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专业论文)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基于福建莆田安村的实证研究.pdf_第1页
(人口学专业论文)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基于福建莆田安村的实证研究.pdf_第2页
(人口学专业论文)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基于福建莆田安村的实证研究.pdf_第3页
(人口学专业论文)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基于福建莆田安村的实证研究.pdf_第4页
(人口学专业论文)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基于福建莆田安村的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人口学专业论文)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基于福建莆田安村的实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i 摘要 摘要 人类是地球上最具创造力的生命体,它展现了地球上最美妙的风景线,但人 的生存不是唯一的,它同万物一样经历了进化与优胜劣汰,并最终脱颖而出成为 地球的主宰者,创造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同样,人也不是单一的,它延续着 自身再生产的过程,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即,是生育,延续了人类,维系了人 类社会。 人类文明进入父系时代以后, 由于男性在生理与社会地位中都居于优势, 这种状况深刻地影响了全社会的生育观念。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生男为荣,随着 科技的进步许多人甚至采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非儿不生” ,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 会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农民的生育决策研究不容忽视。贝克尔将经济 学引入了家庭和生育的研究领域, 虽然从学科意义上来讲是一次经济学向社会学 的空前进军,但事实上仍无法完全解释决定生育的原因。生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一 部分,深深地印染着传统的力量,农民生存的根基在于乡土,农民作为乡村社会 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生育行为由于受到乡土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很强的延续性。 因此,本文以福建的一个乡村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乡村生育为切入 点来考察乡土文化是如何对农民生育行为产生作用的。 本文的内容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提出问题,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 本文的理论视角,说明此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并对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主要是 针对个案村的自然状况、社会概况以及生活于其间的三代人的生活轨迹的介绍。 第三个章节对安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案例,从生育目的、生育性 别偏好、 生育子女理想数和生育质量四个维度描绘了当前安村村民的生育意愿和 生育观念。第四章节通过对安村农民养育后代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核算,质疑西方 孩子成本效用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并试图与贝克尔理论对话。第五章介绍 了安村生育机制的两大力量,一方面,通过对安村农民的生育信仰、习俗、宗族 与村落文化的描述,挖掘乡土文化对农民生育行为的催生力量。另一方面,介绍 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安村执行的力度、难度和效度,考察了国家政策对安村农民生 育决策的抑制力。第六章是探讨与结论,以及本文研究的局限之处。 关键词: 关键词: 生育 生育决策 乡土文化 孩子成本效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ii abstract human is the most creative creature and the most beautiful scene on the earth. the occurrence of human is not independent, but a result of evolu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species. likewise, human has to reproduce itself,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that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its society depends on reproduction. since paternal line times in human history, males physiological and social dominance have deeply impacted peoples fertility concept: male babies were preferred all along. many couples even tried to achieve this goal by means of high technology, which lead to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therefore we cannot afford to overlook farmers fertility decisions. garry s. beckers introduction of economics into family and fertility research is a great leap forward in bringing economic analysis into sociology study. however, birth decisions are still not completely explained on the very basis. as a part of human culture, fertility is greatly affected by culture. based in farms and living in countryside, chinese farmers cannot avoid the influence of local custom and show strong conservative fertility behavior. taking the a village in fijian province as a case, applying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i will try to address the effect of local custom on farmers fertility deci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fertility behavior. the article is totally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es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motivation, contribution, and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and defines key concepts. chapter 2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ancuns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life of three generations who dwell there. in chapter 3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ancun residents is provided, together with deep interviews. this chapter describes current ancun residents fertility concept and fertility desires in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purpose of fertility, the sex preference, the number of children they desired,the will of fostering their children.chapter 4 is a case study of the kids cost-effect for three generations. in this chapter i question beckers cost-benefit theory by showing how it does not explain a chinese case. chapter 5 discusses the two balancing forces under ancun residents birth decision making. on the on hand, the local culture, custom, birth belief, genealogy, and village tradition, encourages more children. on the other hand, chinas strongly enforced birth control policy suppresses the residents desire of more birth. chapter 6 summarized this study and points out some limitations. key words: fertility fertility decision local culture kids cost-effect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基于福 建莆田安村的实证研究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 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 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 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第 1 页 共 71 页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促使它生长的土壤, 封建时期中国重男轻女传统的生存 和发展亦有其厚重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经过几千年的接力棒传递,在世纪的农 村,乡土社会的传统性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并没有因为市场经济的到来完全退出 历史的舞台,相反,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传统的回归,大多数农民的观念里,生育直接 关联着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他们生命逻辑里不可或缺的必要的环节。生育至少一个男 孩,仍是大多数农民今生无法超越的生命任务。即使是在人口控制已实施近 31 年的 今天,许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仍出现无法竭制的“超生”现象,对生男的追求异常 热衷,可见乡土文化的生命力是多么的强大,而市场理性并不构成农民行动的逻辑。 因此,照搬西方生育行为理论模式,并不能够解释中国农民的生育行为,这不能不让 人对莱宾斯坦的“孩子成本效用”理论和贝克尔的效用最大化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产 生质疑。中国农民的生育行为有着十分微妙且重要的文化背景,这正是本文将予以特 别关注的地方。对中国农民生育问题的认识和解释,我们已不能满足于成本效益 理论的简单引证,而到了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刻剖析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去 努力探寻中国农民生育动机形成的内在机制,找到中国农民在生育性别选择上偏男、 在生育时间选择上偏早和在生育数量选择上偏多这种观念及行为的合理论释 1。本文 的旨意在于探寻:为何有些经济发达地区中国农民无法遵守计划生育政策,为了追求 生男孩甚至不惜与国家政策抗衡?在农民的生育决策中,乡土文化(含家族文化和村 落文化)的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传统生育文化是否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农民又是 如何作出自己的生育决策的? 1.2 文献综述与评价 1.2 文献综述与评价 1.2.1 文献回顾 1.2.1 文献回顾 农民生育偏好与行为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重要研究内容,笔者将前人的研究 成果归纳为五大理论系列: 1穆光宗,陈俊杰中国农民需求的层次结构人口研究,1996,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第 2 页 共 71 页 1.2.1.1 生育制度论 1.2.1.1 生育制度论 在国内,费孝通较早的研究了人们的生育行为,他从生育制度的角度,分析了生 育制度的形成不是人们生物本能性的需要,而是社会性的要求,重点分析了生育的社 会性意义,即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不是人的生物本能,而是社会结构完整的需要。社 会的完整需要稳定的人口,生育子女是社会的需要,制度的力量造成了人们的生育动 机。费老认为生育制度或者生育文化就是种族绵延的产物,种族绵续是生育的目的, 也是生育的动机。他又认为,生育是一项“损己利人”的事情,一项“吃亏不讨好”的 事情,可是人人还乐此不疲,而且还要多生。 费孝通在对中国人生育问题的研究中把人 们的生育动力归结于制度的力量时, 就提到了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农民的生育态 度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接力模式和反哺模式) ,后来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做了深 入的研究。 1.2.1.2 生育效用论 1.2.1.2 生育效用论 生育效用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农民的生育偏好及行为。 (1)西方效用理论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他认为,生育数量取决于结婚年龄和生 育能力,同时认为收入会影响生育数量。 马尔萨斯并没有具体研究生育偏好及其选择, 只是研究了家庭对生育数量的两种控制方法:一是主动控制,即“道德控制” ;二是被 动控制,即“罪恶控制” 。到 50 年代后,随着发展经济学的盛行,人口增长理论又重 新进入经济学体系。美国学者哈威.莱宾斯坦(harrey leibenstein)分别于 1954 年 和 1957 年相继出版了 经济人口发展理论 和 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 两部著作, 说明了家庭生育数量是通过父母对孩子数的决策来进行的, 于是开创了微观人口经济 学研究的时代。加里.贝克尔(garry.s.becker)于 1960 年发表了生育率的经济 分析一文,最先运用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行为的理论,对家庭人口的生育决策行为 进行分析,提出了子女的成本效用理论和数量质量替代理论。从此,莱宾斯坦和贝 克尔掀起了微观人口经济学的研究热潮, 他们的子女成本效用理论成为研究家庭生 育决策广为使用的理论。该理论探讨了人们的生育行为,所谓孩子的“成本”是指父 母生育抚养孩子的全部费用,外加父母投入时间的影子价格。换言之,成本概念中既 包括直接成本按照社会正常标准,一个孩子衣食住行的费用,受教育的费用、文化娱 乐的费用、由父母正式支付和或补贴给子女的婚姻支出等费用,也包括间接成本父母 为生养孩子所损失的受教育或获得收入的机会,又称机会成本或时间成本。除“孩子 的成本”这一概念外,他们还提出了“孩子的净成本”的概念,即直接成本与间接成 本之和减去孩子为家庭提供的货币收入和服务的现值。 贝克尔还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 的假设如果孩子的净成本是正值,即父母投入的抚养费高于孩子提供的收益,则对孩 子的需求就会降低反之,如果孩子的净成本是负值,即父母的投入低于收益,则对孩 子的需求就会升高。伊斯特林在莱宾斯坦和贝克尔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育分 析的经济学框架” ,指出夫妇的生育决策主要是由孩子的需求状况、产出因素及生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第 3 页 共 71 页 控制的代价这三个方面决定的。考德威尔则提出了生育率下降的“财富流理论” ,认 为生育实际上是对未来回报的一种投资形式,由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的转变,产生于 代际间财富流的方向逆转之时。 (2)深受西方人口经济学与新家庭经济学理论的影响,这一视角曾一度成为国内 生育研究的主导。最早是刘铮等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对中国孩子的培育费用的研究,并 以此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人口统计学高校教材。王水雄从贝克尔关于生育的经济学 模型出发,提出了一个关于生育的公地悲剧博弈模型。董辉、唐贵忠等则认为,农民 之所以要多生孩子,尤其要生男孩子是因为孩子有用,而且抚养的费用也不高,等到 孩子成年后可以帮助家里劳动,减轻劳动强度,增加家庭的收入,以后也可以为晚年 生活提供养老保障。闭健辉从经济运行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四个环节,对 造成贫困地区农村性别偏好的原因进行经济学上的理论分析。罗丽艳的孩子成本效 用的拓展分析及其对中国人口转变的解释对孩子的成本一效用做了拓展分析,提出 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徐晓红在探讨流动人口生育行为变化的过程中引入了价格、家庭 收入、成本、效用等经济变量,从家庭消费和家庭生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黄步云也 直接运用消费者选择、投资资产组合等理论对家庭生育选择的过程展开了经济学分 析。 叶文振通过厦门市的调查认为孩子成本是由家庭或社会在生养孩子的过程中所做 的各种投入构成的,不仅包括社会所投放的资源,也包括在家庭内部的资源消耗。具 体而言孩子成本包括生养孩子所引发的经济成本、机会成本、生理成本、心理成本和 婚姻成本。很多学者都肯定了经济因素对农民生育观念的影响。在分析农民的生育观 念时,都强调农民之所以生孩子,在经济上是合理划算的,能够满足农民在劳动力、 养老保障等现实利益上的需要。而生育、养育成本的增加则抑制了农民对孩子数量和 性别的偏重。虽然孩子能给家庭和父母带来经济、社会等效用,是成本远比效用高。 这种比较的结果自然促使农民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有学者进而设想通过各种途径, 加大生育孩子的成本,通过外在的措施使多生孩子不能实现家庭效用的最大化,来促 使生育率水平的下降。可以说,像超生罚款、独生子女奖励、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障 等等,都深受这一分析思路的影响。 1.2.1.3 生育文化论 1.2.1.3 生育文化论 生育文化论包涵多种观点和学说。 首先,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在生育中起了重大作 用。生育文化论者可以追溯到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认为,“家庭不是生物团 体的单位,婚姻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种族的需要并不是靠单纯的生理行动及生理 作用而满足的,而是一套传统的规则和一套相关的物质文化的设备活动的结果” 。 2运 用文化来解释生育的,主要有两类: (1)传统文化的解释。这是绝大部分倾向于从人类文化的角度解释农民生育观念 2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第 4 页 共 71 页 的学者所持有的观点。他们认为, “多子多福” 、 “传宗接代”这些观念都是传统社会 里形成的,到今天已经形成为一种传统生育文化的惯性,传统文化中的生育伦理和价 值观念是决定人们生育观念和态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具体的研究中,他们常常用 儒家伦理文化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生育观念文化来解释人们的生育观 念和生育行为。马芒的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生成背景探析认为生育文化是传统文 化在生育活动中的抽象、反映和物化形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冬莉用儒家文化制度 的结构,即父权、父居、父系来分析中国人生育观念中的性别偏好,以及吕红平、孙 平关于家族文化对当代生育观念的影响研究。辜胜阻、陈来在城镇化效应与生育性 别偏好一文中,认为“养儿防老” 、 “传宗接代” 、 “男尊女卑”等观念文化决定了男 孩偏好这一物质文化,而就业制度、婚姻制度、法律制度、财产继承、政治参与等制 度文化又强化了这一物质文化。生育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相互作用。郭 维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性别偏好具有决定作用,是导致高出生性别比的根本原因。 (2)乡土文化的解释。目前这类对农民生育观念的文化解释在整个学术界有一定 影响力。最为典型的就是李银河用“村落文化”对农民的生育行为进行的阐述。她将 村落文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因“人多”可以“势众” ,从而鼓励 了大家庭多子女;二是因“竞争”的规则,使村落中人全力以赴,投入生育的竞赛; 三是因“趋同”的规则以及村落中人对公平的强烈要求,形成一股相互制约的力量。 陆益龙也通过对皖东农民生育心态的社会人类学考察, 肯定了乡土文化对农民生育观 念的作用。为此,学者们指出只有将农民置于都市文化的环境之中,使其意识到另外 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存在,进而不再固守于传统的生育方式,才可能使农民真正地 认同计划生育的国策。受这类“乡土文化”解释的启发,也有学者开始研究不同地区 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特征对当地居民生育观念的影响。如蔡继页通过对温州的个案分 析,指出温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边缘化的经济地位,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对当 地人的生育观产生了影响。 1.2.1.4 生育需求论 1.2.1.4 生育需求论 当很多学者仍在乐此不疲的从经济、文化的角度解释人们的生育观念时,部分学 者开始转而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去寻找答案。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穆光宗、陆俊杰提出 的生育需求层次结构理论,他们认为,生育偏好中存在一种由文化自觉编排好的内在 逻辑,中国农民生育有着内在决策机制,这个机制由六种层次不同的需求组成:即“终 极价值的需求” 、 “继嗣需求” 、 “情感需求” 、 “续梦需求” 、 “社会需求” 、 “经济需求” 。 在观念层面上,自终极价值的需求而传宗接代的需求,再情感需求和续梦需求,在现象 层面上,则包括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 解振明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变化, 从动态的角度探讨了生活发展对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影响。 李具恒也持有生育需求论 的观点,他认为农民的生育行为是由其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共同决定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第 5 页 共 71 页 1.2.1.5 生育功能论 1.2.1.5 生育功能论 20 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文化功能论,认为文化是为满足 人们的现实需要而生产的。所谓生育功能论就是从功能角度分析生育偏好及其行为, 即生育子女干什么,多生育子女为的什么,拼命生育男孩图的什么。 出于一种朴素的实 用需求,人们普遍希望能够生育与养育男孩子,以便有人养老送终,是一种典型的功 能性需求。这一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国内的有关研究,使得研究者们几乎一致地强调养 儿防老的现实需要对农民生育观念的决定性影响(殷丰,1989;张丽康,1990),是他 们生育动机中第一位的需要(陈永平,1991),辜胜阻甚至认为养儿防老本身就是农村 生育观的核心。对于生育功能论,不少学者如梁中堂、景跃军、殷丰、方向新、陈永 平、邓小敏、李永时、唐贵忠、董辉等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 3。 1.2.2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立场 1.2.2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立场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到,一直以来学者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视角 寻求对农民生育观形成及转变的合理解释。 (1) 生育制度论肯定了社会机制对个体生育行为的影响, 主要强调的是宏观视角。 李银河曾指出: “我认为贝克尔的人口经济学在中国的农村是不适用的,因为它缺少在 这里适用的基本条件。相比之下,费孝通的若干论述更接近中国的现实。但是他对中 国人生育文化的解释,在今天看来就未必依然适用了。 因为我发现,就算现在中国农民 晚年的生活不依赖于反哺,生育的欲望也未必改变,情况似乎要复杂的多。 ” (2)从“成本效用”角度对农民生育行为进行分析的人口经济学,虽然是国内 很多相关研究的主导分析思路,但其结果的有效性和意义一直以来却倍受质疑。一般 的观点认为, 这一源于西方的理论其前提假设和解释逻辑只有结合西方具体的文化背 景和人格特征以及社会情境,其结果才可能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它并不完全适用于 中国农村。李银河、陈俊杰对浙江越村的社会人类学考察,张友干、陈松宝对陕西省 咸阳市郊区部分农村孩子成本和效益的实地调查, 均说明在中国部分农村尚未形成产 生于西方背景下的孩子成本效益理论的作用环境。 这一理论的偏颇还在于它简单地 认为人们的生育行为都是需要事前进行计算明确利弊得失的意识活动, 却忽略了人们 生育行为的无意识或者说潜意识的可能。 (3)就生育需求论的解释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它并没能将人的基本需要与生育行 为的社会功能两者间的关系区分开来。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五个层次的需求在各个社 会都有同样的表现,是人的普遍需求,并非农民所特有。因此,社会需求的解释并没 有说明农民生育观念和行为的特殊性。 3邓大才农民生育偏好与行为:社会解构模型对当今部分农民生育偏好及行为逆变的一个解释社会科学研 究,2008,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第 6 页 共 71 页 (4) 生育功能论强调农民的生育事件的决定性因素是为了增添劳动力或是养儿防 老,事实上,生育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行为,生育需求具有多样性的,不只是出于经 济上或物质上的简单需求,还必须考虑到精神方面或者是农民生存的客观环境的要 求。 在某些地区, 养老功能的失灵、 劳动力功能的市场化都使得这种观点缺乏说服力。 (5)应该说,从生育文化的角度解释农民的生育观是有进步意义的,它肯定了宏 观的社会结构对人们生育观念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对传统生育文化大而化 之的笼统描述无法揭示民众的鲜实生活,它基本停留在所谓的“大传统”与“显形文 化” 的层面上,而要真正了解现实生活中传统生育文化的内容及如何发挥作用,研究者 应该在“大传统”与“显形文化”的基础上,深入到“小传统”与“隐形文化”层面 上,在“大传统”与“小传统” 、 “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的交结点上去把握。中 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亚文化组成的复合体,仅仅讲传统文化对生育的影响,往往只能抓 住问题的一部分。从乡土文化这一具体情境中去解读农民的生育偏好和生育行径,不 失为一种较客观的态度,这也是本文实证研究的理论支持。 1.3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1.3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1.3.1 理论支持 1.3.1 理论支持 与肯定乡土作为中国传统之根基的其他人士一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开篇 便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针对时下瞧不起乡村传统、把其讥讽为“土 气”的说法,费孝通从正面予以回应,说讲得不错,一个“土”字即已把握到了“乡土 中国”的根本要义。土是土地,土气就是土地之气。中国社会的一切,皆由这“土气” 中产生、延续。费孝通指出: “要认识中国社会,认识中国人,不认识农民生活,不认识 农村经济是不行的。 ”费孝通提出的理由是:集约种植五谷作物的农民构成了中国绝 大多数的人口,他们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基础。费孝通对中国的“乡土性”特 点加以阐发,总结出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五谷文化” 。 “五谷文化”就是农耕和 乡土文化。而费老所指的乡土文化即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曾在乡民社会与文化 一书提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 “大传统是在学校或教堂中培育出来的, 小传统则是生长和存在于村落共同体元文化的生活中” 。小传统指地方性的传统,它 与本土密切相关,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存在,是和区域内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关联 最密切的。大传统较强调抽象的伦理观念,小传统较注重实践的仪式方面。从传统文 化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以社会精英和大传统为核心的文化更易接受新的变革观念, 与 “现代” 紧密联系, 而以农民和小传统为核心的文化则不易接受新观念, 是保守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第 7 页 共 71 页 与“过去”联系,也被称为“草根力量”。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还区分过 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他说:“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 方面的分析。显形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 实直接总结出来。而隐形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这里将雷德菲尔德意义上的“小传 统”理解为本文所谓的乡土文化规则,而这样的乡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还是 一种特殊的隐性的文化。小传统根植于乡土,它的生长、壮大、衰落、消逝与村落密 不可分,在现代小传统虽在仪式上有所简化,但却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在村民的思 想中得以强化,是农民行动上的指引针。大传统与小传统在村落社会中彼此影响,共 同塑造着村落文化, 我们研究农民的生育问题, 不应忽视顽强生长于乡土中的小传统。 刘爽在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生育选择行 为是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有着深厚的社会底蕴。只有通过在文化层面上对生育“男 孩偏好”有深刻理解,才能了解和清晰社会群体在生育上的行为模式和生活理念,进 而准确地判断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的现实与未来, 有针对性地采取社会干预政策 及措施 4。 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指出“完整化的理解需要我们把握好这些个人化 的环境与更宏观的结构框架间的相互作用, 需要我们考虑到这个框架的变迁以及它对 个人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当我们理解了社会结构和结构性变化会对更个人化的生活舞 台和经历产生影响时,就能理解在具体环境下个人自己都不清楚的行为及感受的原 因” (c.赖特.米尔斯,2001:174) 。这是一种贯穿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能力,是社会 科学研究者应该具备的“想像力” 。笔者认为,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农民生育实践 的逻辑(而不只是从逻辑上把握生育实践),我们必须深入到中国农村这个具体的文化 情境之中, 从微观角度开展实地调查,寻找到影响性别偏好的各种制约因素,非侧重 对问题的宏观描述,而是致力于对问题的深入阐释。 1.3.2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定性研究方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指导研究过程,抽丝剥茧地 呈现出社会和社会结构对人的影响。 使用的具体的搜集资料的方法为参与式观察和访 谈法。在实地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悬置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立场,随时保持反思 性的观察与追问,以能够分享被研究的个体在生育问题上的知识与意义与此同时,还 希望能够将个体生活与更广阔的思考范畴关联起来,从而达到一种普遍化的知识。为 此,笔者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与到农民的现实生活中去,熟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制 度设计,参加村庄活动,围绕生育问题对农村生活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关注,试 4 刘爽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人口研究,2006,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第 8 页 共 71 页 图从“情景中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再者,选择了多位村民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深入 挖掘其生命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其生育理性的社会结构基础。 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则兼 顾了年龄、性别、家庭生育状况、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 1.4 选题的意义和可能的创新点 1.4 选题的意义和可能的创新点 本研究所选择的个案是笔者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在这里将其化名为安村,安村 位于福建东南部沿海地带,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互混杂、磨合共生。安村人本着“门 前车马非为贵,家有儿孙不算穷”的思想,世代逃不脱生育竞争的怪圈。之所以选择 该村作为调查对象,一方面是为了调查方便,因为村落是一个熟人社会,通过私人关 系,很容易获得被调查者的支持。而且正如李培林所言, “在村落中,生活和生产经 营、家庭和工作场所、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都没有非常清晰、严格的划分,你比较容 易从一个日常的领域进入,然后转到你所关注的领域,村落中很少有秘密可言,每一 个村落大婶都是破解村落秘密能力很强的乡土福尔摩斯 ” 。另一方面,安村有着浓 郁的乡土本色,自然经济条件及宗族状况不仅在莆田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即使在 闽地区也有大量此类村落,这为本案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田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发现中国农民的生育观念和传统的生育观 念也存有差异,“究其原因,生育文化的源头似乎不在全民族的文化传统之内,而在 具体生活环境之中”。 5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是相互交错的,即中国文化大小传统之 间的关系不仅非常微妙,而且互相纠缠。传统理论认为小传统的民间文化不登大雅之 堂、粗俗、毫无逻辑,在大传统面前软弱无力。这种理论忽视了小传统在村落社会中 的“草根性”及其主导地位。事实上,小传统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大传统,也没有 被大传统完全替代,而是对大传统作出一定的文化反应,使小传统在互动过程中成为 具有某种决定力量的因素。在文化的整体中,大传统和小传统是互动互补的,大传统 引导文化的方向,小传统提供真实文化的素材。但在研究生育文化时,小传统往往受 到忽视,显然,在讨论生育文化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大传统”与“小传统” 、 “显 形文化”与“隐形文化”的问题。目前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这类研究很少,并且很多 研究最终的归结还是落到了经济理性上,而糅合了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即大传统与 小传统)的观察视角来研究农民生育抉择则是本文的创新点。 5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一爷之孙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6,第 3 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第 9 页 共 71 页 1.5 概念界定 1.5 概念界定 1.5.1 乡村、村落与宗族 1.5.1 乡村、村落与宗族 乡村社会学中“乡村”的定义是以行政区划的乡镇所辖的地域实体,它的外延是 以乡镇政府所在的镇为中心,包括其所管辖的所有村庄的地域范围。乡村又称非城 市化地区。通常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 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 “乡村”并不同于“村落” 。曹锦 清在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一书中专门对村落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他提 到, “依靠土地为生的村民经过数代繁衍之后,便自然形成村落,又名自然村落,区 别于出于行政之需要按一定户数而人为建立起来的行政村” “村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 是同姓集居” 。他还根据宗族村落血缘关系的强弱程度将,将村落分成了家族村社型 村落、宗族家庭双层结构型村落和家庭组合型村落三种不同的类型或形态 6。可 见,村落是一个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合二为一的共同体,它是自然形成的。而“乡 村”所涵盖的范围比村落就广多了,它包括了自然的村落,同时也可以指行政村。而 本文所研究的乡村是包含有 2 个自然村落的行政村,并不是传统的自然村。这里的两 个自然村是“宗族一家庭双层结构型”的村落。根据以上的分析及村的实际情况,本 文使用乡村这一概念,并称生活于其间的人们为“村民” 。 1.5.2 乡土社会与乡土文化 1.5.2 乡土社会与乡土文化 费孝通曾赋予乡土社会这样几个特色: (1)泥土的芬芳。一个人的生活,从生到 死,都与泥土紧密相关。在他们的宇宙观里,乡土意识非常浓厚; (2)礼俗社会。即人 们的行为所遵从的规范,主要是人情、礼节、 “关系”和“面子”以及本地、本村习 俗; (3)差序格局。乡土社会里,人们的认知结构是以自我为中心,呈差序格局,即 从我我们家我们族我们村等次序展开 7。 乡土文化是一种生发于农业社会,蕴含于中国文化传统之内的农民文化传统,其 本质是农业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多维的、复杂文化体系,乡土文化传统内涵了众 多的文化因子,诸如语言、知识、信仰、宗教、习俗、价值观、社会组织形式、时间 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等,广义上还包括了把各种观念形态物质化的实体因 素。这些文化因子是农民群体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通过个体和集体努力而逐步形成 的。作为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乡土文化传统不仅具有使农民理解周围环境的功 6 曹锦清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年,第 485-486 页. 7 费孝通乡土中国m 三联书店,198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第 10 页 共 71 页 能,而且还具有其特定的经济功能以及沟通、传承、规范、服务等多种社会功能 8。 1.5.3 生育观与生育意愿 1.5.3 生育观与生育意愿 人口学辞典里给生育观下的定义的是“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属于社会意 识的范畴,是世界观、人生观在生育问题上的表现。 ” 9在此基础上,社会学界形成了 对生育观比较统一的认识,即“生育观是指人们关于生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 是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生育主体关于生育的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伦理观和科学知识观念。 ”对于生育意愿,邵夏珍是这样描述的, “所谓生育意愿 是指人们对生育的综合看法,它主要包括对孩子数量、质量、性别等方面的期望和偏 好” 。 10“生育意愿是人们生育观念的直接体现和集中代表” (风笑天,2002)11。可见, 生育意愿并不同于生育观。生育观是已经内化到主体观念体系之中的行为准则,它更 直接地制约着主体的生育行为。在宏观上,生育意愿反映了生育文化;微观上,生育 意愿体现着个体行动者的理性选择。根据以上的分析及实际调研情况,本文使用生育 意愿这一概念,在第三个章节中,将其分为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对生育目的的看法, 即“为什么要生”的问题、性别偏好,即对子女性别的期望、理想子女数,即对生育 数量的看法、对子女质量的态度,即“成为什么人”的问题。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中, 第一个因素制约着后三个因素。 2 村庄概况与生活轨迹 2 村庄概况与生活轨迹 前面笔者提到,对乡村居民生育选择的研究,应该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环 境中去。在考察乡土文化如何影响村民生育行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乡村居民的生活 环境及其生育现状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2.1 安村概况 2.1 安村概况 2.1.1 自然状况 2.1.1 自然状况 “闽”系福建简称,最早出现于周朝,距今已 2000 多年。汉代许慎在说文解 8 朱方长,李红琼乡土文化传统的经济功能分析2005 9 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242 页. 10 邵夏珍中国城乡家庭育前和育后生育意愿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1,1 11 风笑天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4,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第 11 页 共 71 页 字中说:“闽,为东南越蛇神。”福建自古多蛇,居住于福建的古代氏族把蛇奉为 图腾,故“闽”字为门中有虫,“虫”的本义就是蛇。闽在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 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时分为八路,因有“八闽”别称。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区域内山岭叠嶂,溪流纵横,河谷与盆地交错分布,山地加丘 陵,占到全省面积的 90%多,亦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素有“东南山国”之称。正 缘于福建山多,武夷山横亘于西,仙霞岭阻碍于北,造成了福建与内地交通的隔阂, 天然地形成了环山抱海之封闭地形,面向大海寻找出路是福建最好的选择,由此造就 了开放的海洋文明。中华的传统文化在福建根基牢固,被保存得十分完好。因为破碎 化的山地, 格子状的水系, 造成了一个个割据的语言孤岛, 一块块格子状的文化飞地, 因此中华文化在这些孤岛和飞地中避免了被同化的命运。许多古老的文化,到了福建 破碎的山地中,就像化石一样被保存了下来(这也是莆田安村至今仍保持着非常浓厚 的传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变迁迟缓的根本原因所在) 。福建的中华文明呈现出一种时 空多元的破碎状态。闽北的理学文化、闽中的三山文化、莆仙的妈祖文化、闽东的畲 族文化、闽西的客家文化,这些文化在福建平分秋色,不相上下。就语言而言,至今 福建还保留有汉语的七大方言。在同一方言区内,语言也不尽相同,甚至一县之内, 过了一座山、一条河就不能通话了,这在全国是很罕见的。又比如福建各地都有自己 的戏,一些宋、元朝代的古剧本和古曲目在全国早已成了绝响,但在福建却还原汁原 味地保留着。福建也是造神最多的省,据福建民间信仰一书统计,福建民间信仰 的神达 1000 多种。福建不仅神多,民间的民俗节庆日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12 莆田市位于中国的东海之滨(东经 11827-11939,北纬 2459 -2546) ,福建省沿海福厦黄金海岸线中部,北距省会福州市 108 公里,南离厦门 经济特区 190 公里。莆田史称“兴化”、“兴安”,又称“莆阳”,“莆仙”,已有 2000 多年的文化历史,是八闽古府之一,自古为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3 年莆田正式建立地级市,现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及湄洲岛国 家旅游度假区。全市陆域总面积 4200 平方公里,2008 年末常住人口 284 万人,其 中城镇人口 131.49 万人,常年有 60 多万人在外经商办企业,旅居在外的侨胞 70 万人左右,港澳台同胞近 20 万人,归侨、侨眷 30 万人。境内属亚热带海洋性 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821,年降雨量 1000-1800 毫米,常年为东南风,冬 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莆田物产丰富,渔业兴旺,是著名的“鱼 米之乡”,盛产稻谷、甘蔗、花生、黄麻和茶叶,这里的荔枝、龙眼、枇杷、无籽蜜 柚是驰名中外的四大名果。还有鳗鱼、对虾、马鲛鱼、梭子鱼、鲟、蛏、海蛎、紫菜 等特色水产品饮誉海内外。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 1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育选择与乡土文化 第 12 页 共 71 页 当地流行的莆仙方言就很好地论证了这一点。莆仙话中把成年的男子叫做“打捕”, 把女子叫做“乘凉”,源自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