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论坛, 第8卷, 第2期,2015年3月 tourism forum 2015,vol 8,no 2(mar.2015) doi:10. 15962/j. cnki. tourismforum. 201502015 http : / /glit. cn http: / /lylt. glit. cn 特稿 话语、 权力与目的地治理转型: 鼓浪屿遗产化研究* 李正欢 ( 天津财经大学 旅游系, 天津300222) 摘 要 申请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的过程是 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权威遗产话语的文化政治生产。研究从话语 实践和权力实践角度揭示了鼓浪屿遗产化过程中的话语实践, 以及围绕话语实践所进行的遗产知识生产与权力实践。研究 结果发现, 遗产化实际上是权威遗产话语下目的地资源重新认定、 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这一过程有助于平衡遗产保护与旅游 开发的关系, 并进一步促进目的地的价值重构和治理转型。 关键词 话语; 权力实践; 目的地治理; 鼓浪屿 中图分类号f592.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3784(2015)02 - 0007 - 07 一、 问题的提出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 世界文化及 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以来, “ 世界遗产” 附丽了因时代、 政治、 权力、 利益等因素所带入的附加值 126, 在世界 范围内掀起了“ 申遗热” 。燕海鸣认为文化遗产可以 分为两种, 一种关涉遗产本身的历史和艺术内在价 值; 另一种是在当代遗产标准框架下“ 认定” 的遗产, 如“ 世界遗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等, 前一种遗 产被定义为“ 本质遗产(heritage in essence) ” , 后者被 定义为“ 认知遗产(heritage in perception) ” 2, 从本 质遗产到认知遗产的过程, 被称之为“ 遗产化(herita - bilization) ” 3。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中, 遗产 化过 程 被 视 为 一 种 “ 共 谋 理 论” (conspiracy theo - ry ) 436: 强烈的政治权力色彩、 工业化结构的品质、 技 术主义的手段、 资本主义的商品特征、 现代传媒的炒 作、 政治家的政绩等 132, 甚至在遗产批评领域, “ 世 界遗产” 被视为政治和权力干预下的“ 政治构造(po - litically constituted) 5。例如, 世界文化及自然遗 产保护公约 对“ 世界自然遗产” “ 世界文化遗产” “ 文 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的内容及入选标准都做出了详尽 的要求, 任何世界遗产的评定均依赖这套标准化的审 美和价 值 话 语, 形 成 了 特 殊 “ 遗 产 语 境” (heritage context) 中的话语强势 126, 成为影响范围空前广泛 的 “ 权 威 性 遗 产 话 语”(authorized heritage dis - course, 简称ahd) 6。因此, “ 遗产化” 的过程实质 上是权威遗产话语在遗产领域的介入过程, 通过对遗 产历史、 文化、 艺术内涵的阐释并将这样的阐释整合 至标准体系之中, 以完成遗产价值叙事的建构, 甚至 可能重新建构遗产的文化记忆 7-8。例如“ 杭州西湖 文化景观” 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最终被列入 世界遗产 名录 , 正是因为编制了一套能被西方接受的西湖话 语, 完全体现了权威遗产话语文化政治的生产 9。 同时, 学者们在世界各地不胜枚举的个案研究也 表明, 遗产的话语建构与权力实践是息息相关的 10。 英国学者诺曼费尔克劳夫(norman fairclough) 将 话语概括为一个三维的整体: (1) 社会实践, 即话语建 构社会现实, 规范社会秩序与行为, 是意识形态运作 的基本方式; (2) 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 , 即语 言符号文本的生产、 流通和使用, 它决定了言说的秩 序和意义阐释的可能空间; (3) 文本本身, 即建构与具 体的语言运用, 作为社会实践的抽象话语总是在具体 的文本中得以实现自身, 而文本的生产、 流通和使用 过程则是话语进入并构成社会实践的机制 11127。 由此可见, 话语具备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特征, 既对 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话语规则约束, 又是社会权力 关系生成和再现的场所 13。因此, 话语的生产、 累 积、 流通和运用等方面构成了权力运作的场所 14-15, 提供了文化遗产空间中权力流动和运用的有效手 段 16。 作为世界权威的遗产话语, 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7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gl089) ; 天津财经大学科研发展基金(q140109) 收稿日期2014-12-08 作者简介 李正欢(1979 - ) , 女, 福建宁化人, 天津财经大学旅游系副教授, 博士。 引用格式li zh.discourse,powe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stination governance:the heritabilization of kulangsuj. tourism forum, 2015,8(2) :7 - 13. 李正欢.话语、 权力与目的地治理转型: 鼓浪屿遗产化研究j.旅游论坛,2015,8(2) :7 - 13. 成为众多国家遗产实践的目标, 在中国亦不例外。中 国于1985年11月22日加入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 遗产公约 缔约国行列, 截至2014年10月25日, 中 国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的项目有47项, 列入经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审核通过的预备名单 (tentative lists) 的项目有47项。其中, 很多项目在 申遗之前已经是中国甚至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如长城、 泰山、 黄山、 杭州西湖、 庐山等。因此, 一个值 得关注的问题是: 从知名旅游目的地到世界遗产地, 应该如何进行话语生产以达到世界遗产权威话语的 要求? 其背后又存在何种权力实践关系? 这种权力 实践是否会导致旅游目的地的价值重构, 以及旅游目 的地的治理转型? 尽管目前关于世界遗产研究的文献 颇丰, 也有部分话语与遗产研究的文献, 但鲜有研究关 注世界遗产的话语生产、 权力实践与旅游目的地的关 系。本研究试图从一个案例入手来回答上述问题。 二、 研究设计 ( 一) 案例地选择 本研究选择鼓浪屿作为研究对象, 理由为: (1)20 世纪80年代初, 厦门作为计划单列的省部级沿海城 市对外开放, 鼓浪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发展的旅 游目的地之一。1988年8月, “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 名胜区” 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 年5月成为中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一, 在申遗之 前已经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自2008年 启动申遗以来, 对照世界遗产的申请程序( 如图1所 示) , 鼓浪屿申遗所经历的每一个程序都交织着权力 与话语实践, 以及如何从现有旅游目的地定位到世界 文化遗产地的治理转型。这个过程正好体现了从联 合国到民族国家再到各级地方政府所形成的一种遗 产“ 治理艺术” (the art of governing) 17 如何在 权威遗 产 话 语 支 配 下 进 行 “ 遗 产 发 现” 与 管 理 实 践 18。因此选择鼓浪屿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 表性。(2) 鼓浪屿自2008年11月正式启动申遗工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图1 世界遗产的申请程序 作,2012年11月17日正式列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预备名单 ,2014年3月鼓浪屿与国内其他9个景点 竞争2016年的申遗资格。笔者分别于2006年6月、 2007年4月、2008年11月、2011年11月、2013年8 月、2014年6月共 6次前往鼓浪屿做实证研究和田 野调查, 经历了鼓浪屿申遗前期准备到申遗冲刺的全 过程, 对鼓浪屿申遗过程有比较完整的了解, 具有较 好的研究可进入性。 ( 二) 研究方法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主要关注社会场景 中语言的使用, 着重强调语言使用中的异质性、 多功能 性、 动态因素以及语言在社会建构中的核心位置去。 根据话语中心的框架, 文化是一个不断呈现的对话过 程, 历史的文化被传递, 同时不断地被生产和修正, 它 不断地为新的交际及阐释活动所利用。话语分析的操 作化过程一般是“ 文本化 解构文本 再文本 化” , 目标是发现语言形式以及社会构造、 认同、 权力关 系、 信仰及意识形念中所固有的社会意义 129。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文本包括鼓浪屿提交的 鼓浪 屿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申报文本 以及相关的 系列规划、 管理条例、 管理办法、 历年工作总结与工作 要点(2004-2013) 等。同时在田野调查所得一手材 料( 包括对关键人物的访谈资料) 的基础上, 在材料收 集方面做了一些弥补, 包括收集鼓浪屿相关的研究文 献、 网站、 网页、 新闻媒体报道等, 以更好地佐证本研 究的一些资料。 三、 权威遗产话语中的鼓浪屿申遗话语实践 “ 突出的普遍价值”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 ue) 与 “ 完整性和/或原真性” (integrity and/or au - thenticity) 一直是世界遗产申报的关键性权威话语。 2000年出台的“ 抑制世界遗产不均衡发展” 的 凯恩 斯决议 ,规定已有世界遗产的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每年只能申报一项世界遗产。随后在2004年第2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苏州会议上,中国以东道主的 身份对 凯恩斯决议 提出修正案, 经协商最终确定 为:已有世界遗产的缔约国每年最多可申报两项世 界遗产, 其中必须有一项是自然遗产。2005年出台 的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明确提出要构建“ 具 有代表性、 平衡性、 可信性的 世界遗产名录 的全球 战略” , 项目的代表性、 特殊性或者独特性也成了关键 的申遗话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网站公 布的预备名录中, 鼓浪屿的文本描述即是从“ 描述” (description) 、 “ 突出的普遍价值判断” (justification of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 “ 原真性和/或真 实性声明” (statements of authenticity and/or integ - rity ) 、 “ 和其他 相似项 目 的 比 较 (comparison with other similar properties) 几个方面展开的。因此, 本 8 研究着重对该文本进行关键话语分析。 ( 一) 遗产名称的国际话语: 鼓浪屿(kulangsu) 2012年11月17日, 鼓浪屿正式列入 中国世界 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其项目名称为“ 鼓浪屿” , 相应的 英文名称为“kulangsu” 。在此之前, 鼓浪屿的英文 名大多 采 用 的 是 翻 译 自 汉 语 拼 音 的 “gulangyu” 。 “kulangsu” 这个英文单词大概出现于19世纪80年 代, 当时的外国人对鼓浪屿的称呼沿用了当地人的厦 门白话发音, 于是“kulangsu” 作为正式单词进入英 文词典, 在欧洲的辨识度也远远高过“gulangyu” 。 因此,“kulangsu” 能够更好地体现“ 国际话语” 。 ( 二)遗产主题与类型: 代表性、 平衡性和可信性 话语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官方网站,2013 年版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 以下简称 操作 指南 ) 为近期可查的最新版本, 其中“ 特殊类型” 一项 列出了4种特殊的 遗 产 类 型: 文 化 景 观 (cultural landscapes) 、 历 史 城 镇 与 城 镇 中 心 区 (historic towns and town centres) 、 运河遗产(heritage ca - nals) 、 遗产线路(heritage routes) , 并分别对每种类 型的定义、 分类、 评价标准进行了说明。从发展趋势 来看, 这4种特殊类型也是世界遗产领域提倡并重点 支持申请的项目。作为一个世界遗产大国, 中国更是 要偏重于这4种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申报。例如 2014年中国新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的“ 大运河” 和 “ 丝绸之路” 便是其中的两种类型。 操作指南 同样 指出要“ 明确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或尚未登陆世界遗产 名录的遗产项目中是否有与申报项目类似的” 和“ 解 释申报的遗产项目在其国家的和全球语境中的重要 意义” 。因此, 选择准确的遗产类型和遗产主题显得 尤为重要。 在遗产类型申报上, 鼓浪屿在类型上属于“ 城市 或乡村居留地/历史城镇和村庄”(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这 一 类 型的世界遗产数量所占比例为13%, 远远少于欧洲 和北美地区(50%) , 也少于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区域 (18%) 、 阿拉伯国家(14%) 。鼓浪屿在历史时期上属 于“19世纪建立的城镇” ( towns established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 这类城镇在世界遗产名录 中的数量更是非常的有限 19。 2009年, 鼓浪屿成立申遗工作机构, 组织并完成 申遗评估性考察和申遗专家的聘任工作, 同时组织开 展鼓浪屿文史资料的收集、 整理工作。通过文脉梳 理, 将鼓浪屿近代史分成五大分期: 本土文化积淀时 期、 外来文化进入期、 多元文明交融期、 多元文明终结 期、 多元文明复苏期。同时用鼓浪屿具有的多文化交 流特点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与其他城镇对比, 它与同 一时期的“ 殖民城镇” (colonial towns) 具有可比性。 虽然在亚太地区历史上这类或有类似历史的城市数 量众多, 但是进入 世界遗产名录 的数量则远远少于 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区域, 且在城市特征上也相对单 一, 无法反映这一时期城市的全貌。此外, 与19世纪 亚洲区域内建立的殖民城镇相比, 虽然鼓浪屿由工部 局直接管理, 拥有行政自治权, 但在领土的归属上仍 为中国所有, 这与“ 殖民地” 完全由宗主国统治, 没有 政治、 经济、 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利有着本质上 的差别 19。因此, 鼓浪屿在遗产地的经济、 政治、 生 活、 城镇形态等多方面反映出不同的面貌, 文化特征 上更有着显著的独特性。通过反复研讨, 鼓浪屿确定 “ 社会变革中的历史见证” 为遗产主题。由此可见, 鼓 浪屿在遗产类型和遗产主题的确定上充分考虑了“ 平 衡性” “ 代表性” 与“ 可信度” 这3个权威话语的要求。 ( 三) “ 突出的普遍价值” 的话语实践 “ 突出的普遍价值”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 - ue) 是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 是决定一项遗产能否列 入 世界遗产名录 的主要依据。 操作指南 指出, 突 出的普遍价值指文化和/或自然价值之罕见超越了国 家界限, 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 义。其评价标准共分10条, 前6条是世界文化遗产 的评价标准。在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的文本描述中, 鼓浪屿符合其中的4条标准, 具体的 价值叙述如表1所述。 从上述价值叙述来看, 标准(ii) 主要反映鼓浪屿 在某一时期文化交流方面的特征与价值; 标准(iii) 主 要反映鼓浪屿见证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下, 作为闽南文 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过程; 标准(iv) 主要 反映鼓浪屿是一个典型形态的“ 突出的例证” , 鼓浪屿 作为一个特定时代、 特定区域、 特定文化之间交流出 来的一种新的面貌和形态, 包括建筑形态、 社区整体 的环境形态、 社会的结构形态, 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性 和完整性的典型案例; 标准(vi) 主要反映鼓浪屿与相 关文学艺术思想的联系, 实际上鼓浪屿与很多当时华 人文化精英及其他们在特定时期文化圈里面形成的 社会与文化影响力密切相关。 ( 四) 原真性与完整性的话语实践 原真性和完整性既是衡量世界遗产价值的标尺, 也是进 行 遗 产 保 护 必 须 遵 守 的 关 键 性 依 据 2032。 2005版 操作指南 对“ 突出的普遍价值” “ 原真性” “ 完整性” 相关部分进行了调整, 淡化了原真性单指文 化遗产、 完整性单指自然遗产的片面性, 二者共同阐 释遗产的“ 突出的普遍价值” 202921。 2013版 操作指南 第82条指出, 依据文化遗产 的类型及其文化背景, 如果遗产的文化价值( 如提名 标准所认识到的) 通过以下诸多属性得以真实、 可信 地表达, 遗产可被视为满足原真性条件: 形式与设计; 材料与材质; 用途与功能; 传统、 技术与管理体制; 位 9 表1 鼓浪屿申遗的价值叙述 标准鼓浪屿价值叙述 标准(ii) : 某一时间跨度或世界某一文化区 域内, 在建筑、 技术、 纪念物艺术、 城镇规划 和景观设计方面展示了人类文化之间的重 要交流 鼓浪屿在一个狭小而相对独立、 完整的岛屿上保留下来, 与周边区域截然不同的整体空间 结构、 环境特征、 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和宅院设计, 以及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 态, 展示了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一百多年间, 以闽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与外来多元文化, 在建筑、 文化、 技术、 园林景观等方面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标准(iii) : 独特地或至少杰出地见证了一种 文化传统、 一种已经消失或依然存在的文明 鼓浪屿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传统聚落在政治、 经济、 文化、 技术等众多 层面向具有全球化初期特点的现代社区发展的变革过程, 反映了在这一进程中外来文化在 异域寻求生存, 以及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自我更新的特殊历史阶段, 特别是进入 20世纪后, 活跃于当地和东南亚的华侨文化所表现出的强大创造力, 使其成为19世纪末至 20世纪中叶亚太地区本土文化传统, 受到外来多元文化逐步向新社会形态转变, 这一普遍 时代变革的独特见证 标准(iv) : 某种建筑类型、 建筑系综或技术 系综或景观方面的, 人类历史上某一个或几 个重要阶段的杰出范例 鼓浪屿完整且保存特别完好的城市历史景观在整体空间结构和环境、 建筑类型、 建筑风格 形态、 装饰特征方面, 使其成为亚太地区甚至是世界范围内, 在多元文化共同影响下发展、 完善的近代居住型社区的独特实例 标准(vi) : 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 或 现行传统, 或思想, 或信仰, 或文学艺术作品 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 鼓浪屿与一系列影响中国文化开放和文化进步的本土精英、 华侨、 台胞及其相关作品、 思想 的产生有着相关联系, 如林语堂、 马约翰等人。他们不仅是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的早期尝试者, 其相关作品突出地表现出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共同影响, 而且他们还积极参 加东南亚的政治、 社会活动, 对于该区域的文化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来源: 鼓浪屿管委会 置与环境; 语言与非物质遗产的其他形式; 精神与情 感; 其他内外因素。对照这个要求, 鼓浪屿对其“ 原真 性” 的描述如下: 随着遗产实践不断完善, 岛上的整体环境、 设计、 历史建筑的形式、 功能和材料共同体现鼓浪屿的原真 性。鼓浪屿采用了详细监管计划下的小规模改造策 略, 以有效地保护和强化重要的历史街道结构、 典型 的城市肌理、 景观元素和视觉廊道, 使鼓浪屿不仅在 当代环境中保持清晰的历史脉络, 更能反映现代城市 设计的基础。在历史建筑的维护、 修复和改造方面, 鼓浪屿很好地保存了大量历史建筑形式、 布局、 内部 和外部材料、 装饰细节以及花园景观等方面的信息, 多方面保持鼓浪屿的原真性。 针对完整性, 操作指南 (2013版本) 第88条指 出, 完整性用来衡量自然和/或文化遗产及其特征的 整体性和无缺憾状态。因而审查遗产完整性需评估 遗产满足以下特征的程度:a) 包括所有表现其突出的 普遍价值的必要因素;b) 形体上足够大, 确保能完整 地体现遗产价值的特色和过程;c) 受到发展的负面影 响和/或被忽视。以上应体现在完整性陈述上。第 89条指出, 依据标准(i) 至(vi) 申报的遗产, 其物理构 造和/或重要特征都必须保存完好, 侵蚀退化也得到 控制。能表现遗产全部价值的绝大部分必要因素也 要包括在内, 文化景观、 历史城镇或其他活态遗产 (living properties) 中体现其显著特征的种种关系和 能动机制也应予保存。对照这个要求, 鼓浪屿对其 “ 完整性” 的描述如下: 形成于20世纪初的各种要素完整保存至今, 包 括鼓浪屿的城市肌理、 社区功能系统和形式、 各种形 式与风格的居民住宅、 包含重要文化意义的自然环境 要素等。这些形成于不同时期与地点的文化遗产, 作 为一个整体反映了鼓浪屿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不同历 史阶段的建设成果, 以及政治、 社会生活、 建筑、 园艺、 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同时, 独特 的海岛环境与近50年来相对温和的发展模式, 使得 鼓浪屿免受新城市建设的过分影响, 最大限度地保持 了原有城市肌理、 天际线、 重要视觉廊道和主立面等。 四、 遗产话语背后的权力实践与治理转型 ( 一) 知识生产的权力实践 福柯的权力观指出: “ 没有权力关系是与知识领 域的构成无关的, 也没有任何知识是不预设与构成 权力关系的” ,“ 不仅知识始终是权力的一种形 式, 而且权力被暗含于知识是否以及在哪些情形里被 应用的问题中。 ” 22遗产不是一个自证的存在物, 而 需要通过话语来实现其建构。借鉴王宁等 23对话语 的分类, 鼓浪屿的申遗话语主要可分为3种: 专业性 话语( 如规划文本、 专家对遗产地的阐述、 申遗文本 等) 、 消费性话语( 电视上的专题节目、 书籍、 指南、 地 图、 解说、 标识等) 、 社会公众话语( 以公众身份在大众 媒体、 网络上发表的与遗产相关的文字和内容) 。鼓 浪屿申遗过程中, 围绕遗产话语实践进行了系列的知 识生产, 具体如表2所示。 01 表2 鼓浪屿遗产话语实践与知识生产 话语类型知识生产 专业性话语 鼓浪屿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专题研究汇编 (2009) 鼓浪屿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申报文本 (2009) 鼓浪屿保护规划纲要 (2009) 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2009)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作“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 讲座(2010) 鼓浪屿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专题研究汇编 (2010) 全岛绿地系统改造规划 (2010) 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 (2011) “ 鼓浪屿乐器博物馆 奇特乐器 挖掘征集专家研讨咨询会” (2011) 鼓浪屿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申报文本 (2012) 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12) 鼓浪屿控制性详细规划 鼓浪屿商业网点规划 鼓浪屿户外广告专项规划 鼓浪屿家庭旅馆整治专项规划 鼓浪屿 休闲服务设施规划 鼓浪屿市政设施规划 鼓浪屿餐饮购物中心布局规划 (2012) 鼓浪屿景区外来人口管理办法( 初稿) (2012) 关于卡萨翁第700号管风琴修复安装项目的可行性报告 (2012) 53申遗核心要素点及其环境整治项目的修缮设计方案(2013) 消费性话语 鼓浪屿文史资料汇编 老外看老鼓浪屿 等申遗系列丛书、 “ 四季音乐周” “ 第五届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 赛”“ 第八届厦门中秋博饼文化节” 、音乐厅“ 天天演” (2010) 第二届国际刻字艺术大展赛、 第九届厦门中秋博饼节、 “ 鼓浪屿春季德国音乐周” “ 鼓浪屿夏季法国音乐周” “ 鼓浪屿秋季 美国音乐周” “ 鼓浪屿冬季瑞典音乐周”“ 四季摄影画廊” 和音乐厅“ 天天演” 活动等(2011) “ 申遗56个核心要素” 导游图(2011) 鼓浪屿申遗形象标识、 “ 乐说鼓浪屿” 申遗系列音乐会、 “ 画说鼓浪屿” 申遗系列书画展、 纪念马约翰诞辰130周年足球友 谊赛等(2012) 菽庄花园100年 典籍、“ 菽庄花艺庆元宵” “19世纪世界园林蛋白照片特展” “ 菽庄旧影特展” “ 中国银器特展” “ 菽庄诗 会” “ 百年菽庄园林价值” 研讨等系统活动、 鼓浪屿申遗历程展 鼓浪屿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 、 申遗系列音乐会、 弘一 鼓浪写经 鼓浪流韵 诗书影画鼓浪屿 大航海时代与鼓浪屿 等典籍(2013) 与厦门日报社合作创办了 鼓浪屿晨报 (2013) 申遗宣传片 鼓浪屿往事 美丽厦门回眸鼓浪屿 语堂千千结 日光岩之恋 等微电影、 厦门话白话字简明教程 等 申遗系列丛书、 “2014鼓浪屿突出普遍价值研讨会” “ 诗说鼓浪屿” 研讨会(2014) 社会公众话语“ 鼓浪语” 为代表的公众社群论坛 资料来源: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工作总结(2009-2014上半年) 由表2可知, 鼓浪屿自2008年11月启动申遗至 今, 围绕世界遗产的权威话语体系进行了系列的话语 实践, 并进行了大量的知识生产。知识与权力的结盟 决定了世界遗产话语建构的走向, 包括遗产的价值认 定、 资源的重新评估、 申遗文本如何编写、 申遗地如何 围绕权威话语来进行价值叙述、 遗产治理与保护、 空 间重构以及遗产宣传等管理实践。 ( 二) 从“ 旅游化” 到“ 遗产化” 的权力实践与治理 转型 在鼓浪屿启动申遗之前, 鼓浪屿一直用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a级景区的管理和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 2008年启动申遗之后, 其发展定位发生了明显变化, 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 “ 十五” 期间鼓浪屿的发展定位 显然是高度“ 旅游化” 。“ 十一五” 期间, 鼓浪屿的管理 还是围绕景区进行规划和综合管理, 但开始强调社区 的功能。“ 十二五” 时期, 鼓浪屿的管理重心是申请世 界文化遗产地。因此, 鼓浪屿经历了从“ 旅游景区” 到 “ 文化遗产地” 的转型, 基于世界遗产委员会所提出的 表3 鼓浪屿“ 十五” “ 十一五” “ 十二五” 三个时期的发展定位 建设时期发展定位 “ 十五” (2001-2005) 集音乐艺术岛、 风景名胜区和旅游休闲地于一身的 “ 艺术之岛” “ 十一五” (2006-2010) 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基础, 高品位社区为依 托, 旅游产业为主导, 文化和艺术教育为支撑、 特色 商贸业为配套的旅游与文化产业经济区 “ 十二五” (2011-2015) 以文化遗产地为核心, 高品位社区为依托, 旅游产 业为主导, 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 特色商贸业为配 套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资料来源: 鼓浪屿管委会 19 “5c” 战略目标: 可信性(credibility) 、 保护(conserva- tion) 、 能力建设(capacity - building) 、 交流(commu - nication) 、 社区(communities) , 围绕申遗所需要的 “ 原真性” “ 完整性” “ 独特性” 等关键遗产权威话语, 对 遗产地的保护、 规划、 环境整治和综合管理等进行了 系列的行政权力实践( 如表4所示) 。 11 表4 鼓浪屿遗产化过程中的行政权力实践 可信性 保证项目的平衡性、 代表性和独特性 保证历史建筑形式、 功能、 材料、 风貌的原真性 保证鼓浪屿历史社区的完整性 减少商业化, 加强商业网点审核 减少旅游化的负面影响 保护 立法性、 规范性和契约性的保护措施 遗产整治的行政管理体制 能力建设 自上而下的申遗领导小组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中国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 国 家文物局等部门的指导和培训 交流鼓浪屿申遗系列丛书、 申遗宣传片、 展览、 节庆等 社区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出台 乡规民约 , 提高社区对遗产认知与保护意识 强化社区文化实践, 如钢琴、 博饼、 家庭音乐会等, 建 设高品位文化社区 鼓浪屿遗产化中的行政权力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鼓浪屿目的地的治理转型: 1.从“ 强景弱城” 到“ 强城弱景” 的定位转型 由于历史原因, 鼓浪屿是厦门市“ 退二进三” 的先 行试点, 其人口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一直是往旅游业 倾斜。1984年厦门市出台 关于严格控制厦门市城 市人口机械增长的暂行规定 , 明确规定“ 把鼓浪屿岛 上的工厂外迁, 除发展旅游外, 严格控制成建制单位 迁入鼓浪屿” 。1993年1月出台的 厦门市城市人口 管理暂行规定 同样也是强调做人口减法。2003年, “ 厦门市鼓浪屿区人民政府” (1952-2013) 被撤区并 入厦门市思明区, 成为“ 鼓浪屿街道办” , 同时成立“ 鼓 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 副厅级) , 主要负 责鼓浪屿的规划、 保护、 建设和管理工作。由此产生 了鼓浪屿的二元管理机制, 更进一步强化了鼓浪屿的 “ 旅游景区” 功能, 弱化了其“ 社区” 功能。这一过程被 称之为“ 强景弱城” , 即大力发展风景旅游, 同时弱化 城市功能。 随着工厂外迁, 岛上的学校、 医院等基础设施也 不断减少, 社区功能不断萎缩, 鼓浪屿很多原住民不 得不外迁, 原先由原住民所带来的很多文化实践逐渐 遗失, 加上很多历史建筑由于无人居住受损严重, 导 致鼓浪屿的“ 钢琴之岛” “ 万国建筑博物馆” 等文化内 涵逐渐退化。在过分追求风景旅游导致诸多问题涌 现的情况下, 鼓浪屿开始重新认识鼓浪屿的文化独特 性, 强调“ 人文” 对于鼓浪屿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性, 突出对岛上历史风貌建筑以及作为世界性遗产地 的认识和保护, 弱化风景区概念, 这一阶段被称为“ 弱 景强城” 。 从“ 强景弱城” 到“ 弱景强城” 的过程, 也促进了鼓 浪屿社区的重建。一是鼓浪屿申报的遗产类型属于 “ 城市或乡村居留地/历史城镇和村庄”, 因此保护鼓 浪屿历史城区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本身就是申遗实践 的重点。二是在 操作指南 (2013) “ 原真性” 的8个操 作概念之中, “ 精神和感觉” 这个特征比较抽象而不易 操作, 但却是评价一个项目“ 地方特色” 与场所精神或 意义的重要指标, 比如如何在社区中保持传统和文化 的连续性。三是 操作指南 (2013) 鼓励 公约 各缔约 国保证各种利益相关者, 包括遗产管理人、 当地和地区 政府、 当地社区、 非政府组织(ngo) 、 其他相关团体和 合作伙伴, 参与世界遗产的确认、 提名和保护 24。 2.鼓浪屿旅游目的地的要素重构与价值重构 鼓浪屿长期以来的发展定位都停留在“ 著名旅游 风景名胜区” 层面, 但由旅游发展引发的诸多问题却 一直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诸如鼓浪屿管委会与鼓浪 屿街道办的二元管理体制矛盾、 鼓浪屿游客承载量问 题、 无证导游问题、 旅游诚信消费问题、 鼓浪屿家庭旅 馆无序发展问题、 旅游商业化严重、 旅游开发与文化 遗产保护的矛盾、 鼓浪屿社区功能的弱化等。通过申 遗, 借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熟的管理标准和权威话语 体系, 促使鼓浪屿重新解读和诠释自身的文化价值, 并通过优化载体要素来实现遗产价值的构建。同时, 在世界文化遗产交流的舞台中, 能够建立一个文化参 照系统, 以“ 互为主观” “ 互相参照” 为核心, 从“ 他者” 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文化特征, 使鼓浪屿遗产的文化 价值实现跨文化的认同 25。 五、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鼓浪屿申遗文本进行关键话语分 析, 揭示了鼓浪屿遗产化过程中的话语生产及其背后 的权力实践。研究发现, 鼓浪屿遗产化的过程交织着 众多的话语实践与权力实践, 并促使鼓浪屿从风景区 定位到遗产目的地的定位, 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对鼓浪 屿进行资源重新认定、 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26, 从而对 最终建构出来的遗产具有重大的决定意义: 如何被列 入申遗的预备名录? 如何进行全球普遍性价值的建 构? 如何对这些价值和意义进行可信度的展示? 这 些问题均需要通过对遗产的话语建构来得以实现。 此外, 虽然世界遗产的话语建构具有全球普遍性, 但 是不同地域的遗产实践形态却呈现出多样性与独特 性, 而这种地域独特性正是本文的出发点, 即中国的 世界遗产申请过程具有更为强烈的行政运作色彩。 但是借助权威遗产话语, 申遗过程有助于进一步思考 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更有助于促进目的地的 价值重构与治理转型。这种转型与重构, 究竟会对旅 游目的地带来何种程度的影响, 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 究。 21 参考文献: 1 peng zr,heritage:ref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m. kunming:yunnan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8. 彭兆荣.遗产: 反思与阐释m.昆 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2 yan hm.the discourse and memory in heritabilizationn. china social science today,2011 - 08 - 16(12). 燕海鸣.“ 遗产化” 中的话语和记忆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 08 - 16(12). 3 lazea a.the cultural heritage,a common responsibilityj.transylva - nian review,2013,22(3). 4 howard p.heritage:management,interpretation,identitym.blooms - bury publishing,2003. 5 batteau a.appalachia and the concept of culture:a theory of shared mis - understandingsj.appalachian journal,1979(7) :9 - 31. 6 smith l.uses of heritagem.routledge,2006. 7 yan hm. world heritage:the highlands of cultural discoursej. world heritage,2014,8(6) :23. 燕海鸣.世界遗产: 文化话语权的高地j.世 界遗产,2014,8(6) :23. 8 lei xb.the rebuilding of tuloud.beijing: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2004. 雷喜斌.“ 重建” 土楼d.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2004. 9 hou s,wu zj.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digenous meanings of cultural heritage:a case study of the wenchang palacej. southeast culture,2012,28(4) :21 - 27. 侯松,吴宗杰.话语分析与文化 遗产的本土意义解读: 以衢州方志中的“ 文昌殿” 为例j.东 南 文化, 2012,28(4) :21 - 27. 10 boniface p,fowler p.heritage and tourism in“the global village” m.routledge,2002. 11 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routledge,2013. 12 hou s,wu zj.the discursive approach to heritage studies:theory, method and prospectj.southeast culture,2013(3) :6 - 13. 侯松,吴宗 杰.遗产研究的话语视角: 理论方法展望j.东南文化,2013(3) : 6 - 13. 13 feng jy.the review of“discourse approach to tourism:theory and practice” j. tourism tribune,2014,29(1) :127 - 128. 冯捷蕴. 旅游话 语研究: 理论与实践 述评j.旅游学刊,2014,29(1) :127 - 128. 14 hall s.whose heritage?un - settling the heritage ,re - imagining the post - na - tionj.the politics of heritage:the legacies of race,2005:23 - 35. 15 li j. the impression of water splashing:the ethnic festival tourism inter - woven into the national,local and folk ritualj. folklore studies,2014 (1) :45 - 57. 李靖.印象“ 泼水节” : 交织于国家、 地方、 民间仪式中的少数 民族节庆旅游j.民俗研究,2014(1) :45 - 57. 16 stoeltje bj.power and the ritual genres:american rodeoj.western folklore,1993:135 - 156. 17 foucault m.the government of self and others:lectures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1982 - 1983m.macmillan,2011. 18 wu zj.recovering indigenous discourse of cultural heritage:a chinese challenge to western value of heritage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42(5) :28 - 40. 吴宗杰.话语与 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5) :28 - 40. 19 the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of kulangsu.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 - ment planning of kulangsu cultural heritage site in“twelfth five year plan”periodeb/ol.2014 - 10 - 25.http: / /www. gly. cn/zhfxxgk/ zhfxxgkml/ghjh/fzhgh/315182. htm. 鼓浪屿管委会.“ 十二五” 期间鼓 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eb/ol.2014 - 10 - 25.http: / / www. gly. cn/zhfxxgk/zhfxxgkml/ghjh/fzhgh/315182. htm. 20 zhang cy.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questioning and rethinkingj. southeast culture,2012(1) :27 - 34. 张成渝.原真性与完整性:质疑, 新 知与启示j.东南文化,2012(1) :27 - 34. 21 wang y,zheng j,lv r.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cultural land - scapej.southeast culture,2011(3) :13 - 17. 王毅, 郑军, 吕睿.文化景 观的真实性与完整性j.东南文化,2011(3) :13 - 17. 22 hall s.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m.xu l,lu xh,tran. the commercial press,2003. 斯图尔特霍 尔.表征: 文化 表 象 与 意 指 实 践 m.徐 亮, 陆 兴 华, 译.商 务 印 书 馆, 2003. 23 wang n,liu dp,ma l,et al.tourism sociologym. tianjin:nankai u - niversity press,2008. 王宁,刘丹萍,马凌, 等.旅游社会学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4 dai xy,que wm. the nominati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土地出让合同(标准版)
- 个人融资放贷合同(标准版)
- 化妆品政策合同(标准版)
- 复垦补偿合同(标准版)
- 国寿劳动合同(标准版)
- 活动板房安全培训课件
- 法洛四联征课件
- 2025年成体体操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法律逻辑学课件金承光
- 法律类培训课件
- 2025年健康管理师试题及答案
- 2026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练习-四边形中的新定义问题(学生版+名师详解版)
- 乌兹别克语自学课件
- logo安装施工方案
- 四川能投合江电力有限公司员工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库(带答案)
- 宿管员业务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安全生产例会会议记录以及会议内容
- 眼视光技术介绍
- DB64T 2146-2025 工矿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指南
- 间歇充气加压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