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熊希龄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从维新变法,到 出任民国第一位国务总理,到脱离官场从事慈善济世,到抗日救亡, 堪称爱国人士中的佼佼者。在内忧外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他怀 着一颗“富国强民”的赤字之心“尽力于国家和社会”,在襄办湖南 新政,创设学堂和报馆,创办实业,筹划东北善后,帮助清理财政, 担任造币总办、财政总长、热河督统和国务总理职务,筹办煤油,进 行慈善救济和慈善教育等过程中精心筹划、鞠躬尽瘁、成效昭然,表 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华。作为熊希龄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 管理思想与实践在今天的研究中却缺乏系统而有力度的成果。 本研究以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和创新管理等新近管理理论为基 础,以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熊希龄 的管理思想和实践展开深入、系统的阐述: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课题的缘起与目的进行说明,并介绍相关研 究评述、写作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部分,介绍熊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早期的生活、求学 经历以及以后的实践经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探讨熊希龄管理思想 产生和形成的缘由; 第二部分,介绍熊希龄管理实践的主要经历; 第三部分,阐述熊希龄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解析其管理思想与 实践的内在统一特质; 第四部分,分析熊希龄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其影 响和启示,为我们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以及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熊希龄人本管理管理创新管理思想 a b s t r a c t x i o n g x i l i nw a sah i s t o r i cm a n d u r i n g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 p e r i o do f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f r o mt h er e f o r mm o v e m e n to f18 9 8t o u n d e r t a k i n gt h ef i r s tp r i m em i n i s t e ro f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f r o ml e a v i n g h i sp o s tt ow o r kf o rc h a r i t yt or e s i s t i n ga g a i n s tj a p a n e s ei n v a d e ra n d h e l p i n gt h o s ew h o s u f f e rf r o mt h ew a r , h ed i ds om u c ha n dw a sr a n k e d a h e a da m o n ga l lt h e p a t r i o t s a t t h et i m e o fh a l f - f e u d a l i s ma n d h a l f - c o l o n i a l i s mw h e nc h i n as u f f e r e df r o mi n s i d ea n do u t s i d e ,x i o n g x i l i nd e v o t e dh i m s e l f t oo u rc o u n t r yh a v i n gag o o dm i n dt om a k eh e rr i c h a n ds v o n g h eh e l p e dt ob r i n gr e f o r mi nh u n a np r o v i n c e ,s e tu ps c h o o l s a n dn e w s p a p e r s ,e s t a b l i s h e de n t e r p r i s e s ,a r r a n g e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f t e rt h e w a rb e t w e e nr u s s i aa n dj a p a n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o fc h i n a h e l p e dt os e t t l e t h ef i n a n c e h ea l s ou n d e r t o o kt h ec h i e fe x e c u t i v eo f f i c e rf o rm a k i n g m o n e y ,c h i e ff i n a n c i a lo f f i c e r , p r e s i d e n ti nh o tr i v e ra n dt h ef i r s tp r i m e m i n i s t e ro f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t r i e dt of i n da n dm i n et h er e s o u r c eo f k e r o s e n e ,a n dw a se n g a g e di nc h a r i t ya n di t sr e l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 w h e nh e d i da l lt h ea b o v e ,h ep l a n n e dc a r e f u l l y , g a v et h el a s tm e a s u r eo fh i s d e v o t i o n ,g a i n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a n ds h o w e do u t s t a n d i n gt a l e n t f o r m a n a g e m e n t a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h er e s e a r c ho nx i o n gx i l i n ,m o s t o f t o d a y ss t u d i e so nx i o n g x i l i n sm a n a g e m e n tt h o u g h ta n dp r a c t i c ea r e s t i l ls h o r to fs y s t e m a t i z a t i o na n dw i l d l yi n f l u e n c e b a s e do nt h er e l a t i v et h e o r i e so fs c i e n t i f i cm a n a g e m e n t ,h u m a n m a n a g e m e n t ,i n n o v a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a n do t h e rm o d e mm a n a g e m e n t , t h i ss t u d y ,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 o r yr e s e a r c ha n dc a s er e s e a r c h ,a n a l y s e s u x i o n g x i l i n s m a n a g e m e n tt h o u g h t a n d p r a c t i c ed e e p l y 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t h r o u g ht h e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 t h er e a s o n sw h yt h ea u t h o rc a r r i e so nt h i ss t u d y , r e l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 ,t h e t r a i no fw r i t i n ga n ds o m ei n n o v a t i o n so ft h es t u d ya r ep r e s e n t e di n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ea u t h o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w h e nx i o n g x i l i ni sl i v i n g ,h i se x p e r i e n c e sa b o u tl i f ea n d s t u d yw h e nh ei sy o u n g ,a n d h i sl a t e rp r a c t i c e s t h r o u g ht h e s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s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s e st h e s u b j e c t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r e a s o n sw h yx i o n g x i l i n sm a n a g e m e n tt h o u g h t c a nc o m ei n t ob e i n g i nt h es e c o n d p a r t ,t h e m a i n e x p e r i e n c e s o f x i o n g x i l i n s m a n a g e m e n tp r a c t i c ea r ep r e s e n t e d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t h ea u t h o rd e s c r i b e sx i o n gx i l i n sm a i ni d e aa b o u t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e x p l a i n st h a th i sm a n a g e m e n tt h o u g h ta n dp r a c t i c e c a nb eu n i t e dt o g e t h e r i nt h ef o r t hp a r t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s e st h em a i nf e a t u r e so fx i o n g x i l i n sm a n a g e m e n tt h o u g h ta n dp r a c t i c e ,a n dd e s c r i b e si t si n f l u e n c ea n d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w h i c hw i l lb eh e l p f u lf o ru st oc a r r yo u ts c i e n t i f i c ,h u m a n m a n a g e m e n t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x i o n gx i l i n ;h u m a nm a n a g e m e n t ;m a n a g e m e n ti n n o v a t i o n ; m a n a g e m e n tt h o u g h t l i l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 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彳安誊2 p 7 年6 月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问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i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日期:2 a 舜月日 吼叼年彦月叫 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1 引言 1 1 研究缘起与目的 1 1 1 研究缘起 选择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为论文题目,是心中已久的一个愿望。 记得十年前还在读本科的时候,周秋光老师在撰写熊希龄传初稿时, 曾请我们帮助誊抄书稿,这样一位有。忧国忧民之思,致力于改变中国 落后面貌”而力主改革、学习西方、善于管理的爱国者便在我心中留下 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十年过去了,熊希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但熊希龄管理思想研究在整个熊希龄研究中,既不成体系,也尚属罕见。 而作为一位跨越过清末和大半个民国,从事过实业、财政、行政和教育 等方面管理,有丰富管理经验,且“成效昭然”的管理者,他的管理思 想和实践很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目前却没有得到应 有的重视和发掘。 于我个人而言,选择个案进行管理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从而 以之借鉴,有益于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效益,这是一种有快乐且颇富 成就感的事情。当我对熊希龄文本、资料有了最初的把握之后,就有了 一种探究和表达的冲动。这种冲动一方面源自于熊希龄本身管理思想和 实践的魅力;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它为我不断学习和思考管理理论找 到了一个出口:管理活动为了什么,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高效的管 理应怎样做。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思考和追问,在初步解读熊希龄的 过程中,我感受到他本人对这一问题的阐释、理解和践行,同时让我的 答案也明确起来。在写作中,我将尽可能地让熊希龄关于管理的理解和 实践清晰地展现出来,让不断思考这一问题的人能够从熊希龄管理思想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和实践中得到答案。从这一角度来说,选择熊希龄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个 案进行探讨和研究,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必然。 1 2 课题的相关研究述评和本文观点 1 2 1 相关研究述评 熊希龄是我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从维新交法,到慈善济世, 到抗日救亡,堪称爱国人士中的佼佼者。但长期以来,熊希龄受到史学 界的冷落,直至上世纪8 0 年代以后,史学家林增平先生与其弟子周秋 光教授出版了熊希龄集( 上) 后,学术界对熊希龄的研究才逐渐增 多,有关熊希龄的相关研究的著作、论文和文献资料集也不断涌现。熊 希龄简传、维新济世救亡纪念熊希龄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文集、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熊希龄集( 中、下) 、熊希龄一 一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以及熊希龄传等著作相继出版。这些 成果囊括了对熊希龄本人文本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对熊希龄生平经历 的详尽撰述,也有许多对熊希龄维新思想、教育思想、实业思想、慈善 思想、理财思想等的研究和论述。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加深了人们对熊 希龄的认知和了解,有助于对熊希龄这一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和实干主 义精神宣传和弘扬,还历史人物以本来面目,推动了对熊希龄及其思想 的学习与运用。 然而,纵观已有对熊希龄的研究,还存在某些缺憾和不足,有待改 进、补充和完善。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对熊希龄的生平经历,而对其思想 的演变轨迹和丰富内容凸显不够;而且,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熊希龄 慈善、实业、教育等方面,而从管理的角度探讨其管理思想与实践,有 深度、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却仍然不多。无庸置疑,这种研究状况不利于 人们对熊希龄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熊希龄作为活跃在清末 和民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实业家、慈善 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家和平民教育家。其从事管理的时问之长。经历之多、思想之丰实为罕 见。其管理思想与实践不仅是他整个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也是准确理解其维新、济世、救亡主张和思想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 以往有关熊希龄管理思想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之予有关熊希 龄实业、慈善、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言。不但量少,而且质量也有 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主题彰显不够。熊希龄 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具体内容未能充分挖掘,根本特点和灵魂未能凸显出 来;二是这类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关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的 现有成果不多,而且系统的研究成果更加少,这些研究缺乏足够的系统 观的透视和关照。另外,熊希龄躬身力行的管理实践和追求,是一种具 有世界视野的且本土化意蕴的探索、实践和改革,是融合中西、汇通古 今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益和成功的尝试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只有从领 会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历史背景出发才能有助于我们探究熊希龄管理 思想和实践的发展脉络、特点和内容精髓,因此,研究中还应克服静态、 孤立的不良现象,重点以管理学理论为视角。积极运用比较视野、历史 意识、联系和发展观来探讨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这一命题,进而阐明 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的启示、价值和现代意义 2 2 本文的主要观点 首先,本课题认为熊希龄的管理思想是基于其家庭教育、求学经历、 爱国思想以及国外考察等因素综合影响丽形成的。主要内容既继承了我 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优秀成分。又大胆吸纳了近代西方国家管理思想的先 进理念; 其次。熊希龄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其长期的管理实践之中其科 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思想、制度为先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 重视进行严格控制的管理方法。以及注重领导者自身德行培养等等是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其管理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准确理解、科学把握其管理思想和 实践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 再次,熊希龄的管理思想与实践全面体现了以富民强国、救亡图存 为目标的指向性,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开放性,勇于改革的创新性 以及超越时代的现代性等特点。 最后,熊希龄是将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他不仅倡 导科学、高效的管理,而且自身努力践行着做一个有德行的领导者和管 理者。这种躬于实践、勇于革新、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对于今天的管 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3 研究思路与视角 1 3 1 研究思路 本课题拟从四个方面对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展开讨论和研究:首 先,在详细考察熊希龄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早期的生活、求学和工作 经历的基础上,拟从主、客观两方面探讨熊希龄管理思想产生和形成的 过程及缘由;其次,拟以时间顺序,介绍熊希龄从事管理实践的主要经 历;再次,从理论和实践的相关联的角度,系统阐述熊希龄管理思想的 主要内涵和闪光之处,解析其管理思想与实践的内在统一特质;第四, 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深入分析熊希龄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主要特点: 最后,拟对熊希龄管理思想和实践做一评价。阐述熊希龄管理思想的影 响和启示,为我国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以及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1 3 2 研究视角 本研究将以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和创新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为指 导,根据基于历史、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的原则,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 案例解剖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解读熊希龄所采取的种种管理举措,以及 这些举措背后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系统追问熊希龄 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所秉持的诸如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管理创新等思想如何支配和主导着 他本人极力倡导和推行的管理改革实践的:反过来他鞠躬尽瘁的管理 又怎样表达、践履和深化着他提升管理水平。达封。富国强民这一近 代仁人志士们内心不懈追求的目标的。本研究旨在详尽解剖熊希龄这一 个案,试图为现行管理改革以及教育管理理论的提升和反思提供强有力 的支持。 1 4 研究方法 1 辛- 将历史分析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 析问题: t 。4 2 紧密联系现代管理学理论并以此为视角,采用文献分析法。 系统深入地解读和挖掘熊希龄本人的文本以及专家翔学者对熊希龄思 想所做的相关研究; 1 4 3 广泛运用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对熊希龄 的管理思想与实践展开综合研究 t 5 课题的创新与价值 1 s 1 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将以历史学理论为基础。以管理学理论为工具系统诠 释和论述熊希龄的管理思想和实践及其现代价值,这为熊希龄研究做了 有益的补充,开拓了熊希龄研究的一个新视野,有益于熊希龄研究的全 面、系统、深入和多角度地展开。同时,本课题在探讨熊希龄的管理实 践中,不仅着眼于熊希龄的管理艺术和有效措施更重要的是又聚焦予 熊希龄作为一个成功管理者的道德素养和领导德行,这也可以说是本课 题的一个重要的创新之处。 5 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本课题在理论层面上,从历史与现实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 5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的视野,系统诠释和论述熊希龄的管理思想与实践,着力突出熊希龄管 理思想的精筒和根本特征,这无疑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于熊希龄本人及其 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是对熊希龄研究一种重要的拓展;其次,本 课题在应用层面上,既可以有效激起组织管理研究者对科学管理、人本 管理和创新管理的关注,使其持续地深入地思考和阐发科学、人本和创 新的管理理念,也可以强化研究者学科间的综合研究意识,使其以熊希 龄这一历史人物为参照,自觉审视自身的实践行为,从而提升管理的执 行力,有效地推进当代管理改革和发展。 1 6 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是,由于时间和资料的限制,本课题个案研究有余,比较研究较 为薄弱;二是,对熊希龄管理思想的案例叙述有余,论述不够的现象, 还需要在管理理论上进一步提炼和升华;三是,对熊希龄管理思想的体 系仍然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这些。希望在我今后的学习和研 究中能够得到一些弥补和完善。 2 熊希龄管理思想之成因探析 “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是与各个民族的文明史和各个国家的文化背 景相联系的”o 。1 8 4 0 年的鸦片战争,英法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 坚船利炮摧毁了没落的清帝国所设置的防线,同时也宣告清王朝闭关自 守时代的落幕。从此,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经历着“千古未有之大变局” 带来的困惑与痛楚。其中,既可以随处可见散落的传统文明,也有在腥 风血雨中不断夹带着的现代理念。1 8 9 5 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 着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步入了封 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三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5 页 6 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建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9 一 方面意味着封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管理走向没落和解体。另 一方面则意味着国家独立主权的丧失和外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源源不断 地侵袭和渗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些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独立 和国家富强。开始放眼世界寻找救国的良方,予是_ 洋务运动气。维薪 变法气搿辛亥革命”相继发生,。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一和。暴力革 命”的思想也先后出现。丽作为搿誓死许国。遑计生死”o 的熊希龄。 他既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各种轰轰烈烈的救国运动中,又在筹办教育、实 业和担任政府各种领导职务时,把目光转向了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学习 国外经验。运用科学方法,努力提升国家实力上因此,解读熊希龄管 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原因,必须从他的成长、经历开始,剖析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其管理思想形成的巨大影响,才能找到答案。 2 1 良好家教的熏陶 熊希龄,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晚年学佛,号妙通。 因隶籍湖南风凰厅,故人称熊凤凰。1 8 7 0 年,月2 3 日( 清同治九年庚 午六月二十五日) ,熊希龄出生在湖南风凰镇。凤凰镇,位于湘西土家 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群山环抱,风景秀丽,该地与贵州省的松桃、 铜仁两县相交,与本省的省府长沙却远隔千里,因为历史上。这里一直 是苗人聚居的“五溪蛮地4 。截日苗疆o 。孩提时期,熊希龄就是在这里 度过的。这片山势纵横、溪流交错的。化外之区。荒凉、闭塞和贫瘠以 及传统朴实的民风,给了熊希龄较大的影响,赋予了他纯朴厚道、善良 执着的秉性。 熊希龄自幼即接受了具有浓郁传统色彩的家庭教育。熊希龄出生在 一个行伍之家,其父熊兆祥虽是军人但他幼读私塾,知书善画,深谙 熊希龄自撰墓志铭1 9 3 2 卑。手遣件 国周较光1 熊希龄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j 麓【第l 吏 ,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事理。他从军的年代,正是太平天国起义发展之时。当时曾国藩在湖南 创建的湘军,文人治军,其部下和幕僚多系四方书生策士,熊兆祥受如 此环境和气候的熏染,自愧出身行伍,难入其流,于是一方面修养自己 的品行与学问,以潜移默化年少聪颖的熊希龄;一方面则把心力倾注到 年幼而禀赋聪明的熊希龄身上,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读书成材,出人头 地,光耀门庭。 熊家对年幼的熊希龄的家教十分得法。熊父兆祥注重对熊希龄言传 身教,潜移默化。熊希龄小时候每逢父亲看书绘画,都要被叫到旁边观 看练习,聆听训诲,所以后来也能作画o 。同时,熊兆祥对熊希龄的家 教又极为严厉。据载:当家人带熊氏出外宴会,或到亲友家,回来的时 候,父亲一定问他,在酒席上的都有哪些人,吃甚么菜,房子有多少间 这些事,起初熊氏当然答不出来,便受训斥,后来每到人家,都一样一 样的仔细问个明白。后来这样便养成了一种仔细同好问的好习惯,对于 他治学同办事方面。是有最大的帮助。所以熊希龄曾说道:“我的事情 虽然很多,但是不易发生错误,就是仔细的好处。我去香山住了几年, 凡是香山那一处有多少房屋花草,我都知道,这是粗心人办不到的地方” o 。熊希龄的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特别注意让儿女们养成勤劳自动的良 好习惯,凡事皆不依赖仰给于人。1 9 3 0 年熊希龄在回忆中这样说道:“余 幼年时家训最严,一切动作,不准使唤仆人,即聚餐时,父母长者之盛 饭,亦由余等兄弟服役。余今虽年已六旬,所有一切服物,无不躬自料 理,未尝假手于人,仆役亦不过仅供传达之使。设一旦贫如某世家子, 余亦可以自行烹饪荷物,无须仰给于人,此皆家庭自幼教育之所赐也。” 加之,熊母吴氏亦知书识理,善教子女,“生平治家以勤,律身以淳, 周秋光著熊希龄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0 页 逸文熊希龄的青年时代,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刊1 9 3 6 年第2 2 期 周秋光主编熊希龄集( 下册) 长沙:湖南出版社,第2 0 1 4 页 s 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俭朴之性,出于天生”o 。并且熊母曾在熊家叔伯的分家纠纷中,以“家 之贫富,宁在田宅”之语教育熊希龄,使幼小的熊希龄深受教益,促使 了他发奋图强、苦心孤诣,学业精进。另外,“他的父亲与他的母亲伉 俪极笃,使他享受家庭的快乐幸福。”o 因此,不少的记载都称熊希龄小 时候“体貌魁伟”。“生有异男”,“颖敏异常儿”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 家庭教育,不但给了熊希龄健康的体魄、乐观豁达的品性,还使得他从 小就养成了好问与细心的习惯,为熊希龄日后成功的实施管理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 2 。2 求学经历的影响 “任何管理思想都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固”熊希龄从 7 岁起,开始接受儒家思想,读了大量儒家经典著作,初受业于凤凰陈 玉如门下,1 4 岁以后入沅水校经堂,师事朱其懿、黄忠治等人,1 8 9 4 年被选为翰林。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了正统的儒家传统教育熊希龄,求学 经历和所接受的。仁爱”、“济世”的儒家思想和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 使他的管理思想和实践深深地烙上了传统文化的印记。 首先是传统的私塾教育。熊希龄是熊家长子且禀赋聪颖,因此刚满 六岁时,父母便给他延师课读。直到后来迁居芷江亦从未间断。他的受 业蒙师先后有:杨文轩夫子( 贵州施秉县岁贡生) ,潘予京夫子( 恩贡生, 候选教谕) ,陈志亭夫子( 蓝翎选用知县,癸酉科举人,1 8 8 9 年时任宁乡 县学训导1 等 。在私塾训导下,不数年,熊希龄便能把四书、五经 背诵如流,且能开笔作文。很明显,熊希龄所受的私塾教育是地地道道 囝熊凤凰为母征寿,长沙大公报1 9 1 7 年5 月3 日 逸文熊希龄的青年时代,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刊1 9 3 6 年第1 8 期 参见熊秉三先生事略,熊秉三先生追悼会筹备处印;又熊希龄先生略传,湖南文献 第9 卷第1 期 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三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6 页 周秋光著1 熊希龄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1 页 9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的封建传统教育,其目标为通过科举之路走向仕途,实现人生的理想。 但同时,正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在少年熊希 龄的思想中生根、发芽,因此,他曾在所画的棉花的画首题上了“此君 一出天下暖”,可以说展现了少年熊希龄的远大抱负。 其次是“校经求学”经历。熊希龄十四考中秀才,才思过人,笔应 如流。人称湘西神童,受到当时沅州太守朱其懿器重和赏识。水校经堂 在朱其懿的主持和改革下,行之以“实学课士”,不仅注重士子们的能 力培养,也很注重对于士子们进行思想和情操方面的教育。熊希龄在此 孜孜于学,成绩“每列优等”。三年后,入湘水校经,熊益勤奋,学识 大进。校经求学对熊希龄的影响颇深,这种教育使熊希龄开始树立起经 国济世的抱负,有了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打算了o 。从此,“自幼习闻 兵家言,慷慨有大志” 的熊希龄开始认真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 真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在参加会试后的第二年,就上书湖南巡 抚吴大澈,对治理湖南,解决当时湖南的社会危机,提出了“兴教养”、 “严吏治”、“精武备” 的主张,这是他管理思想的最初表达,颇富儒 家传统思想的色彩。1 8 8 9 年( 光绪十五年) 补优贡生。两年后,1 8 9 1 年( 清 光绪十七年) 秋,举乡试,“会试连捷”,2 l 岁中举,湖南学政张亨嘉对 熊特加赏识,在其文章和试卷批语中,称许熊“年甫及冠,拔起边陬。 谈兵如何去非,说地如顾景范。他日当为有用之才,不仅以文学显也。” 其文析时势,论策略,“全局在胸,议论殊伟“言之确凿,切中机宜, 是杜牧之、陈同甫一流人物也” 。从熊希龄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所 周秋光著熊希龄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6 页 叶景葵凤凰熊君秉三家传,湖南文史书系之一维新济世救亡一一纪念熊希龄先 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7 页 熊希龄上吴大潞书,藏上图 叶景葵凤凰熊君秉三家传,湖南文史书系之一维新济世救亡一一纪念熊希龄先 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7 页 o 鲁岚伟大的爱国者熊希龄生平概述,湘西文史资料第3 0 辑熊希龄资料专辑第4 7 4 8 页 1 0 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受的教育和他所走的路,虽然是当时知识分子所走的传统的道路。但在 这个过程中已经展现了熊希龄经世救国的才华和理想,也体现和流露了 他的改革思想与意识。 2 3 爱国思想的驱动 时势造英雄,英雄又不断推动时代的前行熊希龄的整个生活的年 代,是风骤雨狂的年代是中国人艰苦奋斗的年代自鸦片战争失败, 中国一步步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境地,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特 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境地。迸一步激发 了血气方刚的熊希龄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从此像许多先进分子一 样,熊希龄面对现实,在忧虑中反思,并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地 奔走求索。具体说来,熊希龄的爱国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劳苦大众的人道主义精神。一方面,如前所述熊希龄自小就 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熊母吴氏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常给 穷人以周济。就如沈从文记载的那样“身经甘苦,家风朴素和易亲人。 恰恰如中国其他地方老辈典型贤母一样,愚伟大于平凡中。岫母亲勤劳、 节俭、善良、贤慧的美德使熊希龄受益非浅,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 观的形成和发展。使他的爱国思想多了几份平民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因此,“秉三先生五十以后的生活,自奉俭薄到不必要程度,牺牲一切 子平民教育,甚至尽捐家产于慈幼院。静;另一方面,熊希龄一生较多地 接触了劳动人民,对人民痛苦比较了解,因此产生了同情的思想感情。 熊希龄的家乡一风凰是少数民族地区,在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受翻 的经济剥削日甚一日,清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苗众转致失业,贫难无度 日多”,“秋收甫毕,盎无余粒”。到了清朝来年,少数民族所受的政治 奴役和经济剥削更是史所未有。熊希龄从幼年起即耳闻目睹了这样的残 周秋光1 簇希龄: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 长沙:番麓书挂1 9 9 6 年版,摹 黄 1 1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酷现实,对各族劳动人民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后来他退出政界后,看到 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产生“人心厌乱,举国同胞忧危,苦 难宣达”之感,呼吁南北和谈,实现全国和平统一,以顺民意。在救灾 赈饥时,他目睹了滔滔洪水,淹没田野,吞噬村庄,“难民荡拆离居, 扶老携幼,栖息旷野”的惨状,对受灾百姓产生极大的同情,发出“磋 我灾黎,何辜至此。想仁人君子闻之,亦同为恻怛者也”和“希龄深滋 饮恨,愧对灾民”的感慨。后来,在救灾赈饥、创办慈幼院等慈善实践 中,熊希龄又亲身体验了劳动入民所受的苦难,促使了他把毕生精力投 入慈善事业之中。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激励他日后惮 心竭虑、精心谋划,进行救灾筹赈和慈善教育管理的基础。 二是中国传统意识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结合。熊希龄从入学的第 一天起接受的就是孔孟之道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在他的头脑里可 谓根深蒂固,成为他认识事物,判断是非,处理问题的依据和准则,支 配他的思想和行动。但同时,他又受思想趋于进步、对国家存亡、深感 忧虑,十分赞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沅州太守朱其懿的影响较 深。在朱其懿的帮助和影响下,熊希龄得以博览群书,接触进步著作, 接受新思想,受到很大教育,使其终生难忘。熊希龄称朱其懿:“守郡 君之兄,循循而善诱,如玉之受磨,如苗之去芜,苟非培植力,经材胡 可构。”同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侵入和传播,以及后来国外实地考 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之发达、政治之民主的耳闻目睹,使他更加认 识到差距,激发了他学习国外经验,建设繁荣富强之中国的理想。因此, 在进步思想和爱国情感的双方面的影响和驱动下,熊希龄无论是在襄办 湖南新政、总理时务学堂、创设报馆、创办实业方面,还是担任行政要 职,他的很多活动,除了发展当时中国经济以外,还含有抵制帝国主义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之深意。他认为,面对各国咄咄逼人的 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态势,再不可采取鸵鸟政策,只能积极自保自救苦练内功特别要学 会经营管理,抢先组织公司企业。引进新式技术开展进出口贸易与 资本主义列强全面打响。商战一这样的自我发展。才是硬道理。 由于有了这种爱国主义思想的驱动,熊希龄在后来的兴教育才,创 办实业,改革政治,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等管理实践中既立足实际,发 挥优势:又善于借鉴,勇于革新。既不授权势。为民请命;又脚踏实地。 科学筹划,展现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才华,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愧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2 4 国外考察的启示 在t 9 0 4 年和1 9 0 6 年,熊希龄曾两次到日本考察实业、商务和浚河 工程,并先后到东京、西京、神户、大阪,名古屋等地收集明治维新经 验,求教于日本工、农、商,学各界各行各业有识人士,了解教育、实 业振兴始末。1 9 0 5 年,熊希龄又以二等参赞的身份跟随五大臣出洋考 察了日、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 几次出洋考察,给熊希龄的心灵以深深地震撼,我们认为国外考察 进一步促进了熊希龄的思想发展。为他日后进行管理实践和改革打下了 基础具体影响有以下凡个方面:一是开拓了视野通过出洋实地考察 一方面使熊希龄亲历了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亲眼见到了 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了解了完善的教育模式和体制,领略了先进 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并曾一度为欧美各国的物质文明所倾倒,他给瞿鸿 讥的上书中有云,“此次游历欧美各国。参观比较各国规模之远大,机 关之完备,国力之富强,为我国一时所不能及即兴盛如日本,欲求物 质文明并驾西洋,恐亦在七八十年之外。o 另一方面使熊希龄对资产 阶级民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美国他看到华盛顿。室中陈设朴素。无 藤希龄1 上霍协揆书 ,藏上图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异平民”。禁不住赞叹,一个“创世英雄却以身为公仆! ”“诚哉! 不以 天下奉一人也。”资产阶级民主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是理 性地认识到中国的不足。通过考察和对比,熊希龄觉得中国版图虽大, 远不如日;矿产资源虽阜,远不及日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而当时的中 国,帝国主义列强相继经济侵略曰甚,铁路、海关、盐税及财政金融几 乎都被洋人所控,洋货充斥着市场,国家和民族经济岌岌可危。中国“元 气凋敝、民不聊生,农无可余地利,工无可持之技能,惰民满野、器械 腐败,无可称者”o :三是激发了爱国心和使命感。日本和欧美各国的 物质文明程度如此之高,而贫穷落后的中国却屡遭欺凌、任人宰割,这 种对比激发了熊希龄发奋图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爱国热 情。他认识到欲求富强,自当步其后尘,奋起直迫,努力发展和振兴本 国的农、工、商各业。因此,在考察的过程中,熊希龄做到既深入察看、 冷静思考,又虚心学习、悉心研究,冀图做到取长补短,洋为中用。按 他话说就是要“留心实业,考究办法,稍得其详”。四是增强了富民强 国的信心。通过考察,熊希龄认为:日本和欧美各国之富裕不但有客观 条件,其实还有重要的主观能动性,他甚至觉得主观努力比客观条件更 重要。他列举自己在欧美各国考察的情形说:“希龄游历欧美两洲,见 闻所及,富强之状实可震惊。以土旷人稀之美利坚,天寒地瘠之德意志, 经其国家悉力经营,日臻繁盛,遂与伦敦、巴黎并驾齐驱。”又说;“即 以日本之北海道丽论,纬度气候皆与我奉省相同,自明治二年设官开拓, 经三十余年之规画,费数千万之资财,至今游其地者,见街道之壮丽, 农畔之整齐,规模宏大,远过内地。借镜而观,可以取法矣。”谚因此, 熊希龄强调“人为之功,非天时所能限也”。 因此,他认为只要能结 逸文熊希龄的青年时代,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刊1 9 3 6 年第1 8 期。 林增平周秋光主编熊希龄集( 上册)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9 1 页 林增平周秋光主编熊希龄集( 上册)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9 1 页 熊希龄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合实际,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措施,采用恰当的方法,发挥入的主观能动 性,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一样可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的 可以说家教影响、求学经历、爱国意识和国外见闻既是熊希龄从事 管理实践的动力。叉为他制定管理措施、实施管理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础。 3 熊希龄管理实践的主要经历 1 8 9 5 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并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得马 关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急剧 恶化的形势,一时间国内救亡呼声空前高涨。形势的变化愈发激起了熊 希龄的满腔爱国热情,他表示。愿与爱国同仁鞠躬尽瘁临危效义。 以拯吾国”,他主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革新庶政,与列强比埒,乃 为上策”国,从此,他立志以务实的精神,通过强化管理开启民智。 提升国力,达到与。列强比埒”的目的 3 1 湖南新政前后的管理活动 展现军事思想。甲午战争的失败惊醒了熊希龄,加速了他的思想转 交,他开始放眼世界审视自身的不足力图通过维新来挽救中国的危局。 于是,他首先往投两湖营务处,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为总办,在军营的 管理实务中增长了才干,写出了洋洋万言的军制篇,后来有人称赞 该文“于古今中外军事融会贯通气可谓是。中国改革新军之嚆矢o , 这是熊希龄学习西方、比较中西军事制度的优劣所作出的改革性探索的 初步尝试,展现了他军事管理思想。 总理学堂、主持报馆、办理学会当思想开明的陈宝箴被任命为湖 南巡抚进行锐意改革维新之际,熊希龄认为是“议行西法气实现自己 国腾凤藻1 笔呜三房熊公秉三轶事嘲矗藤建庚l 簇希龄生平气 国上海l 申报1 9 1 3 年1 月2 9 日 1 s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抱负的时候到了,于是立即辞去营职,返湘帮助陈宝箴办理新政。在此 期间,熊希龄在管理方面的经历主要有总理时务学堂、主持湘报报 馆、创办南学会等三方面,在上述三个方面管理中,熊希龄从最初的联 络筹划到章程和方案的制定,从人才的选聘到日常工作的运转等都做得 细致周密,使学堂、报馆和学会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产生了巨大影 响,为湘省民智之开通、人才之培植作出了贡献。除此之外,如设立“湖 南不缠足协会”、“延年会”等维新会社,开办各地团练和制定保卫局章 程,以及兴办湖南近代铁路、航运和其他各类新式工矿企业,熊希龄均 参与筹划并身体力行。国但是,陈宝箴、熊希龄等倡导的湖南新政触犯 了湖南保守势力的利益,遭到了反对派的攻击,熊希龄被迫辞去了时务 学堂的总理职务。1 8 9 8 年,清廷电召江标、熊希龄入京陛见,然不料 在道途中突发痢疾,大病不起,未能成行。9 月,在北京的谭嗣同等六 君子罹难。熊幸未入京,仅受道“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管严加管束” o 的处分。事后他对入说:“向非一病,当与六君子同命成七贤矣。” 西路办学1 9 0 2 年,恩师朱其懿在常德府治设立了一个西路师范 讲习所,请熊希龄出来帮办学务。熊希龄即倾全力帮助朱其懿主持其事, 使该所“实开湖南全省教育之先河”。此后不久,熊希龄又建议并帮助 朱其懿开办了湖南西路师范学堂,实际主持了学校内外一切事务。在办 学过程中,熊希龄与湘西各州、县绅士起草了请公立师范学堂、请 筹常年经费两份禀稿和一份学堂大概章程1 2 条,对于西路师范 学堂的办学地点、办学形式、办学规模、办学经费、办学宗旨、学制和 科目、教师的聘用以及学生的招收等提出了具体办法、措施和构想。在 办理当中,熊希龄“费九牛二虎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