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大纲.doc_第1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大纲.doc_第2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大纲.doc_第3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大纲.doc_第4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大纲目录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1三维CAD技术教学大纲4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大纲6冷冲压设计与制造教学大纲9模具CAD/CAM/CAE教学大纲12数控编程技术教学大纲15液压传动与气动教学大纲17塑料模设计及制造教学大纲21特种加工技术与编程教学大纲24产品造型设计教学大纲32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教学大纲34专业英语教学大纲36挤出成型与模具设计教学大纲38AutoCAD实训教学大纲40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大纲41冲压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43数控机床加工实训教学大纲44模具钳工实训教学大纲45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Moldwizard教学大纲47注塑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48岗位实习教学大纲49毕业设计与答辩教学大纲50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代码:51403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1、 初步掌握机械制造过程和方法实质,工作特点及其基本原理,并具有选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及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2、 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使用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大致结构和适用范围。3、 熟悉常用工程材料的加工性能和零件的结构工艺性。4、 初步了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5、 了解切削加工的基本原理、金属切削过程;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性能。6、 掌握刀具结构、刀具材料知识、车刀切削部分几何角度的作用,及其对加工精度、表面。7、 粗糙度的影响,使学生具有合理选择刀具角度的能力。8、 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具有选择毛坯加工方法及工艺分析的能力。9、 理解零件结构设计的工艺性要求,使学生具有设计合理的零件结构的能力。10、 掌握根据具体的生产条件,合理地安排零件加工过程。二、课程内容(一)课程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选择方法、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方法;切削用量三要素、刀具几何角度的标注、切削层公称横截面要素;切削过程中物理现象的影响因素、切削过程基本规律的应用;车削加工、铣削加工、磨削加工和齿轮加工的基本知识;零件工艺规程的内容和要求、典型零件加工工艺等。课程难点:金属毛坯的成形方法、提高机械加工质量的途径与方法;刀具工作角度、刀具几何角度的合理选择、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齿轮加工、基准及定位基准的选择等。(二)课程内容第一章 机械工程材料1、 金属的结构2、 钢的热处理3、 合金刚4、 铸铁5、 有色金属6、 硬质合金和超硬刀具材料7、 非金属材料第二章 金属毛坯的成形1、 铸造2、 锻压加工3、 焊接第三章 金属切削原理1、 基本定义2、 金属切削过程的物理现象3、 刀具磨损与刀具耐用度4、 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5、 金属切削条件的合理选择第四章 金属切削加工1、 金属切削机床的基本知识2、 车削加工3、 铣削加工4、 磨削加工5、 齿轮加工6、 其它切削加工简介第五章 机械加工质量1、 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2、 机械加工精度的综合分析3、 影响机械加工编码质量的因素4、 提高机械加工质量的途径与方法第六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1、 概述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的准备工作3、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订4、 工序设计5、 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6、 提高机械加工生产率的工艺措施第七章 机床夹具1、 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2、 定位误差3、 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4、 各种机床夹具简介第八章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1、 轴类零件加工2、 套筒类零件的加工3、 箱体类零件的加工4、 圆柱齿轮加工第九章 装配工艺1、 概述2、 装配方法3、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第十章 现代制造技术简介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2、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3、 柔性制造系统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本课程实践性很强,本课程学习、要求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实习环节主要以参观实训中心、实习单位为主。让学生认识基本的机械加工方式,熟悉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四、考核办法1、考试方式:理论参加院统一考试;2、考核办法:理论测试采用闭卷考试,占60,平时成绩40;五 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章)讲课学时实验(训)学时习题时数第一章 机械工程材料4第二章 金属毛坯的成形8第三章 金属切削原理62第四章 金属切削加工8第五章 机械加工质量62第六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4第七章 机床夹具8第八章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6第九章 装配工艺4第十章 现代制造技术简介2总计564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推荐教材教材名称主编(著)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机械制造基础苏建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二)推荐参考书参考书名称主编(著)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金属工艺学邓文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金属切削机床戴曙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三维CAD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三维CAD技术课程代码:514047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基础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三维产品设计是现代产品设计和模具设计的主流方向,而UG软件是三维软件中的佼佼者,在造型设计分析和制造方面提供了一整套产品数字模型,已广泛用于设计和生产飞机汽车机械设备以及日用产品。三维产品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实践基础课程。教学以应用为目标,通过大量典型产品为具体实例,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UG进行中等复杂三维造型与设计。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1、掌握基本几何图元的绘制、熟练地编辑几何图元;2、掌握UG软件的草图绘制功能;3、熟练运用UG软件进行零件的三维造型设计;4、熟练运用UG软件进行高级曲面的造型设计;5、熟练运用UG软件进行制图的尺寸标注;6、熟练运用UG软件进行零件的装配。课程难点:运用UG软件进行高级曲面的造型设计。(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UG系统概论第二章UG的基本功能操作第三章UG的曲线操作与编辑第四章 草图功能操作第五章UG实体操作与编辑第六章 UG曲面特征操作第七章 零部件的装配第八章 工程图模块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一)实验教学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较为熟练使用UG软件,会进行一般产品设计。(二)实验安排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内容提要实验要求学时要求1UG的曲线操作与编辑掌握简单曲线及二次曲线的创建;掌握曲线的常用操作及编辑功能练习简单曲线及二次曲线的创建;练习曲线的常用操作及编辑功能42草图功能操作掌握草图的定位约束及尺寸约束功能,掌握草图的绘制练习草图的绘制、定位约束及尺寸约束操作43UG实体操作与编辑掌握UG基准特征、成型特征及扩展特征的创建练习UG基准特征、成型特征及扩展特征的操作,练习UG常用特征的操作及编辑64UG曲面特征操作掌握UG曲面的创建及编辑方法练习UG曲面的创建及编辑操作45综合实体建模掌握综合实体的建模方法练习综合实体的建模66零部件的装配掌握零部件的装配及装配约束的建立练习零部件的装配及装配约束的操作47工程图模块练习工程图的创建与视图操作,练习剖视图的创建、尺寸标注及符号标注操作。掌握工程图各个视图的创建,掌握工程图的尺寸标注及符号标注2四、考核办法1、考试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程 2、考核办法:考查的评分标准以及平时上机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70%。五、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章)讲课学时实验(训)学时习题学时1、UG系统概论22、UG的基本功能操作23、UG的曲线操作与编辑4444、草图功能操作4445、UG实体操作与编辑6666、UG曲面特征操作4447、综合实体建模2668、零部件的装配4449、工程图模块222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推荐教材教材名称主编(著)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UG机械设计习题精解李志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5月(二)推荐参考书参考书名称主编(著)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UG中文版机械设计实战训练朱凯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5月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代码:51402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基础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它不仅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而且涉及机械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方面。没有互换性生产原则的指导,没有测量技术的发展,现代机械电子工业不可能获得发展。因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是高校机类、仪器类、机电结合类各专业一门极其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建立互换性、标准化、和计量的基本概念。比较确切地理解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与定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合理选用公差与配合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初步学会测量几何参数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正确使用通用测量器具以及处理测量结果的能力。结合实验课教学,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的适应工作,成为应用性专门人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互换性、标准化与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应用能力;对学生进行测量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今后能正确选用公差与配合,拟订测量方案打下坚定的基础。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互换性的意义及特征。公差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公差带图示法。公差带的构成规律。公差与配合的选用。随机误差与数据处理。形位公差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形位公差项目,公差原则及形位公差选用原则及图样表达方法。螺纹公差与配合特点。螺纹公差与配合的选用。渐开线齿轮主要几何参数误差及公差的含义及分析。 课程难点:随机误差与数据处理。公差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公差带图示法。公差带的构成规律,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形位公差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 绪论 1.互换性生产的意义、特征、分类及优越性2.互换性与设计、制造及使用的关系 3.标准化的意义,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关系 第二章 测量技术基础 1.概述2.长度基准与量值传递3.计量器具4.测量方法5.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第三章 光滑圆柱体结合的互换性及其检测 1.概述2.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3.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4.极限与配合的选择5.尺寸的检测第四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 1.概述2.形状公差与误差3.位置公差与误差4.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独立原则,包容原则,最大实体原则5.形位公差的选择6.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 1.概述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3.表面粗糙度的标注4.表面粗糙度的选用5.表面粗糙度的检测第六章 光滑极限量规1.概述2.量规公差带3.量规设计第七章 尺寸链 1.概述2.解尺寸链三、实践性教学环节(一)实验教学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充分掌握并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实验安排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要求学时要求1直线度误差测量必做22长度测量、平行度测量必做2总计4四、考核办法1、考试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2、考核办法:平时30,考试70。五、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实验学时习题时数第一章 绪论 2第二章测量技术基础62第三章光滑圆柱体结合的互换性及其检测4第四章形状和位置公差62第五章表面粗糙度4第六章光滑极限量规4第七章尺寸链2合计284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推荐教材教材名称主编(著)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陈于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二)推荐参考书教材与参考书名主编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黄云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冷冲压设计与制造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冷冲压设计与制造课程代码:51404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基础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冷冲压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运用前修课程的应用技术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讲授、实验及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属板材成型的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学习冲压工艺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冲压工艺过程设计与冲模设计的方法及步骤,从而能独立地完成中等复杂程度冲压件的冲压工艺过程及冲模设计。二课程内容(一)课程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是分析各类冲压成形的变形规律,认识典型冲压成形工艺方法、模具结构和模具制造方法与手段,掌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方法、冲压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方法 。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培养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能应用冲压变形理论,分析中等复杂冲压件变形特点,制定合理冲压工艺规程的能力。 协调冲压设备与模具的关系,选择冲压设备的能力。课程难点:熟悉掌握冲模设计计算方法,具备中等复杂冲模结构选择和设计的能力,所设计的冲模应工作可行、操作方便、便于加工和装配,技术经济性好。具备正确选择冲压模具加工方法,制定中等复杂冲模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的能力。初步具备进行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和制造的能力。初步具备进行分析和处理试模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第1章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 1冲压成形与模具技术概述 2冲压设备及选用 3冲压变形理论基础 4模具材料选用 5模具加工方法与工艺规程编制 第2章 冲裁工艺与冲裁模设计 概述 2 冲裁变形过程分析 3 冲裁模间隙 4凸模与凹模刃口尺寸的确定 5冲裁排样设计 6冲裁力和压力中心的计算 7冲裁工艺设计 8冲裁模的典型结构 9 冲裁模零部件设计 10冲裁模设计程序 第3章 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 1概述 2弯曲变形分析及变形特点 3弯曲卸载后的回弹 4弯曲件坯料尺寸的计算 5弯曲力的计算 6弯曲件的工艺性 7弯曲件的工序安排 8弯曲模典型结构 9弯曲模结构设计 第4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1概述 2圆筒形件 拉深的变形分析 3旋转体拉深件坯料尺寸的确定 4圆筒形件的拉深工艺计算 5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 6拉深件的工艺性 7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8拉深模工作零件的设计 9拉深工艺的辅助工序 第5章 其它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 1概述 2胀形 3翻边 4缩口 5旋压 6校形 三 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一)实验教学的要求对于本课程学习,通过拆装冲压模具能够认识模具结构,理解组成模具的每一个零件的作用,设计中等难度的冲压模具。(二)实验安排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要求学时要求1冲孔模拆装必做22复合模拆装必做2四、考核办法1、考试方式:理论测试闭卷; 2、考核办法:平时20,期中20,考试60。五、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章)讲课学时实验(训)学时习题时数第1章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6第2章冲裁工艺与冲裁模设计16第3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12第4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10第5章其它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4实验4总计484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推荐教材教材名称主编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刘建超,张宝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二)推荐参考书教材名称主编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冲压工艺学李硕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冲压设计资料王孝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模具CAD/CAM/CAE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模具CAD/CAM/CAE 课程代码:51400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三维CAD技术 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此课程是学生学习基本零件的造型和数控自动编程加工。本课程能够使三维造型和数控制造迅速结合并提高,为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做准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独立运用UG软件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三维造型、CNC编程和实际加工操作。二、课程内容(一)课程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三维造型,CNC编程、工艺选择及其参数的设置课程难点:工艺选择及其参数的设置(二)课程内容第1篇 数控加工基础知识篇第1章 UGNX4.0中文版基础知识1.1 UGNX4.0中文版功能与应用1.2 UGNX4.0中文版主菜单界面1.3 UGNX4.0中文版数控加工模块1.4 本章小结1.5 本章习题第2章 数控加工基础知识2.1 数控加工基本原理2.2 数控机床简介2.3 数据程序编制简介2.4 常用的编程指令2.5 数控加工的工艺处理2.6 数控加工的工艺处理2.7 本章小结2.8 本章习题第3章 UGNX4.0数据加工常用技术3.1 平面铣加工技术3.2 型腔铣加工技术3.3 固定轴曲面轮廓铣加工技术3.4 多轴加工技术3.5 点位加工技术3.6 线切割加工技术3.7 本章小结3.8 本章习题第4章 UGNX4.0数据加工高级功能第2篇 数据加工实例入门篇第5章 平面铣加工实例第6章 定位套孔加工实例第7章 型芯模型具型腔加工实例第8章 衣架模具型加工实例第9章 圆球模具型腔加工实例第3篇 数控加工实例提高篇第10章 颜料盒吹塑模具型腔加工实例第11章 包装盒模具型腔加工实例第12章 照相机上壳型腔加工实例第13章 CD外壳凸模数据加工实例第4篇 数控加工经典实例篇第14章 模具型芯铜电极的数控加工实例第15章 塑料碗模具型腔加工实例第16章 手机上盖凸模数据加工实例第17章 充电器外壳型腔加工实例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一) 实验教学的要求电脑,应用软件(二) 实验安排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内容提要实验要求学时要求1二轴加工二轴加工应用能用2.5轴加工方法完成简单图形的编程102三轴加工三轴加工应用能用3轴加工方法完成中等复杂程度图形的编程20四、考核办法1、考查: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应用UG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2、评分标准:平时成绩20、实验20、笔试60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每次占100/60,最后取整;实验:以完成图形的正确率及速度等考核;笔试:以期末考试卷面分数为准。五、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章)讲课学时实验(训)学时习题时数第1章 UGNX4.0中文版基础知识11第2章 数控加工基础知识22第3章 UGNX4.0数据加工常用技术22第4章 UGNX4.0数据加工高级功能22第5章 平面铣加工实例22第6章 定位套孔加工实例22第7章 型芯模型具型腔加工实例22第8章 衣架模具型加工实例22第10章 颜料盒吹塑模具型腔加工实例22第11章 包装盒模具型腔加工实例22第12章 照相机上壳型腔加工实例22第13章 CD外壳凸模数据加工实22第14章 模具型芯铜电极的数控加工实例22第15章 塑料碗模具型腔加工实例22第16章 手机上盖凸模数据加工实例22第17章 充电器外壳型腔加工实例11合计3030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推荐教材教材名称主编(著)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UG4.0数控加工典型加工范例教程郑贞平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二)推荐参考书参考书名称主编(著)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UG NX4数控加工高级教程杨胜群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数控编程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数控编程技术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面向第一线从事机电一体化或计算机控制设备使用、维护与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使学生具有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观念,能够较好地胜任数控加工、工程材料成型工艺的制定、电气(以数字控制为主)系统制作与调试的实际技术工作。二 课程内容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的设计要求及工艺设计内容,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方法,其中包括工艺性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工艺路线设计,工序设计。数控编程基础、编程方法,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一)课程重点与难点本课程重点:掌握数控机床的坐标系的确定,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工艺,数控系统的基本功能(控制功能、准备功能、辅助功能、主轴功能、刀具功能、进给功能等)本课程难点:灵活掌握指令编程的方法与应用(工件坐标系设定指令、工件坐标系的偏移指令、基本移动指令、刀具补偿指令、固定循环指令、钻孔路径循环等)。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工艺基础第三章 程序编制的基础知识第四章 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程序设计第五章 加工中心指令编程典型实例第六章 数控车床程序设计第七章 数控车床加工程序设计实例第八章 自动编程三 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一)实验教学的要求 本课程安排了6学时的实践课,主要让学生熟悉基本数控操作知识,为数控实习打下基础。(二)实验安排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内容提要实验要求学时要求实验一数控车床实习轴类零件数控加工验证2实验二 数控铣床实习 型腔类零件加工必做2实验三加工中心实习型腔类零件加工必做2四、考核办法1、考试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2、考核办法:理论测试采用闭卷考试,占60,平时成绩40;五、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章)讲课学时实验学时习题时数第一章 概述2第二章 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工艺基础2第三章 程序编制的基础知识4第四章 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程序设计62第五章 加工中心指令编程典型实例22第六章 数控车床程序设计42第七章 数控车床加工程序设计实例4第八章 自动编程2总计266六、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推荐教材教材名称主编(著)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陈洪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二)推荐参考书参考书名称主编(著)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现代数控技术及应用刘启中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数字控制技术与数控机床杨有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液压传动与气动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液压与气动课程代码:51406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基础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液压传动与气动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任选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的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知识、液压元件、液压基本回路和系统,气源装置、气动元件、气动基本回路和系统,熟悉掌握液压系统的安装、使用和故障的排除方法,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的适应工作,成为应用性专门人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知识和应用上达到以下要求: 1、熟悉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知识,会应用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 2、了解液压元件、液压基本回路和系统。 3、了解气源装置和气动元件、气动基本回路和系统。 4、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掌握液压与气动元件的结构、原理和性能。5、熟悉液压与气压系统常见故障判断与维修。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知识,液压与气动元件的的结构、原理和性能,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 课程难点:液体动力学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液压和气动基本回路、液压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修。 (二)课程内容 绪论 1.液压与气压传动研究的对象 2.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 3.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 4.液压与气压传动的优缺点 5.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应用及发展 第一章 液压传动基础知识 1.液压传动工作介质 2.液体静力学 3.液体动力学 4.定常管流的压力损失计算 5.孔口和缝隙流动 6.空穴现象 7.液压冲击第二章 液压动力元件 1.液压泵概述 2.齿轮泵 3.叶片泵 4.柱塞泵 5.液压泵的噪声和选用 第三章 液压执行元件1.液压马达2.液压缸第四章 液压控制元件1.概述2.方向控制阀3.压力控制阀4.流量控制阀5.叠加式液压阀6.二通插装阀7.液压阀的连接第五章 液压辅助元件1.管路和管接头 2.油箱3.过滤器4.密封装置5.蓄能器第六章 液压基本回路1.压力控制回路2.速度控制回路3.多缸工作控制回路4.其它回路第七章 液压伺服和电液比例控制技术1.液压伺服控制2.电液比例控制第八章 液压系统的安装使用和故障诊断1.液压系统的安装和调试2.液压系统的使用维护3.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第九章 气压传动基础知识1.空气的物理性质2.气体状态方程3.气体流动规律4.逻辑运算简介第十章 气源装置及气动辅助元件1.气源装置 2.气源净化装置3.其它辅助元件4.供气系统的管道设计第十一章 气动执行元件1.汽缸2.气动马达第十二章 气动控制元件1.方向控制阀2.压力控制阀3.流量控制阀4.气动逻辑元件5.气动比例阀及气动伺服阀第十三章 气动基本回路1.换向回路2.速度控制回路3.压力控制回路4.气液连动回路5.计数回路6.延时回路7.安全保护和操作回路8.顺序动作回路三、实践性教学环节(一)实验教学的要求1、本课程安排2学时的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液、气压元件的结构和原理及性能;(二)实验安排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内容提要实验要求学时要求1液、气压元件1、 动力元件2、 执行元件3、 控制元件4、 辅助元件了解液压系统的构成,掌握液压元件的结构、性能、原理;液压回路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原理4四、考核办法1、考试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 2、考核办法:平时占30,期末考试占70五、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实验学时习题时数绪论1第一章液压传动基础知识6第二章液压动力元件4第三章液压执行元件3第四章液压控制元件4第五章液压辅助元件12第六章液压基本回路4第七章液压伺服和电液比例控制技术1第八章液压系统的安装使用和故障诊断2第九章气压传动基础知识2第十章气源装置及气动辅助元件2第十一章气动执行元件2第十二章气动控制元件2第十三章气动基本回路22合计364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推荐教材教材名称主编(著)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液压与气动技术姜佩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二)推荐参考书参考书名称主编(著)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液压与气动技术左健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液压与气动技术袁承训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塑料模设计及制造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塑料模设计及制造课程代码:514057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基础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塑料模设计及制造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必修的重点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运用前修课程的应用技术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讲授、实验及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注塑成型的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学习注塑成型工艺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注塑模具工艺过程设计与塑料模设计的方法及步骤,从而能独立地完成中等复杂程度模具设计。二、课程内容(一) 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了解常用塑料的性质及塑料的成型工艺方法;掌握塑料制件的设计原则,正确合理地设计塑料产品;掌握塑料模具的基本设计规律,包括注射模具,压缩模具,压注模具及其成型工艺规律。了解塑料挤出成型、气动成型模具的设计要领。课程难点:合理地选用塑料成型设备及根据成型设备设计相应的塑料模具。掌握模具加工的新工艺,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正确地分析塑料制件质量,残次品产生的原因及工艺因素,提高改进措施;对美化的维修改进提出可行的方案。(二) 课程的内容第一章绪论1塑料成型工艺及塑料模具设计在工业中的地位;2塑料模具的分类;3塑料成型模具的发展趋势;4怎样学好塑料成型模具课;第二章塑料成型基础1塑料的特性与用途;2塑料的分类;3通用塑料;4工程塑料;第三章塑料成型工艺与塑料成型制件的工艺性1塑料成型原理与成型工艺特性;2塑料制件的加工工艺性;第四章注射成型模具结构及注射机1注射模具的分类及结构组成;2注射模具的典型结构;3注射模具与此同时注射机关系;第五章注射模设计1塑料制件在模具中的位置;2浇注系统与排溢系统设计;3成型零件设计;4合模导向结构设计;5推出结构设计;6侧向分型与抽芯结构;7温度调节系统;8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简介;第六章压缩模设计1压缩模结构及分类;2压缩模与压机关系;3压缩模成型零件设计;第七章压注模设计1压注模分类及格结构组成;2压注模零部件设计;3浇注系统与此同时排气槽设计;第八章挤出模设计1管材挤出机头;2棒材挤出机头;3吹塑薄膜机头;4板材、片材机头;5异型材机头;6电线、电缆机头;第九章、气动成型模具设计1中空吹塑成型工艺于模具设计;2真空成型工艺与此同时模具设计;3压缩空气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4其它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5多色注射成型与模具设计;6泡沫塑料成型模具设计;7聚四氟乙烯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三 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一)实验教学的要求对于本课程学习,通过拆装塑料模具能够认识模具结构,理解组成模具的每一个零件的作用,设计中等难度的塑料模具。(二)实验安排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要求学时要求1单分型面塑料模拆装必做22双分型面塑料模拆装必做2四、考核办法1、考试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 2、考核办法:平时30,考试70五、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章)讲课学时实验(训)学时习题时数塑料成型基础8注射模结构与注射机6浇注系统的设计4成型零部件设计8结构零部件的设计6推出机构设计8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6温度调节系统4注射模新技术的应用6实验4总计564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推荐教材教材名称主编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屈华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二)推荐参考书教材名称主编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李德群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塑料模具设计陈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特种加工技术与编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特种加工技术与编程课程代码:514058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基础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特种加工原理以及熟练应用特种加工手段。培养学生成为从事机电一体化或计算机控制设备使用、维护与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使学生具有特种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观念,能够较好地胜任电加工、工程材料成型工艺的制定的实际技术工作。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电加工的类型和各类电加工机床的原理和操作方式。使学生能达到对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进行编程加工。二、课程内容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说明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及其深度,既要保证达到一定的培养规格,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负担。视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按照课程主要的知识结构,说明课程重难点,并分章、节写明基本教学内容。本课程基本内容为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及设备、电火花加工的工艺规律、电火花加工工艺及操作实例、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规律、电火花线切割编程和加工工艺及规律、其他特种加工技术。(一)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重点:电加工的基本原理,电加工机床的加工原理、机理课程难点:电火花加工工艺规律,影响电火花加工的主要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概论1特种加工的概念 2特种加工的特点及发展 3特种加工的分类4激光加工技术 5超声波加工技术第二章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及设备 1电火花加工的物理本质及特点 2电火花加工机床简介 3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简介 第三章 电火花加工工艺规律 1电火花加工的常用术语 2影响材料放电腐蚀的因素 3电火花加工工艺规律第四章 电火花加工工艺及实例 1电火花加工方法 2电火花加工准备工作和加工规则转换及加工实例3电火花加工注意事项第五章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规律 1主要工艺指标 2电参数对工艺指标的影响 3非电参数对工艺指标的影响第六章 电火花线切割编程、加工工艺及实例1电火花线切割编程 2线切割加工准备工作 3线切割加工工艺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三) 实验教学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较为熟练操作线切割机床,会进行一般产品加工的工艺设计(四) 实验安排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内容提要实验要求学时要求1电火花加工电火花加工熟悉102线切割加工线切割加工熟悉10四、考核办法1、考试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 2、考核办法:平时成绩占30%、实训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五、课程学时安排 内容讲课学时实验学时习题时数第一章 概述2第二章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及设备2第三章 电火花加工工艺规律2第四章 电火花加工工艺及实例22第五章 线切割加工工艺规律4第六章 线切割编程、加工工艺及实例42总计164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推荐教材教材名称主编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张学仁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二)推荐参考书参考书名称主编(著)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特种加工赵家齐、刘晋春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9月产品造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机电产品的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进步,缺乏美感的机电产品早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人们不能满足于产品单纯的使用目的,产品也应具有美的欣赏价值,具有艺术魅力,使人觉得亲切、悦目、有人情味。同时,产品还应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宜人性。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通过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创造性的设计活动,可获得产品优良的外观质量,使产品与人的心理和生理机能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要求。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是一门以机电产品设计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作为一种新的产品设计观和方法论而兴起和存在的。它探讨如何应用各种先进技术,达到产品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在现代工业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中寻找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具体地说,它研究如何应用空间造型设计原理和法则,处理特定条件下各种产品的结构和功能、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