些劳动者来说劳动就变成一种负担,一种 精神与肉体的屈辱。打工者是唱给无数劳动者的赞歌。画家不仅肯定了他们的 劳动价值,还表现了他们的力量和美,特别是整个洋溢着健康和谐的画面,不禁 让人对这些劳动者肃然起敬,给人以无形的精神力量。 徐唯辛说,中国有一亿一千万农民工,连他们的家属就有两三万。当这些人 离开土地进入城市,遭受着种种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作为一个画家唯一能做的就 是拿起画笔,用艺术诉说现实。当画家把他们的生存状态展现在画布上,使观者 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才注意到自己的周围还活着这样一群居无定所的人们。他们 的环境他们的生活,让注视他们的人感到触动与同情。徐唯辛就是这样用他自己 的方式表达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表达着对下层人民的关爱。徐唯辛用绘画的形 式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一笔笔强化在观者面前,不断地传播着这份责任。 人性关怀是时代对艺术的召唤。艺术家是对生命个体全面关怀的有一颗仁爱 之心的人,他把自己整个地交给了人性关爱的艺术事业,在艺术中探索、寻觅, 为之欢笑也为之落泪。艺术家的视野比起常人更具深邃的洞察力和穿透力,面对 人生现状,爱与恨、乐与悲、甜与苦,在他们心中痛苦地交汇,引发他们阵阵人 性的呐喊。三位画家用各自不同的语言展示了农命工群体的形象,但有一点是相 同的,那就是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是他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他们作品中 表现出来的完美健康的人性,不屈向上的精神和人所追求的天堂与彼岸。让艺术 为真善美高唱赞歌,是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他们肯 定作品内容意义的重要性,将传统人性主题重新引入绘画,贴近生活,脚踏实地, 关心人的生活,维护人的尊严,在朴实的语言中尽情表达着人生情感。在这些普 1 3 通劳动者身上,他们找到了力量的美,找到了创造者的伟大,找到了人性中纯粹 的善良与真诚,也找到了自身存在的精神追求。“千百年来,人们为艺术所作的不 屈不挠的努力是为了什么呢? 就是为了保存某种意义,某种存在过的那种价值和 情感。” 7 艺术关键就在于“他必须跟那个时代产生的思想感情以及那种莫名的, 难以捉摸的情绪和一种精神本质联系在一起。” 8 对那些具有人性关怀和社会责 任的画家来说,只有将自己的人文价值理想立于现实之上,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具 责任感和现实感的艺术。近年来,以农民工为题材的绘画越来越多,而这样的题 材也逐渐被观众和收藏家所喜爱,这说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艺术修养正在提高。 这也更让人们坚信人类的总和是向着善的,否则,何以有文明,何以有文化。 第二章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艺术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贴近社会,贴近生 活,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做先迸文化的传播者,让艺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英国的煤矿工人下井时总是带着一只装在笼子里的小 乌,如果空气不够,鸟便晕倒,这样就能提醒工人危险的存在。艺术家就担任着 报警鸟的角色。” 9 艺术家是一群敏感者,在一个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矛 盾与艰难交织的时期,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看法必然会反映到艺术创作中来。 艺术家应该关注人类矛盾性的,悲剧性的存在,关注那些边缘化的人,被压抑的 人,穷苦的、绝望的人。 现 ( 一) 农民工走进中国油画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 中国的特殊国情造就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这 一群体的数量还在增大,日益引起社会多方的关注。画家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 1 4 有着敏感的洞察力,当然不会对这一特殊的现象视而不见,而是有他们独到的见 解和阐释。一个普通人不会对农民工产生太多的兴趣,然而在画家的眼中他们却 是丰厚的精神财富。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窥探出本质。 因为这一景观是极具时代表情的,是时代的缩影。如果画家忽略了对这一现象的 思考,那么对这一时代来讲就是失语的,是不负责任的。可能现实生活中满身灰 土,蓬头垢面的农民工没有美感可言,但作为艺术形象他们那么真实生动,不仅 从理念上给人以启示,给人以力量,而且从情感上给人以激励,使人产生共鸣, 震撼人的心灵。艺术家把这种隐藏的美揭示出来示之与众,让人们重新认识他们, 理解他们,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思考和关注,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物质与精神上 的抚慰。人文精神是一种社会价值和人的社会意志的体现,是“人类对自身命运 的理解和把握,是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力、亦即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着眼 于对人类的命运与归宿,痛苦与解脱,幸福与追究的思索。” 1 0 近年来,以农民 工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这一群体的生存状 况。人们不仅仅再用鄙夷的目光看待他们,而是充满了同情与理解。肯定他们的 尊严,表现他们的力量和美。这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也是人,有血 性,有灵魂,有志向,只不过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在历史的大变革中必定会有相当数量的人充当这一角色,这是历史的必然。农民 工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关爱。“以审美的方式关心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发展,使人成 为人,拯救人的灵魂,这也许是那些有着宽阔胸怀的作家,艺术家忧虑的焦点和 立足点。” 1 1 强化人文精神的社会作用,关心现实,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现 实主义艺术追求的目标。人文精神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植根于 社会,植根于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之中。对一个人来讲,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可 以使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对一个社会来讲,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可以形成健 康和谐的发展氛围。 “在现实社会中,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面对人世 间的苦难,面对贫病弱小者的疾苦,艺术家的同情心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这种同 1 5 情来自一颗伟大而善良的心灵。”e 1 2 艺术家不仅仅表现人们的欢乐,同时也体验 着痛苦。正是有这样一颗伟大而善良的心灵,王宏剑创作出了阳关三叠、天 下黄河等聚焦于乡土和劳动者为为主题的作品。他的作品沉郁而富有深厚的意 蕴,充满了深刻而独到的体悟。他以绘画表了他对生与死、痛苦与欢乐等人生问 题的思考。他的作品始终流露出一种“人本”情结,寄寓了对人类无限的关爱之 情。正是有这样一颗伟大而善良的心灵,画家忻东旺不厌其烦地为农民工,为下 岗工人,为村民这些身份卑微的小人物画像。他对这些人的创作热情是无法遏制 的,因为他们让他感动。他说:“在匆匆的过客中,那些肩扛行李,被田野里的北 风吹红了脸膛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就像我儿时的兄弟,使我怦然心动,促使我在画 布上记录下这个时代涌向城市的我的农民工兄弟。” 1 3 因为他觉得,“我们应该 给历史一个交代,让我们的子孙在后来还能知道我们曾经还有这样一种状态。假 如留给历史的是苍白、虚伪、粉饰的艺术品我觉得愧对历史。我的画不仅仅 是画农民,是为农民画,希望从这一批社会中最为敏感的人群层面的表情中,看 到这个时代的巨大变革。” 1 4 忻东旺的作品充满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他讴歌他 们的劳动,表现他们人性中的美,是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让忻东旺为国家为 历史留下了这个时代的表情。而画家徐唯辛更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对这 些社会大变革时期涌现出来的农民工给与了极大的同情与理解。他说当这些人失 去土地,进入城市,遭遇着种种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作为一个画家唯一能做的就 是拿起画笔用艺术诉说现实。他的工棚让人感到心酸,他的打工图让人 感到心痛。正是这份疼痛激励着徐唯辛更真实,更真诚地表现着现实,批判者现 实。他说用写实的手法反映当下中国的问题,引发社会的思考,他觉得是一种骄 傲也是一种责任。正是有一颗伟大而善良的心灵,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和深邃, 不仅体验着经历史的一切和整个心灵变化的历程,更重要的是能将现实的体验上 升为泛化的人类体验。这种体验不是切身经历意义上对“再次”的把握,而是站 在人的基点上对人类命运及精神的一种体察与思考。伟大的艺术是不分国界与地 域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心愿。愈是伟大的作品愈能充分表现普遍的 1 6 人性,以其传达的普遍的人类情感震撼接受者的心灵,跨越时空与地域引起人类 的共鸣。这种共同的心理需求把人类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米勒是1 9 世纪法国杰出 的的现实主义画家。生长在农村的他对那里劳动的人们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 情。他的作品几乎都是正在劳动的画面,充满着对农民的爱恋与同情。他说:“当 你坐在树下尽情地享受安逸与宁静时,突然小径上出现一位背木柴的可怜的人, 看到这种情景,你心里难免感到人生是何等无奈、凄凉与悲哀。” 1 5 正是这种爱 怜,米勒的作品真实地纪录了那个时代法国农民的生活和感情。他把一生的精力 都献给了土地和农民,成为一名文明世界的田园画家。他创作出如拾穗者、晚 钟、扶锄着等耳熟能详、感人至深的名作。他的画风简洁质朴,就是在这朴 素的画面中我们感觉到了碑铭般的沉重画家也许不想图解深奥的哲学,但却 传达出人与自然既依赖又抗争的古老关系,揭示着数千年来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 动力之源。这些农民不认识自己,没有过多的欲望和要求,他们沉默着世代辛劳。 这些作品已经跨越时空与地域,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米勒曾经这样说,“美 术的使命就是爱的使命,不是憎恨的使命,美术在描写穷人的痛苦时,决不以刺 激富裕阶层的嫉妒为目的。” 1 6 他在揭示穷人的痛苦时也不忘对富人给予无限的 宽容,他以博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