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诗赋作品中的鹦鹉意象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诗赋作品中的鹦鹉意象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诗赋作品中的鹦鹉意象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诗赋作品中的鹦鹉意象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诗赋作品中的鹦鹉意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诗赋作品中的鹦鹉意象研究 摘要 鹦鹉作为能学人言的宠物,与人类相伴已有很长的历史。我国曾出土商 代的玉鹦鹉,莫高窟中也有鹦鹉的形象。国外关于鹦鹉的记载与传说也为数 不少,如在印度民间传说中,鹦鹉时常作为主角。佛经中,它被视为神鸟, 佛曾化身为鹦鹉。但这一具有能言本领的禽鸟,在我国古代祥瑞物中并未占 有一席之地。其在叙事文学中的形象也不甚鲜明。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咏鹦鹉诗作数量众多。其原因在于:第一,自祢衡 鹦鹉赋起,鹦鹉在文人骚客心中便具有了特殊的文化意蕴。第二,因鹦 鹉具有能作人言的显著特点,因此文人可在作品中借咏鹦鹉代自己宣泄情感。 第三,鹦鹉同封建女子关系之密切,是任何动物都望尘莫及的。古代女子也 常常借鹦鹉来抒发己怀。 咏鹦鹉诗作寄托诗人的不同情感,其中折射出诗人自身话语权力被动性 的特点。历代咏鹦鹉诗作中,抒情主体体现为一种文化侵略和扭曲过程中处 于边缘地位的他者形象,而“他者往往是不得志的文人本身。 咏鹦鹉诗作繁多,意象驳杂,因此诗歌艺术境界不尽相同,故可以将诗 作分为“对他者的批判”和“个人情志的抒发 两种。诗人,作为文化侵略 和扭曲处于边缘地位的他者,由于其被压制的地位与立场,因而意象符号有 时只能以隐喻、寓言或象征的方式传达,使得诗人之情感得以较好地宣泄与 抒发。 关键词:鹦鹉意象诗赋话语权力 s t u d yo np a r r o t si m a g e s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o e m sa n do d e s a b s t r a c t b e i n gc a p a b l eo fl e a r n i n gt os p e a kf r o mh u m a nb e i n g s ,p a r r o t sh a v ea c c o m p a n i e d w i t hu sf o ral o n gh i s t o r y , s u c ha st h eu n e a r t h e dja d ep a r r o to fs h a n gd y n a s t ya n d p a r r o t si nt h em o g a og r o t t o e s a l s o ,m a n yr e c o r d sa n dl e g e n d sa b o u tp a r r o t sw e r e p r e s e n t e di nf o r e i g nc u l t u r e s f o re x a m p l e ,i n d i a nf o l k l o r e so f t e nh a v ep a r r o t st h e 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s b e s i d e s t h e ya r er e g a r d e da sd i v i n eb i r d sa n da st h ee v e r i n c a r n a t i o no fb u d d h a h o w e v e r ,t h et a l e n t e db i r d sn e i t h e rh a v e ap l a c e s y m b o l i z i n ga u s p i c i o u s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an o rav i v i dd e s c r i p t i o ni nn a r r a t i v e 1 i t e r a t u r e h o w e v e r ,t h e r ew e r ec o n s i d e r a b l ea m o u n t so fw o r k sw i t ht h et o p i ca b o u tp a r r o t s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o e m s i tb e c a u s e :f i r s t l y , s i n c ep a r r o t so d e ,w r i t t e nb ym ih e n g , i th a das p e c i a lc u l t u r ei m a g ei np o e t sa n d1 i t e r a t i s e c o n d t y i tw a so f t e na s u b s t i t u t i o nf o ra u t h o r so w i n gt oi t sl i n g u i s t i ct a l e n tt oe x p r e s ss e n s i b i l i t yo f t h e m s e l v e si np o e m s t h i r d l y , p a r r o t sa n dw o m e ni na n c i e n tt i m e sh a v em u c hm c o m m o n s ow o m e nu s u a l l ye x p r e s s e dt h e i rf e e l i n g sv i ap a r r o t s p o e m so np a r r o t s ,w h i c hi m p l ya u t h o r s v a r i o u se m o t i o n s ,r e f l e x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a tp o e t sw e r ep a s s i v ei nt e r m so fr i g h tt os p e a k i na l la g e s ,t h ee m o t i o n a l e x p r e s s i o nw a sm a i n l yp r e s e n t e da si t - i m a g eb e c o m i n gm a r g i n a l i z e d i nt h ep r o c e s s o fc u l t u r a li n v a s i o n h o w e v e l “i t u s u a l l ys t a n d sf o r t h ed i s a p p o i n t e dp o e t h i m s e l f p o e m so np a r r o t s ,d u et ob e i n gm a s s i v ea n dc o m p l e xi ni m a g e sw i t hv a r i o u s a r t i s t i cs t a t e s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c r i t i c i s mt oo t h e r sa n de m o t i o n a le x p r e s s i o no f t h e m s e l v e s b e c a u s ep o e t se n d u r e dl o w e rs o c i a ls t a t u sa n db e i n gm a r g i n a l i z e di n t h ep r o c e s so fc u l t u r a li n v a s i o n ,i m a g es y m b o l sh a v et ob ed e l i v e r e db ym e t a p h o r , h f a b l eo rs y m b o l i z a t i o n ,w h i c ha i m st og i v eab e t t e re x p r e s s i o nf o rp e r s o n a l e m o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p a r r o t s ;i m a g e s ;o d e ;s p e a k ;r i g h t i i i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撰写完成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 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剽窃、抄袭等违 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侵权行为。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愿意承担由本声明而引起的法 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李书角日期:沙哼年乡月衫日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 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研究生签名:亏知备日期:砂羽声月纱日 铷签够拟嗍叼年乡月日 1 引论 鹦鹉作为能简单说人言的宠物,与人类相伴已有很长的历史。1 9 7 6 年河南安阳殷墟 妇好墓曾出土过一个商代的玉鹦鹉。莫高窟第2 1 7 窟北壁的经变图中,绘有鹦鹉、孔雀和 仙鹤等禽鸟的形象。国外文献资料中,很早就出现了与鹦鹉有关的记载。如在印度民间传 说中,鹦鹉则时常作为“主角”,著名的“印度鹦鹉故事 就是从十二、三世纪起便在印 度广泛流传的与鹦鹉有关的古老故事集( 见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5 8 年3 月出版的印度鹦 鹉故事) 。在印度佛教文献中,也不乏鹦鹉的身影。在佛经中它被作当神鸟,佛曾化身为 鹦鹉。 然而“鹦鹉 这一具有能言的独特本领的禽鸟,却未在我国古代祥瑞物中占有一席 之地。早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就有“鹦鹉”的形象出现,但其并未成为先民崇拜的对象。龙、 凤、麟、龟等很早就已经被先民视为祥瑞的象征,在礼记礼运篇中就已被称为“四 灵”。从中国诗人的眼中看来:龙象征着事业、风象征着爱情、麟象征着德性、龟象征着 长寿。四者正象征着诗人热烈的愿望,是愿望的化身。“鹦鹉”也多有入诗,却从未像“四 灵 那样被先民视为祥瑞的象征。 “鹦鹉”同“狐”这一形象有一些相似性,就是二者在民间的形象较为鲜明。但是“狐 这一形象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已逐渐被妖化。“鹦鹉”在民间传说或文人创作中也曾被妖 化,但不同于狐,鹦鹉未有狐那样的魅人害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古至今,以“狐” 作为“主人公”的笔记小说比比皆是,而鹦鹉在笔记小说中多未占有主角的角色。所以说, 在叙事文学中,鹦鹉这一具有神异色彩的禽鸟不如同样具有神异性的狐的形象鲜明。但是, 在抒情文学中,鹦鹉的意象则屡屡出现,描摹鹦鹉的诗赋代有制作,且其中不乏佳品。如 在全唐诗中录有唐人咏鹦鹉诗作一百多首。 虽然鹦鹉聪明能言,却未成为先民的崇拜,且在叙事文学中的形象不甚鲜明,但是鹦 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特点。其一,自鹦鹉赋起,鹦鹉在文人 骚客心中便具有了特殊的文化意蕴。其二,因鹦鹉具有能学人言的显著特点( 虽然只是只 言片语,有时还不合乎语法规则) ,其在作品中便可代作者表达自我情感,这似乎也是鹦 鹉未被妖化的原因之一。成精物多会言语,鹦鹉本身可言,不需被妖化。在诗作中,诗人 借鹦鹉这一意象表达自我情感,这是本论题要讨论的重点所在。其三,鹦鹉同古代女子关 系之密切,是任何动物都望尘莫及的。本文也将对封建女子寄托个中情怀的咏鹦鹉诗作进 行探索研究。 学术界对禽鸟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对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咏鹦鹉诗歌的缘起 以及发展的研究尚属空白。中国古代诗人为什么要将个人情感付诸于这样一只小小鸟上, 为什么咏鹦鹉诗歌可以寄托诗人的不同情感、这其中包含怎样深层次的内涵,这些都是值 得探讨的深层次问题。 对这样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不得不谈及“权力”。权力是在社会中产生和运作的,而 社会又是靠权力来维持和发展的。权力同社会之间的相互紧密关联,不但使两者共生共存, 而且也使它们在不断的运动中进一步相互渗透、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导致两者在互动中 进一步复杂化。既然权力是在社会中存在,并同社会整体扭结在一起,相互渗透,那么, 社会越发展,权力结构及其运作逻辑也越来越复杂化。 权力的这些特点,归根结底,源自其人性本质。也就是说,权力之充斥于社会生活中 及其无所不在性,是紧密地同它的人性本质相关的。但是,人的本性并非抽象。权力和人 的本性的紧密关系,必须具体地结合人的身体及日常生活活动去理解。n 1 因此,对如上问 题进行分析研究,就必须得结合“权力者 、人所处在的社会环境以及活动来进行研究把 握。 福柯的话语理论是用符号系统及其符码和话语来分析文化和社会的。在福柯眼里,所 有的社会现象都是依照一定的符码和规则建立起来的符号建构物。话语理论的一个重要关 注点就是去分析人们言谈时的话语、观点和立场的制度性基础,分析被这些话语、观点认 可或预先设定的权力关系。而文本我们这里的“文本 是咏鹦鹉诗作,是话语权利的 直接体现,文本的叙事方法和角度隐含着来自权利中心的暗示。文本体现着一种文化侵略 和扭曲处于边缘地位的他者形象。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咏鹦鹉诗作背后所体现的文化一 侵略和扭曲处于边缘地位的他者形象。 可以这样说,本选题不仅填补学术界对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咏鹦鹉诗歌的缘起以及发展 研究的空白,而且本选题首次运用福柯话语理论对咏物诗作背后的深层意义和对咏物诗作 者背后的权力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1 1 国内有关自然意象研究概述 中国古代关于“意”、“象”的描述,最早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子日:书 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不可见乎? 是故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象”作为 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夫画布为雄糜之象,名布为侯,礼 贵意象,示义取名也。”这里的“雄糜”已是严格意义上的观念意象。脚 文l 勰文心雕龙在专论艺术想象和构思的神思篇中,开始将“意象”在仓i j 作中 的作用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在论述了创作的各种准备后说:“然后使玄解之宰,寻 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 刘勰在这里所 提出的“意象”,是指作家在生活中有了深切的感受和感动的艺术想象的产物。它既是外 物( “象”) 感召的结果,却又不是外物本身,决非与作者本身的主观情感色彩和艺术想象 无关的自在的、独立的外物,而是一个与作者的感情色彩、形象思维密合无间的特定的 “物”。 在刘勰的影响下,“意象这一概念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理论上的探讨也不断深化发 展,时至今日,意象已经完全融入审美活动的范畴之中,成为审美意象的代称。n 1 学术界 2 对文学作品中自然物的意象研究不断深入发展,取得诸多成就。 在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观念世界、精神世界的复杂过程中,意象成为文学表达的重 要途径。鸟、兽、虫、鱼等一切自然之物,无疑是适宜而便捷的选取。 人类诞生于自然界,生存于生态环境当中,自然界的四季更替、风雨晦明、动植物变化等 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国古代“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论背景下,外界 自然与人类这一行为主体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异质同构的关系,自然界的状况与人体内部 的活动以及人的情绪体验紧密相关,善感的诗人们更是与自然生态之间产生了难解难分的 情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诗歌创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袁行霈先生指出:“自然界 是触动文思的重要契机。士林文学对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所构成的自然界,也就是人类赖以 生存的自然环境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和感情。歌咏大自然,将自然景物人格化,或将自己的 思想、感情、人格外化为自然景物,遂成为士林文学的重要内容。 嘲 自然意象主要是抒情主体受对象感发,以主体情意与对象浑融为一的结果,从中反映 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借意象以抒情,代有 佳作。自诗经青蝇起,历代文人取材不同的物象以抒发情感。这种抒情方式经屈原 独特的改造之后,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对象的对应关系逐步形成了一种相对 固定的传统,并且不断丰富了主体通过想象力所进行的拟人化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 主体对对象盼体验还有着个体的独特性和随机性特征,从而把对自然的理解与感悟不断推 向深入,并且影响到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 无论是从具体形象中获得情感交流,还是上升到符号与象征的审美高度,各种自然意 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活跃,历代文学家创作了大量鲜活美妙的文学作品。关于自 然意象的研究,学界在2 0 世纪上半叶表现相当沉寂。自建国后,部分学者才开始展开对 这一问题的探讨。大陆地区自上世纪8 0 - 年代以来,诗歌领域中的意象研究成果巨大,且 内容不一。仅抽样统计自2 0 0 0 年以来的研究论文,就有对飞鸟、水、柳、草、蝉、夕阳、 玉等意象的研究。如:刘增城论雁意象的历史沉淀性及审美差异性( 安徽理工大学学 报2 0 0 6 年第1 期) ,文章能够运用中国传统理论对诗赋中的鸟类物象进行深入研究。另 外,陈梅、王孝杰简析中外文化中的乌鸦意象( 哈尔滨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9 期) , 简析了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乌鸦意象,但并未对不同文化中的乌鸦意象进行比较研究。 上世纪7 0 到8 0 年代,台湾学者在对诗作中某一具体意象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较为 显著。如黄永武中国诗学(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 9 7 6 年) 中有中国诗人眼中的动 物世界,蝉蝶春秋等。另一学者陈启佑普遍的象征( 台北:业强出版社,1 9 8 7 年 5 月初版) 中有铜镜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十年磨一剑、蜡烛有心等研究论文。 1 2 对“鹦鹉”相关作品的发散研究 自汉代鹦鹉作为贡品传入中国后,鹦鹉便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 品中均可见到“鹦鹉”的身影,但对于文学作品中的“鹦鹉”意象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唐 3 代咏鹦鹉诗作就达一百余首,除李秉鉴咏鹦鹉诗摭谈( 语文知识2 0 0 6 年第2 期) 外, 未见其他学者进行研究。可见鹦鹉意象研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这也是本论题的 研究目的之一。目前,国内对“鹦鹉”及相关作品的发散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 一) 对鹦鹉赋的研究有:王晓卫的魏晋的鹦鹉赋与当时文士的英才情结( 贵 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 0 0 3 年第2 期 是对鹦鹉赋与英才情结的研究,而其余多为通 过鹦鹉赋来研究祢衡其人。如郑在瀛祢衡和鹦鹉赋( 荆州师专学报1 9 8 9 年第2 期) 、顾农祢衡论( 湖北大学学报1 9 9 3 年第2 期) 、余文祥祢衡与( 鹦鹉赋 ( 武 汉文史资料2 0 0 3 年第7 期) 、黄南珊祢衡故事的文化意蕴( 江汉大学学报人科版 2 0 0 6 年第1 期) 等。 ( 二) 对古代文献中有关“鹦鹉”的纪录进行研究,得出中国鹦鹉分布的变迁:何业 恒,文焕然,谭耀匡中国鹦鹉分布的变迁( 兰州大学学报1 9 8 1 年第1 期 ;薛克翘 中印鹦鹉故事因缘( 南亚研究2 0 0 1 年第2 期) 对古代鹦鹉故事的本源进行探索; 王纲怀唐镜中的鹦鹉( 收藏家2 0 0 4 年第7 期) 是从艺术文化角度进行的研究。 总体而言,对鹦鹉意象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弓 起足够的重视,本论文拟对中国 古代咏鹦鹉诗赋进行研究探寻,以期使得这方面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4 2 鹦鹉意象的缘起与发展 2 1 诗经中的鸟意象及其蕴意 我国古典诗词中融禽鸟虫鱼入诗,源远流长。诗经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 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文镜秘府论校注也云:“诗本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然后书之于纸也。 哺1 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周易之中孚、 明夷、渐、小过等卦中均有鸟的影子,这里的鸟大体上象喻着坚贞自守、远遁自 晦的高蹈情怀。正如孔子所言,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论语阳货) 。 诗经中的鸟意象内涵丰富,一是象征力量和勇敢。春秋时代,祭祀天地宗庙、宴 飨宾客以及其他重要场合,都要用乐舞。礼记乐记描写这种乐舞,云:“钟鼓管磬, 羽篱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州”人们表演乐舞,以象征力量和 勇敢的鸟羽为道具,显示本族的力量。头插翟羽的桑林舞,就具有令人恐惧的威慑力。据 左传襄公十年记载,晋悼公观看表演时“惧而退人房”,并吓出了一场病。 在描写战争的篇什中也经常出现鸟类的形象。如小雅采芑描写方叔南征,有“路 车有爽”的语句,说他乘着饰有鸟羽的车奔赴战场。写战车装饰有羽毛,暗指战争中方叔 的战车奔驰的速度很快,从侧面说明他在战场上非常勇敢。人们也喜欢用鸟的形象比喻英 勇善战的士兵或将领,如小雅采芑的“鸟穴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方叔莅 止,其车三千”,以鹰隼奋飞赞美方叔所率周军的勇猛无敌。 二是象征婚姻爱情,取之于鸟的成对出入、自由飞翔以及相依为命的美好景象。原始 图腾和生殖崇拜相伴随,而图腾的对象往往就是求偶者的化身,所以原始先民的鸟图腾对 “鸟意象 这种内涵的生成,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鸟成为婚姻爱情的象征物,因为它们 不受人的支配,雌雄结合极其自由。同时,它们有固定的配偶,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 诗经中屡见鹈鹕在梁上捕鱼,显为求偶象征。鸟类时常表现出来的这种习性受到 先民们的由衷赞美,他们通过描写鸟类的这些行为,表达了对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如周 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卫风氓:“于嗟鸠兮,无 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等,其中的乌意象都是婚姻爱情的象征。 三是以乌的不同品性,象征社会生活中的圣贤或恶人。 象征贤者,是春秋时代鸟意象的普遍共性。相传少嗥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时,有凤凰 飞临,这一意象的出现预示着天下的安详太平。传说中凤凰不居衰世,不入乱国,只把清 平世界作为自己栖息的场所。孔子说“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己矣夫”,是他感叹没有 生当盛世的福分。春秋时代的人们,在赞扬能够吸引凤凰的王道乐土的同时,也对凤凰赋 予了美好的属性,把它用来象征贤者。 小雅绵蛮抒发在野贤者的心志,也是用鸟比喻的:“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 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黄鸟有美丽的羽毛,呜 叫声也好听,寓意贤者品德高尚,非常有才能。 有一些鸟非常凶残,经常捕食弱小的动物,而且叫声凄厉,还会闯入人家,这种鸟的 出现往往会给人带来不详之事。如鹗,尔雅释鸟邢呙疏引陆机语:“鹗大如班鸠,绿 色,恶声之鸟。入人家,凶。”有些鸟长大了还有食母的习性,如枭,尔雅释鸟邢呙 疏:“说文云:枭,食母。”所以春秋时代某些鸟类又是恶人的象征。大雅瞻印 中讽刺幽王宠爱褒姒致乱,是以枭和鸱这两种鸟比喻褒姒,说她长舌善辩,是产生邪恶的 祸根:“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四是用鸟象征孝子的拳拳赤诚之心。 春秋时代,人们把管理日常事务的公职人员称为鹘鸠氏。左传昭公十七年:“鹘 鸠氏,司事也。”嵋1 司事盖指农事,春夏秋忙,冬闲。礼记乐记:“宫为君,商为臣, 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旧1 由尊及卑,从高到低,“事”居第四位,可见视具体事务为 细微是古人较为固定的观念。鹘鸠也就是斑鸠,象征细微,孝子相对于父母是小辈,故用 斑鸠象征。鸟象征孝子,还因为有些鸟是孝鸟。左传昭公十七年:“祝鸠氏,司徒也。 疏:“祝鸠,孝,故为司徒。杜注:祝鸠,鹪鸠也。鹪鸠孝,故为司徒,主教民。 n 时 邶风凯风是孝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云:“睨皖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 莫慰母心。”孔颖达疏:“言黄鸟睨皖有之容貌,贝i j 又和好其音声,以兴孝子当和其颜色, 顺其辞令也。今有子七人,皆莫能慰母之心。 此外还有许多切合主题表达的特殊意象,丰富了诗经的艺术形象宝库,又成为含 义明确的语汇被人们至今广泛使用,如鸢飞戾天、鸿雁哀鸿等。 如果否认了历史在其过去有其起源,即否认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事情是过去某个本质东 西的延续和发展,那也就意味着否认了历史在未来有其连续性。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 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 。归纳起来,这样的“原型意象 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追求 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主流群体盼个体自由。即所谓 “感物吟志”,“托物寄情 。 2 2 祢衡鹦鹉赋的价值和意义 历代典籍中多有凤凰、大鹏一类的禽鸟,也不乏聪明能言的鹦鹉的身影。山海经 中西山经就有对鹦鹉的描述:“( 黄山) 有鸟焉,其状如鹗,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 日鹦鹉。”1 关于鹦鹉的生物性,李时珍在典籍本草纲目中也有所介绍:“鹦鹃如婴儿之学母语, 故字从婴母。亦作鹦鹉。熊太古云:大者为鹦端,小者为鹦哥。则鹦义又取乎此。师旷谓 之干皋,李叻呼为陇客,梵书谓之臊陀。”“鹦鹦有数种:绿鹦鹦出陇蜀,而滇南、交广 近海诸地尤多,大如乌鹊,数百群飞,南人以为蚱食:红鹦骗紫赤色,大亦如之:白鹦鹦出 西洋,南番,大如母鸡,俱丹味钩吻,长尾赤足,金睛深目,上下目脸皆能眨动,舌 6 如婴儿,其趾前后各二,异于众乌。川1 2 1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在全唐诗中,咏鹦鹉的诗作竟达一百多首。可见鹦鹉在文人 骚客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话语对象不像一般语言符号那样有 着明确具体的指涉目标,于是福柯选择了话语事件作为话语分析的出发点。话语事件的描 述提出了以下这个问题,即:这种陈述是怎么出现的,而在其他位置的为何不是其他陈述。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鹦鹉诗作数量较多,鹦鹉在文人心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蕴。这 个话语事件的出现,源自东汉末年名士、辞赋家祢衡的鹦鹉赋。对于这个陈述是怎么 出现的,为什么是这个陈述在此位置的问题,本论文将具体阐述分析。 祢衡( 1 7 3 1 9 8 ) 字正平,平原般( 今山东临邑) 人。史称他“少有才辩,而气尚刚傲,好 矫时慢物”n 3 ,其性格刚毅傲慢,好侮慢权贵。因拒绝曹操的召见,曹怀忿在心,但考虑 其有才名,不愿背负杀害名士的罪名,便罚其作鼓吏。不曾想,祢衡当众裸身击鼓,愤骂 曹操。曹操欲借刀杀人,遂将其遣送与荆州牧刘表。仍不合,又被刘表转送与江夏太守黄 祖。后终因冒犯黄祖而被杀。其代表作鹦鹉赋,收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 朝文,作者在赋中以鹦鹉自比,抒发了他寄人篱下,困顿穷蹇的感慨。赋作状物贴切传 神,抒情细腻深沉,描写哀婉动人,引起读者极大的心灵震荡和深沉共鸣,具有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 时黄祖太子射,宾客大会。有献鹦鹅者,举酒于衡前日:“祢处士,今日无用娱宾, 窃以此鸟自远而至,明彗聪善,羽族之可贵,愿先生为之赋,使四座咸共荣观,不亦可乎? ” 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其辞曰: 惟西域之灵乌兮,挺自然之奇姿。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 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踌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绀趾丹觜,绿衣翠衿。 采采丽容,咬咬好音。虽同族于羽毛,田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 于是羡芳声之远畅,伟灵表之可嘉。命虞人于陇坻,诏伯益于流沙。跨昆仑而播弋, 冠云霓而张罗。虽纲维之备设,终一目之所加。且其容止闲暇,守植安停。逼之不惧,抚 之不惊。宁顺从以远害,不违迕以丧生。故献全者受赏,而伤肌者被丹i j 。 尔乃归穷委命,离群丧侣。闭以雕笼,翦其翅蒋。流飘万里,崎岖重阻。逾岷越障, 载罹寒暑。女辞家而适人,臣出身而事主。彼贤哲之逢患,犹栖迟以羁旅矧禽乌之微物, 能驯扰以安处! 眷西路而长怀,望故乡而延伫。忖陋体之腥臊,亦何劳于鼎俎? 嗟禄命之 衰薄,奚遭时之险峨? 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 痛母子之永隔,哀伉俪之生离。匪 余年之足惜,愍众雏之无知。背蛮夷之下国,侍君子之光仪。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 奇。羡西都之沃壤,识苦乐之异宜怀代越之悠思,故每言而称斯。 若乃少昊司辰,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长吟远慕,哀鸣感类。音声凄以激 扬,容貌惨以憔悴。闻之者悲伤,见之者陨泪。放臣为之屡叹,弃妻为之欺欷。 感平生之游处,若埙篪之相须。何今日之两绝,若胡越之异区? 顺笼槛以俯仰,窥户 牖以踟蹰。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 心怀归而弗果, 7 徒怨毒于一隅。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而忘初? 话轻鄙之微命,委陋贱之薄躯。期守死以 报德,甘尽辞以效愚。恃隆恩于既往,庶弥久而不渝。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赋作。赋中描写具有“奇姿”、“殊智”的鹦鹉,却不幸被“闭以 雕笼,剪其翅羽”,失去自由。赋中“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蹰”,“顾六翮之残毁, 虽奋迅其焉如 的不自由生活,显然是以鹦鹉自况,抒写才智之士生于乱世的愤懑心情,反 映出作者对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的强烈不满。此赋寓意深刻,状物维肖,感慨深沉,融咏物、 抒情、刺世为一体,是汉末小赋中的优秀之作。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赋概说:“古人一生之志,往往于赋寓之。史记、汉书 之例,赋可载入列传,所以使读其赋者即知其人也。川川 鹦鹉赋的象征性与其说是鹦鹉的“奇姿”和“妙质”,到不如说是鹦鹉的遭遇和 感慨。第一段极力地渲染鹦鹉的奇姿妙质,强调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前 后形成巨大的反差,目的就在于烘托鹦鹉身世的悲剧性。赋的后半部分,从内容上说是作 者表现的重点。而鹦鹉之与作者,实融而为一,浑不可分:“尔乃归穷委命,离群丧侣; 闭以雕笼,翦其翅骑;流飘万里,崎岖重阻;逾岷越障,载罹寒暑。鹦鹉邪? 作者邪? 生不逢时,襟抱未开,命薄运舛,穷蹙困顿,流飘万里,艰难苦恨,俯仰由入,哀怨悲郁, 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如此身世,如此遭遇,如此凄怨,如此哀鸣,真正的是“闻之者悲伤,见之者陨泪”, 摧人涕泣,感人至深。此赋抒情色彩之浓郁,感染气氛之强烈,在整个汉晋抒情小赋中亦 是出类拔萃。这里不仅有内心的压抑和冲突,也有主体与环境的尖锐对立。细腻的心理刻 画和作者的身世之感交织在一起,寄寓了自由个性要冲破樊篱的痛苦棚艮难,反映了社会 的黑暗和世情险恶。祢衡被害后,其葬地被命名为“鹦鹉洲”。这些都充分表明了这篇鹦 鹉赋的重要价值和典型意义。 2 3 鹦鹉赋拟作的蜂起 汉未魏晋时期文人喜欢在赋作中用鸟类来抒发自我情怀。如赵壹穷鸟赋、曹植鹞 雀赋、张华鹪鹩赋、贾谊鹏鸟赋,皆为借鸟以抒情言理的名篇。 如穷鸟赋作者东汉文学家赵壹,后汉书文苑歹i 传说他“体貌魁梧,身长九尺, 美须豪眉,望之甚伟”针。他恃才倨傲,高自抗竦,不肯结交权势,也不喜趋炎附势的小 人和庸俗之辈,因而受到地方豪绅的打击与排挤。他不但不屈服,反而写了一篇解摈, 申述正邪不相容之理,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心志。 延熹九年( 1 6 6 年) 党锢之狱大兴,凡曾抨击宦官、横议朝政及与李膺等人有来往者, 均被株连,下狱二百多人。那些素与赵壹不睦的奸邪小人也乘机必欲将赵壹置之死地而后 快,赵壹“几至死,友人救得免”。 赵壹于是写了一篇穷鸟赋,比喻自己当时如同一只被困的鸟,四面受敌,并对援 救自己的友人表达了由衷的感谢。赋中在描述穷鸟的处境时写道:“毕网加上,机阱在下, 前见苍隼,后见驱者。缴弹张右,羿子彀左,飞丸激矢,交集于我。思飞不得,欲鸣不可, 举头畏触,摇足恐堕。赋中通过对穷鸟险恶环境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与对现 实的抗争,表达了东汉末年处于无权地位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心声。 刘熙载艺概赋概说:“后汉赵元叔穷鱼赋1 及刺世疾邪赋,读之知为抗 脏之士,惟径直露骨,未能如屈、贾之味馀文外耳。川1 6 1 在鹦鹉赋中,祢衡感叹鹦鹉“才聪明以识机”,哀其“徒怨毒于一隅”,以鹦鹉为 怀才不遇者之象征,此写法魏晋文士多有学之。魏晋时期咏物赋极盛,咏动物者又最多, 而鹦鹉赋为咏物赋中量之最多者。据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统计, 魏晋时作鹦鹉赋者有王粲、陈琳、阮踽、应砀、曹植、左芬、卢谌、傅玄、傅咸、成 公绥、曹毗、桓玄等十二人。 祢衡鹦鹉赋之所以令魏晋文士再三模拟,与其由客观到主观的描写方法有关。祢 衡赋在摹写鹦鹉的形貌后,有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严霜初降,凉风萧瑟。长吟远慕, 哀鸣感类。音声凄以激扬,容貌惨以憔悴。 拟人化的描写加上霜严风凉的氛围,足以令 读者潸然泪下。魏晋文士赋鹦鹉,尤注意在这种主观描写上着力。欧阳询艺文类聚( 卷 九十一鸟部) 中收有王粲鹦鹉赋以及曹植鹦鹉赋。王粲之赋,今存十二句,当为 赋之中后段。其意在借写鸟以抒求知音之意。鹦鹉之拟人化,与祢衡赋相比较,更生动、 具体、形象: 步笼阿以踯躅,叩众目之希稠。登衡干以上干,嗷哀情而舒忧。声嘤嘤以高厉,又悸 俘而不休。听乔木之悲风,羡呜友之相求。目奄奄以西迈,忽逍遥而既冥。就隅角而敛翼, 倦独宿而宛颈。 笼中鹦鹉与握笔赋家似融合为一,羡鸣友而倦独宿之情结,萦回于字里行间。曹植赋 亦写得哀婉动人: 身挂滞于重绁,孤雌鸣而独归岂余身之足惜,怜众雏之未飞。分糜躯以润镬,何全 济之敢希。蒙含育之厚德,奉君子之光辉。怨身轻而施重,恐往惠之中亏。常戢心以怀惧, 虽处安其若危。 概括而言,祢衡赋借鹦鹉以抒怀抱大才而处境困窘之恨,王粲赋借鹦鹉以表现思得知 音一展其才之情,曹植赋借鹦鹉以寓挚友罹祸而自己无法援手之悲。由此可见,鹦鹉赋 的主题的迁延,并非主题的机械重复及构思的简单模仿,而是作家以鹦鹉为共同载体,来 寄托不同氛围中的不同情思。而这一点,后世咏鹦鹉诗作因诗人处在不用的权力关系之中, 且个人社会活动、社会生活不尽相同,而表达了更加丰富的多样的情思。 魏晋文士特好拟作,如潘岳拟曹操而作沧海赋,陆云拟三曹而作登台赋,曹植、 王粲与潘岳并有寡妇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小小的鹦鹉,却引起魏晋文士的格外 关注,以至拟作者达十二之数,居当时同题赋之冠。原因何在? 如果单纯用借鹦鹉之遭遇来抒情作解释,是不足以说服人的。福柯认为,所谓科学、 笔者注:“ “文章自占为身累,鹦鹉前头最可悲”汉处士祢衡; “岂但才高惊一世,由来命薄始千秋”( 清代毕慧鹦鹉洲 ; “独留狂骨在,千古泣诗魂”( 清代秦德韬鹦鹉洲) ; “祢生推遗狂,保身颇不悟”( 清代吴省钦鹦鹉洲) ; “忠难回国是,狂不为身谋”( 清代叶廷芳鹦鹉洲) ; “清狂早占晋人先,乱世矜才岂善全”( 清代赵翼鹦鹉洲吊祢衡) “狂士不容旱自知,快心且再渔阳鼓”( 清代吴绮( ( 鹦鹉曲) ; “狂能损福才必敛”( 清代谢茭( ( 鹦鹉湃吊祢正平) ; “傲肾山来多贾祸”( 清代舒立语鹦鹉洲怀古) ; “千秋空吊祢先生”( 清代喻丈鏊武昌秋望) ; 。名士空余傲世高”( 清代叶敬昌鹉洲怀古) ; “空留碧血洒江堤”( 清代舒立语鹦鹉洲怀古 在历代诗人凭吊和吟咏祢衡的诗诃作品中,最值得推崇的还是清人沈德潜的鹦鹉洲 吊祢处士和袁枚的祢衡墓。 沈诗云: 蚁视曹公气不摧,兰焚玉碎剧堪哀。 故人慷慨推奇士,乱世纵横露俊才。 洲沁何妨激涛浪,文章哪肯辱蒿莱。 只今后代经过者,烟水茫茫酹一杯。 袁诗云: 1 2 荒坟三尺掩蓬蒿,挝鼓余声作怒涛。 落笔争夸鹦鹉赋,骂人何苦学山膏。 干将易折终非宝,元弱难寻始是高。 知否才流生叔季,扬云一曲反离骚。 这两首七律都是凭吊祢衡之作,两位诗人对祢衡刚直不阿、慷慨不摧的奇士品格和乱 世纵横、奇笔争夸的俊才风范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极力的推崇;对于祢衡生于末世、年轻遭 到兰焚玉碎的命运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无限的哀惋;同时对于祢衡仿效苦山山膏骂人提出了 诚挚的批评和善意的规劝,并揭示了“干将易折”的深刻道理和历史规律。沈德潜和袁枚 的诗,其态度、立场是可取的,对祢衡的评价也是客观、公正的。 3 咏鹦鹉诗作中鹦鹉意象的内蕴分析 祢衡、鹦鹉赋、鹦鹉洲,成为世代诗人吟咏的题材。鹦鹉赋中,作者化身鹦鹉, 抒发个人感慨,这一手法,也为后人所沿袭,在众多咏物诗里向更纵深意义延展。 对于咏物诗的类型,古代诗论多认为咏物诗主要有两种类型:专事刻画与托物寄兴。 如,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 旁边 位。查为任莲坡诗话也认为咏物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刻画,一种写意。所谓 “刻画 的咏物诗,以描摹形容物状、物态为工,这种诗须与物保持一定距离,即将自身 站在旁边,才能观察细致,体物入微。这种诗多是无寄托的咏物诗。所谓“写意 的咏物 诗,往往写物寓意,寄托深远。这种诗是有寄托的咏物诗。 早在诗经中,人民群众就借用鸟意象来讽刺社会上一些虚伪现象,揭露统治者的 罪恶。历代诗人继承了先人的传统,并屡有开拓,巧妙地利用鸟的某些习性,反其意而用 之,针贬时政,揭露黑暗,讽束i j 小人。我国封建时代的诗人,在青年时期多有获取功名、 施展才华之理想。进入政坛后,则多有不如意者,他们或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处境维艰; 或卷于政治斗争漩涡,难以自拔。而鸟的遭际,与这些怀才不遇的诗人有诸多共通之处, 虽然形体优美,也不免坎坷多艰;虽受众人喜爱,也难避小人嫉妒陷害;虽品德高尚,却 难免身遭不测。因此,这些不得志的诗人甩鸟来暗喻自己诸般困境,抒发身世处境之不幸。 也许是受曹植野田黄雀行的启示,诗人咏鸟,常有“遭罗网”、“受弹丸 、“锁金 笼”等忧叹:“林间公子挟弹弓,一丸致弊花丛里”、“虞人设网当要路,白日啾啾祸万机。 ( 庄南杰黄雀行) 鸟儿的种种遭际与处境,其实是现实人生多艰的折射,更是身逢乱世、 路遇不平而感叹人生的思想写照,怀才不遇愤懑心情的流露。 鹦鹉是诗人抒发情怀常常借用到的鸟类,诗人们时而用鹦鹉能言善鸣的特点,嘲讽那 些摇唇鼓舌、巧言谄媚之人;时而用鹦鹉能言高贵的特点,抒发自我怀才不遇,不得自由 之愤慨。 由于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诗人所处环境及个人境遇不回,咏鹦鹉诗作中表达的情感 也不尽相同。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借助福柯的“知识型”概念:福柯并“没有取消 话语完整的结构性,他只是用一种历史变化的结构观来取代结构主义静止不变的结构观 乜刳。这种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的话语结构就是福柯所言的“知识型”。“知识型是一 种话语的结构共型。它揭示现成科学的概念语言表层之下作为“知识无意识”的先验话语 实践的类型和规则。它决定着特定时期人类可能经验到什么,想什么以及说什么,即什么 东西能被我们对象化,是形成一个既定时代各种异质话语的先决条件。同时,“知识型 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受制于每个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话语,有什么样的话语就相应的 有什么样的“知识型”。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处境遭遇,咏物诗中的“知识型 也不尽相同,因此, 1 4 咏鹦鹉诗歌中鹦鹉意象复杂繁多,进而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整合。按照诗歌艺术境界的不 同,把咏鹦鹉诗作分为“对他者的批判”和“个人情志的抒发”两种。 3 1 对他者的批判 话语有明显和隐含之分。“明显话语只能是它没有说出的东西的逼迫出场;而这个没 有说出的东西又是从内部消蚀所有已说出的东西的空洞”瞳引。福柯强调在语境中分析和思 考话语,我们“不应该把话语推回到起源的遥远出场;而是应该在审定它的游戏中探讨它” 2 4 1 。而即使是在语境中,我们也时刻要提醒自己话语的含义远远超出字面符号所指。在复 杂的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活、行为与言行,常常受到特定的权力关系的影响与制约,因 此,诗人借用意象,在文本中宣泄情感,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社会的批封。鹦鹉作为 诗人借用的意象,其寓意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3 1 1 作为玩物的慨叹 自古以来,鹦鹉以其翠羽红嘴、美丽娇人的外表,以其伶牙俐舌、讨人喜欢的聪明, 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遂成为笼中檐下的宠物。多数诗作常常贬斥鹦鹉终日寄居于朱楼 绣户中,依靠能言的本领,换取锦衣美食的作为玩物的可悲命运。 如清代马位的鹦鹉: 吴音好鸟来陇西,翠衿红嘴架上栖。 金屋花深隔娇女,纱窗如烟传笑语。 银绦系胫不得飞。人前饮琢矜毛衣。 园中歌舞晓携出,高挂绿杨迷一色。 富家买尔巧舌声,那闻布谷催春耕? 这首诗开篇不言陇山好鸟,而言“吴音好鸟”,以远写近,提出疑问,起笔迥乎不同。 所谓“吴音”,即吴地之音,人称“吴侬软语”。鹦鹉学舌速度快,声音尖亮婉转,类似 吴音,而不似西北陇右人刚直瓷实的说话风格,故诗人言陇山鹦鹉是“吴音好鸟”来到了 “陇西”。当然,这是作者的主观遐想。次句以“翠衿红嘴”写其外形,以“架上栖”写 其生存状态。三、四句紧承次句展开描述,“金屋”之中、“花深”之处,有“娇女 居 住,鹦鹉就与她们隔窗栖居;这时,“如烟 的“纱窗里传来了欢声“笑语”,不用说, 这是由于有了美丽而聪明的鹦鹉。不直写鹦鹉的逗引,而放笔写庭院景象、窗内笑声,文 笔婉丽,曲致其情。五、六句回笔写鹦鹉,“银绦系胫”、“不得”逃飞,故而如此乖巧, “人前饮琢”、“自矜毛衣”,不过是为了讨口饭吃。抓住两个细节,表达了诗人的怜惜 之情。七、八句继续写鹦鹉,主人“园中歌舞”,从清早便“携出”作伴,“高挂”于“绿 杨 树上,和绿叶融为“一色”。又是一个细节,生动地展示了鹦鹉生活的另一面备 受冷落。九、十句通过议论抒情,表明自己的观点。“富家买尔”,不过是因为你的“巧 舌”妙声,他们哪里会去听“布谷催春耕”的声音? 这里既有对鹦鹉的同情,又有对“富 家”的遣责,颇具新意。清人沈德潜评到:“人每伤其文采被累,此另换意作结,更高一 筹。 正如清张劭白鹦鹉所言,这美丽的鹦鹉只不过是博得主人喜爱的玩物而已: 不惜禽王彩贲身,雪身娘子自精神。 能歌红嘴争樊素,学舞霓裳傍太真。 栖稳玉楼花外雨,梦残珠树陇头春。 新来念得观音号,莫倚聪明又骂人。 鹦鹉成为人类玩物,或许不是出于本心,唐徐凝奉和鹦鹉更加深入一步,道出了 鹦鹉甘于作人类玩物的无奈: 毛羽曾经剪处残,学人言语道寒暄。 任饶长被金笼闺,也免栖飞雨雪难。 本诗前两句是依传统思路进行的描写,极力渲染鹦鹉可悲的玩物处境。但下面的“任 饶”二字使语气徒然转折,才是他别出心裁的翻案文章:失去自由的囚笼生活虽然不幸, 比起冲风冒雪的野栖露宿,却要安稳舒适,正不妨随遇而安。 明代汤琮的鹦鹉也是此类意象中较为深入之作: 翠阁香闺带绿荫,忽闻灵舌转娇音。 总将怀袖温存意,不称云林自在心。 笼络仅图毛羽误,矜夸休羡赋词深。 陇山烟羽春雏小,莫遣虞罗着意寻。 这首七律,它首联写近景:“绿荫”掩映着“翠阁香闺”,“忽闻灵舌”一动,“娇音” 传来。写鹦鹉而不言鹦鹉,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之妙。颔联写鹦鹉之心态:总是满 足于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