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货币制度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货币制度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货币制度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货币制度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货币制度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货币制度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中国货币制度由唐入宋,其变革可谓显著。首先,在铸币领域,唐朝 时单一的铜币政策至宋时己被打破, 铁钱成为铜钱之外的另一合法铸币, 虽然宋朝以 后,铁钱作为铸币的政策并未得到继承,铸币依旧唯以铜钱, 但从此铜钱在市场上的主统地位却一去不返; 其次, 唐朝时与铜钱并行的 绢帛至宋朝渐次淡出流通,而白银的货币职能却日 益突出,在元朝以后, 白银越来越多的分割铜钱的货币地位,并最终成为流通天下的主要货币。 五代处于唐宋之间,制度方面承唐末之变化,奠宋初之格局。本文意 在通过对五代市场的三种主要货币 铸币、 白银与绢帛的考察来说明唐 宋货币制度在五代的变迁轨迹。 五代货币制度的状况与问 题进一步证明了 唐末以来货币制度的窘境, 至宋代已不得不有所更张。同时也渴望由此透 视出唐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究竟在何等意义上体现出 “ 转型”的特点。 关键词:五代货币制度铸币绢帛白银 ab s t r a c t t h e c h i n e s e c u r r e n c y s y s t e m c h a n g e d a l o t f r o m t h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t o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 f i r s t l y , i n t h e f i e l d o f c o i n i n g , t h e o n l y b r o n z e c o i n p o l i c y o f t a n g w a s b r o k e n i n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 a n d i r o n c o i n b e c a m e a n o t h e r l e g a l c o i n b e s i d e s b r o n z e c o i n . t h o u g h t h e i r o n c o i n w as n o t i n h e r i t t e d a s t h e p o l i c y o f c o i n in g a f t e r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 b r o n z e c o i n l o s t it s m a i n p o s i t i o n in t h e m a r k e t f o r e v e r fr o m t h e n o n . s e c o n d l y , t h e s i l k w h i c h w a s u s e d a s c u r r e n c y a s b r o n z e c o i n i n t h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b e g a n t o c o m e o u t o f t h e c i r c u l a t i o n . h o w e v e r ,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s i l v e r b e c a m e o u t s t a n d in g d a y b y d a y , w h i c h w as g o i n g t o h a v e a m u c h b i g g e r s h a r e t h a n b r o n z e c o in a n d f i n a l l y b e c a m e t h e m a i n c u r r e n c y a ft e r t h e y u a n d y n a s t y . t h e f i v e d y n as t i e s l i v e d b e t w e e n t h e t a n g a n d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 a l l t h e i r s y s t e m s c a m e f r o m t h e t a n g d y n as t y a n d p a v e d t h e w a y f o r t h e s y s t e m s i n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 i n t h i s a r ti c l e , i w a n t e d t o i l l u s t r a t e h o w t h e c u r re n c y s y s t e m d e v e l o p e d f r o m t h e t a n g t o t h e s o n g d y n as t y b y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t h r e e p r i n c i p l e c u r r e n c y - - c o in , s i l k a n d s i l v e r i n t h e p e r i o d o f t h e 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s a n d p r o b l e m s o f t h e c u r re n c y s y s t e m s i n t h e 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t e s t i f i e d t h e c h i n e s e c u r r e n c y s y s t e m s h a d a l r e a d y b e e n i n t r o u b l e fr o m t h e l a t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it m u s t b e c h a n g e d i n t h e s o n g d y n as t y . f u r th e r m o r e , i a l s o w i s h t o i l l u s t r a t e t h a t t o w h a t e x t e n t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s o c i a l e c o n o m y s h o w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t r a n s it i o n fr o m t a n g t o s o n g d y n a s t y . k e y wo r d s : t h e 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 c u r r e n c y s y s t e m ; c o i n ; s i l k ; s i l v e r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 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旁 .寻 色 日 期 :、 。 宁 . 了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 迄 丛 二 : la o 粗 差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台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中提到中国货币制度的特点之一是,货币 的各种职能在中国不集中于一体,虽然铜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货 币的全部职能,但作为贮藏手段,主要却是用金银,铜钱只是在一定 程度上取得了这种职能,而且只限于合乎标准的铜钱。因此,在严格 上说来,古代的货币没有制度可言,既没有主币辅币的关系,也没有 什么本位制度,当时通行的各种货币 都可以无限的使用,彼此间没有 固定比 率, 随市价作盲目 的 波动。 但是正如彭先生所云, 宽泛一些来 看,中国古代关于货币铸造、发行,以及市场流通的各种货币的管理 等方面总有一系列的政策,我们同样可以称之为制度.只是无法应用 现代货币制度的理论体系进行理解。 从国家制度的角度看,货币制度是政府用以控制和调节商业经济 的基本方式之一;而货币天然是经济的产物,货币制度需要最大限度 的反映并迎合经济发展状况。因而,货币 制度的变革,在体现政府意 图和行政效率的同时,也体现了经济和市场发展的程度,并包括了政 府对于市场自由选择的承认。 中国货币制度, 其特点之一是铸币自 产生之日起, 即以贱金属货币 铜钱为主要货币,且亘数千年而不衰。秦汉时期,铜钱之外,虽以黄 金为上币,并大量使用,但以 “ 斤”作为最小单位的结果,使黄金终 究只限于大宗交易。 秦汉以后,黄金衰落,魏晋南北朝时代,绢帛米 粟交相为用,铜钱的铸造与使用都很少,但隋唐统一政权建立后,铜 钱的货币 地位很快恢复,并在流通之中越来越排挤绢帛。宋朝时期, 钱褚并用,白 银也越来越多的跻身于流通,此后历经元、明、清,直 到近代,白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占 据了市场的主统地位,但平民 日常交易所用,铜钱仍为必有之物。 中国货币制度的特点之二, 铜钱之外, 一直在寻找一种体轻值重的 9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序言,群聊出版社,上海:1 9 5 4 货币与之并行,以弥补铜钱用于大宗交易与长途运输等方面的种种不 便,这使得自 秦汉、隋唐而至明清,黄金、绢帛、白银擅次使用。 货币的产生旨在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的规模与性质决定了货币的特 点。中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之下,交易细小而分散,中国作为主要 货币的铜钱正是单位细小、价值轻微。小农经济长期存在而无大的进 步,铜钱在中国货币体系中也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正因此,金 银虽然很早就扮演货币的部分角色,但始终未能在全部市场上取得完 全的货币职能。 中国的货币体系之中, 除铜钱外, 米粟绢帛金银都曾部分承担货币 的职能, 粟帛因为是小农经济的主要产物, 在民间长期充当货币使用, 但因其不适于无限分割,又不适于价值贮藏与长途运输,因而在商品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铜钱流通的普及和白银的兴起,粟帛越来越 多的受到排挤,唐朝后期,在主要的市场上,己经是 “ 钱帛不兼于卖 豁 o 金银很早就是保藏价值的工具, 至于何时成为流通天下的货币, 黄 宗羲认为, “ 按唐以前,自 交、 广外,上而赋税,下而市易,一切无事 于金银 及元起北方金银遂为流通之货矣。 ” 金银的单位价 值含量要高于以往的一切货币,金银使用的普及体现了商品经济的逐 步发展, 且中国的商品经济孕育于农业经济的母体之中, 是作为小农经 济的延伸和补充而发展起来,因而金银使用的逐渐普及更是小农经济 逐步繁荣的体现。然而,如前所述,由于小农经济的普遍性,金银直 到近代,也没能够在全部市场上取得完全的货币职能,虽然在明代时 候,白 银己经可以分割得非常细碎,深入到日 常交易之中,并且己 经 取得货币的各种职能,但铜钱仍然可以无限制的使用,这种现象,彭 信威先生称为 “ 平行本位” 。 中国货币制度的变迁长期而缓慢,虽然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毋庸讳 言,货币制度也贯穿着许许多多循序渐进的变化,但却一直没有质的 转变。大致而言,铜钱在中国货币体系中一直占据主要的地位,与之 平行使用的,或为米粟绢帛,或为钞,或为金银 ( 白银至少在元代以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财计一 ,中华书局,北京:1 9 8 1 后才真正进入流通) 。 货币的铸造技术既长期不进步, 货币的流通和管 理也长期不见效率的更新,货币流通状况的地方性长期存在,历代的 货币政策也主要是财政需求和市场 自发发展状况之间的调整。 就由唐入宋的货币制度而言,其变革大致如下:唐初时钱帛兼行, 绢帛取得了包括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内的全部职能,其货币 地位要 高于铜钱,因而在法律中定罪计赃时要折成绢帛计算,而民间如 “ 截 绢买刀都市中”等以绢帛零用的记载也并不少见;迄至唐代后期,随 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大,绢帛因其天然属性不适于贮藏与无限分 割等而渐被摒于流通之外,而铜钱的货币职能逐渐恢复完善,无论上 而赋税,抑或下而市易,都加大了对铜钱的需求,但铜钱的供给不足 导致流通中出现了严重的 “ 钱重物轻”局面。宋代统一南方以后,在 铸币领域,单一的铜币制度即被打破,铁钱成为另一合法货币;铸币 之外,发行纸币,从而形成了复杂而多元的货币体系。同时绢帛 渐次 淡出、白银扩大使用,二者间也隐然有一种擅次替代的关系。 ( 但是宋 代时期的白银,其发展程度并没有达到唐代绢帛的地位,仍然不可直 接用于交换 ) 。 因而总体来看, 唐宋之间的 货币 制度给人以明显的 “ 变” 的印象,而唐宋货币制度的变迁也成为唐宋社会擅递之际种种变革与 发展的体现之一。 尤其近年以来“ 唐宋社会转型” 成为新的学术焦点, 则对于唐宋制度的对比研究也具有了新的学术意义,而处于唐宋之间 的五代十国,虽干戈扰攘,但也使唐末以来的一切变化得以凸显和沉 淀,五代竭承唐末之余制,而其创制与更张,奠宋初之格局,因而对 于五代十国的研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唐宋货币制度的变迁方 向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本文通过对五代市场三种主要货币 铸币、白银与绢帛各自流通状况的考察,力图在更具体的层次揭示唐 宋货币制度的变迁轨迹,同时也渴望由此透视出唐宋社会经济究竟在 何等意义上体现出 “ 转型”的特点。 专门论及五代货币的文章不多, 笔者力之所及, 仅见以下几篇: 刘 樊 五代的钱币 , 见 食货 第四卷第二期; 戴震辉 五代货币制度 , 见 食货第二卷第一期;杜文玉 论五代货币经济的几个问题 ,见 高聪明 论白 银在宋代货币 经济中的 地位 , 河北师大学报1 9 9 4 . 1 中国钱币 1 9 8 8年 2期;云学文 五代钱制治乱辩 ,见 中国 钱币 2 0 0 1年 1期。另有几篇未曾查到: 吴云端 五代币制概述), 见 中央日 报 1 9 4 7年 1 0月 1日;邓世英 五代钱币考及 五 代钱币考( 续), 分别见 新时代 第 6卷第 1 2期和第 7卷第 1期; 宫崎市定 五代宋初的通货问 题 , 京都星野书店 1 9 4 3年出版。 另外, 在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 、丁福保 古钱大辞典 、萧清 中国古代货 币史等货币通史著作中略有涉及。这些有关五代货币的论述于铜钱 颇详,于绢帛和金银则较略。主要涉及五代铸币的形制、钱币紧缺问 题、钱币质量问题及五代白银的流通问题。戴振辉 五代货币制度 还提到了铁币驱逐铜币、禁用铁钱于商人不便、政府努力维持铜币制 等问题;刘樊 五代的钱币提到了短陌、劣币逐良币及禁恶钱和铜 禁等问题。 概言之, 建国前的文章史料引用颇多, 但史料来源不够丰富, 尤其 对于钱币学文献与考古学成果未加以参考,因而叙述五代钱币铸造、 流转的一些问题时不够全面。建国后的钱币学与货币史著作可在一定 程度上弥补此点,但对于五代钱币除形制外的其他问题则语焉不详。 杜文玉的文章隐然有为五代货币已成定论的一些问题翻案的趋向,故 而只注重几个具体问题。云学文 五代钱制治乱辩内容亦只涉及五 代铜钱。 现有研究成果偏重于铜钱而略于绢帛和金银。 而在有关铜钱的具体 研究中,许多方面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如有关五代钱币质量方 面,现有的论述只集中于官铸铜钱的质量,但由于对官铸数量未详加 考察或考察失当,因而正史中有关官铸的记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 五代货币市场的整体状况是值得怀疑的,故此那些依据正史史料所下 的论断也值得商榷。在官铸钱币的数量方面,有限的研究显然表现出 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建国前的文章一致认为五代官铸数量远少于唐 代:杜文玉的文章则认为五代铸钱之炉与铸钱之数并不比盛唐少,起 码远高于元和、大和年间水平。 有关五代金银问 题的研究显然不足。 日本学者加藤繁著有 唐宋时 代金银之研究一书,从多方面探讨了唐宋时代金银作为货币使用的 具体情况与重大差别,该书将五代的部分情况附于唐末而略加提及, 但因不为作者讨论的重点,故而叙述尤为零散、不够全面,同类现象 也体现在其他的货币史著作中。至今为止,专门的论述唯见杜文玉文 章中之具体一节 ( “ 白银逐渐进入流通,),约 1 8 0 0余字,但也只是通 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说明五代白银的使用状况,而缺乏更具普遍说服力 的分析,如白 银的使用阶层究竟有哪些,白银在多大程度上进入民间 贸易,亦或仍是只限于高值交易等等,因而仍然难以明晰五代白 银究 竟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流通领域。 关于五代绢帛的研究则至今尚无专论。 综上所述,有关五代货币的研究既缺乏专门而全面的论述,也缺 乏具体而深入的对细节问题的剖析,同时对于运用新史料进行的佐证 也显不足。因此对于五代货币制度仍有可以考证和分析的大量空间。 一、五代的铸币 中国的铸币,唯以铜钱,而如金银钱等,虽也略有铸造,但其目 的不在流通,不能称为货币。铜钱的单位价值要远较金银轻小,适合 了产生于小农经济内部的商品交换的分散性与细碎性。但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交换的扩大,铜钱细碎零散、体重而值轻,越来越不能适应流 通的需要。尤其宋元时代以后,铜钱在市场上的主统地位逐渐被白银 分割,致使千百年来,政府通过铸币来控制商业经济的传统政策于无 形中趋于崩溃。 铸币 最终失去市场上的主要地位,在于中国铸币固守单一的铜币 制度。这致使在铜钱的细碎性越来越不适应商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另 外一个突出的问题也为铸币制度带来了巨大压力:即自唐代后期以来 “ 铜荒”的长期存在。 铸币来源供给不足, 而市场需求却在继续扩大, 铸币唯以铜钱,而其数量却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唐代的钱重物轻和 宋代的钱荒都证明了铜钱数量的紧迫。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治和经 济的混乱,铅铁锡徽钱都成为合法的铸币,单一的铜币制由此打破, 宋代的建立,是为统一区域内铸币多元化的开始。但铸币多元的选择 是比铜钱更为等而下之的铅锡铁徽,在接受经济发展对于货币的要求 方面尚不如铜钱,因而在铸币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继承。 铜铸币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适应到不适应是一个逐步发展 的过程。唐代后期以来,铸币在实际流通过程中受到经济扩大和自 身 供给不足的压力越来越明显, 五代时期北方政府奉行唐代的货币制度, 而唐初与铜钱兼行的绢帛至此时己 渐次淡出,这使官铸铜钱的铸造、 发行和管理几乎成为五代货币制度的全部内容,而市场发展和流通之 复杂,加之五代社会和经济的动荡,五代货币制度的效率比较低下。 铸币制度面临着来自于市场和自 身的危机,宋代的纸币可以看作 是政府通过除铸币外的货币政策来控制经济的另一种努力,但是直到 明代,也终于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货币制度。由此,从国家制度的角 度看,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结果是逐步低效的。而在唐宋货币制 度的变迁过程中,五代正是一个过渡阶段,五代的铸币制度以及所面 临的问题进一步证明了唐末以来货币制度的窘境,至宋代己不得不有 所更张。 ( 一)五代铸币的种类与概况 i 、官铸概况与钱币形制 五代历朝,已非南北朝时代可比,虽然战事屡兴,但官铸始终未 废。盖自 唐朝后期以来,货币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可逆转。无论是民间 市易还是政府财政收支,货币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唐朝初期还可以使 用绢帛,中期以后,绢帛的货币职能日 益失去,随着经济的发展,无 论公私上下,都加大了对铜钱的需求。 五代各个政府都以正统自居,虽然唐朝的兴盛已经一去不返,但 唐朝的各项制度都被作为伟大治世的象征而竭力传承,而铸造属于本 朝自己的钱币,更是政府对于经济控制能力的体现,具有着现实和政 治意义。 五代资料散乱,考诸正史文献及 会要 、 通考等主要史料, 也只有后晋、后周两朝的铸钱情况记载略为详细;此等史料之外,宋 人洪遵 泉志著录了除后梁一朝外的五代各朝钱币实物与当时所见 到的相关记载,然而仍不失缺漏之处,如后梁的钱币史中无录。对此, 近代的考古发掘及现代钱币学研究可为弥补。因而,要全面了解五代 货币制度的概况,还大量有赖于综合各种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尤其 应包括钱币实物在内。兹分列各朝将官铸状况与钱币基本形制考之如 下: 后梁: 史籍中不见有关后梁钱币的任何记载,宋人洪遵的 泉志著录 了他当时所见到的五代各朝钱币,于后梁独缺。唯近代考古发现了开 平元宝当十钱和开平通宝当五钱两种,被钱币学专家们一致认为是后 梁的官铸钱币,因为 “ 年号相合,形制亦符,书体尤具当时风格” ,但 是这两种钱 “ 留世绝少, 殆所铸无多。 其行用若何,一当开元钱若干, 史载网如,无从稽考”o “ 开平”是后梁太祖朱温的年号,这两种钱若确为五代之物,也 是五代钱币之中的唯一大钱。唐朝时期,钱币己经不足,加之后梁建 立时,北方战乱不断,经济凋敝,财政窘迫,朱温或许为缓解战时的 财政危机而铸大钱。 这两种钱实物只有 一 枚,开平元宝当十钱,铸工规整,真书,旋 读,实测径4 .3 厘米,重1 8 .4 3 克。开平通宝当五钱,真书,旋读,径 3 . 5 厘米,重 1 4 . 1 克。 后唐: 后唐铸行新钱虽也不见于正史的著录,但后唐的钱币见于宋代人 的著作之中: “ 此钱径九分,重三株六素,文曰天成元宝,计当时所铸,而五 代史后唐纪不载”气 天成是后唐明宗的年号,因而后代人说: “ 明宗天成中铸钱日天成 元宝” 。而关于后唐铸钱的惟一明文记载只见于 册府元龟 : ,(后唐明宗) 长兴三年三月,河府奏重开废铜冶” 长兴在天成之后,其重开铜冶所铸钱币即当为天成元宝。 天成元宝今亦有实物存在,青铜质,隶书,旋读,径3 -4 厘米, 重3 克左右,版别单一,比较规范,存世不多。 后晋: 史料中对于后晋铸钱有比较详细而确切的记载,因为后晋的铸币 政策不同于前代,即允许私铸: 丁福保 古钱大辞典 总论 五代引张纲伯 “ 五代十国货币 考” g 泉志 钱币考 册府兀龟卷五o-,邦计部,钱币 三 ,(天福三年十一月) 诏曰宜令三京邺都诸道州府, 无问公私, 应有铜者并许铸钱,仍以 天福元宝为文,左环读之,委盐铁司铸样, 颁下诸道,令每一 钱重两株四素,十钱重一两 其年十二月救, 切 虑逐处缺铜, 难依先定株两,宜令天下无问 公私,应有铜处,有铸钱 者,一任取便酌量轻重铸造,因兹不得入铅并铁,及缺漏不堪久远流 行。 ” 可见,后晋官铸见录只因其实行了允许私铸的特殊政策,但这段 史料同样证明,至少在天福三年十一月以前,天福元宝已经由官府铸 行,此时颁布的只是允许私铸的法令。 关于私铸,因为政府对于其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结果私铸 钱币滥恶不堪,不到一年,私铸的法令又不得不收回: “ 四年七月救,先令天下州府公私铸钱,近闻以 铅锡相参,缺薄 小弱,有违条制,不可久行,前后只官铸钱,私铸钱下禁依旧法。 ” 。 但是一纸法令并没能使私铸杜绝,因而流传下来的钱币多数都是 民间私铸, 后晋的钱币也因此而更加滥恶。 五代史记注补卷八之中 引朱辅 编年总辩对后晋政策反复的评价: “ 作事不谋,始虑事之浸 长,至不可为而复从其本,岂善谋国也哉?” 铸币权收归政府以后,官铸继续进行: ,t(天福) 四年十一月,建钱炉于乐川,为石豹之冶” 0 但其铸造的规模大小,数量多少,己均不可考。 宋代人对于天福元宝的描述是: “ 此钱径七分,重两株四素, 铜质 薄小,字文昏昧,盖以私铸不精也” 。近代考古出土的天福元宝,也 五代会要卷二十七, 泉货 五代会要卷二 于 七,泉货 册府儿龟卷五n一,邦计部,钱币 三 泉志 是版别众多,_民 大小不等,多轻小简率的私铸钱,精整的官炉钱非常 少见。精整者径 2 . 3 -2 .4 厘米,重约 4 克,私铸者径 1 . 9 -2 .2厘米, 重 1 . 8 -3 . 3 克,亦有极小钱,径仅 1 . 7 厘米。 考古出土的后晋钱币中, 又出现一种“ 天福通宝” , 对于这种钱币, 秦宝珊 遗筐录认为是 “ 私铸偶冒不合救者” ,这种说法是可信的, 因为一切史籍中均未提及后晋有此种钱币铸行,且 “ 此钱文字昏昧, 诚 如 洪 说 , 。 此外,另有一种 “ 天福镇宝”钱,最早见于宋人著录,今亦有实 物存在, 文字形制同与 “ 天福元宝” ,此钱是否为后晋所铸,历来争议 颇多。董道 钱谱认为是后晋所铸,洪遵 泉志列为不知年代品, 稗史类编归于后赵石勒所铸,李孝美著录此钱与石晋天福钱 “ 殊 不相体” , 钱币考又云属于安南国之物,丁福保 古钱大辞典中 通过对各家之说的分析、校对与核实,并以实物为参证,认为 “ 此钱 足归于石晋天福元宝之后, 无可疑义也, ,由于作者证据全面, 分析得 法,此说是目前最为权威的论定。 后汉: 后汉铸钱,也不见于正史记载,乾枯中膳部郎中罗周i曾建议铸 钱, 但 “ 疏奏不报” 。但后汉铸钱并无疑问,因为传世有 “ 汉元通宝” 钱 ( 又称 “ 汉通元宝,), 泉志引苏音 开谭录说: “ 汉乾枯中, 以晋世鼓铸, 钱币伪滥非一, 乃禁铜货, 悉归 公努。 ” 则 “ 汉通元宝”始铸于乾枯年间,宋人亦见到此钱,并有所记载 “ 此钱径寸,重三铁六素,文曰汉通元宝,字文明坦,制作颇精 盖惩天福之弊,则汉代所铸明矣。 ” 考古出土的后汉钱币,青铜质,径2 . 3 -2 .5 厘米,重2 . 6 -4 . 5 克, 形制大小规范,与史书记载相合。 丁 福保 古钱大辞典 下编 泉志 后周: 后周高祖时未曾铸钱,世宗即位之明年,大毁天下佛寺,同时收 铜铸钱,是为五代铸钱规模最大的一次,史料记载也最为全面: ,(新) 五代史周纪论曰,世宗即 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 三十六, 是时国中乏钱, 乃诏毁天下铜佛以 铸钱。 ( 新五代史) 四 夷附 录日, 周世宗遣尚书水部员外郎韩彦卿以帛 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 铸钱。 郑向五代开皇纪曰,显 德二年九月诏禁天下铜器始议铸钱.五代会要 曰,显德二年九月救云,今采铜兴冶,立监铸钱,冀便公私,宜行条 制:今后除朝廷法物、军器、官物及镜并寺观内钟、磐、拔、 相轮、 火珠、铃铎外,其余铜器一切禁断.苏普开谭录日世宗朝铸周通元宝 钱,于后殿设巨炉数十,亲观鼓铸。李孝美日 径寸重五株,文曰 周通 元宝,形制精妙,与唐开元钱同。 ” 考古出土的周通元宝,形制、式样、钱文完全沿袭唐开元钱的版 式,与史书记载相合。青铜质,钱文隶书,旋读为周通元宝,对读为 周元通宝。铸造甚为精整,一般径 2 .4厘米,重在 3克以上,其数量 或质量,为五代铸钱之冠,存世较多,近数十年亦有新出土。 五代各朝官铸的大致情况已如上述,为便于更加清楚的说明,兹 将文献记载与今天可见的钱币实物状况同列于下表: 表 1 :五代钱币实物与文献记载对照表 文献记载钱币实物 时间币名形制 名称、大小、币重、制作工艺 后梁空缺空缺 开平元宝 ( 大如当十钱) , 铸工规 整, 径4 .3 厘米, 重 1 8 .4 3 克。 ( 仅 一枚) 开平通宝 ( 大如当五钱) ,径 3 . 5 厘米,重 1 4 . 1 克。( 仅一枚) 刃 万 二 兀万一 泉志 后唐 ( 天 成年间始 铸) 天成元 宝 ( 平 钱) 三锋六素: 径九分 天成元宝, 版别单一, 比较规范。 径 3 - - 4 厘米,重3 克左右。 后晋 ( 天 福年间始 铸) 天福元 宝 ( 平 钱) 二锋四素; 径七分 ;铜 质薄小,字 文昏昧。 天福元宝,版别较多,有大中小 样。 精整者径2 .3 - - - 2 .4 厘米,重 约4 克;薄小简率者为私铸,较 多, 径 1 . 9 - - - 2 . 2 厘米, 重 1 . 8 - - - 3 . 3 克; 亦有极小钱, 径仅1 . 7 厘米。 后汉 ( 乾 褚年间始 铸) 汉通元 宝或汉 元通宝 平钱) 三诛六索: 径 寸 ;字文 明 坦,制作颇 精。 汉元通宝 汉通元宝) , 形制大小 规范,径 2 .3 - - - 2 . 5厘米,重 2 . 6 - - - 4 . 5 克 ( 多在3 克左右) 。 后周 ( 显 德二年始 铸) 周通元 宝或周 元通宝 ( 平钱) 五株;径寸; 形制精妙, 与唐开元钱 同 。 周元通宝 ( 周通元宝) , 沿袭唐开 元钱的版式, 铸造甚精整, 径2 .4 厘米,重3 克以上。 2 、官铸的质量与数量 ( 1 )质量 唐朝铸造“ 开元通宝” ,中国的铜钱开始了由称量货币向符号货币 的转变,币面的文字不再代表钱币实物的重量,而更多的体现了政治 权力和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符号意义。 而在基本形制方面, “ 开元通宝” 之一文,成为后代平钱的标准,几百年而下未有大的改变。五代承唐 而来,直接继承了开元通宝开创的传统,但其铸造时包括铜、锡、徽 各种原料的比例的变化,不得而知。 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与现有的钱币实物来看,五代各朝官铸,除后 梁一 朝曾铸造过贬值大钱以外, 后唐、 后汉、后周的钱币均制作工整, 泉志 中国 钱币大辞典 唐五代十国 编 ,中华书局,北京: 2 0 0 3 年 质量较好。后晋的钱币铸造虽进行了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如单就官炉 钱而言,也是较为精整。后唐时期,有人曾一度提出铸造贬值大钱的 建议,但遭到了明宗的斥责: “ ( 明宗长兴元年)鸿肪少卿郭在徽请铸 当五千、三干、一千大钱,朝廷以其指虚为实,无识妄言,左迁卫尉 少卿同正” , 可见当时政府仍是奉行良币政策。 而同时期的南方十国 政权, 铅铁钱之外、 贬值钱杂出,与北方官铸的质量相比,相去甚远。 五代史料中有关铸币质量的记载仅限于官铸的质量,而由于官铸 钱币往往未必是市场上的全部钱币,因而在考察市场的货币种类及官 铸数量之前,并不能说明五代市场的货币状况究竟如何;钱币实物资 料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五代货币的整体状况 ( 如后晋钱币滥恶者 多, 足证当时市场流通之混乱) , 但也并不尽然,因为能够得以流传下 来的钱币必然以好钱居多,恶钱的状况并不能得到充分反映。因此要 说明五代货币的整体质量还有待于各方面的综合分析,这将在本文后 面的内容中逐渐得以体现。 c 2 )数量 市场上合法货币数量的多少将直接关系到市场流通的稳定性,因 而考察五代官铸数量是说明五代货币流通状况的必要内容,而考察官 铸数量更为有意义的就是考察官铸对于市场的覆盖程度,但这是难以 量化表示的,因而考察官铸的绝对数量虽是一种迂回的办法,但是也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五代史料中没有关于官铸绝对数量的任何确切记载,而现有研究 显然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建国前的文章一致认为五代官铸数 量远少于唐代:杜文玉的文章则认为五代铸钱之炉与铸钱之数并不比 盛唐少,起码远高于元和、大和年间水平。 五代史料有限,所有相关记载包括在内也不过数条而己,从这些 资料的本身来看,官铸有限是其最为直观的表达: “ 初, 唐世天下有三十六冶, 丧乱以 来,皆 废绝, 钱日 益耗。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七十七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高祖天福二年 “ 盖自 五代以来. , . , . , 其别铸者殊鲜。 ” 可见, 五代虽然铸造未辍, 但数量并不多,因而给后人留下了“ 钱 日益耗”的印象。而比较有争议的一条史料是: ,(后唐) 长兴三年三月,河府奏重开废铜冶。 ” 杜文玉 论五代货币经济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据此认为五代铸 钱之炉与铸钱之数并不少于唐代,但是,这里并没有提到铸钱的规模 与效果究竟如何,实际上,废铜冶未必能够全开,即使重开,因己经 唐朝开采,所余铜矿也未必丰富,技术难度与所需成本亦高,不适于 大量铸币,因此宋代大兴鼓铸之时,不得不另寻新矿。后唐清泰中程 逊、 和凝、 张砺上十三事, 其中提到“ 今国家所铸绝少” ,即可做为 明证。 后晋天福三年三月的诏令中提到 “ 久无监务,已绝增添” ,后周 显德二年也有 “ 近朝以 来,久绝铸造”的记载代 根据考古来看,后梁、后唐官铸钱币极为少见,后晋的天福元宝 多私铸,精整的官炉钱也非常少见,只有后汉的汉元钱与后周的周元 钱数量稍多。 导致官铸数量少的原因主要是北方境内可采的铜矿较少,后周世 宗大规模铸钱,也是建立在毁铜佛像和向高丽市铜的基础之上:其次 是因贫矿难于开采, 而铸钱技术又无大的进步, 导致铸钱的成本很高, 五代史记注补卷八之中引朱捕 编年总辩说: “ 铸铜为钱,费五 得一” 。北宋时采取江南的铸钱法,铸钱的成本才有所下降。 五代官铸的数量有限,则官铸钱币的质量并不足以说明五代货币 市场的整体状况,至少在后梁、后唐时期是如此;同时官铸 “ 所铸绝 宋史卷一百八十,食货下二 勃 册府元龟 卷五0一,邦计部, 册府元龟卷五0一,邦计 部, 五代会要卷二于 七, 泉货 ,( 五代会要卷二十七,泉货 少”势必使自唐末以来钱币不足于流通的状况难以缓解,因而后唐时 期,曾继承了唐朝关于货币不足的诸多政策,如禁止大量现钱出城, 继续实行短陌等。后汉、后周时期,官铸的数量渐多,这许多政策才 不见再被强调。 3 、五代市场的其他钱币 五代官铸数量不多,五代市场流通中的钱币还有唐钱及五代时期 南北方私铸之钱币。 ( 1 ) 、唐钱在五代市场上大量行用: “ 梁用旧唐钱” “ 后唐用唐旧 钱” “ 五 代 相承 用 唐钱” “ 盖自 五代以 来, 相承用唐旧 钱,其别铸者殊鲜” 而以上唐钱之中,以开元通宝为主,甚至直到宋代,开元钱也并 不罕见: “ 开元钱流传至今四五百年,而于诸钱之中最佳且多 “ 今之钱中( 应指前代旧 钱之中, 笔者) ,开元通宝 钱最多 可见,宋朝时候,在流传下来的前代各朝钱币中,唐朝的开元通 宝要比五代的钱币更加常见,而后者更近于宋代,那么在五代十国时 期,开元通宝更应该是市场上常见的货币,至于其数量究竟多少,在 当时是否己经超过了五代各朝的任何一种官铸钱币,则有待于更为全 面的考察。 钱币考 钱币 考 沙 文献通考卷九,钱币二 宋史卷一百八十,食 货下二 一f 棋 ( 野客从书卷八, 从书集成,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9 年。 ( 此书成书于宋庆元一嘉 泰年间) 王观国 学林 卷二, 丛书集成, 上海 商务印书馆,1 9 3 9 年。 ( 工观国, 宋室南渡以 后人) ( 2 ) 、私铸钱在五代市场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私铸钱币多夹 以铅锡铁徽,故常称铁傲钱或铅锡钱等。 ,(同光二年) 三月, 知唐州晏骄奏:市肆间点检钱帛,内 有锡徽 小钱,拣得不少 , , 可见,锡 、 徽小钱掺杂在好钱之中,混入官府征收的钱帛之内, 已经成为难以控制的一件大事。 而在公私行用之间,这些恶钱在各地也已然畅行无阻,屡禁不止: ,(天成元年) 十二月款: 行使铜钱之内, 访闻夹带铁徽” 。 “ 长兴二年三月救近日 依前有无良 之辈,所使钱内夹带铁徽 钱. . ” 。 ,(天成四年九月 带铁锡钱,虽自 约束, ) 救, 先条流三京、 仍闻公然行使, 二 诸道州府不得于市使钱内夹 , , 五代恶钱之数量,难以估计,彭信威认为, “ 实际流通中的恐怕以 铅锡钱和所谓铁徽钱为多” 。 此说或许未免言过其实,因为五代各 朝,官铸毕竟未停, 加上唐钱的行用,恶钱数量未必就能够多于好钱。 况且从考古来看,后汉、后周的好钱己经很多;从文献记载来看,后 汉、后周时期也不见有关恶钱的诏令。唯后唐一朝相关诏令尤多,但 并不能以此来说明五代货币的整体状况。 ( 二)流通中的问题及其治理 旧五代史食货志 五代会要卷二十七,泉货 册府儿龟卷五0一, 邦计部,钱币 三 册府元龟卷五0一, 邦计部,钱币 三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 , 群聊出版社,上海:1 9 5 4 1 、私销及控制 私销是指民间私自 将官钱销毁, 之后或重铸为铜器、 或重铸为佛 像、或私铸缺薄短小的钱币行用。私销是中国铸币史上的老问题,早 在唐朝时“ 销钱一千为铜六斤, 造泻器物则斤值六百余” , 其利润达 到了3 6 0 % , 私销铸器的厚利使不法之民趋之若鹜, 私销也屡禁难止。 五代时期“ 销钱为器, 其利十倍” ,私销现象较之唐代有增无减, 且 终五代之世而不绝,至宋代私销也依然存在。究其根本原因,铜钱与 铜,一为金属铸币,一为币材金属,其价格如此相去甚远,在于铜材 的匾乏。 中国并非一个有富饶铜矿的国家, 且大多数铜矿都难于开采, 钱币用铜和生活用铜争夺有限的铜资源,而政府垄断铸币权的结果, 使前者最大限度的得以保障,后者在市场之中充分发挥 “ 物以稀为贵” 的法则,从而造成钱币价格与铜材价格相距悬殊,利之所在,自 有逐 利之人践死而不顾。 五代关于私销的最 早记载见于后唐年间: “ 同光二年二月诏 又工人销钱为铜器” “ 天成元年八月,中书门下奏:访闻近日 诸道州府所卖铜器价贵 多是销熔见钱,以邀厚利” 。 其实后梁的私销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只是由于后梁资料匿乏, 无从稽考。后唐时期,私销己经尤为严重了,从法令颁布的频率上可 见一斑。 私销问题让政府疲于应付,后唐庄宗时己经着手解决,后唐明宗 即位伊始,又马上针对此问题颁布禁令: “ 天成元年八月 救宜遍行晓告,如原旧破损铜器即许铸造器 物,如生铜器物每斤价定二百,熟铜器物每斤四百,如违省价,买卖 文献通考钱币 考 文 献通考钱币 考引胡致堂语 旧 五代史食货志 旧五代史食货志 之人依盗铸钱律文科断。 ” 这种官府为铜器定价的办法是仿照唐朝时的老政策,希望铜器按 省价交易,则私销者自无厚利可逐。政策本身是比较温和的,效果也 并不明显,因为铜器仍可私铸并私相买卖,则在市场规律面前,行政 定价的约束软弱无力。 两个月以后,右司员外郎杨薰便重又上奏,指出: “ 先以 铜器贵, 市人多 销钱以 为器, 下 令禁之, 令不行; 又降之 乃再行前救,亦不能禁。 ” 天成四年,工部员外郎孙洽又上奏说: “ 准律泻钱作铜最为大罪,望加禁绝” 反映出后唐政策的失效,私销问题已经屡禁不止。 清泰中, 程逊、 和凝、张砺上十三事,仍然提出: “ 市人销钱贵卖铜器,累行止绝尚 未知禁” 。 并且建议政府严下条法: “ 其铜除 镜鞍髻腰带外, 不许市卖 铜器, 犯者以 赃论. 诏曰 据事 条下 所司” 这是五代的第一次铜禁政策,其实行结果不得而知,后唐也旋即 灭亡。 后晋在货币的管理方面,仍然受私销所困,但鉴于后唐政策的失 效,后晋出台了更为严格的措施: 五代会要卷二 卜 七,泉货 册府元龟卷五0一,邦计部, 。 册府元龟卷五0一 ,邦计部, 五代史纪汁补引 )份 府元龟 场货卖 晋天福二年,诏:禁一切铜器,其铜镜今后官 铸造,于东京置 ,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g j 禁一切铜器,希望从根本上杜绝私销,但效果仍然有限,因为在 第二年的诏令中私销仍被提出,并且再申禁止: “ 天福三 年三月二 , 二 近来趋利之人违法甚众,毁蠢日 滋 , ,(天福三年三月) 诏禁止私下打造铸泻铜器” 。 天福三年十一月允许私人铸钱,私人用铜也获得了法律的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违法的销钱铸造铜器不如直接用铜来铸造铜器更加方 便,当然, 政府同时明 确规定“ 除铸钱外, 不得接便别铸铜器” , 无 论这条诏令的效果如何,私销钱币铸器的情况似乎确实不如以前严重 了,因为相关的法令明显减少,但是,官铸钱币是否被私销为缺薄小 弱的私铸钱币则难以说明,以后晋恶钱之多来看,这种情况应该是有 的。 后汉国作短促,但关于铜禁的考虑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了,乾佑中 膳部郎中罗周a上 禁民间用铜奏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臣请救三京邺都诸道州府,凡器物服玩鞍害门户民间百物旧用 铜者,今后禁断,不得用铜,诸郡邑州府度市已成铜器及腰带蟆头线 及门户饰,许救出后一月,并令纳官,官中约定铜价支给,侯诸处纳 毕, 请在京置4 1 7 钱监, 俘铜尽为钱,以济军用,除钱外,只令铸镜, 镜亦官铸,量尺寸定价,其余不得用铜,如敢故违,请依条法,以杜 奸究。 ” 然而,这封奏章的结果是 “ 疏奏不报” 。 后汉的铜禁政策不同于前代,其直接原因并不是为了杜绝销熔 旧 五代史食货志 五代会要卷二十七,泉货 ,翎7 五代史晋书三 文献通考卷九, 钱币 二 唐文拾遗卷四七 而是为了扩大铸钱: “ 苏奢 开谭录 ,汉乾枯中,以晋世鼓铸,钱币伪滥非一, 乃禁 铜货,悉归公架。 ” 可见,后汉的铜禁最终是实行了,百姓不许用铜, 铜器失去了市 私销者也会受到打击,而至于将官钱私销铸为小钱,固然难以避 但后汉收铜铸钱的结果,好钱己经较多,私铸的恶钱也会受到排 场免挤 五代时期,铜的匾乏和私销的严重,使铜禁政策己经相沿而成为 历届政府的惯例。郭威建立后周,曾一度打破旧例,而仅把政策维持 在严厉禁止私销上: “ 铜法, 今后官中并不禁断, 一任兴贩, 所有钱一色即不得稍铸 为铜器货卖,如有违者,所获不计多少斤两, 并处死 其地分所由节 级, 徒一年,邻保人杖七十, 其告事人给予赏 钱一百贯” 。 严法之下,私销者也会心有所忧,但铜器市场完全开放,毕竟给 逐利之人带来了希望,不过从史料来看,私销铸器也并没有马上变得 更加严重。 几年以后, 世宗即位, “ 显德二年, 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 钱为器皿及佛像, 钱益少, 乃立监采铜铸钱” , 而为了满足大规模铸 钱的需要,实行了更加全面而严格的铜禁政策: “ 显德二年九月救: 国家 之利, 泉货为先, 近朝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