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自上世纪初粱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诸先生肇 始,其后瓜蔓绵延,研究的范围愈广,力度愈深。赵昌平、陈尚君、戴伟华、尚 定、杜晓勤、张伟然、李浩、李德辉、景遐东、周建军诸先生均在各自的大作中 对地域文学颇多着力。但诸先生言地域与文学,要么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要么 从文化的发达地区着手,从微观的角度对欠发达地区的文学却甚少着墨。地域文 学的研究虽对朔方地区的文学活动有所提及,如李益的创作,但毕竟只是从宏观 的角度入手,对朔方地区的文学作专题的研究却还没有。这可以说也是一个小小 的缺憾。本文定名为( 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就是力图在“文 化”与“文学”这两方面有所突破。在“文化”上,力争最大限度地真实再现唐 代朔方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在“文学”上,搜罗朔方地区的文学活动,。 全面探寻作家们的创作特色与作品的艺术特色,考察其创作中的共同点。 本文运用文史结合,出土文献与现存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加以研究。全文共分 四章,前两章朔方地区的重要位置国之北门和朔方地区的文化特 质以出土墓志为中心的考察偏重于从狭义文化的角度,运用出土文献与现 存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后两章朔方地区的文学 活动与 朔方籍作家长孙佐辅创作考论,着力于文史结合的方法,研究 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学活动和长孙佐辅的作品归属、思想内容及其艺术源流。 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朔方地区在唐代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地 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汇融合,并且是佛教东传的一个重要路径。朔方地区虽 偏于北方一隅,但文化方面也并非一片荒芜。虽然本土作家绝少,但因其特有的 地域文化特质,对游边的文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构成唐代文学繁荣的因子 之一 关键词:唐代;朔方地区;文化;文学活动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l i a n gq i c h a o w a n gg u o w e ia n dc h c uy j n l b e g i n st os t u d ya b o u tt h e r e g i o nc u l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r yr e s e a r c ho ft a n gd y n a s t yi n 恤eb e 西n n i n go fl a s t c e n t u r y ,t h er a n g eo f r e s e a r c hi sm o r ew i d e , t h ed e g r e ei sm o r ed e e p a f t e r w a r d , z h a oc h a n g p i n g , c h c us h a n g j u n , d mw e i h n a ,s h a n gd i n g ,d ux i a o q i n ,z h a n g w e i r a n , l id e h u i , t e a c h e ro fl ih a o j i nx i a d o n ga n dz h o uj i a n j u n , a l lp u tf o r t h e f f o r tt ot h er e g i o nu t e r a t u r ei n 伍e i rw o r kb u tt h e i rr e s e a r c hc a r r yt h r o u g h f r o mb i ga n g l eo fv i e w ,o rt op u t u pf r o mt h ep 瑚p o r o mc u l t u r a la n dr e g i o n , a n d i n g o r eu n d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g i o n a l t h o u g hl i t e r a r y r e s e a r c hi n u n d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g i o nm e n t i o nt o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c t i v i t yo ft h es h n o f a n ga r e a , s u c h 舾t h ea r g i s t i co fi jy i w o r k s , i ti sf r o mt h em o r ee x t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a f t e ra 1 1 h o w e v e r , t h es p e d a t o p i ct o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s h u o f a n ga 瑚t h er e s e a r c hs t i l l h a v en o 1 7 h 缸缸a l s oasv e r ys m a l lp i t y b u tt h er e s e a r c ho fs h u o f a n ga r e ai n m n c hh a v ei n v o l v e di nh i s t o r yg e o g r a p h ya s p e c t ,s u c h 嬲s mn i a n h a ia n dh o u r c u z h i 皿i st e x te n t i t i e st h ec 山t o r ea n di a t e r a n i 件a c f l v i t yo ft h es h u o f a n g a r e as t u d y 。m o t i v i n gb r e a k t h r o n g hb o t hs i d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c u l t u r e o nt h e c u l t u r e , t h eo b j e t i v ei su t m o s tr e a p p e a r i n go r i g i n a l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s h u o f a n g a r e ai nt a n gd y n a s t y ;i nh t e r a t u r e , s e a r c ho u t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c t i v i t yo ft h e s h u o f a n ga r e a , i n v e s t i g a t ei t sa r t i s t i co fc o b n n o n t h i st h e s i s m a n gu s eo fac o m b i n a t i o nm e t h o do fh i s t o r ya n di i t e r a t o r e , s p r o u tt h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w i t hs a v e , t a k ei n t ot h er e s e a r c h t h ef u ut e x ti s 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t h ec h a p t e ro n ei ss h u o f a n ga 嘲sv e r y i m p o r c a n t 一一n a t i o n sn o r t hg a t e t h ec h a p t e rt w o i ss h u o f a n ga r e a ,ss p e c i a l p a r t i c u l a r i 够一f r o m s p r o u t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a st h ec e n t e rt o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o s e e m p h a s i z e si nf r o mt h ec u l t u r a lp o i n to fv i e wi nn a r r o w 翻朗l s 己t h ec h a p t e r t h r e ei ss h u o f a n ga 瑚sl i t e r a t u r ea c t i v i t y t h ec h a p t e rf o u ri ss t u d yz h a n g s u n z u o f u sp r o d u c e t h o s es t u d y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c t i v i t yo ft h es h u o f a n ga r e a so ft h e t a n gd y n a s t y ,u s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c o m b i n a t i o no fh i s t o r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v i aa n a l y s i so ft h i st h e s i s w ec a ns e es h u o f a n ga r e a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h a sg o tt h ei m p o r t a n ts t r a t e g yp o s i t i o n a l t h o u g hb ep a r t 训t oi nt h en o r t h c o m e ro f n a t i o n , c u l t u r ea s p e c ti sn o td e s o l a t i o n , i ti sam u l t i r a c i a l , v a r i o n s c u l t u r e $ a m a l g a m a t i o nl a n d ,a n di t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mt h a tb u d d h i s mh o wt o s p i 瑚i de a s t a l t h o u g hs h n o f a n g a r e a sn a t i v ew r i t e ri sl i t t l e ,i t ss p e c i a lr e g i o n c u l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p r o d u c et h ei m p o r t a n t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w r i t e rt h a tl o a m f r o n t i e rf o r t r e s s t h e , t h e nb e c o m eo n eo ft h ef a c t o ro ft h el i t e r a r yf l o u r i s hi n c o m p o s i n gi nt 钿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t a n gd y n a s t y ,s h u o f a n ga r e a ,c u l t u r e ,l i t e r a t u r ea c t i v i t y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 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 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 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生鱼呈指导教师签名: 跏一年6 目f b ,? 年步目,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啼萄军 沙哆年月,j 日 引言 现在,我们文学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文学本体的 问题是单从文本出发来解决自己学科自身的问题,还是应该旁涉其他多种学 科,借助多学科交叉来解决文学本身的问题,甚至用文学来解决其他相关学科的 问题? 有人认为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中文学性严重缺失,多沦为替别人打工的局 面,远离了自己的学科范围:面对这一问题,自己颇为困惑,私下里经常在思考 研究文学的目的、文学研究中文学的缺失性问题。有时,自己写一点东西,唯恐 文章中的文学因素不够,在写作时不禁要回头想一想,出轨了吗? 我们究竟该如 何处理这一问题呢? 随着知识的积累,自己才逐渐地明白了这个道理:文学研究 中的文本研究是我们进行其他研究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使不 可逾越的,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不是文学研究最终的、唯一的目的。 所谓的文学、史学、哲学分科,乃是近代以来受西方的分科理论影响才形 成的,早先中国的国学是浑然一体的 。具体的学科划分是否符合我们古代传统 文化,尚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过多的强调自己的一亩三 分地,是易于被束缚在狭隘的学科界限之内的。我们不论在任何一方面取得的成 果,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无所谓某一学科的进步,某一学科的缺 失。同时,一些重大文学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成果。王水照先 生就说:。随着文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多样化,对文学的本体特征及其边界的认识 反而有些模糊起来,但这正酝酿着突破的契机。许多学者感到,单纯从文学到文 学的研究策略处处显得捉襟见肘,似已难乎为继,而越来越关注于从相关学科的 交叉点上来寻找文学研究的生长点,以扩展学科发展的空间。” 从王先生的话中 可以看出严格的学科限定无疑是固步自封。其实在这一点上,程千帆先生、傅璇 琮先生早己在他们的学术研究中身体力行。他们从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入手回,用 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来解决文学问题,可谓开了文学研究中的新视野,为我们指 明了方向。如果我们仍囿于门户之见,只会讲文学研究带入困境。戴伟华先生指 。张岱年先生说:。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 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即 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见中华书局国学入门系列丛书序,2 0 0 5 年新1 版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 族研究,王水照序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 。程千帆:唐代进上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陕西人民出 版社2 0 0 3 年第2 版 1 出:“从理论上说,关于历史上的中国文学的研究,应当是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 探索。但在实际上,现在的研究重点,尚是关于单个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或者 按一般的说法,是关于文学本体的研究、作家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当然是必要 的,但一旦绝对起来,它所带来的弊病也显而易见:只要翻开一本研究索引,就 会看到许多命题近似而缺少创意的论文论著。加这也成为单纯的文学本体论者所 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从多学科交叉中寻找新的研究增长点,地域因素无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关地域与文化的关联,学者们言之甚多。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 历史哲学 中的一段话对地域的阐述就非常地完美: 。 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假如把自然的 联系同道德“全体”的普遍性和道德全体的个5 q 行动的个体比较起来,那末,自 然的联系似乎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所从而表 演的场地,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我们首先要声明的,就是 在世界上,“精神的观念”在它的现实性里出现,是一连串外部的形态,每一个 形态自称为一个实际生存的民族但是这种生存的方面,在自然存在的方式里, 属于“时间* 的范畴,也属于。空间”的范畴每一个世界历史民族所寄托的特 殊原则,同时在本身中也形成它自然的特性。精神”赋形于这种自然方式之内, 容许它的各种特殊形态采取特殊的生存因为互相排斥乃是单纯的自然界固有的 生存方式这些自然的区别第一应该被看作是特殊的可能性,所说的民族精神便 从这些可能性里滋生出来,“地理的基础”便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我们所注重 的,并不是要把各民族所占据的土地当作是一种外界的土地,而是要知道这地方 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性格正 就是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出现和发生的方式和形式以及采取的地位。 他认为“地理的基础b 是“精神”的主要的、必要的基础,是决定生长在一 片土地上的民族和人民的类型和性格的因素之一。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史导 论也说:“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 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留我们姑且不讨论他们的观 。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敝 。( 德)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第8 2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1 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版 2 点是否有夸大之嫌,但由此可窥见其对特定的地域( 文化) 的重视程度。金克木 先生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云:“我觉得我们的文艺研究习惯于历史的线 性探索,作家作品的点的研究:讲背景也是着重点和线的衬托面;长于编年表而 不重视画地图,排等高线,标走向、流向等交互关系。是不是可以扩展一下,作 以面为主的研究,立体研究,以至于时空合一内外兼顾的多维研究呢? 假如 可以,不妨首先扩大到地域方面,姑且说是地域学研究吧。”。陈尚君先生也说: “唐代南北文化的差异和影响,可以说从唐代初年开始,就已经有不少的议论, 以后绵历千年,论述更多。现今通行的各种文学史,讲到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时, 多少会有一段统一国家南北文化融合有利文学发展的阐述。这些看法无疑都是很 深刻而允当的。然而如果更进一步探究组成南北文化的各个地域之间,各有哪些 特点,又有哪些不同,如何互相影响,实际作用如何,则至今研究很少。”。这些 成绩卓著的打家学者们都力倡文学的地域性因素的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的风俗习惯,性格,文化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点 古人早有认识。礼记王制中就有:。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 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 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文心雕龙物色:“若乃山 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 抑亦江山之助乎? ”揭示了楚辞与楚地的地域文化的关系。颜氏家训音辞: “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 音沉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多古语。”认识到不同地域与人们语言、性格的关系。 关于地域与文学关系,古人也很早就开始关注。李延寿在北史文苑传序云: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 则文过其意;理胜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指出了南北方不同的地理条 件对文学的影响。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云:“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 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 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 体。”阐述了南北方文化的不同特质。地域是如何对文学产生影响的,当代学者 。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见t 探古新痕第7 9 页,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 。景遇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陈尚君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严家炎说:“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区域文化这个中间环节而起作用。” o 对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上世纪初粱启超圆,王国维 ,陈寅恪诸先生 即肇其端,其中以陈寅恪先生成绩最为突出,在他的专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和金明馆丛稿初编中,均谈到文化 的地域差异。其后瓜蔓绵延,研究的范围愈广,力度愈深。赵昌平。,陈尚君囝, 戴伟华 ,尚定o 、杜晓勤 ,张伟然 ,李浩 ,李德辉 、景遐东。、周建军。诸先 生均在各自大作中对地域文学颇多着力。但诸先生言地域与文学,要么从宏观的 角度来审视,要么着力于文化的发达地区,从微观的视角对欠发达地区的文学却 甚少着墨,这可以说也是一个小小的缺憾。自己的这篇关于地域文化与文学的文 章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正是力图在此有所突破。 现在,有关朔方地区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如史念海先生在河 山集( 1 7 )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唐代历史地理研究等著作中多 有涉及o 。由侯仁之先生肇始、其他诸多学者跟进的有关统万城与毛乌素沙漠的 研究b 。历史学方面有新近出版的西北通史b 、河套史8 。从事地域文学研 究的学者虽对这一地区的文学活动有所涉及,如李益的创作,但毕竟只是从宏观 o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 o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第六册,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 o 屈子文学之精神 ,王国维学术经典集 ,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 or 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中国社会科学,1 9 8 4 年4 期 o 唐代文学从考之唐代诗人占籍考 唐代闽籍诗人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o 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1 9 9 8 年版 唐代地域文化与诗歌 ,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 o 走向盛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 o 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 ,东方出版社1 9 9 7 年版 o 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及地理意象 ,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o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唐代三大地域士族研究) 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 o 唐代交通与文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a 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o 唐代荆楚本土诗歌与流寓诗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神史念海:河山集,三联书店1 9 6 3 年版;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 9 8 1 年版;河山集三集,人民 出版出版社1 9 8 8 年版:河山集四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河山集 五集,山西人民出版 社1 9 9 1 年版;河山集六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河山集 七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版;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 2 年版;唐代历史地理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 1 9 9 8 年版 侯仁之:从红柳河卜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 载文物1 9 7 3 年第l 期 皤苞主编:西北通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口王天顺:河套史,人民m 版社2 0 0 6 年版 4 的角度着手,对朔方地区的文学作专题的研究还没有。本文定名为唐代朔方 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就是力图在“文化”与。文学”这两方面有所突 破。在“文化”上,力争最大限度地再现唐代朔方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 在。文学”上,搜罗朔方地区的文学活动,全面探寻作家们的创作特色与作品的 艺术特质,考察其中的共同点。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文题目虽是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 文中也以唐代五代为主体( 唐武德元年至五代后周显德二年) ,但有时也不限于 此时间段,还可能上溯至隋代乃至秦汉,或下延至宋。 o 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任文京:唐代边寡诗的文化蜊释,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第一章朔方地区的重要位置 “国之北门” 要深入、细致地讨论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问题,首先要面对的是“朔 方”地区地理区划的界定。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就是对朔方地区进行概念上的 界定,以及谈朔方地区历代的建制沿革和唐代详细的地理区划;第二节从军事、 经济、交通等方面来谈朔方地区在整个国家中的重要位置与作用;第三节具体地 谈唐代朔方地区的沙化情况。 第一节朔方地区的建制沿革 “朔方”一词最早见于尚书虞书尧典第一:“申命和叔,宅朔方,日 幽都。平在朔易。”孔颖达释日:“北称朔,亦称方,言一方则三方见矣。北称幽 都,南称明从可知也。都谓所聚也。”。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子命我, 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刑呙疏日:“朔,北方也。释日:舍人e l : 朔,尽也。北方万物尽,故言朔也。李巡日:万物尽於北方。 小雅出车 云:城彼朔方。毛传云:朔方,北方也。但北方大名,皆言朔方。尧典 云:宅朔方。故郭云谓幽朔。”。刘向九叹远游:“溯回风以低回兮, 览周流于朔方。”王逸注:“周遍流行于北方也。”可见古人把北方称为朔方,早 先它应是一个方位的泛指,而非特指。自汉设朔方刺史、朔方郡,它才有了明确 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本文所谈的唐代朔方地区是玄宗开元九年( 7 2 1 午) 朔方节度使的辖区为主。 新唐书方镇年表一朔方节度使开元九年( 7 2 1 年) 条下有:“置朔方军节 度使,领单于大都护府,夏、盐、绥、银、丰、胜六州,定远、丰安二军,东、 中、西三受降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唐玄宗开元九年条亦有同样的记载: “置朔方节度使,领单于都护府,夏、盐等六州,定远、丰安二军,三受降城。” 据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一书考证,朔方节 度使具体的设置时间应是开元九年十月六日圆。新唐书与资治通鉴中均未 明确言及灵州,但灵州实际也应当包含在内。因“丰安军,灵武军城西黄河外一 o 尚书正义卷二 o 尔雅注疏卷四 。李鸿宾: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1 0 4 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 6 百八十余里,万岁通天初置”,“定远城,灵武军东北二百里黄河外,景龙中韩公 张仁愿置”o ,均在灵州境内;另一方面,朔方节度使的治所也常设在灵州。这 样,本文所谈的朔方地区就包括灵、夏、盐、绥、银、胜、丰等京北六州,以及 侨置在此的羁縻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陕北榆林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地区及 宁夏中卫、灵武以北地区。这一地区,黄河从西、北、东三面环抱着中央隆起向 四周倾斜的鄂尔多斯高原,北有阴山,西有贺兰山,东有芦芽山。南为横山,在 阴山、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间的是黄河流贯而冲积成的河套平原,土壤肥沃, 宜农宜牧。“在这个区域内,自然和经济的过渡性特征也非常明显:它是黄土高 原和内蒙古高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外流区和非外流区、草原、荒漠都在这里 交会。”o 正因为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在古代成为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反复争夺、 多次融合的大舞台。 朔方地区也是人类早期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据研究,距今8 0 0 0 年到5 0 0 0 砗左右是冰后期的气候最适期,中国西部比现在温度平均高3 4 。固这样温暖、 湿润的气候,较古代任何时候都更适合人类生活。在朔方地区,旧石器时代已有 著名的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和水洞沟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更是举世 闻名固。清涧、绥德鬼方遗址的发现,说明最迟在商代晚期这一地区已经形成了 自己的国家固。这一地区在商代也开始进入文字记载,如易既济爻辞:“高 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济爻辞:“震用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诗大 雅荡之什:“内吴于中国,覃及鬼方。”西周时期,这一地区是严允( 犬戎) 、 翟的势力范围 ,西周末年,他们的势力甚至南下至关牢,迫使周王朝东迁洛邑 这一时期有关朔方地区的描述见于山海经。山海经西次四经载:“北百 七十里,日申山,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北二百里,日鸟山,辱水 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又百二十里,日上申之山,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o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 。王天顾:河套史绪论 第1 5 页,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k 考古学报 1 9 7 2 年第1 期下文有关气候的引述,如不 作重新说明,全部来自此文 。参见王天顺:河套史第1 6 4 - - 1 7 6 页,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 。见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之吕智荣 试论陕晋北部黄河两岸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及有关问题。三秦出版社1 9 8 7 年版 。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第1 卜1 8 页,2 2 2 3 页,3 l 3 2 页,3 3 3 4 页,下文春 秋、战国时在朔方地区游牧的民族分见第2 0 2 3 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 9 8 2 年版 o 史记 卷四刷奉纪,史记,卷一百一t 匈奴歹4 传 7 有北八十里,日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又北百八十里,日号 山,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由水经注河水可知区水、辱水分别 为延河、秀延河。三申之山,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三认为在米脂县北,号山在 佳县西北。诸次之水,史念海先生认为是流经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的秃尾河回。 春秋时期,游牧于此的是林胡、楼烦、翟、隗,但其后因“晋悼公使魏绛和 戎翟,戎翟朝晋”o ,入于晋国的势力范围。三家分晋后,这地区分别为处于 晋国西、北面的魏国、赵国所有。“其后既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 则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回赵国占有朔方地区的北 面,魏国占有其西南面。后赵武灵王因“胡服骑射”而国力大增,占领了河套地 区,沿阴山修建了长城,河套地区遂并入赵国版图而开始进入汉人的势力范围。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 中。林胡王献马。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张守帝史记正义注“榆中”:“胜州北河北岸也。”魏国所占的地区,“其后义 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惠王击魏, 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 随后,秦国在北面修建了长城,经过今宁夏回族自治 区的固原、甘肃的环县和陕西靖边、榆林、神木等地回,其间的地区就在本文论 述的朔方地区范围内。故战国时期,朔方地区是赵、魏、秦、林胡( 匈奴) 角逐 的地区。 秦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北逐匈奴,收复匈奴南下所侵之地,并进一步占有河 南地。,这_ 二地区正式归入秦版图! 秦朝在此设置了九原、北地:云中、上郡等 郡,徙民开垦。汉自武帝北逐匈奴后,在此设置了北地、上郡、朔方、云中、西 河诸郡,其南面另有- - + 部属安定郡,对朔方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朔方” 作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一时期的气候继续温和,甚至“秦 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个星期”。但至东汉始,气候变化已很剧烈,据考证, 汉晋时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 。- 2 。东汉虽沿袭西汉制度,朔方地区的 。袁珂控注:山海经校注第5 9 6 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新秦中考 第7 8 0 页,黄河水利出版社2 0 0 2 年版 母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 o 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 o 、吐延水( 秀延河) 等:在中部,因毛乌素沙漠并非如现在的样子,其问仍多湖泊,可直接横穿而南 下o ;在西面,沿着黄河而下,渡过黄河渡口后,可进而南下进攻萧关,顺着马 莲河河谷进攻郐宁,威胁长安:或转而西向,进攻河西地区。远自战国时期,赵 武灵王时便想利用地势南下径取咸阳 ,汉文帝时匈奴顺灵武南下,前锋直抵今 凤翔 ,唐初,依附于突厥的梁师都曾南下攻打绥州、灵州回,薛延陀也曾南下夏 州囝,默啜南下曾盗取陇右牧马 。唐自景云三年( 7 1 2 ) 设三受降城后,控制了 阴山山口,堵住了北敌南下的通道。但吐蓍攻取陇右之后,也曾进攻盐、夏、银、 胜诸州o 。唐时郭子仪上书代宗日:“朔方,国之北门。西御犬戎,北虞猃狁。” 唐时设立朔方节度使就是为了“捍御北狄”,其后因为陇右的沦陷,国家的西部 边境已到灵武,故朔方节度也就多了防卫西戎的职能。 唐初设朔方节度使时:“治灵州,官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四千三百疋,衣 赐二百万疋段。” 仅次于河西节度使( 管兵七万三千人,马万九千四百疋) 与 范阳节度使( 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马六千五百疋) 。唐代边患主要在西北、东 o 新唐书 卷四十五下地理志七下 有:。夏州北渡乌水,经贺麟泽、拔利千泽,过沙,次内横铲、沃 野泊、长泽、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浑水源又经故阳城泽、横铲:i i ;d 、突纥利泊、石子蛉,百余里至阿 颓泉四十八里度库结沙,一日普纳沙” o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 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 o 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传 o 新唐书卷八十七粱师都传 o 新唐书) 卷一百一十执失思力传) o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神龙二年十二月条 o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下赋蕃传下 o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二论吐蕃书 o l h 唐书卷三十八地理一, 1 2 北边,北边自唐初击败突厥后,与后来的回纥等民族一直关系和睦,却仍在此屯 置重兵,重视可见一斑。明人顾祖禹曾说:“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 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 酿成天下之大祸。盖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有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 至于死然则陕西之为陕西,固天下安危所系也,可不畏哉? ” 此语犹言朔 方之于全国。另一方面,朔方地区处于农牧交界处,畜牧业发达,能为唐王朝提 供优良的马匹。新唐书卷五十 兵志:“自万岁失职,马政颇废,永隆中, 夏州牧马之死失者十八万四千九百九十。景云二年,诏群牧岁出高品,御史按察 之。开元初,国马益耗,太常少卿姜晦乃请以空名告身市马于六胡州,率三十匹 雠一游击将军。其后突厥款塞,玄宗厚抚之,岁许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 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右牧之既杂胡种,马乃益壮。”仅夏州一地牧 马就死去十八万四千九百九十匹,朔方地区的马匹数量可以想见。故观历任朔方 节度使的最高长官,要么出将入相,要么是国之重臣。前者有张说、李林甫、解 琬、王唆、薛讷;后者有仆固怀恩、李光弼、郭子仪、浑碱、马燧。“安史之乱” 中,肃宗于灵州为根本,以朔方军为主力,一举收复了长安,平定了叛乱。陈寅 恪先生在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也说:。唐平安史之乱,其主力为朔方军。”如 果对此地控制不力,则遗患无穷。唐亡因盘踞于此的沙陀贵族的坐大;北宋失掉 这一地区后不得不面i 临两面夹击的窘境,最后导致亡国;明代更是一个绝好的例 子,明王朝有能力在草莽之时赶走元统治者,但在建国后,却以河套地区悬于塞 外而加以放弃,反而退守榆林,以大一统之国力,反不能战胜分裂后的鞑靼、瓦 刺,诚可悲也。 经济上,朔方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处于农牧业的交界地带) ,故其 特点更显突出。前面已经谈到了马匹数量众多,其地的边地物产也很多,如 元 和郡县图志卷四记载夏州“开元贡”有“角弓,毵,酥,拒霜荠”。太平寰 宇记卷三十七载夏州土产有“角弓,毡苏,麻布,羊马,髓,苣霜荠,有乞物 鱼,葱味辛”。所以自居易诗云:“灵夏潜安谁复辨,秦原暗通何处见。郎州驿路 好马来,长安药肆黄蓍贱。”o 只有朔方地区为唐所有,则长安平安,北面的良马、 o ( 清) 顾祖禹撰,贺次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陕西方舆纪要序,中华书局2 0 0 5 版 。全唐诗 卷四百二十六城盐州 1 3 药材才可畅通无阻地流入都城。 朔方地区的采盐业,汉时已有记载,至唐代更为发达。新唐书卷五十四 食货志四载:“唐有盐池十八,井六百四十。盐州五原有乌池、白池、 瓦池、细项池,灵州有温泉池、两井池、长尾池、五泉池、红桃池、回乐池、弘 静池,会州有河池,三州皆输米以代盐。安北都护府有胡落池,岁得盐万四千斛, 以给振武、天德。”全国盐池十八,朔方地区独占十二。 在唐代,朔方地区的农业也有了长足进步。远至战国时期,为了争夺,保有 这一水草丰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区,政府便开始有组织的在朔方地区移民。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云:“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裴驷集解: “徐广日在上郡。张守节正义认为今延州服施县也。”战国时期赵国 势力未南下至延州,中山王应迁往朔方地区。秦统一后,“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 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徙谪,实之初县。”回又“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 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充之。” 秦二世时,因中原大乱,“戍民远者皆复去”,匈 奴“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武帝元朔二年,派卫青北击匈奴,取河南 地,并以河南地为朔方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囝。元狩四年( 前1 1 9 ) ,“关东 贫民徙陇西、北地、两河、上郡、会稽七十二万五千口。”这些移民应该从事农 业生产。在唐代,其地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农业的发展,这首先表现在 农业人口的增长上。有唐一代,虽未有明确的前后期的人口变化的数字,但唐代 朔方地区州县数已远超前代是不争的事实,这当是人口增长的表现。天宝元年割 胜州之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及麟州新置新秦县,据冻国栋先生考证,均是当 地人口增长的反映 。另外,迁入的游牧民族很多也开始从事农业。北史卷九 十六稽胡传就有居于朔方地区的稽胡“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桑蚕,多 衣麻布”的记载。贞观十三年( 6 3 9 ) ,唐封阿史那思摩为可汗,允其北归,诏日: “今岁月已积,年谷屡登,众种增多,畜牧蕃息,缯絮无乏,咸弃其毡裘。菽粟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 汉书卷六武帝纪 汉书卷六武帝纪 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大学h ;版社1 9 9 3 年版 有余,靡资于狐兔。便可复其故庭。” 提倡其经营农业。突厥默啜可汗曾向唐政 府求种子,农器雪,虽不见的真正推行,但也反映出游牧民族对农业文明的向往, 尤其是在唐王朝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明面前。入居内地的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 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被安置在羁縻州的游牧民族更是如此。唐政府在朔方地区 有大规模的屯田。据唐六典卷七屯田郎中记载,凡天下诸军州管屯总九 百九十三,其中朔方二百四十四屯。新唐书卷五十食货志:“唐开军府以 扦要冲,因隙地置营田,天下屯总九百九十二司农寺每屯三十顷,州,镇诸军 每屯五十顷。:然振武、天德良田,广袤千里元和中,振武军饥,宰相李 绛请开营田,可省度支漕运及绝和籴欺隐。宪宗称善,乃以韩重华为振武、京西 营田、和籴、水运使,起代北,垦田三百顷,出赃罪吏九百余人。给以耒耜、耕 牛,假种粮,使偿所负粟,二岁大熟。因募人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 亩,就高为堡,东起振武,西逾云州,极于中受降城,凡六百余里,列栅二十, 垦田三于八百余顷,岁收粟二十万石,省度支钱二千余万缗。”据史书记载,娄 师德曾在河套地区屯田国,盐州,夏州也曾兴修水利固,丰州地区也有大规模的屯 田 ,夏州地区甚至有耕牛疫死而影响农业的事情 。农业的发展得力于便利的灌 溉条件,由于唐代水土流失不像现在这样严重,水资源相对充裕丰富,据新唐 书卷三十六 五行志三,甚至有“丰州河清”的记载,故农业得到大力发展, 灵州甚至被时人称道为“塞北江南”o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载夏州赋有“麻, 布”,可见当地农业的发展状况。故( i b 唐书卷九十三唐休瑕传才有:“朝 议欲罢丰州,徙百姓于灵、夏,休璩以为不可,上书日:丰州控河遏贼,实为 襟带,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田畴良美,尤宜耕牧。隋季丧乱,不能坚守, 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乃以灵、夏为边界。贞观之末,始募 人以实之,西北一隅,方得宁谧。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 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 朔方地区的交通,也是很早就非常发达。秦统一六国之后,修建了从云阳( 今 全唐文 卷六封怀化郡王李思摩为可汗诏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 旧唐书卷九十三,新唐书) 卷一百八娄师德传 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 费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卷入二百网十五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上良吏传 全唐诗卷五百六十六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1 5 陕西淳化县北) 至九原( 今内蒙古包头西) 的直道。唐代交通,更为便利,新 唐书卷四十三下载:“其后贞元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入四夷, 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记。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三日夏州塞 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日中受降城入回鹘道,”贾耽所记七条道路,两条就 在朔方境内。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三:“居诲记e l :自灵州过黄河,行三十 里,始涉沙入党项界,渡自亭河至凉州,自凉州西行五百里至甘州。西 北五百里至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经吐蕃界。” 可知朔方之北有贯通东西之大道,从大同经朔方单于、夏州、灵州而至凉州,将 西域与河东联系起来。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南北向经朔方地区的有三条 干道:西道,从长安起,经邻州,经原、泾路或庆、宁州路至灵州,丰州,北渡 河至西受降城;中道,从长安起,经坊州、郎州、延州、夏州、丰州,北渡河而 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