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密林深处的悲剧 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摘 要 进入新世纪,随着“底层群体”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一社会群体也成为了当 代文学领域被表述和关注的焦点。而面对底层生活体验的缺失,极具社会担当责任的当 代作家们又陷入了写什么的烦恼之中。陈应松作为湖北文坛较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怀 着对乡土和农民深深的爱,从 2000 伊始走进了神秘的神农架山区。山民们悲惨的生存 境况及他们愚昧、麻木、落后的封建思想无不深深地撞击着他的内心,同时作为作家所 具有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感,使他决定要以贫苦农民代言人的身份,为他们发出来自底层 的呐喊。自此从神农架回来后的一年,接连发表了豹子最后的舞蹈 、 松鸦为什么鸣 叫 、 马嘶岭血案 、 狂犬事件 、 望粮山 、 太平狗等数十部中篇小说。陈应松以 一种介入底层、深入底层的叙事姿态,为我们描摹了一个个挣扎在神农架荒蛮环境中的 贫苦农民的鲜活形象,同时陈应松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富于魅力的语言,也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幅血淋淋的底层农民的惨烈生活图景, 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更 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本论文以陈应松作品中所体现的悲剧意识作为切入点, 力求通过作品背后所体现的 深刻悲剧内涵,来把握陈应松创作的内在脉络;并通过对作品的细读从社会、历史等多 维角度,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悲剧意识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解读。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揭示了神农架系列小说中所体现的悲剧内涵,从 农民所面对的物的贫乏、对底层亲情的关注与悲悯、人与自然对抗的悲剧三方面,对作 品中所体现的悲剧内涵进行更为细致的解读。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农民悲剧命运的探析, 底层农民生存欲望满足的贫乏、 城市化发展给农民造成的尴尬社会处境都使农民陷入了 更为苦难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第三部分侧重论述的是神农架系列小说中大量独特艺术手 法的运用,虚实相间的叙事结构、神秘意象的大量运用等都使陈应松的悲剧书写更加大 放光彩。通过对陈应松创作的整体梳理来把握神农架系列小说悲剧书写的独特性。 正如他内心所想的那样,真正的作家,是能够替大地申诉的那种人,而陈应松在新 时期的神农架系列创作正在践行着他的所思所想。毫无疑问,陈应松替底层所做的呐喊 势必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同时也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关键词:关键词:神农架系列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悲剧命运的根源;悲剧意识的独特书写 ii the tragedy of depths forestthe tragedy of depths forest the series novel of shen nong jia written by chen yingsong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underclass” b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social group has become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the focus has been expressed. in the face of the underlying lack of life experience, great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ntemporary writers write what they caught up in the trouble. chen yingsong,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in the literary world of hu bei, visited the mysterious mountain area- shen nong jia at the beginning of 2000 with his deep love towards the native land and the farmers.the miserabl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native people as well as their ignorance, insensitiveness, backward feudal ideology all had huge impact on him, plus driven by his conscience and sense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of a writer, he decided to make a battle cry for the people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as their spokesman. so during the year after he came back from there, he published dozens of novelettes such as the last dance of a leopard, what makes a jay tweet, the peace dog,etc. in these novels, chen yingsong vividly portrays numbers of poverty-stricken farmers who were struggling under the wild and rough conditions of shen nong jia in a narrative way of getting involved and penetrating deeply in the bottom society. meanwhile, he demonstrates a number of horrifying pictures of the bottom people with his unique art expression and glamorous diction. the profou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each of his works all deserve our serious consideration.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chen yingsongs works, and struggles to profoundly investigate chen yingsongs internal creation path through the tragic connotation that hidden deeply in his works. meanwhile, this thesis tries to thoroughly and deeply interpret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chen yingsongs works from multi-dimensional aspects, such as social and historical aspects. the main body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play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chen yingsongs novel. the tragic connotation in the works are interpreted more deeply and detailedl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oor thing the farmers were faced with, his attention and compassion towards the bottom people, as well as the humans resistance against the nature.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tragic destiny iii of the farmers in a rational way. the farmers lack of willingness to satisfy their desire for good life as well as the embarrassing social situation they were in all left them sank into the suffering mire.the third part emphasizes the discourse about the large quantity of unique art expressions, narrative structures of visual-actual combination, special selection of the non-conventional “animal narration” angle of view, mysterious images etc employed in the novels all makes his tragic narration conspicuously stand out. grap its uniquess in his shen nong jia series by overall organizing. deep in chen yingsongs heart, he believes that a true writer should be the one that is able to make appeals for” the land”, and what he thinks is just being shown in his shen nong jia series novels. undoubtedly, his cry for the bottom of society will definitely arouse the attention and approved of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key words:key words: shen nong jia series novel; connotation of tragic awareness; destiny of tragic analysis; uniqueness of tragic awarenes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 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1 绪 论 悲剧意识作为对人类生命和自身悲剧命运的根本性认识, 是伴随着人类生命的存在 而存在的。任何杰出的艺术家、哲学家都有着对人生悲剧的独特认知和体验,他们的思 想中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悲剧意识。而人类也正是借着悲剧意识,对生命的本质和现实境 况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对人生、生命及生活的现实世界进行更为深刻的思索和 探寻。由于受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 “悲剧”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论著中很 少涉及,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避开悲剧,即使在少数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一定的悲剧观,但 这种悲剧观也是较为肤浅的。 “悲剧精神的真正觉醒,发生于现代文学史。七十年 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其基调是悲剧性的,悲剧精神的觉醒,乃至中国文学的觉醒,也是 中国历史的觉醒。 ” 自此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文本才在中国文坛中大量涌现,现代文学中 的悲剧文本有,秦瘦鸥的秋海棠 、鲁迅的孔乙己 、 阿 q 正传 、 狂人日记 、 伤 逝 、 祝福 ,郭沫若的屈原 、 南冠草 ,茅盾子夜 、 春蚕 ,巴金的家 、老 舍月牙儿 、 骆驼祥子 、 离婚 ,曹禺的雷雨 、 日出 ,叶圣陶倪焕之 、路 翎财主的儿女们 、张爱玲金锁记 、张恨水金粉世家 、 啼笑因缘等,当代文 学中的悲剧文本有,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高小声李顺造大屋 、 “漏斗户” 主 ,凌力少年天子 、张承志黑骏马 、古华芙蓉镇 、鬼子瓦城上空的麦田 、 被雨淋湿的河 ,余华兄弟 、 活着 ,陈忠实白鹿原 、孙慧芬歇马山庄的两 个女人 、刘庆邦走窑汉等作品中都体现了较为深刻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他们对现 实生活悲剧性的体验与感知。有的是在叹息农民的国民劣根性,有的是在拷问我们自身 的人性,有的是在抱怨无法摆脱的宿命,有的则是在控诉社会的不公。总之,他们不仅 对中国民众的苦难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同时对他们遭受的精神苦难及他们的苦 难命运根源也进行了锥心刺骨的描写和深层次的理性探析。 而陈应松作为一名极具社会 担当责任的作家,在新世纪创作了大量被称为“神农架系列”的具有深刻悲剧内涵的文 本。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活在荒蛮环境中的悲剧者形 象,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备感沉痛的悲剧故事。作品中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内涵,对农 民悲剧命运根源的理性探析及悲剧艺术的独特书写, 都为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注入了一股 新鲜的血液,似乎也开启了悲剧创作的另一扇崭新之门,这些原因都足以引起我们对其 创作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 陈应松可以说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从 1980 年开始文学创作,也许是自小生活 在乡村至此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也许是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有着做水手、搬运工等底层 工作生活的经历,因此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处处体现了他对乡村和农民的热爱,在想象中 杨宇: 论鬼子小说的悲剧意识 ,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年,第 2 页 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2 回忆美好的往事,在回忆美好的往事中进行想象。早期小说的创作体裁和题材相当的广 泛,在体裁方面涉及诗歌、散文、戏剧创作等,在题材方面以故乡的“山” “水”作为 主要描写对象的同时,也涉及到有关城市、知青、城镇之中底层群众的现实生活。从写 诗到写散文、从写散文到写小说、从故乡的农民到荒蛮环境中的山民,都体现了他对乡 土的深深眷恋和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作品不追求重大矛盾冲突的展现,而是力求对普 通民众的生存、生活困难的精刻细描,对民众苦难的描写是较为平和客观的,但对民众 苦难命运的揭示中却体现了些许的逃脱态度。 中期作品大多以城市、 城镇作为描写对象, 描写的人物也大多为城市中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自身的生命和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和理解,所以希望能够找到更为理想的精神家园,但现实却给了他们重重的一击。因为 无论是传统的乡村观念还是现代的都市文明面对着残忍的现实都不会得到彻底的救赎, 生活在乡村与城市之中的人们得到的只能是双重的绝望, 所以他们常常陷于苦难失望的 泥潭而无法自拔。而从陈应松创作伊始就有大量评论家对其小说进行评论,并一直努力 地走进他的文本,希望与他的创作能够进行更为近距离的对话。也许是因为没有找到更 符合自己的创作契合点,也许是情感内蕴的漂泊不定,以致于陈应松的最初创作并没有 在文坛引起广泛的关注。 但作为具有一定内心定力的作家, 陈应松并没有因此而投身于, 如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等新时期种种文学创作的浪潮之中。自 2000 伊始,或许是自感 文学创作素材的枯竭,或许是陈应松与乡土真有着言说不尽的缘分,或许是听到了来自 遥远神秘大山的深情呼唤。陈应松毅然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主动要求到湖北山区 挂职一年,在挂职期间他并没有享受天天喝茶看报的悠闲生活,而是每天坚持深入深山 老林与大自然和山民进行更为亲密的接触,因此陈应松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回赠,获得 了一个更为崭新的审美平台和一双腾飞的艺术翅膀。正如他自己所言: “我现在发现有 一块地方能和我对话了,而且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我现在的写作终于有了一种快感。 因此,这样的写作对我意味着一种归顺,一种情定,一种结果感。 ” 所以在回城后的一 年,陈应松如“火山爆发式”的创作了豹子最后的舞蹈 、 松鸦为什么鸣叫 、 狂犬 事件 、 望粮山等十余部脍质人口的名篇,而这些小说一经发表即被国内重要期刊大 量转载,成为文章转载率和得奖数量最多的小说家之一。这些新时期作品给沉寂已久的 文坛带来一股清新山野气息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一次次完美的阅读体验,而他的文 学价值和文坛地位更是得到了跳跃式的提升,引起了耐人寻味的“陈应松现象。 ” 陈应 松在保持文学创作前沿性的同时,也时刻没有忘记中国农民所面临的残酷现实。所以在 神农架系列小说中描写最多的是农民的贫苦生活和苦难命运, 同时对农民麻木不仁的国 民劣根性和扭曲的人性也给予了尖锐的批判。正因为小说所具有的深刻现实意义,因此 获得了大多评论者和学者对其小说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总体来讲,近几年评论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神农架系列小说创作进行了评 论:一、文本的艺术性角度 在陈应松、李云雷的 “底层叙事”中的艺术问题 ( 文 学访谈 )一文中主要是以对话访谈的方式,对陈应松的创作理念、陈应松对底层文学 陈应松、罗亿清: 爱泥土,更爱石头与陈应松对话 , 红豆 ,2005 年第 3 期。 蔡家园: 荒野中的求索与超越略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精神价值 , 长江文艺 ,2006 年第 4 期。 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3 的认识及充盈在作品中的现实、浪漫、魔幻等艺术手法做了全方位的解读。使我们对陈 应松本人的艺术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陈应松、罗亿清爱泥土,更爱石头 ( 红 豆2005 年第 3 期)也是以对话的方式表述了陈应松对文学的认识、态度;小说选材 的变化;作品中魔幻、奇异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及陈应松自己对神农架系列小说的解读, 使我们从艺术视角对他小说的理解更为明晰。祁丽岩的底层的介入与现实的批判 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创作 ( 当代文学 2008 年第 7 期)从叙事学角度对“神农 架”系列小说题材的与素材的独特选取、介入现实的叙事姿态及介入这一题材所产生的 社会效果及意义进行了独特的阐释, 并挖掘出了潜藏在苦难叙事及现实批判背后的人性 探索。梁必文陈应松:大地上获得生长的力量 ( 文学报2005 年第 7 版)不仅对 文本的结构、语言、背后的深刻寓意、陈应松的创作历程进行了分析,而且还将陈应松 的创作进行了前后创作分期。通过前后期创作的对比使我们对他新时期的“神农架”系 列小说有了更为全新的认识。石华鹏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解读 ( 湖北文坛2007 年 9 月)指出“神农架”是具有文学性的,文学的神农架是对神农架以“人”为中心的 一切生命的物质生存状态和精神生存状态的描摹, 生活经历对陈应松创作的影响及文本 中虚中带实的结构和语言所具有的诗意和凝练。李云雷陈应松先生访谈 ( 文艺理论 与片批评2007 年第 5 期)对陈应松小说中体现的现实关怀、艺术表达及思想追求等 方面做了提问, 其中也涉及了陈应松对当代文坛热门话题底层写作及底层叙事发表了自 己的见解。吴艳陈应松小说的艺术之光指出陈应松小说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风格不仅 带有外国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印迹, 同时也蕴涵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志人志 怪、唐传奇的意味。李运抟新时期小说的与寓言化表现 ( 理论与创作2006 年第 6 期)从小说所具有的寓言化的性质,揭示了神农架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想象与现实相结合 的独特叙事特征。 二、叙事学角度 1、以叙事理论作为支撑的评价 李运抟大山 的精神飞翔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 小说评论 )对题材的独特选取、虚实相 间的叙事艺术、出色的人物刻画、诗化的语言等叙事特征结合具体的作品做了全方位的 解读。祁丽岩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民间化叙事策略 ( 韶关学院学报2007 年第 8 期)从叙事学角度阐释了小说中体现的鲜明的民间化叙事立场。如:立足于平民 的立场、以底层平民的视野和价值观来评判现实社会、使用切近底层的民间话语进行表 述。祁丽岩论陈应松小说叙事视角的陌生化借用什克洛夫斯墓的陌生化理论,试从 小说叙事视角的陌生化这一角度切入,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论述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 小说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陌生化来叙述故事,揭示作品主题,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从而 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鲜活的审美感受。刘继明陌路还乡陈应松及其神农架叙事 ( 理论与批评 ) 运用叙事学理论对神农架小说中体现的精神指向性和神农架叙事的双 重还乡意味进行了细腻的解读。李遇春新时期湖北作家的底层叙述与底层意识 ( 批 评视野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了苦难叙述中的道德意识、救赎与抗争意识、阶级意识、 死亡意识等。周新民自然:人类的自我救赎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 小说家 档案 )周新民从城市与乡村、乡村与自然、现世与超验二元对立叙事模式对神农架小 说进行了分析。彭松乔奇诡叙事艺术与和和谐社会吁求的自然融合陈应松“神农 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4 架系列”小说片论 ( 江汉大学学报2007 年第 3 期)从独特的叙事艺术与和谐生态 吁求的人文角度,揭示了陈应松“神农架”小说全新的审美意义。2、苦难叙事角度 刘 川鄂鄂地乡村的苦难叙事以刘醒龙、陈应松为例 ( 当代视野通过与其它地区 作家的对比,指出了刘醒龙、陈应松乡村题材苦难叙事的区域特征,其中对陈应松的神 农架小说从直面苦难的态度、精细客观的苦难书写、体制和人性的层面反思苦难的根源 三方面对陈应松的苦难叙事做了详细的解析。袁爱华穿着合适的鞋走出苦难陈应 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 年第 2 期)通过对神农架小说的研 究,发现作家苦难叙述的三种表现形式,发掘苦难叙述在陈应松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地位 及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探讨了作家本人对苦难叙述的思索,并由此引出对陈应松艺术生 涯的一些疑问和思考。蔡家园荒野中的求索与超越略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 精神价值 ( 长江文艺2006 年第 4 期)草根情怀、精英意识和宗教境界水乳交融在 陈应松的精神世界里,这也构成了他的神农架系列小说的独特内核。这是从精神世界的 苦难角度对其小说所做的独具匠心的解析。三、独特的叙事视角 何冬梅动物性与 人性的剧烈撞击评当代小说中的动物叙述视角 ( 辽宁师专学报2003 年第 3 期) 以动物叙述视角为切入点,对陈应松两篇作品中展现的动物性与人性的激烈撞击,人们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及蕴含的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四、接受美学 角度 邓阿丽从接受美学看陈应松小说的魅力 ( 安康学院学报2008 年 4 月第 2 期)首次从接受美学角度对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进行了分析,他的作品既满足了读者的 期待视野,又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而这正是神农架系列小说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 对于陈应松新世纪神农架系列小说的研究大都集中从文本的艺术性方面 如:结构、语言、人物刻画等进行的评论,对新时期创作进行整体研究的少之又少。而 对于文本中所体现的深沉悲剧意识进行整体观照的更是凤毛麟角。 伴随着时代和文坛的 变化,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较之早期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捷克作家米 兰昆德拉说: “小说的精神是时代复杂的精神。 ” 陈应松新时期小说虽然一如既往的 对底层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揭示,但在神农架系列中陈应松是在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以 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神农架山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审美观照, 不仅使小说 情节充满了内在紧张感,而且直逼人们的内心深处,使人物的整个身心都笼罩在遽然迸 射的精神之光中。所以说“神农架系列小说完成了陈应松小说的历史性蜕变。 ” 本文以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中所体现的浓重悲剧意识作为切入点, 围绕着 “悲剧” 这一核心概念和悲剧的独特内涵及特质, 站在当代文学的历史维度上对陈应松新时期的 神农架系列小说进行更加系统的阐述和研究。 第一章主要从对农村弱势群体所面对的物 的贫乏、农村弱势群体情感世界的关注与悲悯、人与自然对抗的悲剧等角度来揭示作品 中所体现的悲剧内涵;第二章分别从弱势群体生存欲望满足的贫乏、尴尬的社会处境对 人物的悲剧命运根源进行深刻的探析。第三章从陈应松小说的独特叙事结构、视角及大 量神秘意象的运用三方面对小说悲剧意识的独特书写进行诠释。 米兰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 ,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版,第 9 页。 周新民: 自然:人类的自我救赎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 小说评论 ,2005 年第 5 期。 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5 一、 悲剧意识的内涵 悲剧意识作为对人类生命和自身悲剧命运的根本性认识, 是伴随着人类生命的存在 而存在的。面对严峻生活现实中无法避免的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存在的巨大反差,面对 现实中各种复杂的生存关系而产生的悲剧性体验和感受,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人类内心 不禁对死亡产生了莫大的恐惧,由此各种悲剧性的态度、情感和动机随之产生,而人类 最初的悲剧意识也随之在这样现实的体验感知中形成了。而对出生于江汉平原,有着做 水手、搬运工等底层生活经历的农民之子陈应松来说,打进入文坛的第一天起,就对生 活在社会最底层农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尤其自 2000 年伊始发表的一系列“神农架系 列”小说更体现了他对底层农民悲惨生活的深深同情与悲悯。走进神秘的神农架,农民 惨烈的生存图景、旺盛生命的一步步衰竭、人和大自然的紧张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及被扭曲了的美好人性等等。面对这里发生的一切,对素来有着强烈忧患意识和悲悯情 怀的作家陈应松来说,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哀痛,与生俱来的作家使命感幻化成为 沉痛的悲剧意识,贯穿于神农架系列小说的文本之中。从神农架系列小说中我们能够深 切体验到与作家自身体验相连的悲剧意识,这是神秘大山对作家的深情呼唤,更是陈应 松对大山呼唤所做的积极应答。 于是发生在神秘大山中的一幕幕悲剧故事呈现在我们的 眼前,表现了作者对弱势群体惨烈生存悲剧的哀痛及对人类悲剧命运根源、生存终极意 义的理性探析。 (一)对农村弱势群体惨烈生存悲剧的揭示 “生存悲剧”作为在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悲剧描写类型,在陈应松的神农架 系列小说中有着极为深刻的体现, 从文章中我们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作家对农民生存困境 的极大关注与同情。 而生存悲剧其实质主要体现的是恶劣的自然生活条件与农民之间的 激烈矛盾冲突,面对自然条件给他们造成的困境,农民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虽然进行了 坚韧的抗争,仍摆脱不了贫困的纠缠。所以本文主要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农村弱势群 体所面临的惨烈生存悲剧。 1.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 1.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 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不但没有给农民带来基本的物质保障,却以惨烈的 面目给农民原本苦难的生活雪上加霜。如在望粮山这篇文章中农民面临的是接二连 三的灾难。春天原本是农民开始播种的季节,而面对这一现实“这年春上的天气骚怪, 到了五月,山上的冰还没有融化的意思,麦子甭说成熟了,就是从冰原里露出几颗绿色 的脑袋来也是难事。 ” “村里的人从冰块里爬出来,看着这个可怕的世界,就知道今年 陈应松: 豹子最后的舞蹈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13 页。 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6 的日子又难了。陕西人说的那番话,不过是想讽刺一顿他们。麦子是“六月黄”和“泥 麦” ,很适合当地严重不足的光照和高寒,可是老天爷发了怒,再怎样的品种也没用。 ” 可见望粮山的农民面临的是接连的打击,似乎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而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两代生活在此地理空间中的农民形象。 以保有浓厚封建残余思想 的余大滚为代表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以金贵、 王起山为代表不谙稼稿的第二代农民形象。 作为传统的乡村人,老一代农民虽然对种麦子等有着非常认真的态度,但面对如此破败 的自然条件不仅使农民走不出贫困的纠缠,更使他们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如深谙 自身生命无从把握的老父亲余大滚对死的仪式的格外重视, 而余大滚打妻子的方法竟然 也被村民们编成了一句话而在农民之间广泛流传, 这不得不说农民灵魂深处所体现出来 的愚昧无知。以至后来他的棺材被女婿输掉了,妻子也被同乡人拐走,似乎生命中的一 切东西都在顷刻之间消失了,随之他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山野之中。而第二代农民的 生活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作为这篇文章的中心人物金贵,为了摆脱乡村残酷的生活,为 了能够使姐姐和爱人过上美好的生活,毅然走进了充满诱惑的城市。当城市里的一切与 他想像的存在巨大反差,尤其是面对城市人对其冷漠、高傲的态度时,他内心深处不免 发出感叹还是家乡好,最后返回故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充其眼中的仍是故乡金黄的麦 浪。而同乡小满也以惨遭四川商人的欺骗而悲惨收场。这些农民都是为了摆脱恶劣的生 存环境而展开各自的追求,最后却以一幕幕的死亡而悲惨的结局。在这一幕幕死亡悲剧 的背后,似乎暗示着农民始终无法摆脱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恶劣自然环境。 八里荒轶事更是将这种惨烈的自然生存环境拓展成了整个故事的背景,而这篇 小说的价值就在于揭示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底层农民的贫困生活现状。小说一开头,出 现在我们视野中的便是“八里荒”那荒芜人烟、风雪弥漫的凄凉自然景象。这是一个极 端的环境,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连降的暴雪深深的掩埋,而女主人公端加荣却因为丈 夫的虐待和村长的欺压而被迫生活在这根本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上。 对于有跑船经验 的陈应松来说,对于女主人公生活场景的刻画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对女主人公生活 条件的描写充分调动了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 端加荣在面对其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时没 有退缩,为了能够维持娘三的基本生存,在大雪将要其身体淹没的情况之下,仍是拉出 了只有八岁的女儿去跟着开垦荒地。但残酷的现实却给了她更为致命的一击,因为大雪 而不得不把只有四岁的女儿独自放在荒野之中的草棚中, 结果被穷凶极恶的野狼活活吃 掉,不管是端加荣再三地追赶,甚至于响彻大山的哀嚎也换不回她宝贝女儿的生命。通 过对这些生动鲜活生活场景的刻画, 如火灾、 大雪、 野狼、 以及痛彻心扉的死亡画面等, 不得不让人对端加荣的悲惨生存命运发出来自内心的悲悯。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似 乎不是新世纪的生活现场,而是中国 60 年代的生活场景,这种原生万象的生活场景的 描写,引起了我们对底层农民生存现状的关心。可以说,在中国当代文坛还没有哪个作 家能够像陈应松这样,以如此细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诚实真挚、平和客观的叙事态度, 真实再现偏僻农村底层农民艰辛苦难的自然生活环境。 2.现实与理想的差异 2.现实与理想的差异 陈应松: 豹子最后的舞蹈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14 页。 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7 残忍的现实生活不知扼杀了多少底层农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和他们微不足道的生活 愿望。在太平狗这篇被称为底层叙事的代表作品中,陈应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残酷 现实对农民生活理想扼杀的真实画面。由于生活所迫,生活在山区多年的程大种离乡背 井,只身前往城市追求美好的生活愿望,只希望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以维持家里的基本 花销,最好是能够使家里的生活条件更好一些。而城市的现实生活不仅扼杀了程大种最 基本的人生诉求,城市人对他的冷漠和嘲笑更是使他的内心隐隐作痛。作为大山里的纯 种赶山狗太平因为与主人有着深厚的感情,紧紧追随着他的主人来到这座城市,而城市 人面对这一深山里的赶山狗时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慌, 认为它的身上似乎有着某种可怕的 细菌而都积极地躲避。这时程大种表现了农民最为纯真的一面,让太平在其身上咬一口 以表明它是健康的,但这样的举动也没有消除人们内心深深的顾虑,这一现实场景不尽 使他内心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追求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城市这座大熔炉中,经过一系列的 悲惨遭遇后,程大种的基本生活理想不但没有得以实现,甚至连最为宝贵的生命也被这 座城市所吞噬。破败的乡村现实生活促使程大种走进城市,而城市的残忍现实更是将他 彻底的摧毁,可见无论农民怎么挣扎都摆脱不了残忍的现实。而太平经过种种磨难回到 神农架家中的时候,面对女主人的期盼眼神,一声不吭,只有从眼睛里滚落出来的一滴 滴泪珠。这一滴滴的泪珠既蕴含着对主人的深深思念之情,也是面对残忍现实时无奈感 伤情绪的抒发。 而在望粮山中塑造的金贵和小满这两个底层农民形象,他们怀着美好的生活理 想和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想象而走进这座城市,城市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小 满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在物质上的追求而走进城市,因为对城市现实生活的肤浅认识, 使他最后因为对金钱的一味追求而被四川商人骗,残忍的现实毁灭了他的人生理想。不 同于小满的是,金贵怀着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而走进这座城镇,从绝望的望粮峡谷 进入这梦寐以求的城市,当走进它的那一刻就深深的感觉到了浓烈的城市气息,这里的 街道干净整洁, 处处张显着欢乐祥和的一面。 的确对于一直生活在贫穷乡村的金贵来说, 这里充满了诱惑,但他的美好追求却被这充满诱惑的城市击打的粉碎。首先体验到了亲 情在利益熏心的城市现实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脆弱, 亲情的冷漠和隔膜把他寻找母亲的美 好理想击碎;接着是被人殴打甚至于受到了搜身这样侮辱人格的悲惨待遇,以致于他对 这座城市所有的热情和追求在顷刻之间都消失殆尽; 而作为同乡的小午和老树对他的打 击,更使得他对这座城镇感到彻底的绝望。在这里我们不免要说,无论是小满还是金贵 这两个农民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城市生活的实质,他们只是在狭 窄的视角内对城市的最为浅层的理解。 他们认为只要有着对城市的热情和他们执着的追 求就一定会得到他们梦想中的一切,认为只要身体走进到城市就是这座城市中的一员。 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城市在精神层面上对走进它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对处于弱 势文化地位的农民来说,面对城市文明的拒斥,他们希望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的理想可能 只是奢侈的期盼。而令我们感到更为震惊的是金贵竟然杀死了他的同乡老树,也就是在 遭到一系列的打击之后,金贵怀揣着的美好生活理想不但没有实现,最后竟导致了他自 身人性的变形与扭曲。以走出来表现了他对乡村的失望,而对城市的绝望则是以自我生 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8 命了结告终。 3.贫穷对人性的扭曲 3.贫穷对人性的扭曲 人性,是人类将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性,更是人类将自身从动物之中提升出来 的结果。而当人类自身面对极端的贫穷和苦难,身心无法承受的时候,自身的人性可能 就会随之发生蜕变和扭曲,并最终向动物性上发生了转变。 在八里荒轶事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荒凉神农架山区的农民王昌茂, 为了实现自己致富的理想, 竟然卑劣的让妻子端加荣用身体去诱惑信用社年轻人洪大顺 的骇人惊悚的凄凉故事。这些农民在黑暗的生活中苦苦挣扎,看不到生活的一丝光亮, 而他们以牺牲亲人近乎毁灭人性方式的付出又怎会得到生活的馈赠。 在这时如果说王昌 茂还算是一个极有上进心的男人, 那么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就注定了他人生的失败和灵 魂的毁灭。这种用毁灭人性的做法而换来的金钱并没有使他发家致富,以至后来只要没 钱了,就要他的妻子用身体去诱惑洪大顺为他贷款,而王昌茂被逼还贷款时所表现出的 无赖嘴脸,更是将农民的封建愚昧思想和卑劣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最让我们感到可 怜的是,女主人公端加荣为老公所做的一切,不但没有得到老公应有的尊重,而是反过 来受到了老公的斥责,说她是一个道德沦丧的女人,不断地受到老公的虐打。因为再也 无法忍受老公的施暴,端加荣与老公离婚,带着两个苦命的女儿净身出户,面对着被冰 雪覆盖的荒地,可想而知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怎样残酷的现实生活。而在这时王昌茂不但 没有表现出对自己亲身骨肉的一点点担心, 后来竟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而不断的去骚扰 他的前妻,使她们母女原本贫苦的生活陷入了更加举步维艰的境地。俗话说: “虎毒不 食子” ,在这里可以说王昌茂这种泯灭人性的人物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贫苦使王昌 茂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而艰苦的生活更是将他们推向了原始的生命状态。对于在艰难环 境之中挣扎前行的他们来说, 美好善良的人性就像是他们幻想中的美好生活同样是奢侈 的。在这里美好的人性与动物性没有了界限,最终美好的人性向动物性发生了逆转。 另一部作品母亲 ,这是发生在中国最偏远、最贫穷的农村牛家坳的故事。故事 中善良的母亲有五个儿女,五个儿女是她人生的最大财富和依靠,而残忍的现实就发生 在这个本来就贫苦万分的家庭。母亲生病了,开始五个孝顺的儿女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 生病的母亲,为母亲花钱看病,他们竭尽所能就是为了让母亲的病能够痊愈。而残酷的 现实给了他们重重的一击,母亲的病又再次的严重了,再来看看他们的生活,为了给母 亲治病他们已经倾出了所有。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给予他们生命的母亲这时竟成为了 他们生活的负担和障碍,似乎只有母亲的死才能够使他们的生活继续。 “在古希腊哲学 家的眼里,置人于死地是我们有可能犯下的最大罪行,而置母亲于死地,则是人性的最 彻底的坍塌。 ” 人类的纯真人性在面对贫困生活的时候再次向动物性上发生了逆转。 母 亲可以说为我们打开的仅仅是贫困底层农民生活的一个小小窗口,从中我们似乎看到 了在底层苦苦挣扎的农民真实残酷的生活画面。 而作家陈应松对底层群体残忍现实生活 所做的原生态描写,不禁使我们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颤, 以上从残酷的自然生存环境、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及贫困对人性的扭曲三个方面,展 曾晓慧、雷刚: 生存极境下的亲情拷问读陈应松母亲 , 名作欣赏 ,2007 年第 11 期。 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9 示了生活在神农架山区农民的生存悲剧。 在对农民与恶劣自然环境的冲突及他们与自我 精神冲突的描写中,都体现出了生存悲剧描写所特有的美感,展现了底层农民生存的悲 壮和他们生命历程的悲凉。因此我们可以说,陈应松新时期神农架系列小说中对农民生 存悲剧的描写具有一种凄凉、悲壮的美感。 (二)对农村弱势群体亲情世界的关注与悲悯 亲情之爱是人世间最为纯真的爱,是一个家庭最基础的爱,是人类面对困难艰难前 行时绵绵不竭的动力源泉。 若一个家庭失去了爱的氛围, 就会给人性恶提供滋生的土壤, 家庭中浓烈的亲情之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法国作家莫罗 阿曾说: “没有了家庭,在广大的宇宙间,人会冷的发抖。 ” 陈应松怀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情感世界给予了极大的关 心, 更通过当下历史语境中家庭内部的世俗生活来诠释他对农村弱势群体亲情世界的关 注与悲悯。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展现了个体生存的绝望和崩溃,同时还有令人触目惊心的 美好亲情的撕裂及人性恶的影射。这里家人相见如同陌路,家人之间的亲情之爱被城市 的现实生活所割裂,被因处于贫困而造成的人性之恶和残酷所代替。这样的家给人以锥 心刺骨般的生存之痛,内心如同身处荒凉之漠充满了凄冷之感。 太平狗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亲人之间亲情被异化的凄 惨画面。程大种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对亲人的思念离开故乡,走进梦想中的城市,准备到 城里找一份工作,使他原本贫困交加的生活能够有所好转。但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使 他对家人之间真挚的亲情憧憬逐渐地破灭。离乡背井来到陌生的城市,使他不得不投靠 自己在城里唯一的亲人姑妈。而当敲开门的一瞬间,姑妈的冷漠表情不禁使他的内 心打了一个寒颤,接下来姑妈对他的态度更是让他感觉到了锥心刺骨的疼痛。由于嫌其 肮脏,竟然让程大种在冷冷的寒夜睡在沙发上,更是不准他上家里的卫生间,同时还遭 受到了姑妈的一顿冷嘲热讽。面对眼前的一切程大种只有忍受,因为在这里至少还能够 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尽管如此第二天夜晚还是被姑妈无情地拒之门外,真正地成 为了无家可归的城市流浪儿。陈应松的笔犹如一把利剑,面对着残忍的现实生活,亲人 之间陌生、 冷漠和鄙视的表情深深地刺入每个读者的内心, 让人感到无比的寒心、 疼痛。 而就在程大种举目无亲之际,来自神农架山区的赶上狗太平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之中, 可以说,作者给这一生活在神农架山区中的赶山狗太平赋予了人的灵性,使它成为了一 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间小精灵,在它身上体现出了真挚友善、坚贞不屈、锲而不舍的人 类宝贵精神。说它坚贞不屈是因为面对城市狗的欺凌毫不示弱,以赶山狗的威武凶猛最 终战胜了具有优越感的城市狗而获得了尊严;说他锲而不舍是因为面对主人的多次殴 打,它还是无怨无悔的跟随着主人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更为重要的是,正是他对主 人的真挚情感,使主人程大种在孤苦无依的境况之下,感受到了如同亲人般的关怀与温 情,是它散发出来的温暖帮助主人抵御了现实亲情的寒冷。甚至在主人程大种误入黑心 莫罗阿: 人生五大问题 ,傅雷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 43 页。 密林深处的悲剧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 10 工厂,生命畏在旦夕之际,面对着随时被两条大狼狗至于死地的危险境况,毅然进入工 厂救助处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