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孝教育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孝教育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孝教育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孝教育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孝教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孝”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道德生活中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孝的内涵的也不断丰富,孝观念得到了越 来越多人的认同,逐渐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 恒久的人文精神。到了汉以后,孝逐渐被政治化、功利化,孝成为统治者加强皇权的统 治工具,至宋,已经达到愚孝愚忠的程度。 古代的孝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条大河中之所以能够奔腾不息,经久不衰,除了孝本身 具有的价值外,还因为在古代社会,有以孝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孝教育。通过孝教育,孝 的观念在全社会得到了大力弘扬,使孝的精神深入民心,起到了以教育德的作用。当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孝的教育也不断地被政治化、功利化,孝教育的内容也不断地由起初 的对父母的“亲亲”教育过渡到对君王的“尊尊”教育。孝教育被政治化之后,起到了 维护王权的尊严,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当然,在中国古代的孝教育的体系中,虽然存在着不少的封建糟粕,但是其中也有 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古代孝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今社会人们提高个人的 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的内容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研究的理论意义 和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孝的内涵; 第三部分,主要写孝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第四部分,主要写孝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第五部分,主要写孝教育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孝的内涵孝教育现代价值 a b s t r a c t f o rt h o u s a n d so f y e a r s t h e ”f i l i a lp i e t y 船ab a s i ca s p e c t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o r a l i t y , h a dp l a y e d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i nt h em o r a ll i f e w i t ht h ec o n t i n u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o c i e t y , 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f i l i a lp i e t yh a db e e nc o n t i n u o u s l ye n r i c h e d a f t e rm o r ea n dm o r e p e o p l eh a da p p r o v e do f t h ei d e ao f f i l i a lp i e t y , i tw a sa c c u m u l a t e da n dc h a n g e di n t oak i n do f m e n t a le m o t i o no f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 a st h et m i v e r s a le t h i c a la n dl a s t i n gh u m a n i s t i cs p i r i t a f t e r t h ea r r i v i n go fs u n g , 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w a sp o l i t i c i z e d , u t i l i z e d , w h i c ha t t a i n e dt h ed e g r e eo f “s t u p i df i l i a lp i e t ya n ds t u p i dh o n e s t y , a n db e c a m eat o o lf o rr u l e r st os t r e n g t h e nt h er u l eo f i m p e r i a lp o w e r w h y c a l l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o fa n c i e n tt i m e sb es od a s h i n ga n dl a s t i n gi nt h eb i gr i v e ro f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 t h el e a s o ni st h a tt h e r ew a se d u e a t i o ff i l i a lp i e t ya tt h a tt i m e i na d d i t i o nt ot h ev a l u eo ff i l i a lp i e t yi t s e l f b y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f i l i a lp i e t y , t h ei d e ao ff i l i a l p i e t y w a se x p a n d e ds t r o n g l yi nt h ew h o l es o c i e t y , m a k i n gt h es p i r i to f f i l i a lp i e t yg od e e pi n t o ap o p u l a rs u p p o r ta n dg o tt h eg o a lt h a ti st oi m p r o v et h ep e o p l e sv i r t u e w i m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o c i e t y ,o f c o u r s e ,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 f i l i a lp i e t yh a dc o n t i n u e dt ob ep o l i t i c i z e d a n du t i l i z e d 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f i l i a lp i e t yw a sc o n s t a n t l yc h a n g e df r o mr e s p e c t p a r e n t st ow o r s h i pe m p c r o l s w h e nt h ee d u c a t i o nh a db e e np o l i t i c i z e da n du t i l i z e d , i th a d t a k e nt h em a i n t 臼l l a n c :eo ft h ed i g n i t yo fr o y a l t y , m a k i n gt h ef u n c t i o no ff e u d a ls y s t e m s t r o n g e r w h i l e ,i nt h ec h i n e s es y s t e mo fe d u c a t i o no fa n c i e n tf i l i a lp i e t y , t h o u g ht h e r ei ss o l n e f e u d a ld r o s s t h e r ea r ea l s oa d v a n t a g e sw ec o u l dl e a r nf r o ma n dm a k eu s e do f t h e r ei sm u c h b e n e f i c i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f r o mt h es u c c e s s f u le x p e r i e l l c a ei nt h ea n c i e n te d u c a t i o no f f i l i a lp i e t y t or a i s ep e r s o n a lm o r a l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a n dp r o m o t ef a m i l yi np e a c ea n dh a r m o n ya n db u i l d t h e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f u l l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s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e x p l a i nt h ea i mo ft h e r e s e a r c ha n dc l a r i f y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 ;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m e a n i n g so f f i l i a lp i e t y ; t h et h i r dp a r t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a n df o r mo f 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 f i l i a lp i e t y ; t h ef o u r t hp a r t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m a j o rf e a t u r e sa n df u n c t i o n s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 f i l i a lp i e t y ; t h ef i l t hp a r t ,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m a j o rw r i t et h em o d e mv a l u eo f 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 f i l i a lp i e t y k e yw o r d s :t h em e a n i n g so f f i l i a lp i e t y 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 f i l i a lp i e t y t h em o d e mv a l u eo f 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 f i l i a lp i e t y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n ;l i n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 i k j l i l i 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逍j 艇圭色。日期:茑啤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孝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入的文化和意识之中,它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社会的道德风尚、 国家的安定团结、民族的兴衰发展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古代的孝教育规范了家庭 伦理关系,强化了社会教化,巩固了国家政权,所以其无论对家庭和个人,还是对国家、 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社会变革大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美 德孝受到各个方面的挑战,像子女不赡养父母等不孝现象在一些家庭中不同程度地 存在着。这些家庭危机不仅改变着人们的互动方式与伦理关系,也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 念和价值取向,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将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认真总 结和挖掘古代孝教育中的合理因素,并依据现代的道德标准给以正确的诠释,无疑有助 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也将大有裨益。 当然,在中国古代的孝教育的体系中,也存在不少封建糟粕,如父子关系中的家长 制,夫妻关系中的男尊女卑,以及愚孝愚忠的君臣关系,这些封建糟粕是需要认真批判 和剔除的。 本文主要是以弘扬中国古代的孝教育的精华为宗旨,对其渊源、演变及其实践过成 都给以了翔实的阐述。对伦理中的合理性的内容,通过阐释与颂扬,使之得到升华和推 进;对非理性的糟粕,则予以批判和剔除,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孝一直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古代家庭的和 睦、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到了近代以后,由于工业文明和西方文明 的双重冲击,中国古代孝的价值不断受到剥离,所以,五四之后对孝道的研究多是批判 其价值,像陈独秀、鲁迅、吴虞等人写的文章都是批判传统孝道中愚孝愚忠的部分,他 们认为孝道是“吃人”的礼教,是封建文化的遗毒。可以说他们把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部分“孝”的负面影响揭示得淋漓尽致。 不过近年以来,人们对传统孝道的认识则更为客观,许多学者都对传统孝道进行了 客观地分析与评价。他们对孝道的谈论是从宗教学或伦理学或社会学等多角度来研究传 统的孝道与宗教、社会的关系。张运华的传统的孝道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较客观地 评价了传统的孝道对规范现代家庭伦理建设的作用;刘世昌的中华孝道文化与现代社 会的代际和谐从传统孝道的内涵谈起,他认为加强代际的和谐仍然要提倡传统孝道中 的尊老、养老的精华部分。肖群忠的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主要在阐明儒家 孝道在当代伦理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仍然是提倡传统孝道中的爱亲与敬亲的部分。冯 建章的传统孝道的家庭功能与多元社会则从宗教的角度谈论了传统孝道在家庭中所 1 发挥的作用。 台湾、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学者对传统孝的研究也很多。台湾师范大学的林安语“父” 与“权”: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中“孝道”与“皂权”的纠结从政治的角度谈论了中国 传统孝道中父与子“亲”到被异化君与臣“忠”的过程。美国的明恩搏,在文明与陋 习一书中对中国传统的孝道的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中国的孝很虚伪,明恩博说虽然中 国的孝道文明世界,但就真正的孝、敬而言,中国人却不如他们更孝敬父母。美国的 s t e p h e ns c h w a r t z 写的ad i f i e r e n tk i n do f f i l i a lp i e t y 则是写自己在r e d - dj a p e r 这个组织 中有了一种归属感而与中国所说的孝道不是一回事。日本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 儒家义理对日本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他们对儒家思想的 核心孝的研究内容也很丰富。福泽谕吉在劝学篇的第十一篇论名分产生伪君 子中对儒家“移孝作忠”的君臣道德作了深刻地批判。他认为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引 喻到“一个国家、一个村子、一个政府或一个公司”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这就是世间 名分之所以产生和专制之所以盛行的原因。日本的阳明学派不仅把孝道作为全部道德教 育的核心,把孝道说成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道德准则,并把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说成 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中江藤树的“全孝心法”把“孝”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他说: “孝是人根,若灭却此心,则其生如无根之草木。”他不仅强调对父母要孝,还要追根 溯源,对祖先、对天地、对太虚都要尽孝。其弟子熊泽蕃山继承了他的思想,进一步阐 发了“天地万物皆是孝生”的观点,把孝作为万善之源,百行之本。在忠孝观上,林罗 山则从维护幕府统治的需要出发,特别强调“忠”,强调封臣对主君的效忠。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我们历来有孝顺父母、尊老 敬老的优良传统,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理念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部分,它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成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传 统孝道的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孝经中引孔子的话“夫 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说明了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 的根源、起点和核心内容。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孝”教育,对整个社会文明有序的发 展,以及对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具有重要的学术性价值,同时,古代孝教育内 容中的精华以及成功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重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孝道理论在客观上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二) 应用价值: 随着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结构和主流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根 本的变革。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被极度的边缘化,建立在千年农业文明形态基础之 上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文明和以政治主导的意识形态的双重解构下已经沉隐了, 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曾经处在一个交替的混乱时期。这种精神信仰的混乱使得我国社会的 2 伦理思想道德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孝”为主要伦理道德基础的儒家思想在近代 社会成为众矢之的,不断受到猛烈地抨击。传统孝道的价值也随之受到残酷的否定。而 政治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够解决精神层面的所有问题,尤其是道德伦理问题。但传 统文化中的精华经过吸收改造后对新时期的伦理道德规范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虽然诞生于宗法等级社会之中,其存在的土壤已经消失,可孝文 化中人性化的合理成分仍然存在。在近代,孝文化中的异化成分及负面价值遭到了近似 残酷的剥离,只剩下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合理成分,这些合理成分在与西方文明对话之 后,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这就为新时期构建新的道德伦理规范提供了可能。我们希望 通过对古代孝的合理内核与新时期的伦理道德进行整和,重构,使其符合当代人需要的 伦理规范。 而在当今社会孝道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必须使人们在思想和 行动上都符合社会伦理规范。要使人们达到这种较高的道德水准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而实施孝教育则是达到这种效果的有效手段。古代孝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中的合理成分对 我们实施孝道教育有借鉴意义。古代社会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 “亲亲”、。尊尊”的教育内容,使孝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为人们践行孝行为 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今天虽然不能照搬古代的教育内容,但其中一些有效的教育内容 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这就是古代孝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3 第一章孝的起源和内涵 一、孝的起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荚德,它以其古老、朴素和伟大的情感和行为,在中国历史上 绵延不息,又因其地位和作用的独特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我们研究孝的教 育,就有必要研究孝的起源和形成。孝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随着人类文 明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和充实,并有其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轨迹。 关于孝的起源,学者们的研究可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段渝认为在商代已有了 孝的理念。他的推论是根据在对商代甲骨文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了“周祭制度”这种 制度殷人对其先王先妣,“依其世次日干,排入祀典,致祭”,而且“秩序井然, 有条不紊”。这种对先王先妣的周祭,实际上就是段渝认为的孝的行为方式。再者,他 认为甲骨文中已有“孝”字,其形体与西周金文和小篆大致相同;“孝”字的出现与甲 骨文中出现的周祭制度也相合,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认为在商代孝的理念已经确立。 然后他又根据考古学者们发现的墓葬中的随葬品包含着宗教的意识,但也包含着某些近 于孝行的思想因素和行为方式。 依笔者之见,段渝所论证的情况只能说明孝观念在商代已经萌芽,这种萌芽只是浑 然状态的孝观念。因为据目前已有的文物与资料来看,出现孝字还不足以证明商人已有 了孝的观念。虽然当时人们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表明孝观念的存在,我们推测不过是推 测而已,因其不是了然的孝观念,推测毕竟不是现实,故此,我们还不能完全肯定地判 断孝观念的存在。 。 沈善洪和王凤贤认为,至西周,孝的观念已经形成和流行。他们有关孝的起源的论 述:“孝的观念的产生,基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基于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这是 人类一种古老的感情,氏族社会就是依靠它来维系的。它后来成为维系“孝”的感情纽 带,而使家族繁荣与绵延,又成为“孝”的一个重要目的。然而,仅仅是这种“亲亲” 关系,还不足以形成“孝”这一道德观念。“孝”的形成还需要另一个条件,即个体家 庭经济的形成,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出现。没有这种权利与义务 关系,便无所谓道德规范。在氏族社会里,抚养老人是氏族全体成员的事情。有了个体 家庭以后,情形就不同了,夫妻及其子女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大家在经济上相 互依赖,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并有要求子女奉养的权力,子女则负有奉养父母的义 务。与此相联系,作为家长的父亲享有绝对权威,有权支配子女,子女则有尊敬和服从 的义务。”【1 】 应该承认沈,王二位先生所揭示的两个条件从根本上谈到了“孝”产生的关键问题。 植根于氏族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亲”关系,是祖先认同、血缘认同的结果。而这种“亲 亲”之情正是孝观念产生的深厚根源。在夏商两代虽已进入奴隶社会,但氏族制的残余 4 严重存在着,作为统治者的奴隶主,由氏族贵族转化而来,他们以部族血缘维系其内部 团结。这说明,当时个体家庭经济因素还相当微弱,还没有产生完备意义上的“孝”的 道德观念的社会条件。西周时代虽然在社会组织上仍保留着氏族遗制,但在氏族制这个 框框中,真正决定着经济政治地位的则是个体家庭,这就使得父母在家庭中拥有的地位。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孝观念萌芽于商代,而赋予孝概念明确内涵的是西周。 周人之所以把孝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绝不是偶然的。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周人为 了使自己的新政权取得合法地位。割断殷人与至上神上帝的血缘关系,使至上神与祖先 神二元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殷人神权政治的覆灭,使人的眼光由神转向人,宗法政治 得以确立。有关孝的最早记载是诗经大雅中的下武和既醉。诗大雅下 武这样说道:“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媚兹一人,应侯顺据。 永言孝思,昭德嗣服。”孝就是法则先祖,就是按照先祖意思办事。所以,从这首诗我 们看出,孝的观念在周已经明确化。另外,在早期的金文名辞中已有“孝”、“孝享”、。享 孝”等一类的铭文,这就更证明了孝在西周时期产生。 二、孝的内涵 ( 一) 敬神祭祖 我们在讲孝的起源时已经提到了段入对其先王先妣致祭的“周祭制度”,这一“周 祭制度”也就是殷人朦胧的孝的行为方式。到了周初,孝已作为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明 确地提出来。周人把虔诚而隆重地祭祀祖先神表述为孝,孝的初始意义既是“敬神祭祖”, 孝的这一内涵与古书的记载也相吻合。周易萃势彖传日;“王假有庙,致孝享也。” 唐代大师孔颖达的正义解释道“享,献也。聚道既全,可以至于有庙,设祭把而致 孝享也。”他明确地把“孝享”解释为“祭祀”行为。而对。享孝”解释得更细地是来 知德,来知德集注“尽志以致其孝,尽物以致其享。”也就是说祭祀时恭恭敬敬地行 礼就是“孝”,向祖先神尽其所有,奉献侠品就是“享”。 在西周的金文铭辞中,凡使用“孝”、“孝享”、“享孝”一类的铭文,几乎都与祭祀 有关。如梁其簋铭:“善( 膳) 夫梁其乍( 作) 朕皇考惠中( 仲) 、皇母惠妁尊簋,用追享孝, 用訇眉寿。”【2 】再如此鼎铭:“此敢对扬天子显休令,用乍( 作) 朕皇考癸公尊鼎, 用 享孝于文申( 神) ,用匀眉寿。一【3 】以上二器皆厉王时器,所作皆逝去的“皇考”之器。尔 雅日:“父死日考。”即“考”是父死后的称谓,“皇”也是对已故尊长的称呼。“文申 ( 神) ”即有文德之祖神。可见。享孝的对象是死者。从这些铭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孝的 原义是。敬神祭租”。 “孝”之为祭祀的涵义,在诗经中也累有出现。诗经之雅中多有言孝 诗,这些诗多与祭神祀祖,颂扬君王之德相关。大雅卷阿日:“有冯有翼,有孝有 德,以引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郑玄笺:。有孝,斥成王也;有德,谓群臣也。 王之祭祀,择贤者以为尸,尊之,豫撰几,择佐食庙中。有孝予,有群臣。尸之人也, 使祝赞道之,扶翼之;尸至,设几,佐合人助之。尸者,神象,故事之如祖考。”依郑 5 玄意,该诗也是祭祀时的歌。成王能以时祭祖,故誉其“有孝”。否则,如果不能以时 祭祖,则谓之不孝。小雅天保“吉蠲为僖,是用孝享。榆祠悉尝,与公西先王。” 所谓“榆祠蒸尝”,是指古代宗庙春夏秋冬四时不同的祭祀名称。在祭祀时,向祖先神 恭恭敬敬地致礼并奉献恭物即为“孝享”,其祭丰巳的性质与上文引周易用例完全吻 合。 诗经中颂之占孝诗更是以祭祀为中心。周颂雌云:“於( 乌) 荐广牡, 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我眉寿。”“荐”,献;“牡”,公畜;“皂考”,已故的父亲。其 意:“摆上很多的祭祀品,恭恭敬敬地祭祀自己的已故的父亲,祈求赐以长寿。”周颂阂 予小子云:“於乎皂考! 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隐庭止”郑玄注:“於乎我君考武王, 长世能孝。谓能以孝行为子孙法度,使长见行也。”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原意是“敬神祭祖”,虽然殷商和周的“祭 祀”同是“祭祀”,但其祭祀的对象已经有所变化。就祭祀而言,商祭以祭“天”为主, 即祭祖宗神和天神合而为一的“上帝”,重在祈祷。而周祭则加强了先祖的地位,主要 祭祀祖宗神,目的已从侧重祈福转向侧重报答。“力-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4 】祭天与祭 祖都是为了报本返始,但祭祀有祭天向祭祖的转变,那是一种向人文道德精神的迈进。 “如果说商代之祭天、尚鬼、尊神,是纯粹的宗教观念的话,那么西周的敬祖祭祖之孝 就是一种更具有人文精神的道德观念了。”垆1 ( 二) 事亲养老 西周之前,家国同构。无论敬天抑或法祖还是顺父,都是同一的。到了春秋战国时 期,国家基本冲破了宗法血缘关系得束缚,不再成其为三代社会那种意义上的天下,而 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结构组织。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始祖氏族组织解体之后,大 大小小的家庭相继出现,成为社会存在的基础。作为血缘组织的家庭对孝的凝聚效果是 非常明显的,这就从根本上注定了孝观念的狭义化。自此,孝的内涵已从维系宗教形态 的敬神祭祖开始向人事社会的事亲养老的转化。对“孝”义内涵的这一转化的深刻意义, 舒大刚先生做了精辟的论述:“孝字从敬神到事亲的转化,从功利性祈福到养育之恩的 报答,正是人类认识史上从重神到重人的历史性飞跃,它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上的正确 方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6 j 因此,周公把孝由“敬神祭祖”,发展为家庭道德,使其具有了“事亲养老”的意 思。他认为孝敬父母就要负奉养之责,使父母幸福,“用孝养跃父母,跟父母庆。”到春 秋时期,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孝思想,他将“孝”与“养”联系起来。论语为 政子日:“今之所谓孝,是谓能养。”当然孝养父母,不仅仅是“养”就足矣,孔子还 强调要尊敬父母。“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8 】孝养需要“敬”,“几谏”时仍然需要 “敬”,“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 9 1 孟子的“五不孝”论有三不 孝是谈论孝的养老问题。孟子日:“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 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贷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 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lo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集大 6 成者,他不但继承了孔子的孝养思想,还继承了孔子提出的孝养时要“敬”的思想,孟 子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于亲。”【l l 】 为人子者。在孝养父母时,除了要尊敬父母,还要注重父母的精神世界,时常挂念 父母,不让其担心,不使其有精神负担。“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惟其疾之忧。” 【1 2 1 朱熹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 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荣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 ”j 不使 父母担心,孩子还需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为政而对父母尽 孝还表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1 4 】尽孝还必须继承父亲的 遗志,把父亲的精神坚持下去,从而达到尽孝的目的。 事亲除了“敬”以外,孔子还把孝与礼联系起来。敬”是孝的精神实质,而“礼” 则是表现“敬”的有效形式。孝行符合礼者则敬。孟懿予问孝。子日:“无违。”樊迟不 懂,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 5 】认为“孝”即是人们对父母 在生养、死葬、祭祀时都要待之以“礼”。虽然在生养、死葬、祭祀时都要待之以“礼”, 因“子不语乱力怪神”,在对待“事人”和。事鬼”的问题上,孔子更重视“事入”。“季 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 6 】 ( 三) 移孝作忠 孝在春秋的时期的内涵是“养老事亲”但。孝”的内涵并没有却步于礼仪道德的范 围内。中国古代社会是以王权为核心的政治社会,其特点是“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 这就决定了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孝必然会被政治意识形态影响改造,并由此被导向政治 伦理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先秦时期,儒家孝的理论体系中已经多少包含了政治化的色彩。 如孔子日:“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i l 7 j 对儒家的孝进行全面阐述以及使孝政治理论谱系的成熟定性,最终由孝经一书 来承担完成。孝经的特点就是将孝与政治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社会功利性 作用的工具。孝经的思想主旨是维护宗法社会中的精神秩序,但其基本价值立场已 经政治化。至此孝被扩大到社会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被演化成一种社会规范,孝因此 也被演化为孝道。孝经将儒家的孝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以达到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 目的,从而使单纯的孝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与“忠”的联系。其表现为以孝为纲,对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入这些不同的阶级的入规定了不同的道德规范,而这些不 同的道德规范都规定为“孝”。孝经虽然政治化,但同样将孝定位为“德之本”,认 为“孝”是道德规则的根本依据,使孝道成为各个阶层的共同准则。“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1 8 】可见,在孝经里“孝”道的功能政治化之后,仍然保持其初始 意义,但其教化功能发生了转移,表现了教化功能的二元化。移孝作忠,忠孝一致,这 是孝经在丰富孝道内涵过程中最主要的贡献。 汉代统治者也把孝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以孝治天下,把孝经推崇到更高的地位, 汉武帝采用儒学大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之后,孝经作为儒家的 经典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汉武帝在把孝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同时,又赋予了孝新的 内涵。汉武帝把孝经作为太学的教材,在京师太学设立孝经博士。东汉时期“使天 7 下诵孝经”。孝成为社会上主流的意识形态的来源和整套的社会道德规范的逻辑起点, 人们的一切行为规范要符合统治者所设计的孝规范。此时的孝理论的政治化趋势更加明 显。在孝的实践过程中,统治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使孝的实行,如“令郡国举孝廉”, 所谓的“举孝廉”,就是让地方官在本辖区内举荐考查孝悌之人,由中央政府( 皂帝) 授以官职以表彰其守孝的行为。这一措施客观上成了践行孝的最有力的诱导方式。在汉 代,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孝不仅是一种道德的基本准则,而且被纳入了正式的法律范围, 使封建法律开始道德化。可见,封建法律成为实施孝的最后一道强有力的保障。为了促 进孝的实施,统治者从政治、法律、文化以及选拔官员等多方面着手,使孝成为维护社 会秩序的工具在全社会得到普及。 唐代因受当时历史条件和佛教的影响,统治者不太重视“孝”,虽然当时也出现过 一些“以孝闻与世”的孝子贤孙。宋以及明清时期的封建主义国家政权进一步加强,“三 纲五常”的社会模式也随之强化,此时的孝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与以往不同的 特点。一是在理论上孝已经哲学化。理学家们用一种哲学化的视角来分析和解释孝,将 其视为“天理,二是在实践上孝已经具体化与愚昧化。这是孝发展过程中的异化。此 时异化的孝其政治意义超过了其初始的伦理意义,使孝成为封建政治糟粕中的一部分。 三、孝的辩证分析 从孝的起源和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孝在古代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中产 生的“亲亲”之情。在周以前,孝亲之情表现为以祭祀活动为核心的祖先崇拜观念,发 挥着维系宗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冯友兰说:“孝,就是以氏族脐带为基础而 发展起来的道德,是维护宗法制度的工具。”【1 9 】在春秋时期,孝经过儒家学派尤其是孔 孟的诠释,使其从种虔诚的祭祀活动变成深入人心的社会规范。随着孝的内涵的不断 丰富,孝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逐渐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 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恒久的人文精神。到了汉以后,孝逐渐被政治化、功利化,孝成 为统治者加强皇权的统治工具,到了宋之后,达到愚孝愚忠的程度。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的孝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 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落后、保守的一面。而且在有 些情况下,精华与糟粕共存,民主性与封建性同在,良莠混杂。因此,对于古代的孝我 们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孝在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中,仍有其积极的一部分。 其积极的一部分就是“事亲养老”。孝虽然是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亲亲之 情,但随着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孝逐渐演变为予辈对父母的一种伦理义务意识和行为规 范,既是儿女对父母的赡养。在古代社会,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 家庭或家族是人们主要的社会生产,生活单位,代际之问通过反哺互养的方式使生命得 到保存和珍视。但这种养老并非仅仅停留在提供物质生活,还要对父母“敬、爱”。孔 予不是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敬、爱”才是伦理精神的本质, 爱是在自然亲情的推动下而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关心、关爱。敬是在此基础上对父母产 8 生的尊重之情。“如果说爱是一种血缘亲情关系而形成的道德感情的话,那么,敬,则 是基于伦理上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道德理性和意志。州捌孝的这些内涵是人类伦理文化 的精华,具有永恒的价值。我们应该把它继承下去,使其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 务。 孝的消极部分。先秦的孝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的产物,它的形 成势必反过来维护宗法社会的统治。冯友兰说:“他们( 儒家) 所讲的孝业就成为维护 封建宗法的道德,维护封建宗法的工具。”1 2 1 】就孔子的孝而言,过分强调父母长辈的权 威和尊严,强调对父母要忠、顺,提倡“无违”。这样的孝子就是一个没有独立思想和 人格的人。他们以父亲的是非为是非,父亲的思想为思想。父亲的人格为人格,把自己 当成父母生命与人格的延续。还有孔子强调的“父子相隐”与现在的个人犯法应当自己 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也相矛盾。这些片面、落后的观点应该被剔除。宋以后的愚孝愚忠的 孝行为更是与当前提倡的民主思想不相符合,郭居敬撰辑的二十四孝经) 中的卧冰 求鲤、割肝救父等典型的事例的树立严重扭曲了“孝悌观念”的初始意义,也违背了基 本的人伦孝悌原则,产生了许多可悲的愚忠、愚孝的现象。孝经虽然对社会伦理秩 序起到了很好的维护作用,但其内容与我们现在提倡的民主思想格格不入,我们更应该 把它除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的孝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应该去其当去,存其 当存,使古代的孝的精华仍然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服务。 9 第二章孝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孝教育的内容 古代的孝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条大河中之所以能够奔腾不息,经久不衰,除了孝本身 具有的价值外,还因为在占代社会,有以孝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孝教育,通过孝教育,孝 的观念在全社会得到了大力弘扬,使孝的精神深入民心,起到了以教育德的作用。当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孝的不断地被政治化、功利化,孝教育的内容也不断地由起初的对父 母的“亲亲”教育过渡到对君王的“尊尊”教育。孝被政治化之后,起到了维护王权的 尊严,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 一) 对父母的“亲亲”教育 在春秋时期,孝的内涵由“祭神敬祖”演化到“事亲养老”,孝彼引入到现实的家 庭内部,使之成为协调家庭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因此,孝受到当时的统治者以及社会 名流所重视,被推崇为仁之本也。为了实施孝的教化,使孝的观念深入民心,当时的学 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很重视孝的教育。春秋时期,六经已经成为学校教 育的主要教材,到了汉以后,教学的教材已经扩大到十三经。这些教材中的教育内 容有很多是关于对父母的“亲亲”教育的内容。 像尚书、诗经等这样的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孝的“亲亲”教育的内容,即事亲 养老方面的教育内容。尚书日:“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 洗腆,致用酒。”【2 2 】孔安国传云:“农功既毕,始牵车牛,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 贾卖,甩其所得珍异,孝养父母。”“其父母善子之行,子乃自洁,厚致用酒养也。”这 里描述孩子农活完毕,载其所有去换回珍异物品,以孝养父母。在尚书也记载了不孝养 是犯了大恶之罪的。尚书日:“王日:封,元恶大憨,雉惟不孝不友。” 2 3 】孔安国也 注解到:“大恶之人,犹为人所大恶。致不善父母,不友兄弟乎? 占人之罪莫大于不孝 不友。”诗经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瓶之罄矣,维番之 耻。鲜民之生,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 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2 4 1 教育子女不能赡 养父母是耻辱,要感念父母的生养之情,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诗经素冠日:“庶 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俘俘兮。”这首诗是同情赞扬孝子。礼记中把尊长养 老看作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民知尊长养老,而后能入孝弟,出尊老养老,而后成教, 成教而后国可安也。” 像论语、孟子这样的儒家经典中有关“亲亲”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因为我 们大家对儒家经典的内容比较了解,在此,我们只是将其“亲亲”教育的内容概括以下。 其事亲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为肉体方面,为精神方面。其肉体方面又可分为三方 1 0 面一方面是养父母的身体,人们对于自己父母的孝还要表现在“敬”上,“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一方面须生子生孙以继传父母的 生命,这一方面特别重要,孟子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 2 习另一方面是慎重保护自 己的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精神方面的孝包括“先意承志,强父母之道”。 眺1 就是说,要能顺从父母的意志,但于其有错误的时候,也要尽力规劝。更主要的是继 承和发展祖先的事业。这种精神方面的孝是“大孝”、。达孝”,较肉体方面的孝则更为 重要。祭义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除此之外,古代教学的其他教材中也有很多关于孝的“亲亲”教育的内容,我们在 此不一一列举。从这些孝的“亲亲”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孝真如孝经所言: “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 二) 对君王的。尊尊”教育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孝的内涵演变到“事亲养老”时,被引入到现实的家庭内部,使 之成为协调家庭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也即是,“孝”是家庭道德的主纲,是孩子对父 母或家庭长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忠”则是以政治道德的主纲,是臣子对君主 和国家民族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但是,在古代社会,家国同构,其封建宗法制度也 即是把宗族的组织形式用于统治国家,这也就决定了必然把协调父子的“孝”移用到君 臣关系上来。“孝”与“忠”都是要求人们按照敬事尊长的道德伦理去做,对家长的绝 对尽孝,扩大到国家就是对君王的绝对尽忠。 而实现孝的政治化的载体就是孝经一书。“孝经被评为古代社会的第一部真 正意义的优秀教材,其本是育人而作的,既用为伦理道德教育,又用为政治思想教育。” 【2 习孝经作为教材,其内容有很多是关于对君王的“尊尊”教育的内容。“尊尊”就 是。忠君”,也是忠于国家、社稷、君主。“忠”字本来有正直、诚信、恭敬等道德要素, 但在此已经由家庭伦理规范演变为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即是臣下对君上作为道德主 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关于对君王。尊尊”的教育内容,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 求。对诸侯而言,就应做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 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程,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瞄l 卿大夫应做到:“非先 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f 2 9 】士人应做到:“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 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p o 】庶人应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慎 节用,以养父母。”【3 l 】此外,所有的忠臣做到“尊尊”还要勇于直谏,敢犯君主之颜, 言过之过,不避重罪为民请命。在儒家看来,进谏是臣子的义务,所以,只要是为民立 命,他们有时可以不在乎进谏的方式,在孝经中也讲到,当君子或父亲陷于不义时, 作为臣子或孩子,也应该谏诤。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l 3 2 1 ( 三) 对兄弟的。悌爱”教育 在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教育中,除了注重“父子有亲”,也很讲究“兄弟有序”。 因为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夫妇等构成了家庭生活中的基本关系。所以,在古代的孝教 1 l 育中除进行父子问的“亲亲”教育,还有进行兄弟间的“悌爱”教育。因兄弟关系在伦 理道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古代的教材中,像六经中有不少内容是对兄弟的 “悌爱”教育。 这些教育内容主要讲兄弟间的相处之道。传统长幼伦理的基本规范是“兄友弟悌”, 长幼有序。对于兄、长方面的伦理规范的总名是友。具体做到:一是亲而爱之,仁爱或 友爱是占代重要的道德规范,它也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惟孝,友于兄弟, 克施有政” 3 3 1 对兄弟的爱也体现在祸福相同、忧乐与共上。兄弟问要荣辱与共,分享幸 福,分担痛苦,把幸福送给对方,将痛苦留给自己,这是兄友弟恭最为宝贵的德行。“仁 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蚓二是宽以悔之,“宽”是指宽恕、 宽厚。宽恕是处理个人和他人交往时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设身处地地为他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