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人生哲学是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而生死问题乃是其之核心。凡真 诚面对自己生命的人无不对生死问题有所思考,从而获得对生命本然意义的彻 悟。 在先秦诸子的生死观中,以庄子之论最为丰富和深刻。它是中国人生哲 学的重要内容,它代表着当时的某种时代精神。当时,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 不聊生。庄子继承老子之道而又“与时俱化” ,认为人之死生乃“气之聚散” , 它“自本自根” 、 “方生方死”。庄子重生而不贪生,乐死而不轻生。庄子追 求全真保性,顺物安命,提倡“心斋”、“坐忘”、“见独”、 “逍遥”的思想, 这与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 “死生有命”等生死观颇有不同。庄子的生死观具 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可以说,它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消解了死亡的悲 剧意识,化死亡的忧惧感为精神的至乐感。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使我们去思考、 去探索如何更加理智地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如何更好地珍惜生命,豁达面对人 生。引言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理由和选题的意义。通过介绍,揭示其生命哲学的 地位,进而显明庄子生命哲学的意义。第一章论述庄子生死观形成的基础,尤其 “道” 为庄子生死观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第二章论述庄子生死观的理论观点, 主要阐释其生死自然观、生死价值观以及它和儒家生死观的比较,庄子强调生死 自然,这和儒家强调生死见礼的社会价值观不同。第三章论述了庄子生死观的精 神超脱思想,庄子强调人应顺物安命,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样才能达到其理想 的人格境界。它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和现代价值,这是本文第四章所阐述的主要 内容。 通过本文,我们更好地认识庄子生命哲学的博大意蕴,为现代和未来的人们 生活提供历史的借鉴。 关键词:庄子;道;死生自然;重生乐死;超脱 ii abstract philosophy of life is an important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in life issue,and life and death issue is the core. the people who sincerely face all their lives must be thinking of life and death issue, which was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 of scholars in the pre-qin, zhuangzis theory is the most abundant and profou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represents a certain spirit of the times. at that time,dukes or princes under an emperor struggled for hegemony. the war frequently broke and the people had no means of livelihood. zhuang zi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lao zis dao. he thought that peoples life and death were “the unity and division of gas”.itdepends on ones resources and root. zhuangzi laid stress on life without greed of life and he thought that people should happily die not to look down upon lives. zhuangzi pursued a long life and conformed to nature.he thought life and death was a regular process determined by fate ,advocating “to sit down and fall into oblivion of your body”, ”to peace and quiet your heart”, ”to get into the unique ”and to hold a free and unfettered idea . this was different from life and death viewpoint of the confucianists. the confucianists advocated ,if we dont know life, how can we know deathandlife and death are arranged by god. zhuangzis life and death viewpoint is important in the aesthetic sense.it can be said that it is a wonderful wor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t dispels the tragic awareness of death and transforms sense of fearing of death into the happiness of spirit. this gives us a revelation, so that we will think about and explore the ways to adapt to nature more rationally, the ways to respect the laws and the ways to how to cherish life and to face life better. the preface introduces mainly the reason why i choose this subject.by introduction,we will reveal the status of 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 .it will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zhuangzis 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forming into zhuangzhi s 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 especially,“dao”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zhuangzis 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ideas of zhuangzis 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it mainly explains the conception of nature and value about zhuangzis 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 zhuangzi laid stress on the natural life and death.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fucianist s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the third chapter iii introduces zhuangzis ideas to detach oneself from reality. zhuangzi stressed that life and death was a regular process determined by fate. usefulness is of great use.only by this,people could realize ideal state.it has important aesthetic sense and modern value , which is explained in the forth chapter . we can understand zhuangzis 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 better by reading the article ,so that it gives us a historical lesson . key words: zhuangzi ; dao ;natural life and death; value life and happily die; detach oneself from reality 1 引 言 在学习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我感觉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生命的关怀尤其强烈, 尽管也有宇宙论、 认识论、 方法论等, 但这些问题多少都与人的生命存在相联系。 他们探讨了人的生命本源、生命的本质特征、生命的意义等等,这些无一不凝聚 着先人的生死智慧。 “大哉死乎”,子贡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详见荀子大略 ) 。的确,死亡 对于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生死是人生的开始和结束,孕育着生命的全过程,它 是人生不可逃避的必然环节。 我们只有坦然面对死亡, 才能更好理解人生的真谛, 才能体味人生的价值。 生死问题乃人生之大问题,从古至今,无生而不死者,生死自然,死更要坦 然面对。然而到了今天,人的生存忧患无时不在,无刻不在。在今天,人更应该 加强生死观的思考,以获得对死的忧惧的超脱,以期达到生死同状,乐生安死。 “生死”是生命存在的标志,“死”给人带来难以消解的“丧生”恐惧感,因而 无人能够在面临“死”的时候不去反思“生”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因此,对生死 问题,尤其是“死”的思考正是生命哲学关怀的立足点。 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不难发现书中充满着关于生死及其本质的思考和探 索。这种思考和探索表现为对人们茫然疲惫而生,漂泊不知所归的生命状态的忧 虑。他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 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 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就是说人一旦禀 承天地之气而形成形体,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后的消亡。陷入与外物的羁縻 之中不能停止,这已经让人感到可悲了;人世间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 功, 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自己的归宿, 这能不悲哀吗?人们说这种人不会死亡, 这又有什么益处!人的形骸逐渐衰竭,人的精神也跟着一块儿衰竭,这能不算是 最大的悲哀吗? 这些发至肺腑的话语直接导致庄子对生命本根的追寻,它涉及生之有限、死 之必然等方面,构成了庄子独特的生死思想,并成为整个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对庄子生死观的考察不仅能够了解整个庄子哲学思想,而且为我们了解 人类共同生命中的一些根本内容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对庄子生死观 的考察,有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有助于纠正庄子哲学研究中的某些 偏颇。庄子研究中不少人受荀子关于“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之观点的影响,总 张耿光.庄子全译齐物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21页 2 认为庄子重自然而不重人力,不懂人事。其实,庄子重天道的思想是为了更重人 道,是从天道的角度出发来明人道。尽管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庄子研究中存在的 某些偏颇有所矫正,但他们大都将庄子之人道理解为保身之道、养生之道、全身 之道等。这些虽都是庄子人道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把庄子人道思想仅仅归结为某 一方面是不全面的,它还有着丰富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庄子生命哲学的研究,追 寻其时代背景,揭示其生死哲学的观点,探寻其生死的精神超脱和全身之道,凸 显庄子生死哲学的地位, 以便于更好地认识庄子哲学, 把握庄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第二,庄子生死观念是古人以自己的毕生体验总结出的安身立命之道,饱含着古 人的生死智慧。虽时代发生了变化,但生死的哲理仍闪耀不朽的光茫。特别现在 生活富裕了, 人更惧怕死亡的威胁, 面对死亡谈之色变, 想长生不老, 追求永生。 学习庄子生死观后,就会知道生死乃昼夜之变,生乐死安。庄子那善待个人,关 爱生命的宇宙情怀和守朴贵真的哲学思想,将为现代人的完美生活提供历史借 鉴。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庄子一书中关于生死问题的思 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更好理解庄子的生死哲学。本文拟从庄子的时代背景、庄 子之道、庄子的生死思想观点和超越生死困境这一线索写起,勾勒其生死观的理 论框架,揭示其生命哲学的地位,进而显明庄子生死哲学的生命意蕴。 3 第 1 章 庄子生死观形成的基础 在世人的眼中, 老庄道家总使人感到“看不透, 识不破”。 孔子见到老子时, 给这位“智者”的评价是他像腾云驾雾,变化无常的“龙”。具有哲学家气质的 庄子,背世弃俗,蔑视权贵,旷达不羁,更使人有“冷眼看世界”的表面印象。 其实,庄子的内心世界深邃丰富,在那无动于衷的“冷漠”面孔下,隐藏着一颗 关注生死,执着人生的“火热”之心。因此,探讨庄子生死观的逻辑起点是:必 须了解庄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窥视他那深刻思想内涵的奥秘。 1.1 庄子及其生死观的时代背景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哲学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金圣叹赞誉 庄子为“天下第一才子”,这是庄子生命气质所蕴含的,也是千载之下铿镪有力 的历史评语。 庄子一书曾被郭象列为“百家之冠”( 注庄子序 ) ;鲁迅先生 评价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足见庄子其 人其书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庄子和他的弟子留下了一本名垂万世的哲学著作庄子 。要最大限度了解 庄子其人,最早的历史记述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 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 、 盗跖 、 胠箧 ,以诋訿 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 、 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 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 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由此可见,庄子不爱政治,却喜欢讥讽、嘲 弄当世显学, 个性强烈, 故不受权势者欢迎。 想了解真实的庄子还需依靠著作 庄 子 。关于庄子问题,据说庄子一书,为晋人郭象编注的本子。凡33篇, 其中, 内篇7篇, 外篇15篇, 杂篇11篇。但据汉书艺文字记载, 庄子传本原为52篇。其中, 内篇7、 外篇28、 杂篇14、 解说3。 汉代之后,其余19篇散佚不可考稽。但秦汉之际, 庄子应不分内、外、杂篇。 自苏轼、李卓吾、王船山以来,历代学者普遍认为内篇思想观点一致,属庄 子著作或代表其根本思想,但外篇 、 杂篇行文多有矛盾之处,思想歧异, 为庄子后学所作。今人刘笑敢博士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一书,从汉语词汇演 变的规律,确证了内篇基本为庄子作品,余二篇为后世之述庄派、黄老派、 无君派所作。 庄子一书不全代表庄子本人的思想,掺入了其弟子或再传弟子 (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长沙:岳麓书社 2001 年,388389 页 4 的观点,这已成为学术界共识。但是,刘氏把外杂篇的著作权基本旁落庄子之外 的做法值得商榷。他根据“道德”、“性命”、“精神”三个复合词所标示的某 些段落,证明外篇文章很有可能是后人窜入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段落有 可能为后人窜入,遂判定如天道全篇都不是庄子的思想材料。 天道篇中 如“虚静恬淡寂漠无为”的思想,关于“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观点,以 及文末“轮扁凿轮”的寓言,这些都是与庄子全书的精神相符合的,我们似 乎没有足够的理由将它们排除在庄子的思想材料之外。像庄子这样安贫守道、特 立独行的士人追随者决不会很多, 其思想也不可能如儒术一般激起学者的广泛兴 趣。因此,庄子思想主要依靠他自己的努力。 庄子绝大部分篇章的文风如出 一辙。事实上,一个人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前后产生抵牾亦有可能。我认为, 庄子一书完整的出炉虽然不在庄子生前,但是主体部分基本告成,这其中包 括庄子受惠施等人影响写的不少专著论文和以庄子讲学稿为底本由其后学整理、 发挥而成的许多篇章。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在没有十分确证的情况下,不可 轻易否定庄子书中各篇作为反映庄子思想的文献材料的资格。尽管在这个整 体内部也包含着一些互相矛盾的观点,但这些矛盾之处尚不至于构成对庄子 作为一个整体的否定。王叔岷先生讲到:“欲探求庄书旧观,首当破除今本内、 外、杂篇之观念。大抵内篇较可信,而未必可信。外、杂篇较可疑,而未必尽可 疑” 。因此我们就像孟子一书是孟轲与其弟子合著, 论语全部出自孔 门弟子及其后学之手,却无妨后人将论语 、 孟子整体上当作孔、孟的思想 材料一样,我们也可以将庄子一书整体上当作庄子的思想材料来进行研究。 现摘录书中一些段落以对庄子进行介绍: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 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 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 子, 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 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 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枬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 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慄;此筋骨 非有加急而不柔也, 处势不便, 未足以逞其能也。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 而欲无惫, 王叔岷.庄子校释自序.上海:商务印书社馆,1947年版,他认为:“今本内、外、杂篇之名,实定于郭氏”. 张耿光.庄子全译外物.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485486页. 5 奚可得邪? 庄周一生生活贫苦,家住穷街僻巷,靠打草鞋为生,有时接济不上,还“贷 粟于监河候”,但和魏王的反驳中可看出他认为这只是贫穷,并不是疲惫啊!可 见庄周虽贫穷,但还是有清醒的精神境界的。庄子有过几次做官的机会,他却辞 却,安于贫困。如: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 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此龟者,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 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庄子才华出众,几次被聘,但庄子却宁“曳尾于涂中”,不愿与昏庸的统治 者合作, 并非庄子逃避现实, 其实庄子更是担忧社会, 有着哀怨万世的生命悲情。 他关心社会,但又看透了官场的错乱,所以不愿入仕,一生只做过“漆园吏”这 任小官。他虽清高但也是与当时的错上乱相的政治现实有关。文章中写道: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樨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 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 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 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 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 庄子天运篇又载宋国的太宰荡曾问仁于庄子。庄子回答说:“虎狼, 仁也。”这恐怕也不是故为危言耸听的。太宰荡其人不详, 韩非子内储说下 记“戴驩为宋太宰,皇喜(即子罕)重于君,二人争事而相害也。皇喜遂杀宋君 而夺政。”当权者都高谈仁义,而实际如虎狼般相互残害。庄周生活的宋国君臣 正是如此。 由此可以想到他们何以不愿应聘, 甚至小小的漆园吏也是在任不久的。 这正反应了他和好友惠施不同的人生观。 惠施, 名家之流, 宋人, 几与庄周同时。 两人是朋友,又是论敌。 庄子书中多有记载相互论辩之事。第一次见面,庄 子就把对方取笑了一番: 惠子始与庄子相见问焉,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鹊耳。” 坐者皆笑。 ( 御览四六六引庄子佚文) 庄子一书不仅多记与惠子的辩论,而且不少言论亦针对惠施而发。今人 张耿光.庄子全译山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350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秋 水.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298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列御寇.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593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列御寇.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593页 6 王孝鱼进一步肯定:“实内七篇就是专为惠施而作,无可怀疑。”(详见其庄 子内篇新解 ) 他们辩论“有用”和“无用”( 逍遥游 、 外物 ) ,辩论“无情”和“有 情”( 德充符 ) ,在濠上进行了引人深思的“鱼乐”之辩( 秋水 ) ,因为思想 观点、人生态度上这对朋友是那么分歧,所以对于功名利禄,态度亦绝然相反: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 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刍 鸟,子知之 乎?夫鹓刍 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 是鸱得腐鼠, 鹓刍 鸟 过之, 仰而视之曰: 嚇!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这说惠施“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当然是有意的夸饰。但庄周的才学,当政者的 看重,使惠施产生戒心不是不可能的。庄子视国爵如腐鼠的态度是惠施无法理解 的。及至惠施死去,庄子又深有感慨地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 无与言之矣!” 惠施的去世,使庄周丧失了谈说的对象,竟无人再可与之对言 了。庄子一番肺腑之言是他对朋友的真情流露。惠施作为庄子辩论的对手,不但 未引起他的仇视,反而还引以为唯一的知已。此种友情超越了人与人之间“利” 的障碍,是对真情的向往。在庄子看来,整个社会的堕落正摧毁着个人自性的存 在。但他却追求人的自然本真。庄子出污泥而不染,一生都在反抗社会仁义,对 生死问题尤为观注。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 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 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 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 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 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 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 “在上为乌鸢食, 在下为蝼蚁食, 夺彼与此, 何其偏也! ” 庄子欲力贬此风,认为生死如昼夜,应安死乐生,顺应自然。以此为理论,庄子 表现出了对世俗荒唐言行有力地批判。 这亦成为庄学沉寂于秦汉间的一个重要原 因。总之,庄子有着世俗难以容忍的个性,他抨击礼教,追求返朴归真。他却聘, 不愿与统治者合作,却有着面对死亡“鼓盆而歌”的超俗精神,这反映了他“生 张耿光.庄子全译秋 水.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299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徐无鬼.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441 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至 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305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列御寇.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593 页 7 死一体”的达观人生态度。 这是对现实的黑暗、 生命苦闷的愤怒呐喊和宣泄释放。 庄子的超俗精神是其为哲学信念而生活的体现。金岳霖说:“对于他,哲学从来 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 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庄子精神的出现即有深厚的社会 土壤。 庄子所生活的战国中晚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变革纷乱的时代,正处于从封 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传统礼仪只剩下了形式上的规范,完全失去了作 用。政治的大动荡带来了社会的大混乱,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 中国史纲 要中说:“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春 秋时的大战,有时数日即告结束,战国时则短者要数月,长者可以旷日持久数 岁。作战双方都要求消灭对方实力,因此一次战役中被斩首的士兵是数万或数 十万, 正如孟子所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充分 反映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性。战争中消耗的物力也是惊人的, 战国策说一次大 战争,仅以损失的兵甲、车马而言,十年之田不能偿也,当然战争的费用都 是由人民来负担的。” 庄子中有多处对于战争的描述。其中则阳篇更 是以寓言手笔直接对战争的残酷场面作了形象生动的描写: 衍请受甲二十万, 为君攻之, 虏其人民, 系其牛马, 使其君内热发于背。 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 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衍乱人,不可听也。”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 亦乱人也; 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 又乱人也。 ”君曰: “然则若何?”曰: “君 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 “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 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诸候国的君主们高高在上,又多天性残暴、嗜杀成性,全然不顾自己国家民 众的苦痛,而去换取一已之私和荒淫无度的生活。诸候们个个残暴肆虐,大举无 名之战,不顾百姓的生死,又荒淫无度,恣意妄为。“龙逢”遭斩首,比干被剖 心、苌弘、子胥被杀制靡,个体生命的存有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 当时黎民百姓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到处是惨不忍睹的景象。与骄横无道的昏君 相处,怎么能不步履维艰: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3 月第一版,第 8485 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则阳.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465-466页 8 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国君们贪欲横流,杀虐无度,赤裸裸的剥削与掠夺把人间变成了阴森可怕的 “地狱”。涉足其中,犹临万丈深渊,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失乐园”中 最不幸的受难者。特别是被称为“桀宋”的宋王更是荒淫无道、嗜杀成性。“今 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 。即宋国人民处水深火热 的苦难生活境地,比九重之渊还要深重;宋国暴君的统治比黑龙还要凶猛残酷。 生活在宋国的庄子无奈地感叹道: “方今之时, 仅免刑焉! ”身处在“昏上乱相” 的时代,就象在宥篇说:“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 也,” 在先秦诸子思想中,老庄道家对社会黑暗的揭露最为深刻,庄子比老子 更抨击当权者。岁月动荡,世道昏暗,是非不分,幸福轻微而遥不可及,祸患重 繁却难以避免,人们只能忍受着饥寒交迫,饱受精神的困迫,世人常常是: 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 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 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 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 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 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 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 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庄子在宥又言:“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 民众之生命因统治者的残暴与贪欲而在朝不保夕的慌恐与不安之中, 不断磨蚀着 人们的勇气和信心,也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严重摧残。面对这样沉痛的现实,多数 文士充当说客,劝勉当权者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据史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 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 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他们游走于功名 利禄场,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君王一身。为达其效果,难免受到胁迫而妥协 退让,甚至失其初衷,相比之下,贤人庄子却背道而驰。他从理论上批判了现存 政治的弊端。他认为,圣人治国在于自然无为,顺其自然。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 张耿光.庄子全译人间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5556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列御寇.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593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在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第 173 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齐物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2021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在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第 173 页 (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守世家.长沙:岳麓书社,2001 年,第 314 页 9 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 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 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 ” 理想的政治应该让人之自性得到圆满呈露,而 非以已意已心去削夺他人自性。否则,其结果只能是“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 死。” 接着,庄子又从事实上揭穿了现存政治的欺骗性。他说:“夫川竭而谷 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 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 则是重利盗跖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 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 之仁义以矫之, 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鉤者诛, 窃国者为诸侯, 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政客们所鼓吹的圣者不过是他们贪欲、 杀虐无度的幌子, 仁义之下隐藏着卑劣用心。在庄子眼中,仁义、利禄对人性的残害才可谓甚矣。 他认为,人的一生总是被一些仁义善恶的标准约束着,被一些声名利禄的物欲束 缚着。可以说,人来到这个世间,便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名逐利。人们在世上奔波 忙碌,追逐着仁义之名、富贵之利,身心疲惫而不知归息,然而,这些名利却并 不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安适和形体的闲逸;相反,它反而给人生披上了重重的枷 锁。“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 跖嚆矢也” ;又“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 惽,久忧不死,何苦也!” 在这里,庄子指出仁义之名、富贵之利等种种欲求, 并不是人的内在需要。追逐名利对于我们的生命没有丝毫增益;相反,只能陷生 命于忧虑的桎梏之中。对于礼,这个社会乱而不治的罪魁祸首,庄子作了详细的 分析说明。他认为礼乐仁义产生之前的“至德之世”系大道流行的理想时期,标 志着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此时,君王遵道无为,被统治者逍遥自由,二者均 出于自然状态,人性因之真实自然。至德之世即是人我为一、天人和谐的人生境 界和生活世界。可是,这样的理想社会状态却被礼乐仁义破坏,所谓的圣人竟然 将礼乐仁义看作为政之至道,以礼乐仁义治天下,企图用礼乐“匡天下之形” , 限定人的言行举止,用仁义“慰天下之心” ( 庄子 马蹄 ) ,约束人的思想意识, 从而导致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紧张,并进而导致天下大乱的局面。接着,庄子 进一步指出,仁义利禄等种种欲求不仅不是人的内在需要,而且也“非道德之 正”( 骈拇 ) ,是与人的道德之性相悖离的。执政的统治者都是“大盗” ,无论 圣人发明了什么好的规章制度,他们都会巧妙地 据为己有,并用来奴役、剥夺 张耿光.庄子全译骈拇.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143144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应帝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137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胠 箧.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第 161 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在宥.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第 173 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至乐.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302页 10 他人,使他人失去自然之性。庄子认为,仁义之行、礼乐之用正是以废离道德之 真、悖弃素朴本性为代价的。仁义礼乐的坏道悖性是通过“撄人之心”来具体实 现的,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 庄子 认为, 那些所谓的圣人, 执著于小知小别, 以仁义袭扰人的素朴之性、 婴儿之心, 破坏了人们内在道德本性的宁静与圆满,实在是罪莫大焉。 在战争刑罚残害生命,仁义利禄扭曲生命等人生困境一一凸显之后,最终显 现在庄子面前的便是生死命限了。可以说人生的所有困境中,最深重也最为根本 的莫过于生之有限与死之必然了。在庄 子 看 来,死亡是必然的,无论长寿如 彭祖,还是短命若疡子,死亡对于他们都是一样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生命对 于每个人都一样是有限的。而生命的这种有限一旦与天地相比较,则更显出它的 短暂。秋水篇有一整套说法:“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 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 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 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 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 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若仅从个 头、寿命来看,人类确实如此。 逍遥游一开始就铺陈庄子内心对无限的向往, 但人在形体上都是有限的。故他感叹:“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 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 人匹之,不亦悲乎?”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万物 生命都有其周期,然人之生命何其短耶!但正是这“有限”推动了他对生命安顿 的思索。在盗跖篇中,庄子形象生动地把人的一生比作“骡骥过隙”,“天 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骡骥之驰过隙 也。” 一边是飞奔如箭的骐骥,一边是区区指宽的缝隙,这种强烈的对比愈发 衬托出在永恒无穷的时间中,有限的人生是多么的短暂!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 使庄子对现实人生的寿夭产生出怀疑:“虽有寿夭,相去几何?” 相对于天地的 至大至久,现实的大小、人生的寿夭到底有多大的分别呢?这种怀疑促使庄子反 省人生。在庄子看来,在个体存在的时间之流中,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 一江春水向东流”。 战争掠夺早已把有血有肉的、 有意志的人摧残成“空骷髅”。 这是比死亡还要难受的精神痛苦。与其这样痛苦的活着,还不如忘却人间的一切 张耿光.庄子全译在宥.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第 173 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秋水.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276-277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秋水.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第 280 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逍遥游.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第 3 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知北游.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第 387 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盗跖.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第 542 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知北游.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387页 11 痛苦,与天地为友,与自然为伴,安然享受这人世间没有的快乐。在他看来,生 命的或长或短,死亡的或早或迟,这些现实的种种差别,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一旦与天地的广阔背景相对照,则这些差异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 ,令庄子困 惑不解的是,正是这样一种短暂的、充斥着种种困境苦累的生命,却还被世人顽 强而执著地追求着,全然不理会人生的诸般苦累。在至乐篇中,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 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 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安页曰:“吾安 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庄子借一个髑髅之口形象地道出了人生的种种苦累, 髑髅说人死了,上面 就没有国君的统治,也没有四季的劳碌,从容自然地和天地同享春秋。庄子说让 主管生命的神恢复他的形体, 重返父母、 乡里, 他却皱着眉头说不愿劳碌在人间。 这个寓言告诉人们:原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竟然承受着这么多的苦累啊! 庄子对困惑的体察迫使他思考一个问题:面对着短暂的、苦难的人生,人们 为什么会悦生而恶死呢?在庄子看来,生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人生必须面对的问 题, 而且, 更成为横亘在人生的现实世界与更高境界之间的一道鸿沟。 如此一来, 庄子便由一个感受生死的存在者转变为一个思考生死的思想者。换言之,对时代 苦难的反思,对生命困境的体味,最终导致了生死问题在庄子哲学中凸显出来。 它的凸现与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1.2 庄子之道 庄子之“道”是庄子生死观的哲学根基,要了解庄子生死观的内涵,必须了 解其 “道”。它是由老子之“道”发展而来,老子之“道”的角度主要站在宏 观的宇宙观和本体观;而庄子之“道”则更显个体之人自然生存中的诸种样态。 庄子以“道”作为宇宙生命的本根,并以“道”来理解和体悟作为解脱生死苦难、 回归生命本根的根本之路。 1.2.1 本根之“道” 庄子论“道”主要见于大宗师篇: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 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张耿光.庄子全译至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第 307 页 张耿光.庄子全译大宗师.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7 月第一版,第 105 页 12 这段话以极其经典的语句给我们指出了道的“本根”之内涵,它指出“道”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情” “信”即真实、确凿 可信之意。也就是说, “道”是不可感知而又确实存在,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根, 自己就是自己的母,自古就本然地存在。 “道”还生天生地,人与万物都从这里 衍生;高过“太极” ,久于天地,长于上古,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成为永恒 和无限。它是世界的根源和依据,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 秋水篇也说“道无 始终,物有死生” 。万物有生有死,但作为本根之“道”却是永存的,它遍存 于万物之中,如在天地篇中说: “行于万物者,道也” ,又如在渔父篇 中说: “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 则成。 ” 这都是说道存在于万物之中, 万物由道产生, 一时一刻也离不开道。 庄 子知北游中说: “ 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 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 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远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 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 这里不仅提出了万物皆有本根, 而且指出这个“本根”造化万物,万物因此而秩序井然;万物都在变化,本根却 依然如故。这个“本根” ,就是庄子之“道” 。它是世界万物的根源,又是一切事 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动力。 1.2.2 理想境界之“道” “道”不仅仅是生天生地的世界之根,而且是人有意追求的理想境界。陈鼓 应说: “道成为人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人生所臻至的最高境界,便称为道的境 界” 。在这个境界里,没有爱憎,没有是非。 庄子大宗师借孔子之口说: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鱼以水为适,人以道为适;鱼在江湖中能 得到最大满足而忘怀一切,人在理想境界中能得到心灵恬淡宁静的享受。 大宗 师又说: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 其誉尧而非桀也, 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鱼在江湖中得到适意和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节能器采购合同书
- 2025解除房屋租赁合同协议书版本
- 2025江苏徐州市泉山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部门负责人选聘2人(二)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北京市二手车交易委托代理合同
- 2025年荆门市“招硕引博”考试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年“才聚齐鲁成就未来”山东泰安市泰山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社会招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企业集体合同协议
- 2025年度湖北省纪委监委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测试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邮政财务考试题库及答案
- 湖南安全员c3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题及答案
- 产品品质及售后无忧服务承诺书3篇
- 2025年第11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课件
- 患者跌倒的预防及管理课件
- 医疗设备验收单
- 质量体系调查表模板(空)
-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系统介绍
- 竞选大学心理委员ppt模板
- T∕CEPPEA 5008-2021 城市电缆线路岩土工程勘察规范_
- 医师执业注册健康体检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