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定中结构中“之”字隐现考察.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定中结构中“之”字隐现考察.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定中结构中“之”字隐现考察.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定中结构中“之”字隐现考察.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定中结构中“之”字隐现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提要: 古汉语的定中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必须用结构助词“之”连结,在某些情况下又 不能用结构助词“之”连结。本文以孟子的语言材料为背景探求结构助词“之” 隐现的规律。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要介绍了语法学史上对“之”字隐现 规律研究的情况和木文对有关问题的看法;第二部分讨论孟子中定中结构短语 与其他相关结构短语的区分原则与方法,以确定本文的语料范围:第三部分从定中 结构的中心语和定语的语法性质来分析“之”的隐现规律;第四部分从定语和中心 语音节的奇偶来分析定中结构中“之”的隐现规律;第五部分从语义和语用角度来 看定中结构中“之”的隐现。结论是:能否标明结构的语法性质是“之”隐现的最 为根本的原因语用中为了协调音节也会影响“之”的隐现:词语的性质和音节的 数量与“之”隐现的对应规律是深层原因的外在体现。 关键词: 定语、中心语、之、隐现、语法性质、音节、语义、语用 a b a t r a c t :i na n t i e n tc h i n e s e ,ac e n t r a lw o r da n d i t sm o d i f i e rs o m e t i m e s m u s t ,s o m e t i m e sm u s tn o t ,s o m e t i m e sm a y o rm a yn o t ,b eli n k e db yt h ea u xi1i a r y w o r d “之”t h ist h e s i st r i e st of i n dt h er u l eo fac e n t r a lw o r da n di t s m o d i f i e r ,w i t ht h e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f o r m “m e n c i u s ”a si t s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 f i r s t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m a k e s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0t h e u n d e r s r a n d i n g o f “之”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g r a m m e r a n dt h a to ft h ea u t h o r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sd i a c u s s e st h ep r i c i p l ea n dm e t h o do f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t h e s t r u c t u r ec o n s i s t i n go fac e n t r a lw o r da n di t sm o d i f i e rf o r mo t h e rs t r u c t u r e s s oa st o 1 0 c a t i n gt h e1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sf o rt h i st h e s i s 1 h et h i r dp a r t a n a l y z e s t h er u l eo f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a n d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o f“之” i nt h e s t r u c t u r ec o n s is t i n go fac e n t r a lw o r da n di t sm o d i f i e rf o r mt h es y n t a c t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sa n d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t h ec e n t r a lw o r da n di t sm o d i f i e r t h e f o u r t h p a r t o ft h i st h e s is a n a l y z e s t h er u l eo f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a n d 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o f “之”i nt h es t r u c t u r ec o n s i s t i n go fac e n t r a lw o r da n di t s m o d i f i e r ,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s y l1 a b l e sa n dt h en a t u r eo ft h ec e n t r a lw o r da n d i t sm o d i f i e r t h ef i f t h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t h er u l eo ft h ea p p e a r a n c e a n d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o f “之”i nt h es t r u c t u r ec o n s i s t i n go fac e n t r a lw o r da n d it s m o d i f i e r ,f o r m t h e a n g l e o f l a n g u a g eu s a g ea n dl a n g u a g e m e a n i n g c o n c l u s i o n s :i n d i c a t i n go rn o ti n d i e a t i n gt h es t r u c t u r ec o n s i s t i n g o fac e n t r a lw o r da n di t sm o f i f i e ri st h ee s s e n t i a lr e a s o nf o rt h ea p p e a r a n c e a n d 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0 f “之”:o s i n g o rn o tu s i n g “之”1 c a dt od i f f e r e n t 1 a n g u a g em e a n i n g :t h en a t u r eo ft h ew o r da n dt h en u m b e ro fs y l l a b l e si n f l u e n c e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a n dd is a p p e a r a n c eo f “之” k e y w o r d s :c e n t r a lw o r d :m o d i f i e r ;之: a p p e a r a n c e a n d 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 :s y n t a c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a n d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s y ll a b l e :l a n g u a g em e a n i n g :l a n g u a g eu s u a g e 2 第一章引言 一、“之”字隐现研究的简要回顾 对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问的“之”的语法性质和作用,古人早已有所注意。在历 代的研究中,不同的语法学家对“之”的语法性质有不同的认识:马建忠马氏文 通、陈承泽国文法革创、王力汉语史稿称之为介词,杨树达高等国文法、 岛献吉郎汉文典、郭锡良等古代汉语称之为连词,吕叔湘中围文法要略 称之为关系词,杨伯峻文言语法称之为小品词,史存直汉语语法史纲要称 之为间词,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称之为“结构助词”。 至于定中结构中“之”的用与不用。前人的分析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 些看法: l 、音节说。代表论著有:马建忠马氏文通( 9 l 页9 6 页) :“偏正两次之间, 之字参否无常”,“准语欲其偶,便于口诵”;吕叔湘中国文法婴略( 2 0 页) : “文言里还有一个原则,是合起来的字数最好要成双,所以。崇山嫒蛉,飞鸟, 行人,这里面都不加之字;谬悠之说,荒唐之言,乃至千金之裘,犬 马之劳的。之字都不能省。这个字数甚至计及词组本身之外。”;刘景农汉 语文言语法( 1 2 8 页) :“之字可用可不用。因为文言的句法常求整齐顺口,如果 组织起来,字数是单的,可加字成双;已经是双数,之也可以省去。( 这个 字数常有计及前后的整齐旬。) ”。 2 、强调说。代表论著有;马建忠马氏文通( 9 1 页) 把这种说法作为他上一 种说法的补充:“偏正两奇,合之为偶者,则不参之字。凡正次欲求醒目者,概 参之字。之”字是粘附在中心语上的,所以它的重要作用是为了强调中心语, 马氏的观点认为,文言定语为多音节而中心语为单音节时一般都要用之字衬 音,调剂音节舒缓语气,以便于读说,且使这种偏正结构意思更加醒豁,而且更能 使中心语得到强调。 3 、组合说。代表论著有: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2 0 页) :“表组合关系的之 和。的,有些地方非用不可,有些地方可用可不用,要说明自,非三言两语可了。 主要的原则是结合得紧就不用( 历l ;王复词内一概不用) ,结合得松就要用。” 4 、其它有价值的观点。代表论著有:赵世举( 孟子) 定中结构研究( 3 l 页) : “据我们考察。用不用“之”与定语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刘景农汉语文言语 法( 1 2 8 页) :“文言还有一个原则,是音音的形容词用作定语,它后边绝对不能有 之;可是代词谁做定语时,后边又非有“之”不可。”;郭锡良、李玲璞古 代汉语( 7 4 6 页) :“一般说来。名词、代词、数量词作定语,后面的中心语又是名 词,那么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不用之;而双音的形容词、动词以及它们的词组作 定语,就必须用之,否则有可能改变结构的性质或日l 起误解。” 以上这些说法都涉及了“之”隐现的原因,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帮助。但这 3 些说法有的寥寥数语、泛泛而论,不能详尽;有的片面观点,缺乏足够的论据a 总 之立论难以令人信服。因此,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孟子语言 的分析重新探讨古汉语定中结构中“之”字隐现的规律。 二、需要交待的问题 木文研究的是定中结构中结构助词“之”的隐现,这就意味着,有的定中结构 是不带“之”的( 隐) ,有的是带“之”的( 现) 。带“之”的名词性结构都是定中 结构的短语;不带“之”的定中结构有的是词,有的是短语。孟子中既有定中结 构的词也有定中结构的短语。由于定中结构的词不带结构助词“之”,所以与本文讨 论的定中结构短语存在纠葛。汉语词和短语的界限不好划分,在词和短语的判定问 题上,本文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如果在偏正间加“之”后词语义不成立或词语义发生很大的改变,则该偏正结 构被认定为是词。也就是说定中结构的词是不能带“之”的,例如: 察邻国之政,元如寡人之用心者( 1 3 ) “寡人”中间不加“之”,所以可视为是词。 表示专有名称概念的可以认定为词。例如: 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 7 1 3 ) 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9 6 ) 。 “北海”、“箕山”这种专名加通名的结构,我们视之为专有名词。 界限模棱两可的,一律视为短语。例如: 将为野人焉。( 5 3 )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 1 4 3 0 ) 关于参照的语法体系我们也作些说明,这将有助于表明作者在择取语料和判断 词语性质时所持的态度。在语法结构上,我们首先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类。复 旬由两个以上分旬组成,分句的结构相当于单句。单旬和分旬可作如下分析: 结构上:单句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分,主谓旬由主谓短语构成,非丰谓句由 主谓短语之外能成句的短语或能成句的词构成。独词句由于不涉及短语问题,所以 与木文没牵涉。成句的非主谓实词短语有并列、偏正( 定中、状中) 、述宾、述补( 动 补、形补) 、连谓、兼语、同位、双宾等关系。成句的虚词短语由实词短语加上虚词 构成,它们只在特定语境下才能单独成句。古汉语的虚词短语结构有“者”字结构、 “所”字结构等。例如: a 、主谓句: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1 7 ) b 、非主谓句:可得闻与? ( 1 7 ) c :复旬:域民不以对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括呼内的数字表示该旬在盂于中所处的章节数,此倒为第一章第三节 ( 4 1 ) 层次上:主语、谓语是对等层次。述语、宾语是对等层次,修饰语、中心语是对等 层次,独立成分( 包括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等) 不与任何层次对等。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 2 1 ) 该句由一个主谓短语组成,主语是“百姓”,谓语是“闻王钊,鼓之声、管衙之音”: 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组成,述语是“闻”,宾语是“王钟鼓之声、管衡之音”;宾语 由一个偏正短语充当,修饰语是“王”,中心语是“钟鼓之声、管褥之音”。 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膳鬲一一皆贤人也一一相与辅相之, 故久而后失之也。( 3 1 ) 该句中“皆贤人也”是插入语,不与其它任何层次对等。 王! 何必日利? ( 1 - 1 ) 该句中“王”是称呼语,不与其它任何层次对等。 恶! 是何言也? ( 3 2 ) 该句中“恶”是感叹语,不与其它任何层次对等。 孟子中的复句较多,单句结构也很复杂。基于这样的语法特点,本文在提 取定中结构时,将忽略分句与分句之间、单句各成分之间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 也就是说,凡是定中结构,不管它在旬中的语法功能如何,本文视它们为平等的单 位。如上举例中的宾语是由一个定中结构短语“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充当的 这一短语的中心语是一个并列短语,而这个并列短语又是由两个定中结构短语“钟 鼓之声”和“管衡之音”并列而成,“钏鼓之声”、“管衙之音”和“王钟鼓之声、篱 葡之音”属于不同的语法层次,语法功能也不同,在本文的论述中,它们却是平等 的语料。当然,本文不仅考虑静态的定中结构与“之”的关系。动态语用中两者之 间的一些语义关系也是木文的论述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水文首先对孟子的定中结构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分析了“之” 的分布,对比了带“之”和不带“之”的定中结构在语义上的区别。在操作过程中。 首先选出孟子中所有的定中结构短语,在筛选的时候。注意与定中结构短语相 似的短语的区分,并将其排除在本文语料之外;然后将所选的定中结构按其定语、 中心语的性质和音节数目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考察“之”字的隐现 情况。力求从中找出影响“之”字隐现的原因。 第二章定中结构与其它带“之”结构的区分 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问往往由结构助词“之”连结( 孟子中7 6 5 例,占助词“之”的7 1 7 ) ,但我们不能说助词“之”除了用于连结定中结构之 外,还可以用于连结“宾+ 之十动”、“中+ 之+ 补”、“主+ 之+ 谓”、“n 1 + 之+ 于n 2 ”等 结构。“宾+ 之+ 动”、“中十之+ 被子”、“主+ 之+ 谓”、“n i + 之+ 于n 2 ”等结构虽然有“之”, 但它们的句法功能和成分间的语义关系都与定中结构不同。 一、宾十之+ 动( 2 8 例,占助词“之”的2 6 ) 用于宾语和述语之间,构成宾语前置结构。宾语前置并用“之”连系的情况 分三种: 1 、宾语受疑问代词修饰而前覆。中间用“之”连系,例如: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7 8 ) 寇雠何服之有? ( 8 - 3 ) 王何卿之问也? ( t0 9 ) 2 、“之谓”句,是在对某人事进行解释的双宾语句中,将近宾语前置而构成 的句式,例如: 此之谓大丈夫。( 6 - 2 ) 孔子之谓集大成。( 10 1 ) 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1 4 - 1 ) 有时候由于远宾语在前文已有交代,或远宾语较长而不在句中列出,例如: 非此之谓也。( 4 2 ) 文王之谓也。( 5 - 3 ) 惟心之谓与。( 1 1 - 8 ) 下面这个例句不是“之谓”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 - 7 ) 这是个“主+ 之+ 谓”结构,“百姓”是“谓”行为动作的发出者,“我”是“谓” 的近宾语,“爱”是“谓”的远宾语。该句并没有近宾语前置的现象,因而不是本 文所述的“之谓”句。 3 、有少数指示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句子,例如: 是之取尔。( 8 18 ) 二、述+ 之+ 补( 3 例,占助词“之”的o 3 ) 用于述语和补语之间,构成谓词性补充短语。该类结构往往是句中的个分 旬,为了强调突出该分句中的动词而将状中结构倒置为述补结构,“之”可以不译 出。例如: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 1 ) 6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 1 1 - 8 ) 我们认为下面这个句子不是“述之补”结构: 为天子父,尊之至也( 9 4 ) 因为从旬意上看,上句可以说成“为天子父,至尊也”。由此断定“尊之至”是 做状语的词语后置补语之位,由“之”连系而构成的“述+ 之+ 补”结构。我们不同 意这种说法,因为该句是一个判断旬,主语是“为天子父”,谓语是“尊之至也”,“尊 之至也”的性质应当是名词性的,是“尊贵的极点”的意思,和“为天子父”,谓语 是“尊之至也”,“尊之至也”的性质应当是名词性的,是“尊贵的极点”的意思, 和“为天子父”一致主语是动宾短语,谓语是名词性短语表示陈述。现代汉语“至” 一般用做副词,古汉语中“至”可以用为名词。以下各例同:g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 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9 - 4 ) 夫谓非其有两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10 4 ) 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1 4 3 3 ) 三、主+ 之+ 谓( 2 3 9 例,占助词“之”的2 2 4 ) 主之谓结构是古汉语中比较复杂的一种结构,也是语法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 本文认为主之谓结构不是定中结构,而是在表示指称的主谓结构之问插入标志性结 构助词“之”而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体词性短语结构。王洪君( 1 9 8 4 ) 用“n 之s v ” 来表示这种结构。其中“n ”代表名词性词语;“之”是主谓间的“之”,“s ”意为表 自指的名词化标记;“v ”是谓词性词语。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 7 7 页) 认为“主 之谓”结构中之是连词,副词性的连词。”本文不赞成这种意见。因为连词所 联系的两部分应该是并列、选择、递进等关系,而“主之谓”结构中的“之”并没 有上述的关系,所以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作为名词性标记的助词。 丰之谓短语是在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加入结构助词“之”从而转变成的一个名 词性短语。转变之后的短语的结构是什么性质? 本文认为,它结构上与定中短语非 常相似,功能类别上与定中短语同样是名词性的短语,但“主+ 之+ 谓”短语中的“主”、 “主”、“谓”之间是使整个丰谓短语名词化,“之”是名词化标记助词,不是连系定 中结构的结构助词。 具体的语法功能上,“丰之谓”短语不同于定中短语,从孟 子的语料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主之谓”短语一般不充当定语和补语,只做主语、 宾语和谓语。例如: 1 、做丰语: 尧舜之治天下, 纣之失天下也, 父母之不我爱, 2 、做寅语: 岂无所用其心哉? ( 5 4 ) 失其民也( 7 9 ) 于我何哉? ( 9 1 ) 丑见王之敬予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4 - 2 ) 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 1 0 3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1 1 2 ) 3 、做谓语: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 3 ) 恭获者,币之未将者也( 13 37 ) 四、n i + 之+ 于n 2 ( 3 2 倒,占助词。之”的3 ) n 1 是主语,“之”是结构助词,介词“于”,和n 2 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后面谓语的 状语,n 2 表示谓语的对象、时问、处所、范围等。“n 1 + 之+ 于n 2 ”中“之”的主要 作用是使句意明了,使结构显豁。例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1 3 )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1 - 7 )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4 2 ) 故日,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 有同美焉。( 1 1 7 )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者,无所用耻焉( 13 7 ) n l + 之于+ n 2 后一般都接有谓语成分,有时谓语也可以因语境而省略,例如: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9 6 ) 如果将浚句的结构补充完憋,则应该是:“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裂时之不 有天下,伊尹之于殷时之不有天下也。” 下列例句虽然也带有“之于”,但这里的“之”是代词,“于”是介词,不同于“n l + 之+ 于n 2 ”结构中的“之于”。例如: 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3 2 ) 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 4 - 8 ) 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5 5 ) 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有御也。( 1o - 4 )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1 4 3 1 ) 上述四类结构( 宾之动、述之补、主之谓、n l 之于n 2 ) 与一般的定中结构有别, 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第三章从语法性质考察“之”的隐现 一、从中心语的性质看“之”的隐现 定中结构是向心结构,向心结构的特点是结构的下一级单位中至少有一个是和 结构同性质的,因此我们判定定中结构短语的性质和定中结构中心语的性质应该是 一致的。这样,定中结构短语的中心语是句词性主词语这一点是无疑的。这一认识 有利于我们对定中结构的中心语的性质的认定。定中结构的中心语可以由名词、数 词、各类名词性短语及兼类词充当。 l 、名词充当定中结构的中心语( 1 4 5 9 例) 普通名词充当定中结构的中心语占绝大多数( 1 4 5 7 例) ,但普通名词做中心语的定中 结构是否带“之”规律性不太明显( 带“之”4 7 9 例,不带“之”9 7 8 例) 。例如: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1 1 ) 万乘之国,拭其君者,妊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罄百乘之家。 ( 1 1 ) 彼陷溺其民。( 1 5 ) 4 f 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1 3 )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1 2 ) 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 1 4 22 )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2 7 ) 有楚之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6 6 ) 孟子中很少见专有名词充当定中结构中心语的例子,只有两处例外: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2 1 1 ) 该例中“西夷”意义上等于“夷”,“北狄”意义上等于“狄”。也就是说我们可 以将“西夷”、“北狄”视为词而不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因此可以将这两例排除在 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外。现代汉语中有专有名词充当定中结构中心语的现象,例如: 聪明的小华 身残志坚的张海迪 下面这类词我们看作名词,例如: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1 7 ) 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 1 4 4 ) 这两例中,“钧”是重量单位,“辆”现代汉语只用为量词,可以醣都带有量词 的特点。但“百钧”和“。一羽”对举,“三百辆”和“三千人”对举,“羽”、“人” 都是名词,古汉语中一般同性质的词语才会对举,所以在古人的认识和实践中,“钧” 和“辆”应该是名词。古汉语量词特点并不突出,这类词性质多数介于名词和量词 之问,该类词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临时物量词,本文将它们看作名词,当它们前面 加有数词时,我们视这类结构为不带“之”的定中结构。 9 “钧”和“辆”应该是名词。古汉语量词特点并不突出,这类词性质多数介于名 词和量词之间,该类词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临时物量词,本文将它们看作名词, 当它们前面加有数词时,我们视这类结构为不带“之”的定中结构。 2 、数词充当定中结构的中心语( 1 2 例) 数词也可以充当定中结构中心语,数词做中心语时不需要“之”的帮助。例 如: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1 7 )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 4 2 ) 其实皆十一也。( 5 3 )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者( 13 4 0 ) 故思其次是又其次也( 1 4 3 7 ) 3 、短语充当定中结构的中心语( 3 0 7 例) ( 1 ) 并列短语充当定中结构的中心语( 6 5 例) 并列短语充当定中结构的中心语时可以带“之”( 1 8 例) ,例如: 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 3 - 2 )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篱之音。( 2 - 1 )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1 5 ) 也可以不带“之”( 4 7 例) ,例如: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 1 - 4 ) ( 2 ) 定中短语充当定中结构的中心语( 1 0 7 例) 定中短语充当定中结构的中心语时可以带“之”( 4 4 例) ,例如: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1 7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 - 2 ) 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 4 4 ) 也可以不带“之”( 6 3 例) ,例如: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13 2 2 ) ( 3 ) “所”字结构充当定中结构的中心语( 1 0 7 例) “所”字短语充当中心语的情况和名词很相似,有的带“之”( 5 7 例) ,例如: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1 7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 1 )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8 33 )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 1 1 - 8 )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之。( 1 1 17 ) 有的不带“之”( 5 0 例) ,例如: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i 7 ) 此则滑所不识也。( 12 - 8 ) 0 “室”术是“居”的逻辑宾语,在此例申是“所居”的中心语。 “所”字结构短语做中心语的定中短语后可加“者”。例如: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1 1 7 ) ( 4 ) “者”字结构充当定中结构的中心语( 2 8 例) “者”字结构是名词性的,可以做定中结构的中心语。孟子中“者”字结构 短语充当中心语的定中结构可以带“之”( 1 7 例) ,例如: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3 2 ) 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8 2 4 ) 也可以不带“之”( 1 1 例) ,例如: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1 ,7 )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1 1 15 ) 4 、兼类词充当定中结构中心语( 2 1 3 例) 语法学界认为定中结构短语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有些所谓的“谓词性词语” 充当定中结构中心语的现象怎么解释昵? 例如j 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8 3 0 ) 鲁之削也滋甚。( 1 2 6 ) 客观的语言现象告诉我们,这些所谓的“谓词性词语”不是充当了谓语,而是 象名词一样充当了丰语、宾语的中心。这些“谓词性词语”没有用于表示炼述丰语 “怎么样”或“是什么”等,而是用于表示指称某种“性质、状态”或“动作、行 为”等,所以我们把充当定中结构中心语的“养”、“削”等当作名词性词语来看待。 为了表示这类词的特殊性。我们称之为兼类词,孟子定中结构的中心语中动名兼 类词有1 2 2 例,形名兼类词有8 1 例、副名兼类词有1 0 例。 兼类词做中心语的定中结构一般需要结构助词“之”的帮助( 动名兼类词6 4 例, 形名兼类词5 9 例,副名兼类词1 0 例) ,例如: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3 2 )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7 - 2 1 )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1 4 27 ) 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7 2 ) 也有不带“之”的情况:当兼类词前的定语是代词“其”时,不带“之”( 3 8 例) ,例如: 尺地,莫非其有也( 3 1 )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4 2 ) 当兼类词前的定语是数词时不带“之”( 9 例) ,例如: 君子有三乐( 13 2 0 ) 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2 4 )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7 13 ) 还有少数其他不带“之”的例子,规律性不明显( 3 3 例) ,例如: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盂施舍守约也。( 3 。2 )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5 4 ) 吾何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 2 4 ) 杀一无罪非仁也。( 13 33 ) 本文认为定中结构中心语的性质是名词性的。这样,我们便将“丰之谓”结 构排除在了定中结构之外。古汉语中的“主之谓”结构与英语中表示丰谓关系的名 词属格很相似例如: t h e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a r r iv a ll sr e p o r t e di nt h em o r n i n gp a p e r e v e r y b o d yw a sp l e a s e da t d a r i d lsq u i c kf e c o v e l yf r o mi l l n e s s 但为了简化对定中结构的认定以及由于“主之谓”结构的特殊性本文不讨论 “丰之谓”结构。 通过对定中结构中心语性质的分析,我们看到t 量词和数词做中心语时不带“之” 的:专有名词做中心语由于语例太少,不便做出判断;普通名词做中心语多数不带 “之”,兼类词做中心语多数带“之”;并列短语做中心语多数不带“之”,其它短语 傲中心语带与不带“之”情况大致是各占一半。名词及其它词语做中心语时“之” 的隐现规律不明显。具体势据如表一所示; ( 表一) 卜中心 茂 普通专用 数词 并列定中所字者字兼类 “2 ” 名词名词短语短语短语短语词 总计 带 4 7 91 84 45 71 71 3 37 4 8 “之” 不带 9 7 821 24 76 35 01 18 01 2 4 3 “;” 总计 1 4 5 721 26 51 0 71 0 72 82 1 3 1 9 9 l 二、从定语的性质看“之”的隐现 通过对孟子定语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定中结构中定语的性质对“之”的 隐现起很大的作用,在对定语进行语法性质归类后。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出什么 样的定语后必须带“之”,什么样的定语后必须不带“之”,什么样的定语后一般后 带“之”与不带“之”意义无区别,什么样的情况下带“之”与不带“之”意义有 区别。具体的情况如下: 1 、词做定语( 1 5 7 0 例) ( 1 ) 名词做定语( 8 4 6 例) a 、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专有名词后可以带“之”( 3 1 l 例) 例如: 古之人与民偕乐,救能乐也( 1 2 )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2 3 ) 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1 4 15 ) 也可不带“之”( 15 4 例) ,例如: 邹人与楚人战,璺 王以为孰胜? ( 1 7 )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 8 2 2 ) b 、方位名词后不带“之”( 2 1 例) ,例如: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2 1 1 ) 外人皆称夫子好辨,敢问何也? ( 6 9 ) 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 1 2 6 ) ( 2 ) 代词做定语( 5 0 6 例) 代词做定语后面一般不带“之”( 5 0 5 例) ,例如: 何以利吾国? ( 1 - 1 )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1 5 ) 恶用毒鞔孽酵为哉? ( 6 1 0 ) 只有例兼类词做中心语时带“之”( 1 例) ,例如: 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 1 1 4 ) ( 3 ) 指代人称的词做定语( 3 3 例) 有些表示尊敬或表示谦虚的具有指代人称作用的词( 如:“寡人”、“君”、“王”、 “子”、“人”等) 做定语时带“之”( 3 3 2 列) ,例如: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1 3 ) 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2 - 12 ) 王之臣有讫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2 5 )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赢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4 4 ) 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 1 4 7 ) ( 4 ) 数词做定语( 1 7 3 例) 数词做定语般用在普通名词前,表示数量。数词定语后不带“之”( 1 7 3 例) , 例如: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 2 12 ) 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 2 16 ) 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10 2 ) 另有两例数词后带“之”的,例如: 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1 4 2 5 ) 此例中数词届的中心语是方位名词,数词“二”、“四”实际上起的是指代作用, j 3 “二”指代“善、信”,“四”指代“美、大、圣、神”。 ( 5 ) 量词做定语( 1 例) 量词定语后不带“之”,例如: 尺地,莫百其有也。( 3 1 ) 另有6 例名词中带有量词性语素的,也不能带“之”。例如: 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 4 1 0 )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 9 - 7 ) ( 6 ) 动词做定语( 3 0 例) 多数不带“之”( 2 3 例) ,少数也可带“之”( 7 例) 。带“之” 的例如: 事亲,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 7 19 ) 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8 3 ) 其地同,树之时又同。( 1 l - 7 ) 不带“之”的例如: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1 7 ) 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6 4 ) 当在薜也,予有戒心。( 4 3 ) ( 7 ) 形容词做定语( 3 3 9 例) 形容词后一般不带“之”( 单音节3 3 3 例,双音节l 例) ,例如: 数罟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1 - 3 )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1 4 ) 观远臣,以其所主。( 9 8 ) 养其一指而失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 1 1 14 )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13 22 ) 有少数带“之”( 双音节5 例) ,例如: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 - 2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7 8 ) 另外,象声词后带“之”( 2 例) ,例如: 是鲵缆乏肉也。( 6 1 0 ) 跎跎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12 13 ) 2 、短语做定语( 4 2 l 例) ( 1 ) 定中短语做定语( 1 2 5 例) 定中短语做定语一般带“之”( 1 17 例) 。例如: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1 1 8 ) 也有不带“之”的( 8 例) ,例如: 吾何惰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 2 4 ) 卒之东郭墙间之祭者。( 8 3 3 ) 详情清参照本文第四部分中对定中短语做定语的定中短语中“之”字隐现的具 体分析。 ( 2 ) 数量短语做定语( 5 6 例) 数量短语做定语一般带“之”( 4 5 例) ,例如: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 1 1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1 3 之家可以无饥矣。( 1 - 3 )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7 9 ) 也有不带“之”的( 1 l 例) ,例如: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 8 2 9 )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1 1 8 ) 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 ( 1 2 1 ) ( 3 ) 并列短语做定语( 1 4 4 例) 孟子中并列短语做定语的只有两例不带“之”的,例如: 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10 1 1 4 17 ) 其它的都带“之”( 1 4 2 例) ,充当定语的并列短语多是名词性的,例如: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 - 3 ) ( 并列名词) 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1 1 13 ) ( 并列量词)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1 7 ) ( 并列者字短语)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5 4 ) ( 其它交列名词 生短语) 也有一些兼类词并列而成的短语充当定语的情况,例如: 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 4 10 ) ( 并列形名兼类词)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2 4 )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 1 2 13 ) ( 并列动名兼类词) ( 4 ) 主谓短语做定语( 1 1 例) 孟子中主谓短语做定语的定中短语都必须带“之”( 1 l 例) ,例如: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 2 4 ) 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9 6 ) 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 10 4 ) ( 5 ) 动宾短语做定语( 3 9 例) 动宾短语做定语多数带“之”( 3 5 例) ,例如: 推恶恶之心。( 3 9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 1 ) 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10 1 ) 也有少数不带“之”( 4 例) ,例如: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 矣。( 12 2 ) 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 ( 13 19 ) ( 6 ) 状中短语做定语( 2 0 例) 状中短语做定语一般带“之”( 1 8 ) ,例如: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3 6 ) 故将大有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4 2 ) 以史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史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 6 1o ) 不带“之”的只有两例: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4 13 )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 10 7 ) ( 7 ) 述补短语做定语( 2 例) 、 述补短语做定语只有两例,都带“之”,例如: 此为餍足之疲乏。( 8 3 3 )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1 2 1 ) ( 8 ) 连谓短语做定语( 1 例) 连谓短语做定语仅有一例,带“之”,例如: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又超北海之类也。( 1 - 7 ) ( 9 ) 同位短语做定语( 1 例) 同位短语做定语也仅有一例,不带“之”,如下: 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 5 2 ) ( 1 0 ) 方位短语做定语( 2 例) 方位短语做定语有2 例,一例带“之”,例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1 7 ) 一例不带“之”,例为: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9 4 ) 另有“天下”在本文中被认为是词结构,因而下面这类例子不是方位短语做定语: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3 ) ( 1 1 ) 助词短语做宾语( 2 0 例) 6 a 、者字短语做定语( 1 l 例) 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 ( 5 5 )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 10 2 ) 霸者之民虞如也,王者之民如也。( 1 3 l3 ) 只有一例不带“之”,例如: 是为王者师也。( 5 3 ) b 、所字短语做定语( 9 例) 所字短语做定语可以带“之”( 2 例) ,例如: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4 2 ) 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 抑盗跖所树与? ( 6 1o ) 也可以不带“之”( 7 例) ,例如: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1 1 6 )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1 l 1o )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1 2 9 ) 通过对定中结构定语性质的分析我们发现:词做定语时,方位名词、数词、量 词不带“之”。量词虽然语例很少,但由于量词性质和数词接近。因此。可以推定说。 量词傲定语是不带“之”的。除方位名词外的其它名词做定语时有带“之”不带“之” 的。除方位名词外的其它名词做定语时有带“之”的( 6 6 3 ) ,也有不带“之”的 ( 3 3 7 ) :代词做定语时绝大多数不带“之”( 5 0 5 例;9 9 。8 ) ,只有一例带“之” ( 0 2 ) # 另有一些具有指代人称作用的词做定语时带“之”( 3 3 例) ;单音节形容词 做定语时不带“之”,双音节形容词做定语多数带“之”( 5 例) ,少数不带“之”( 1 例) ;动词做定语时多数不带“之”( 7 6 。7 ) ,少数带“之”( 2 3 3 ) 。具体数据如表 二所示: ( 表二) 吨语方位其它 代词 指代 数词量词动词 形容象声 总计 “名词名词的词词词 带 3 1 l13 37523 5 9 “之” 不带 2 l1 5 45 0 51 7 312 33 3 4 1 2 1 1 “之” 总计2 l4 6 55 0 63 31 7 313 03 3 92 1 5 7 0 短语做定语时,一般要带“之”( 9 1 4 5 ) ,少数不带“之”( 8 。6 ) 。 其中主谓短语、述补短语、连谓短语、同位短语做定语时没出现带“之”的情况 所字短语只有2 例带“之”、7 例不带“之”。具体数据如表三所示: ( 表三) 1 7 定数并丰动状 中连同方者所 中量列谓宾中补谓方位字字 总 “之” 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短 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 计 带 1 1 74 51 4 21 l3 51 82111l o23 8 4 “之” 不带 8】l242ll7 3 6 “之” 总计 1 2 55 61 4 41 13 92 021121 194 2 1 为了更全面,更直观地分析定语和中心语的语法性质和“之”隐现的关系,我们制 作了表四。表四中的“+ ”号表示该栏内性质的定语和中心语能搭配且带“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