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 古诗四首.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 古诗四首.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 古诗四首.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 古诗四首.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 古诗四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四首教学目标:一、朗读并熟练背诵四首诗歌。二、学习并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三、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四、掌握每首诗中的名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诗歌的内容,熟练背诵。二、理解并积累名句,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四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为熟读成诵做好准备。查阅资料,了解这四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备课堂上交流。教师:搜集与这几首诗歌相关的各类资料,制作实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首先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总体感知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那些表现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最后在学生基本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巩固学习效果。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由来已久,漫步在古诗苑中,许许多多的爱国诗篇让我们感动,今天我们就学习欣赏几首爱国佳作。1、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学习情境整体感知一、感知课文:(1) 教师放诗歌范读录音。(2) 指导学生识记下列生词:烽火 簪 后庭花 轮台 夜阑 寥落 惶恐 汗青教师明确要求:1、熟读这几首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对难理解的字词句做好符号标记,便于在合作探究时解决。二、理解诗歌的意境:1、 分组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境。2、 教师指导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问题。3、 全班交流,理解这几首诗歌。三、内容浅析:学生积极探讨,教师略作点拨,然后明确:1、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2、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诗写秦淮月夜,朴朔迷离,酒家夜市繁荣,弦歌处处,而世风日下,花天酒地歌舞沉迷已成风气,商女只知清讴娱客,岂知前朝亡国之鉴?诗之警策之处在不知与犹唱的对比。诗人以冷眼看时事,以醒目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这样在人们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地酿成的。人们脚下的金陵古城,就曾见证过多少这样的亡国故事啊!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烟笼寒水月笼沙,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夜泊秦淮近酒家。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商女不知亡国恨,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曾任建康通判等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有放翁词一卷,又渭南词二卷。全宋词存词一百四十余首。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山阴(今浙江绍兴)骤起一场风雨,震响了僵卧孤村的六十八岁诗人的心弦。在此前二年他以“嘲弄风月”的罪名被弹劾罢官,归隐于山阴三山故居,但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此刻诗的灵感又随风雨同至。诗中强烈的报国感情、豪迈的诗风,使人读之足可“发扬矜奋,起痿兴痹”(姚范援醇堂笔记)! 当时诗人境遇不佳,罢官时两袖清风,归居后祠禄亦时有中断,故曾有薪米偶不继戏书诗;经济上捉襟见肘之外,尚心力交瘁,时常卧病。当他“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语),仍发出高亢之音。“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朽;“村”而“孤”,处境亦沉湎于一己之否泰荣辱而顾影自怜,他仍“杜门忧国复忧民”(春晚即事);其二,“老病虽惫甚,壮气复有余”(夜读兵书),诗人“不自哀”是对复国大业仍充满胜利信心。“不自哀”以“僵卧孤村”来反衬,更显得其志坚定不移。4、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自己的话说: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1、听录音,注意正音,把握朗读节奏2、做笔记3、学生自主阅读4、分组疏通文意5、班上交流6、当堂背诵诗歌1、 字词积累2、 文学常识积累3、 训练阅读和感知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时过渡语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四首诗歌的意境,接下来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研讨。研讨赏析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中的颈联。“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了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叹零丁。 赏析: 此联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的第三联。两句诗分别对第二联的两句作补充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达忧愤之情。前句追忆过去,诗人自赣州起兵,经惶恐滩北上,后来又兵败江西,经惶恐滩退经福建,此时国势危在旦夕,因此说“说惶恐”,以表对当时时局的忧惧不安。后句慨叹眼前,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两句诗今昔体验交错,诗人百感交集,而这一切又因国家危亡引起,诗人出于忠贞报国,其悲愤之情自然难以名状。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 此联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的尾联。两句诗留传千古,历来为人们所传涌。诗句流露的感情慷慨激昂,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出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血性精神。全诗也因此两句作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这两句诗句面上的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为本诗名句。商女本指卖唱的歌女,文中引伸为醉生梦死,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后庭花为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这两句诗借用歌女唱后庭花一事,批判了不关心国家命运,只顾自已骄奢淫逸的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但又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1、分组讨论2、总结归纳3、记笔记1、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体验反思如何理解过零丁洋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12名同学发言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能力拓展延伸1、中国古代有许多有名的爱国诗人及爱国诗作。你想一想还有哪些?畅所欲言屈原、陆游、文天祥、于谦、龚自珍等。2、爱国诗作赏析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爱国的诗人,他们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人民,他们在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非常感人。我最喜欢一首爱国诗,那就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写给儿子的一首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请同学进行分析。小祖先讨论,选出代表发言。赏析参考:陆游在诗中对儿子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有朝一日,我们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了中原,在家里祭祖的时候,不要忘了一定要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我你们的父亲。这首诗写出了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去的国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感深深地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