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及其规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职械 日期 2 0 1 0 年5 月3 1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 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予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郑州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人离校后发表 使用学 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 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 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 韶帆 日期 2 0 1 0 年5 月3 1 日 摘要 摘要 郑州地区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化复杂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秦汉时期 郑州地区以县为单位分属不同政区 魏晋以后 荥阳正式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 经济中心 隋唐以后 郑州的政治经济中心移至管城 金代以后 郑州由隶属 洛阳转为归开封管辖 隋代以前 荥阳地区在郑州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自隋 代起 管城的地位逐渐上升 并取代荥阳成为郑州地区的行政中心 历史上郑 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受东西部的开封 洛阳和北部的黄河影响较大 登封境 内的辍辕古道是古代洛阳与东南地区连接的通道 交通 军事等因素使登封成 为洛阳东南方向的门户 故登封地区自古就归洛阳管辖 五代以后 洛阳与开 封政治地位的一升一降 使得夹在两地间的郑州的行政区划建置也随之发生改 变 郑州自古都是以黄河为北界 受黄河南摆和迁徙的影响 历史上郑州北部 范围大于今日 黄河对南岸山体的侧蚀使得历史上不少县级治所被迫一再南迁 关键词郑州行政区划变迁荥阳黄河 a b s t r a c t 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so f c o m p l i c a t e d t h e r e ab s t r a c t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d i v i s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z h e n g z h o uw e r e w e r ef o u rp e r i o d si nt h eh i s t o r y i n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i e s z h e n g z h o ua r e ai nu n i t so fc o u n t yb e l o n g e dt od i f f e r e n t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a r e a s a f t e r 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 x i n g y a n gb e c a m e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e c o n o m i cc e n t e ro f z h e n g z h o uo f f i c i a l l y a f t e r w a r d so f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p o l i t i c a l a n d e c o n o m i cc e n t e ro fz h e n g z h o um o v e dt og u a n c h e n ga r e a j i nd y n a s t yl a t e r t h e j u r i s d i c t i o no fz h e n g z h o u t r a n s f e r r e df r o ml u o y a n gt ok a i f e n g b e f o r es u id y n a s t y x i n g y a n ga r e a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z h e n g z h o u f r o mt h a tt i m eo n t h es t a t u so fg u a n c h e n gg r a d u a l l yi n c r e a s e da n d r e p l a c e dx i n g y a n ga s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e n t e ro fz h e n g z h o u i nt h eh i s t o r y t h e c h a n g e so f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o fz h e n g z h o uw e r ei n f l u e n c e db yk a i f e n g l u o y a n g a n d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d e e p l y x u a n y u a na n c i e n tr o a di nd e n g f e n gc o n n e c t e da n c i e n t l u o y a n ga n di t ss o u t h e a s t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m i l i t a r ya n do t h e rf a c t o r sm a d et h a t d e n g f e n gw a st h es o u t h e a s tg a t e w a yo fl u o y a n g s ot h a td e n g f e n gh a db e e nu n d e r t h ej u r i s d i c t i o no fl u o y a n gs i n c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a f t e rf i v e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s t a t u so fl u o y a n ga n dk a i f e n gw e n tt h r o u g har i s ea n df a l l t h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d i v i s i o n so fz h e n g z h o uw h i c hs a n d w i c h e db e t w e e nl u o y a n ga n d k a i f e n ga l s oc h a n g e d s i n c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t h en o r t h e mb o u n d a r yo fz h e n g z h o u h a s b e e n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 b e c a u s eo ft h es o u t h w a r dm o v e m e n to f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 t h e e r o s i o no f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o nt h es o u t hs i d eo fm o u n t a i nf o r c e dm a n yc o u n t yt o c h a n g et h e i r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e n t e r s t h en o r t ha r e ao fz h e n g z h o ui nh i s t o r yw a sb i g g e r t h a nt o d a y k e yw o r d s z h e n g z h o u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d i v i s i o n t r a n s i t i o n x i n g y a n g 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 i i 目录 目录 1 引言 1 1 1 行政区划研究现状 1 1 2 郑州地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研究现状 2 2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6 2 1 2 2 2 3 2 4 3 郑州地区行政中心的转移 7 2 4 3 1 汉代以前荥阳城的繁盛 2 4 3 2 荥阳城的衰败与迁移 2 8 3 3 管城的兴起与繁盛 3 0 3 4 县级行政治所的变迁 3 3 4 从行政区划看郑州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3 6 4 1 历史上的洛阳与郑州 3 6 4 2 历史上的开封与郑州 3 8 4 3 历史上的黄河与郑州 4 1 5 郑州的定名问题 4 5 6 结语 4 8 附表 4 9 7 o 3 9 l l l 一期 一 一 一时 一 一 一朝 一 一 期北后后时南以以汉晋唐代秦魏隋金 目录 参考文献 5 7 致谢 6 1 个人简历 6 2 i v 目录 图表目录 郑州市行政区划示意图 3 秦三川郡与颍川郡行政区划图 8 西汉河南郡行政区划图 9 西晋荥阳郡行政区划图 1 l 唐郑州行政区划图 1 7 北宋郑州行政区划图 1 9 金郑州行政区划图 2 0 元代郑州附近地区行政区划图 2 l 明代郑州附近地区行政区划图 2 2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形势图 一2 5 汜水县城关形势略图 3 4 北宋开封地区水系图 3 9 黄河历代河道变迁图 4 2 华北陆缘拗陷内部的次一级隆起与拗陷构造图 4 3 黄河下游重要河道变迁表 4 9 郑州地区建置沿革简表 5 0 v 引言 1 引言 1 1 行政区划研究现状 所谓行政区划 简单的来说就是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 这一名词在不同的 学科中有不同的表述 可以从法学 政治学 行政管理学 地理学等多方面去 研究 例如法学上认为行政区划是 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 便于进行管理 在中央统一领导下 将全国分级划成若干区域 并相应建立各级行政机关 分 层管理的区域结构 政治学则强调行政区划是 国家为了统治 管理居民而 划分的区域 地理学对于行政区划的解释是 在一个国家的领土上 根据 行使国家政权和执行国家任务的需要 并考虑地理条件 如i i l 脉 河流等 传 统历史 经济联系和民族分布等状况 实行行政管理区域的划分和调整 留 构成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定规模人口和面积的地 域空间 一个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登记 一个设有相应行政机构的行 政中心 一个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行政区名称 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体系的反映 是国家的产物 它的产生是以中央集权国 家的出现为前提的 在阶级社会里 行政区划的作用首先是为了政治经济和政 权建设的需要 行政区划具有可变性 朝代更替 政治形势的变化 疆域领土 的变迁等等 往往使旧的行政区划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这就需要对原有的 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 但同时行政区划还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 性 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涉及政治 经济 民族 宗教 人口 自然等诸多因 素 涉及中央与地方 地方与地方利益关系的矛盾协调 有很强的敏感性 一 般不宜随便更改 调整 因此 行政区划的调整又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特 征 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所涉及的因素很多 变化也很复杂 但就总体而言 仍然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点 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受外部的地 理环境因素影响很人 这其巾经济因素在总体上起着主导作用 而外部环境对 i i 陶人再科伞书 法学卷 l i 陶人再科伞节出版社 1 9 8 4 年版 第6 7 5 页 o 政治地理学 江苏教白 版社 1 9 9 1 年版 地理学词典 上海辞1 5 出版社 1 9 8 3 年版 第3 0 9 页 稚刘村德士编 l i 嗣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 华尔 j i j 范人学出版社 1 9 9 6 年版 第5 6 页 1 引言 不同层级的行政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 高层政区的划分主要侧重 于政治和历史因素 较低级政区的划分则更多地考虑行政与经济因素 此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外部环境因素对行政区划演变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一 般在政权更迭时期 政治 历史因素起主要作用 在政权稳定时期 行政 经 济因素起主要作用 当代行政区划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区划的理论研究 行政区划的应用研究 行政区划的历史研究和国外行政区划的借鉴研究等几个方面 这其中历史行政 区划研究的重点包括 行政区划建制史研究 古代与近代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 其因素分析研究 古代与近代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省地级行政 中心变迁规律研究 民族行政区划史研究 行政区划史图集的编制等几个方面 1 2 郑州地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研究现状 郑州地处中纬 雄峙中原 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 黄河下游 东与六朝古都 开封毗邻 西溯工业重镇洛阳 南与省区地理中心许昌相接 北濒黄河与新乡 隔河相望 城市中心地理坐标为1 1 3 0 4 0 e 和3 4 0 4 5 n 全区界限地理坐标范围为 i1 2 0 4 2 i1 4 0 1 4 e 和3 4 0 1 7 3 4 4 5 n 东西长1 3 9 公里 南北宽7 5 公里 总面 积7 4 4 6 平方公里 占全省面积的4 5 地势西高东低 海拔7 5 1 5 1 2 米 西南部为嵩山山脉 西北沿黄河为岳山 广武山丘陵地带 东南为广阔的黄淮 平原 境内大小河流3 5 条 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 流域面积分别是2 1 3 2 平方公里和5 3 1 3 平方公里 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有1 5 0 4 公里 郑州这样的 地理位置 不仅影响了其气候 水文 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 而且影响了在这 种自然条件下的经济关系 影响了郑卅i 的城市形成和发展 郑州市是河南省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现辖1 2 个县 市 区 分别为中 原区 二七区 管城 旦i 族区 金水区 上街区 惠济区6 个市辖区 中牟县1 个县 代管新郑市 登封市 新密市 巩义市 荥阳市5 个县级市 图1 1 本1 y 部分资料参考郑州市人民政府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棚天内弈 曲张来反 郑州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农村读物出版社 1 9 9 4 年版 第l 贝 2 引言 图1 1 郑州市行政区划示意图 中牟县东接古都开封 西邻郑州 土地总面积1 4 1 6 6 平方公里 总人口6 8 万人 辖1 3 镇4 乡 4 2 2 个行政村 荥阳市位于郑州西1 5 公里 所辖地域在郑州城区以西 汜水虎牢关以东 嵩山山脉东段浮戏山以北 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广武山以南 是河南省距省会 最近的县级市 下辖9 镇3 乡2 个街道办事处和1 个风景区管委 人口5 9 万 面积9 0 8 平方公里 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1 7 平方公里 巩义市南依嵩岳 北濒黄河 东瞻郑州 西望九朝古都洛阳 总面积1 0 4 1 平方公里 属典型的豫西浅山丘陵区 辖1 5 个镇 5 个街道办事处 2 9 2 个行 政村 人口8 0 万 新密市位于省会郑州西南4 0 公里处 总而积1 0 0 1 平方公里 辖1 3 个乡镇 3 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7 5 9 万 登封市地处中岳嵩山腹地 东临郑州 西接九朝古都洛阳 全市面积1 2 2 0 平方公里 人口6 0 万 其中市区面积1 2 平方公里 人口6 万 新郑市是郑州的南大门 地处北纬3 4 0 1 6 3 4 3 9 东经1 1 3 0 3 0 1 1 3 0 5 4 之间 北靠郑州市 东邻中牟县 尉氏县 南连长葛市 禹州市 西与新密市接壤 全市辖9 个镇 3 个乡 3 个街道办事处 境域总面积8 7 3 平方公里 南北长4 2 公里 东西宽3 6 公里 3 引言 中原区位于市区西部 是郑州市最早的建成区之一 素有 郑州西大门 之 称 辖区面积9 7 1 平方公里 其中城区面积2 4 平方公里 下辖1 个镇 l o 个 办事处 总人口5 6 万 郑州市委 市政府所在地 二七区位于郑州市中心偏西南部 东经1 1 3 0 3 0 至1 1 3 0 4 l 北纬3 4 0 3 6 至 3 4 0 4 6 东和管城回族区接壤 西与中原区 荥阳市毗邻 南接新密市 新郑市 北连金水区 东西宽1 5 5 公里 南北长1 8 公里 平均海拔高度1 9 3 米 全区总 面积达1 5 6 2 平方公里 建成城区而积3 3 7 3 平方公里 管城回族区位于北纬3 4 0 3 9 3 4 0 5 7 东经1 1 3 0 4 l 1 1 3 0 4 6 之间 地处郑州市 东南部 是商城遗址所在地 属老城区 东临中牟县 西临二七区 南连新郑市 北与金水区相接 东西长1 9 公里 南北宽1 6 公里 2 0 0 6 年 全区总面积1 4 3 4 3 平方公里 城区面积3 2 6 0 平方公里 金水区地处郑州东北隅 因金水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全区常住人口达到1 0 7 5 万人 辖区总而积2 4 2 2 平方公里 其中城区面积6 9 平方公里 辖2 个镇 1 5 个街道办事处 是全省面积最大 人口最多的城区 省委 省政府所在地 上街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扇轴部 为豫东平原和豫西丘陵的相交地带 东经 1 1 3 0 1 4 4 5 至1 1 3 0 1 9 0 5 北纬3 4 0 3 5 至3 4 0 4 0 之间 上街区位于郑州市辖区西部 3 8 公里处 周围与荥阳市接壤 东邻荥阳市城关乡 西 南分别与高阳镇 刘 河镇毗邻 北部与王村镇相连 下辖1 个镇和5 个街道办事处 全区总面积 7 平方公里 上街城区辖5 个街道办事处 辖区总面积1 7 8 5 5 平方公里 惠济区位于郑州北部 黄河南岸 总面积2 3 2 8 平方公里 人口2 0 1 万 辖 花园口镇 古荥镇两镇 六个街道办事处和河南惠济经济开发区 郑州农业高 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两个开发区 有关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研究成果有很多 中州学刊 中州今古 郑 州史志通讯 等刊物上有不少与地方史志有关的文章 像荆三林 郑州沿革 史迹及其研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张平 宋庆方的 郑州历史沿革的阶段划分 问题 戴济民的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管郑沿革初考 张平的 郑州四千年 建置沿革述略 戴济民 魏文颍的 郑州还曾叫过 故市 李长河 李元河 的 郑州北邙山名城质疑 栾星的 说管 为郑州古城正名 等等 这些文 章深入探讨了郑州行政区划上的沿革 地名等问题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 还没 有文章系统地探讨郑州行政区划的沿革及其规律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与周边 4 引言 城市的融合也在逐步加深 研究历史上郑州地区行政区划变迁可以更好地了解 郑州的地方历史和文化 并且为今天的行政区划改革和郑汴一体化等经济 社 会建设提供借鉴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 对历代正史的地理志 河渠志部分 唐 以来地理总志 明清以来郑州及其所辖县市地方志等材料进行分析比对 参照 谭其骧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 等地图材料 并结合对郑州地区行政区划 历史古迹的走访考察 力求找寻出影响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的因素 总结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变迁的规律 从而对今天郑州的行政区划改革和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5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2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郑州历史悠久 早在石器时代就是先人们的重要聚居之处 在历史上 郑州 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化复杂 其行政区划范围与今天相比有很大差别 纵观秦代 至清代郑州的历史 可以看出其行政区划变化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这可以按行 政中心和上级行政单位两种方法划分 如果以政治经济中 1 5 的转移为标志 则 郑州的建置沿革史可以隋唐时期为分界点 此前郑州地区的行政中心为荥阳 此后为管城 若以所归属的上级行政单位为划分标准 则可以金代为分界点 此前郑州一直归属洛阳 而在此之后郑州开始划入开封管辖范围 总的来看 郑州地区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秦汉时期是郡县制的全面 推行时期 这时的郑州是以县为单位分属不同政区 魏晋时期新设置了荥阳郡 荥阳自此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自隋唐起 郑州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 至管城 金代以后 郑州逐渐由此前的隶属洛阳转为归开封管辖 据学者研究 我国最早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其在全国的推行始于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从此前的封建制到后来的郡县制 中国历史上政治制 度出现了一个大变局 对于郡县制的起源 由于缺乏文献记载 今天难以有定 论 学术界对此较一致的看法是起源于春秋 形成于战国 而全面推行于秦始 皇统一天下之后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经过巨大的变动 各诸侯国国君逐渐掌 握专制权力 先是县制出现 随后郡县制形成 据周振鹤先生的研究 县的意 义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三个阶段的发展 即县鄙之县 县邑之县与郡县之县 县 鄙之县 即这个时期的县与鄙意义相同 都可指国以外的地域 是一大片地域 的意思 而不是一个个的聚落 县邑之县 是说县与邑意义相同 邑的本意是 指 人所聚会 可大可小 有十室之邑 百家之邑 千家之邑 到战国时期更 是有万家之邑 县既与邑同义 也就不再是一大片地域的意思 而是一个个的 可数的聚落 郡县之县 与县邑之县相比有四个方面的差别 一是其为完全的 国村的直属地 而非采邑 二是其长官彳i 世袭 可随时或定期撤换 三是其幅 员一般经过人为的划定 而非纯粹天然的形成 四是县以下还有乡里等更为基 层的组织 战国时期的县普遍已经完成了 从县邑之县向郡县之县的转型 圆各 国所设之县不少在秦统一后延续下来 但由丁二文献资料的缺乏 我们今天难以 o 用振鹤 i i 闰地办行政制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8 页 周振鹤 l i i 同地办行政制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2 6 贝 6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对此作出完整的统计 故本文所涉及的县的历史是自秦代开始的 2 1秦汉时期 秦代是郡县制全面推行的初期 郑州地区并未作为独立的行政单位而存在 而是以县为单位分属不同的政区 秦代国祚短暂 并无许多专门的地理著作流 传下来 史记 中仅是提到秦初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郡置守 尉 监 而后代史籍对于各县的记载也多是从汉代开始 我们现在仅仅知道秦初除置三 十六郡外 还有一个郡级政区 内史 即国都咸阳附近地区 圆三十六郡多 是由秦国原有的边郡 再加上六国的本土和边郡改造而组成的 而对于各郡下 所辖县 史书中均没有明确记载 因此我们难以详尽了解秦代地方行政区划尤 其是县级行政区划情况 由谭其骧先生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 对秦代 各县作了明确标注 其依据是 见于唐宋以前史籍中的 秦置 县 见于战国 记载而在西汉时尚存在的县 见于秦灭六国至西汉统一以前的地名而西汉时是 县的 显然 根据上述标准确定的秦县不能保证完全准确 但遗漏的可能性 较小 基本能反映秦代置县的概况 根据史书的记载 就今郑州地区而言 在 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之初的秦代 这里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 区域内所 设置的各县隶属于不同的郡 秦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郑州地区基本都在郡治 设于荥阳的三川郡和郡治设于阳翟的颍川郡辖境内 由于当时全国郡的数量较 少 故与以后各朝代相比 秦代各郡所辖范围较大 三川郡基本包括了今天豫 西及开封以西的黄河南岸地区 颍川郡基本为包含今许昌 平顶山 漯河的豫 中地区 今郑州地区当时在两郡内所占而积很小 根据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 集 中的标注 秦代图组中三川郡 颍川郡内大致在今郑州地区范围内所设置 的县有 巩 荥阳 京 新郑 苑陵 阳城 其中南部的新郑 苑陵 阳城属 颍川郡 而巩 荥阳 京等县则归三川郡管辖 图2 1 妒汉 刊马辽 史记 卷入 秦始 本纪 i l i 华节局 1 9 5 9 年版 第2 3 9 页 o 秦代贻置的 三 人郴到底足那蝗 历米说法小一 集解 认为 二f 人 1 5 卉 二三川 河尔 南阳 南 郡 九i i 鄣都 会稽 颍川 砀都 泗水 薛郡 尔都 琅邪 齐郡 上符 泡阳 有北平 辽西 辽尔 代 l 钮j n i 邯郸 卜党 太原 云 几原 雁门 卜榔 陇四 北地 汉t l i 巴郡 蜀郡 黔 hk 沙凡il 氕 与内史为 f 人郡 坤谭其骧 l t 网历史地图集 秦时期组图编例 地l i h 版杜 1 9 8 2 年版 7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溻 图2 1秦 n 郡与颍川郡行政区划图 图片来源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基本沿用秦制 与郑州相关的一个变化是汉初三川 郡更名为河南郡 汉书 地理志 河南郡 条记载 河南郡 故秦三川郡 高帝更名 所以西汉时郑州地区是在河南郡和颍川郡的管辖范围内 河南郡 下辖雒阳 荥阳 偃师 京 中牟 阳武 河南 卷 原武 巩 故市 密 开封 成皋 苑陵 新郑等二十二县 颍川郡 高帝五年为韩国 六年复故 下辖阳翟 颍阳 颍阴 崇高 阳城 纶氏等二十县 今郑州地区范围内的 县在河南郡辖下的有荥阳 中牟 巩 故市 密 成皋 苑陵 新郑 颍川郡 辖下的有颍阳 崇高 阳城 纶氏 图2 2 由此可以看出 郑州地区仍然是 以县为单位存在于两个郡级行政区划内 且所占范围仍不大 与秦代相比 西 汉时期县的数量大量增加 郑州地区范围内新置的县有密县 成皋 属今荥阳 故市 今郑州市区西北 崇高 纶氏 均属今登封 中牟等六县 东汉时两 郡行政区划与西汉基本相同 仅是改成皋县名为成晕 并改河南郡为河南尹 史籍记载 河南尹 秦三川郡 高帝更名 世祖都雒阳 建武十五年改日河南 尹 m 尔汉 班l i l i l 汉节 卷 i 八 地舜忠 巾华 局 1 9 6 2 年版 第1 5 5 5 页 据东汉 班吲 汉 卷 f 八 地理志 i o 扛怕局 1 9 6 2 年版 第1 5 5 5 1 5 5 6 页 印据尔汉 珧嘲 汉怕 卷 十八 地理志 1 i l 华帕局 1 9 6 2 年版 第1 5 6 0 贝 蛳朱 范哗 后汉节 卷一一九 郴凼志 l i i 节局 1 9 6 5 年版 第3 3 9 0 页 婶朱 范哗 后汉1 5 卷一可l 郡同志 中华书局 1 9 6 5 年版 第3 3 8 9 贞 8 图2 2 西汉河南郡行政区划图 图片来源 中国历史地图集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 在沿袭郡县制的同时 在部分地区恢复封建形态 分封 诸侯王国 汉景帝以后 王国地位等同于郡 由于秦郡数量少 范围较大 西 汉将部分原有的秦郡划小 再加上实行推恩法等手段削减分割王国领地 开疆 土增设新郡 这样一来 西汉的郡级政区 郡与国 数量与秦代相比就大幅度 增加了 这对中央而言直接管理的难度也就增大了 因此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 之上设立十四部作为监察区 至武帝攘却胡 越 开地斥境 南置交耻 北置 朔方之州 兼徐 梁 幽 并夏 周之制 改雍日凉 改梁日益 凡十三部 置刺史 此时郑州地区所在的郡级政区为颍川郡与河南郡 两郡所属的监 察区分别为豫州的和司隶 留由于州的区划范围很大 辖境内平均有七八个郡 因此足够称霸一方 东汉末年袁绍的宾客逢纪就曾说 夫举大事 非据一州 无以自立 可见州如果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很容易形成割据局势 因此 在两汉的大部分时间里 州一直是以监察区域的形式存在 直到东汉末年 随 着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 统治者为了对其进行镇压不得不普遍设置州牧 等 于是改监察区为行政区 由此州开始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地方行 政制度也由郡县两级制转化为了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王朝结束 魏氏受禅 中东汉 班嘲 汉节 卷 ii 八 地理志 中华节局 1 9 6 2 午版 第1 5 4 3 页 东汉 班心 汉节 卷 i 八 地理志 中 卑节局 1 9 6 2 年版 第1 5 6 0 1 5 5 5 页 曲宋 范哗 后汉节 卷七 1 四 袁绍传 中华1 j 局 1 9 6 5 年版 第2 3 7 7 贝 9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即都汉宫 司隶所部河南 河东 河内 弘农并冀州之平阳 合五郡 置司卅i 此后 今郑州地区在新设的司州管辖范围之内 2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新设置的荥阳郡不仅包括了今天郑州的大部分地区 还包括了今原阳 开封的部分地区 此后 除登封 巩义一带大致属郡治设于洛阳的河南郡管辖 外 郑州地区主要以荥阳为行政中心 开始了荥阳郡管辖时代 荥阳郡最早设立于曹魏时期 魏正始三年 2 4 2 岁在甲子 被癸丑诏书 割河南郡县 自巩 阙以东 创建荥阳郡 并户二万五千 但这个荥阳郡不 久就被废置 直到西晋泰始二年 2 6 6 才又复置 下辖荥阳 京 密 卷 阳 武 苑陵 中牟 开封等8 县 郡治荥阳县 此外河南郡下辖巩 河阴 成 皋 阳城等1 2 县 这两次所设置的荥阳郡郡治都在荥阳县 新设置的荥阳郡不 仅包括了今天郑州的大部分地区 还统辖今原阳 开封的部分地区 此外河南 郡辖有巩 成皋 阳城等县 这样 今郑州地区的巩义登封一带仍属治所洛阳 的河南郡 而其余地方则属荥阳郡 图2 3 晋初还对县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省纶氏县入阳城 省新郑县入苑陵县 故史书记载g 阳城 汉置 汉又有纶氏 县 晋初省入 苑陵 晋武改并新郑立 回自西晋之后 除了今登封 巩义 两地外 郑州地区主要以荥阳为行政中心 开始了荥阳郡管辖时代 进入南北朝之后 中原地区战乱不断 行政区划变动较为频繁复杂 这一方 面是由于北朝各政权存在时间短暂 政权更迭频繁 另一方面 东晋与北朝展 开拉锯战 中原地区则是南北双方争夺的重心 今郑州地区先后为后赵 东晋 冉魏 前燕 前秦 后秦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统治 郑州属司州 永嘉 3 0 7 3 1 3 之后 司州沦没刘聪 聪以洛阳为荆州 及石勒 复以司州 石季 龙又分司州之河南 河东 弘农 荥阳 兖州之陈留 东燕为洛州 永和五 年 3 4 9 桓温入洛 复置河南郡 属司州 此后前燕慕容倘占领中原 改 司州为洛州 前秦又改称豫州 晋太元元年 3 7 6 中原地区重新成为东晋领地 西腑 房玄龄等 晋够 卷i p q 地理志 中华节硒 1 9 7 4 年版 第4 1 5 页 翻 道 c 著 杨守敬 熊会贞疏 水经注疏 卷七 济水 z i 苏i i 籍出版社 1 9 8 9 年版 第6 6 8 6 6 9 页 劬脚 房幺 龄锋 怦拈 卷i 网 地理志 i i lo 节局 1 9 7 4 年版 第4 1 6 页 印 l 五史补编 婀晋南北朝i 史补编 东晋南北朝州 1 5 郡县农 北京图f 5 馆小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3 9 5 4 0 页 呻唐 虏玄龄等 晋书 卷十四 地理志 巾华书局 1 9 7 4 年版 第4 1 8 页 1 0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图2 3 西晋荥阳郡行政区划图 图片来源 中国历史地图集 司州便改回本名 后秦承袭前秦 夺得中原后又将司州改回豫州 史料记载 哀 帝兴宁三年 3 6 5 入燕 孝武太元元年 3 7 6 自秦收复仍为司州 凡收复十 五年 安帝隆安三年 3 9 9 入后秦 义熙十二年 4 1 6 收复 置司州 治虎 牢 统河南 荥阳 弘农实土三郡 虽然政权更迭 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频 繁变更 但其下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都相对比较稳定 今郑州地区一直都在司 州辖下的河南 荥阳两郡境内 有所变动的只是东晋年间废阳城县 并析京县 置卷县o 到义熙年问司州再次归属东晋时 河南郡领洛阳 河南 巩 缑氏 新城 河阴 等l l 县 荥阳郡 领京 密 荥阳 宛陵 武 卷 中牟 成 皋 开封 等县 相比南北朝前期中原地区郡县两级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 北魏至北周这段时 间地方行政区划则变动十分频繁反复 从地理范围上来说 郑州地区在北魏时 大部分在州治虎牢的司州 后称豫州 北豫州 境内 西部部分地区在当时州 二十五史补编 两将南北朝i 史补编 东晋南北朝州郡郡县表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3 7 页 母 of 4 瓦史补编 两将南北朝十史补编 东晋南北朝州郡郡县表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3 9 5 4 0 贝 铺 f 史补编 两许南北朝i 史补编 东许南北朝州郡郡县表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3 7 页 曲1 f 五史补编 两 i f 南北朝十史补编 东将南北朝州郡郡县表 j 匕京图书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3 9 页 1 1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治洛阳的洛州 后改司州 境内 北魏统一中原后于泰常八年 4 2 3 在今洛 阳地区设置洛州 并改司州为豫州 其治所仍在虎牢 后由于北魏攻克悬瓠 今 上蔡 并设立豫州 便改称州治虎牢的豫州为北豫州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 9 3 重新置司州 并改郡守为尹 十九年 4 9 5 又罢北豫州改置东中府于成皋 留 北魏时期郡县两级行政区划的变化也是十分繁复的 魏初置洛州时河南郡就 领河南 洛阳 新安 阳城 东垣 缑氏等6 县 荥阳郡领荥阳 成皋 京 阳武 密 中牟 卷共6 县 魏初 太平真君八年 4 4 7 曾省卷县入京县 太和十一年 4 8 7 复置卷县 并将中牟县划归阳武县 直到景明元年 5 0 0 中牟县才重归旧属 太延二年 4 3 6 于纶氏故城置颍阳县 太和十三年 4 8 9 析置堙阳 或作堙阳 并属河南尹 正光元年 5 2 0 复置阳城县 孝昌三年 5 2 7 分河南尹置阳城郡 领阳城 颍阳 又析颍阳置康城属之 孝昌三 年还析密县置曲梁县 此外 荥阳郡县治在北魏时期从今古荥镇移到了大索 城 o 这样 郑州地区就分属河南 荥阳 阳城三郡 其中河南郡领巩 成皋 阳城等县 荥阳郡领荥阳 京 中牟 苑陵 密 曲梁等县 阳城郡领阳城 颍阳 康城三县 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后 郑州地区在东魏境内 天平元年 5 3 4 东魏将 都城迁至邺城 原都城所在地洛阳地区仍称为洛州 洛州 太宗置 太和十七 年改为司州 天平初复 回统辖洛阳郡 河南郡 阳城郡 中川郡 新安郡五 郡 其中中川郡天平元年分阳城郡置 阳城郡领阳城 康城 中川郡领堙阳 颍阳 两郡大致都在今登封境内 此外天平元年还 罢东中府复北豫州 统 o 魏书 地形志 记载 洛州 太宗置 太和十七年改为司州 魏收 魏书 卷一百六中 中华书 局 1 9 7 4 年版 第2 5 4 7 贝 o 1 十五史补编 两晋南北朝十史补编 东晋南北朝州郡郡县表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3 7 5 3 9 贞 曲l 十五史补编 两晋南北朝十史补编 东晋南北朝州郡郡县表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3 7 5 3 9 贝 印魏收 魏书 卷一百六中 地形志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版 第2 5 3 7 2 5 3 6 页 o 二f 五史补编 两晋南北朝i 史补编 东晋南北朝州郡郡县农 北京图 5 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3 9 页 十五史补编 两晋南北朝i 史补编 东晋南北朝州郡郡县袭 北京图节馆m 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4 0 页 o 1 1 五史补编 两晋南北韧f 史补编 尔晋南北朝州郡郴县表 北京图节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4 0 页 却魏收 魏节 卷 万人l l i 地形志 中华拈局 1 9 7 4 年版 第2 5 4 7 页 劬 f jh 史补编 两忤南北朝l 史补编 东晋南北朝州郡郡县表 北京图节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3 7 5 3 9 贝 1 2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成皋 荥阳 广武三郡 o 魏书 对广武郡的记载是 广武郡 天平初分荥 阳置 治中左城 回如此 郑州地区分属北豫州与洛州辖境 今登封地区为洛 州阳城郡与中川郡 其余属北豫州的成皋 荥阳 广武 治中牟 三郡 广武 郡领曲梁 原武 阳武 中牟 苑陵五县 荥阳郡领荥阳 成皋 京 密 卷 五县 成皋郡领西成皋 巩二县 其中西成皋为天平元年分荥阳郡的成皋县所 置 是所在的北豫州与成皋郡的州郡治所 北齐废省了不少郡县 王仲荦先生对此进行了考证 北齐废荧阳之荧阳郡 而移成皋郡治荧阳 废成皋县 而改西成皋日成皋 废巩县 且于天保七 年 5 5 6 废京 卷二县 并废曲梁 原武二县入中牟县 进入北周 郑州地 区的行政建制与北齐大体相同 只是改北豫州而置荥州于广武 废中川郡 成 皋二郡 省颍阳入堙阳属河南郡 徙中牟县治至圃田城 故北齐北周两代郑 州地区基本分属两州的四个郡 其中洛州的阳城郡 中川郡与东魏无异 另北 豫州 荥州 辖下 中牟 苑陵 阳武三县属广武郡 荥阳 成皋 密三县属 成皋郡 整个南北朝时期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基本上是西部属洛州 其余地方属州治 位于荥阳地区的北豫州 荥州 就政治经济中心来说 与魏晋时期一样 南北 朝时期的郑州地区总体仍是以荥阳为行政中心 但受水陆交通变迁等因素的影 响 荥阳地区已经日渐衰落 取而代之的是进入隋唐后管城地区的逐渐繁盛 郑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也开始由荥阳东移至管城 2 3 隋唐以后 南北朝的动荡 使得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频繁反复变动 州郡区划也分割得 越来越小 宋书 描述道 地理参差 事难该辨 魏晋以来 迁徙百计 一 郡分为四五 一县割成两三 或昨属荆 豫 今隶司 兖 朝为零 桂之士 i 五史补编 两瞥南北朝 史补编 东晋南北朝州郡郡县表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3 7 页 曲此条下汴 四 治t l 左城 温校 当作t f l 牟城 隋志 卷i 十地理志中浆阳郡管城县 旧f i 巾牟 东魏置j 武郡 魏收 魏节 卷 i r f 人中 地形志 中华节硒 1 9 7 4 年版 第2 5 9 8 负 魏收 魏节 巷 百人 i t 地形志 中华节局 1 9 7 4 年版 第2 5 3 6 2 5 3 7 页 部下仲荦 北j i 爿地理志 l 华m 版社 1 9 8 0 年版 第6 3 7 6 4 1 贞 啊 十 史补编 两将南北朝l 史补编 东将南北朝州都郡县表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4 0 页 十五史补编 两忤南北朝十史补编 东怦南北朝州郡郡县表 北京图节馆山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 5 3 9 5 4 0 贞 1 3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夕为庐 九之民 去来纷扰 无暂止息 版籍为之浑淆 职方所不能记 针 对这种混乱情况 北朝后期的统治者曾进行整顿 如北齐文宣帝一举 并省三 州 一百五十三郡 五百八十九县 二镇二十六戍 回但这些行动都难以完全 遏止政区混乱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到北周末年 州郡数量已经完全膨胀 到 大 象二年 5 8 0 通计 j h 百一十一 郡五百八 县一千一百二十四 最高 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竟有二百多个 平均每州仅管两郡 每郡仅辖两县 可见 此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故隋统一后随即对地方行政制度 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 先罢天下诸郡 又并省州县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 县 郡县两级制 开皇三年 遂废诸郡 炀帝嗣位 既而并省诸州 寻即 改州为郡 乃置司隶刺史 分部巡察 隋两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 了两次大的调整 一次是开皇初年隋文帝悉罢天下诸郡 与郑州地区相关的是 广武郡 阳城郡 成皋郡被废 另一次是大业三年 6 0 7 隋炀帝改州为郡 最 终形成郡县两级制的格局 据 隋书 地理志 记载 此时郑州地区属河南郡 与荥阳郡管辖 其中巩 嵩阳 阳城三县在河南郡境 荥阳郡下辖管城 汜水 荥泽 原武 阳武 圃田 新郑 荥阳 浚仪 酸枣 开封 三县均在今开封 地区 共l l 县 河南郡是由原来的洛州改为豫州后再次更名的 荥阳郡则是由 管州 郑州更名而来的 河南郡 旧置洛州 大业元年移都 改日豫州 三年改为郡 置尹 统县十八 荥阳郡 旧郑州 开皇十六年置管州 大业 初复日郑州 统县十一 除了这些记载的县之外 隋代还有密县 元和郡 县志 记 隋大业二年废 十二年又置 由于 隋书 地理志 是以大业三 年为断 故没有记载此县 隋代虽然国祚短暂 但行政区划更名却十分频繁 开皇 十六年 5 9 6 置嵩州 仁寿四年 6 0 4 废 仁寿四年康城县废入阳城县 荥泽县是在 开 皇四年 5 8 4 分荥阳置广武县 取山为名 仁寿元年 6 0 1 改为荥泽 o 嵩 阳县是由后周堙阳县在 开皇六年 5 8 6 改日武林 十八年改日纶氏 大业元 年 6 0 5 改日嵩阳 圃田县是在 开皇初 改中牟日内牟 十八年 5 9 8 m 粱 沈约 宋节 卷 志序 中华节局 1 9 7 4 年版 第2 0 5 页 唐 李西药 北齐节 卷网 文宜纪 i i 华节局 1 9 7 2 年版 第6 3 页 国庸 魏微 隋竹 卷 f 几 l 1 1 卢书局 1 9 8 3 年版 第1 3 5 页 唐 李 f 甫 兀和郴县j i 志 卷第八 河南道叫 中华书局 1 9 8 3 年版 第2 0 4 贞 1 4 郑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改内牟日圃田 汜水县是 开皇 十八年改成皋日汜水 巩 原武二县是 在开皇十六年 5 9 6 复置 新郑县是开皇十六年复置 并于 大业初并苑陵县 入 a 开皇十六年于中牟旧城置郏城县 大业二年 6 0 6 废郏城县 又移圃田县于中牟城置 开皇十六年改郑州为管州 州治自成皋移至管城 管城也于是年从中牟分出单独为县 故这一年可作为以管城为郑州地区政治中 心时期的开始 今郑州地区在隋代基本分属嵩州 洛州 管州三地管辖 今市 辖区及荥阳 新郑 中牟等地属管州 后改名郑州 其余地方隶属洛州及嵩州 唐代对于郑州地区行政区划来说可以称为分属时代 这一时期郑州地区行 政区划分割严重且多次变动 隋末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制 唐初在统一过程中 在占领地改郡为州 形成州县两级制 武德三年 6 2 0 曾 置密州 四年废 县属郑州 武德四年 6 2 1 讨平王世充后 进行了一系列设置 置洛州总 管府 领洛 郑 管等九州 置郑州于武牢 又于管城县置管州 又 置嵩州 回 唐初嵩州下辖四县 阳城 嵩阳 阳翟 以及析三县地所置的康城 密州曾辖有两县 但随后州县并废 改以密县隶属郑州 武德三年以县置密 州 并置零水 洧源二县 四年州废 省零水 洧源 以密隶郑州 而郑 州 即隋末荥阳郡 被一分为二 置郑州于武牢 领汜水 荥阳 荥泽 成皋 密五县 于管城县置管州 领管城 须水 圃田 清池 今在中牟 四县 唐高祖 太宗 高宗三代郑州地区行政区划变化相当频繁 嵩州境内 贞观元 年 6 2 7 割嵩州阳翟县改隶许州 三年 6 2 9 省嵩州及康城县 以阳城 嵩阳属洛州 o 嵩阳县在 贞观十七年 6 4 3 省入阳城 永淳元年 6 8 2 营奉天宫 分阳城 缑氏复置 二年 6 8 3 省 郑州境内 隋代曾于开皇 十八年改成皋县为汜水县 唐代又在武德四年 6 2 1 自汜水县分置成皋县 到 贞观元年 6 2 7 成皋县重新省入汜水 汜水县显庆二年 6 5 7 又割属洛州 中牟县也曾在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圃田 到武德三年 6 2 0 又改 口l 原名 并 以 县置牟州 四年州废 隶管州 贞观元年隶汴州 龙朔二年 6 6 2 来属 回管 唐 魏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Bridging Unit 2 Keep tidy 第 2 课时 pronunciation说课稿-2024-2025学年鲁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5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全国)浮力及其应用(第1期)原卷版
- 2.3 一次式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2024六年级上册-沪教版五四制2024
- 蓬山课件硬笔书法
- 2025年数控车床技术工技能资格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蒸汽锅炉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蒸发原理课件
- 2025年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练习题库与参考答案
- 葡萄酿酒化学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秋新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 2025-2026人教版(2024)物理九年级全册教学进度表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校成绩分析报告
- 2025版房地产抵押按揭续贷合同
-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 2025年CCAA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产品认证基础)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2030中国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医生培训体系与手术量增长关联报告
- 2025年秋季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解析版)
- 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语文新初一均衡分班试卷
- 《智能建造概论》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