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专业论文)儒家思想和徽州人物木雕.pdf_第1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儒家思想和徽州人物木雕.pdf_第2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儒家思想和徽州人物木雕.pdf_第3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儒家思想和徽州人物木雕.pdf_第4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儒家思想和徽州人物木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源远流长、血脉不断而又博 大精深。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由单纯的学术思想转化成意识形 态,并经历了世俗化的过程而融入了中国百姓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 模式、心理定势和情感取向。本文对徽州人物木雕的内容加以梳理分 类,并以实例来论证儒家思想在中国民众心中的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繁荣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根源,还需要经 济基础、文化背景作支撑,徽州木雕在这一点上得天独厚:徽商财力 雄厚,又是闻名的“儒商”,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州版画蓬勃发展, 带动了民间艺术整体素质的提高。 雨果曾说过,没有哪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刻在石头上的。徽州的木 雕工匠们则是把他们的信仰、理想刻在了木头上。这些作为历史遗迹 的徽州木雕,成了我们窥探古人精神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 们能触摸到中国儒文化的主干。 关键词: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世俗化木雕 a b s t r a c t t h ec u l t u r e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st h et r t m k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h a s l o n gh i s t o r y a n d p r o f o m a d c o n t e n t s i nc o u r s e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f u c i a nt h o u g h t sa r et r a n s f e r r e d 丘o m p u r e 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t oi d e o l o g y o t h e r w i s ec o n f u c i a nt h o u g h t sw i t hi t s s e c u l a r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h a v eg r a d u a l l yp e n e t r a t e dt h ec o n l m o nl i f eo f c h i n e s ep e o p l ea n dh a sb e c o m eam o d eo fl i v e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m o d e 。 t h i sp a p e rp r o v e st h ef a r - r e a c h i n gi n f l u e n c eo fc o n f u c i a nt h o u g h t so n c h i n e s ep e o p l et h r o u g ha s s o r t h a gt h ec o n t e n t so fo n et y p eo ff o l ka r t 擎一 h u l z h o uw o o dc a r v i n g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a n dp r o s p e r i t yo fa na r ts t y l er e q u i r en o to n l yt h e p r o f o u n d i d e a i s t i c o r i g i nb u ta l s oe c o n o m yf o u n d a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e b a c k g r o u n d h u i z h o uw o o dc a r v i n gh a sa l lc o n d i t i o n sw i t ht h er i c h h u i z h o ub u s i n e s s m e n t h e f l o u r i s h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 fh u i z h o us e a l c u t t i n ga n dh u i z h o up r i n tp r o m o t et h ew h o l eq u a l i t yo f t h ef o l ka r t s h u g oh a ds a i da l lv a l u a b l et h o u g h t sw e r ec a r v e do nt h es t o n e s t h e c r a f t s m e no fh u i z h o uw o o dc a r v i n gc a r v et h e i rb e l i e fa n di d e a li nw o o d t h ew o o dc a r v i n g sb e c o m et h ew i n d o w st h r o u g hw h i c hw ec a nl e a r nt h e s p 疏w o r l do ft h ea n c i e n t sa n dw ec a na p p e r c e i v et h es o u lo fc o n f u c i a n 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d e o l o g y h u i z h o uw o o d c a r v i n g 引言 按中华民间艺术大观的说法,中国木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 随着科学的进步,工具的改良,木雕也从最初简单的阴线刻纹逐步演变为圆雕、 浮雕、镂空雕等,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从墓葬棺椁到随葬木俑,从佛像雕刻 到家具摆设等。到明清两代己不再建造大型石窟,而是大规模地兴建豪华的府 宅园林,木雕艺术也就大量应用于建筑装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徽州木 雕。 徽州木雕,产生于公元1 4 世纪到2 0 世纪初,即元末明初到清末民初,正 值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衰落的时期。它主要产生于五百里黄山脚下的徽州吉邑。 徽州是明清中国商界劲旅徽商的故里。这一带有峰峦叠嶂的黄山,有 川谷崎岖的徽岭,有烟树葱笼的新安江。徽州方志称这里“山限壤隔,民不染 他俗”。但出人意料的是,这里尽管山垠僻壤,却领风气之先,是中国正统儒文 化传承的典型地域,被人们称为“东南邹鲁”,产生了理学大师朱熹、朴学大师 戴震、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画家渐江、教育家陶行知等。这里又是徽 墨,歙砚的故乡,是新安画派、徽派版画的诞生地,是明清中国出版业的重镇。 徽州木雕就是依托了这样的文化背景而成长起来的,所以她不仅具有鲜明的地 域特征,更具有汉文化的共同特质。尽管她生逢封建社会衰落的时期,但养育 她的土地徽州,由于优越的地域条件、雄厚的经济实力,深沉的文化滋养, 使她奇迹般地创造了明清时期民间艺术的高峰。 徽州木雕是应用在建筑上的雕饰部分。走进徽州古民居,触目之处几乎遍 施雕刻。额枋、斗拱、雀替、梁驼、榫饰、钩挂、隔扇窗隔心、裙板、条环板、 莲花门、窗格、窗栏板、栏杆、轩顶、楼沿护板等无不雕花缀朵,一琳琅满目, 甚至床、榻、椅、柜、桌、案几、家具上都精雕细刻,美不胜收。其布局之巧, 装饰之美,营造之工,内涵之深,莫不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其中有关人物部 分,在整个徽州木雕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成为雕刻中最精美的部分。宋元 以降,中国文人画坛上的人物画明显衰落了,但这些民间雕刻的人物作品,却 仍保持着生机和活力。这一个个仪态如生的人物形象,引发了我们的深深思索: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些出自于民间工匠之手、流传于民间社会的木雕,只是自发的无本之术的艺 术行为吗? 在对徽州人物木雕所选的题材进行梳理分类后,我感受到其中潜含着的儒 家思想的影子。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木雕作品中,儒家思想 成了无形的“捉刀人”。我们可以从二十四孝中看出,可以从忠、孝、 节、义中看出,从公艺百忍中看出,从杨家将中看出这些 已成历史陈迹的徽州人物木雕作品,成为我们窥探民间工匠心灵的窗口,透过 这个窗口,我们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儒文化的播染。 第一章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化和世俗化 第一章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化和世俗化 儒家思想并不是必然和明清美术及徽州木雕发生联系的,那这两者是如何 建立关联的呢? 这首先得从儒家思想的发展说起。 第一节儒家思想的原义 作为独立学派的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末年,孔子是其创立者。在周室衰微、 礼崩乐坏的春秋大变局中,孔子适应形势,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庞大思 想体系,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理论取向是现世的人文 关怀;追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理想。这些理论奠定 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在孔子后,其弟子后学又各自弘扬、发展了孔子的思 想。孟子从内在心性方面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孟子道性善,认为君子所性“仁 义礼智根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民贵君轻”、“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 的“仁政”学说。这套理论体系因其对心性学说的发挥,而被视为道之正统, 其“内圣”说更为后世所推崇。与“内圣”相对的“外王”学说,则为荀子加 以充实扩大。 荀子言性恶,倡言化性起伪,主张治理天下应以礼为本,礼法结合。他讲 “群”论“分”,说“礼”论“法”,形成“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和“亲亲、 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 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的“仁亲、义行、礼节”说。苟子派内立宗,自标新 意,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外王学说,并成为其后儒重礼制、讲事功的发展源头。 再来说易。无论孔、孟都未详说“性与天道”,即使是荀子,虽有专门 的天论,其用意亦不过论述天行有常,“圣人”必须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 争职”,除此而外,则“圣人为不求知天”。而易提出的天道、地道、人道 系统,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得原始儒学的建构最终得以完成。不仅如此, 由于易言天道,谈阴阳,明礼法,重思辩的特点,还为尔后诸如道、阴阳、 法、释等学派的融合提供了共同的基础。朱熹论易时说:“易与春秋, 天人之道也,易以形而上者说出那形而下者。春秋以形而下者,说出那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形而上者去。”“3 总之,由孔子奠定的儒学理论的基本框架,经由孟、苟的内外 扩充,及易形而上基础的确立,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开放的、兼容性极强 的思想体系,成为后世儒学发展的总的源头。 第二节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化 儒家思想在创立之初常常是作为非统治阶级思想而存在的。孔子“十五而 志乎学,三十而立”是为求仁行道,却难当权者苟同,“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儒学之后来能成为后世维护专制政体的工具,不能不说是原始儒学中的尊卑等 级观念和名份意识等体现宗法因素吸引了统治者,除此以外,其中的敬祖、天 命观及忠孝节义观念和阴阳五行等学说相融合,成为维系民心民俗的世俗价值 观。 儒家思想的转型发生在秦汉之际。小亭长出身的天子汉高祖原来非常侮慢 儒生,甚至“取儒冠以溲溺”,在和陆贾的那次很著名的争论后,他明白了“马 上得之”并不能“马上治之”的道理,后来陆贾又作新语十二篇,讨论“行 仁义,法先圣”的重要性,开始论证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合理依据。到董仲舒 献策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便成了统治阶级统治天下的利器。夏曾佑推论汉武帝 独尊儒术的动机时说:“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仔细分析,一个封建专制的王国不可能垂青于道家的无名无为学说,也不会欣 赏墨家的兼爱平等、尚贤任能的思想,而儒家思想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 纲常观念则恰好为自然经济条件下和血缘宗法制度背景下的专制政权可资利 用。正因为如此,此后儒学典籍的经典地位不仅没有改变还不断发展,孔予的 圣人地位不仅没有改变,还不断加封,被称为“素王”、“至圣”。 第三节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思想既然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那它的 逐渐世俗化就成为不可避免趋势和事实。人类学家曾有所谓“大传统”与“小 传统”的概括,这是罗伯特雷德费尔德在农民社会与文化中使用过的术语。 i h 朱子语录卷六七。 4 第一章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化和世俗化 大传统指的是精英文化,小传统指的是民间文化。但这种社会理论在中国的表 现又和西方社会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社会自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整个欧洲的分 裂倾向极为明显,不仅政教分离,城乡分离,还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互不相干。 大传统所创造的精英文化或精致文化和小传统互不管束,大传统歧视小传统, 小传统对大传统也不理解而且有仇视冲突的倾向,两种文化有断层。但中国社 会却非如此,大小传统更多地处在相互影响和渗透的过程中。儒家思想由于植 根于小农社会与宗族关系之上,使老百姓对这种基于家庭本位的重孝道、崇祖 先的思想开始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其实,儒家的精英思想可认作民间一般 信仰的哲学积累,同时儒家思想又作为近千年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体现在 黔首的生活中,成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规范,一直作为某种习俗心态、心 理定势、情感趋向在发挥作用。不可否认的是,民间的信仰是庞杂的、实用的, 是祈福的。当儒家经典中的精英思想世俗化为百姓日用的规范时,必然地与百 姓的原有的信仰相混杂相整合,并因地制宜地适应现实的需要。水秉和在儒 家模型及现代意义一文中曾对精英价值系统和平民价值观作了如下对照:精 英价值观有三个特点:一是利他;二是重道德操守而轻实利;三是重视精神报 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与此对应,平民的价值观也有三个特点:一是利 己的,不过这个利己是以家庭为单元;二是重实际利益:三是追求物质上而不 是精神上的满足。前面说过,在中国的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不存在不可逾越的 鸿沟,两种阶层之问还是有着沟通的可能的。例如“科举制”等制度就提供了 现实的转化机制的。当然,这两个阶层人员的升降同时也带动着两种价值观系 统的转化。 综上所述,儒学就是经过了意识形态化和世俗化之后,才终于成了中国几 千年来百姓可以理解、信奉的儒家思想,它和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并 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民众,包括他们的艺术。 东南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儒家思想与儒教美术 第一节中国的宗教艺术 张道一先生在中国民间文化论中把中国文化分为四种:一是以宫廷为 代表的贵族文化。二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文化。三是以宣扬宗教为主的 宗教文化。四是以农民为主的民间文化。他指出前三者( 宫廷文化、文人文化 和宗教文化) 是在后者( 民间文化) 的基础上发展和升华的。尤其“宗教艺术, 则是直接采用民间艺术的形式,赋予宗教的内容,以便于大众中流传“。“1 这 种观念很有启发性。公认的中国宗教美术包括道教美术和佛教美术,而且都产 生了璀璨夺目的艺术品和不可胜数的艺术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道教美术” 条目的解释是“以宣传道教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大致有四 种类型:其一,神仙画像。石刻、彩塑、绘制的神像均属此类。其二,壁画。 既有宫殿壁画,也有陵墓壁画。其中著名的有元代山西永乐宫道教壁画,还有 三清殿壁画朝元仙仗图等。其三,文人道画。其四,民间创作。中国大百 科全书对“中国佛教美术”条目也有解释:“源于古印度而在中国发扬光大的 佛教绘画、雕塑的总称”。这其中的杰出代表也不胜枚举:早在南北朝时,张僧 繇即以善画佛像名世,创立了“张家样”。后来有北齐的曹仲达创出了“曹家 样”,又有唐代的吴道子创立的“吴家样”,并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誉。 至于壁画、石窟那更是中国的艺术宝库了。佛教壁画著名的有麦积山石窟、克 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等。尤其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堪称我国伟大 的艺术宝藏。还有藏传佛教美术,风格独具,特点鲜明,也是佛教美术的一朵 奇葩。 第二节儒家思想影响下的艺术 道教美术、佛教美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占了很重的分量,而中国的文化被公 1 i 张道一文集p 4 7 3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l o 月第1 版。 6 第二章儒家思想与衙教美术 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文化,已成为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每个人,每 个领域,那么有没有“儒教美术”呢? 当然,我们说的“儒教”并不象道教、佛教那样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宗教, 而只是儒家学说的教化。前一章已说过,儒学的台4 立,是孔子对西周以来强调 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传统的全面总结和继承发展的结果,孟子和苟子又分别 从不同的方面对孔子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奠定了儒家基本的理论格 局。但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仍是诸子之学的一种。汉初实行无为而治,黄老 之术成为统治者主要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逐渐稳定、生产的发展和政权的 巩固,汉王朝中央政府的无为而治不适应于一统大国的稳定与运作,而需要高 度集权的专制统治。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进一步强盛,中央朝廷拥有了绝对 的控制权。政治的统需要思想上的一统,董仲舒适应了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 提出“天人三策”,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设立五经博士,儒学遂被定为一尊。董仲舒的思想是汉代儒学最具代表性的思 想,也是对先秦学说的一次整合。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了先秦阴阳家、 法家和黄老之学等理论。他对儒家学派的贡献在于第一次对儒家倡导的伦理纲 常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论证,确立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并使之获得 了绝对性的地位。东汉以降,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国原有的神仙方术发 展为道教。两汉之际,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道教提倡避世,佛教追求出世,它 们的共同特征是回避或超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在社会动乱、生活不安定 的时期特别容易被接受,因而在唐代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此后, 宋代学者为了适应巩固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政治需要,重振儒家道德纲 常的理论权威,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在思想界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宋明理 学。可以说,儒学的理学化标志着儒学理论的最终定型,直至近代以前,它在 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再也没有动摇过,再也没有其他学说能够与它抗衡。 由此可见,儒学不是宗教,胜似宗教。在中国民众的心里一直由儒学支配着基 本的价值取向。 儒学曾经在汉以后,因为有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确立,受到了冲击。有个 小故事:南朝善画佛画的张僧繇在江陵天皇寺柏堂画卢舍那佛像时又画上孔子 十哲像。梁武帝问他:“释门内如何画孔圣”。他回答:“后当赖此耳”。果然到 7 东南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了后周武宗灭佛时,焚天下寺塔,独因此殿有孔子像所以下令不准拆毁。在中 国,佛教终究压不过儒教。 儒学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统治民众的工具,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在阶级社 会里一直是很明确地要为教化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当然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 志,宣扬封建道德,忠孝节义。千百年来,在以儒教为统治地位的漫长封建社 会,儒教是如何影响艺术这一领域? 是如何利用艺术这一工具的昵? 这对我们 来说是值得去探究一番的。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绘画史著作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肯定 了绘画的社会作用,提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见善足以戒恶,见恶 足以思贤”充分肯定了绘画的社会作用。 其实,有关艺术的教化作用,人们在很早以前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 孔子家语观图日: “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 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彝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 望之,谓从者日:4 此周之所以盛也” 东汉王充论衡须颂篇曰: “宣帝之对,画图汉烈士,或不在画上者,子孙耻之,何则? 父祖不贤, 故不画图也”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载: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 发于天然,非繇述作 以忠以孝,尽在云台;有列有勋,皆登于鳞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 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 不能载其容;赞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故陆士 衡云: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 画此之谓也。善哉曹植有言日: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 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 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 后,莫不嘉责见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第二章懦家思想与儒教美术 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纲纪。” 后来宋代理学兴起,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强 调“存天理,灭人欲”,“屈人以顺天”,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人的思想 控制。宋代是理学昌盛的时期,也是儒学在中国思想界再一次确立统治地位的 时期。但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在宋元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文人画。如果说宋元以 前的绘画是“成教化,助人伦”的话,文人画却标榜所谓的“逸笔草草,聊以 学胸中逸气耳”。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三:一,从绘画形式上看,隋唐五代之后的 山水画、花鸟画逐步从人物画分科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种。山水画、花鸟画的 迅速发展成熟,在宋代创造了山水花鸟画的高峰。由于山水、花鸟不能直接反 映人物故事及其思想内容,所以使绘画在审美功能和题材的选择上都有了很大 变化。二,从作者的构成上来分析。宋以前从事画画的绝大多数都是民间画工。 宋代设置画院,绘画者授以待昭、祗候、艺学等职。画家的队伍发生了很大变 化,一些士大夫充实了画家队伍,改变了画家群体文化素质。三,从意识形态 上看,文人士大夫标榜清高,寄情山水,进则为仕,退则为隐。二元代因取消 了科举制度,士大夫失去了晋身之阶,更是“有才无处发,于是引发为一种对 人世生活的超脱之感,并发展为使个体与诗歌会总体分离的社会性的精神运 动”。1 1 明末清初的一批遗民画家,如陈洪绶、渐江、八大山人等,更是站在统治 阶级的对立面,悲愤慷慨,借古讽今,寄托国破家亡的一腔愁绪和对故园的眷 恋。 然而,宋元明清社会的民间美术则出现与文人画相反的局面。儒学确立的 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做人的规范准则,制约和影响着民间艺术这一艺术范畴中的 一切领域。民间美术仍然是倡导礼教,以弘扬伦理道德为己任,继续为宗法社 会服务。尤其到了明清两个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因失去了朝廷的支持而日渐式 微,宗教美术也相应地失去了影响。而一儒教为特征的民间美术则进一步发展 起来,并在题材上、内容上及艺术手法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代,成为封建社会晚 期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应该说,中国艺术史上这两种风格的分离是以前章已论及的儒学的变化有 【1 】中国山水画史p 4 1 0 陈传席江苏美术出版社1 9 9 6 年6 月第3 版 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很深层次的关系的。士和俗的文化差别出现了思想价值观的分野。庞朴主编的 中国儒学指出:“宋代儒学分为理学、心学、功利学三大派”推而广之,这 三大派派生出既一脉相承又互相区别的三种价值层面:理学成为官方儒学:心 掌成了士林儒学;功利学成了世俗儒学。文入画接受了士林儒学的思想,而民 间美术则接受了世俗儒学的思想。实际上世俗儒学正是官方儒学在民间的延伸 和运用,两者之间并无分歧。理清了这一发展脉络,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民间美 术在宗法社会了一直没有摆脱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宗法社会里的民间美术是儒教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民间_ 季l 教的工具,这是明清 民间美术的基本形态。 0 第三章徽州人物木雕产生的背景 第三章微州人物木雕产生的背景 在徽州产生徽州木雕这样精美的艺术形式,不仅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而 且与它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是分不开的。 第一节徽州木雕产生的历史背景 “徽州”这个地名始于宋代。汉时这里称新安郡,唐代称歙州。“徽”字 的古意是美好的意思。辞海有“孔传;徽,美也”的解释。徽州是一个开发 较晚的地域,这一带居万山环绕之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地理环境险峻。 古代交通闭塞,舟船不便,“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 北有黄山之扼。“”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直到汉末三国 孙吴政权为了稳定东吴,用重兵溯新安江而上,武力慑服山越,这才打开徽州 门户。据民国歙县志卷一风俗中说:“邑中各姓以程、汪为最古,族亦 最繁其余各大族,半皆由北迁南,略举其时,则晋、宋南渡,及唐末避黄 巢之乱此三期为最盛;又半皆官于此,爱其山水清淑,遂久居之,以长子焉。” 随着晋、唐末、南宋这三次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人口南迁活动,这一地区接纳了 大批中原士族,山越文化逐步与中原文化像融合。在明人修撰的新安名族志, 所列“名族”计5 6 个,追本溯源,其中2 3 个直接来自中原地区,2 6 个由中原 辗转迁到这里,二者加在一起,约占“新安名族”的8 7 5 。后来这里在宋时 改名“徽州”,领有歙、绩溪、婺源、休宁、祁门六县,之后直延续到2 0 世纪4 0 年代初。这里成为一个相当稳定、完整的文化范围,徽州这一名称也一 直沿用了近千年。宋以前的历史,这里群雄纷起,充满了刀光剑影。在方志上, 晋、南北朝、隋、唐就有多次揭竿而起、攻城占州的记载。而在宋代以后,这 里却是“十室九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太平景象,成了仁义礼治之邦, 被誉为“东南邹鲁”。据方志记载:唐代这里考中进士只有6 名,而宋代考中进 士的骤增至6 3 4 名。这与宋代考试制度的完善有关,但也充分说明宋代意义后, 徽州便览缘起 l l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儒家思想与徽州人物木雕题材 在前几章我们分别分析了徽州人物木雕的思想根源、历史背景、经济基础、 技法来源,在这一章我们把徽州人物木雕的内容予以归类,借以寻找它和儒家 思想的深层次的联系。 第一节孝 儒家以重视伦理道德区别于其他学派。仁义礼智信被儒家称为五常,视为 人所必具的五种基本道德法则。此外,忠、廉、耻、勇、诚、敬等众多道德范 畴也为儒家所重视。但以一个道德范畴为题,著为专论,并被提高到“经”的 崇高地位却惟有“孝”这个概念。 “孝”是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 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 日:“礼记:孝者,畜也。顺於道,不逆於伦,是之谓畜”。畜者,养也。 早在2 5 0 0 多年的诗经中,就有表现孝亲孝长、善事父母的动人诗篇: “蓼蓼者莪,匪我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无父何怙,无母何悖? 出则衔恤,入则糜至父母生我,父母鞠我,拊我畜我, 长我育我,顾我锃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1 “王事靡盛,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王事靡盟, 不能艺稷黍,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王事靡盛,不能艺稻粱,父母 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1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移匪母”。3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永言孝思,昭哉两日服”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诗经小雅蓼莪 等经唐风鸨羽 诗经小雅小弁 诗经太雅 1 8 第四章儒家思想与徽州人物本雕的题材 孔子的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 在儒家看来,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 德的根本。 孟子不但继承而且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王道” 政治学说。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同样十分重视“孝悌”的价值和意义。他强 调用“孝悌”来教化百姓,使百姓懂得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伦理道德。孟子 说: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领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老者衣帛 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对父母的尊敬和奉养是孝的基本内容。孟子在评论舜对父亲的孝顺时说: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尊亲之至,荚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 以天下养,养之至也”。1 苟子同样重视“孝悌”观念。苟子学说的实践目标是“富国安民”,他认 为“兴孝悌”是达到安民、安政的措施之一。但苟子学说的孝道的特点是把“孝 悌”纳入礼的范围之内,一切服以“礼”的规定。苟子说: “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3 苟子也强条对父母的孝,不只是“养”,更要做到“敬”。苟子引子路与孔 子的对话: 子路问空子日:“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 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 礼记除迸步重申“立爱必自亲始”,“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外,还把“孝”提高到一个放之四海而准且具有普遍意义的位置上,大大提高 了“孝”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伏之而横乎四海,施之者后世而无朝 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 王上而惠章略道学粱万大于语子子子子论盂孟荀萄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1 从曾子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他把“孝”描写成充满宇宙的、没有时间限制 的普遍的道德观念。 礼记还把“孝”与政治结合起来,与事君、做官、作战等国家行为结 合起来,拓展“孝”的内涵和外延。曾子说: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 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1 这“五不孝”中没有“事亲”,其核心是“事君”。这对“善事父母为孝” 的内涵进行了很大的扩展。他还说: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 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 责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 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虽天资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必有 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1 曾子认为,先王用于治理天下的五种措施中,“贵贵”近于时菌;“贵老”, 近于时亲:“敬长”,近于爱兄。就这样,把“孝悌”纳入管理国家的措施中。 孝经是一部对先秦时期孝道文化的总结和升华的儒家经典典籍。汉武 帝独尊儒术,因而孝经在汉代已取得法定经典的地位。汉书艺文志将 孝经列于六艺略,置于论语之后,其后又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唐玄宗甚至亲自做注。孝经最显著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了以孝治天下”。孝 经把“孝”提高到天道、地道规律相平等的地位,入的孝道就象天和地的规 律一样也是必然的。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1 由孝的至高无上,儒家又将孝视为道德的根本,教化的生成根源,故: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口1 儒家以孝为德之本,主张道德教化任命,因此,教化不过是孝的推衍。 2 0 麓望 明 义义 宗 祭祭 开嚣船凇 第四章儒家思想与徽州人物木难的题材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 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 民知禁” 同时,孝经提出了“移孝为忠”的说法。 子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故治于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嘲 儒家孝学说以家庭中父子关系为中心,全面提出了子女对父母尽孝的原则 理论,适应了宗法社会的需要。汉代起,统治阶级就提倡以孝治天下,“事父母 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用父权来衬托君权的至高无上。在中国封建小农经 济社会里,孝悌观念在民问有惯犯的社会基础,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所接受。所 以,在徽州木雕中,表现“孝”成为主要题材就不奇怪了。其中以二十四孝 尤为突出。 现在流传的二十四孝,大体有三种说法。一说见于郭居敬二十四孝,( 范 泓编典籍便览) 这二十四人是:虞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 郯子、江革、陆续、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庾黔娄、老 菜子、蔡顺、黄香、姜诗、王裒、丁兰、孟宗、黄庭坚。说见于清家秘本 中的二十四孝诗注和二十四孝行录抄,他们是:虞舞、董永、丁兰、闵 损、郯子、孟宗、朱寿昌、田真、郭巨、老莱子、吴猛、曾参、汉文帝、王裒、 杨香、庾黔娄、张孝、黄香、黄庭坚、陆 绩、唐夫人、王祥、姜诗、蔡顺。一说见 于孝行录古抄本二十四孝,他们是: 虞舜、老莱子、郭巨、董永、闵损、曹娥、 丁兰、刘明达、元觉、田真、鲁姑、赵孝 宗、饱山、韩伯瑜、郯子、杨香、。通过 比较可以看出,这三种说法除少数人稍有 出入外,大部分还是吻合的。按人物性巍 分,二十四孝中有孝子孝女;按人物身份r 分,有帝王、贤哲、官吏、士人。也有普 i l l 孝经三才章 田孝经广扬名篇 2 l图h 拾葚孝亲。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老百姓;按年龄分,有少年,有中年,也有老年人;按朝代分,有汉代、魏 晋、南北朝、唐宋各代人。不论二十四孝是否在历史上有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它 的广泛流传反映了儒家孝道思想已深深影响了中国历代社会以及各个阶级。在 每个时代都起到了正人伦、安社稷的作用,并内化到了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 心深处,从而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受宗法 制度的影响及历史、时代的局限,再加上道学家又借用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宣扬 孝道,二十四孝中确有些象“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这是我们今天看二 十四孝时需要细心鉴别的。下面简要介绍下二十四孝的每个故事。 蔡顺的本事见于后汉书蔡顺字 君仲。少孤,侍亲至孝,遭王莽乱,岁荒 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 日:“何异乎? ”顺日:“黑者奉母,赤者 自食”。贼悯其孝,不忍伤之,反赠白米 三升,牛蹄一只。诗日:黑葚奉萱帷,啼 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舜的本事见于孟子和史记 感动天虞舜,瞽叟之子,性至孝,父顽 母器弟象,放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 图2 孝感动天 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 男,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诗日:队队耕 田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 天心。 老莱子的本事见于南朝宋人师觉授 撰孝子传。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行年七十,著五 彩斑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养极甘脆,言 不称老。为亲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小 儿啼,以娱亲喜。诗日:戏舞学娇痴,春 图3 斑衣娱亲 第四章儒家思想与徽卅人物木难的题材 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阁。 郯子的本事见于唐道世撰集法苑珠林卷4 9 忠孝篇子部。近代流 传的二十四孝中的郯子在宋辽金元故事图像中一律作剡子。改篇据郯子 经言迦夷国孝子郯子,十岁时即随双目失明的父母入深山学道。他们住茅屋, 食野果,虽然生活艰苦,但郯子孝顺父母, 服侍周到,举家融洽。有一天,郯子披着 鹿皮到溪边汲水,恰逢国王外出打猎,一 箭射中郯子。郯子痛苦地呼叫道:“一箭 射死三人! ”国王闻声赶来问其故,郯子 遂把父母情况相告,言毕而死。国王非常 后悔,急忙赶到郯子的父母处赔罪。郯 子的父母抱着儿子失声痛哭。凄凉的哭声 使天神感动,于是降下良药,救活了郯 子,郯子的父母也双目复明。敦煌莫高窟 2 9 9 、3 0 1 、3 0 2 、4 1 7 、4 3 8 、4 6 1 窟皆有 郯予本生的故事壁画。“郯子深山奉亲一 图4 鹿乳奉亲 的域外孝子故事后来演变成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 图5 为亲负米 仲由为亲负米 仲由,字子路,事亲至孝,家贫食藜藿之 食,为亲负米于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 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捆而坐,列鼎而食, 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不可得 也”。诗日: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 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曾参的本事见于孝子传、论衡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 家有客至,母无所措,望参不还,乃噬其手指, 参突心痛,负薪以归,跪闻其故,母日:“有急客 至吾噬指以唤汝而”。诗日:母指绕方噬,儿心 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丹至情深。 闵损( 子蹇) 的本事见于说苑 阂损,字子骞,春 秋鲁国人。早丧母,父娶 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 炻损,衣以芦花。父令损 图5 啮指心痛 御车,体寒失辔,父查知 故,欲出后母,损日:“母在 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 言自悔改。诗日:阂氏有贤 郎,何曾怨晚娘,一庭和顺日, 汉文帝亲尝汤药 图8 亲尝汤药 图7 单一顺母 端的耐冰霜。 汉文帝刘恒乃汉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嫡母 薄太后。侍养至孝,母病三年,帝日夜侍奉,目不交 睫,衣不解带,不离床榻。饮食汤药必先亲尝弗进, 仁孝闻于天下。,诗日: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汉庭侍贤母,汤药必亲尝。 董永的本事见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卷一 载:“汉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亩,鹿车载自 随父亡,乃赎卖为奴以供丧事。” 宋太平御览卷4 1 1 人事部5 2 孝感条下云: “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 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一万,永谓钱主日: 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 钱葬父,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 图9 卖身葬父 第四章儒家思想与敲州人物术雕的题材 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为妻。妇人日:愿为君妇,不耻贫贱。 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日;本言人,今何有二? 永言:言一有耳,理何乖 乎? 主问永妻:何能? 妻日:能织锦。主日:为我织千匹绢,即放你 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妻二人而去。行至本相 逢处,乃谓永日:我是天上织女。感君至孝, 天使我尝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 云霞四垂,忽飞而去”。 丁兰见于( 晋) 孙盛撰逸人传 丁兰,汉朝人。幼丧考妣,未得奉养, 长而思报劬劳之恩,刻木为亲,事之如生。 其妻久而不恭,以针戏刺其指,出血,木像 见兰,眼中流泪,因闻得其情,将妻出之。诗 日: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前,寄言诸子侄, 乃早孝亲帷。 图1 0 刻木事亲 图1 1 涌泉跃鲤 姜诗见于后汉书姜诗,汉朝人。事母 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妻出 汲而奉之,姑嗜鱼脍,夫常作以进,召连母共 进。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出双鲤,取 以供母膳。诗曰: 舍侧甘泉出,一朝 双鲤鱼,子能知事 母,妇更孝于姑。 郭巨,字文举,晋朝人。,有子三岁,母常减 食与之。巨谓妻日:“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 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 违。巨遂撅坑三尺余,突见黄金一釜,金上有字云:“天 图1 2 郭巨埋儿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赐黄金于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诗日:郭 巨思行孝,埋几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陆绩见于三国志陆绩,字公纪,三 国人。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因出橘。绩怀二枚, 及归拜辞,橘堕地,术日:“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 ” 绩跪答日:“吾母性之所爱,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诗日:孝弟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橘,遗 母事堪奇。 图1 3 怀橘退亲 黄香字文强,江夏 图1 4 扇枕温衾 郡安陆黄岗村人,官至一品尚书令,是东汉时的名 臣。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 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则扇凉其枕衾。冬 天寒冷,以身温其被褥,太守表而异之。诗日:冬 月温衾暖,炎天扇 枕凉,儿童知子 职,千古一黄香。 江革为佣奉母 江革,字次翁,东汉人。少失父,独与母居, 遭乱,负母逃难,遇数贼,或欲劫将去,革泣 告又老母在,贼不忍杀。转至下邳,贫穷裸跣, 行佣以供母。母遍身之物,莫不毕给。诗日: 负母逃危难,穷途犯贼频,哀求俱获免,佣力 以供亲。 图1 5 行佣奉母 王裒闻雷泣墓 王裒,字伟元,三国人。王仪之子,庐陵人,事亲至孝。母存性怕雷,既 卒,殡葬山林。每遇风雨。闻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日:“裒再此, 母亲勿惧。”对母亲十分孝敬。王裒归隐后教学,每逢讲授诗经:“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时,辄痛哭失声,学生莫不伤感。诗日: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 阿香时一阵,到墓绕千回。 第四章儒家思想与徽州人物木震的题材 孟宗哭竹生笋( - - 十五史、三国志吴嗣主 传中有孟宗其人其事之记载:“江夏人也,本名宗避皓, 字易焉,少从南阳李肃学,其母作厚褥大被,或问其故, 母日:少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被庶,可得舆气 类接也。其读书以夜 不懈夙。师奇之,日: 图1 6 闻雷泣墓 图1 7 哭竹生笋 卿宰相器也。初为骠骑将军朱据军吏,将母 在营,即不得志,又夜雨屋漏,因起涕泣,以 谢其母。母日:但当勉之,何足泣也。据亦 稍知之。除为盐池司马,自能结网,手以捕鱼, 做胙寄母,木因以还之,日:汝为鱼官,而以 寄我,非避嫌也。迁吴令时皆不得将家之官, 每得物以寄母,常不先食。即闻母亡犯禁委官 语在权传特为减死一等,复使为官。益优之也。 楚国 先贤传日:宗母嗜笋,冬至将至时,笋 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笋为之出,得 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至感。累迁光 禄勋,遂至公矣”。 晋王祥,字体徵。早年丧母,继母 朱氏不慈,父前数谗之,由是失爱于父。 母常欲食生鱼,时值隆冬,天寒地冬, 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鱼跃出, 持归供母。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 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图1 8 王祥卧冰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亲帷。 图1 9 扼虎救父 杨香,汉代人。十四岁尝随杨丰往田获米,父 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 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磨牙而逝, 父因得免于害,迄今孝闻于世。诗日:深山逢 白额,努力博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虎口中。 吴猛,晋朝人。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 无蚊帐,每夜任蚊多,攒肤恣膏血之饱。虽多 不驱,恐去己噬亲也。诗日:夏夜无帷帐,蚊 多不敢挥,恣 渠膏血饱,免使入 庾黔娄,南朝人。奏敕为县令,到任未旬 日,忽父母有疾, 娄即辞官归。朝 夕服役。医者云: “欲知疾解,须 得粪苦则佳”。娄 图2 0 恣蚊饱血 尝之甜,忧之。至 夕稽额北辰求以身代。诗日:到县未旬日,椿庭过 疾深,愿将身代 图2 1 尝粪忧心 死,北望起忧心。 晋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唐夫 人每日梳洗拜于阶下,即升堂乳其母。姑不粒米 数年而康宁。一日,疾笃,长幼咸集,宣言无以 报新媳恩,愿汝孙媳亦如新媳孝敬矣。诗日:孝 敬崔家妞,乳姑晨盥梳,愿得子孙如。 图2 2 乳姑不怠 第四章儒家思想与徽州人物木雕的题材 黄庭坚,号山谷,宋代人。元佑中为太史。性至 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为母涤溺器。 未尝一刻不供子职。诗日;贵显闻天下,平生孝 事亲,亲身涤溺器,不用女奴人。 朱寿昌,宋朝人。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炻 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 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 家人绝誓,不见母不复还。 图2 3 亲涤溺器 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 矣。诗日: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 气动皇天。 图2 4 弃官寻母 第二节忠、义、节 图2 5 忠、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