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作者:作者:_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单位:单位: 协助指导教师:协助指导教师: 单位:单位: 单位:单位: 论文提交日期:论文提交日期:2011 年 6 月 11 日 学位授予单位:内学位授予单位:内 蒙蒙 古古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武也文 研究员 内蒙古科技大学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研究 徐扬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colleg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研究生姓名:徐扬 指导教师姓名:武也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包头 014010,中国 candidate: xu yang supervisor: wu yewe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p.r.china 独独 创创 性性 说说 明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内蒙古科技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_ 日期:_ 关于论文使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内蒙古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 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 签名:_ 导师签名:_ 日期:_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过十余年,却因其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现实社 会的各个方面持续带来强大的变革力。网络媒体更新了信息传播的模式,网络交 流拉近了空间的距离,网络娱乐改变了休闲的方式,网络舆情体现了“草根”的 力量;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更创造了与现实对应的一个虚拟 社会。对于技术上占优势的高校而言,网络更是渗透到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据 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中国人数最多的网 络用户群体,丰富的网络实践活动推动着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 方式的改变,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信息选择、诚信原则、版权意识等均 折射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道德水平的变化, 给德育教育者带来了挑战也提供 了机会。随着互动技术的进步继续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原本虚拟的数字世界 越来越真实地和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协助维系着与现实社会相关的人际关系和 生活内容。对象人数众多、参与广泛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 大学生网络社会中的生活的质量,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也必将影响整个网络社 会的道德进步。 我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历经十余年发展,新的教育环境和要求下,如何提高 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第一部分对大学生网 络道德教育实践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二部分中分析了大学生在新的网 络环境下产生的新特点,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实践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引发对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思考;文中第三部分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 育实践是以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增强规范意识、加强网 络行为自律能力、提高网络社会生活综合素质为目标,并归纳了在这个目标下大 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的特点、教育实践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的教育 内容;文章最后对构建连续的网络道德教育实践体系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设 计。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实践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实践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internet in china is only ten years, but the rapid developing speed of interne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great changes in nearly every aspect of the real world. network media update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network exchanges make the distance space closer; network entertainment changes the way of leisur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eflects a grass roots power. internet is not just a platform for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it has created a virtual corresponding to the reality community. for colleges, taking the technical advantage, network has infiltrated into daily teaching and studying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26th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statistics,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the largest groups of internet users in china. rich network practices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show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way of thinking, behavior, languag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network society , choice of information,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copyright awareness all reflected the college students ethical standard in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bring challenges also provides opportunities to moral education. as new interactive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change the spread way of information, virtual digital world contact with the real world more tightly, increasingly more and more real, it helps to sustai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ife content associated with the real world. with large number objects and a wide range participation level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twork society, and the network moral standards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 also reflect the moral progress of the entire network social. after more than 10 year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key problem to be solved is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rticle author studied and summarized the present practice of colleg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then in the second part writer analyzed the new feat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 new network environment, analyzed the curren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rown on the thinking of how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third chapter in the text is to express that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o improve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capabilities, enhance specifications for network information awareness, strengthen self-discipline network behavior,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network society as the target, and summarized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ractice,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specific educational content; 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give the suggest solu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continuous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including several the design of practice aspec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college students, , network moral,network moral, network moral educational network moral educational practicepractice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录 . 1 1 引论 . 3 1.1 研究的意义 . 3 1.2 研究的背景 . 3 1.2.1 网络媒介的传播优势日益突显 . 3 1.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深入开展 . 4 1.2.3 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要求 . 5 1.3 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 5 1.3.1 网络和网络社会 . 5 1.3.2 网络道德、网络伦理 . 6 1.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 . 6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6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6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8 1.5 本文研究方法 . 10 1.6 创新点 . 11 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分析 . 12 2.1 受教育者思维方式的新特点 . 12 2.1.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变化 . 12 2.1.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评价模式的变化 . 13 2.1.3 网络新兴应用强化了大学生跳跃性思维习惯 . 15 2.2 受教育者行为方式的新特点 . 16 2.2.1 思想交流方式的平等性要求 . 16 2.2.2 个性化和认同感要求 . 16 2.2.3 表达情感的直接性 . 17 2.2.4 语言系统的变化 . 17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 . 18 2.3.1 后喻文化时代教育者的去权威化 . 18 2.3.2 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缺损 . 19 2.3.3 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 19 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20 2.4.1 现实课堂教育力度不强 . 20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4.2 网上教育覆盖面不够 . 21 2.4.3 网上青年自组织现象带来的挑战 . 22 2.4.4 网络真实化带来新的契机 . 23 3 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体系的思考 . 24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的目标和内容 . 24 3.1.1 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 24 3.1.2 培养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意识 . 25 3.1.3 学习遵守网络礼仪 . 25 3.1.4 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的教育 . 26 3.1.5 网络安全教育 . 26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的原则 . 27 3.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化相统一的原则 . 27 3.2.2 坚持培养自律精神的原则 . 27 3.2.3 坚持发展性原则 . 28 3.2.4 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原则 . 28 3.3 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体系 . 28 3.3.1 有步骤的网络规范意识教育 . 29 1、开展入学阶段网络规范教育 . 29 2、强化相关课程中网络道德教育环节. 29 3.3.2 培养网络信息道德素养促进道德规范的内化 . 30 1、提供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 . 30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站建设 . 31 3、培养鼓励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先进网络组织 . 32 3.3.3 善用大学生网络评论渠道 . 32 3.3.4 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培养 . 33 3.3.5 利用网络监管体系建立网络信用评价实现外部的约束 . 33 4 结束语. 35 参 考 文 献 . 37 附录a 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问卷 . 39 在学研究成果 . 41 致 谢 . 42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引引论论 1.1 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在 1994 年 4 月与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实现了全功能连接,从 此我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十几年来,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 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8 年,随着“网络”成为“新媒体”的代表,有学者指 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创造了人的新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形成了 信息时代一种崭新的网络环境” 。高校是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先发地,近年来以手机 为代表的无线网络终端的兴起更降低了网络使用的物质和技术门槛,也同时推动了 网络应用在高校校园的进一步普及。 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角度看,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 息、进行人际交流的新的手段和媒介,网络技术更带来了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系统等方面都产生了一些新的规律和特 点,既有对大学生的成长积极影响的一面,也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网络环境创新 了教育手段和模式,却也增加了了解和影响教育对象思想的难度和复杂度;既塑造 了大学生思想的开放性、包容性,也折射出了大学生在现实存在的信仰危机、情感 冷漠、道德滑坡等问题,随着像微博、校内网这样用户身份相对真实的新兴网络应 用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社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真实地和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建立了 互动,高校道德教育活动如何在网上网下发挥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思 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我国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历经多年的 探索,指导着实践,也在教育实践中总结规律,不断深化。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活动实践的研究,可以有效构建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实践的 作用,有利于明确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落实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得研究 能够更多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展开研 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的背景研究的背景 1.2.1 网络媒介的传播优势日益突显网络媒介的传播优势日益突显 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一代网络中生活的青年人,网络显示出 对大学生网民的巨大的传播优势和思想文化影响力。2008 年 6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 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 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 2010 年 4 月发布的2009 年中国青少 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 2009 年 12 月底,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中国网络社 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网民在博客、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社交网站、论 坛上的使用率都较高,分别达到 76.3%、88.7%、60.7%、81.4%、50.4% 。网络作为 信息媒介不仅改变了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新的文化模式,并通过巨大的 文化影响力,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在网络信息交流过程中,大学生既把网络作 为了解信息的主渠道,也成为发布网络信息的主体,其网上言论与网下行动有着紧 密的互动性。美国连线杂志曾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文化传播新媒介给出定义: “the spread of the original owner for all”,即具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 播”的扁平性特征,缺乏传统媒介信息发布过程中的“把关”环节。这种特征在网 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凸显,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发布的中心,掌握了网 络信息传播规律的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舆论争议的焦点议题,每个人都能够方便地参 与问题的讨论之中。网络媒介促进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 各种社会思潮及利益诉求进行碰撞和交流的平台,负面思想同正面宣传一样可能进 入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 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应利用网络媒介的影响力和传播优势,拓展新的 道德教育载体,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1.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的深入深入开展开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丰富实践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000 年 9 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 指出:“要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师 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 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在文件 精神的推动力下,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手段和新载体,各高校通过德 育网站的建设进行了重要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实践 活动从被动变为了主动,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入深入阶段,在思想 性、技术性、实效性上都为实践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样板。有论者研究显示,在 校园网络发展比较完善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将逐渐对校园网络产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生依赖 ,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践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实践中进一步改 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开创大学生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1.2.3 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效性实效性的要求的要求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的道德失范行为多样化的趋势要求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 实效性。上网下载论文提交课程作业的抄袭行为已成为大学校园司空见惯的现象; 浏览涉黄网页、网络沉迷、网络不文明用语、网络暴力等行为也更多地从虚拟危害 反映到现实中来;由于好奇引发大学生的黑客行为并不少见,芜杂信息影响大学生 价值取向产生偏差而失去基本的道德自律。一些学生为了利益驱使受雇“网络水 军”;也有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侵犯他人隐私、盗取虚拟财物、参与网络金融盗 窃、病毒代码或者中毒电脑用户信息的买卖等违法行为的案例发生。我国当代大学 生从年龄上多数已经成年,接受了多年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 质和道德认知,他们接受新生事物快,在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中,往往比师长更快 更多地接触网络融入网络社会的生活模式、创造并使用网络语言系统。根据有关调 查,大学生普遍认为在网络中同样要守道德,讲责任,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尤其是网 络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但 还缺乏维护网络秩序、网络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网络行为带有明显的从众性、 随意性 。如果不加强网络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一旦放松了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和丧 失了道德自律精神,大学生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 行为失控。网络背景下拥有较高网络技术水平的大学生表现出道德失范行为多样化 的趋势,给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因此当前的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更 迫切地需要着眼于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实效性,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延伸到网络 中,及时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自律能力、对事物的鉴别力,规范大学生 的网上网下行为 。 1.3 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1.3.1 网络和网络社会网络和网络社会 “网络”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种释义,网络时代中,多用来特指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 沈壮海主编思想政治发展报告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29 罗贤甲大学生网络行为责任的对策透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120 徐扬构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0):182-183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的多台计算机系统、终端及其附属设备互相连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 共享和网络通信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通常认为,计算机网络狭义的含义即互联网、internet(因特网)。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网络社会仍然 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本文基于对“网络社会”这个宏观概念认可的基础之上, 把网络社会理解为,包括了互联网上虚拟社会和网下现实社会两个社会空间的完整 社会形态。 1.3.2 网络道德、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网络伦理 网络道德,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并不完全与现实道德绝缘,相反地,网络社会 的物质基础是现实社会提供的,现实思想道德规范可以延伸到网络空间中,网络道 德规范的建立也必须接受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考验。因此,笔者在研究中将网络道 德定义为使用互联网时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国外论著中阐述相关问题时多使用网 络伦理(internet ethics 或者 nethics)一词,网络伦理就是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 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 。为了方便引用,本文把网络道德和网络伦 理当作同义词通用,不做严格区分。 1.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存在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解:一是广义地理 解,网络政治教育是指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网络环境带来社会生活巨 大影响这个宏观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狭义地理解为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 育,也就是借助网络途径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两种理解具有内在的联系,作为环 境的网络实际上是作为工具的网络普遍化、日常化的结果 。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思 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基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义理 解,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语言方式的变化研究为切入点,展开大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的理论探索,研究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 和创新。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国内研究研究综述综述 蒋加伏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m第三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6):201 严耕等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3 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我国学者普遍认可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 段 : 第一阶段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初期,从 1994 年到 1998 年,我国高校的网络 道德教育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实践的主要特点是,仅仅把网络认识为信息传播的 途径,较为被动地应对网络负面效应带来的冲击。由于当时网络的主要用户是科研 教育单位,高校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上均走在了社会的前列,网络带来的各种效应 也都体现在了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身上。例如,1996 年时任中科院高能所网络中心主 任的王泰杰研究员在internet 呼唤网络道德一文中就已经提出要控制不良信息 和关注 internet 引发的青年道德问题 。1997 年北京林业大学的严耕在道德建设 的全新领域网络道德建设初探一文中,从伦理学角度对网络道德建设进行了 学理分析,并在借鉴国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澄清认识、建立网络道德标准和 法律规定、建立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组建网络管理组织,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管 理、执法水平”几个方面建立网络道德运行机制 。1998 年河南师范大学的李庆广 在重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一文中提出“中国的专家学者、网络工作人员以及大 学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网络发展的趋势和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把网络法 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涵” ,是较早提出大学生网络道 德教育这一课题的学者。 第二阶段是 1999 年到 2003 年,全国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进入了主动迎 战、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成熟和完善,随着 1999 年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 2000 年教育部关于加 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的下发,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得 到了广泛地重视,在前一阶段实践的经验基础上,理论研究得到深化。让网络成为 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成为共识。在实践上,以网上阵地的建设为主要特点,更 多地学者开始从被动应对网络不良影响到主动解析大学生网络行为,探索大学生网 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1998 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气 71 班党课学习小组开发了名为“红色网站”共 产主义理论学习主页,以解决党课理论学习时间冲突的问题。后来经过清华大学的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发展历程-访清华大学张再 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王泰杰internet 呼唤网络道德j中国青年科技,1996(11-12):5-6 严耕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网络道德建设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6):51- 55 李庆广重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8(3):30-31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推广支持成为全校学生党课学习理论交流的重要园地,并在 2000 年得到了胡锦涛同 志的重要批示 。 “红色网站”成为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代表了高 校建设宣传教育网站的思路,相关各类的网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随着网络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校园 bbs 逐渐成为高校重要的网络舆论 空间,在一些社会突发事件中,显示出不可低估的舆论力量,甚至影响大学生的思 想和心理稳定。许多高校也主动采取了应对措施,利用 bbs 开展师生交流,合理疏 导,建设网络管理队伍制定管理措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相关理论著作例如四川大学张震的网络时代伦理( 四川人民出版 社, 2002 年)对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容、途径进行了论述。北方交通大学李士群主 编的网络道德(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年)介绍了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影 响,也把网络法规常识以及在网上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写入书中。 第三阶段是 2004 年至今,高校网络建设与应用日趋成熟,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 育的实践进入了自觉深入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以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 见的发布为推力,体现出主动借助多学科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大学生 渐渐成为网络应用的主要群体,网络空间的人际关系和行为与现实社会产生更多的 互动。校园网的发展进入综合应用阶段,多数高校网络实现了综合服务功能,从教 育信息到后勤服务,从人际交往到休闲娱乐,把大学生吸引在校园网络空间,网上 与网下思想道德教育也形成了结合和互动的格局。这一期间出现了开发校园网络文 化的德育功能,建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的一批成果。例如福州大学的朱银端 著有网络道德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 10 月)提出了在信息时代, 必须在生活理论、主体理论、转型理论等基础上建立社会、家庭、教育的新型道德 教育价值观 ;清华大学张再兴等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9 年 9 月)立足网络社会对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应用中的现实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