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蕅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蕅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蕅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蕅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蕅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蕅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晚明时期,佛教自身发展进入衰落时期,而这一时期,三教仍在儒学为主导、 佛道相辅助的基本格局下继续融合,并在融合中持续发展,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 化背景都为三教合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蒲益智旭作为晚明四大高僧之一,在这 样的历史背景下,致力于复兴和改良佛学。本文通过对他所著的中庸直指一 文的论述,具体到性修因果、是非得失、修行榜样、明道合诚、始终奥旨五个方 面,以此来阐发智旭援儒入佛,儒佛同修的思想,以及参禅理论化,归向净土化 的理论倾向。 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第一,是简要说明中庸直指的写作背景和 目的,借此大背景来分析智旭在中庸直指中的思想渊源。 第二,是对中庸直指的内容和思想内涵的阐释。主要是立足文本,辅以 相关思想和著作,进行论述,指出智旭在文中的主要阐述的关于心性的三个方面: 性修不二、以修合性、性德本具。以此来进一步挖掘智旭在文中所要表现的思想。 第三,透过文本,简论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意义,以及折射出的智旭理论的特 色,要点是援儒入佛、儒佛同修;以及参禅理论化、归向净土化。在明末清初的 佛教发展的流向中,这是比较突出的一点,也是智旭整个思想最根本的归属处。 最后,是对智旭和阳明心学的一个比较,借此来体现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儒 佛思想的双向回流,推动进一步的儒释合一的趋势,并借由这种趋势,佛教在吸 收对方思想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学说。 关键词:蒲益智旭中庸直指援儒入佛儒佛会通 藕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b u d d h i s me n t e r e dt h ew a n ep e r i o do fi t ss e l f -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i nt h i st e r m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h i s t o r y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j u s tp r o v i d e saf e r t i l e s o i lf o rt h ed e v e l o p i n gw h i c ht h et h r e er e l i g i o n su n i t e da sab a s i cp a t t e r nt h a t 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a ss t i l lt h ec e n t e r ,a ts a m et i m e ,i tc o n t i n u e di n t e g r a t i o nw i t ht h e a s s i s t i n go fb u d d h i s tp h a s e a so n eo ft h ef o u rm o s tf a m o u sm o n k si nt h e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 o u - - y iz h i - x u w a sc o m m i t t e dt or e h a b i l i t a t ea n di m p r o v eb u d d h i s mi ns u c ha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i nt h i sp a p e r , i tw i l le m b o d yf i v ea s p e c t s :t h ea m e n d m e n to ft h en a t u r e 、 r i t ht h ek a r m a , f i g h ta n dw r o n g , 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e x a m p l e ,t a oa n dh o n e s t ,p r o f o u n di m p l i c a t i o na l l a l o n gt h r o u g ht h ed i r e c t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d o c t r i n eo ft h em e a n w h i c hw a sa b o o kw r i t t e nb yz h i - x u i no r d e rt oe l u c i d a t ez h i x u st h o u g h tt e n d e n c yw a sa s s i s t e d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t ob u d d h i s m ,t o o k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t o g e m 嬲w e l l 勰 m e d i t a t e d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a n dt u r n e dt o w a r d st h ep u r el a n d t h i st h e s 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a s p e c t sm a i n l y :f i r s t l y , i t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 w r i t i n gb a c k g r o u n da n dp u r p o s eo ft h ed i r e c t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d o c t r i n eo ft h e m e a n ,a n da n a l y z i n g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o r i g i no ft h i sb o o kw h i c hw r i t e sb yz h i - x u s e c o n d l y , i t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c o n t e n t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d i r e c t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d o c t r i n eo f t h em e a n i tt a k e st h et e x t 鹊s t a n d p o i n ta n da s s i s t s b yt h er e l a t i v ei d e a sa n dw o r k st od e s c r i b et h et h r e ep a r t so fm i n dw h i c he l a b o r a t ei n t h eb o o kb yz h i - x u ,t l l e ya r et h en a t u r ec o m b i n e sc u l t i v a t e ,t h ec u l t i v a t es u i t st h e n a t u r e ,a n dt h en a t u r eh a v et h eg o o d t h r o u g ht h i s ,u n e a r t ht h ef u r t h e rt h o u g h to ft h e w r i t e ri nt h eb o o k t h i r d l y , f o c u so nt h et e x t ,i t d i s c u s s e st h e m e a n i n g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l s o c o n t a i n st h ec h a r a c t e rw h i c hr e f l e c t e df r o mt h eb o o k t h em a i np o i n ti sa s s i s t i n g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t ob u d d h i s m ,t o o k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t o g e t h e r , 鹪w e l l 勰 m e d i t a t e d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a n dt u r n e dt o w a r d st h ep u r el a n d i nt h ed e v e l o pt e n d e n c yo f t h eb u d d h i s ma t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i si sv e r yo b v i o u s ,i t a l s oi st h em o s tb a s i cr o o to fz h i x u st h o u g h t a tl a s t ,c o m p a r e st h ez h i x uw i t hy a n g r n i n g , t h e ng i v eal o o kt h a ti nt h e i i a b s t r a c t 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a g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a l eg e t t i n ga d v a n t a g ef r o me a c h o t h e r b e c a u s eo ft h i st e n d e n c y , a b s o r b i n gt h ei d e ao ft h eo t h e rp a r t yi st h eb a s i c w h i c hf o rb u d d h i s mi t s e l ft e n d i n gt o w a r dp e r f e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叽) ,iz h i - x u ;t h ed i r e c t m e a n ;a s s i s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t ob u d d h i s m ; b u d d h i s m i i i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d o c t r i n eo ft h e t h em e r g e n c e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 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 术活动规范( 试行) 。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 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 组) 经费或实验室的 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 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 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 别声明。) 声明人( 签名) :互匀埘白 p j j 年月4e l 4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 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 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 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西6 卅姒 钦 互 1jj 儿 日 名牛 签 j 月 人f 明 年 声叼 导 言 璺吉 寸目 明末的佛教,主要是由衰落走向复兴的一个发展过程,这一时期的高僧基本 上都致力于禅教律诸宗的融合。藕益智旭是晚明时期有名的高僧,致力于诸宗融 合,又极力调和儒释道三教。他的思想显现出多元合一的特性。这种思想特性根 治于当时的历史因素和文化现实,具有很大的广涵性。但其思想本质上还是具有 着明显的宗派特征,主要就表现为在他的著作中,以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为基础, 并且非常注重念佛持名,往生净土的修行,并对此展开丰富的论述。 关于他的思想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其天台和净土思想方面,大部分是关于佛 教宗派史论和佛教思想史的研究。早期圣严法师的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 台 湾学生书局,1 9 8 8 年) 主要是对蒲益智旭的时代背景、生涯、践履、著作、思 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论述。中国净土宗通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主 要是论述了藕益智旭的生平、念佛要诀、信原行和地藏信仰。中华天台宗通史 ( 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1 年) 主要是论述了蒲益智旭的生平、著作、及其性相 融合和性具理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视线投向蒲益智旭,已有较多关于他的研究论文 刊发。洪修平明末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佛教研究1 9 9 8 年第5 4 期) 论述 了明末佛教内外融合的特点。陈永革禅教归净与晚明佛教的普世性( 宗教学 研究1 9 9 9 年第2 期) 认为晚明佛教有从参究念佛到摄禅归净和从摄禅归净到 消禅归净两大思想取向。晚明佛教进一步走向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并藉此实 现禅教净三者的合流,从而体现了普世性的思想内容。夏清瑕晚明佛教复兴的 特点及倾向( 五台山研究2 0 0 2 年第l 期) 认为晚明佛教复兴有两个方向: 一是向古典佛教方便修行的历史回归,一是向社会现实的趋向。相应的,晚明佛 教复兴倾向也倾向于两个方面:诸宗内部的圆融,和儒释道三教的圆融。杜保瑞 蒲益智旭沟通儒佛的方法论探究( 华梵大学第七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 认为智旭以佛理诠释儒家经典,以心学沟通儒佛,其最终的价值旨趣仍归于 佛教。 藕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 对于蒲益智旭所作的周易禅解,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如刘泽亮从( 周 易禅解) 看三教关系( 道学研究,2 0 0 3 年) 阐发了蒲益智旭融通三教,三教合 一的思想。张慧远的硕士论文( 周易禅解) 哲学思想研究( 厦门大学,2 0 0 4 年) ,详细论述了藕益智旭对易理与佛教的融汇。 另有罗永吉的硕士论文( 四书藕益解) 研究( 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 所,1 9 9 5 年) ,以及简瑞铨的硕士论文( 四书蒲益解) 研究( 台湾东吴大学中 国文学研究所,1 9 9 6 年) ,对蒗益智旭三教合一的思想做了阐述。 明末儒佛调和,智旭的四书蒲益解在儒佛交流上既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而在四书的解释史上又有其援佛入儒的特殊性。笔者选取其中的中庸直指 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主旨是援儒入佛,本质上,此书具足智旭的思想精华, 借由儒家经典阐出,加上此书于智旭晚年所著成,其思想已成熟,并归向净土, 所以文章对于智旭思想特点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原型。文章本身没有 繁复累赘的言论,要点精炼,层次分明。中庸直指约直指心源之要,又约修 道之教,体现了禅教一致的融合思想,而进一步的,这种思想又表现为消禅归净。 蒲益智旭思想的传承为后世佛学做出了贡献,其思想本身闪耀着智慧的光 芒。通过对他思想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国佛教在与传统文化交 流会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圆融特质。对于中庸直指的研究,在今天高扬传 统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的现状中,有利于我们思考多元性文化的问题,对于如何 进一步将闪烁着先贤智者智慧之光的思想进行整合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由于中庸直指篇幅简短,又是四书藕益解其中的一个部分,所以在论述 其思想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欠缺和不当之处,恳请学者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 2 第一章藕益智旭与中庸直指 第一章菹益智旭与中庸直指 蒲益智旭生活在晚明时期,明末佛教在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史上,有其重 要的地位,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由宗派分张而汇为全面的统一,不仅对教内 主张“性相融会 、“禅教合一”以及禅净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对教外的儒道二 教,采取融通的疏导态度。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就是三教合一、儒佛汇通,而 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历史状况、宗教的管理政策以及佛教自身的 发展问题。 第一节智旭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明中叶以后,中国传统的自然农业经济结构开始调整,商业性因素迅猛兴起, 而农村人口分化流动,逐渐形成了经商之风,使得工商业人口增长,影响了明中 后期的经济发展。这一时期,以江南三角地带为主的商品货币经济的萌芽和发展, 带动了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伴随着这样商品经济的繁荣,“重商思想在社会生 活中深入人心,于是直接导致了明中叶以后的奢侈风气的疯长,特别是万历之后, 上到统治官员,下到黎民百姓,为了满足物欲,竞相追逐财富。皇帝和官员搜刮 钱财,侵占土地,同时官吏不行正职,党政加剧,政治日趋腐败。加之后金政权 建立,流寇四起,战祸连绵,各阶层的利益冲突不断激化,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最终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由此可见,明末时期经历了由治而衰又由衰至乱的过程,虽然社会经济文化 在政治腐朽的大背景下持续发展,但这不能改变社会情况不理想的现状。总体来 说,明末的时代处于一种动乱不安的局势中,社会危机深重,生活于其间的人们 苦难深重。 这一时期,对于统治者来说,佛教不再是扶持利用的对象,因为在政治上没 有可利用的意义,而对奢靡的宫廷生活也没有实际的价值。佛教失去了上层统治 者的护持,加之民间宗教兴起,比如白莲教、明宗、白云教等,这些宗教逐渐成 藕益智旭中庸直指) 思想研究 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假借佛教旗号之便行妄佞事,这就直接导致了佛教受到这 些附着其外的民间宗教的牵连,被朝廷认为是隐蔽惑世乱民的势力,受到限制和 清理。 同时,明初的僧官体系、度牒、僧籍管理、礼遇高僧等佛教政策到明末时期 已经不复存在。在佛教事务上,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控制佛教僧人出家度 牒、随时禁讲经论等。在佛教寺院经济上,官府常有违规课税、侵占寺产的行为, 严重者甚至导致一些佛教出家僧人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 从外部看,明初被抬高为政治工具的状态转变为没有政治庇护的状态,而 这一时期的佛教高僧基本上没有特别见宠于统治者者。从内部看,佛教从鼎盛 走向衰落呈现一种宗派凋零,各宗分立门户的局面。伴随着这样的困境, 为了自身的生存,佛教开始寻求一条发展之道。具体就表现在涌现出了一批名 僧,并且一些佛教宗派也开始呈现复兴态势,如天台宗、华严宗、还有唯识宗, 禅宗和净土宗则更加繁荣。在佛教内部,由各宗竞立而走向诸宗融和。在佛教 外部,则日益倾向于会通儒佛甚至是融通三教。诸宗融合,是为了协调内部, 避免自相抵消;会通儒释,融通三教,则是为了借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的助力 以维持自己。佛教作为一种出世的宗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是存在着门户之争 的,但是高度中国化的佛教在理论的建构上又和传统的儒、道一样选择了内向 于心性的价值基点和发展取向,从而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也能与儒、道形 成融合之势。 由于明末的社会现实状况,佛教高僧深刻认识到佛学必须走经世致用的道 路,反对空谈流弊,一方面提倡儒释融通以取得士人阶层的好感和认同,另一 方面也发展净土信仰以赢得平民阶层的信仰和支持。具体来看,在理论方面受 到部分兼通儒释的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青睐:士大夫阶层的青睐使佛教在乡绅社 会得到支持;读书人对学理的兴趣使佛学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信仰层面, 佛教广泛地融入民间,为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提供了一个安放寄托的精神信 仰,则使佛教拥有了广大深厚的信众基础。由此,佛教很大程度上回归到了为 满足个人宗教需求服务的世俗性宗教的位置,即通常所说的世俗化。 4 第一章蒲益智旭与中庸直指 第二节智旭的生平和著述情况 智旭( 公元1 5 9 9 1 6 5 5 年) ,明末僧人,俗姓钟,名际明,字蒲益,又名声, 字振之,称己既不敢以“古”之儒、禅、律、教自许,又不屑以“今”之儒、禅、 律、教自命,故自号“八不道人”;古吴木渎(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吴县木渎镇) 人。少习儒书,破斥佛教,曾誓灭释老,著辟佛论数十篇。年十七,因读莲 池袜宏自知录序和竹窗随笔等书,大悔悟,“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 论焚之 。二十岁,因闻地藏本愿经而“发出世心 。二十四岁,梦受教于 憨山,欣然慕之,以道远未能往学,遂依憨山弟子雪岭剃度出家,法名智旭,后 于云栖受具足戒和菩萨戒。此后,遍阅律藏,“尽谙宗门近时流弊”,“乃决意宏 律 。三十二岁,“拟注梵网,作四阄问佛:一日宗贤首,二日宗天台,三日 宗慈恩,四日自立宗。频拈得台宗阄。于是究心台部”但不以台宗为限,故 自称“私淑台宗 。崇祯四年( 1 6 3 1 年) 秋,始入灵峰造西湖寺。此后游历各地, 从事宣讲著述。广涉诸宗,遍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台、净土诸宗教义,主 张禅、教、律三学融合,佛、道、儒三教一致。崇祯九年( 1 6 3 6 ) 智旭住九华山 华严寺。后移问陵、漳州、杭州等地,住持江浙各地。晚年定居浙江孝丰灵峰寺, 世称灵峰老人。清顺治十二年( 1 6 5 5 年) 正月示寂,寿五十七岁。两年后,门 弟子将其遗体火化,起塔于灵峰大殿右。与憨山德清、紫柏真可、莲池袜宏并称 明代四大高僧。后世奉为天台第三十一祖,净土第九祖。 印光大师赞蒲益大师言: “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 弃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身出樊笼,苦口切劝学道者,生西方 可继大雄。” 智旭一生博阅群书,通达义理,著述颇丰。其作共五十三种,其中法藏指要 二种、释经十七种、释律十四种、释论六种、文集八种、忏仪四种、杂著二种( 包 印光法师著,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莲宗十二祖赞颂 ,印光法师文钞全集 ,报国寺弘化社, h t t p :w w w h o n g h u a s h e c 0 i i l s o f i h 1 m l 1 5 h t m l 5 藩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 括四书蒲益解三卷、周易禅解十卷) 。其门人成时,在灵峰蒲益大师宗 论序说里,把智旭著述分为“宗论 和“释论”两类:“宗论 即灵峰宗论 十六卷,分三十八子卷;“释论 包括阿弥陀经要解、法华会义、唯识心 要、毗尼事义集要、阅藏知津等四十余种,近二百卷。 另天台教观方面主要有:发话竟会义、发话腈纶贯、法华玄义节要、 大乘止观释要、教观纲宗、教观纲宗释义。唯识方面主要有:成唯实论 观心法要、相宗八要肢解、唯识三十论之解、观所缘缘论直解等。净土 方面有:阿弥陀经要解、求生净土偈、净土十要、作愿文等。其佛教 理论为“融宗( 天台、禅、律) 归净( 土) ”,既以禅宗参究归天台教观,又以天 台教观应用于念佛法门。他的佛学思想会通禅教律,唱三学一渊源:指出佛学义 理应一以贯之,若不了此旨而各分门户,互相内讧,则不能自利利他,有碍佛教 宗旨。他提倡三学一体,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释迦一代时教,这是他“融宗归 净”思想的最大特色,从而形成灵峰派。 第三节 ,周易四书禅解) ,成都:巴蜀书社2 0 0 4 年版, 第2 2 5 页。( 下引同) 【明】释智旭著,四书蒗益解自序) ,周易四书禅解 ,第2 2 5 页。 6 第一章蒲益智旭与中庸直指 愚心高傲,邪见自专,不肯下心,参求明师真正觉法,一向执着,认妄为真;或 有执着经书文字;或有执着诵持名数;或有学得一言一句便为究竟;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会佛意,自诳自瞒,虽是善因, 难逃恶果。 此为末法相。智旭就处在这样的末法时期,面对着有教而无修、 无证的现状。智旭言: “维时彻因比丘,相从于患难颠沛,律学颇谙,禅观未了,屡策发 之,终隔一膜,爰至诚请命于佛,阄得须藉四书助显第一义谛,遂力疾 为拈大旨,笔而置诸笥中,屈指十余年,彻因且长往矣一。 “佛祖圣贤,皆无以实法系缀人,但为人解粘去缚,今亦不过用楔 出楔,助发圣贤心印而已。”圆 加上晚明佛学思潮中存在着空疏狂荡妄谈心性的狂禅倾向。以悟废修、以本 体取代工夫,以精神境界取代思想义理,以知觉情识认同于现成良知,以心善置 换性善,以念善取代善行,而佛典浩瀚,读经论者易淹没于藏海中不知端绪,不 读经论者又易堕入无知障中情识狂荡。所以智旭希望通过从传统典籍中寻找到摆 脱困境的出路。那么佛教修行解脱如何与儒家的道德修养相结合而不至于沦落为 妄执狂解? 而儒家的封建道德理想又如何与超越生死的佛教理念保持一致? 晚 明高僧云栖袜宏有精辟的见解。核实而论,则儒与佛,不相病而相资知 此,则不当两相非,而当交相赞也” 智旭著中庸直指对儒家经典援以佛意进行会解,从而为人解粘去缚,助 发圣贤心印。“此书直指当人一念,大明儒释心法,于世、出世法,融通贯彻, 俾上中下根,随机受益,深则见深,不妨直契菩提;浅则见浅,亦可渐种善根” 换言之,智旭著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世人修性德、证佛果、得解脱。 明】释智旭著,四书蒲益解自序,周易四书禅解,第2 2 5 页。 【明】释智旭著,四书蔼益解自序,周易四书禅解,第2 2 6 页。 【明】释袜宏著,儒佛交非,莲池大师全集,福建莆田广化寺,第3 8 1 3 页 【明】释智旭著,四书藕益解重刻序 ,周易四书禅解 ,第2 3 1 页。 7 蒲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 第二章中庸直指的思想内容 中庸直指为智旭晚年所作,其利用佛教义理释解中庸,是为开示众 生心源为本,一切的悟理、修行、求证都不可离心而得。人不可不思虑自我内心。 他将问题依圆观、圆行、圆证三方面结合起来,顺着中庸文本的脉络,一层层逐 次展开详细精辟的论述。 第一节i :中庸直指的基本内容 文章开篇即明言,“中之一字,名同实异。 继而将儒、释、道的“中”字概 念分别概述,中庸的“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随情解,大体等同于 佛教中的独头意识( 不伴随眼、耳、鼻、舌、身而起,只单独在定中、梦中、独 散状态中生起的散乱意识) 。老子的“中 和佛教中所说的第七识体( 末那识) 类似,后世的玄学只是局限在形式和表面上的意思,不是老子本来所说的意 思了。而佛教的“中 在藏、通、别、圆处各具其义藏教的“中 ,离断离 常,取其中义;通教的“中”,即物而真,有无不二;别教的“中 ,有名有义, 远在果地;圆教的“中,谓一切法,即心自性。智旭继而点出,只有依圆教圆 满至极的妙旨来会解中庸,方可秉开显之旨,合儒、道二脉同归佛海。 智旭把“中川庸”分开阐述,并以体用关系来统一二者,认为“中”是性 体,“庸 是性用,“从体起用,全用在体。量,则竖穷横遍;具,乃彻果该因。 意即“中 “庸二者涵盖了所有实相与因果关系,从二者可完整理解性为诸法 实体,相系诸法现象,性为理,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完备了一切的因缘。在此, 智旭文中所言的“性”指的就是心性。 以上是关于阐述中庸之理的一个概述,具体来说,文章的逻辑结构分为 五个部分:( 一) 、总示性修因果,堪拟序分;( 二) 、详辨是非得失,拟开圆旨; ( 三) 、确示修行榜样,拟起圆行:( 四) 、广陈明道合诚,拟于圆位;( 五) 、结 【明】释智旭著,四书藕益解中庸直指 ,周易四书禅解 ,第3 2 5 页。 8 第二章中庸直指的思想内容 示始终奥旨,拟于流通。其中第一方面相当于序分,叙述本书著述的因缘;而第 二、三、四方面相当于正宗分,正说经要,明言本书要义;第五方面则相当于流 通分,劝赞诵读,流传后世。 一、总示性修因果,堪拟序分 此段以中庸原文中的开头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分段。显 示心性本体和修行的因果关系。 中庸起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智旭解日: “不生不灭之理是为天;虚妄生灭之原是为命;生灭与不生 灭和合成阿赖耶识,是为性,乃万法之本。” 智旭在此将阿赖耶识当作万法的根本,并且这种根本具有生灭和不生灭的性 质,即随缘而起,随缘而逝,随缘流转,无所依生,也无全灭。而其中智旭又言 天为性体,命为功能,认为二者不一不异,就像波与水。性体本身是无善无恶的, 功能则可善可恶,就好比是镜子本身没有美丑之别,但是镜子可照现美丑。性同 此理,依善种发为善行的“君子之道和依恶种发为恶行的“小人之道”,由人 而选,所以道有仁与不仁的区别。但是善恶的发用实际上并非实相,因为这就好 比美丑,只是镜子照见的显现之像,而并非真实的东西,一切随因缘而生。圣人 见无性缘生之善可以位天地,育万物,自成成物,故而设教以修习;而无性缘生 之恶可以反中庸,致祸乱,自害害他,故而设教以修除。修正恶行恶习,但恶的 心性本体无可去除,而修善行善,善的心性本体也是无可习得,由此当明白善恶 实际上是由缘生起本无自性的,了知这个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悟道”。断除无性 之恶,则恶可断尽;积习无性之善,则善可圆尽,这就是所谓的“修道 。在此, 率性便是纷杂发出善种恶种,而教的目的则是断恶修善明白自我心性本体也就是 追求真实去除虚妄,断离尘染而培育圆善。故而智旭言“全部中庸,皆修 道之教也”圆智旭所阐论中庸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开显这种“修道” 【明】释智旭著,四书蔼益解中庸直指,周易四书禅解,第3 2 5 页。 【明】释智旭著,四书蔼益解中庸直指 ,周易四书禅解,第3 2 6 页 9 藕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 的教化方法,也即他在序中所提出的“用楔出楔”方法,倡导世人修道圆性,具 体而言,也就是圆成性修。 此- d , 节辨明了心性本体和修道,下文详细显示因果的差别。 非善即恶,非仁即不仁,道,不可须臾离也,可以远离的就不是所谓的道了。 所以修道在自己一个人别人看不到的时候也必须做到“戒慎 、“恐惧 。也就是 “不闻 、“不睹 ,在此处,智旭指出“戒慎、“恐惧”的功夫和大学中的 “诚意 功夫是一致的,都需要直心正念真如。 “中 并不是无喜、无怒、无哀、无乐,而是喜、怒、哀、乐不到炽然的程 度。人的情思都从此法界流发,复归还于此法界,所以,“中”是天下的“大本 、 “达道 。按照智旭的说法,“中也就是性体,“中和 就是以修合性,即以真 如出缠显其妙用。“致中和的“致 与后文“其次致曲 的“致 是同一个意 思,即妙观之义。 三千法界在理上说,称之为“无明;三千法界修得果成,即称之为“常乐 。 所以才说达到中和致境,则“万物位焉”,“万物育焉,以四凶、颜子为例,阐 明心外实无天地万物,天地万物,都是人心中的幻影而已。 在这一节中,智旭以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逐渐引出自己通过对中庸的 释解而要证言的问题。人要达到回归本性,自证心源的灵明境界就必须通过修道 来实现,怎么修道? 首先就是要“戒慎”、“恐惧一。修道的根本在哪里? 就是要 直心正念真如。因为天地万物皆为心生的幻影,所以欲得解脱,修道证德,只需 向心地功夫内求,而不需被外物所扰。 二、详辨是非得失,拟开圆旨 此段以中庸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到“君子依乎 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分段。详细辨别是非真伪,论证得失, 着重阐述圆通的见解。 君子“中庸”与小人“反中庸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背尘合觉,后者是背 觉合尘。“觉”是内心的真如之性,而“尘是外界的声色触法。君子的中庸之 道在于“时中”,智旭认为,“时 字是无执著的意思,不执著于万法的根本,而 l o 第二章中庸直指的思想内容 从心性着手修道,自可达到大乘的解脱之境界:自利利他对内可以善巧安心, 对外则可以四悉顺物。而小人的反中庸之道,是自以为“中庸 ,但不知从虬滇 独 处下手修行,便至于“无忌惮”,而成错乱修习,是为“逆修 。这就好比想 将砂石放在锅里煮成美味佳肴,是不可能证得果位的。 “中庸 是“大本”、“达道,所以为至极,要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是具 备了真智、真仁、真勇才可以,所以“民鲜能 也,即很少有人能达到中庸之境 界,修证性德。 “道之不行归于知者过之,愚者不及;“道之不明”归于贤者过之,不肖 者不及。但智旭认为,道是至极,不存在能过之者,故而所谓的“过 其实就是 “不及”。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智旭以禅释儒,固然是以其经典为范本,但实际上在 释解的过程中,智旭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儒家的不及,而借以抬高佛教的地位。 接下来,他说人人都吃东西,但很少有人能真的“知味”。智旭认为,“味 是舌识之相分现量所得,非心外法,智、愚、贤、不肖者,不能得知。在这里, 他排除了世人,即智者、愚者、贤者、不肖者按其法能修得性德的可能性,而明 确指出只有能成就唯心识观的人,才能悟得“味非心外实法;而成就真如实观 的人,才能悟得“味 即如来藏耳。不能知其昧者,终日把中庸挂在嘴边,却终 日与中庸背道而驰。 非“真知 不足以行道,所以前述“不行”为病,后举大舜为药。什么是“真 知? 全仁、全勇之知方能称之为“真知 ,它能超越知与愚的局限。“执两端而 用中 方是时中,两端即是善恶。善恶皆性具法门,唯圣人能用善、用恶,而不 为善恶所用。善恶本是性具,则善恶无非中道,“行道”其实就是用善、用恶, 而不是为善恶所用。如舜诛四凶,即是用恶法门也。 书云:“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平康 正直”,皆“建用皇极”之妙 可见刚与柔只是所用法门不同,而并非绝对的对立。 【明】释智旭著,四书藕益解中庸直指,周易四书禅解 ,第3 2 8 页。 1 l 藕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 非“真仁”不足以明道,所以前述“不能期月守”为病,后举颜子为药。什 么是“真仁”? 全智、全勇之仁方能称之为“真仁 ,它能超越贤与不肖的局限。 择仁,知为先导;守仁,勇为后劲;即知即勇之仁为一善,是一不是二,全体皆 是善,乃是最上一乘佛法。 非“真勇”不足以载道,所以前述“有相之勇 为病,后举君子之强为药。 什么是“真勇? 全知、全仁之勇方能称之为“真勇”,它能遍超知、愚、贤、 不肖之流弊。 再次重申“慎独 是道的源头。有真知、真仁、真勇者,均天下、辞爵禄、 蹈白刃,都是中庸之道。也就是说做到“慎独”,也就是具有了真知、真仁、真 勇,而可修证中庸之道。但如果不是向“慎独”处求索,则源头不清,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是故,虽然事情形似,但本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能修道证德, 而有的人惶然无措的原因。 “柔能胜刚,故南方亦得称强,所谓忍为力中最也。和则易流,不 流方见真强;中立易倚,不著中道,不恃中道而轻两端,方见真强;隐 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方见真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方见真 强。如此之强,岂贤,知者之所能过,故曰:过犹不及也。”。 所以说,过其实就是不及。接下来,智旭将“素隐 作为假智,“行怪 作 为假仁,“后世有述”作为假勇。认为不能守勇是仁体不纯,仁体不纯是知有未 及。 真知、真仁、真勇三德同为一心,一心具足三德,全修合性,称为“依中庸 , 只有圣人能够通晓此理。下劣之人不知,为实施权,脱珍御敝,慈室忍衣,是名 “不悔”也。 在这一节中,智旭明辨了“中庸与“反中庸 的区别,指出中庸之道即是 修真知、真仁、真勇三德,反中庸之道则是假知、假仁、假智。并且认为择善则 应固持,做到慎独,才算是修道。 【明】释智旭著,四书蒲益解中庸直指 ,周易四书禅解 ,第3 2 9 页。 1 2 第二章中庸直指的思想内容 三、确示修行榜样,拟起圆行 此段以中庸原文中“君子之道费而隐 到“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 柔必强 分段。确立修行的榜样,并依此着重解说圆通的修行。其中又详细分为 四个部分:初举大道体用,以示所修;二指忠恕素位自迩自卑,以为能修;三引 舜、文、武、周,以作标榜;四引答哀公问,结成宗要。 首先,智旭在文中反复提及,中庸是修道之教。相对于因行而言,名“君 子之道”,相对于果位而言,名“圣人之道”、“至诚之道 ,其实都是同一大道。 “与知 、“与能”处,即是“不知”、“不能”处;“不知 、“不能”处,正 在“与知 、“与能”处,并没有深浅的差别。就像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 知味、身知触、意知法;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觉、意能知; 这些都是一般的愚夫愚妇可以“与知 、“与能的。眼何以能见,耳何以能闻, 乃至意何以能知,这些圣人也是有所“不知、“不能 的。万法皆是自然而然存 在于心的,只是人不自察而已。中庸之道广大,所以即使是愚夫愚妇也可以了解、 实行,但讲到其精微之处,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完全了解、实行。故而,智旭指出 惟有佛能究竟诸法实相。诸法之权,即隐是费;诸法之实,即费是隐。大,不可 破;小,不可载。悟得此理,方知费而隐。 “鸢飞”、“鱼跃”,即是“不知、“不能 之至道。也就是说一切法从性体 上来说,是极精微的,但从功用上来说又是极广大的。故而法华禅师曾云:三世 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 其次,世人以君子之道为远,而安居卑陋,恰如众生以佛道为远,而高推圣 境。其实十法界不离一心,皆在自己心内,不管君子之道还是佛道都自在心间。 其实人人本身具足性德,只需自治,向内省求,改逆修以成顺修。 智旭对“忠恕 的解释,依然是将“忠 、“恕 分开,“忠”是道之本体, 无人无我;“恕 是修之方便,以人例我,以我推人。这是修道的方便法门。在 此,笔者认为,不妨理解为二者是体用关系,不过,忠恕的体用关系主要是针对 人、我方面来说的。 中庸之义,在子为孝,在臣为敬,在弟为恭,在友为信,因所随缘境不 同,故各具其义。但意义虽然有差别,不一而同,但体是没有差别的。故而, 藕益智旭中庸直指思想研究 性用有差别,而性体无差别。是言:“无差而差,故名庸;差即无差,故 名中”o 正如一切的贫富实际是没有差别的,都只是自心所现的境界;心外别无法可 得。故日“君子素其位,不愿其外”。 观一切境行,无非是自我心性所现。富贵、贫贱、夷狄、患难这些差别都只 是法界。法界无行,无所不行。一心三观,触处圆明。不离境以觅心,故无境不 入。所谓善即是在当下的境界中了悟心性本体,得大自在。 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反求己身,正己心。上合十方诸佛,与其同一慈 力;下合六道众生,与其同一悲仰;了知十法界皆是心之本性。 君子之道,恰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人处近、卑,鬼神( 在智旭处应 为佛道的意思) 处远、高。故人以诚格鬼神,此为感;鬼神以诚使人事常在,此 为应。这种感应,以“诚 为根本,但这个诚并非两处,实际上就是真如之性。 诸佛心内众生,时时成道;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也。 再次,修道以仁,亲亲为大,最远最近的都应以孝为主,孝顺乃是至道之法。 智旭指出儒释二教,入门大同,但孝有世出世间的差异。 所谓“受命 ,即“先天而天弗违 ,指大孝之人,亦即德为圣人,其位、其 禄、其名、其寿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只要做到大孝,则受命于天。 孝,从一个方面来看,可以理解为文王的“止孝、。止慈 ,另一方面,也 可以理解为善继孝之志,善述孝之事。但行孝必须从“慎独”和“时中 处发源。 最根本的礼中之义乃是孝,应由知天、知人后以修身事亲,再由事亲修身, 以合天道之诚,这才是礼的本体,也就是至孝,而仅仅牺牲玉帛祭祀祖先是不能 称之为礼的。 最后,从“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入手点出圆行的宗要问题。中庸原文 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 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智旭解“知天 是悟性真;“知人 是开智慧;“事亲 为修身躬行之第一要务。故而可以说“知天”是法身,“知人 成般若,而“事 亲”、“修身”则是解脱。 【明】释智旭著,四书藕益解中庸直指,周易四书禅解,第3 :3 1 页。 明】释智旭著,四书漓益解中庸直指,周易四书禅解,第3 3 1 页。 【明】释智旭著,四书蒲益解中庸直指,周易四书禅解,第3 3 4 页。 1 4 第二章中庸直指的思想内容 天下的达道有五:即儒家所说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而达德有 三:知、仁、勇。正显圆行必由圆解,悟性具三德,性行本一,故从“三德 而 行“五达”。 生知安行者( 此为上根利器之人) 以人合天,乃是最省力的修德。即知,即 行,所知者,即法身为一,但一必具三;能知者,即般若,般若亦三。所行者, 即性具之事,事亦具三;能行者,即妙修之功,功亦具三。三不离一,非三非一, 而三而一。 知、仁、勇为真修,好学、力行、知耻为缘修,缘修近于真修,但毕竟不是 真修,除开生知安行之人,学知利行之人和困知勉行之人都需要从缘修开始努力。 性具缘修,所以缘修亦是全性所起。九经无非性具,悟性,方行九经,修身、 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不难看出, 智旭将这种治理国家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政治方略归结为性具,应该是想将所有的 儒家的思想以性理的概念纳入佛教的思想中,并为佛教所用。笔者认为,这可以 看作是智旭力求让佛教思想经世致用的一种努力和诠释。 先开圆解,随起圆行,“明善”为“诚身之本。前云“知天”即是“明善”, 前以事亲为修身之要,今以诚身为顺亲之本,前以知人居事亲之先,今以顺 亲居信友之先。前是针对进修而言,此处是针对功效而言,但皆以开示圆解为先。 于是导出这样一种逻辑关系:不得佛道,不能度生;不合菩萨所行之道,不成佛 道:不以持戒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不合菩萨所行之道;不信一体三宝,不能 持无上戒;不悟本来佛性,不能深信一体三宝也。换言之,只有深信一体三宝, 才能悟本来佛性,持无上戒,而只有持戒孝顺父母、师、僧三宝,才能合菩萨所 行之道,合菩萨所行之道才能成佛道,成佛道才能度众生。 诚,就是要以人道和天道。能不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