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船山性命论思想浅析.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船山性命论思想浅析.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船山性命论思想浅析.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船山性命论思想浅析.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船山性命论思想浅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 王船山在批判性地继承并发 挥前人人性论的基础上 构建起了其从 天 下贯到人的 性命论 思想 他 继承张载 太虚即气 的天道观 认为整个太虚均是阴阳二气之充满流溢 二 气聚而为有形之万物 散而复归于无形之太虚 气本论的思想是船山整个哲学 思想的基础 船山以气本论为基础 反驳了理学家所谓的 理先气后 的观点 气分阴 阳 气之聚散分合 流行氤氲 即皆为理 他认为理即是气之理 理在气中 而 气无非理 理不先而气不后 理与气为互相依存之体 且 通一无二 通一无二 之理 气 在船山思想体系里 尽皆为善 这是船山综合孟 子性善说与理学家理本论的思想而使其作为自身哲学体系理论的形而上依据 由气善 理善 而后由天命之善 形而上的命 即在天之理 气流行变化 船山认为天命为善 他以为孟子 所谓 性善 其实是 命善 这个善之命是一切善的根源 然而还不算作真正 的人之性 天命之善只是提供了人性发展的形上依据 或者是人性发展可依照 的范本 只是为人类发展善性提供了可能的形上源泉 而人性之成一面在于天 命之日授予人 使得人性有发展为善的可能 另一面 人性之成则在于生后之 习 人性非 一受成俐而不可变易 人生以后其性可成可革 习 之为 功于性大矣哉 不论是天命之性 抑或生后之 习 所成之性 均是日生日成的 这便是 船山 性日生日成 的命题 船山动态的人性论别开生面 在传统的中国人性 论思想里可谓一朵奇葩 而不论人性论的特点如何 人性始终是人之气质所具 之性 人性即 气质中之性 船山以气本论为基础所构建的性命论思想体系里 处处可见其对先儒思想的继承与修正 而中国传统的天道观与人性论发展到船 山这里 大概也可算作一个结点了吧 关键词 王船山天道观人性论性命论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 sat h j r l k e rw h oa s s e m b l e so t h e rt h e o r i e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w a n gc h u a ns h a n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t h o u g h to f t h e o r yo f n a t u r ea n dl i f e w h i c h w a sc o v e r sf r o mt h ew o r l dt op e o p l e b a s e do nf o r m e r 曲r l k e r st h e o r yo fh u m a n n a t u r e h et h o u g h tt h eu n i v e r s ew a s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脑y a n gw h i c hw a s i n h e r i t e df r o mz h a n gz a i sc o n c e p to fh e a v e n o n t o l o g yo fq ii sw a n gc h u a ns h a n s b a s eo fh i sw h o l et h o u g h t so fp h i l o s o p h y b a s e do n o n t o l o g yo fq i w a n gc h u a ns h a hr e f u t e dm o r a l i s t s s o c a l l e d r e a s o nf i r s ta n dt h e nt h eq i s t a n d p o i n t ii sd i v i d e di n t o 陆a n dy a n g t h e 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n dl o s i n g s e p a r a t i o na n dc o m b i n a t i o na r ea l lr e a s o n h ec o n s i d e r e d r e a s o nw a st h er e a s o no fq i r e a s o nw a si nq i n o t q ie x i s t e dw i t h o u tr e a s o n n o t r e a s o nf i r s to rq il a s t b u tr e a s o na n dq ii n t e rd e p e n d e da n d b i n d i n go n ew i t h o u t t w o t h e b i n d i n g o n ew i t h o u tt w o r e a s o na n dq ib e l o n g st ot h ec o n c e p to f g o o d n e s si nw a n gc h u a ns h a h si d e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b yw h i c hh ec o m b i n a t e dg o o d h u m a nn a t u r eo fm e n c i u sa n dm o r a l i s t s o n t o l o g ya n du s e da sb a s i so fh i s p h i l o s o p h ys y s t e mt h e o r y t h a tw a s f r o m 咄eg o o d n e s so fq i t h eg o o d n e s so f r e a s o n a n dt h e n t h eg o o d n e s so f d e s t i n y m e t a p h y s i c a ld e s t i n y t h a tw a si nt h er e a s o no fn a t u r e c h a n g eo fq i c h u a n s h a hc o n s i d e r e dd e s t i n yi sg o o d a n dm e n c i u s ss o c a l l e dg o o dh u m a nn a t u r ew a s a c t u a l l y g o o dl i f e t h eg o o d n e s so fd e s t i n yw a st h es o t t r c eo fa l lg o o d n e s s w h i c h c o u n t e dl e s sa sr e a lh u m a nn a t u r e t h eg o o d n e s so fd e s t i n yj u s to f f e r e dt h e m e t a p h y 7 s i c a l b a s i so rm o d e lo fh u m a nn a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 l yap o s s i b l e m e t a p h y r s i c a ls o u r c e o no n es i d e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u m a n i t yl i e si nt h ed a t eo f d e s t i n y s ot h a tg o o dh u m a nn a t u r ec a l lb ca c h i e v e do rd e v e l o p e d t h eo t h e rs i d eo f h u m a nn a t u r el i e si nt h e h a b i t o fn o n h u m a nn a t u r e i n t ot h es t a t u t ei n s t e a do fa v a r i a b l eb ye a s y l i f ea f t e rb i r t h t h e h a b i t p l a y sam o r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t h a n h u m a nn a t u r ei nl i f c ss u c c e s si n d e e d n 黟撕e rt h en a t u r eo ff a t e o ra r e rb i r t h t h e yw e r ef o r m e dd a yb yd a y a n dt h a ti s c h u a ns h a n i n t e r p l a yb e t w e e nm a i la n dt h ew o r l d p r o p o s i t i o n c h u a n s h a n s p e c t a c u l a rd y n a m i ct h e o r yo fh u m a n n a t u r ec a nb ed e s c r i b e d 勰aw o n d e r f u lw o r k o nh u m a nn a t u r e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t h o u g h t r e g a r d l e s s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h u m a nn a t u r et h e o r y h u m a nn a t u r ei s a l w a y st h ep e r s o nw i t ht h en a t u r eo f t e m p e r a m e n t h u m a nn a t u r ei s t h en a t u r eo ft e m p e r a m e n t i nh i si d e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o f t h e o r yo fn a t u r ea n dl i f e b a s e do n q i t h e o r y c h u a ns h a l l s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r e v i s i o no i le a r l yc o n f u c i a n i s mc a nb es e e ne v e r y w h e r e 1 1 1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v i e wo fh e a v e na n dh u m a nn a t u r ew h i c hw a sd e v e l o p e db y c h u a ns h a hh e r e p r o b a b l yc o u l db ec o u n t e d 嬲an o d e k e yw o r d s w a n gc h u a ns h a nc o n c e p to fh e a v e nt h e o r yo fh u m a nn a t u r e t h e o r yo f n a t u r ea n dl i f e i i i 引言 引言 王船山 名夫之 字而农 一号姜斋 湖南衡州人 明末清初人士 生于 明万历四十七年 卒于康熙三十一年 1 6 1 9 1 6 9 2 因晚年隐居于湘西蒸左石 船山 自称 船山遗老 是以后人又称其为船山先生 船山生逢明清之际社 会动乱 文化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 他亲历了明末的政治腐朽和软弱无能 又 亲眼目睹清兵入关 明朝覆亡 国破家亡的景象 在屡次参加科举立意仕途不 成 潜心读书之际 船山不随主观意志的被卷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时代潮流 之中 在此期间 船山投笔从戎 参与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 并且屡涉险阻 几度流亡 险些丧命 当时清廷严令剃发 不从者死 不少思想家如黄梨洲 顾亭林 傅青山 李二曲等坚持民族气节不肯出仕 但都屈从了薤发令 唯有 船山誓死不从 辗转于苗瑶山洞之中以躲避清兵 颠沛流离 艰辛异常 然而 竟得以 完发以终 曾载阳兄弟记述船山当时境况 严寒一敝麻衣 一烂 袄而已 厨无隔夕之粟 1 另据 同治衡阳县志 记载 湖南久乱 王 夫之 往来永 宝山谷间 茕茕无所复之 父母既前死 介之留乡里亦不得相 闻 孑身悲吟 寄食人家 始益刻厉 有述作之志 2 这一时期的颠沛流离 危殆困苦 非但没有击垮船山 反而促使其心志愈加假定 也正是在这段孤独 困苦的生活里 船山实现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思想转折 艰辛异常的流亡生活 给他创造了静心思考和写作的难得机遇 在经历了科举失意而投笔从戎 高举 义旗却风尘流亡之后 船山回到衡岳旧居 痛定思痛 过起了隐居著述的生活 1 6 6 9 年 年过半百的船山迁往 观生居 其自题 观生居 楹联 六 经责我开生面 七尺从天乞活埋 大致确定了其人生方向的转移 这一楹联 一方面 表现出船山坚持民族大义 宁死不屈 另一方面 则表明船山将积极 投身于对传统文化做出新的阐发与解释 也正是这一转移 使得船山在极其艰 辛的条件下 完成了数百卷八百多万字的著作 而这恰恰正是他 自我选择 自觉承担的历史使命感 3 的真实写照 立身的坚贞与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可 谓船山最为宝贵也最为后人所敬仰的两个方面 船山著述极多 然而其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却几乎无人知晓 船山著述最早 1 船山全书 第1 6 册 第4 0 1 页 2 同治衡阳县志 船山全书 第1 6 册 第1 0 9 页 3 王夫之评传 萧差夫 许苏民著 第7 4 页 1 引言 由其子王敌在衡阳湘西草堂校刻遗书 约十余种 直至道光咸丰年间邓显鹤 一 字湘皋 搜集整理 名日 船山遗书 共收船山经部著作十八种 一百五十卷 后曾国藩所设金陵书局于同治四年刻船山经 史 子 集四部著作 共计五十 六种 二百八十八卷 亦称作 船山遗书 之后又由衡阳船山书院补刻增入六 种 十卷 共计六十二种 二百九十八卷 此版为历史上第一种船山全集 清 以后 船山学术传播较之前相对广泛 各地所刻成之书 大多取金陵本翻印 1 9 3 3 年上海太平洋书店仍依经 史 子 集四部集印船山著作 亦称 船山遗 书 这是历史上第二种船山全集 近有岳麓书院所出之 船山全书 其所收 著作之分类编目仍依循金陵本 太平洋本之旧例 依经 史 子 集四部排列 且较之金陵本 太平洋本又有所补佚 全书共十六册 计经部九册 史部二册 子部二册 集部二册 其末一册为附录 收船山传记 年谱等 这大概是目前 所易见到的收集船山著作最为全各的一种了 本文题为 船山性命论研究 而 非 王夫之性命论研究 很大一部分原因则在于本文参考资料多取自于岳麓 书院所编之 船山全书 从学术源流上来说 船山以孟子 张横渠为宗 承继宋明理学 按牟宗三 先生的说法 船山的传统是 孔孟以及宋明儒者的传统 所以他在基本的原 理以及立场上 纯然是儒者德性的立场 船山对传统宇宙论有着浓厚的兴趣 且论述精到 并且对心性论剖析精微 建立了宋明学术思想之后繁芜驳杂的哲 学体系 可谓朱子之后第一人 船山对经史子集四部均有涉猎 且旁及佛道两 家 对道家内丹术与佛教唯识宗都有深入研究 并且对艺文 词曲都有广泛的 兴趣 船山学问之博 兴趣之广 令人叹为观止 他以一元二分的气化论为根 基 融合形上与形下 理与气 气与神 理与欲 道与器等学说 构成了包括 宇宙论 天道观 与人性学说在内的庞大哲学体系 当然 船山哲学与宋明理 学 心学的路子又有不同 程朱讲理 陆王讲心 均以理或心贯穿前后 都有 一个系统的条理在其中 整然有序 而船山不同 船山遍注群书 籍以发挥自 己的学术思想 其论述颇多精辟独到之处 但是缺乏系统 有时甚至有前后不 一致的现象出现 而不似理学 心学那样有清晰的路数 正是由于船山思想体系本身繁芜驳杂 因此后世学者在研究其思想的过程 中容易各执一词 进而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百年以来对于船山思想体系的研究 往往认为其与宋明理学是相反对的 最初有根据他的个人人格风范把船山说成 1 牟宗三 生命的学问 黑格尔与王船t h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5 年 2 引言 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先驱 这与明清之际外族侵凌逼迫 社会处于急剧变迁之际 汉学日趋衰竭 反满革命之说随后日兴有关 这一时期船山 黄书 噩梦 等与民族主义接轨的著作广受青睐 之后又有把船山描绘成唯物主义思想家 这与黑格尔 马克思之思想学说在中国的风行传播有关 从唯物论 辩证法角 度解释船山思想也随之成为一种风气 随后又有人从 唯物主义 转向 实 学 对船山思想进行研究 也有的学者认为船山思想的知识论 认识论在某些 方面与西学相符 然而通观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 不管是从人格质量还是学术 思想来讲 船山都是属于宋明儒学传统 并且与其后的清儒又有迥异 吕思勉 与钱穆二位先生均持此看法 因此以上种种对船山思想所进行的研究 虽然著 述颇多 然而在某种层面来说 这些研究者从船山庞杂的思想体系中各取所需 以自身之所遭际与境遇去臆测船山思想 以论证自己一时一地之观点 对船山 思想缺乏整体的把握 在客观的理解其学术内涵方面 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所 以在对船山这些注疏体裁的著作进行解读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是 哪些是船 山对原著的阐释 哪些又是船山发挥自家之说 其与宋明理学有着哪些不同 这些都是要仔细分辨清楚 船山秉承宋明儒学的大传统 以孟子 张横渠为先师圣贤 讲乾坤并建 讲天道性命 讲气化流行 他在哲学层面所关切的 仍然是如何把握理 气关 系 如何理解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 如何做好修养工夫等理学的内部问题 但 是船山讨论这些 与宋明儒者有所不同的是 他是综合 或者囫囵二字更为贴 切 的去研究的 他的才气浩瀚 思想丰富 义理弘通 心 性 理 气 才 情 贯通在一起讲 黑格尔与王船山 牟宗三文 船山研究理 气是统 一来讲的 而心 性 才 情更是相互连接不可分离的 在船山哲学体系中 心性 天理 须在气本论的基础上去讲 人是自然气化的产物 有了人 才有 人性 气化为人而后理才有了彰显的依凭 当然这个依凭不是讲气化为实体之 后才有理的存在 理 气在船山这里是统一的 是同时显现的 气凝为人 同 时便具有了理 性 理都是依存于人的形气的 同具同生 没有先后的分别 理气关系以及人性论 乃是船山整个思想体系最为核心的存在 也是研究 船山思想不可回避的关隘 所谓的唯物与唯心之辩 民族主义与实学之争 均 未从宋明儒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去研究 亦未对船山思想作整体的把握 宋明理 学是理学家以儒学为主干 融合佛道二教智慧 综合创造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儒 学的新形态哲学 船山哲学虽然明确反对佛道两家的相关思想 但其对佛道两 3 引言 家的吸收亦是显而易见的 理学重建了宇宙本体论和心性修养论 对道德形上 学的体系也进行了重新的构建 而船山哲学思想则是依循着宋明理学的路子 对天道观 虚与气 理与气 太极阴阳 体与用等 人性论 性与命 天命之 性与气质之性 天理人欲等 以及道德修养论 持志存敬 涵养省察 诚意正 心等 等诸多方面又提出了许多有别于宋明理学的思想 如把太虚 太极 太 和等范畴都讲成气的聚散分和 把 气 的概念范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地位 与理相对待等 在明清之际 或者说后理学时代 继承并发展了宋明理学的一 些成果 或者说是对宋明理学的一种超越与修正 本文把王船山思想置于道学视域之下 从文献学角度入手 沿着中国传统 哲学中从 天 下贯到人的路子 对船山性命论做一分析研究 搞清其有关性 命论的理论内涵与实质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探究船山与先秦儒者及宋明理 学家在天道观与人性论上的差异所在 分析其对孔子 孟子 张载 朱子等人 人性论思想的扬弃 并且从社会思想发展史的角度 去考察船山性命论在儒学 学术流变中的独特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全文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天道观 论述船山关于 太虚即气 理气 通一无二 气善论等命题的思想 第二部分为人性论 论述船山有关人 性的学说 主要包括对船山有关 气质中之性 天命之谓性 习与性成 性日生日成 等命题的思想进行爬梳 第三部分为船山性命论综述 对船山 由天下贯到人的性命论思想进行总的梳理 4 d d 1 船山天道观 1 船山天道观 气 的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 国语 周语上 中记有周幽王二年 公元 前7 8 0 年 西周泾 渭 洛三地区发生地震 太史伯阳父说 夫天地之气 不 失其序 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 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地震 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 川源必塞 源塞 国必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春秋初期就有 天地之气 一说 并且这个天地间的气有 一定秩序 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伦理德性 人事秩序的混乱与天地之气的秩 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的对立 消长 聚散 其内在固有的 关系秩序的平衡性与人事之间的秩序相互影响 缘此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宇 宙的自然论是气论 而不是原子论 构成论 气 所具有的无形无相 无所不 包 能动生化的特性 便于中国传统哲学家表达对宇宙的认识 历代思想家所 描述的 天道 的秩序变化 天人关系的承继演化 人性论的源出 均与此 气 有莫大的干系 宋明儒学这一阶段 二程 朱子一派主理 陆 王一系重心 横渠 船山一脉则着眼于气 气 在这三家理论体系中 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船山哲学体系中 他 宗师横渠 修正程朱 对于气的认识 达到了 相当的深度 拆着便叫作阴阳五行 有二殊 又有五位 合着便叫作天 船 山天道观便在 天 与 二殊 中展开 1 1 太虚即气 1 1 1 太虚 与 太极 在船山的天道观的思想体系里 天即是太虚 而太虚 太极在一定程度是 相通的 都是至高至大的范畴 比如船山在解释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 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 系辞传上 时说 太者 极其大而无尚之辞 极 至也 语道至此而尽也 其实阴阳 之浑合者而已 而不可名之为阴阳 则但赞其极至而无以加 日太极 2 太极 和 太虚 一样 是至高 无上的存在 是天地混沌未分而又包 1 读四书大全说 卷二 船山全书 第六册 第4 5 9 页 2 周易内传 卷五下 船山全书 第一册 第5 6 1 页 5 1 船山天道观 涵化生万物的宇宙本原 太极与太虚是阴阳混沌未分时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不可分别以阴 阳二气去称谓 由混沌之太极生出天地阴阳二气 即两仪 又 由天地阴阳二气互相交感 动静 往来 屈伸 阖辟等活动 化生出四象 而 这个化生阴阳的 太极 又与张载所谓的 太和 含义相近 二者作为阴阳 二气的本体 氤氲流行 和合化生 充塞于天地之间 只是 太和 一词 与 中 诚 二字 侧重于人之伦理德性而言 太虚 太极 则侧重 于天道观方面 实际上在大意上均是相一致的 太极在最原始的状态时 和 涵气 之太虚一样 是作为本体范畴去讲的 只是太极之后所阐发的是理 是道 这是朱熹的理学路子 船山不同 太极最初川 浑沦齐一 故不得名之为理 殆其继之为善 为二仪 为 四象 为八卦 同异彰而条理现 而后理之名起焉 气之化而人生焉 人生而 性成焉 由气化而后理之实着 则道之名亦因以立 是理唯可以言性 而不可 加诸天也 审矣 1 浑沦的太虚 太极状态 不可为之命名 而当人模仿 承继天道之善 分 化出两仪 四象 八卦之后 才有了异同 才有了条理 世界也才多姿多彩起 来 这之后才有 理 之名的兴起 太虚所涵之气和合而后化生为人 人生之 后有人性之成 气化的过程就是彰显物理变化的过程 人 物之化生便是道 理分明的过程 而之前 则是混沌不可分的太虚与太极 船山与朱熹天道观 在最高的层面 并无异处 均是以太虚太极为至高至大之存在 将太虚 太极 作为本体以意指气 万物 或理本来的存在状态 而在之后的理气关系以及理 善还是气善的问题上 程朱理学沿 太极 而循理 以 天理 为纯粹精神性 的理念 作为世界之本体的形上表述 而张载 船山则赞成与程朱理学相异的 观点 认为 太虚 即 气 理则为气中之理 1 1 2 气充太虚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及其出发点无疑是 太极 太极 即 理 船 山则不同 船山哲学思想的起点及其天道观的核心是 气 太虚 即 气 船山继承张载 太虚即气 的说法 认为天地之间皆气之充满 没有 所谓的 无 并且由此而对佛 道所谓 虚 无 等观念提出了批评 气之聚散于太虚 犹冰凝释于水 知太虚即气 则无无 人之所见为太 1 读四书大全说 卷十 船山全书 第六册 第i i i 0 页 6 1 船山天道观 虚者 气也 非虚也 虚涵气 气充虚 无有所谓无者 1 虚空者 气之量 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 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 凡虚 空皆气也 聚则显 显则人谓之有 散则隐 隐则人谓之无 舢 张子正蒙注 太 和 就像水遇冷凝为冰 冰遇热化释为水一样 太虚之中均是气的聚散 屈伸 往来 氤氲 是气的诸多形态的变化 之所以会有 有 无 的区别 只 是人们对太虚之中气之聚散形态的认识不同而已 气聚则为有形之 显 气 散则为无形之 隐 而究其实质 仍只是气 变化的只是气的形态罢了 在 船山看来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 此外更无他物 亦无间隙 天之象 地之形 皆其所范围也 3 太虚是由气构建而成的 整个宇宙内充满着阴阳二气 万物 更是阴阳二气的具体显现 太虚内无不是气的存在 船山认为 天地范围内均 是气之充满 并不是如佛道所认为的那样一切皆虚 无 而所谓的 虚 空 并不是不存在 只是作为生命精神或作为物质能量的 气 无边无 际 隐而不显而已 太虚中充满气 而不管气如何聚而成形 散而化无 太虚之体从不因之而 有所损益 太虚无形 气之本体 其聚其散 变化之客形尔 于太虚之中具有而未 成乎形 气自足也 聚散变化 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 4 散入无形而适得气之体 聚为有形而不失气之常 通乎生死犹昼夜也 5 故日往来 日屈伸 日聚散 日幽明 而不日生灭 6 太虚作为气之本体 其间充满阴阳二气 天所覆 地所载 皆气之所在 万物均由气聚而成有形 其聚凝而成形的过程体现着阴阳二气氤氲 变化之理 即是 气之常 这个 常 便是理 便是道 而当气消散为无形之时 复归 于太虚之中 便成为气的本体状态 即太虚 对于气来说 阴阳二气聚为在物 之象 散而复归于无形之气 屈伸往来之途 蕴含幽明晦暗之理 但是却不能 说气有生灭 因为气聚为物而有形象 其体为气 散而无形 并非物之消亡 张子正蒙注 张子正蒙注 张子正蒙注 张子正蒙注 张子正蒙注 张子正蒙注 卷一 卷一 卷一 卷一 卷一 卷一 船山全书 船山全书 船山全书 船山全书 船山全书 船山全书 第十二册 第3 0 页 第十二册 第2 3 页 第十二册 第2 6 页 第十二册 第1 7 页 第十二册 第2 6 页 第十二册 第2 2 页 7 1 船山天道观 只是物化而复归为气 由气之所凝聚之成物散化而为无形 只是不为人所识别 分辨而已 并不能说是气自身的消亡 气自身氤氲变化 往来聚散 充满天地 之间 太虚之内 于有形之物 无形之体上变化流行 而不管气如何变化形态 太虚之体作为至高的本体来讲 是不会有所损益变化的 1 1 3 气分阴阳 气自身为何能够变化流行呢 这与气的特性有关 与西方哲学中所谓的无生命的物质概念不同 中国传统哲学中 气 的概 念更加丰富 气 与人的精神 生命是不可分的 人之所呼所吸皆为 气 呼吸一旦停止 生命便即终结 因此 有气就有生命力 气是支撑生命不可缺 少的存在 气是 活 的 而且兼具物质性与精神性 这是因为 合言之 通 天下只是一气而已 太虚即气 分言之 则气有阴阳二面 太极生两仪 夫一阴一阳 易之全体大用也 乃沂善与性之所从出 统宗于道者 固 即此理 是则人物之有道 易之有象数 同原而不容歧视 明矣 1 阴阳二气氤氲于宇宙 融结于万汇 不相离 不相胜 无有阳而有阴 有阴而无阳 无有地而有天 有天而无地 2 气分而为阴阳 二气不可分离 太虚之中所充满流行皆阴阳二气 而作为 周易 最基本的符号 阴阳二气可谓 周易 诸卦之体 其阴阳错综之理 则又全具 周易 之理 人事之道与周易象数之理一样 同源于阴阳二气之氤 氲变化 由此可见阴阳二气的分别在整个宇宙观中的作用 而船山一体二分的 宇宙观 在此也说得相当明白 气块然太虚 升降飞扬 未尝止息 易所谓 氤氲 庄生所谓 生 物以息相吹 野马 者与 升降飞扬 乃二气合和之动机 虽阴阳未形 而已全具殊质矣 生物以息相吹 之说非也 此太虚之流动洋溢 非仅生物之 息也 引此者 言庄生所疑为生物之息者也此也 此虚实 动静之机 阴阳 刚柔之始 3 两仪 太极中所具足之阴阳也 仪 者 自有其恒度 自成其规 范 秩然表现之谓 两 者 自各为一物 森然迥别而不紊 为气为质 为 神为精 体异矣 为清为浊 为明为暗 为生为杀 用异矣 为盈为虚 为奇 1 周易内传 卷五 船山全书 第一册 第5 2 5 5 2 6 页 2 周易内传 卷一 船山全书 第一册 第7 4 页 3 张子正蒙注 卷一 船山全书 第十二册 第2 7 页 8 1 船山天道观 为偶 数异矣 1 阴阳分象而刚柔分形 刚者阳之实 而刚中非无阴 柔者阴之质 而柔 中非无阳 就象而言之 分阴分阳 就形而言之 分柔分刚 就性而言之 分 仁分义 分言之则辨其异 合体之则会其通 故张子统言阴阳刚柔以概之 2 船山继承张载关于气的理论 认为气充满太虚 其升降飞扬 氤氲流行 与庄子 生物以息想吹 野马 相似 而气之升降飞扬 乃是阴阳二气合 和变化的缘故 阳伏而阴出 阴伏而阳出 是以有氤氲升腾之象 二者你往我 来 流行于太虚之间 其和合变化而有万物之生 其氤氲聚散而有万物之形 在 周易 里 太极所 是生 之 两仪 即阴阳二气 船山在这里讲的相 当清楚 阴阳二气各为一物 在体 用及数等方面 森然而迥别 有着本质 的区别 就象而言 有阴阳之分 就形而言 有刚柔之分 就性而言 有仁义 之分 不过阴阳二气虽然各为一物 各成一面 但是二气还是有一定规范及恒 度的 二者以 太极 为体 存在于太虚之中 阴阳二气各有分度 各有规范 阳为刚之实 阴为柔之质 然而阴阳二气是 不相离 不相胜 的 阳刚中有 阴柔 阴柔中有阳刚 阴阳二气须合着去讲 从阴阳二气其自身之恒度 规范 去分辨其中的不同 包括刚柔 仁义等形 性的分别 这是从二气之分去看 阴阳二气分而有万物之用 另一方面 也要把阴阳二气会通起来去看 这就是 二气合而为万物之体 此即船山所谓一体二分 由此船山构建了通贯天人的气本论思想 船山天人关系学说的基础便是气 论 而由气论 才能进一步对天道 人道作出判析 讨论天道 心性 必须在气上讨论 离气则无以言说 便没有了依凭 根 据 阴阳二气的变合即为太极的存在和状态 太极 太虚其实为气 而气中有 理 如此我们且看船山关于理 气关系的论述 1 2 理 气通一无二 1 2 1 理气之辩 船山继承张载的气论 肯定天地范围不过是一 气 而已 他的宇宙观是 太虚即气 太虚一实 的气化论的宇宙观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 此外更无 1 周易内传 卷五 船山全书 第一册 第5 6 1 5 6 2 页 2 张子正蒙注 卷一 船山全书 第十二册 第2 7 页 9 1 船山天道观 他物 亦无间隙 1 天地间充满着作为精神或物质微粒与能量的气 佛 道所 谓 虚 空 并不是实际的不存在 只是作为生命精神与物质能量体的气充 满在无边无际的太虚之中 希微无形 不为人所目见 气有往来 有聚散 有 隐显 有屈伸 但并不会创生和消灭 通天下只是一气 此一气充满太虚 大 化流行 变动不居 气分阴阳 阴阳之聚散和合 游离于太虚与万物之两途 船山这里 理从 气出 阴阳二气和合变化即是理 理在气中 反观理学家们的观点 他们从太 极出发 构建起形上的依据 认为 太极 即是本然之理 朱熹分析 无极而 太极 认为 无极 是对 太极 的修饰 无极 肯定了太极之上并没有一 个超然的绝对存在者 由此肯定了 太极 为逻辑在先的最高者 太极 即是 理 是天地万物之理 气之聚散的根据 便是这个 理 正如郭齐勇所说 有此理此世界有了存在的根据 价值和意义 理是此世界有差别相的统一者 此理是庄严肃穆 洁净空阔的 2 理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是价值和意义的统一 这是就形上层面而言 形下层面 理则是阴阳二气之理 是万物生灭变化的依 据 1 2 2 理 气无先后 通天下只是一气 气为万物之体 那么理与气的关系如何呢 船山通过对 孟子 告子篇 的诠释 否定了朱熹对告子的批评 朱子批评告子把气质之 性当做本然之性 认为本然之性为善 气质之性有不善 同时也展开了对理气 关系 理气善恶问题的讨论 朱熹认为 从具体事物来看 理气混沦一体不可分离 而从事物的本源根 据上看 理是理 气是气 理为形上者 气为形下者 理与气不同类 且 绝 是二物 并且 与气相比 理更为根本 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当然我们在 理解朱熹对理气先后问题的看法时 要明确的是 理气的先后 并不是时间上 的先后之分 而是逻辑上的理先气后 未有天地之先 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 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 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 行 发育万物 棚 有是理便有是气 但理是本 4 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 1 张子正蒙注 卷一 船山全书 第十二册 第2 5 页 2 中国哲学史 郭齐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6 年5 月 第2 7 1 页 3 朱子语类 卷一 朱子全书 第十三册 第11 4 页 4 朱子语类 卷一 朱子全书 第十三册 第1 1 4 页 1 0 1 船山天道观 后有气邪 后有理先有气邪 皆不可得而推究 然以意度之 则疑此气是依傍 这理行 1 理为形而上者 气为形而下者 所以由上及下 由理言气 自是理 在先而气在后 对朱熹来说 以本体言之 理是本 是体 是事物存在和 发生的根据 理决定气 理是终极的实在 理决定气而非气决定理 在船山看来 理与气没有先后之分 二者互相为体 理是气化之理 理寓于 气之中 理气不相离 理在气中 气无非理 气在空中 空无非气 通一而无二者也 2 理 行乎气之内 则气充之 而盈天地间 人身以内人身以外 无非气 者 故亦无非理者 理 行乎气之中 而与气为主持分剂者也 3 天与人以气 必无无理之气 阳则健 阴则顺也 一阴一阳之道也 错 综则变化也 天无无理之气 理是气中之理 而气之存在 又是理的作用 阴阳二气之变化流行就是理 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说阴阳二气就是理 理就是阴阳二气 二者互为其体 是 以 通一而无二 理是气的所以然 存在于气化之中 言理即言气 船山此 处明白地批判朱熹乃是 不善言理气者 理 气不可 判然离析 是以没有 无气之理 也没有无理之气 行乎气之中的理 与气为主持分剂者 阴阳之健 顺及错综变化 即是理之流行 理气互相为体 存在于天地之间 万物之内 二者之间是通一而无二的关系 船山反对朱熹 理先气后 的说法 他认为 理与气同时存在 无先后之 分 理先气后 气先理后 的观点都是不合理的 在逻辑上都有一定的 不合理之处 只有把理与气看作通一不二的存在 把理 气统一起来去讲 才 更加的准确 理只是以象二仪之妙 气方是二仪之实 健者 气之健也 顺者 气之 顺也 天人之蕴 一气而已 从乎气之善而谓之理 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 5 一动一静 皆气任之 气之妙者 斯即为理 气以成形 而理即在焉 两间无离气之理 则安得别为一宗 而各有宗 气凝为形 其所以成形而非有 形者为理 夫才 非有形者也 气之足以胜之 亦理之足以善之也 不胜则无 1 朱子语类 卷一 朱子全书 第十三册 第1 1 5 页 2 张子正蒙注 卷一 船山全书 第十二册 第2 3 页 3 读四书大全说 卷七 船山全书 第六册 第8 5 7 页 4 读四书大全说 卷十 船山全书 第六册 第1 0 5 7 页 5 读四书大全说 卷十 船山全书 第六册 第1 0 5 2 页 1 1 1 船山天道观 才 不善抑不足以为才 是亦理气均焉 审矣 1 理为 气之善 是 二仪之妙 是气之存在方式及其运动变化之规律 刚柔 健顺 仁义等 都是作为 二仪之实 的阴阳二气氤氲变化的不同形态 而已 天人之蕴 一气而已 从某种层面上亦可讲作 天人之蕴 一理而 已 动静皆因任于气之变化 天地间阴阳动静的变化都是气之聚散 氤氲 流行的运动 理是 气之妙者 是阴阳二气变化流行的玄妙之处 是造成气莫 测变化的主导和根据 有形之物由气构成 而在气构成物的同时 理便存在于 由气所形成的事物之中 天地间没有离开气而能独立存在的理 在船山看来 任何理气二元论的说法都不能成立 不能单独推崇理或气作为一宗 理不先而 气不后 理气无先后之分 1 2 3 理气互体 船山认为 气是凝聚性质之物的材料 是有形可见 而理是气凝聚成物的 根据 是无形的 在才和理 气关系上 气与理都可以影响才 才出于气 亦 出于理 这与朱熹把理气认为是 绝是二物 朱子曾云 所谓理与气 此 泱是二物 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 不可分开各在 处 然不害二物之各为 一物也 若在理上看 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然亦但有其理而已 未尝实 有是物也 2 不同 船山把理气二者统一起来 理与气互为其体 二者 通 一无二 基于以上对理 气关系的界定 船山强调 理即是气之理 气当得如此便是理 理不先而气不后 3 天下岂别有所谓理 气得其理之谓理也 气原是有理底 尽天地之间无 不是气 即无不是理也 4 理与气互相为体 而气外无理 理外亦不能成其气 善言理气者必不判 然离析之 5 道以阴阳为体 阴阳以道为体 交与为体 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 8 理气通一不二 理不能独立于气之先 理是气之理 理是气中之理 是气 1 读四书大全说 卷五 船山全书 第六册 第7 1 6 页 2 答刘叔文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四十六 朱子全书 第2 2 册 第2 1 4 6 页 3 读四书大全说 卷十 船山全书 第六册 第1 0 5 2 页 4 读四书大全说 卷十 船山全书 第六册 第1 0 5 5 页 5 伯 四书大全说 卷十 船山全书 第六册 第1 1 1 5 页 6 周易外传 卷三 船山全书 第一册 第9 0 3 页 1 2 1 船山天道观 化流行必然之则 依循气之变化流行则为理 而气之变化流行如何为理 则全 在一 当 字 天地之气由太极而阴阳 二气之对冲和合 及至氤氲聚散 即 皆为理 虚者理之所涵 气者理之所凝也 1 理气不离 互相为体 理必须 依托于气而存在 理的存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气的条理化作用 离开气 离 开表现于气化之中的条理化 就没有理的存在 理以气为根据 理就在气之中 气是理的依凭和条件 气的运动变化才产生理 离气则无以言理 当然 不仅 理是气之理 气亦是理之气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去讲 则理 气不相离 理 气互为体 1 3 气善论 在理气通一无二 互相为体的基础上 船山提出了气善论 这也是船山人 性论的连接天道观的关键之处 告子有 勿求于气 一说 朱熹认为告子 认气为性 即只认识到了气 质之性这一层面 船山则认为告子只是认识到了 气之用 而不知 气之 体 并没有从根本上知悉气 告子把 气之用 分为善于不善 但是他不知 道 气之体 是无不善的 通过分析告子与朱熹的观点 船山提出了一种既不 同于性善论 又不同于理善论的观点 即气善论 1 3 1 理气皆善 船山从 易有太极 展开了关于气善论的讨论 这是其 太虚即气 天道 观的必然延续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 气也 唯其善 是以可仪也 所以干之 六阳 坤之六阴 皆备元 亨 利 贞四德 和气为元 通气为亨 化气为利 成气为贞 在天之气无不善 2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两仪就是阴阳二气 二气 森然迥别而不紊 且 自有其恒度 自有其规范 是善的 是以乾卦六阳与坤卦六阴尽皆为善 两仪生四象 两仪为气之阴阳 四象亦为气之四种形态 和气为 元 通气 为 亨 化气为 利 成气为 贞 四种 气 对应 元亨利贞 四德 是以天之气为善 1 读四书大全说 卷十 船山全书 第六船 第1 1 1 1 页 2 读四书大全说 卷十 船山全书 第六册 第1 0 5 2 页 1 3 1 船山天道观 从船山宇宙观角度来看 气善 则理亦善 因为理 气二者互相为体 通 一无二 由此点也可以发现船山并没有否认朱子关于理善的观点 船山思想并 非是完全对宋明理学的反对 而是一定程度上的承续和发展 理善则气无不善 气之不善 理之未善也 如牛犬类 人之性只是理之 善 是以气之善 天之道惟其气之善 是以理善 1 气是实体 理只是体现气之变化流行的规则 所以从天道观上讲 天之 道 是气善决定理善 气决定理 船山这里凸显了气作为理之依存处的重要性 而陈来先生在 诠释与重建 王船山的哲学精神 一书中对 理善则气无不 善 一句理解有所偏差 船山此处讲 人性之理善 是以人之气无不善 陈来 先生便于此处认为船山所讲 对于人与物来说 都是理的善与不善决定了气 的善恶与否 2 进而则下了 以理的善与不善来决定气的善与不善 这个说法 显然与船山理气论强调气为首出的一般倾向是不同的 而且船山也没有给出具 体的证明 3 的结论 事实上 船山此处讲 理善则气无不善 人之性只 是理之善 是以气之善 与船山的一贯倾向并不矛盾 前面已经提到 在船山 哲学体系里 理与气是互相为体 通一无二 的 理善与气善亦是一样 且 理善即是阴阳二气之理善 亦即气之善 船山之前的宋明理学家们一贯强调的 是理善 忽略的是气善 船山此语顺宋明之说而言理善 气善 事实上已经凸 显了气的地位 在船山哲学体系里 气与理的关系并没有孰先孰后之分 更多 的是合而言之 天人之蕴 一气而已 从乎气之善而为之理 气外更无虚托孤 立之理 理气互相为体 是以气善 理善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 正如 天人之 蕴 一气而已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述为 天人之蕴 一理而已 一样 在船 山的理论体系内 气与理通一无二 气善则理善 只是船山为了反对朱熹理善 论 理决定气 而特意强调气之善对于理是先在性的 气善论也是理善论的前 提 理只是 象二仪之妙 而气才是 二仪之实 不管是阴阳的健与顺 其理都是阴阳二气运行变化之理 1 3 2 天人同 善 船山批评了那些将不善归结于气的宋明理学家的观点 把天道之善通过阴 阳二气这个桥梁 与人性贯通起来 1 读四书大全说 卷十 船山全书 第六册 第1 0 5 2 页 2 陈来 诠释与重建 王船山的哲学精神 北京大学出版 l 2 0 0 4 年版 第1 6 8 页 3 陈来 诠释与重建 王船山的哲学精神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第1 6 8 页 1 4 1 船山天道观 人不能与天同其大 而可与天同其善 只缘者气一向是纯善无恶 配道 义而塞乎天地之间之故也 1 苟其识夫在天之气 唯阴唯阳 而无潜无亢 则合二殊 五实而无非太 极 苟其识夫在人之气 唯阴阳为仁义 而无同异无攻取 则以配义与道而塞 乎两间 故心 气交养 斯孟子以体天地之诚而存太极之实 2 人虽然不能与天比大 却能与天同善 这中间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起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