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镇建筑调查研究.doc_第1页
同里镇建筑调查研究.doc_第2页
同里镇建筑调查研究.doc_第3页
同里镇建筑调查研究.doc_第4页
同里镇建筑调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与资源学院城乡规划系2013年户外教学报告 同里镇建筑调查研究 姓名: 学号: 方向: 2013年9月目 录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同里镇概况2.1 地理环境2.2发展沿革2.3现代建设发展对同里古镇的影响2.4小结第三章 同里镇调研3.1调研范围3.2调研方法3.3同里镇的空间构成及形态特征3.4同里镇街道布局及形态特征3.5同里镇中心商业区3.6研究对象描述3.7小结第四章 同里镇发展问题及对策4.1问题的提出4.2对策4.3小结第五章 结语参考文献第1章 绪论在当今社会游览古镇已越来越受欢迎,每逢节假日古镇都会迎来大量的游客,故对因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而出名古镇之一同里做了调查研究,以分析同里建筑群的魅力以及旅游也和发展对同里带来的改变。所以在实地调研和查找资料的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本次同里的调研情况做了一些报告。首先从位置、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方面介绍了同里的地理环境,陈述了其从沼泽到现今旅游胜地的发展历史,并简要地阐述了现代建设对同里古镇的影响。再次,我们详细介绍了整个调研过程。从调研的范围到方法,以及具体的内容,分析了以退思园为代表的同里的建筑及街道的布局、形态特征,以及以明清街为代表的中心商业区。最后总结了在调研途中发现的同里存在的例如过度商业化等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给出的一些建议。第2章 同里镇概况2.1、地理环境 2.1.1地理位置同里镇位于江苏省吴江市东部,东经12044,北纬3109处。同里镇地处太湖沿岸,大运河畔,是太湖流域典型的水乡古镇。东南接318国道,距虹桥机场80公里。西连苏嘉205省道,离苏州18公里,吴江6公里,水陆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素有“苏淞要涂”之称。 2.1.2.1. 地形地势同里镇属于太湖水网平原中的湖荡平原,地势平坦,镇区由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镇区及镇郊高程在4.01米到5.12米之间。 2.1.2.2. 水文同里系太湖流域,境内河港交叉,湖荡密布。镇域内河流平均水位2.80米,洪水位4.34米,洪水周期二十五年。地层属全新现代沉积,土层以亚粘土为主,地承受能力1218吨/平方米,地下水0 .5米1.0米之间,含水层埋深80120米,钻井涌水量60 吨/小时。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湖泊:东有白蚬江、澄湖、黄泥兜、沐庄湖、肖甸湖,中有同里湖,南有南星湖、叶泽湖,西有庞山湖,北有九里湖。四周主要河道有:吴凇江、屯浦塘、上急水港、长牵路港、中元港。镇区周边的河道有:中元港、前港、后港、上元港、南大港、牛头湾、放生宫河、东埭港、小川河、北图浜、肖家浜、北大港、长九路港、七石港、六星港、菱荡河、大窑港。 2.1.2.3. 气候同里镇地区属亚热湿润季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降水量1019mm。年平均风速3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2.1.2.4植被植被状况: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林木为亚热带乔木。 2.2、发展沿革同里镇处于太湖流域,六千多年前,曾一片湖沼地。随着渔牧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先民在此围圩造田,形成了河网密布的自然地貌。同里镇北九里湖一带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代表着五千多前“崧泽文化”的历史陈迹。唐代初,居民聚居城市,当时称铜里。地点在九里村。后梁开平三年,吴越王钱缪置吴江县后,铜里先后属吴江县感化乡、范隅下乡。北宋初建镇,设巡检司,改名为同里。南宋以后,由于士绅、富户的出现,竞相建造私家园林。所选地址,多在现镇区周围,平民也往该地集中。元代开始,镇中心向河道更为密集的现镇区迁移,原镇区遂变为农村。明代,官绅阶层建造大批住宅,平民人口也随之增加,商业繁荣,基本形成住宅区在北、商业区在南的格局。至清代,镇区内基本无空地,形成一个完整、繁荣的城镇。民国后至解放初的五十年代,镇区面貌基本保持清末原状,只是把寺庙、祠堂等建筑改为粮库。六十年代起,在经济实力薄弱的情况下发展工业,占用了部分古建筑。八十年代开始,镇区面积迅速向外扩展,至八十年代末基本形成目前的城镇建设范围。1981年,同里镇被列为太湖风景区13个景区之一。1982年,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省级文物保护镇。1995年12月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3、现代建设发展对同里古镇的影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大、中城市的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创业和就机会较多的巨大吸引力,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会转移到城市。而包括古镇在内的乡镇人口收入偏低,就业渠道单一,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缺乏竞争与活力,因此古镇逐渐蜕变为中老年人休闲和养老的场所,这一点, 我们姑且称其为社会因素。另外一点就是自然因素,由于古镇大多为四面环水, 对外交通不便, 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现代商业化程度不高。尽管同里古镇近年来经济发展已取得长的进步, 但由于基础较为薄弱, 镇域整体经济实力还较弱, 人均经济指标还较低。 此外,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较高的生活水平,使人们在节假日寻求精神上的享受。而由于同里镇作为古镇,保护较好,故同里本身所具有旅游价值、文化价值,使其逐渐变为旅游观光地。一般只有在节假日它的人流量才相对较多。虽然同里因其文化价值而带来的旅游价值,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它对同里的生态环境以及古建筑的保护也带来一定的威胁。部分群众的保护意识保护古镇的意识不够强,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古镇的保护工作。再有,原有古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古镇居民自发的建筑整修开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与工艺, 影响了原来传统风貌的延续。古镇外虽然规定了相当面积的缓冲区, 但是新区建设的迅速发展, 威胁着传统江南田园风光的外部环境。而目前最大的压力是游客流量的迅速增加, 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 部分传统民居变成旅游商业用房, 古镇人口的逐步外迁, 使古镇原有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2.4、小结(本章结语) 同里现作为旅游观光地,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一定的压力。一方面,大量的游客到同里观光,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超乎当地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范围,破坏当地的平衡。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所以维护方面的费用的支出也要增加,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所以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建筑物的保护,切勿因小失大。要保护好古建筑,古文化,这样古镇才不会失去其原有的文化价值。才能让其旅游价值长久的维持下去。第三章 同里镇调研3.1、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的范围是苏州同里古镇,以三桥、崇本堂和退思园三个区块为重点调研对象。3.2、调研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以走访的方式调研各个区块,通过观察建筑群的形态、色彩构成,以及分析其材质、结构、宽高比例,测量建筑各组成部分的长宽等方法,观察单体建筑的形态及构成。在过程中观察建筑与街道之间的空间关系。街道的布局形态等。3.3、同里镇的空间构成及形态特征 同里的建筑具有典型的苏式建筑特色:白墙灰瓦,脊角高翘,整个建筑感觉很轻,像飞的感觉;建筑下部基为条石,上部承重构件为柱、梁、檀、椽,以及板壁;屋顶为望砖、筒瓦,门、窗采光面用明瓦,形成特色的建筑风貌。 在建筑的立面要素上,淡泊朴素的黑、白、灰色是同里的基调。脊角高翘的房屋原貌,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同里的建筑界面显得统一有序而富有当地特色。建筑依水而立,屋宇丛密,街巷逶迤,家家户户有河桥、埠头。建筑结构通常采用木结构,砖墙不承重,只起围护作用。建筑构造为小青瓦屋顶,空斗填充墙,立帖举架,木椽屋架,观音兜山墙或马头墙。建筑层数多为一层或两层,外观朴素,内部功能分工明确,每一进院的厅堂有不同功能,分门厅、客厅、花厅、内厅、茶厅等各厅间中轴线通道口往往建有精美的水磨砖雕花门楼,工艺精细,花饰纹样极具地方特色,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风貌。下面以退思园为例,介绍下同里建筑群的独特之处。3.3.1退思园退思园建于光绪年间,它有两大特色,一是布局小巧玲珑,而不露富。占地面积仅有9亩8分,建造时园主不讲究园林的气势与气魄,以诗文造园,追求园林的神韵与诗意,各类建筑布局力求精致与玲珑,品味清淡与素朴;二是采用横向建筑,风格独特。一改以往园林都是纵向的结构,而变为向横里建造,由四组不同风格的建筑群组成,自西向东,分厅堂、内宅、中庭、花园;三是亭台楼阁齐全,集古典园林之精华。退思园有“三株、三绝、三珍”,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堂、房、轩,一应俱全。退思园的主体建筑宅第分东西两侧,西侧建有轿厅、茶厅、正厅三进,为婚丧嫁聚及迎送宾客之用。东侧内宅,建有南北两幢各五楼五底的“畹香楼”,楼与楼之间由东西双重廊与之贯通,俗称“走马楼”,为江南之冠。园景部分亦分东西两侧,西庭东园。庭系园之序,中置旱航,坐春望月楼,岁寒居。园以水为中心,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堂、廊、轩、榭、舫皆紧贴水面,园如出水上,可谓独秀江南,在建筑美海陆空上也堪称一绝。北岸的退思草堂为全园主景,站在堂前平台上环顾四周,琴房,三曲桥,眼云亭、菰雨生凉轩、天桥、辛台、九曲回廊、闹红一舸舫、水香榭、览胜阁以及假山、峰石、花木围成一个旷远舒展,彼此对应的开阔景区。每一建筑既可独立成景,又能互为对景。从其环境结构上看,退思园住宅分内外两部分。外宅三进轿厅(门厅)、茶厅、正厅,沿轴线布置,等级分明。内宅建有南北两幢五楼五底的跑马楼,名曰“畹香楼”,楼间由双重廊贯通。廊下设梯,既遮风雨,又主仆分开。内、外宅可分可合,布局紧凑。 中庭为住宅的结尾,也是住宅向花园的过渡。庭院以“坐春望月楼”为主体,楼的东部延伸至花园部分,设一不规则的五角形楼阁,名为“揽胜阁”。楼前置一旱船,船头向东,直向“云烟锁钥”月洞门,宛如待航之舟,将游人引向东部花园。全局布局紧凑,匠心独特。 3.4、同里镇街道布局及形态特征 古镇内的街道一般分为二级,沿河并行为街,一般宽约1.5-3m空间开朗适中,多为商业用地,沿街开铺;与河垂直为巷,一般宽约1-3m,也有仅容1人通过的“一人弄”,弄内人家穿过便上河桥。街道一般沿河道布置主干道与主河道平行,次一级的街巷是在河道界定的地域范围内划分组团或与河道垂直,形成一个或多个围合空间的线性展开,同时街巷也是通往各个个体单元的通道,形成主路-支路-小巷-备弄的环状多级网络系统,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和序列感。同里镇现有八条主要街道,它们是:竹行街、富观街、新填街、上元街、三元街、东溪街、鱼行街、南新街。八条街道都有自己各自的特色,有的宁静恬淡,有的绿树掩映,有的依水傍屋,有的店铺林立。同里的老街是宁静的,这种静是一种远离尘世的静,一种超凡脱俗的静,一种真正从心灵上求得平静与快活的静。随着社会的发展,同里的老街也发生了一些悄悄的变化。有些老式的商店装起了霓虹灯,有些石库门的楼屋换上了铝合金窗,有的被粉刷得亮亮堂堂,有的正在播放着年轻人喜欢的乐曲,街巷间穿插着许多里弄,将其相互联系。3.5、同里镇中心商业区3.5.1明清街新明清街为近年新建旅游性商业街。采用现代结构形式和材料,建筑形式运用传统语汇、色彩运用传统色彩,街道形式与比例沿用传统商业街。但是其设计及施工缺乏深入细致的琢磨,再加上经营内容无特色,实际上并未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没有起到提高区位活力的作用。明清街的建筑同样也是苏式建筑,在明清街上,商市富庶繁盛,石板街不宽,两侧商店毗邻,有前店后宅,也有下店上宅,有的店楼落地花窗,楼上设“吴王靠”花栏杆,逢夏暑季节,若将楼之裙板卸下,人坐楼中,仿佛凌空。,街道石板铺地,两侧商店毗连,街上很多古玩店、刺绣工艺、丝绸商店、传统饮食,更有很多特产:鸡头米、猪油年糕、酱蹄等。 镇内的明清街,全长160米,古街保存了原来的条石路面,街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年代所造,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貌,一路前去,古街上很有品味的店铺栉比鳞次,有的出售当地土特产,有的摆满了各种字画墨宝,有的挂着各种精美的工艺品,还有的正在现做现卖各种香喷喷的小吃,而写着店的各色小旗在古街上空飘动,给人一种古风悠悠扑面而来的感觉。费孝通先生为古街题写的“明清遗风”四个大字,被镶嵌在古扑庄重、高高耸立的大理石门楼上,远远望去,很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沧桑感。3.5.2中川路 中川路为近年新建生活性商业街,它邻近退思园,与明清街垂直相交。采用现代结构形式和材料,建筑形式运用传统语汇、色彩运用传统色彩,由于拓宽后道路较宽,街道形式和比例与传统商业街相比有较大的不同。3.6、研究对象描述 3.6.1 退思园 我们为进一步了解明清建筑,所以对退思园的部分建筑做了测量,现结果如下。 首先是茶厅。茶厅门槛高0.357m,门六扇,各扇高为3.1m,窗户为0.3*2.1m。明清时期的建筑一般都比较高,我们简单测量了一下,厅内的最高处为5.9m,横梁高4.1m,进深6.5m。 其次是正厅。正厅的门窗的大小和茶厅相差不大,但是正厅比茶厅高且大,正厅的屋顶最高处为6.6m,进深8.4m。它的内堂庭院是7.4*12.6m走廊:1.27*3.35m,房屋外围尺寸为10.3*4.5m。3.7、小结本次调研,我们对明清时期的建筑群有了个了解,不仅仅是从输数据上的直观认识。明清建筑主要是木结构,一般是白墙灰瓦,脊角高翘,建筑下部基为条石,上部承重构件为柱、梁、檀、椽,以及板壁,部分建筑例如崇本堂还有防火墙,门楼与过道两侧设有“蟹眼天井”,它既可通风又可采光,既能泻水又能防火。可见当时的建筑的建造已经有了科学的认识。当然,在处理空间关系的时候,要注意逻辑关系,各部分布局要合理,各级道路之间的联系要紧密,不可不通。而作为商业界的话,道路的宽度以及周围的环境要注意,不能让人觉得拥挤,临街商业可以减少门面的大小,通过增加其进深来增加店面的面积,后院用来住人,这样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地。第4章 同里镇发展问题及对策4.1、问题的提出 4.1.1建筑物的保护问题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建筑的格局因商业需要而做出了改变。古镇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原有古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古镇居民自发的建筑整修开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与工艺, 影响了原来传统风貌的延续。此外,大量的游客进入建筑里面,毕竟建筑的年代已久,建筑物自身的承受能力已不强,若长此以往,建筑会承受不了而遭到破坏,而且还有部分游客的保护意识不强,这不利于建筑的保护。4.1.2过度商业化同里是因其历史文化价值而具有的旅游价值。但是我们在同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道路边商店、饭店泛滥,河里是游船,一路走过是招呼声不断。而所谓的特产是随处可见。这样的同里失去了其原有的传统文化风貌,过度商业化,这不利于同里的长期发展。4.2、对策4.2.1加强保护建筑的力度 4.2.1.1增加宣传力度 增加宣传力度可以提高人们对建筑及其内部结构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的破坏。4.2.1.2 限制人流量过多的人流量会加速建筑物的毁坏,所以在有关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限定每天可以进入建筑物的人数以及时间,对于部分建筑的二层要根据建筑的可承受度来决定是否对外开放。当然也可以提高票价,这样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维护的资金,更有效的保护建筑群。4.2.1.3 民居的管理对于民居自行改造,发展商业的问题,我们可以发展明清街其他街道,将商业集中到一起,这样既能保护建筑,又能方便管理。对于民居的破损,我们要用合适的工具去修缮、维护,而不是用现代的产品去修补。沿街房屋不是整排拆除重建,而是坏了什么修什么,一片屋顶、几扇门窗地修,木门窗、木门都去找旧料、油漆时也不用现代新式的调和漆、而用中国老漆。对老字号的复兴不是简单地借用名称,挂块牌子了事,而是要建立在充分的历史打捞和结合地方特色基础上。同时,将私有房屋的修缮也纳入政府统一计划和管理,并由政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4.2.2 加强对商业的管理工商业部门要完善制约与监督机制,严格审核各项条件以控制店铺数量,并加以监督,对于违规商铺要加以惩罚。对拉客喊客的现象要严厉禁止,商铺的管理制度化,统一化,合理化,不可杂乱无章。4.3、小结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在首要的位置,不应本末倒置。要综合各种条件的前提下,以长远的眼光做出选择,要有全局观念。作为旅游景区,切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