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研究.pdf_第1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研究.pdf_第2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研究.pdf_第3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研究.pdf_第4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i v 苜 目录 摘要 i a b s t r a c t i i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选题意义和实用价值 1 一 选题意义 1 二 实用价值 1 第二节研究现状 l 一 关于诸葛亮民间形象及其神化过程的研究 2 二 关于孔明信仰崇拜的研究 3 三 关于孔明信仰遗存的研究 4 第三节概念界定 4 第二章蜀汉以来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 6 第一节明清以前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 6 一 人为实体性遗存 6 二 自然实体性遗存 1 8 第二节明代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 3 0 一 人为实体性遗存 3 0 二 自然实体性遗存 4 5 第三节清代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 5 9 一 人为实体性遗存 5 9 二 自然实体性遗存 7 9 第三章历史时期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空间分布的区域特点和演变规律9 3 第一节 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类型及区域特点 9 3 一 人为实体性遗存 9 3 二 自然实体性遗存 9 4 第二节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时空分布的演变规律 9 5 第四章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9 7 第一节孔明信仰遗存时间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 9 7 2 一 后世各阶层对孔明的态度和对孔明信仰遗存发展的推动和保护 9 7 二 传播媒介的变化与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 1 0 1 第二节孔明信仰遗存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1 0 1 一 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下所体现的地区差异性 1 0 1 二 诸葛亮治略的空间分布是孔明信仰遗存空间分布差异的直接反映1 0 3 三 明清移民活动对孔明信仰遗存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 1 0 3 四 少数民族信仰是孔明信仰遗存产生区域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之一1 0 4 结语 1 0 7 附图 1 0 8 参考文献 1 2 0 后记 1 2 7 1 7 f謦0 一 毽 k 1 摘要 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研究 历史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吴艳 指导教师蓝勇教授 摘要 三国人物信仰和文化遗存在历史时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一种现象 而四川是三国时期蜀 汉政权的所在地 保留了大量得蜀汉文化遗存和传说 诸葛亮作为三国文化的核心人物 自 魏晋以来在四川地区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和信仰 孔明信仰遗存的分布与演变是这种现象 的外在体现 本文以历史时期孔明信仰遗存为研究对象 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出发 阐述历史时期 四川境内各个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类型 时空分布和时代变迁 在深入剖析了历代四川地区 孔明信仰遗存的时空分布的基础上 提出遗存存在共时性的地域差异和历时性的时代变迁的 特点 进而归纳出推动孔明信仰遗存产生 发展和演变 造成地域差异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人 为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 第一 自然环境因素 四川地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孔明信仰 遗存发展传承的有利因素 第二 诸葛亮对蜀地做出的贡献和道德品格是孔明信仰遗存产生 的直接原因 第三 历代社会各阶层对诸葛亮的态度及做出的反应 是孔明信仰遗存进一步 发展的推动力 第四 社会发展和变迁所带来的冲击是孔明信仰遗存发展的客观原因 所有 这些影响因素促进了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传承和演变 历史时期孔明信仰及信仰遗存的发展为了解当今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 为今天四川地区不断发展的旅游业也提供了重要的指示作用和实用价值 同时 诸葛亮 对蜀地的治理开发所产生的影响至今犹存 不仅为今天西部开发提供了借鉴 治蜀亲民的执 政方针和包容开明的民族政策也是当今执政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关键词 历史时期 四川 孔明信仰遗存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t e m p o r a la n d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er e m a i n s 上o fk o n g m i h gc u l t 1 ns l c h u a na r e a m a j o r h i s t o r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 s p e c i a l l y h i s t r i c a lc u l t u r a lg e o g r a p h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l a ny o n g a u t h o r 肋y a n a b s t r a c t t h eb e l i e fi nc h a r a c t e r sa n di t sr e l i c so ft h et h r e ek i n g d o m si sap h e n o m e n o nw h i c hh a s e x t r e m e l y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a n ds h ur e g i m es e a t e di ns i c h u a na r e a w h e r e r e t a i n sal a r g en u m b e ro fr e l i c sa n ds t o r i e so fs h uc u l t u r e z h u g el i a n gi st h ek e yp e o p l ei nt h r e e k i n g d o m sc u l t u r e w h oh a sb e i n gp r a i s e da n db e l i e v e db ya l ls t r a t ao fs o c i e t yi ns i c h u a nd a t i n gf r o m t h e k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 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c a u s e s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e m a i n s o fk o n g m i n gc u l t t l l i sa r t i c l ef r o mh i s t o r i c a lc u l t u r a lg e o g r a p h ya n g l e t a k i n gt h er e m a i n so fk o n g m i n gc u l ta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d e s c r i b e st h et y p e s t e m p o r a la n d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 r e m a i n so fk o n g m i n gc u l tt h r o u g ha l ls e c t i o n si ns i c h u a n o nt h eb a s i co fa n a l y s i n g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t h ev i e wc a nb ea d v a n c e dt h a ti th a v i n gt h ef e a t u r eo fe x i s t i n gs y n c h r o n i c a l l yr e g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d i a c h r o n i c a u yc h a n g e s a n dt h e ns u m m a r i z et h er e a s o n st h a tp r o m o t i n gt h er e m a i n s o fk o n g m i n gc u l te m e r g e n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a n g ea n dt h e nc a u s i n gt h er e g i o n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f a c t o r so fn a t u m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m a n m a d ee n v i r o n m e n t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t h e r ea r ef o u r r e a s o n s f i r s t l y d i s t i n c t i v e l a n df o r m sa n dc l i m a t eo fs i c h u a na r e a n d v a n t a g e s t o i n h e r i t a n c e s e c o n d l y 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z h u g el i a n ga n dh i s 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a r ed i r e c t r e s u l t s t h i r d l y t h ea t t i t u d e sf r o ma l ls t r a t ao fs o c i e t yt oz h u g ea n dt h e i rr e s p o n s ea r et h ed r i v i n g f o r c e l a s t l y t h es h o c kw i t ht h es o c i e t yd e v e l o p i n ga n dc h a n g i n gi sa l lo b j e c t i v er e a s o n a l lt h e s e 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p r o m o t e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c h a n g eo f t h er e m a i n so fk o n g m i n gc u l ti ns i c h u a n a r e a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k o n g m i n gc u l ta n di t sr e m a i n si n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n o to n l ya f f o r d sb e n e f i t f峙 r 7 酉 k 7 掣 a b s t r a c t f 0 rb e m ga w a r eo fc u l t u r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r e g i o n sn o w a d a y s b u ta l s op r o v i d e si n d i c a t i o na n d p r a c t i c a lu s e t ot h ed e v e l o p i n gt o u r i s ti n d u s t r yo fs i c h u a n m e a n w h i l e z h u g el i a n g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 a r ei m p o r t a n td i r e c t i o nt ow e s t e r nd e v e l o p m e n t h i sc a r i n gf o rt h ep e o p l ep o l i c ya n de n l i g h t e n e d n a t i o n a l i t yp o l i c ys e tag r e a te x a m p l et or u l i n gp a r t y k e yw o r d s h i s t o r i c a lt i m e s s i c h u a n r e m a i n so fk o n g m i n gc u l tt e m p o r a la n d s p a t i a ld i s t h b u f i o n i 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 i f r 一 王 h 一 以来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演变规律的研究更是薄弱 因此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历史时 期孔明信仰不仅反映对诸葛亮的崇拜 也是以他为核心的三国蜀汉的崇拜以及社会各阶层对 正统政权的认同 以 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研究 为选题 可以弥补前人研究 之不足 同时 该课题不仅是从历史文化地理角度研究一种文化现象的地区分布和演变规律 也对孔明由历史人物到神化的发展过程及四川地区民间信仰史和三国文化地理研究也具有初 步的探索价值 二 实用价值 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研究 这一选题对了解今天地区间文化差异和民俗 传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也为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指示作用和实用价值 诸葛 亮对蜀地的治理开发所产生的影响至今犹存 对于今天西部开发提供了借鉴作用 诸葛亮开 明 包容的民族政策对于今天的民族关系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第二节研究现状 笔者在检索 中国历史地理学论着索引 1 9 0 0 1 9 8 0 杜瑜 朱玲玲编 书目文献出版 社 1 9 8 6 年 中国人民大学 报刊资料索引 1 9 7 9 2 0 0 8 和上海图书馆 全国报刊资料 索引 1 9 8 0 2 0 0 8 等索引资料 并查看近年来研究论着后发现 对于 四川地区孔明信仰 遗存的空间分布 这一问题 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在许多方面的研究还 是比较薄弱的 自1 9 2 6 年至今 学术界对于诸葛亮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诸葛亮的 政治思想 2 诸葛亮治蜀思想和策略 3 诸葛亮用人问题 4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与活动 5 诸葛亮身世和诸葛氏家族研究 6 诸葛亮与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7 诸葛亮形象及其形象的神化过程 8 孔明崇拜及其信仰遗存等诸方面 其中 对于孔明信 仰遗存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实体性遗存 还包括众多的民间传说和孔明遗物的研究 孔明形象的神化过程与后世对于孔明的崇拜继而出现众多的孔明信仰遗存是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 下面仅对与本文相关的诸葛亮形象的神化过程和孔明崇拜以及孔明信仰遗存的研究 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编 诸葛亮研究 巴蜀书社 1 9 8 5 1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一个简要的总结 一 关于诸葛亮民间形象及其神化过程的研究 目前 学术界从史学角度和文学角度对有关诸葛亮民间形象及其神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王瑞功着 诸葛亮研究集成 齐鲁书社 1 9 9 7 年版 陈翔华着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 浙 江古籍出版社 1 9 9 0 年版 贯井正的博士论文 三国志演义 诸葛亮形象生成史 中 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 0 0 2 年5 月 刘磊的硕士论文 走向经典与回归民间一当代 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诸葛亮形象研究 四川大学民俗学硕士论文 2 0 0 7 年 秦彦士 关于 诸葛亮形象的争议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 9 9 1 年0 6 期 谭良啸 概论诸葛亮 文化现象 中华文化论坛 1 9 9 5 年0 l 期 和 诸葛亮道家形象探原 天府新论 1 9 9 9 年0 5 期 赵山林 南北融合与诸葛亮形象的演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0 年0 2 期 沈伯俊 智慧忠贞万古流芳 论诸葛亮形象 两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2 年0 3 期 彭智 试论诸葛亮形象类型化现象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2 年0 1 期 阎春新 试论诸葛亮文化形象的衍生一诸葛亮文化形象初步形成的历史考察 天 府新论 2 0 0 3 年0 4 期 李梅娟的 诸葛亮文化形象的形成及其社会心理探析 临沂 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5 年0 5 期 李兆成 诸葛亮形象的道家化及其影响 成都大学学 报 2 0 0 7 年0 6 期 崔延平的 从人到神 对诸葛亮历史形象兼神化形象的考察 浙 江万里学院学报 2 0 0 8 年0 1 期 徐凯 历史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 神化 南昌 教育学院学报 2 0 0 9 年0 4 期 等等 王瑞功先生的 诸葛亮研究集成 汇总了诸葛亮著作以及从三国到明清时期后世记述其 人其事的传记年谱 文集评论以及诗词歌赋 逸闻遗迹等 是近年来资料搜集较完备 考订 较精确的一部文献集成型的著作 内容涉及诸葛亮后世的形象演变 世人对其崇拜信仰 孔 明遗存遗迹等诸多方面 陈翔华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 一书勾画了诸葛亮形象的演变成型史 较充分地阐述了这 一形象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书详细阐述了诸葛亮由一个名相到东晋时的 名士 南 朝时的 名将 唐 智将 宋元成为 神仙 的演变过程 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魏晋 南北朝的萌芽期 唐宋的快速发展期 其中 南北朝和宋元时期的民族斗争加速了诸葛亮形 象的转变 使诸葛亮形象不断丰富 明清时期是诸葛亮形象的再创作和广泛流传于国内外的 顶峰时期 诸葛亮形象演变史是由诸多因子杂糅结合共同推动而发展演变的 不仅有诸葛亮 自身的事迹材料 历代传说故事的流传变异 后世文学创作 同时涉及到历史时期政治 经 济 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等众因素 贯井正 三国志演义 诸葛亮形象生成史 从 三国志演义 的广布流传 以文人士 大夫 平民大众为视角 探索了历史时期诸葛亮形象的转变过程 指出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 诸葛亮形象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更为接近 但是也被不同程度的冠上褒扬和道德伦理价值 而 平民大众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更具生活化 加之广为流传的 离奇的传说故事和平民大众的 需要 诸葛亮的民间形象日益具有神话色彩 2 譬 秭 善 i f 第一章绪论 刘磊 走向经典与回归民间一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诸葛亮形象研究 一文从成都 游 喜神方 这一民俗现象入手 结合诸葛亮在历代社会中官方和民间的诸多形象特征及演变 探讨了当代社会生活中衍生出的诸葛亮形象诸多新的文化样态的原因及发展条件 秦彦士 关于诸葛亮形象的争议问题 一文认为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是传统文化道德的教 化 各阶层的认同 传统伦理本位思想的美学意识共同影响下的结果 谭良啸 概论诸葛亮 文化现象 将诸葛亮在物质 制度 精神等层面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结为诸葛亮卓越 成就 社会政治 和会文化心理等三方面因素 并寄托了后世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观念 赵山 林 南北融合与诸葛亮形象的演变 指出诸葛亮形象演变传播的过程是南北文化融合的过 程 从魏晋到宋元的诸葛亮民间形象在南北融合中是不断神话 不断完善的过程 并阐释其 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等因素 阎春新 试论诸葛亮文化形象的衍生一诸葛亮文化 现象初步形成的历史考察 中将诸葛亮作为文化现象来讨论 认为魏晋士大夫的论赞评议是 诸葛亮定型为忠贞 智慧的关键因素 而非传统学界所认为的明清小说及民间戏剧 谭良啸 的 诸葛亮道家形象探原 和李兆成的 诸葛亮形象的道家化及其影响 阐释了诸葛亮道家 形象的产生是由于诸葛亮自身道家倾向 后世对其谋略本领的道术化附会 最重要的是宋元 讲史和杂剧等文学载体发展的结果 以致到明清时期 诸葛亮出现于小说和祠庙中仍带有鲜 明的道家形象的特点 崔延平的 从人到神 对诸葛亮历史形象兼神化形象的考察 对历史 时期诸葛亮形象神化的过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认为诸葛亮德 行 言是内在条件 文化传 播方式是其形象不断神化的外推力 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文化寄托对诸葛亮形象的神化形成了 强大的改造力 二 关于孑l 明信仰崇拜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孔明信仰崇拜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马强教授的 诸葛亮崇拜与古代蜀汉地区的 民间信仰 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2 0 0 2 年0 2 期 郭汉林 云南诸葛亮的传说及 其崇拜现象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 9 9 2 年0 3 期 雷勇 诸葛亮崇拜的文化心理透 视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0 年0 3 期 郑文 大名垂千古 祀火无断时一古代帝 王 文士 百姓三个阶层祭祀诸葛亮的心态分析 船山学刊 2 0 0 6 年0 1 期 艾芳 诸葛亮南征传说中的崇拜现象和民间文化传统 消费导刊 2 0 0 8 年0 2 期 等等 郭汉林 云南诸葛亮的传说及其崇拜现象 对云南地区诸葛亮的传说和孔明遗迹的产生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认为历史时期孔明遗迹及其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在魏晋以后 尤其是明 清时期不断地被修饰和丰富 云南少数民族崇拜武侯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是以诸 葛亮为代表的汉族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成功而有力的传播 雷勇 诸葛亮崇拜的 文化心理透视 与郑文 大名垂千古 祀火无断时一古代帝王 文士 百姓三个阶层祭祀诸 葛亮的心态分析 两篇文章分别从历代文化传播载体的改造 创新和社会各阶层的心态 需 求为角度 揭示了诸葛亮被推崇和祭祀的现象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社会历史原因 马强教授的 诸葛亮崇拜与古代蜀汉地区的民间信仰 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出发 论证古代蜀汉地区的孔 明崇拜的地域性特点 并揭示产生这种特点的内在原因和外在社会环境 即孔明的文治武功 蜀汉地区浓厚的道教信仰环境以及当地较为封闭的地域特征 指出孔明崇拜是蜀汉地区的一 3 研究的繁荣和地方文史研究与区域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孔明形象 的神化过程与后世对于孔明的崇拜继而形成众多的孔明信仰遗存是紧密联系的 国内对诸葛 亮形象的神化 孔明崇拜及信仰遗存三者的研究存在或研究其民间形象 或研究历代对孔明 的崇拜信仰 或研究孔明信仰遗存的分布发展 很少有将三者做整体 系统的研究成果 对 于孔明信仰遗存的研究大多是小区域内的搜集整理 对于蜀汉政权内的孔明信仰遗存乃至全 国范围内的孔明信仰遗存还未做出系统性的研究 存在研究不够全面的问题 同时也缺乏区 域内横向和纵向的差异性的研究 而对于研究方法上 从新史料 新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 也较少 孑l 明信仰作为一种民俗现象 其信仰遗存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这种民俗现象的反映 以往的研究也缺乏民俗学相关理论的分析 这些都是今后诸葛亮信仰崇拜研究中应注意的问 题 第三节概念界定 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 遗迹是指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 墓 葬 灰坑 岩画 窖藏及游牧民族等所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 遗址又可分为砦堡 宫殿 村 落 寺庙 宅院 仓库 窑 窖 水渠 堰塘 水井 关隘 洞塞 屯戍等等 遗存是经过 人类有意识的加工 反映当时人类活动的地理实物 遗存可以阐明人类活动的特征和内容 同时 遗存的历史延续性也说明后世对遗存的一种接纳和认同 本文中对孔明信仰遗存的研 究主要针对具有地名指示意义的遗存 遗迹 可进一步划分为人为实体性遗存和自然实体性 遗存 人为实体性遗存主要指与孔明有关的宅院 祠寺 庙阁 楼塔 寨 砦 堡 井桥等 4 t j 留 第一章绪论 等 自然实体性遗存主要指山川 河泉以及关隘 洞塞等等 后世存在的孔明信仰遗存不仅 仅是孔明治蜀期间的遗迹 也包括大量民间对其信仰崇拜而产生的祭祀性遗存以及后世附会 为孔明遗迹的地理实体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与孔明形象不断神化和后世对于孔明的崇拜信仰 紧密相关的 本文以四川地区作为研究范围 这一范围包括今四川省 重庆市两个地区 统称为四川 地区 四川地区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所在地 广布了大量的三国遗存 诸葛亮作为蜀汉政 权甚至是三国文化的核心人物 其在四川地区的遗存是具有强烈的代表性的 历史时期孔明 的信仰遗存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国文化在蜀地的发展和拓展 现本文 暂就历史时期四川地区的孔明信仰遗存的时空分布和发展作简要陈述 并将其发展脉络分为 三个时期进行探讨 以揭示历史时期孔明信仰遗存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规律 5 西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第二章蜀汉以来四川地区孑l 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 第一节明清以前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 一 人为实体性遗存 1 成都 1 成都 自公元2 1 4 年诸葛亮随刘备入主成都 至公元2 2 7 年出师北伐 前后约1 3 年他的主要活 动地都在成都 公元2 2 1 年 诸葛亮被任命为蜀汉丞相 2 2 3 年之前 刘备进讨汉中后又率 军东下 留诸葛亮 镇守成都 足食足兵 他一方面为前线提供粮草补给 一方面整顿 吏治 抚境安民 他 好治官府 次舍 桥梁 道路 使成都百废俱兴 空前繁荣 科 教严明 赏罚必信 无恶不惩 无善不显 至于吏不容奸 人怀自厉 道不拾遗 强不侵弱 风化肃然 圆诸葛亮的治国安民的丰功伟绩深深烙入蜀地人民的心中 蜀地也遍及诸葛亮 的传说和遗迹 武侯祠 诸葛亮于2 3 4 年病逝于五丈原 死后谥 忠武侯 景耀六年春 诏为亮 立庙于沔阳 2 6 3 年 蜀汉后主刘禅下诏在沔县建立第一座武侯祠 成都的百姓只能 遇 节朔各私祭于道上 直至四世纪 李雄始为庙于少城内 少城在成都西部 乃战国时 张仪所筑 待桓温伐蜀时 夷少城 犹存孔明庙 蜀中武侯祠最早见于李雄据蜀之时 3 0 3 3 3 4 的少城内 而少城武侯祠毁于何时不得而知 后又重修 即乘烟观内诸葛武侯 祠 唐代杜甫诗云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可见 丞相祠 武侯祠 已南迁至汉昭烈庙西南 且已多年 但具体迁移年代无考 据罗开玉先生研究 大约在齐商 帝在位 4 7 9 4 8 3 年 至唐以前这段时期 唐宋时期 武侯祠多次修复 规模不断扩大 其 影响也扩展至全国范围 许多文人墨客和大小官员都前往祭拜 裴度曾撰写 蜀丞相诸葛武 侯祠堂碑 同时 对诸葛亮祭拜的表现形式 由摆设牌位到塑像 和信仰程度也都进入新 的阶段 明以前 武侯祠与汉昭烈庙为邻 几经损毁 又多次修复 至明初年 并入汉昭烈 庙 簸箕街丞相祠 相传为民间修建 建置无考 同治 重修成都县志 一在县北六 甲二里簸箕街 名丞相祠 汉末建 国朝历有培修 明吴之嗥 新建诸葛武侯城北祠庙 碑记 载 侯固多祠 于蜀更多 郡之城南有昭烈帝祠 以侯配饔 用三代制也 城西有 祠 城北址存而祠废 无所考 汉末 应为民间传言 明万历簸箕街已有武侯祠 且已 函杨时伟 诸葛忠武书 卷1 0 杂述 o 三国志 蜀志 卷5 诸葛亮传 明清之前的武侯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为少城武侯祠 第二个为南迁至汉昭烈庙旁的武侯祠 明清之前 的武侯裥仅供奉诸葛亮 固 方舆胜览 卷5 1 成都府路 罗开玉 国圣地名良千古一武侯祠1 7 8 0 年回首 四川文物 2 0 0 2 年 6 期 罗开玉 三国圣地名良千古一武侯祠1 7 8 0 年回首 四川文物 2 0 0 2 年6 期 西同治 重修成都县志 卷2 祠庙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6 f n j 一 第二章蜀汉以来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 i i 破败 很可能是明以前所建 簸箕街丞相祠即明万历年间四川巡抚吴之啤新建之祠 天启 新 修成都府志 也云 在府治北 簸箕街丞相祠 清朝又历经重修 于近代衰落 诸葛井 诸葛井在城东大慈寺西 蜀中广记 载 云诸葛井在大慈寺西 里许 自上窥之祗见三边更一边不知其际涯也 昔孔明凿此以通井络王气 俗传有人入井 辄闻其中有鸡声 据明杨名 诸葛井祠记 载 成都锦江街旧有井 传为创自诸葛忠武 侯 据说井水可通锦江 锦江街亦称诸葛井街 观星台 在正府街 嘉庆 成都县志 载 观星台 在府署内 相传汉丞相诸葛亮 与昭烈帝观星于此 府署 为蜀郡太守之故址 九里堤 在今成都西北部 现残存2 0 0 余米长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曾发现一枚三国 时期蜀国 丞相诸葛令 的碑拓片 碑文载 丞相诸葛令 按九里堤捍护都城 用防水患 今修筑竣 告尔居民 勿许侵占 损坏 有犯 治以严法 令即遵行 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 回 舆地广记 载 唐乾符中 高骈作罗城 遂作麇枣堰 转内江水从城北流 又屈而南 与外江水合 后宋代乾德年间刘熙古重建 故名刘公堤 并在堤岸上建刘公祠 至 天启 新 修成都府志 载 九里堤 府城西北隅 其地洼下 水势易趋 诸葛亮筑堤九里扦之 宋 乾德中坏 刘熙古修筑 一号刘公堤 九里堤为唐宋时期重建 后又建诸葛庙 在九 里堤之南 名诸葛庙 创建年月无考 国朝乾隆九年重修 四 万里桥 在成都南 诸葛亮遣使聘吴送行于此 宋人刘光祖 万里桥记 载 万里桥始 建于李冰任时 原名七星桥 蜀汉孔明于此送费棉聘吴 至此日 万里之道从此始也 故 i 名 万里桥 太平寰宇记 载 万里桥 在州南二里 亦名笃泉桥 桥之南有笃泉 也 汉使费棉聘吴 诸葛亮祖之棉叹日 万里之路始于此 桥故日万里桥 锄 读书台 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招募人才 太平寰宇记 读书台在县一里 诸葛亮相 蜀筑此台 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 号日读书台 凹 诸葛忠武书 华阳有读书台 孔明相蜀 筑此以集诸儒 兼以待四方贤士 唧 诸葛武侯宅 史载有三处 成都有一处 又称乘烟观 据 大清一统志 记载 诸葛 亮宅有三 一在成都县 二在双流县 1 1 太平寰宇记 记载 诸葛武侯祠在先帝庙西 府城西有故宅 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 今为乘烟观 有祠在观内 1 2 据 民国 华阳县 志 记载 武侯宅在县境者有二 其二 方舆胜览 云武侯宅在府西南二里 今为乘烟 观 孔明表云 薄田十顷 桑八百株 此地是也 杜光庭录异记 云 成都书台坊在武侯 回明天启 新修成都府志 卷3 祠庙 1 9 6 2 年熊成显抄本 四 蜀中广记 卷2 川西道 成都府 田嘉庆 成都县志 卷1 古迹 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回杨重华 丞相诸葛令 碑 文物 1 9 8 3 年0 5 期 田天启 新修成都府志 卷3 关梁 1 9 6 2 年熊成显抄本 田同治 重修成都县志 卷2 祠庙 同治十二年刊本 固 全蜀艺文志 卷3 3 万里桥记 田 太平寰宇记 卷7 2 剑南西道一 田 太平寰宇记 卷7 2 剑南两道一 诤杨时伟 诸葛忠武书 卷9 遗事 大清一统志 卷2 9 3 成都府 古迹 太平寰宇记 卷7 2 剑南西道一 7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宅南乘烟观 是宅与坊皆相近矣 宋祁 读书台 诗 君不见孔明书台遗庙旁 又云黄冠所 居 门第改祗有坊名 今尚在 知读书台正在武侯祠旁 而祠在今县西南二里 与 方舆胜 览 言 府西南二里者合意 当时武侯就宅旁筑读书台 故 太平寰宇记 云 诸葛亮相蜀 筑台以集诸儒兼待四方贤士 号日 读书台 后人更就遗址筑乘烟观 始为黄冠所居 而 坊与台至宋犹存 与诸书所言并合 盖宅也 台也 观也 实祗一处 墒然不疑 通志不参 考诸书但据 寰宇记 所云在府西北二里一语遽以人之成都县殊失考校 乘烟观 天 宝五年章公琼始更为观 奉名乘烟 乘烟云者以侯女于此乎轻举也 圆武侯宅 即诸葛亮 旧居 宅内有读书台 唐天宝年问改名为乘烟观 乘烟观内又有诸葛武侯祠 据梅铮铮研究 此祠为李雄所建之少城武侯祠 2 青白江 诸葛井 位于弥牟镇老横街 相传始建于三国蜀汉时期 据传为诸葛亮在团河乡扎营 时 无清水可喝 孔明用宝剑往地上一插 清泉即出 故名诸葛井 弥牟镇八阵庙 即武侯祠 据 天启 新修成都府志 在新都治二十里 即武侯祠 前有八阵遗迹 道光 新都县志 载 武侯祠在县东二十里弥牟镇 临八阵图 建 置不知始于何时 宋陆游有诗见艺文志 诗载艺文志 陆游曾作 谒诸葛丞相祠 晓云不散弥牟镇 春草横生八阵图 民国 新都县志 又云 武侯祠 在县东弥牟 镇 宋时已有之 弥牟镇武侯祠宋时已建 3 双流 葛陌 在今双流县 为诸葛亮旧居 诸葛宅有二 元和郡县志 诸葛亮旧居在县 东北八十八里 今谓之葛陌 孔明表 成都有桑八百株 薄田十五顷 即此 嘉 庆 四川通志 诸葛亮宅在双流者有二 诸葛亮宅在广都县南十九里 又有 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八十八里 今谓之葛陌 广都县 治今双流县华阳镇 4 邛崃 孔明庙 在邛崃西南孔明乡 相传诸葛亮曾到临邛视察火井 有 临邛火井 诸葛亮往 视后 火转盛 之说 据 民国 邛崃县志 记载 高桥之西即东狱镇 距城十五里 其 南f 3 里许即南河 有桥 东走宝林寺十二里 正南自大通街土地坡至卧龙场二十里 届蒲 江 此大道也 正南小道有致和场 偏西小道有孔明庙 皆距城二十里 城两偏南二十里 孔明庙山市小场也 相传为诸葛武乡侯过 辄后人立庙 蚀另 四川省邛崃县地名录 又 记载 今邛崃西南孔明乡有孔明庙 据清嘉庆二十三年 邛州志 记载 三国时 诸葛亮南 田民国 华阳县志 卷2 8 古迹 民国廿二年开雕廿三年毕工版 民国 华阳县志 卷2 8 古迹 民国廿二年开雕廿三年毕工版 固梅铮铮 清代雍正至道光年间武侯祠道士事迹考评 四川文物 2 0 0 3 年0 4 期 回国家文物局主编 中国文物地图集 四川分册中 5 2 页 文物出版社 2 0 0 9 明天启 新修成都府志 卷3 祠庙 1 9 6 2 年熊成显抄本 道光 新都县志 卷6 祠祀 道光二十四年刻本 毋民国 新都县志 卷3 礼俗 民国十八年重修本 回 元和郡县志 卷3 2 剑南道 成都府 卿嘉庆 四川i 通志 卷4 9 舆地 古迹 嘉庆二十一年木刻本 国民国 邛崃县志 卷l 疆土志 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8 彳 釜 丫 一 留 第二章蜀汉以来网j i l 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 i i 征曾驻师于此 后人立庙镌刻祀之 清乾隆年间 邑人曾多次修建 山结合以上史料 孔明 庙具体修建时间无考 但从诸葛亮视察火井和后世多次修建可以看出 孔明庙及孔明乡的名 称应在明或明以前即确定下来 一一 2 广元 1 剑阁县 位于川陕间交通要道 诸葛亮出祁山 伐中原即从此经过 诸葛亮北伐时 曾在此屯兵囤粮 操练兵马 因此 剑阁仍留存下许多孔明遗存 民国 剑阁县续志 载 蜀汉丞相亮以大剑至小剑当隘束之路 立剑门 以阁道三十里尤险 复置尉守之 舆地广 记 按今县境有武侯坡 武侯桥 相传武侯北伐经山剑阁是其遗迹也 罾 武侯桥 在剑阁县东 相传为武侯出师北伐时所建 舆地纪胜 载 武侯桥 在普 安县 同治 剑州志 武侯桥 在州东门外 传为武侯出师时所建 崇祯七年大 水桥坏 康熙五十三年署州事绵州知州刘个臣重修 雍正元年大水桥坏 署州事广元知县潘 体丰重修 宋剑州通判房芝撰 重修武侯桥记 载 武侯桥位于剑州治汉阳山之麓 为 诸葛亮出师北伐时 作石栈从通剑门 绍兴二十三年秋涨水大坏 后重建 并在桥东 仍 建武侯祠以为神主 武侯祠即忠武堂 亦称军师庙 在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烟墩村北 位于嘉陵江筹笔峡东岸 相传为蜀汉西晋时建造 唧 2 青川 孔明庙 宋史 洪咨夔传 载洪咨夔任龙州知州时 毁邓艾祠 更祠诸葛亮 告其 民日 毋事仇雠而忘父母 o 龙州 治今平武县南坝 诸葛在此设江油戍 嘉庆 四川 通志 武侯庙 在 平武 县东一百七十里 宋知州洪咨夔毁邓艾像更祀武侯 告其民 日母事仇雠而忘父母 按 宋史 与 四川通志 所载同指宋时所建武侯庙 又 道光 龙 安府志 记载 摩天岭今有孔明碑 字迹磨灭不可识 摩天岭在今青川 平武 江油 一带 位于阴平古道上 据 三国志 记载 景耀 六年冬 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 自阴 平由景谷道旁入 国演义 则有 邓艾 邓忠并二千军 及开山壮士 皆度了摩天 岭 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 忽见道傍有一石碣 上题 丞相诸葛武侯题 其文云 二 火初兴 有人越此 二士争衡 不久自死 艾观讫大惊 慌忙对碣再拜日 武侯真神人 也 艾不能以师事之 惜哉i 由此可见 邓艾入蜀取道于平武 青川 龙州供邓艾祠 同时 孔明碑也应为 三国演义 问世后所立 3 绵阳 1 梓潼 o 四川i 省邛崃县地名录 四川省邛崃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 1 9 8 1 年 1 2 4 页 圆民国 剑阁县续志 卷3 事纪 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国宋王象之 舆地纪胜 卷1 8 6 利州路 隆庆府 古迹条 中华书局 回同治 剑州志 卷3 建置志 同治十二年刻本 民国 剑阁县续志 卷9 艺文志 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国家文物局土编 中国文物地图集 四川分册中 3 7 4 页 文物出版社 2 0 0 9 宋王象之 舆地纪胜 卷1 8 6 隆庆府 景物 忠武堂 在武侯桥东 中华书局 o 宋史 卷4 0 6 列传第一百六十五 洪咨夔条 固嘉庆 四川i 通志 卷3 6 舆地 祠庙 嘉庆二十一年木刻本 四道光 龙安府志 舆地 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陈寿 三国志 蜀志 卷5 9 回 1 1 1 1 省梓潼县地名录 p qjj l 省梓潼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 1 4 1 页 1 9 8 3 年 嘉庆 罗江县志 卷1 6 祠庙 嘉庆二十年修 同治四年重印本 四川省夹江县编史修志委员会编 夹江县志 6 0 7 页 1 9 8 9 年 宋王象之 舆地纪胜 卷1 5 3 潼川府路 泸州 民国 泸县志 卷l 山脉 民国廿七年铅印本 釜 鼍 k 筐 一 第二章蜀汉以来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空间分布 南定楼 在泸州城东 宋绍兴年间泸州安抚使晁公武始建 以诸葛亮 出师表中 思 惟北征 宜先入南 之句得名 舆地纪胜 载 在州治 晁公建 取诸葛出师表中语为 名 李巽岩有 南定楼赋 陆游有 南定楼诗 行遍梁 j i i n 益州 今年又作渡泸游 江 山重复争供眼 风雨纵横乱入楼 大清一统志 又载 南定楼 在州治东 宋郡守 晁公武建 取诸葛出师表中语为名 博望寨 位于泸州东南南寿山上 据 宋史 地理志 载 博望砦 政和七年置 乾隆 四川通志 博望寨 在泸州西十里 圆 民国 泸县志 又云 南寿山 山形高秀 宋熙宁中置寨于此 名博望 后平宴州叛夷守臣绘图以进神宗悦之 赐今名 旧 志云 初名博望 即诸葛武侯屯兵处 郡中诸山水多指为武侯遗迹相习而莫辨其非 按武侯 征蛮渡泸乃在越篙之地 由黎州而两林而瑟琶而隽州以达于泸水 然后南抵弄栋即姚州地也 前辈辨之甚详 而旧志中辄相传武侯于此云云日博望寨 日插旗山 日安远寨 曰八角仓 种种讹传不可枚举 欲概削之 而有所不可也 故为辨之如此 固结合以上史料 博望寨 应为纪念武侯功德而附会其名 并非武侯遗迹 2 纳溪 保子寨在纳溪西 蜀中广记 载 云 县东一里有楼子山 层峰迭嶂 若楼 阁然 三里有插旗山 相传诸葛武侯竖旗于此 以誓蛮人也 又其远者为保子寨 倒马关 石虎关 则皆通 柯 且兰 交趾诸夷 保子寨 在县西十里 世传诸葛武侯征蛮屯兵 于此 云 倒马 石虎 保子诸关寨皆通烊舸 且兰 交趾诸夷 保子寨 今地 不详 7 宜宾 1 江安 观星台在江安县东 传为诸葛观星之处 光绪 泸州直隶州志 观星台 在县东 距城半里 相传汉建兴三年诸葛武侯观星处 上刻古迹二字 卿 梅岭堡 位于江安县红桥镇 传为诸葛武侯曾在此屯兵 宋代所建 明一统志 梅 岭堡 在江安县西南百二十里 诸葛亮屯兵处 民国 江安县志 载 梅岭堡 县两南百二十里相传亦诸葛武侯屯兵处 又南有镇溪寨 宋志元丰四年置乐共城 领 江门寨 镇溪堡 梅岭堡 大州堡是也 梅岭堡 在县西南一百里 世传诸葛武侯屯兵 处 营垒制尚存 唧 渡泸亭 在江安北 宋建中年问由 偶住亭 改名为 渡泸亭 改名的原因有两种说 法 按 民国 江安县志 为 宋人 范百禄 平夷张大其功 比美诸葛之意 或遂讹为 回宋乇象之 舆地纪胜 卷1 5 3 潼川府路 泸州 圆乾隆 四川通志 卷4 下 关隘 直隶泸州 固民国 泸县志 卷1 山脉 民国廿七年铅印本 蜀中广记 卷1 6 下川南道 泸州 囝嘉庆 纳溪县志 卷3 疆域 寨坝 嘉庆十八年刻本 田光绪 泸州直隶州志 卷2 古迹 光绪八年刻本 毋 明一统志 卷7 2 嘉定州 泸州 文渊阁阴库全书版 田民国 江安县志 卷2 古迹 民国十二年铅印本 田光绪 泸州直隶州志 卷1 山川 光绪八年刻本 1 1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诸葛渡泸处 蜀中 记 中载渡泸亭为纪念平夷事迹而改名 云偶住亭在江 安县之对 建中初 鲁直自焚道还 过邑 宰石谅同迸此亭 书 后 改为渡泸亭 熙宁中 范百禄撰 今在江安偶住亭 志云北城街有渡泸碑亭 宋时范百 禄立 自载其平夷事迹 今碑止存篆额 熙宁甲寅平夷之记 八字 圆范成大 吴船录 中记载 近城有渡泸亭 竟不知诸葛孔明的从何处渡 或云叙正对马湖江 马湖入诸夷路 当自彼渡也 诸葛渡泸之地应为越碡地 即今凉山金沙江流域一带 而非泸州地 渡泸 亭的由来应为纪念范百禄平夷之功 以媲美武侯南征的事迹 安远寨 亦称安远塞 在江安县南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在此屯兵 四川通志 安 远砦 在江安县七十里 世传武侯征蛮驻此 回 民国 江安县志 安远塞 县南七十里 世传诸葛武侯征蛮于此屯驻 元丰三年 废平彝堡于罗地 故筑安 远塞 属泸州 后废入江安县 又有西宁等塞亦元丰中置 后废 按赵志 在县东南四十里 有安远寺石刻云 昔日夷坛旧醮天 如今原岭尽桑田路 迎马首皆冠带 城上何须再控弦 宋元佑丁卯 下泐 明万历丙午 典史罗袍重立 安远寨为宋代所建 因武侯征蛮曾在 此驻兵而得名 相传安远寺石刻为武侯所作 但是安远寨为宋元丰年问所置 此七律诗为武 侯所作为讹传 但是安远寨应为纪念武侯驻兵而得名 今江安县南蟠龙镇有安远寨 2 长宁 武侯砦 武侯塔 在长宁县东泾滩岸上 为诸葛亮南征时誓蛮遗迹 据 嘉庆 四川通 志 载 武侯砦在县东 诸葛武侯建 武侯冶 塔 在泾滩岸上 舆地纪胜 云 诸葛武侯所筑 以誓夷者 即马伏波铜柱意也 民国 长宁县志 白塔寺 在泾滩岸上 塔为武侯所建 后人建寺于侧 故以为名 当水路之冲 往来乘舟者必登览焉 今寺已废 惟塔尚存 塔为诸葛亮所筑 寺不可考 3 宜宾 诸葛祠 据 舆地纪胜 载 诸葛行祠 在城南 每两江诸囤夷说公事会于祠下 嘉庆 四川通志 武侯祠在县南 创建年月无考 4 南溪 武侯祠 在南溪县东 建于宋庆历年间 据 民国 南溪县志 载 武侯祠 在县城 东f j l 始建于宋庆历中 无名氏记故老相传宋庆历间忽有一人丰神秀异 来告土人日 此 地山明水秀 将来必成县治 但青龙首太卑 宜创一祠 土人问日 宜供奉何神 云 即如 我像可也 言迄不见 识者知为诸葛忠武侯之显灵 遂即其地建祠 肖像以祀之 因记于此 回民国 江安县志 卷2 古迹 民国十二年铅印本 蜀中广记 卷1 6 下川南道 泸州 回范成大 吴船录 卷下 回嘉庆 四川通志 卷4 关隘 直隶泸州 嘉庆二十一年木刻本 民国 江安县志 卷2 古迹 民国十二年铅印本 母嘉庆 四川通志 卷5 2 舆地 古迹 嘉庆二十一年木刻本 嘉庆 长宁县志 卷1 2 古迹 民国八年印本 毋嘉庆 长宁县志 卷1 l 寺观 民国八年印本 四宋王象之 舆地纪胜 卷1 6 3 潼川府路 叙州 母嘉庆 四川通志 卷3 6 舆地 祠庙 嘉庆二十一年木刻本 i 2 孳 i 擎 v 第二章蜀汉以来四川地区孔明信仰遗存的窄间分布 皇曼曼曼量曼篁曼曼曼量皇皇暑曼曼曼蔓曼量曼曼曼曼鼍鼍曼曼曼曼曼曼鼍曼曼曼量舅苎曼i 曼曼曼曼量量曼曼皇曼曼曼曼曼罾璺量皇曼皇曼舅曼曼曼曼曼曼皇量鲁曼曼曼皇曼 以知此祠之由来 5 高县 诸葛校场 在高县北汉王山 汉阳山 上 诸葛亮南征曾在此驻军练兵 光绪 庆符 县志 诸葛校场 在县北一百四十里 载 诸葛武侯平西南夷驻军屯山 今山 中有校场 在二等 磴 坡雪顶寺下 与白云寺相对 平地三台中 一台有石高五尺 上凿 一眼 系中军帐插旗之处 劬 另据 四川省高县地名录 月江镇有雪顶寺 二磴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