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班级情况、学生分析】我所任教的二(1)班共有学生49学生,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学习,我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在口语交际方面,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能尝试运用普通话和老师、同学来交流。学生对学习语文也有了一定的兴趣。本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对他们来说思维方面灵活机动性还不够。在上学期的多次测试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个别学生因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影响,他们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我们地处口音浓重的方言区,打部分学生的听、说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普通话,从偏远山区的学生反馈来看,他们还未能很好的适应,若用方言教学,又削弱语文语感教学的功能,因此,讲得太深,不能照顾到整体。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这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第2段包含两层意思:“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第3段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第二层写众宾客宴饮之乐,第三层写太守宴醉之乐。第2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个原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第4段写宴会散尽,尽兴而归。作者巧妙地运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太守乐其乐的具体内容只有他自己最了解,别人并不能了解他“醉”的复杂内容。寄情山水,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4学生互读课文。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五、课堂练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太守谓谁?”“饮少辄醉”中的“意”“寓”、“谓”、“辄”在文中的意思。意:寓:谓:辄:2解释句中加框的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 )3指出下列句中的“之”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名之者谁?(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这个语段中,有一个现在常用的成语,这个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 。6醉翁亭的建造者是 ,命名者是 。7文中“ ”这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8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9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 10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探究文理,疏通文意,品读课文,鉴赏美点教学步骤:一、提问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稍加指导。二、探究文理,疏通文意,旨在让学生能快速理解文意。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整理出每一段内容的梗概。第一段:山、水、亭、名、太守第二段:朝、暮、春、夏、秋、冬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三、研读课文,探究乐点研读课文三段。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六、板书设计醉翁亭记欧阳修引入:环滁皆山琅琊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写归:宾客从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揭开谜底【作业安排】阅读第四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1)鸣声上下(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醉能同其乐”句中的“其”指的是谁?3“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么?4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5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6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7“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作文训练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不必面面俱到,就写家乡的达溪河)【附录】相关教学资料难字生字1. 滁 ch 2. 琅琊 lng y 3. 霏 fi 4. 穴 xu 5. 伛偻 y l 6. 蔌 s 7 弈 y 8. 辄 zh 9.觥gng 10.暝 mng 11壑h词语解释1.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东部。环:环绕。 2. 皆:全、都。 3. 林:树林。 4. 壑:山谷。 5. 蔚然:茂盛的样子。 6. 深秀:幽深秀丽。 7. 山:名词作状语,沿山路。 8. 行:走。 9.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0. 回:回环,曲折环绕。 11.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 临:坐落在高处。 13. 作:建造。 14.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5. 谓:命名。 16. 辄:就。 17. 号:取别号。 18. 曰:称为。 19. 意:情趣。 20. 乎:于,介词。 21. 得:领会。 22. 寓:寄托。 23. 若:像。 24. 夫:那。 25.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26.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霏:雾气。 27. 开:散开。 28. 云归:烟云聚拢。 29. 岩穴:山谷。 30. 暝:昏暗。 31. 晦:阴暗。 32. 朝:早晨。 33. 暮:傍晚。 34. 芳:香花。 35. 发:开放。 36. 佳:美好的。 37. 秀:草木茂盛,繁荣滋长。 38. 繁:浓郁的。 39. 高:高爽。 40. 穷:穷尽。 41. 负:背着。 42. 休:休息。 43. 应:应答。 44. 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代老年人。 45. 提携: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 46. 渔:捕鱼,名作动。 47. 酿泉:用酿泉,名词作状语。 48. 为:制。 49. 洌:清纯。 50. 山肴:野味。 51. 野蔌:野菜。 52. 杂然:交错的样子。 53. 前:在前面。 54. 陈:摆开,摆放。 55. 酣:尽兴地喝酒。 56. 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 57. 丝:弦乐器。 58. 竹:管乐器。 59. 射:指投壶。 60. 弈:下棋。 6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2. 觥:酒杯。 63.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64.苍颜:脸色苍老。 65.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66. 乎:相当于“于”。 67. 从:跟随。 68.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69. 翳:遮盖。 70. 鸣声上下:意思是到处是鸟叫声。 71. 上下:树的上部和下部。 72. 述:记述。 73. 谓:为,是。 74.酿泉:泉水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时性建筑施工方案
- 长治网络营销策划方案
- 商场封闭管理应急预案方案
- 庆阳铁艺大门施工方案
- 建筑方案设计标评审表
- 美术教学活动策划方案格式
- 孔府建筑配色方案设计理念
- 中学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意图
- 安顺咨询网络推广方案
- 社区记忆建筑方案设计案例
- epc项目承包意向合同范本
- 苗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军用导航仪器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2025年新高一英语人教新版中等生专题复习《完形填空》
- 培训基层残疾人专委课件
- 中职导游课程课件
- 精神科护理学练习题
- 2024年司法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 工程机械租赁技术支持保障措施
- 肿瘤科常见药物及注意事项
- 机组资源管理(CRM)训练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