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不确定性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不确定性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不确定性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不确定性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不确定性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自 1936 年凯恩斯首先提出消费函数以来有关消费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也 层出不穷消费问题成为各国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继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又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随机游走假 说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收入假说等一系列理论这些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 用但是回顾一下这些理论就会发现这些理论均以确定性和完美资本市场为假设 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转轨加速使得 消费者面临着许多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时因受外在条件的限制他们也难以自由借贷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出现了变异是传统消费理论所解释不了的西方消费理论中的预防 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理论对研究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问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 实践价值 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改革的“非帕累托”性质使得改革的制度安排总是过渡性 的带来人们制度不确定性预期本文为我国城镇居民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 供了制度经济学解释深入剖析了城镇居民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约束增强 了他们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应用不确定性下的消费模型利用我国的数据得出 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储蓄性动机很强并通过比较得到他们面临支出的不确 定性大于收入的不确定性的结论 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高储蓄和消费不振与 之相关依据研究结果为我国居民降低不确定性扩大消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城镇居民不确定性储蓄消费支出 ii abstract after keynes proposed consumer function firstly in 1936, the research on consumption was continuously done, and the fruit was enormous. the research on consumption is becoming the main contents in macroeconomics research by economists. after keyness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western proposed 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random walking hypothesis, life cycle theory and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in succession, these theories were pervasively used in practice. however, if we look forward to them, we will find that, they are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certainty and perfect market. in fact, from the opening and innovation, especially after market economy institution was built in china, the economy transition speeds up, which makes the consumers confront lots of uncertainty in the future, and the consumers cant have mortgage freely, for the sake of outside limited conditions. so the consumers behaviors of our country have got variations, which is cant be expl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theory. the precautionary savings theory and the liquidity constraint theory in western consumer theory have the very reference and practice value if its applied to research the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in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non-pareto” character, the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of innovation is transient, which brings uncertainty expectation to residents. in this paper, i explain the uncertainty of urban residents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institution economics angle, and deeply analyze the uncertainty of future income, future expenditure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 of urban residents enhances their uncertainty feelings. on basis of above analysis, i apply the consumption model under uncertainty with the use of chinese data, to reveal that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have strong precautionary motive empirically. with comparison, we can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y confront more expenditure uncertainty than the income uncertainty, and the high savings and low consumption is relative to this in the latest development period. on basis of this, we can propose the policy suggestion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and expand consumption accordingly. key words: urban residents; uncertainty; savings;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1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章 引 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消费是人类的第一需求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对消费的 研究一直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内容自从凯恩斯1936首次提出基于绝对收入假 说的消费函数之后有关消费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数不胜数取得了不少的成 果但是消费作为一种经济决策行为受到包括历史的文化的国别的以及千 差万别的消费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居民消费行为属于历史范畴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居民消费规律的把握也就需要不断调整和补充 对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消费问题的研究大多都是在借鉴西方传统消费理论 确定性等价消费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现有文献检索凯恩斯1936提出 的绝对收入假说主要被用来解释计划经济时期居民消费行为计量检验结果被证 明效果很好臧旭恒1994杜森贝里duesenberry,1949的相对收入假说国内 相应的应用研究较少李子奈1992曾用1953-1980年的人均数据对城镇居民的 消费函数进行估计拟合度较高说明相对收入假说也能较好解释改革前居民的 消费行为 对于应用广泛的莫迪利安尼 frano modigliani g = (1 + g )为持久收入的增长因素r = ( 1 + r )为总利 率 = 1/ ( 1+ ) 为贴现因素 为贴现率nt为呈对数正态分布的白躁声系列 效用函数为 crra 形式)1/()( 1 rccu r = r 为相对风险厌恶系数假设不确定 性收入为一随机过程当 vt和 nt不为零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对消费者而言 任何时期的最优化消费取决于总财富家庭资产和当前收入三者间的关系可表 示为 11 ttt ywx+= (2.9) 总财富由下式决定 11 )( + += tttt ycxrx (2.10) 定义小写字母为大写字母变量除以持久收入如 ct = ct/ pt假设消费者在最 后时期 t 花光所有财富则在最后时期之前的最优消费方程为 )()()( 111ttttt xuercuercu= (2.11) 又由于 111 / + += ttttt vgncxrx (2.12) 由此可得 ttttttt gnvgncxruercu+= / )()( 1111 (2.13) 对 于 任 何 给 定 的 总 资 产 比 例 1t x该 方 程 隐 含 地 定 义 了 最 优 消 费 比 例 )( 11tt xc由此在时期 t1 和 t2 之间可得出相似的欧拉方程继续逆推即 可得出第一时期的最优消费值 该理论认为储蓄相当于一种缓冲存货在境遇艰难时维持消费而在境遇 如意时增加消费缓冲存货储蓄者一般会定有一个财富对持久收入的目标比率 如果财富低于目标预防性储蓄动机将战胜不耐心从而增加储蓄在相反情况下 不耐心占据上风从而使消费者倾向于选择负储蓄它为研究宏观微观消费 储蓄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解决了一些标准的lc/pih所无法解释的困惑 12 第三章 我国城镇居民不确定性增强的经济学解释 第三章 我国城镇居民不确定性增强的经济学解释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在进行着以制度转轨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 特别是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的最近 10 多年中这种改革的进程 进一步加快我国的改革是采取渐进式模式但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改革的 非帕累托性质使得改革的制度安排总是过渡性的给人们带来制度不确定 性预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受加强 3.1 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源于制度因素 3.1 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源于制度因素 人们的生活是由无数不确定性事件组成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一语形象地道出了事物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总是与未来联系在一起正是由 于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人们现在的决策 3.1.1 不确定性的内涵 3.1.1 不确定性的内涵 奈特knight frank h. , 1921将不确定性定义为人们无法预料和难以测度的 变化他将不确定性的产生归因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认识能力不够因而不能对 无限变化发展无限多样化的外部世界给予说明进而准确预见其可能的变化 从产生的根源划分不确定性可分为自然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的不确定性前 者也可称为环境的不确定性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如影响农业收成的天气状况 后一种可进一步分为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和经济上的不确定性政治上的不确定性 与政治制度方针政策等密切相关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主要指经济主体因不完全 信息而不能预知未来的准确情况对以后的可能冲击做出的一种谨慎反应 根据已认识的可能环境状态有内生不确定性endogenous uncertainty和外 生不确定性exogenous uncertainty内生不确定性生成于某个系统自身范畴内 影响系统的操作效果在市场经济下也称为市场不确定性外生不确定性生成于 某个系统之外也被称作事件不确定性如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就属于此类 根据人们的认识程度不确定定性又有强弱之分这主要受人的特征时间 地点环境等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市场化改革中外生的制度不确定性是不确定性生成的主要原因 因此分析不确定性首先要从制度因素考虑 3.1.2 制度变迁加剧了不确定性3.1.2 制度变迁加剧了不确定性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解释经济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其发生与否以 及进行的方式实际上是一个成本收益问题只有当改革制度创新的预 13 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这一过程才有可能发生 改革成本可作进一步具体划分从改革成本发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可以区分为 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实施成本是指制度变迁过程开始以后一切由信 息不完全知识不完全所造成的经济效率损失是完成旧体制下各种经济 组织结构功能以及规范组织间关系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规则习惯等向 新制度过渡所必需的设计创新磨合过程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即实施新制度的 交易成本摩擦成本被理解为由于制度变迁的非帕累托性质造成的利益重新分配 而带来的某些利益集团的抵触和反对引起的经济损失摩擦成本又可分为政治 成本和心理成本政治成本同反对改革的言论和行为相联系可用社 会稳定度来间接表示 心理成本主要是指由改革所带来的紧张焦虑惶恐即对未来的不确 定性感受强烈不确定性就是经济主体在改革中进行成本收益核算时的一种心 理成本尽管这种心理成本不像政治成本会给社会带来动荡危及国家政权但 这种心理成本反映出来的行为主体的悲观情绪会在社会上迅速蔓延会对改革有 一定的负作用例如凯恩斯所描述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则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均是经济主体在不确定性下的现实表现 进而带来有效需求不足和失业最终造成国民收入损失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方式试图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虽然这种改革模式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但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改革的非 帕累托性质使得改革的制度安排总是过渡性的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 制度不确定性预期 中国的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走的是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采取摸 索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这源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决策者的有限理性一是 体现在其预见力受其自身主观能力的限制特别是计划经济的思想根植于很多人 头脑对市场经济方面知识的存量严重不足二是反映为对有关体制方面知识的 欠缺体制方面的很多知识属于操作层面的东西实践性强只有在边干边学 中才能积累有限理性在渐进式改革的决策中体现在改革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上 不是一开始就明朗和定型化而是弹性和动态的周振华1999存在着一个 随改革的发展逐步迭代和递进的过程1979年提出发展以市场调节为辅的计划 经济到1984年演进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到1987年又演进为国 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而1992年再进一步发展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使得推出的改革措施是一些过渡性制度安排而不是 具体论述见孙凤2002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196-200 14 对正式制度一次性地进行替换周冰2001过渡性制度安排具有非均衡和不 稳定的性质实行过渡性制度安排是因为改革决策者虽然认定了必须进行系列改 革和改革的方向但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还是采取了试着看的 态度在具体操作上留有余地这就给相关的制度安排再次安排和调整留下了余 地从而使与改革有关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重复博弈 正是由于改革目标动态化的设定方式和过渡性制度安排使人们难以事先对 自身未来利益做出预期也很难明确自己受损的程度如何即使对未来有一个粗 略的估计也是随改革目标内容的不断调整而变化由于制度的不断演进使行 为主体的制度不确定性预期大大增强 在动态化的改革目标和制度安排下行为主体所采取的行为策略就是根据 自身利益来做出相应的选择规避制度不确定性成为其选择的主要目标因此 在这种不确定性下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只是其中的一个具体表现 改革的非帕累托性质打破了旧的利益关系产生了不确定性如果社 会上每一个人都在改革中获益而没有人受损那么一般说来改革将是顺利的不 会遇到多大的阻力因为此时的改革属于帕累托改进但经济体制改革实质 上就是要改变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这当中总会有人承受损失而不是只有人 获益而无人受损这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体制变革导致一 部分人失去了旧体制的种种利益既包括权利地位特权等少数人才有的既得 利益也包括铁饭碗大锅饭等相当多数人都能获得的利益二是改革 最终能够使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获益但大家最终获益的相对多少不同即使所有 人的收入绝对水平都没有下降甚至有所提高但从相对收入的角度看只要有 的人在社会收入结构中与他人相比收入的相对水平下降了或者说相对地位 下降了他们也会感到自己受到损失三是如是改革所带来的高额收入对损失 者进行补偿一直补偿到人们的相对收入水平都不变使得利益关系格局不发生 变化那么改革等于没有改革或者只进行绝对收入水平的补偿但由于改革的 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着时滞使得不能用未来的收益对在当前改革中受损的人们 进行及时的补偿改革的以上三方面的性质决定了改革过程必然受到各种阻力 并引起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利益受损的集团认为改革没有贯彻一致的同意 就会采取相应行动对改革行使否决权使得不同利益集团总是处于谈判中制度 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制度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 3.1.3 不确定性与居民消费3.1.3 不确定性与居民消费储蓄行为 储蓄行为 我国目前进行的改革也显然具有非帕累托的性质逐步深化的改革动摇 了原有社会福利制度的根基使得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失去了旧体制的庇护和在旧 15 体制框架下的许多利益制度变迁产生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制度变迁改变了消 费者的预期而消费者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是与之对未来状况的预期联系在一起的 消费者进行消费和储蓄决策时必然会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收入缺口即在既定 的收入水平下是否消费以及消费多少完全取决于消费者个人对未来收支状况的 预测明确未来是否存在收支缺口以及这个缺口为多大产生缺口的原因之一是 在明确的个人决策计划之内的大额消费支出如购买汽车住房及其它耐用消费 品结婚子女教育等或者失业退休等造成的收入下降另一个原因是难以 预料的意外打击,这种不确定的风险以不同的概率影响着每一个消费者的决策行 为因此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还取决于其对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的预期如果消费 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受大预防性储蓄动机强那么收入中大部分用于对未来 不确定性的预防性储蓄而较少消费而流动性约束使得人们试图以借贷方式来抵 消意外冲击的打算难以实现因此它通过增强不确定性 强化预防性动机来影响 储蓄行为 3.2 不确定性增强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 3.2 不确定性增强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 制度的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指标予以反映 一是 消费倾向或消费率的变化二是消费结构的变动三是各收入阶层的消费差异 3.2.1 消费倾向的变化 3.2.1 消费倾向的变化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11981-1988 年为水平波动阶 段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 1981 年的 0.91 到 1988 年的 0.93虽然有年际波动 但基本保持稳定2 1991-2004 年为快速下降阶段 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 1991 年的 0.85 迅速下降到 2004 年的 0.76从 1991-2004 年的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走 势看也基本上保持一个长期下降的趋势经济的增长导致收的增加可能会降低 消费率但在我国这种非正常下降速度却超出了合理的范畴这说明决定我国城 镇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因素仅靠传统的凯恩斯理论不能做出完美的解释 16 表 3.1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变化 年份 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恩格尔系数 1978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0.97 0.91 0.88 0.88 0.85 0.90 0.88 0.87 0.93 0.87 0.85 0.85 0.83 0.82 0.82 0.83 0.81 0.81 0.80 0.79 0.79 0.77 0.78 0.77 0.76 0.84 0.81 0.81 0.79 0.86 0.80 0.79 0.79 0.78 0.73 0.73 0.70 0.69 0.67 0.70 0.67 0.64 0.55 0.66 0.79 0.54 0.80 0.63 0.70 57.5 56. 7 58. 7 59. 2 58. 0 53.3 52. 4 53. 5 51. 4 54.5 54.2 53. 8 53. 0 50. 3 50. 0 50.1 48.8 46.6 44.7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 通过国际间消费倾向比较我们发现我国这种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速度已经 处于不正常的范围(见表 3.2) 表3.2 美国居民收支平均消费倾向以1987年美元不变价计算单位10 亿美元 年份 可支配收入 总消费 平均消费倾向 1978 2638.33 2391.82 0.9066 1979 2710.05 2448.35 0.9034 1980 2733.60 2447.07 0.8952 1981 2795.83 2476.90 0.8859 1982 2820.35 2503.66 0.8877 1983 2893.66 2619.44 0.9053 1984 3080.08 2746.07 0.8916 1985 3162.10 2865.81 0.9063 1986 3261.93 2969.12 0.9102 1987 3289.60 3052.22 0.9278 1988 3404.25 3162.38 0.9290 1989 3464.90 3223.28 0.9303 1990 3516.50 3260.37 0.9272 1991 3509.05 3240.76 0.9235 1992 3584.13 3312.45 0.9242 资料来源转引自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7 由表可看出,从 1978 年至 1992 年的 15 年中,以 1987 美元不变价计算, 美国居 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1.36 倍,但平均消费倾向基本上稳定在 0.90-0.92 之间,也就是 说消费与收入几乎是同比例地增长事实上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 家社会保障体系也非常完善因此居民对其未来预期较为明朗加上有运行良 好的金融信用系统个人消费信贷档案的跟踪监督功能使得只要遵守个人 信用的消费者基本上都不存在借贷困难甚至他们的超前消费都成为一种可能 我们也不难理解美国学者迪南dynan,1993通过美国的统计数据得出美国居民储 蓄中预防性储蓄比重很小的结论他的结论是建立在美国自己的国情的基础上的 3.2.2 消费结构的变动 3.2.2 消费结构的变动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到消费者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这一结 论而消费结构通过消费者的支出结构来反映消费者支出结构是指各项消费支 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它表示人们对各类商品的需求结构从以下指标可以得 到反映 1食品支出比重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也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我国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 1990 年的 54.2%下降到 2004 年 37.7%这反映出城镇 居民的生活水准正在稳步提高同时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着制度变化背景一是过 去我国城镇居民的高恩格尔系数是以高福利保障体系作为后盾的人们无须为住 房医疗教育掏钱也无须为养老储蓄在已定的仅有的几项支出中对吃的 购买力增加是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安排下无风险预期的必然结果二是当前 城镇居民的住房看病子女教育等支出项目均要由自己支付消费构成中多增 加了几项支出项目作为理性人的消费者就要重新规划支出比例恩格尔系数的 下降是必定无疑的 2医疗教育和住房比重此三项在最近 10 多年内增长势头很快1991 年时它们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2.2%8.9%6.0%但到了 2004 年分别 上升到 7.35%14.38%10.21%这三项支出的猛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 消费水平提高但这三项支出都是要在短期内完成的高额支出现有的不完善的 社会保障体系带给人们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未来的不安加剧因此自掏腰 包试图减小制度缺失或制度不到位的消极影响这三项支出成为对未来规划的必 然选择 3.2.3 各阶层消费差异 3.2.3 各阶层消费差异 从我国的以收入分组计算的城镇居民消费的数据来看不同收入阶层在消费 支出上的差异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不同收入阶层间消费的差异主要是收入分 参见 1992 年及 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 参见 1992 年及 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 18 配差距扩大的结果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高度平均主义据统 计作为反映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在 1978 年仅为 0.16当时几乎 是全世界最低的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财富积累所形成的“马太效应”已使城镇居 民明显地分为各个不同收入阶层据测算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从 1978 年的 0.16 逐步扩大到 1990 年 0.231995 年达 0.286李实2000据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计算中国到 1998 年的基尼系数已高达 0.403超出了 0.4 这个警戒线 目前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已突破 0.45直逼 0.47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 入户的收入比在 1981 年为 2 倍1986 年为 3 倍1993 年为 3.8 倍而到了 2004 年却达到 8.87 倍据国家统计局对 50430 户城镇居民的调查显示2004 年我国最 低收入户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为 2862.39 元平均消费支出为 2855.15 元最高收入 户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为 25377.17 元平均消费支出为 16841.82 元这意味着最低 收入户收入中的 99.75%用于消费,而最高收入户收入中仅有 66.37%用于消费,二者 相差超过 33 个百分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消费不仅仅是凯恩斯 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使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需要支出的项目很多 在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下他们基本上没有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冲击的能力 3.3 我国城镇居民面临未来收支不确定性增强的原因探究 3.3 我国城镇居民面临未来收支不确定性增强的原因探究 最近 20 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生活中一直延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社会保障 和就业制度的改革1978 年以前我国城镇居民享受的诸多福利如住房医疗 养老和婴儿入托等作为整个国内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完全由国家无条件 提供同时每一个城市居民一般都能在不同的国有单位获得终身就业机会并且 各个行业和地区之间几乎也不存在收入差别在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过程中这 一具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全方位的生活保障体制正在逐步被瓦解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直接导致了城镇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 3.3.1 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3.3.1 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 就业困难 就业困难失业增加导致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 失业增加导致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不 可避免地增加了失业这一方面源于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归因于劳动 力需求的下降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但失业人员总数仍持续上升 劳动力供给过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口的增长80 年代是人口 出生的高峰期这一代人现在都已步入劳动力市场这必然导致劳动力资源的大 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 见 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 19 幅度增长即使国家通过扩大高校招生来暂缓这些人的就业但仍不能从根本上 解决劳动力增长的问题二是农村劳动力大批涌入城镇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城镇 劳动力供求的矛盾三是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劳动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供给状 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和妇女走出家庭使得中国的劳动力 参与率居于世界高水平之列 在劳动力资源呈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岗位却在不断下 降这是导致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主要原 因有四一是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能力在减弱就业弹性降低就业弹性低 下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到 2004 年第一产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的 15.2%而其就业人员却占 46.9%属于过度就业存在 2 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 第二产业产值占 52.9%其就业人员仅占 22.5%使用的劳动力较少第三产业产 值占 31.9%从业人员占 30.6%还有增加就业机会的潜力与发展中国家第三 产业就业比重占 50%左右还有较大的差距二是随着生产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 工业增长中较多地使用资金较少地使用劳动力三是随着不同产业中的技术创 新和技术进步不同部门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差异越来越大这导致了相 当一部分劳动力失去了就业机会造成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供需失衡导致了下岗职工数量增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集体 企业用人较多加上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形成了大量冗员而且由于产权不明 晰以及软预算约束等方面的问题国有经济的效益一直表现不佳大多数国有企 业亏损为了激活国有经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国有企业得到推行作为这项 政策的实施结果许多中小型的国有企业破产未破产者也通过采取减员增效的 手段来改善经营这两股力量合流导致了大量职工下岗增加了居民的失业风险 有关资料显示1998 年到 2002 年 6 月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超过 2600 万城市 登记失业人口从 1990 年的 383.2 万增加到 2004 年的 827 万登记失业率从 1990 年的 2.5%上升到 2004 年的 4.2%见表 32总的看来我国失业率是不断提高的 2004 年首次出现失业率降低的情况但是这个失业率指标由于下列几点原因 是一个不完全的关于真实失业状况的信息首先它包括的年龄范围过窄即男 性在 16-50 岁女性在 16-45 岁之间上限甚至低于已经很低的退休年龄其次 它没有包括实际已经没有工作但享受下岗待遇的人员同时那些尽管处于失业状 况但并未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登记的人员也没有包括在失业人员范围 内此外这个统计的分子和分母中没有包括在城镇工作但没有当地户口的劳动 者蔡昉王美艳2003如果考虑到未登记的失业情况实际失业情况要比这 个数据反映出来的严重得多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 年中国城市 失业率为 9.4%其中男性为 8.7%女性为 10.4% 见 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见 我国的失业及分析一文数据 20 表 3.3 19952004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 % 年 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城镇登记 失业率 2.8 3.0 3.1 3.1 3.1 3.1 3.6 4.0 4.3 4.2 资料来源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可靠的就业保证才能为居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就 业压力的增加产生很直接的影响不但对于年轻人的终生就业已被取消而且 以前终生就业的在职人员也面临着下岗的可能性毫无疑问经济生活中市场化 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城镇居民不再是一次就业终生无忧 他们的收入受到就业体制改革带来的极大限制换言之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程 度加深 收入构成及结构变化导致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 收入构成及结构变化导致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 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可分为工资收入和工资外收入包括经营净收入财产 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更多地体现为工资外收入的增长从 1990 年到 2004 年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年均增长 13.95%而在此期间城镇居民 的工资外收入年均增长 16.14% 工资外收入占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比重 1995 年时 为 79.23%而 2000 年2003 年 2004 年三年却分别下降为 71.17%70.74%和 70.62%工资收入比重的下降是因为在改革中由以往的国家单一行为主体逐渐 演化为多元行为主体并存的格局导致分配主体多元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在改革 过程中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职工博弈的结果国家从宏观上需要控制货币 工资的调整但下层微观主体却以各种津贴奖金创收分配等形式变相获取非 货币化的收益这类非货币性收入原本用来规避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侵蚀 很大部分为灰色收入具有非制度化非稳定性的特点属一次性博弈由于担 心这部分收入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它反过来却又增加了人们的不确定性感受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之后我国城镇居民的两极分化趋势不断加剧目前 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城镇居民面临下岗失业问题不断增加使 城市的失业群体有所加大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相对贫困的群体使城镇居民之间 的收入差距加速扩大远远超过了城乡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 据统计2003 年占总体 20%的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7472 元 比上年增加 2012 元增长 13%占总体 2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295 元比上年增加 263 元增长 8.7%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 2002 年 的 5.1:1 扩大到 5.3:1其中差距最明显的江苏省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已高达 10.7 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而且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却没有得 21 到有效遏制城镇居民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显著快于低收入组有 60%城镇居民 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我国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 0.40 据估算将迅速逼近 0.47 另外由于我国金融投资市场不健全造成城镇居民的投资受阻投资领域 狭窄使得我国城镇居民的投资性收入较少只得把闲置资金诉诸于储蓄这种单 一的货币资产增值方式例如我国当前的股市低迷上证指数曾一度跌破 1000 点大关股票价值大幅缩水许多股民被股市套牢导致收入减少而其余有意投 资股市的居民也望而却步同时我国当前的金融投资环境很不完善加大了投 资风险大多数人采取保本做法导致城镇居民跨期预算受到约束而且对 未来的收入预期不明朗 3.3.2 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 3.3.2 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 改革前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是定量配给虽然只能满足基本消费需求但是国 家对城镇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福利保障他们无后顾之忧从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 和 90 年代早期开始经济改革几乎涉及到计划经济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以医疗教育住房和养老方面的改革最为剧烈居民的安全感消失对 消费的态度也变得谨慎起来 医疗支出 医疗支出 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所需费用由国家和单位包揽个人几乎不承担支付义 务 医疗领域的改革使我国由一个 100由国家覆盖的医疗服务体制转变为双轨制 是以 1998 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出台为标志 的这一决定以及以后的其他医改措施都是本着逐步取消公费医疗代之 以国家适当补助企业一定的补贴主要依靠职工自己的新制度这种市场化取 向的改革无疑增加了居民的支出由于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较晚现 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 部分少年儿童相当一部分老人以及其他无法就业的人员排除在外据调查在 我国城镇居民中有 44.8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基本上 是不成功的根据卫生部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现在全国老百姓当中 49% 的人有病不敢去医院29%的人该住院不住院各方面都在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 问题同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评价和对卫生健康投入的绩 效评价看我国从 80 年代以来这两项指标持续大幅度下滑综合指标在世界排倒 数第几位这样必然导致大量人群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个人及家 庭面临的医疗风险难以化解从而带来经济社会方面的消极后果 教育支出 教育支出 至于教育方面自大学扩招开始收费水平逐步大幅度增加由于国家的财政 22 投入有限目前大多数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仍采取收费方式收费水平也在不 断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开始收费或要求义务性的捐助而这些初 级和中级教育在以前都是免费或极低收费的另外由于就业压力的加大越来 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因为学历偏低即使很多岗位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但由 于供求结构失衡这些相对短缺的职位也不得不采取不切实际地提高准入学历门 槛的做法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样使得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教育周期也被人 为拉长增加了教育支出 一项对上海停工待岗职工的抽样调查显示 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人 数占停工待岗职工总数的 93.3%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比例仅占 0.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大而技术含量低 的工作需求变小而且该类工作具有无差异性极容易被替代所以接受教育 程度的高低与未来收入的预期正相关教育发展研究1999杂志刊登的抽样 调查结果显示89.8%调查者希望自己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其中希望接受本科教育 的为 47.6%希望接受研究生层次教育和大专教育的分别为 28.4%和 13.8%然而 自 1994 年部分院校实行收费制试点以来如今绝大多数高校对学生收费且额度在 提高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高等学校研究生层次的公费指标逐年减少且最近 有将全面向学生收费的说法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居民对消费支出的预期 教育支出作为一项投资本身是为了降低未来的收入不确定性但是反过来它又 增加了居民支出的不确定性 住房支出 住房支出 我国从 1980 年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经十多年的酝酿和准备1992 年启动实质 性改革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国基本实现了停止实物分房逐步实行了以建立 住房公积金制度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或按月发放住房公积金补贴等形式的住房 货币化补贴制度初步建立了收入高的家庭购买或租赁市场价商品房中低收入 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普通商品住房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 廉租住房的住房供应体系但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补贴制度住房供应体系依 然存在和面临不适应不适合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国务院住房公积金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每月按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缴 交但对工资基数界定未作具体规定由各地自行规定且未对工资基数实行封 顶造成不同单位之间同一单位职工之间住房公积金月缴费额过分悬殊如有 的单位职工平均月缴交额高达 3000 元有的单位平均不足 200 元个体最高达上 万元显然存在过分悬殊有失公正性和保障性存在利用住房公积金规避企业所 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嫌疑由于与工资收入挂钩造成高收入者得高额住房公积 金低收入者少得住房公积金的怪现象 由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对住房公积金条例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够住 23 房公积金的覆盖面明显不够广据来自建设部的数据显示2004 年实际缴存职工 人数为 6138.5 万人覆盖率仅为 58.4%主要是住房公积金还存在应建未建的现 象如一些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的职工还未建立住房公积金 制度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非常需要在城市买房或租房居住但目前住房公积金 也没有覆盖到他们身上一些单位利用当前就业压力对一些新招员工签订固定 薪酬合同将住房公积金故意排除在外 过高的商品房价使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梦难以成为现实苛刻的廉租 房条件使一些低收入家庭既买不到也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又不能租住廉租房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对不同收 人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由于商品房价过高广大中低 收入家庭对政府经济适用住房寄予厚望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量又非常有限供 需矛盾非常突出同时这里还存在一个由何种机构如何来认定个人家庭收入的 问题由于巨大的利益差异又缺乏相关权威的收入证明机构收入线的划分形 同虚设使得一些事实上的中高收入者能利用各种手段模糊收入来源混入购 房队伍加剧供需矛盾抬高了房价因此普通的城镇居民的有限收入面对高 额的住房支出往往显得捉襟见肘 养老支出 养老支出 截至 2004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 10.96%65 岁以上人口比例 也达到了 7%超过国际通行的老龄化社会评判标准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 处于继续加速的阶段预计到 2010 年我国 60 岁以上城镇退休人员将达到 7000 万人2020 年将超过亿人到 2030 年60 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率将会达到 24.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 8.5 个百分点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退休人 员的逐年递增我国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将越来越大 1991 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 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开始由现收现付型向部分积累制过渡1995 年,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强调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 体制的必要性,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统账结 合) 的模式,由各地进行试点1997 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 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基础上统一了缴费率个人账户 规模和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对于新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其养老金由两块 组成,一块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筹资按职工本人工资的 11 %缴费(其中企业 3 % 个 人 8 %) 长期积累退休后每月按总累计额除以 120 计另一块是基础养老金, 相当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 20 %筹资仍沿用现收现付模式,由企业按工资总 额的 5 %缴纳 即 60 岁以上的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超过 10 24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养老保险与就业连在一起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 享有终身的保障,国家统包统揽,养老金实行现收现付,不存在积累 建立社会统筹与 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就是要改变现收现付制,通过养老基金中个 人账户的预算积累方式,抵御老龄化高峰来临时的支付危机但从近几年改革的实 践看统账结合模式并未真正实现至 2004 年末我国的参保人数只有 1.6 亿多 人仅占城镇人口的 30左右,不及劳动力人口的 15覆盖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