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经济改革姓名:高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任暟20040501内容摘要在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力基础上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 经济结构,在这个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上 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 意识形态四种社会因素的总和,构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即社会形态。 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 的,它旨在通过对社会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矛盾运动的剖析,来揭示人 类社会历史纵向发展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指出社 会形态演进最一般的规律。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对社会历史 的多维度透视,包括:以生产力、技术手段为标准划分历史为四阶段 的观点;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划分历史为五阶段的“五形态说”;以社 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为标准谢分历史为三阶段的“三形态说”。虽然 三种划分历史的角度不同,但是都离不开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基础,且这些划分标准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社会形态理论 的根本内容。进一步,论文揭示了马克思虹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证了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道路是 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是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的辩证 统一。而马克思这些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进行 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定位,而且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改革实践也有 着现实的指导意义。abstractthe蛐of all kinds of econornical relations b踮ed onecial social materialpmductive forces fornls social economical s打uctureon也e dractical base of economical s协lctilre,laws,political supe吲ncture aild social ideology,n锄ely, me sum of 4 social elernents of productive forces,relanons of production,polmca王supers加jctllre aild social ide0109y are established,which f0皿 a social organjsm,namely,social modeone of historical ma_矧alism,social modes meory was established by marx arld engels firstly p蚶mg it on也e b嬲e of sociaisnuctiires researchit aims to open out tlle illllerem aild certain relations of hjstory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me connict of social elements,aild at 1踞t it can dn柳ageneral law of socie够tb mad【,society is a complex system whose hjstorical periods can be divided by di航rent mea工ls11lis is m呱s perspec如e ofmulti一1atitude on social history,which血cludes:ttle 0pinion of 5 modes which divides history a11d has relations of pmduction as standards;也e opinion of 3 modes which divides history a11d h鹊me social main body_m姐s development state asstandardsthou曲nle 3 perspectives on hjstory division are difrerent,a11 of themcan not part f如m tlle fundamemal b韶e_social production forces,a11d the 3 division standards complemem one a110mer d印endent on one allomer aild commoilly fom血ndamental contem of social mode也eoryfunhemlore,t11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metllodology meailing of marxs opiilion on socialdevelopment lawssocial development is骶dialectical llili够oftalliing、vith lawsand talliing谢也aim;social development way is t11e dialecdcal unity of nle lantude of main body and thc 1atitude of subjectmarxs opiilion on social development laws h船practical meailings to our coun仃ys economical refonning pr扯tice of social challging stage姐d is use血l to posidon ourselves during me social ch缸ging gtage吼d supply也eoretic guide to tlie refonn d嘶ng吐le昭lge of socialist changing马克愚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雷转壅期的经济改革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经济改革引言现代化意味着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为人类对物质富裕、政治 民主、社会公正、发达的科学文化和高水平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向往。现 代化运动开始于17、18世纪的西欧和北美,然后扩及其他欧洲国家,并在19 世纪传入南美和弧洲,一些较早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大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已 经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20世纪中叶,随着亚非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兴 起,一些亚非国家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也先后开始了现代化运动。虽然这些 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与先发展国家之间已经有了较大的差距,但这些“欠发达的”、 “发展中的”、“落后的”、“前现代的”国家如今也正在努力地奔向现代化。可 见,现代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普遍的世界性潮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 国也开始了迈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指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性变化,它以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关系的变革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利益、社 会阶层的分化和重构,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产生了一些矛盾冲突。如何看待 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并以此作为社会转型 期经济改革实践的方法论,指导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一直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更 新着内容和形式。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以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无产 阶级革命导师,都为阐释、运用、发展、完善这一理论作出巨大贡献,使之为 指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实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马 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并且其中一些方面已经成为理论界 研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历史分期理论的多维度透视、对所有制的可跨越与 生产力的不可跨越的辨析、对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体全面发展关系的论述等 研究,更是方兴未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以社会发展马克愚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国转罄期韵经济设革 史作为自己研究对象,它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密切相连。列宁曾明确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中,骶使有七十个马克思也不 能够把握住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的总和;至多是发现这些变化的规律,在 主要的基本方面指出这些变化及其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在不同时间和地点, 关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何看待这 些观点,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同时,马克思、 恩格斯逝世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 对新的变化、新的课题,寻求答案的只能是我们自己,而不能推于前人。我们 要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保持这种创新思想,才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改革,是新形势下的全新 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好新时期的占有、交换、分配三 者的关系,马克思当年的经典论述中并未有直接论述。因此,我们要敢于创新、 善于总结,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指导下,探求出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道 路。本文拟将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划分社会形态的多重标准、研究社会形 态理论的方法、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改革中出现的 新现象、新问题,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关系变革两个层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经 济改革作初步探讨,形成一些关于当代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的新认识。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3l页2马克恩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经济改革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多维度透视人类社会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系统。社会形态是一个反映社会整 体特征的社会历史范畴,它研究的是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以及社会结构。 马克思认为,在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力基础上的各种经济关系总和构成了社会的 经济结构,在这个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上层建筑和 社会意识形态,即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四釉社会 因素的总和,构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即社会形态。马克思不仅用这一范畴来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而且还用它来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阶 段及其规律,因此不了解社会形态范畴,就不会懂得人类社会、更不会懂得人 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是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他又对市民社会进行了初步的政治经济学的解剖,提出国家和法以及宗教、 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表现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 遍规律制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思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 完全无视现实基础的唯心史观,并在以往的基础上,第一次对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及其辩证关系做了科学的表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 经济基础,二者辩证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运动规律的提出,为社会形 态及其发展规律的原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 济基础是社会形态理论的内容和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准,社会形态还包括与 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只有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联系起来考察,才能 了解社会形态的全貌,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 发展理论。进一步,马克思还认为社会形态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多样性与 统一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或不同 的视角,来划分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社会类型,这即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 多维度概括。例如,可以根据社会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马克思鹌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转壁韵的经济改革 业结构为标准将人类社会划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智能 社会等社会技术形态;可以根据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将社会发展史划为: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 是其第一阶段);还可以根据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一 一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演进的社会形态;还可 以根据社会的经济体制划分为;自然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产品经济 社会三阶段。对此,我们将展开论述,以探求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精髓,用 以指导转型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一)以生产力、生产工艺技术手段划分的社会阶段马克思在1857年8月写的导言中曾使用“畜牧民族”、 “渔猎民族”、“农业民族”、“商业民族”。等概念,包含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或商业社会)划分的思想。马克思在1857一1858年写的经济学手 稿中,引用了詹斯图亚特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一段话,其中谈到了“非 工业国”概念和“工业社会”这一概念。恩格斯在1882年9月23日致马克思 的信中说:“我们建议用资产阶级社会和工业和商业社会这样的说法来 表示同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虽然前一种说法更多地是指这样一个事实,即资产 阶级是经济阶级”,“而商业和工业社会这个说法更多地是专门指这个社会 历史阶段所特有的生产和分配方式。”。这里的“工业和商业社会”更多是从技 术角度而言来表述这一阶段社会的。所谓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机构 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经历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这就是对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 我们还可以从社会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工艺技术 手段的不同来划分历史阶段。例如,石器时代,人们靠捕鱼狩猎为生,主要的 产业是渔业和狩猎业,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为渔猎社会。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农耕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了主导地位,我们可以称之为农业马克思恿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m9一in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l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39一140页4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经济改革 社会。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机器大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 了主导地位,因此称之为工业社会。随着社会进入了电子时代,智力因素和信 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日益成为主导力量,“知识密集型产业”和“信 息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可以将 这样的技术形态称之为“信息社会”。进一步,每个社会形态同样又可以分为不 同的小阶段。例如以纳米技术和纳米产业在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的纳米技术社会,以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在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的“生物社会”等。对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关系我们要辩证的认识。首先,经济社 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有相吻合的一面。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因而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基本标志的技术社 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性质为基本标志的经济社会形态的物质技术基础。对此, 马克思曾有过经典的论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 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而列宁同样十分赞同克尔曰扎诺夫斯基的小册子俄国电气化的基本任务中所用的题词:“蒸汽时代是资本主义的时代,电气 时代是社会主义的时代。”。其次,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也有不相吻合的一面。虽然生产力决定 了生产关系,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决定作用绝对化。生产关系除受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决定之外,还受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社会传统、社会 革命、科技革命等。一种原有的生产关系能否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虽然归 根结蒂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但同时还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激化程度的制约和影响,在阶级社会里受阶级矛盾、 阶级斗争、阶级力量对比状况的制约和影响。由于上述种种情况所造成的生产 关系容纳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伸缩性的制约和影响,而造成的这种经济社会形态 与技术社会形态不一致的情况,在一系列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打开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 错综复杂的图景;在相同的技术社会形态的基础上,不同的国家虽然拥有相同 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工艺技术手段,然而它们的生产关系性质可能是不同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r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8页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3页马克愚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国转型葫的经济改革 因而可能形成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例如同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就属 于这种情况,生产力水平相似却处于不同的生产关系之下;在不同技术社会形 态的基础上,不同国家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又可能是相同的,因而可能形成相同 的经济社会形态,如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就属于这种情况: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即技术社会形态较高的 国家,其经济社会形态可能处于较低的阶段,而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 国家,即技术社会形态较低的国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经济社会形 态又可能处于较高的阶段,如当今中国的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 国家相比,差距还不小,但这些发达国家仍然停留在资本主义阶段,中国却已 经进入了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尽管它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我们可 以看到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技术社会形态和经济社会形态既有相吻合的一面, 也有不一致的一面。(二)以占有关系、所有制形式划分的社会阶段1、“五形态说”的提出及其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诞生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所有 制的方面将社会历史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古代的所有制、封建的所有制、资产 阶级的所有制以及共产主义。这是“五形态说”最早的雏形。其后马克思在雇 佣劳动与资本以及共产党宣言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1859年,他在序言中对社会形态演进规律做出了进一步经典性论述:“大 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 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对此需要指出的是,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五阶段 是马克思的观点,而将其明确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则是斯大林。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历史分期的出发点是生产的分工,他说: “一个民族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的水平,最明显的表现于该民族的民族分工的发 展程度,而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所 以作为第一种所有制的部落所有制的一般基础只能这样说明,“它与生产的不发 达阶段相适应,当时人们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o第二种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杜,1995年,第6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明69页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国转垄期的经济改革 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扩大了原有的奴隶劳动, 分工已经比较发达,生产进一步发展。第三种所有制形式则是封建的或等级所 有制。这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基础是:“小规模的粗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业式的工 业”,“在农业中,分工因土地的小块耕作而受阻”,“在工业中,各业手工业内 部根本没有实行分工,而各业手工业之间的分工也是非常少的”。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扩大,大工业也诞生了。马克思 与恩格斯把视线放到他们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现实,这也是第四种所有制:“在大 工业中,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是大工业的产物,这种矛盾只有在大 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也“只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所 有制”。所以共产主义把迄今存在的生产和交往所产生的条件看作是自己的条 件,它在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它将为联合起来的个人“创造各种物质条件”。从表面上看,“五形态说”只是所有制形式的不断更替,而本质则是一种历 史辩证法的展现:“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桎梏,它们在整个历 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 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 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有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 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的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 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这里的“交 往形式”是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早期的一种说法,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辩证关 系的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的推动,由此可以看出“五形态说”自身内在的科学 性。它把世界历史的发展看作一个统一的过程,从各民族的发展的共性或者统 一生来预测了人类社会的未来。自从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 张,各个民族的发展已经不能再孤立进行了。人类社会日益形成了一个熬体, 任何民族的前途都紧密相连。因此,必须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范围来考察各民族 的历史。“五形态说”的合理性体更多的体现在是从宏观性、统一性对人类社会 发展而加以认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l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杜,1995年第10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3一124页马克恩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国转銎期的经济改革2、对“五形态说”的反思马克思、恩格斯的“五形态说”,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标志着 用所有制的基本性质、结构、形式及其演变过程来把握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和社 会形态所有制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必要性。所有制问题对整个社会形态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所有制变革是社会变革 的前提,所有制形式的依次更替也就是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人类社会发展的 历史证实了马克思的上述看法,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确是取决 于所有制关系的根本变革。不过,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并没有明确制定出五形 态图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的思想作出 相当明确的概括的是斯大林,这就是著名的到今天还在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五 阶段公式,自斯大林把它概括上升为各国所普遍适用的“五形态”(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图式以后,它一直 是共产国际对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模式。斯大林排除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形态研究中的逻辑与历史相统 一的辩证法,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做了单线论、直线论、单一图式论的形而 上学地理解。首先,形而上学地理解“五形态说”的第一个表现是单线论。马克思曾对 五阶段“公式”做了严格的地域限制,换言之,超出一定地域,它就失去了效 力。所以当他写作序言时,开始把亚洲列为考虑对象时, 就不再用“五形态”图式来表述了,而代之以“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 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连续演进的几个时 代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而告终。”o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含义是什么,到目前仍是在争论之中,仍然是马克思社 会结构学说的“历史之谜”。它表明马克思这一时期已经不再简单地把“亚细亚 生产方式”看作是社会发展序列中的独立性的、地域性的完全特殊的社会形态。 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转述“五形态说”时,没有注意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把西欧社会历史的发展图式夸大为东西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页马克恩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国转型觏的经济改革 切民族发展的图式,从面抹杀了各民族和各地区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复杂性、 多样性。现实的人类历史发展并不是单线论的图式,无论是亚欧,还是非洲、 美洲的发展都不同于西欧的“五形态”的历史模式。其次,形而上学地理解“五形态说”的第二个表现是把历史看作五种社会 形态依次相继的直线式的演进过程,并对历史发展的跳跃性、跨越性完全否定。 然而,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却看到许多历史跳跃的发展画面:处于原始社会的日耳曼人在公元5世纪向罗马迁移的过程中,未经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进入封建社会阿拉伯民族在对外扩张中,一跃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15世纪以后,欧洲人们大量迁入北美,建立的美国掠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基于对历史发展的跳跃性和继承性辩证统一的认识,马克思回答了俄 国民粹派就俄国公社可否嫁接于共产主义的询问,在对国内外的一系列条件的 假设下,提出了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这一设想对于我们认识处于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诸多闯题,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再次,形而上学地理解“五形态说”的第三个表现是将图式唯一化,排斥 马克思其他社会形态演进图式。而实际上马克思依据不同的标准,建立了多种 历史分期模式。这些图式之间功能不同,相互补充。例如:当侧重于生产力角 度谈社会形态时,马克思指出,以手推磨为基础产生的是农业社会,以蒸汽机 为基础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在侧重于生产劳动合作关系并结合利益关系为 依据时,则建立了自然经济市场经济时阅经济图式:丽关于西欧社会 历史发展的五阶段的划分,则是侧重于财产的占有、所有关系相继经历的五个 阶段,而财产的占有、所有关系都是处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表层 的,最具有多变性。在特定的生产力、生产劳动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存在着多 种财产占有、所有关系的可能性,从而除了西欧社会,其它国家、民族可能并 不存在这五种形态前后相继的历史过程。斯大林的错误在于仅仅把生产关系局 限于占有、所有关系,把社会历史“五形态”图式当作唯一。把社会历史的发 展界定为一部所有制形态的演变史。马克恩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经济改革总之,“五形态说”是一种从人类历史整体性、宏观性的角度进行历史分 期的模式,它对人们宏观地把握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世界各国、各民 族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发展的道路也不同。若把“五形态说”模式化就会犯 教条主义的错误。(三)以社会主体发展的状况来划分的社会阶段1、“三形态”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在资本论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依 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产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 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 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的交换,全面 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 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 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在这里马克思根据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 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这三种社 会形态是分别由三种宏观经济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时间 经济)所决定的。换言之,以这三种宏观经济形式为基础,形成自然经济社会、 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在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这两个三种 社会形态的序列是内在一致的: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 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产品社会。所谓“三大形态”的 划分方法,就是指这两种内在统一的序列的社会三大阶段的划分。第一大形态是指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形态,这是人类进入人的依赖性 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性在于原始的“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赖”,于是形成原始社会的“家庭、氏族、公社”及 其成员的依赖关系,后来进入古代共同体、封建制度历史时期,形成各自相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10马克憨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营转墼期的经济改革 应的人的依赖关系,目的是“直接地从自然界再生产自己”,靠群体的力量,索 取生活的必需品,维持生存的需要和种的繁衍。人类第一大社会形态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原因在于生产力的极其低下所 决定的,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决定人们只能在自然发生的“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 地点上发展着”。因此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只能是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自然经 济在第一大经济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第一大形态经济领域的表现必然反映到政治领域,而在政治领域又表现为 权力分配:统治与服从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最初也是完全自然产生的。后来, 阶级出现后,具有了政治性,表现为剥削关系与被剥削关系、统治阶级与被统 治阶级的关系,在社会历史上表现为“家长的、古代的、封建的”几个社会统 治形式。由此看到,在同一经济形态(自然经济)下,也可以存在着不同的政 治制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第二大形态是人类社会进入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它与第一大形态相比 较,有二点不同:一、基础不同。第一大形态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也就是以 物力或财力的依赖为基础。二、社会再生产中“交换”的地位不同。在第一大 形态中,也存在着交换,但只是附带性质的,不能对整个社会经济起决定作用。 自然经济多是自给自足,没有交换,其生产也能进行。但在第二大形态中,商 品交换具有普遍性,没有交换,生产无法进行,即一切劳动产品、能力、活动 都要转化为交换价值或货币,都能进行相互交换。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普遍 的依赖关系和社会联系只能通过交换为媒介来实现,这样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不再直接表现为生产中生产者之间人与人的联系,而是通过交换劳动产品,表 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人与人本来直接的关系,现在需要通过物来表现。同时不 仅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而且人的能力也转化为物的能力,即代表财富的 货币。商品经济时代,看一个人的生产能力大小、自我价值实现的情况,不是 看他生产出来产品多少,更重要的是看这些产品能交换多少价值量,即货币量。 由此可见,在第二大形态下,人的关系转化为物的关系,集中表现为货币关系: 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集中表现为货币的力量财力。第二大形态中,由于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社会 经济由封闭的自然经济转为开放式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人依靠物力,增加了马克思韵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经济改摹 自身独立性,摆脱了人对人的依赖性,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社会统治也由专制 统治转变为民主政治,历史向前大大的进了一步。最早进入第二大形态的社会是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也正是以资产阶级社 会为模本来分析第二大形态社会特征的。但我们不能把第二大形态与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划等号。因为商品经济的共性只不过是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个性而 表现罢了。正如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也只不过是第一大形态自然经济里的一个 表现形式而已。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什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没达 到一定程度的今天,仍然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也应有社会主义自己 的商品经济形式。第三大形态是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它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 上的社会,这是第三大形态的显著特征,也是第三大形态的总体水平的集中表 现。从人自身的个性发展进程来看:第一大形态是人的依赖性社会,第二大形 态是人的独立性社会,第三大形态是人的自由性社会。在这里,人的自由性表 现如下:其一,马克思指出第三大形态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这表明第三大形态不同 于存在阶级的第一大形态(除了原始社会)、第二大形态。第三大形态不存在阶 级,自然不存在阶级差别、阶级压迫,人类社会进入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阶段。 其二,马克思指出,第三大形态的生产力达到了高度水平,并且集中表现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全社会的“全面的能力体系”。 劳动者不仅体力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是脑力、智力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得 科技不断得以进步,从而社会财富的源泉将充分涌现出来。在第三大形态中,联合体的生产好似直接的生产,即社会需要什么就生产 什么,不再是间接生产,于是商品经济消失。虽然存在着交换,但交换已不是 第一形态下的满足生存的交换,也不同于第二大形态下的为追求货币的交换, 而是为所有成员全面发展而进行的交换。由于政治上的无阶级、经济上的高度 发达,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才得以实现,所以说第三大形态是人的自由性社会。2、“三形态”理论提出的意义首先,“三形态”理论的提出,完善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马克思“五12马克愚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亘转型期的经济改革 形态”理论是从历史规律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指导和粗略的 框架,把人类社会区分为不同的各个社会形态,使其在质上区分开来,而“三 形态”理论把五种社会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寻找不同社会 中的共同点。在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总进程时,既要用“五形态”理论考 察,又要用“三形态”理论考察,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才是马克思的全面、完 整的社会形态理论。一方面,“三形态”理论与“五形态”理论是两个具有独立的演化进程的社 会形态理论,它们在结构特征、划分标准、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和“演变阶段 的跨度”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这两个理论中任何一个都不可能离开对方对 自身的规定性而去规定对方,同时其中任何一个也不会由于对方对其的规定而 失去自身的发展程序。另一方面,“三形态”理论与“五形态”理论通融互注, 相辅相成,都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说明社会经 济形式更替的客观连续性和不可超越性,而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则说明任何一 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都依赖于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且都依赖于一定的物 质条件的准备。因而只有两者的相互联结,相互补充,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的两种社会形态学说,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真正理论,都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 形态演变进行科学分析而得出的正确结论。二者相互联结,相互补充共同支撑 起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其次,不同的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前的各社会形态存在于同大形态之中, 表明各个社会形态除了不同的一面外,还有相同的一面,正是这种共同的一面 把它们统一在同一大形态之中。如处在第一大形态的各个社会形态,存在共同 的物质技术基础手工工具、共同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共同的政治关系阶级专 制(除原始社会外)。在第二大形态中,存在共同的物质技术基础即以机器生产 为主的社会化大生产、相同的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阶级民主、平等、自由。这些共性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不同属性。这是认识国情、 认识世界政治经济关系不可忽视的理论依据。因此,在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时, 既要把握不同社会形态的区别,又要把握不同社会形态的共同点。再次,运用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有利于我们认清和把握我国国情。众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经济改革 所周知,第二大形态社会是以机器为主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广泛的市场经济 和与之相适应的阶级民主、平等、自由为特征的社会。我国的现实是生产力总 体水平比较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总体水平刚刚进入第一和第二形态 的过渡阶段,除了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发达之外,大部分地区、行业仍处于第 一形态的自然经济形态水平。商品经济刚刚发展起来,更谈不上第三大形态的 产品经济(时间经济)了,我们这个时候只有好好的补“商品经济”这一课, 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 真正的实事求是。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二个既区别又联系的概念。 虽然二者都是指同一类的经济现象,但内涵上却不同。商品经济是从产品是否 通过按等价交换原则而进入消费界来界定经济过程,而市场经济的概念则要深 入的多,它是从整个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结构的变 动途径这一角度来界定经济过程的,这基本上是自资本主义产生以后才出现的 事情。3、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多重标准辩证统一 马克思的不同历史分期模式是从不同视角对历史的透视,它包括以生产力、技术手段划分的社会阶段;以占有关系、所有制形式划分的社会阶段;以社会主体发展状况来划分的社会阶段。虽然马克思观察历史的着眼点不同,划分历 史阶段的依据不同,但三者具有统一性。以生产关系为依据划分社会形态的“五 形态”理论明确把历史分为前后相继的五个阶段,“三形态”理论的着眼点是人 的发展状况,但并没有脱离对一定的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或所有制的考察, 而且以此为基础。最终归结为一点,还是离不开以生产力、技术手段的为最根 本的依据划分历史阶段。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是把社会关 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水平,因而“才能有可靠的根 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来说是生产力借以发展的形式,而生列宁全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0页14马克恩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国转銎期的经济改革 产关系的总和又是构成国家和法以及其它观念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的 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更。在人类历史的发 展长河中,所有制形式是核心,生产力发展状况(主要是生产技术手段)和经 济形式是基础,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经济形式相对所有制形式更为根本,它们的 依次演进大体上决定了所有制形式的一般发展。但是,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却可 以反映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形式。这一社会形态的基本立场充分体现 了马克思始终坚持的唯物史观观点,体现了马克思坚持把社会物质生产作为社 会系统的真正基石。(四)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五十年代,当东方各国还处于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东方的无产阶级还没有 产生和形成,并且各国还没有任何革命迹象时,在对印度殖民地的情况研究之 后,马克思认为,英国等殖民主义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有利 于东方社会的进步。尽管马克思这时候已经看到了东方社会的特殊性,但他仍 然认定东方社会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说过:“古老民族的矛盾对我们个 人而言时多么难受,但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应有权与歌德一起高唱。”。但到了马克思晚年,马克思所预言的欧洲革命风暴迟迟未来东方社会的 民族革命却方兴未艾。马克思开始把视线转向东方,在系统地研究俄国土地关 系和社会政治关系发展状况之后,他认识到东方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展的 全部复杂性就在于它实际上已经无法重复西方资本主义曾经走过的路。这时候 马克思开始反对用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作为唯一路标来衡量东方社会的发展、 反对把世界历史简单看作欧洲模式的复印,开始突破原有的西欧式道路思维, 更多的把目光放到了东方,开始以科学求实的精神求索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 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具体如下:1877年11月,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说:“为了能够对俄国 的经济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我学了俄文,后来又在许多年内研究了和这个问 题有关的官方发表的和其它方面发表的资料。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 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s当代中国转型朝的经济改革 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对此, 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假如俄国想要遵照西欧各国的先例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 家它最近几年已经在这方面费了很大的精力它不把很大一部分农民 变成无产者就达不到这个目的;而它一旦倒进资本主义怀抱以后,它就会和尘 世间的其它民族一样的受那样铁面无情的规律的支配。”。1881年3月8日在几易其稿之后的致维伊查苏利奇的信一文中, 马克思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圆1882年1月21日马克思 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再次涉及到俄国社会发展问题,指出: “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制形式,是能够直接 过度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制形式呢?或者相反,它必须经历西方的历 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唯一的答复是;假如俄 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 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经过以上一系列的讨论,马 克思得出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俄国是可能实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的。作 为马克思晚年重要的思想,跨越理论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总体的把握与分析。首先,跨越理论的条件分析。马克思指出俄国进行跨越必须具有一定主客 观条件:客观上,一方面在国内,“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 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因此具有“比其它还处于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 家优越的因素。”。另一方面,在国外“俄国不是脱离世界孤立生存的”它和“控 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主观上,要实现跨越,还必须有俄国社 会的领导力量和参与这一历史活动的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公社“在现实 形式下事先被引导到正常状态,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景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鸡泽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农用车远程监控系统研发与维护服务合同
- 2025版安防监控中心视频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服务协议
- 2025年度电力系统安全检查工程承包合同样本
- 2025版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度车辆租赁平台与车主合作共赢协议
- 2025年度原木木材贸易代理服务合同
- 2025版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合同模板
- 2025厨师创业扶持与合作开发合同范本
- 《智能建造概论》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妇科常规手术器械处理流程
-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全套 第1-12章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前瞻
- 中职语文-病句修改专题复习【公开课】课件
-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指南课件
-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说明文20篇(含答案)
- DB21T 3515-2021 灌注式复合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监理制度
- (研究生)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ppt教学课件(完整版)
- 二手农业机械转让合同
- 眼的生物化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