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_第1页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_第2页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_第3页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_第4页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收入 支出模型 Income ExpenditureModel 第一节均衡产出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第四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第五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框架 国民收入 就业总量 有效需求 总供给 总需求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国际 有效需求 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需求 凯恩斯定律 不论需求量是多少 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 第一节均衡产出一 均衡产出概念 均衡产出 EquilibriumOutput 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二 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 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出 y c i c i 总支出 AE y 国民收入c i 计划消费与计划投资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总支出 AE y 总收入 AE c 计划消费 i 计划投资 y c 计划消费 s 计划储蓄 i s计划投资 计划储蓄 AE AE y 100 0 45 100 y AE IU unintendedinventory IU 0 IU 0 E i s i s y AE 减产 扩大生产 i sIU 0 结论 只有计划投资 计划储蓄 i s 经济才能实现均衡 此时 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等于零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 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消费函数概念影响消费的因素 收入水平 商品价格水平 消费者偏好 消费信贷情况 风俗习惯 消费者的年龄结构等 消费函数 ConsumptionFunction 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凯恩斯认为 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会增加 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用公式表示就是 c c y 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 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 平均消费倾向 AveragePropensitytoConsume 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 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 c y 0 0 若消费函数为线性 0 1为常数 自发消费 AutonomousConsumption 常数 不取决于收入的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 y 引致消费 InducedConsumption 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 c y 0 c y 45 线性消费函数 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不变APC MPC E APC 1s 0 APC 1s 0 c y 0 c c y 45 消费曲线 平均消费倾向递减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APC MPC 二 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概念储蓄函数 SavingFunction 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递增函数 s s y 储蓄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 MarginalPropensitytoSave 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 平均储蓄倾向 AveragePropensitytoSave 总储蓄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 线性储蓄函数 边际储蓄倾向 随收入增加而增加 随收入增加而增加 s 0 s 1 y y 线性储蓄函数 APS递增 MPS不变APS MPS s 0 s s y y 储蓄曲线 平均储蓄倾向递增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APS MPS APS 0 APS 0 A 三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c ys 1 y c s y y y y y c sAPC APS 1MPC MPS 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c s 0 45 y c c y s s y y c s 结论 1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是互补的 2 APC和MPC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且APC MPC 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 且APS MPS 3 APC APS 1MPC MPS 1 四 社会消费函数 总消费函数 AggregateConsumptionFunction 社会总消费支出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社会总消费函数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相加 影响因素 1 国民收入分配状况2 税收政策 暂时性减税 3 未分配利润在公司中所占比重 五 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AbsoluteIncomeHypothesis 杜森贝的相对收入假说 RelativeIncomeHypothesis 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LifeCycleHypothesis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习惯 棘轮效应 消费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 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 收入变化时 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相对收入水平 示范效应 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水平家庭 即消费具有模仿和攀比性 结论 消费变动要比收入变动稳定得多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青年 壮年 老年 观点 人们把一生的收入在消费上作最佳分配 假定 工作期间WL 每年创造收入Y 退休以后无收入 生活年数NL 不包括父母抚养期 年消费C 工作期间储蓄全部用于退休后消费 引入继承财产 影响生命周期消费的因素 1 人口的年龄分布 2 社会保障体系 3 人们的消费理念 持久收入消费理论 k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短期边际消费倾向 现期收入 永久收入时 家庭会增加储蓄 现期收入 永久收入时 家庭会动用储蓄 假说 1 人们一生的经历是随机的 从而收入具有波动性 2 家庭偏好稳定消费 使每一期的消费都取决于永久收入 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影响因素 影响消费的因素 1 消费同一生或持久收入相关 2 暂时性收入变动对消费影响小 3 税收政策 暂时性减税对消费影响不大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 利率r2 价格水平 货币幻觉 3 收入分配4 价格预期5 金融资产 案例 我国的储蓄问题 我国一直是一个储蓄率很高的国家 截至2001年8月末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 06万亿元 首次突破7万亿元大关 增长12 3 增幅比上年同期高6 1个百分点 比上年底高5 4个百分点 8月份储蓄存款增加881亿元 比上年同月多增861亿元 年累计储蓄存款增加6254亿元 比上年同期多增2748亿元 其中 活期储蓄增加2423亿元 比上年同期少增415亿元 定期储蓄增加3661亿元 比上年同期多增2396亿元 定期储蓄存款增加较多表明储蓄存款稳定性增强 为了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 使大量的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 我国央行多次调整利息 2002年2月20日 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 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 贷款利率 这已经是自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以来的第八次降息 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的居民储蓄还是呈不断上升的势头 问题 根据所学的知识说明决定一国储蓄率的原因 并简要说明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案例的解答 一般来说 一国的储蓄率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的 1 资本市场状况 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 居民会把相当大部分的资金投向资本市场 从而降低储蓄率 2 社会保障体系 如果一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发达 居民没有后顾之忧 就会增加消费比率 从而储蓄水平会较低 3 将来收入的保障情况 如果一国居民的将来收入有较强的保障 则储蓄率就会较低 反之较高 4 一国居民的消费习惯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 最简单经济体系的基本假定 两部门 居民户和企业 经济 不考虑政府和对外贸易的作用 企业投资是自发的 不考虑利率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企业利润全部分配 没有折旧 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价格水平不变 GDP y c sAE c i 二 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总支出 自发总支出 引致总支出 假定投资为自发投资 即不随国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c y AE c i i y i1 y y c i 收入恒等式 c y 消费函数 y i yy y i 总需求法 c i c i y AE E y y0 0 c I 45 自发总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AE AE0 y AE E0 y y0 0 AE2 AE1 y2 y1 E2 E1 45 AE AE0 y AE E0 y y0 0 AE2 AE1 y2 y1 E2 E1 45 边际消费倾向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i ss 1 yi 1 y y i1 三 储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s 0 s 1 y i E y0 y i s 0 s0 i E0 y0 y 边际储蓄倾向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s1 E1 y1 y2 E2 s2 节约悖论 ParadoxofThrift s 1 y 结论 1 投资i增加 国民收入增加 2 自发消费 增加 国民收入增加 3 变大 MPC增加 MPS下降 国民收入上升 节约悖论 1936年凯恩斯在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提出了著名的 节约悖论 Paradoxofthrift 即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 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 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 则是一件坏事 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凯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 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 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 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 不能如此挥霍浪费 应该厉行节约 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 觉得很有道理 于是迅速贯彻落实 个个争当节约模范 但结果出乎预料 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 一蹶不振了 四 乘数理论 1920 1930年 英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失业人口多达100万并给政府形成很大的压力 1929年 有人提出由政府举办公共工程来消除失业的竞选宣言 由此引发争论 英国剑桥大学学生卡恩提出 总需求 AggregateDemand 任何的变动 如消费的变动 政府支出的变动 净出口的变动等等 都会引起国民收入 NationalIncome 的更大变动 即 AD NI 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乘数现象 并于1931年发表 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 中首先提出 凯恩斯在卡恩的基础上完善了乘数理论 并把乘数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y AE i y i y y y i y1 i k 乘数 k 111 MPC 11MPS 111 111 乘数 Multiplier 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乘数的产生过程 投资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与 同方向变动 投资乘数 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AD C i C I E0 y y0 0 C i 45 y1 E1 y i 乘数理论的几何说明 Ki y i 乘数效应产生的原因 自发总需求 或其中任何一部分 的增加首先会使国民收入等量增加 这种国民收入的增加中又必然有一部分用于支出 从而使总需求又一次增加 这种总需求的增加又会使国民收入再增加 这种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增加会无限循环下去 形成一种连锁反应 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数倍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 反之 如果自发总需求的减少 也同样会有乘数效应 最终使国民收入数倍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 影响投资乘数作用发挥的因素 第一 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 第二 投资的外购性 第三 乘数的时效性 注意 乘数的作用是双向的 习题 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 100 0 8y 投资为50 单位 10亿美元 1 求均衡收入 消费和储蓄 2 如果当时实际产出为800 试求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3 若投资增至100 试求增加的收入 4 若消费函数变为c 100 0 9y 投资仍为50 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 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5 消费函数变动后 乘数有何变化 y 750 c 700 s 50 IU 50 y 250 y 1500 s 50 y 500 从5增至10 第四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 政府收支行为 政府收入 固定税制 T与收入无关T T0 Tr比例税制 T与收入相关政府支出g 外生变量 由政府行政和立法部门单独决定 与y无关 二 固定税制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总需求法 y AE E 45 投资 储蓄法 y is T g i E 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 1 自发消费 增加 总需求曲线向上平移或总储蓄曲线向下平移 导致国民收入y上升2 投资i增加 总需求曲线向上移动或投资曲线上移 导致国民收入y上升投资乘数3 政府购买支出g增加 总需求曲线上移或总储蓄曲线下移 导致国民收入y上升政府购买乘数 4 税收净额T增加 总需求曲线下移或总储蓄曲线上移 导致国民收入y下降 税收乘数5 政府转移支付Tr增加 总需求曲线上移 总储蓄曲线下移 导致国民收入y上升 转移支付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三 比例税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总需求法 y AE E 45 投资 储蓄法 y is T g i E 乘数 1 投资乘数和政府购买乘数 2 转移支付乘数 3 税收乘数 4 平衡预算乘数 比例税条件下政府支出乘数产生的过程 g y yd c 400 400 320 240 240 192 144 144 115 2 86 4 政府支出乘数 比例税条件下税收乘数产生的过程 减税 T 可支配收入 yd 消费 c 收入 y 400 400 300 300 240 180 180 144 108 108 税收乘数 税率t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t增加 总需求曲线向下旋转 总储蓄曲线向上旋转 导致均衡国民收入下降 三部门经济固定税和比例税比较 固定税乘数 比例税乘数 比例税更有利于经济稳定 第五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 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yd y Tyd 可支配收入总支出 AE c i g x m总收入 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