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1 1 ABSTRACTABSTRACT .2 2 引引 言言 .3 3 1 1 装配线现状分析装配线现状分析 .3 3 1.11.1现场调研现场调研 .3 3 1.1.11.1.1流程程序图流程程序图 .3 3 1.1.21.1.2工序测时工序测时 .4 4 1.21.2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5 5 2 2 改善方案设计改善方案设计 .7 7 2.12.1装配线的调整装配线的调整 .7 7 2.22.2装配线改进流程程序图装配线改进流程程序图 .9 9 2.32.3模特法分析模特法分析 .9 9 2.3.12.3.1作业测定简介作业测定简介 .9 9 2.3.22.3.2预定时间标准法预定时间标准法 .1010 2.3.32.3.3模特法简介模特法简介 .1111 2.3.42.3.4模特法分析确定标准时间模特法分析确定标准时间 .1111 3 3 效果评价效果评价 .1919 结束语结束语 .1919 致谢致谢 .202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121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1 摘摘 要要 通过对 X 公司装配线的分析,找出影响装配线生产能力不足的瓶颈,运用作业测定技术, 在合理的工作方法基础上,测定必经的作业时间。再运用模特分析法,制定出装配线生产的 标准时间,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在方法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时间研究中制定标准时间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案。对 改进前后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改进效果明显,保证了生产装配线连续性和平衡性,降低了 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能够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和激烈竞争市场的需要。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水平低,存在着十分 艰巨的改造和提高的任务,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任重道远。本论文延续作 业测定技术运用的研究。 关键词关键词:作业测定;装配线平衡;MOD 法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assembly line in X company,find out the bottle-neck effecting on the line production capability,then we can measure the essential work time with the work measurement and reasonable work methods。Basing on the modular arrangement of predetermind time method in work measurement,we lay down the standard time in the streamline and put forward workably and economic program。 On the basis of the Method study,probe the standard time of Time study and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programs。Through the contrast and analysis between old and new project,it proves the improvement in effect is very obvious and ensures that the assembly line is continuous and steady ,so that cuts down the assembly cost,raises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on,adjust well to the various and intense market。 At present,so many enterprises exist many problems and the task that the assembly line should be enhanced and improved,such as the low foundation,the technology fell down,the bad manage skill and the low production capability。The skil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should be reinforced and the improvement task should last longer。The paper continues the study of the work measurement。 Keywords : Work Measurement ,Assembly Line Balance,MOD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3 引 言 我国多数企业对工作研究尚未展开实质性研究,使产品生产周期过长、在制品占用多, 流动资金周转慢,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本论文通过对 X 公司生产装配车间的方法研究 分析,得出该公司装配线生产能力低,效率低下,工人积极性不高,企业效益不好,于是进 行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查出生产装配线能力低下的原因,引入作业测定方法1,运用时间研 究 MOD 法2制定标准时间进行改善,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增强了企业 的竞争能力3。 1 装配线现状分析 X 公司主要生产各类风扇,产品结构比较简单,所属工厂所组装生产的 FT-40 型台式摇 头扇,额定电压 220V,规格 400mm,额定功率 50Hz,输入总功率 60W,该台扇装配线建于 70 年代,有两条用于 FT-40 型号组装的装配线属于粗略节拍主线移动式装配线,传送带理 论速度为 1.5 米/分钟,现行速度为 1.0 米/分钟,平均单产量 620 台,线上操作工人 29 名, 辅助作业人员 3 名,线下工人 6 名。采用单班制生产,每周工作 5 天,每天工作 7.5 小时。 1.1 现场调研 1.1.1流程程序图流程程序图 首先对生产现场装配线的工艺流程、操作情况和工厂布局等情况进行观测和记录。通过 分析和对各工序的实测,最后绘出台扇装配线流程程序图,如图 1 所示。 6 1 2 半半成成品品 装装网网罩罩 上上底底壳壳 装装网网罩罩 检检查查 焊焊线线 上上摇摇头头 检检查查 装装箱箱 3 装装扇扇叶叶 7 8 9 10包包装装 5 4 上上螺螺丝丝 电电机机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4 图 1 FT-40 型台扇装配线流程程序图 1.1.2工序测时工序测时 在装配线流程程序中,两条传送带之间有人力搬运,基本上是机器操作的,且处于一种 动态平衡,几乎不受操作工人动作的影响,本论文对部分工序忽略人力因素的影响。剔除异 常值最常用方法三倍标准差法。其计算方法如下:假设对某一操作单元观测 n 次,所得 时间为: ,则 1 X 2 X 3 XXn 平均值为: n X n XXXX n 1i i n321 X 标准偏差为: n XX n 1i 2 i 22 2 2 1 n XXXXXX n 根据管制界限图见图 2,正常值为 X3以内的数值,超出者即为异常值剔除。 中心线(平均CL) 管制上限(UCL) 管制下限(LCL) x+3 x x-3 图 2 管制界限 通过对线上工作地测量计时,得出测时数据如表 1 所示。 表 1 FT-40 台扇装配线上工作地测时记录 工序名 称 12345678910 X 装网罩 787769668770.9 上摇头 959695921049210310198974.2 装扇叶 19181921211820182418201.9 装网罩 109141291113712112.1 上螺丝 9108121189710891.5 检查 877589677771.0 焊线 30730428531028130329628732428529813 上底壳 91081297119991.5 检查 6541165855561.9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5 包装 544435353440.8 因此,根据表 1 进行归纳、计算和总结,可以得出 FT-40 台扇主装配线流程程序表,如 表 2 所示。 表 2 FT-40 台扇主装配线流程程序表 工序号工序名称工位定员(人) 时间(s)工序节拍(s) 1 装网罩 177 2 上摇头 49724 3 装扇叶 12020 4 装网罩 2115.5 5 上螺丝 199 6 检查 177 7 焊线 1129827 8 上底壳 199 9 检查 166 10 包装 144 合计 24468118.5 1.2 问题分析 运用工作研究中的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和动作分析4,依据以下技巧:一个不忘不忘记 动作经济原则,四大原则取消(eliminate) 、合并(combine) 、重排(rearrange) 、简化 (simplify) ,五个方面操作、运输、储存、检验、等待,六项提问技术(5W1H)目的、 人物、事件、地点、原因、方法,对该台扇主装配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主要的问题 有以下几方面: (1)工序存在瓶颈问题。作业时间是核算产线平衡率的基础数据,也是找出瓶颈工位 的前提条件5。首先,从表 1 可以计算出工段的产线平衡率。 产线平衡率(流水线负荷系数)的计算公式6如下: atstW ii0 其中: W产线平衡率 第 i 工序标准时间 i t 第 i 工序定员数 i s 流水线节拍 0 t 流水线定员数(或采用的工作地数)a W=W=/ /(24272427)=468/=468/(24272427)100%=72.2%100%=72.2% ii st 装配线的线闲余率:由于装配线是按一定速度运行的,如果工序时间有差异,那么作业时间 较短的工位则会出现等待现象,造成装配线上作业人员忙闲不均,这种等待称为工位闲余,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6 全线工位闲余的总和称为线闲余,而线闲余与产品流程时间的百分比称为线闲余率,它是反 映装配线人力物力资源利用率的指标,同时也反映了装配线组织和设计的合理程度。 由此,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台扇装配线的线闲余率 A A = = 1-1- W W = = 27.8%27.8%。 这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有 27.8%的时间损失了,是由于装配线配置不平衡。由表 1 中 数据可以看出,导致流水线负荷系数低的主要原因是瓶颈,其中工序 7 焊线和工序 2 上摇头 都是瓶颈。 (2)工序存在工作时间差异性问题。由表 2 可以绘出工序时间图,如图 3 所示。 工序时间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12345678910 工序号 时间 时间(s) 图 3 工序时间对比 通过对图 3 的工序的时间分析,工序存在快慢不一的情况。其中工序 2 上摇头和工序 7 焊线所需时间长,另外工序装配节拍不一致,其中工序 9 检查、工序 10 包装、工序 1 装网 罩、工序 4 装网罩与工序 7 焊线、工序 2 上摇头时间节拍差别太大。工序 10 包装和工序 4 上网罩所需时间少,生产能力过剩,因此应适当调整工序、工位。 (3)工序节拍混乱问题。由表 2 可以绘出工序节拍图,如图 4 所示。 工序节拍 0 5 10 15 20 25 30 12345678910 工序号 工序节拍时间 工序节拍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7 图 4 工序节拍对比 通过对图 4 的工序的时间分析,工序 1 装网罩的工作时间决定了装配线的生产效率。装 配线由于隘路工序作业时间过长,使装配线上各装配负荷不平衡,需大量保险在制品,传送 带时开时关,由此造成装配线无明显节拍性,即是装配节拍混乱,各工序之间生产能力不平 衡。 (4)工序的作业时间和产能不合理。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装配线的理论班产量,取隘路工序的生产节拍为装配线的生产节拍,计 算公式如下: rTN 0 其中:N理论班产量 制造工作班时间 生产节拍 0 Tr 工时利用系数(取=0.93 即每班休息 30 分钟,一般取 0.90.96) N=7.5600.9360/27=930N=7.5600.9360/27=930(台)(台) 根据现场调研资料计算装配线最大生产能力。 最大生产能力有效作业时间/单件作业时间 max N =7.5600.936024/468=1287=7.5600.936024/468=1287(台)(台) 由以上计算数据所知,由于装配线作业时间不平衡,造成现行产量(620 台)与理论班产量 (930 台)及最大生产能力(1287 台)相差较大。因此挖掘生产潜力,降低关键工序的作业 时间是本研究的突破口。 2 改善方案设计 在对生产线存在问题分析基础上,利用 ECRS(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四大原则7, 结合动作经济性原则和生产线平衡理论,对生产线的瓶颈工位进行改善,减少闲余能量,并 重新布置生产线,提高生产能力。 2.1 装配线的调整 生产节拍是流水装配线的重要参数,它决定了装配线的生产效率。因此必须为装配线重 新设定一个节拍,首先这个时间必须大于工序 1 装网罩作业时间 7s 的节拍,考虑到工序 3 装扇叶的节拍时间 20 秒,并且,这一步无法进行更好的改进,也考虑到要与其他工序之间 的协调,最后确定该台扇装配线的节拍时间为 20 秒。分析中可知工序 7 焊线和工序 2 上摇 头是主要瓶颈。将装配线的节拍定位 20 秒后,且原装配线上各工位中只有工序 7 焊线和工 序 2 上摇头的作业时间超过了新调整的节拍时间。所以,必须对工序 7 焊线和工序 2 上摇头 进行改进。同时在动作经济原则的基础上,利用四大原则取消(eliminate) 、合并 (combine) 、重排(rearrange) 、简化(simplify)和 5W1H 六项提问技术进行分析,协调 工序的平衡和进行工序的改进。 (1)工序 7 焊线的平衡改进。为了使装配线能够按节拍运行,达到均衡生产的目的, 必须对工序 7 焊线进行分析和改进。焊线工位时间太长,首先对工序 7 焊线操作进行分解和 重新合并,焊线工序中需要操作的项目太多,这是其作业时间过长的主要原因。将其中的两 个项目合并到下一工序中,由于工序 8 上底壳作业时间很短,因此考虑让这两个工序均衡, 这样焊线总的作业时间会相应的减少,上底壳的作业时间会相应的增加,因为上底壳这一工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8 序作业时间很短,增加这个时间后其节拍时间低于新设定的节拍时间。在进行分解和合并中 要考虑以下原则,处理好分解和合并的问题。分割出去的操作尽量合并到邻近的工位上去, 这样可使整个装配线的流程程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不会使原先装配线进行大范围的改进, 节省成本,同时被合并的工位不会因作业的增加而使装配顺序发生改变,以免导致装配操作 困难或工作量大大增加。根据以上分析,进行以下改进,将焊线工序中装接线口和装定时器 分解出来,合并到操作类型相同且为邻近工序的上底壳工序中去。 (2)操作的删除。考虑到操作的时间,进行操作的删除,在接电机线时,由于库存太 久并且是在线头剥开的情况下,因此可能会产生铜锈,使接头的焊接性较差,这样操作工人 还必须用剪刀将线头剪去,再重新剥线,耽误时间。建议电机生产车间只将电机线外皮剥到 焊接处操作使用长度,而内芯的剥制由焊线操作进行,这样,不仅节约了双方的时间,而且 节约了电线这一原材料。 (3)工序 2 上摇头的平衡改进。同样工序 2 上摇头也是由于用时过长使其成为瓶颈, 导致整条装配线失衡,因此必须对工序 2 上摇头进行分析改进。上摇头比较麻烦的是对接, 这一步上必须完成转子和定子的对接,这个操作是无法改变的,然后还必须再装上一块用于 固定的塑料的固定垫。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一步工序 1 装网罩操作非常简单,用时很短,所 以把工序 2 上摇头除了对接以外的操作转移到工序 1 中,正是由于这两道工序位于同一工位 上,并且各个操作都联系紧密,这样删除工序 2 上摇头的固定操作,和工序 1 装网罩合并, 由同一个人完成,削减工序 2 的操作时间,也增加了工序 1 的操作时间,进而寻求两道工序 之间的平衡,从而消除本瓶颈工序,提高整条装配线的平衡率。根据上述分析,进行以下改 进,把工序 2 上摇头上固定垫的操作转移到工序 1 中,和工序 1 上网罩操作合并一块,为一 个操作。 (4)工序 1 装网罩和工序 2 上摇头对换。经分析工序 1 装网罩和上扇叶是递进工序,并 且先上过摇头,摇头固定之后再进行工序 2 装网罩,工人可以操作的更快,更节省工作时间, 也方便了工序 3 上扇叶。经上述分析,进行以下改进,工序 1 装网罩和工序 2 上摇头对换, 先进行上摇头后进行装网罩。 (5)操作的合并。工序 10 包装和工序 5 上螺丝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经过认真研究一下工序 时间和节拍时间,根据四大原则就可以进行一下取消和合并。经过合并,工作时间增加,而 且由于两步操作的紧密联系,会使这一步的总时间低于之前的两道工序工作时间总和,其节 拍时间也低于新制定的节拍时间,这一改进直接可以节约一个劳动力,节约了成本。因此根 据上述的分析,进行以下改进,将工序 5 上螺丝和工序 6 合并为一个工序,同样将工序 9 和 工序 10 合并为一个工序。 (6)操作台布置。现行操作台布置中,定时器电源线的放置不符合动作经济原则。按 照动作经济原则的要求,工具物料和操作装置应布置于操作者面前近处,现在却把定时器、 电源线置于右后方,每一次操作都要有一个转身、回身的动作。因此,应把定时器、电源线 置于左前方工作台空闲处,只需伸手便可拿到,降低了动作等级。 (7)操作工具的放置。焊接、扳手、钳、起子等工具和螺丝、焊条、电线等零件摆放 不合理,造成工人要用很大的动作幅度才可以完成动作。如在上螺丝工序中,工具用到的不 一致,由于摆放的没有规律,致使工人在上螺丝前还要一段时间选择工具。有时需要转过身 拿工具致使动作幅度大,操作动作的简化,降低动作能量等级,缩短工作时间。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9 2.2 装配线改进流程程序图 经过上述初步的改进,故提出初步方案,由此可以绘出改进后的 FT-40 台扇主装配线流 程程序图,如图 5 所示。 1 2 半半成成品品 上上摇摇头头 上上底底壳壳 装装网网罩罩 检检查查 焊焊线线 装装网网罩罩 检检查查 装装箱箱 3 装装扇扇叶叶 6 7 包包装装 4 上上螺螺丝丝 电电机机 5 8 图 5 改进的 FT-40 台扇主装配线流程程序图 2.3 模特法分析 2.3.1作业测定简介作业测定简介 国际劳工组织的工作研究专家为作业测定下的定义是:“作业测定(工作衡量)是运用 各种技术来确定合格工人按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时间。 ”作业测定是在方 法研究基础上,对生产时间、辅助时间等加以分析研究,以求减少或避免出现在制造业中的 无效时间及制定标准时间而进行的测定工作。 作业测定8就是制定时间标准,它反映的是一个工人完成一件工作平均所花费的时间, 它包含了预期动作时间和允许的可能延迟。也就是说标准时间产生是一个合格的工人利用给 定的方法、工具、设备、原材料以及一定的工作位置和布置,按可持续的速度完成一项给定 的工作所需的时间,作业测定过程见图6所示9。 关于作业测定方法,已有很多学者10-15进行了研究与应用。贾湖等将DMAIC流程引入到 作业测定方法中,应用PDA技术对焊锡车间的PCB板的加工作业进行了作业测定。赵希男等11提 出了当作业的动作程序一定时,最快作业时间与正常作业时间的比值为常数,利用劳动竞赛、 岗位评定等测出最快作业时间,再求出正常作业时间。郭伏等指出了作业测定技术应用过 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Cohen.Y、Bidanda.B和Billo.R.E提出将语音识 别技术应用于作业测定的方法,以简化数据的收集与录入,提高作业测定的效率及可靠性,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10 加快了生成作业的标准工时。Willard. L,Kern指出作业测定应考虑人的因素以及工作对健 康的影响,如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但不能完全根据人类工程学的观点制定作业时间 标准,因为人类工程学的研究是不完全的。Sim Eok-Su等将语音识别与数字成像处理技术应 用于建立作业时间标准,以提高时间研究分析人员的效率,降低成本。兰秀菊等以利用作业 测定获取的数据为依据,以计算机主板生产线的SMT段为研究对象,结合生产线实际问题进行 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可行的持续改进方案。李淑娟等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时间定额确定方 法,采用智能Agent的方法,建立了集成环境中确定时间定额的结构模型。 确定作业方法 秒表法 预观测 计算观测次数 观测收集数据 确定速度评比 系数及宽度 确定标准工时确定标准时间 时间合成确定宽 度 实测工艺时间 区分人与机时间 进行作业分解 PTS 法 根据标 准工时 进行生 产线平 衡、工 艺改善、 调整工 艺布局 等,重 新安排 作业方 法 图6 作业测定过程 作业测定技术是以减少或最后消除无效的时间为目的的。本论文是在方法研究分析的基 础上,进行装配线的改进,然后主要的运用作业测定技术,特别是模特法确定标准时间的研 究分析1625,最后提出可行性方法对台扇装配线的改进。 2.3.2预定时间标准法预定时间标准法 预定时间标准法(Predetermined Time System) 简称 PTS 法,是国际公认的制定时间标 准的先进技术。它利用预先为各种动作制定的时间标准来确定进行各种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它无须通过直接观察和测定来决定工作的“正常时间” ,而是直接将组成工作的各动作单元 顺序地记录后,按每个单元的特性逐项分析查表,求其时间值,然后累加,即为该工作的正 常时间,再予以宽放即得标准时间。本文就是使用这种方法确定装配线的标准时间。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11 任何作业都可以用这些数据综合成标准时间,定动作时间标准具有以下特征: (1)在时间研究中,不需要评定操作者的速度、努力程度等,即不需要计算评比系数, 就能预先客观地确定作业的标准时间。 (2)可以详细记述操作方法,并得到各项基本动素的时间值,从而对操作方法进行合 理的改进。 (3)可以不使用秒表,在作业前就决定标准时间,对作业进行分析的同时,就可以制 定操作规程。 (4)当作业方法变更时,必须修订作业的标准时间,但所依据的预定动作时间标准不 变。 (5)目前运用PMTS 法平整流水生产线是最佳的一种方法。 (6)PMTS 法不能用来测定生产程序时间的机器时间,所以无法取代秒表时间研究。 2.3.3模特法简介模特法简介 1.模特法26-33(简称 MOD 法)是作业测定的一种具体方法,预订时间标准(PTS)法的代 表方法,它不是通过直接观察和测定,而是利用预先为各种动作制定的标准时间来确定操作 所需时间。模特法具有形象直观、动作划分简单、好学易记、使用方便、适合实际生产操作 等优点。MOD 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三个要点。 (1)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将生产实际中操作的动作归纳为 21 种。 (2)相同条件下,不同的人做同一动作所需时间值基本相等。 (3)使用身体不同部位动作时,其动作所用的时间值互成比例,如:手的动作是手指 动作的 2 倍,小臂的动作是手指动作的 3 倍等。因此,根据手指一次动作时间单位的量值, 可直接计算其他身体部位动作的时间值。MOD 法的时间单位的设定,根据人的动作级次来确 定。以一个正常人的级次最低、速度最快、能量消耗最少的一次手指动作的时间消耗值,作 为时间单位,即 1 MOD=0.129s。同时,还可在运用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 MOD 的单 位时间值大小。 此外,模特法具有便于记忆,实用易于操作的特点。模特法最为优越的是能根据人体工 程学和疲劳研究的结果,以人的最低能耗动作的时间消耗作为动作的时间单位,使操作者的 劳动紧张程度适当,降低操作者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能够克服工作设计缺陷,进行作 业改善,产生企业和员工双赢的效果。 2.模特法基本动作的分类 根据工业生产的实际统计,一般最常见的手工操作,其操作动作有 95%以上是以上肢为主 的动作,并且上肢动作的最基本特点是由成对出现的“移动动作”和“终结动作”结合而成 的。一个操作动作的完成就对应着“移动终结”动作及一些其它少量的附加因素的组合。 2.3.4模特法分析确定标准时间模特法分析确定标准时间 1.第 1 工位 第 1 工位,装好支柱的半成品和摇头组装。作业前准备摇头、螺丝、销钉、塑料穿孔、 锡焊、旋具、起子、钳子 等。作业要点说明: (1)第一个操作工人完成焊线操作。第一个操作工人首先从运送来的半成品中拉出电 线,要注意拉出的长度,不要过短无法焊接,也不要过长以免焊接好在铆接前还需要用过长 时间整理多余的电线。然后把电线迅速的穿过塑料的穿孔,最后拿起锡焊小心的伸入摇头壳 中进行焊接。因为已经对焊线改进,只要焊线操作工将内芯剥制完成就可以进行焊线操作。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12 (2)第二个操作工人完成铆接和销接操作。紧接着第一个操作工人焊接后,第二个操 作工人首先要从底壳下面拉紧电线,然后将摇头和塑料的穿孔进行铆接,铆接不能过于用力 以免塑料的变形。铆接后将铆接好的摇头和台扇底座进行销接,直接插入销钉就可以了,注 意销接时销钉一定对准和对好销钉空。在对好后一定检查下,来回晃动下,保证销钉松下来, 摇头能够上下灵活的转动。 (3)第三个操作工人首先把销接好的台扇拿到操作台上,旋转销钉,固定好销钉之后, 然后用钳子、起子上好螺丝即可。最后把上好摇头的台扇放到传送带上。 这样就完成了本工位的所有操作。 (4)动作因素分析。第 1 工位双手操作程序图如表 3 所示。 表 3 第 1 工位动作因素分析(双手操作程序图) 工作内容:焊线、 铆接、销接 工位序号:1 定员:3 操作者: MOD 数:381 时间:49.1 日期: 工 作 地 布 置 简 图 左手时间右手单 位动作叙述分析式次 数 MOD 次 数 分析式动作叙述 1 持住底座 81M3G1M4 顺好电线 2 拿起塑料穿孔 M3G1M41222M2P5 穿过穿孔 3 拿住电线对好接头 M3G1M41 117 1 1 6 1 W5M3G1 M4W5M5 E2R2P5 M4W5P2W5 锡焊焊线 4 搬底座到工作台 W5 M4G1L1 W5 M4P0 4 1 4 1 50 4 1 4 1 W5 M4G1L1 W5 M4P0 搬底座到工作 台 5 拉线,持住底座 M3G1M31151M3G1E2R2 铆接 6 持住底座 111M3G1M3C4 插销钉 7 拿台扇 W5 M4G1L1 W5 M4P0 4 1 4 1 94 2 9 M3G1 C4 紧销钉 8 持住台扇 441 9 M2G0M4E2 C4 上螺丝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13 9 搬到传送带 W5M4G1L1 W5M4P0 1 120 1 1 W5M4G1L1 W5M4P0 搬到传送带 2.第 2 工位 第 2 工位装轴、装网罩、固定。作业前准备:中心轴、网罩、塑料的固定垫片。第一个 操作工人从传送带上取下机座。根据所分析进行的改进,本工位应先完成在第 1 工位上摇头 中没有操作的安装中心轴。所以,首先进行安装中心轴,安装中心轴要点在于要装的准确, 还要检查它是否能很顺利的旋转,并且装的长度要合适。装好轴之后,再装靠近中心轴的一 半网罩。第二个操作工人再装塑料的固定垫片。在这一工位安装中,一定要注意,中心轴不 能偏,否则生产的产品即为次品。在每组装一个元件过程中,一定要来回的检查中心轴的旋 转情况。特别在装塑料的固定垫片时,要装的很合适,要紧紧的压住网罩,在中心轴旋转时, 网罩一定是无法移动的,不能有空隙使网罩晃动。动作因素分析,第 2 工位的双手操作程序 图如表 4 所示。 表 4 第 2 工位动作因素分析(双手操作程序图) 工作内容:装轴、装网罩、固定 工位序号:2 定员:2 操作者: MOD 数:229 时间:29.5 日期: 工 作 地 布 置 简 图 左手时间右手单 位动作叙述分析式次 数 MOD 次 数 分析式动作叙述 1 台扇搬到操作台 W5M4G1L1 W5M4P0 1 1 201W5M4G1L1 W5M4P0 台扇搬到操 作台 2 拿住电线对好接头 M3G1M4511 4 8 M3G1M4P5 E2R2 C4 安装中心轴 381M3G1C4 检查中心轴 4 安装网罩 M4G1M4P5 M4 1 5 341 5 M4G1M4P5 M4 安装网罩 5 施压垫片 A43641 4 6 M4G1M4P5 E2R2 C4 安装垫片 6 检查网罩 M3G0M31331 6 M3G0 C4 检查中心轴 7 搬到传送带 W5M4G1L1 W5M4P0 1 1 201 1 W5M4G1L1 W5M4P0 搬到传送带 3.第 3 工位 第 3 工位,安装扇叶。作业前准备:扇叶、螺丝、起子。本操作很简单,由一个操作工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14 人完成。首先操作工人从传送带上取下待安装的台扇。把扇叶对准中心轴放上,然后用起子 上紧螺丝就完成了本工序的操作。本操作的要点是扇叶和中心轴的平衡,更好的把扇叶的中 心和平衡点处于中心轴上。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检查,进行了操作之后要用手拨动扇叶,让 扇叶打转,看看扇叶在旋转时会不会晃动。最后把台扇搬动传送带上就完成本工序的操作。 动作因素分析,第 3 工位的双手操作程序图如表 5 所示。 表 5 第 3 工位动作因素分析(双手操作程序图) 工作内容:上扇叶 工位序号:3 定员:1 操作者: MOD 数:124 时间:16.0 日期: 工 作 地 布 置 简 图 左手时间右手单 位动作叙述分析式次 数 MOD 次 数 分析式动作叙述 1 台扇搬到操作台 W5M4G1L1 W5M4P0 1 1 201W5M4G1L1 W5M4P0 台扇搬到操 作台 2 持住底座 321 3 M3G1 M4C4 安装扇叶 3 抓住扇叶 M3G01331 1 4 M3G0M4 M3G0M4E2 C4 上螺丝 4191 4 M3G0 C4 检查扇叶 5 搬到传送带 W5M4G1L1 W5M4P0 1 1 201 1 W5M4G1L1 W5M4P0 搬到传送带 4.第 4 工位 第 4 工位,安装外侧网罩。作业前准备:网罩、外圈。本工序操作很简单,由一个操作 工人完成。首先操作工人从传送带上取下待安装网罩的台扇。第一步,操作工人用外圈圈起 另外一侧网罩,用手压下外圈,松开手后外圈不至于又落下来。第二步,上网罩。把网罩卡 在刚圈起另侧网罩的外圈上。第三步,把两个网罩给收缩,把外圈拉紧就好了。根据上述分 析改进,本工位中不再给外圈的螺丝孔上紧螺丝由下一工位完成这一步操作。把台扇放到传 送带上就完成了本工序的操作。本操作要点在于圈住两个网罩,由于两手不可能把网罩、外 圈都拿住。因此,就需要一个一个的上网罩。关键点就是上好外圈后,外圈此时固定着第一 个网罩,在上第二个网罩时外圈不脱落下来。动作因素分析,第 4 工位的双手操作程序图如 表 6 所示。 5.第 5 工位 第 5 工位,上螺丝检查。作业前准备:螺丝、起子。本工序操作很简单,由一个操作工 人完成。首先操作工人从传送带上取下台扇,上好螺丝。然后,对此时组装的台扇检查。检 查时台扇依旧在传送带上,因此,本工作操作时间不计。本工序主要就是上好螺丝。检查虽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15 然不计时间,但对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检查。动作因素分析,第 5 工位 的双手操作程序图如表 7 所示。 表 6 第 4 工位动作因素分析(双手操作程序图) 工作内容:上外侧网罩 工位序号:4 定员:1 操作者: MOD 数:84 时间:10.8 日期: 工 作 地 布 置 简 图 左手时间右手单 位动作叙述分析式次 数 MOD 次 数 分析式动作叙述 1 台扇搬到操作台 W5M4G1L1 W5M4P0 1 1 201W5M4G1L1 W5M4P0 台扇搬到操 作台 2 上外圈 M3G0M4P51121M3G0M4P5 上外圈 3 拉紧外圈 M3G0M3 A4 1 4 221 4 M3G0M3 A4 拉紧外圈 4 上网罩 M3G0M4P51121M3G0M4P5 上网罩 5 搬到传送带 W5M4G1L1 W5M4P0 1 1 201 1 W5M4G1L1 W5M4P0 搬到传送带 表 7 第 5 工位动作因素分析(双手操作程序图) 工作内容:上螺丝 工位序号:5 定员:1 操作者: MOD 数: 87 时间:11.2 日期: 工 作 地 布 置 简 图 左手时间右手单 位动作叙述分析式次 数 MOD 次 数 分析式动作叙述 1 台扇搬到操作台 W5M4G1L1 W5M4P0 1 1 201 1 W5M4G1L1 W5M4P0 台扇搬到操 作台 2 拉紧外圈 M3G0M41471 1 6 M3G0M4 M3G0M4E2 C4 上螺丝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16 3 搬到传送带 W5M4G1L1 W5M4P0 1 1 201 1 W5M4G1L1 W5M4P0 搬到传送带 6.第 6 工位 第 6 工位,焊底座内部的电线和上底座内部的螺丝。工作前准备:螺丝、起子、锡焊。 本工位操作十分的复杂,不过很多都是重复动作,主要操作都是前面已经介绍过的。由 12 名操作工人共同完成,其中六名操作工人完成焊接,四名操作工人完成上螺丝,另外的两名 操作工人搬运运输和帮忙焊接、上螺丝。依次完成 10 个焊接点的焊接和上完 6 个螺丝,就 完成了本工位的主要操作。 动作因素分析,第 6 工位的双手操作程序图如表 8 所示。 表 8 第 6 工位动作因素分析(双手操作程序图) 工作内容:焊线 工位序号:6 定员:12 操作者: MOD 数:1454 时间:187.6 日期: 工 作 地 布 置 简 图 左手时间右手单 位动作叙述分析式次 数 MO D 次数分析式动作叙 述 1 台扇搬到操作台 W5M4G1L1 W5M4P0 1 1 201W5M4G1L1 W5M4P0 台扇搬 到操作 台 3 搬运 W5 M4G1L1 W5 M4P0 6 1 6 1 70 6 1 6 1 W5 M4G1L1 W5 M4P0 搬运 2 对线 M3G0M48 98 6 110 110 610 110 W5M3G1 M4W5M5 E2R2P5 M4W5P2W5 焊线 3 搬回 W5 M4G1L1 W5 M4P0 6 1 6 1 70 6 1 6 1 W5 M4G1L1 W5 M4P0 搬回 4 压着底板 28 8 16 16 86 M3G0M4 M3G0M4E2 C4 上螺丝 本科论文 作业测定在某公司装配线应用研究 17 5 搬到传送带 W5M4G1L1 W5M4P0 1 1 201 1 W5M4G1L1 W5M4P0 搬到传 送带 7.第 7 工位 第 7 工位上底壳。本工位由两名操作工人完成。根据前面改进,第 6 工位中的对底部的 电线的整理放到本工位中。因此,首先由第一名操作工人完成对底部电线的整理,然后再由 第二名操作工人完成上底壳。操作中主要要点是整理电线要把地线给整理的顺当方便第二名 操作工人把底壳穿过,再上好螺丝就完成本工位操作。 动作因素分析,第 7 工位的双手操作程序图如表 9 所示。 表 9 第 7 工位动作因素分析(双手操作程序图) 工作内容:上底壳 工位序号:7 定员:2 操作者: MOD 数:247 时间:31.9 日期: 工 作 地 布 置 简 图 左手时间右手单 位动作叙述分析式次 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日照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安庆市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离婚协议电子模板制作与法律知识普及合同
- 离职员工一次性补偿协议范本:经济补偿及福利待遇
- 旅游景区投资合作合同:旅游资源开发与投资合作协议
- 上市公司并购担保合同条款解析与风险控制策略
- 离婚协议签订法律保障:五大关键条款的解读与实施
- 水务物业公司股权转让及水资源管理合同
- 商业综合体物业运营管理费及设施维护合同
- 环保产业园土地租赁与废弃物处理合作协议
- 潮汐能发电站课件
- 国际化跨国经营中的伦理问题概述
- 2025-2026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九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禁毒知识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
- 初二入团考试内容及答案
- 针灸科感控知识培训课件
- 微生物学讲课文档
- 2024新版2025秋人教版二年级艺术造型美术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大单元教学设计)
- 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物理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能试题(附答案)
- 《劳模工匠之光》课件 第1、2单元 民族大厦的基石、改革攻坚的先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