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叶梦得是两宋之交的重要文学家,他学问博洽,见解深刻,在多方面都有很高 的造诣。他的诗学思想也同样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成为他之后的诗学研究者不可 忽略的一环。笔者在此文中拟对其诗学思想进行有重点的考察和分析,分诗歌本 体论、创作论、风格论、与党争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叶梦得诗歌本体论。主要以叶梦得笔记避暑录话、玉涧杂书及石林燕 语为考察重点,结合他相关的诗作,从诗学理论出发,结合作品仔细阐述他的 诗言情和诗言志相调和的诗歌本体论,并论及到对当时诗学思想的纠偏意义。 叶梦得诗歌创作论。首先指出其推崇“意新语工 ,结合当时诗坛主流江西诗 派的创作弊端,论证叶梦得主张的建设性和合理性。第二节,主要从创作思维出 发,发现叶梦得的“悟入说是当时诗学思想的推进,是宋代诗学向严羽“妙悟 说演进进程中重要的一环。第三节,笔者首次提出了叶梦得诗学思想中被人忽 视的“形神兼备论”,并对照他和严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指出他们的相通之处。 第四节中,笔者对石林诗话中的“云门三句 做了新的阐释,尽管历来争论 纷纭,但本文做了努力,希望可以聊备一说。 叶梦得诗歌风格论。第一节论述其辩证的平淡自然观,并结合他的诗作进行了 论证。第二节,主要论“气韵”,并首次提出石林诗话全文不提“健”,并做 了比较详细的考察。 第四章:石林诗话与党争。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党争的原因,才使得石 林诗话能站在特定的立场,客观审视对手的诗学理论弊端,得出相对合理的结 论。 关键词:叶梦得;诗学;建康集;党争 a b s t r a c t p o e t i c so fy em e i l g d es 啪m 哪s o n 吕y cm e n 酊ei si m p o r t 觚ta tt h et 唧o f w r i t e r s ,h e1 e a n l e dc o n s i s t 饥t ,i i l s i g h t 丘d ,v e r yh i g ha t t a i 啪e n t si l lv a r i o u sa r e 勰h i s p o e t i c sa l s o 西i t t e r i n gw i mb r i g l l tl i g h t ,嬲h i sp o e 仃ya r e r l er e s e 锄h e r sc a l ln o tb e o v 甜o o k e d t l l e 肌t h o ri i l 仳sa r t i c l ei ni t sp o e t i ct h o u 出t ob eaf o c u s e ds t u d ya n d 姐a l y s i so fo n t o l o g yi n t op o e 缸y ,、柑t i n 舀s 聊em e o a n dp a 啊r e l a t i o n s l l i p sd e s 嘶b e d i i lf o u r a s p e c t s y em e n g p o 哪o n t 0 1 0 9 ) r ,m a i l l l yy em e i l 酣en o t e s 什咖e rr e c 0 刚锄d y u j i 锄z as h u ”a n d ”s h i l i ny 觚y u ”勰t l l es t i j d yf o c u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h i sr e l e v a n tp o e m s , f 如mt h ep o e t i ct 1 1 e o 吼c o m b i n e dw i t hw o r kc a r e m l l ye x p l a i n e d1 1 i sp o e 缸yr o m a l l c ea n d p o e mr e c o n c i l et h ep o e t 拶b l o go n t o l o g y ,a 1 1 da d d r c s s c dt 0 l et l l e np o e t i c sc 0 玎l x t i v e s e n s e y cm e n g d ep o 锄s f i r s to fa l l ,m a tm er e s p e c t e d ,”n e wm e 撕n g 锄dm en e w l 觚g i l a g e ,c o n l b i n e dw 池t l l em a i l l s 仃e 锄o fm es c h 0 0 lo fj i 锄野iw 舔n l ec r e 撕0 no f p o e t i cd e f e c t sh a v ea d v o c a t e dm ec o n s t m c t i o no fd e i i l 0 i l s t 枷y em e n gr a t i o n a l i t y s o c t i o n ,l em a i l lc r e a t i v e 也i n k i n g6 0 m l es t 越,f o u n dm a ty cm 饥gw 鹊a ”r e c 珏圮 t 0u n d e r s t a l l dm a t ”p o e t 巧w 嬲t l l o u g h tt 0p m o t e ,i st 0 ”也e 锕os o n gd y i l a s t yp o e 臼m ”s a i dm t u i t i o n ”i i lt 1 1 ep r o 伊懿s i o no f 强岫r t a i l tp a r t s e c t i o ni i i ,t 1 1 ea u t l l o rw 嬲f i r s t p r o p o s e db yy em e n gp o 舐c l o u 曲th a sb e e i ln e 百e c t e d ,”dt l l e o ,锄dt h ec o n 缸d l h e 锄dy 撕y u sv i e w so nm i si s s u e ,p o i n t i n go u tm e i rs i m i l 碰t i e s s e c t i o nnt h ea l l m o r o f ”s t o n ef o r e s tp o 鼬叮”i i lm e ”c 1 0 u dg a t e3 ”m a d can e wi n t e r p r c t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l l c o n 仃d v e r s yh a sa l w a y sb e c i ld i v e r s e ,b u tm i sa r t i c l em a d ee f r o r t si i lm eh o p eo f d r e s s i n gs a i d y em e i l 酣es t y l eo fp o e 咄s e c t i o nid i s c u s s e sm ed i a l e c t i c a lc o m m o n p l a c en a t l 鹏, c o n l b i n e dw i mh i sp o e n l sw e r ed e m o n s 仃a t e d s e c t i o ni i ,m a i n l yo nt l l e ”c h a r a c t e r 锄d m ef i r s tt i m et h e ”s t o n ef o r e s tp o e 奶,”t e x td o e sn o tm e i l t i o n h e a l t l l ”锄dm a d eam o r e d e t a i l e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c h a p t e r :”s t o n ef o r e s tp o e 仃y ”锄dm ep 哪s t m 耐e s 1 1 1 ea u m o r b e l i e v e sm a t m er e a s o n s 如rw a r p r e c i s e l yb e c a u s em ep a r t ) rb e f o r em a l 【i n gt i l e ”s t o n ef o r 镐tp o e t 巧” c 锄s t a n d m ep o s i t i o no fs p e c i f i c ,6 b j e c t i v el o o ka to p p o n e n t sp o e t i c sd e f e c t s , o b t a i l l e dr e l a t i v d yr e a s o n a b l ec o n c l u s i o n k e yw o r d s :y e 眦n g d e ,p o e t i c s ,j i 姐k 缸舀i ,p a r t ys t r i i g 出s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冉勺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住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栽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中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 ! 查盟塑 2 0 移年。多月z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子硕士学住。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甄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影可以采取影印j 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 搿待因 2 0 口年6 月7 f 日 学住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钐国安 2 0 。年乡月日 叶梦得诗学思想研究 引言 叶梦得( 1 0 7 7 1 1 4 8 ) ,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宋哲宗绍圣四年( 1 0 9 7 ) ,除 起居郎,二年,迁翰林学士,三年,出知汝州,寻落职,提举洞霄宫。政和五年 ( 1 1 1 5 ) ,起知蔡州,后提举鸿庆宫。南渡后,知杭州。高宗建炎元年( 1 1 2 7 ) 落 职,提举太平观。二年,为翰林学士。三年,罢归湖州。绍兴元年( 1 0 3 1 ) ,起为 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十二年冬,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十六年,致仕。 叶梦得著述繁多,有石林总集一百卷,但已亡佚。今存石林居士建康集 八卷、石林燕语、避暑录话、岩下放言、石林诗话等传世。 叶梦得的石林诗话在宋代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很多研究者给予很多的 关注。如潘殊闲的专著叶梦得研究、张晶的论叶梦得的诗学思想、樊运宽 的叶梦得诗学理论初探,邓国军石林诗话论略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有 很多精深的见解。但叶梦得诗学思想还有一些尚待开掘的地方。本文也做出了一 定的尝试,力图对叶梦得的诗学理念给以其他角度的分析,期望能在其他方面取 得一些收获,但在有些已关注过的问题上,本文也将提出自己的不同论点,或者 试图更深入的剖析和阐释。 叶梦得的诗歌和他的诗学思想相互印合之处甚多,本文也将从他的现存诗歌中 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鉴赏,并和他的诗学的相应观点进行比照,期望能用笔者浅 薄的学力,找出两者之间的共性。鉴于叶梦得的诗学思想不仅仅在诗学专著石 林诗话中,也散见于他的其他笔记,故本文也给予了特别关注。 叶梦得诗学思想和他的时代的主流诗学思想的对立和联系,是本文力图揭示出 来的。但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只是在相应的一些部分予以穿插描述。石林诗话 与严羽沧浪诗话的暗合之处,本文没有另立专章,也是顺带描述。所以本文 还有很多遗憾,期待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第一章诗歌本体论 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诗言志是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志 有着理性的 烙印,诗歌中的“情 要受到社会政教伦理的制约。直到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 靡 ,诗人才更加重视诗歌中的情感因素,力求不受意识形态的制约,自然而然得 抒发个人的感情。六朝入和唐朝人的诗歌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任情思想,产 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代代相传,成为永恒的经典。北宋中叶开始了儒 学复古思潮,影响到诗学,北宋诗学从六朝唐的“诗缘情 中慢慢脱离,向先秦 两汉“诗言志的传统靠拢。宋诗尚“理”的观念同渐形成,在北宋后期影响r 益广泛而深刻。这其中最为极端的是宋代影响甚大的理学家们,他们甚至认为诗 歌是道德的纯粹附庸。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叶梦得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诗歌是 诗人心灵的真实显现。 第一节诗歌是心灵的真实显现 叶梦得认为诗歌作品就是传达人与万物交感的心理感受及由此显现出来的人 格精神,这种人格精神来源于人的“情和“志 。一方面,他认为诗言志,避 暑录话一则认为陶渊明“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1 叶梦得非常重视诗 歌言发心志的作用,他一生向往隐逸生活,虽然官场沉浮,俗事牵绊不休,但他 依然不停地在创作中抒发这种志向。 送模归卞山并示僧宗义为余守西岩者三首( 其二) 端居探幽奇,自谓略已遍。 1 宋叶梦得著避暑录话卷2 四库全书本 2 昨登西山颠,雄绝昔未见 溪湖莽吞吐,云物纷百变 乃知十年间,尚或遗胜践 巢成辄弃去,我岂秋社燕 为吾课童仆,开辟尽二面 莫言羊肠险,径小烦屡转 杖藜不用扶,吾脚犹尔健1 身在朝中,思念故山。“巢成辄弃去,我岂秋社燕一,视功名利禄如草芥,唯 愿早日回归家园,不愿如秋燕般颠簸官场之中。“杖藜不用扶,吾脚犹尔健。,一 种醉心山林的好尚被如此形象地刻画出来。其他如“但遣陶庐有松径,不辞楚酒 醉椒浆 ( 再答) 2 “肯许辋川期后约,弹冠知不借王阳”3 ( 又答) “外物委 虫臂,全生思马蹄”( 怀西山) 4 “问取塔中黄面老,此生何处是真归”( 三次韵) 5 “一寸苍根手自钮,年来绕屋亦扶疏。客来但爱清阴好,不兄幽人涧下居。( 为 山亭移植冬青等近遂成阴) 6 等诗句,艺术表达了作者喜尚归隐的志向。 另一方面,叶梦得也主张“缘情体物,情真意真。比如石林燕语一则认 为贾岛“盖虽微事,苟出于情,终与模写仿效牵率而成者异也。一。7 认为只要是出 于真情实感的诗句,就比摹仿牵率要强得多。叶梦得本人作为一个诗人,在创作 中严格贯彻了他的这一理论要求。他感怀时事的诗歌抒发真情,豪壮、悲慨、悲 壮寓于闲淡之中。 府中即事( 其一) 稍喜胡尘欲见清,离宫双阙照层城。 不惊巷陌铜驼没,自愧儿童竹马迎。 1 傅璇琮主编全宋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大学 版社1 9 9 7 年第1 版第1 6 1 8 7 页 2 傅璇琮主编 伞宋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大学;i ;版社1 9 9 7 年第l 版第1 6 1 8 9 页 3 傅璇琮主编伞朱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大学 j 版社1 9 9 7 年第l 版第1 6 1 8 9 页 4 傅璇琮主编全宋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l 版第1 6 1 9 0 页 5 傅璇琮主编全朱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版第1 6 1 9 2 页 6 傅璇琮主编全宋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l 版第1 6 1 9 7 页 7 叶梦得著石林燕语卷上四库伞书本 8 傅璇琮主编全宋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l 版第1 6 1 8 6 页 3 衰谢讵勘仍簿领,病慵久已废杯行 三山不动潮头过,汹汹江流自不平 这首诗以冷静的笔触,道出了自己的衰老疲病与国家的多灾多难。这种艰难 时事和身世所生发出来的感情极为真挚沉郁,一句一层意,层层叠加,颇为动人 心魄,颇能令读者感受到其中凄凉的滋味和深深的叹息。类似这种情真意真的诗 句在叶梦得的建康集中比比皆是。他作诗从不矫揉造作,总是直到胸中有真 切的情感存在时,方才落笔。“十年遍阅三行阙,四海奔驰一老臣 ( 府中即事 其二) 1 “残年落寞风尘际,永夜从容银烛光 ( 与晁激仲夜话) 2 “壮志蹉跎 真便尔,独怀搔首望丘园 ( 阅武士回边报与山中信至) 3 “青灯相对久无眠,拥 毳无人伴夜禅 ( 独坐不得眠读旧书4 等等,都能情真意切,韵味深长,颇能感 发人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林居士集说:“梦得本晁氏之甥,犹及见张耒诸 人,耳濡目染,终有典型,故文章高雅,犹存北宋之遗风。南渡以后,与陈与义 可以肩随,尤、杨、范、陆诸人皆莫能及。 5 叶梦得用他的创作认真践履了他的诗歌理论,两者之间有着非常惊人的契合: 重视诗人情感的力量。 作者在通观中国诗学史的两大潮流诗言志和诗言情之后,有意识的对两 大潮流进行调解和调合,尤其是重新提出诗缘情的主张,是对当时宋诗过于强调 志的一种纠偏。在作者生活的宋代,宋诗更偏向于“以志节情 ,偏向于性、理方 向发展。叶梦得重新提出诗缘情的重要性,是对当时宋诗过于强调志的一种反拨。 北宋以来,儒学复兴,“诗为道之馀 的主张在广大士人中颇有市场。理学家邢苏 恕( 苏轼同时人) 说:“其发为文章,盖特先生之遗馀;至于形于咏歌,声而成诗 者,又其文章之馀。就连苏东坡这样非常注重表达情感和审美感受的文学大家也 傅璇琮主编全宋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大学j j 版社1 9 9 7 年第l 版第1 6 1 8 6 页 2 傅璇琮土编全宋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大学“;版社1 9 9 7 年第l 版第1 6 1 8 9 页 3 傅璇琮主编伞宋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l 版第1 6 1 8 9 页 4 傅璇琮主编全宋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l 版第1 6 1 9 0 页 5 清永珞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3 4 9 页 4 说:“文学,古人之余事,至于诗,又文学之余事。1 江西诗派开山祖师黄庭坚也 特别指出诗乃道德的外化这一论点。在这样一种诗歌创作风气的背景下,叶梦得 敢于进行自己的思考,并敢于提出更为合理的观点,对当时的诗歌流弊有所补益, 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通观石林诗话全篇的文字,没有出现一次二程理学意义上的“理 字, 这表明,作者对当时风行的二程理学持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从一个方面讲, 因为他本人博览群书,知识博洽,富有理论水平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他受王 安石新学的影响比较大,他也属于当时新党的成员之一,继承和捍卫王安石的学 说是其应尽之责。当时,二程理学虽然没有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和王安石的新学, 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三足鼎立,但在当时的上层士大夫中影响已经非常之大了。 影响所及,甚至波及到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而江西诗派是当时诗坛的主流, 他们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弊端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过于注重技巧,从某种意义说和他 们过于注重心性涵养,轻视真情流露有一定关系。叶梦得坚定地站在王安石的一 边,以王安石晚年的诗歌作为标榜,有向六朝唐人“诗言情 传统靠拢的倾向。 王安石晚年的诗歌有明显的唐诗风味, 石林诗话中列为诗歌典范的杜甫,终究 也是以沉郁顿挫的感情成为伟大诗人的。 石林诗话能够在后世成为宋代诗话中 备受瞩目的几部诗话之一,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吸取了唐诗学中很多有益传统,尖 锐地批判宋诗的一些艺术缺陷。叶梦得重新重视诗歌的真情显露,讲究“情真意 真,在当时确实独具眼光。 叶梦得能够提出诗言志和诗言情相调合的观点,从根本原因看,和他的哲学 思想分不开。叶梦得在他的著作岩下放言卷上一则,比较了老子和孟子的气 论,主张阴柔阳刚之气相生相济,不可偏废。人的心灵也是精气所聚,不可与物 为敌,因为天地万物为气所生,故应“直养无害于外 。正因为此,进而认为,自 然界的万物是与人的心灵同构的“生意,交流互感,与心灵相合。因此,除了认 为诗歌应该表达人的心志之外,“缘情体物情真意真”,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不 宋晁补之著鸡肋集卷三十四海陵集序明库全书本 s 应过度被社会教化伦理所束缚。 诗言志和诗言情的调合观点体现出来的辩证思维功力,得益于常年浸淫周 易之中。他嗜好周易,对这部经典作了自己的注解,可惜已经亡佚。但在他 留存下来的笔记避暑录话中,仍然记载了他少好周易,晚年退休后万事遗 去只读周易的经历,在病重时读周易来平息哮喘甚至胜于药物的疗效。 他的易学思想散见于他的各种著作笔记之中,被后人深为认可,被屡屡引用。周 易中丰富深邃的辩证法思想,无疑在他的潜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而这种 思想对于作者的诗学观点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节 石林诗话的诗歌功能论 汉儒阐释诗经为政治性谏书,虽然对其原始意义有所曲解,但其中包蕴 的深切政治关怀,成为后世诗学的重要精神之一。叶梦得继承了这一教化讽谏意 识。石林诗话论杜甫的几则中,表达了对比兴手法和讽谏功能的深深怀恋。 石林诗话卷上:“杜子美病柏、病橘、枯梭、枯楠四诗, 皆与当时事。病柏当为明皇作,与杜鹃行同意。枯樱比民之残困, 则其篇中自言矣。枯楠云“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当为房次律之徒 作。惟病橘始言“惜哉结果小,酸涩如棠梨”,末以荔枝劳民,疑若指近 幸之不得志者。自汉魏以来,诗人用意深远,不失古风,惟此公为然,不但 语言之工也1 这则诗话阐述了诗歌的一个重要功能:通政教、察风俗。可见作者在提出语言 之工之外,更重视诗歌的政治功能:强调言必中当世之过,而讽谏功能必须出自 比兴手法。 这个观点虽然看起来非常普通,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北宋后期党争造成的诗祸很多,特别是“乌台诗案 、“车盖亭诗案,导致士人们 纷纷产生全身避祸的思想。即使比兴手法“寄托遥深 ,但当统治者意识到诗歌是 1 宋叶梦得著石林诗话四库全书本后引 石林诗话处,不再标注。 6 一种政治工具和舆论手段之后,穿凿附会的恶意陷害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为了 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不惜空穴来风地恶意阐释诗歌。苏门子弟对此感慨颇深,黄 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一1 晁补之将“言必中 当世之过一改造为“文章不犯世故锋。经过了乌台诗案后的江西诗派开始对诗歌 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更主张诗歌“见道和“见性一,强调诗歌向内心倾听,向书 本中摹仿,修身养性,排斥抵拒外界的种种影响。许总在宋诗:以新变再造辉 煌中说:“江西诗派诗人对黄、陈的学习,处于一个文人集团群体意识的固定规 范的背景之上,因而从总体上看,江西诗派的个人个体消融于群体之中同时, 适应着贫寒的生活和孤高的志趣,江西诗派人眼界日益狭小,诗境日趋枯寂,主 要表现为对句法格律、用典炼字方面的研习与继承 2 当时江西诗派追求自己 人格的完善,对社会政治退避三舍,洁身自好。他们对现实表现得比较冷漠,对 隐逸生活很有兴趣,把诗歌创作本身当成生活的一种寄托,高度重视诗歌艺术本 身,有轻视内容的倾向。江西诗派这些后进诗人虽然没有受到新党的残酷迫害, 但对他们的前辈如苏轼、黄庭坚和其他苏门弟子的前车之鉴,有着清晰的记忆, 政治打击引起的巨大阴影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压抑。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用世精神的士大夫,叶梦得对宋徽宗时期诗坛的这一主流倾 向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他主张诗歌向政治层面回归,诗人应该积极的面对社会人 事,面对国家兴亡,对社会现实必须要有积极的回应。可以说,叶梦得的这一诗 学主张是时代要求的产物。北宋末年,各种社会危机和外族威胁大量存在,扭转 乾坤、尽匹夫之力应是学术和文学关注的问题。叶梦得呼吁诗人们从书本中走出 来,面对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与此同时,作者反对诗歌中怨望的情绪,欣赏爱国忠君的思想,反对露才扬己 的刺上。 石林诗话卷中一则: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拟把 一髦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此盖不满于当时,故末有“望昭陵”之句。 1 宋黄庭峰著豫章先生文集卷一九答洪驹父书四部从刊初编本 2 许总著宋诗:以新变再造辉煌广两师范大学j 版社1 9 9 9 年第3 6 6 页 7 汪辅之在场屋,能作赋,略与郑毅夫齐名,以意气自负。既登第,久不得志, 常常郁郁不乐,语多讥刺。元丰初,始为河北转运使,未几,坐谪官累年, 遇赦幸复出,谢表有云:“清时有味,白首无能。骨蔡持正为侍御史,引杜牧 诗为证,以为怨望,遂复罢。 这一则说明:作者反对怨望和露才扬己,主张温柔敦厚的诗风。 同时,作者也不反对诗歌的心理功能。他十分重视诗歌化激动为平和、化悲伤 为旷达的“自适自持 作用。在他的笔记玉涧杂书中多次表达了对陶渊明的 极力推崇。 “诗本触物寓兴,吟咏性情,但能书写胸中所言,无有不佳。“尝观陶 渊明告俨等疏云: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 交阴,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至,自谓 是羲皇上人此皆其平生真意。”( 玉涧杂书卷上) 1 叶梦得这段话赞赏陶渊明用诗歌抒写清和的心境,保持心境的虚空恬淡,甚至 称之为羲皇上人一般,可见叶梦得是怎样学习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用诗歌去艺术 化地生存的。他本人的诗作大多也无大喜大悲,总是可以看到其自持的力量。如 作者晚年所作的几首诗: 府中即事2 稍喜胡尘欲渐清,离宫双阙照层城。 不惊巷陌铜驼没,自愧儿童竹马迎。 衰谢讵堪仍簿领,病慵久已废杯行 三山不动潮头过,洵淘江流自不平。 一种深沉的悲伤有节制地流出,千回百转抒发的悲情看起来又是那么的平易自 然,其中没有痛快的发泄,却可以体会到其中强烈的自持力。 与模雨夜论中原旦起模与徐悖济游清凉观形势嘉其有志因以勉之 1 宋叶梦得撰玉涧杂书卷上四库全书本后面引用此书不再标注 2 傅璇琮主编全采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火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l 版第1 6 1 8 6 页 8 千年石头城,突兀真虎踞 苍茫劫火馀,尚复留故处 大江转洪涛,腾踏不可御 空城寂寞潮,日暮独东去 登临欲吊古,俯视极千虑。 吾儿勇过我,蓐食穿沮洳。 谓言抚中原,未暇论割据 功名亦何人,我老聊自恕。 他年报国心,或可借前箸。 无为笑颓然,已饱安用妖。 即使是勉励晚辈建功立业的送别诗,也是以恬淡无为结尾,但其中蕴含的英雄 本色却也历历在目。作者作诗的目的恐怕也就只是自持自适罢了。 综上所述,叶梦得诗学思想更强调了诗歌的比兴讽谏的政治功能和自适自持的 心理功能。 第二章诗歌创作论 第一节翻意新语工一 宋诗,别于唐诗,根本在于重“意新语工 。石林诗话主张“意新”而后 “语工。 江淹拟汤惠休诗日:“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古今以为佳句然 谢灵运“园景早已满,佳人犹未还”,谢玄晖“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即 是此意。尝怪两汉间所作骚文,未尝有新语,直是句句规模屈宋,但换字不同 耳。至晋宋以后,诗人之词,其弊亦然。若是虽工,亦何足道! 盖当时祖习共 以为然,故未有讥之者耳。( 石林诗话卷下) 傅璇琮主编拿宋诗第2 4 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版第1 6 1 8 9 页 9 这一则中,叶梦得从他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诗歌早期历史,指出了魏晋六朝一 些诗作的共同现象:诗意有时是近似或相同情形下,诗句只是做了语言的变换而 已。在石林诗话卷上评老杜“自汉魏以来,诗人用意深远,惟此公为然,不 但语言之工也。 透露了叶梦得理想的诗歌应该是意新语工都具备,“不但语言之 工也。 在看似平常的题材上做出新颖的构思,创造新鲜的意境,创意比语言之工 巧更难,也是达到更高的诗歌境界必要的途径。叶梦得评王安石晚年诗作,就不 禁感慨: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合,言随意遣, 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如“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而字字细考之,若经隐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 ( 石林诗话卷中) 。 叶梦得对王安石晚年的诗作评价甚高,多次提及,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 一则中,我们看到他不仅对王安石在声律造语方面的造诣深感钦佩,更提出了其 “用意亦深刻矣一这一点,可谓精当而切实。 叶梦得不仅在对杜甫和王安石的评论中特别拈出“意新这一点,而且在石 林诗话其他两则中,也一再透露对新奇、独创的意境的喜好。 蔡天启云:尝与张文潜论韩柳五言警句,文潜举退之“暖风抽宿麦,清 雨卷归旗”;子厚“壁空残月曙,门掩侯虫秋”,皆集中第一( 石林诗话 卷上) 蔡天启云:荆公每称老杜“钩廉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之句,以为用意 高妙,五字之楷模。他日公作诗,得“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自谓不 减杜语,以为得意,然不能举全篇。( 石林诗话卷中) 这二则中提到的四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意境新奇而富有独创性。通观石 林诗话全书,叶梦得很多次提到有关诗意的问题,主张“用意深刻”“用意高妙” 是他一贯的观点。他的深刻之处在于,比前人更加注意新奇现象和事件引发的准 确感觉,且严整地寻求合适的语言。值得注意的是“意与言会 ,透露了在叶梦得 心目中,意是第一位的,具有高度精妙的技巧才可以完全表达出来这种意,这表 明叶梦得对言能尽意持一种乐观态度,他不太承认存在言不尽意的遗憾,特别是 在诗歌史上的大家手中。 但是,当时的江西诗派主流作家从书本陈言中获取诗意的现象十分普遍。黄 庭坚是江西诗派后进诗人的主要模拟对象。洪朋、洪炎、洪羽兄弟诗歌“酷似其 舅 ,学诗只学黄庭坚,很少旁顾。李彭学习黄庭坚的痕迹也很重,有很多诗歌极 力模仿黄庭坚。潘大临和谢逸也写过一些风格逼似黄庭坚的作品。他们模拟句法、 章法和风格之外,对黄庭坚的有些佳句频繁使用,仅仅稍微改头换面而已。如黄 庭坚“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二旬,被后学们用过很多次。总之, 在江西诗派后进诗人的作品中经常能够找到黄庭坚作品的身影。叶梦得石林诗 话一再地拈出“意新”二字,无疑有针对他们的意思。 叶梦得主张诗人应该回到大自然,回到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那才是诗歌真 正的创作来源,可谓一语中的。不仅击中当时的诗坛主要弊端,更提出了行之有 效的方法论“悟入说 。 第二节“悟入说力 石林诗话曾经以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的名联为例,指出 诗家妙处。原文如下: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 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 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而思苦难言者,往往不悟。( 石林诗 话卷下) 这种情景猝合,不假绳削的“悟入一之说,在北宋后期极有意义。江西诗派的 悟入之说,是关于文字技巧方面的“悟”,叶梦得情景猝合之说,已经进入了诗歌 意象领略的范围。 先看江西诗派: 1 1 范温在潜溪诗话中说:“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 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它妙处。 1 范温曾随黄 庭坚学诗,所论重在字眼句法,这里讲的悟,也是指对句法字眼的各种法门的领 悟,由一处悟而开通其它法门,总的来说不出技巧层面。 与范温约略同时或稍后的江西诗派诗人谈“悟 的也有不少。曾季狸艇斋诗 话谈到:“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 参,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 2 后山即陈师道,东湖即徐 俯,东莱为吕本中,子苍为韩驹,都是江西诗派诗人。 陈师道在其答秦少章诗中说:“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3 讲的是工夫 深入而自然形成自己的风格。吕本中的“活法”在南宋之初几乎是江西诗派后进 的作诗纲领。他举了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而顿悟笔法的例子,来说明专心致志, 一刻不忘琢磨,遇事有得,遂造神妙。可见也只是立足于熟练的掌握技巧。 韩驹赠赵伯鱼这首诗比较著名。诗云:“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 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4 要求多方面进行广泛学习,得到启发, 最终领悟写作技巧。 以上各种说法,着眼点都始终没有超越文字技巧和语言风格。而叶梦得显然从 诗歌意象甚至是意境方面来谈“悟”的,不是用准确的文字技巧去描述世界,而 是以自己的体验去拥抱世界,不执着于句法格律,不被规则套住手脚。把“悟入 转移到诗歌意象的悟,这不能不说是当时诗学思想的推进,而成为向严羽“妙悟 说 演进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叶梦得辩证诗学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从不偏执一端,总是全面辩证得看问 题。他虽然主张从诗歌意象甚至意境方面谈“悟,不主张执着于句法格律,不被 规则套住手脚,但是,如果按照诗歌理想境界的标准,在历史上的诗坛大家手中, 完美的语言表达技巧乃是题中应有之义。叶梦得充满了言能尽意的达观,他主张 郭绍虞著宋涛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3 2 8 页 2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8 月第1 版第2 9 6 页 3 宋阮阅撰增修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四部丛刊本 4 宋韩驹陵阳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1 2 努力增强语言的表象功能,讲究体物工巧,主张语工。 “诗人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捕。 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 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石林诗 话卷中) 叶梦得认为语言文字的高妙能够达成诗歌意韵的空灵化,最伟大的诗人总是用 自己生花妙笔力图使读者进入微妙空灵的情意空间,进行思理的回昧。工为一层, 妙,方为至到。 相应的,在前辈大家把好诗作尽的情况下,如何把创作推向前进,是那个时代 诗人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苦苦思索的难题。整个宋诗都是在唐诗辉煌成就的阴 影下奋力创新求变的成果。虽然经过许多宋诗大家的努力,宋诗终于形成自己独 特的面目,但进入北宋末期江西诗派后进诗人的手中时,已经举步维艰了。 “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 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 石林诗话卷中) 显然,叶梦得极力反对作诗从书本陈言中求诗意,仅求语言变化的作诗法。他 推重“意与境会,推重生活阅历和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在石林诗话卷上叶梦 得引用云门三句喻杜甫创作三阶段的三联,含蓄的表示了生活阅历和体验对诗艺 进阶的直接作用。( 在本章第四节中有详论) 另外,作者也极重视“江山之助”, 倾向于从自然中“直寻,这是对江西诗派末流作诗从书本中来,偏重来历出处的 一种反拨。总言之,就是把诗意紧紧地和现实生活这个诗外工夫联系起来。 石林诗话诗学思想充满了辩证法,在论及诗歌创作源头时,虽然一再指出 社会生活和自然风景是诗歌创作永恒的活源头,但也不反对博览群书。反之,他 认为博览群书能够锻炼自己的审美水准和语言功力,这体现了叶梦得严谨高超的 辩证思维。 “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如天下苍 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又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平 治险秽非无力,润泽焦枯是有材之类,皆直道其胸中事。后为郡牧判官,从 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乃知文字虽工拙 有定限,然亦必视初壮,虽此公,方其未至时,亦不能力强而遽至也”( 石 林诗话卷中) 综上所述,叶梦得论诗歌创作,阅历与学养并重,既重视“江山之助一又不忽 视博览群书。 第三节形神兼备论 “神 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概念和范畴。中国古代诗论 家关于“神 有许多阐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 ,可以算是关于“神”很 精到的定义。刘勰“鉴周同月,妙极极神”的“神”指的是客体的神。神思篇 云:“文之思也,其神远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 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1 精妙地描绘出 神思的美学状态。王昌龄的诗格也有关“神”的论述,直承文心雕龙。“诗 有三格 条:“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周心而得 ,“诗有三境条说法 和“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 似 2 是一致的。心物交融,把客观具体景物和作者主观神思融合,才能获得真正 的神似。不过王龙标主张“睡大养神”,皎然诗式则体现了主动调动主体之神 的努力。一代诗圣杜甫虽然没有留下自己的诗学专著,但其诗作中却屡次提到 “神 ,最著名的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从丰厚的创作实践 经验出发,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精辟论点。司空图诗品更是形神理论的 渊薮,其中有七篇突出了神,专论精神一篇则是全面精辟的表述,可谓有唐 一代形神论发展的最高峰。 进入北宋,对形神问题的讨论以欧苏最为代表,也最具有影响力。在诗歌创 作方面,他们主张神似而有所忽视形似,认为形神相互分离,可以在形神分裂的 1 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第1 版第4 9 3 页 2 王人鹏等编中国历代诗话选长沙:岳麓书社1 9 8 5 年8 月第1 版第3 8 页 1 4 基础上着重加强对“神”的高度重视,主张对“形一进行超越,形可失去而神不 可丢。这就是宋代流行的形神分裂论。虽然这种形神分裂论颇有精要之处,对于 提升诗人的精神境界和创造传神的艺术珍品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无法否认,当形 似荡然无存后神似将焉存? 事实上,在讲到宋代的形神论时,大多数研究者均从 欧苏直接跳到了严羽“诗而入神 的提出,而忽视了叶梦得的石林诗话。石 林诗话也有全面深刻又辩证周全的形神理论,触及到了诗歌创作的某些艺术规 律的本质。 石林诗话卷下一则云:“韩退之赠张籍云君诗多态度,蔼蔼春 云空司空图记戴叔伦语云:诗人之词,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亦是形 似之微妙者,但学者不能味其言耳。” 这里虽然字面上说的是“形似之微妙者”,但实际上还是重在阐发诗歌的神。 从欣赏诗歌的角度而言,如果诗人形容描绘的好,刻画出来的物事则有精神、有 蕴涵、有回味、自然能感发人心;不得精神,则死气沉沉,无法达到任何艺术效 果。“君诗多态度,蔼蔼春云空”“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已经不仅是指物事的神, 而是用这种客体之神精妙地赞扬了极品诗歌的神 ,也理所当然的指出,艺术水 准高的诗应该达到入神,诗歌入神是诗歌最高审美境界。作者这一论点在这一则 中如果还没有明白透彻的说出来,还显得比较含蓄,那么,在石林诗话另一 则中就旗帜鲜明的表达了出来。 诗下双字极难,须使七言五言之间除去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 方为工妙唐人记“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为李嘉佑诗,王摩诘窃取之, 非也。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佑点化,以自见其妙, 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不然,“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 时时龙一吟”等,乃为超绝 这一则说得很清楚了,而且用了具体的例子和相当精切的比喻。其中关键词 “精神兴致 已经点明了这一则诗话的中心议题是诗句的神采。“一号令之,精彩 数倍道出了一代诗坛巨擘的功力所在。“乃为超绝 ,用超绝这个几乎是最高级 的形容词无疑透露了诗人对诗歌“精神 的推崇和期待。宋代诗歌革新后,宋诗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一点就是主理。追求理致,以议论为主,这无疑是在唐 诗辉煌后竭力开辟出的一条新路,也确实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但代价很大,有 一点弊病相当突出:很多宋诗缺失了一些唐代诗歌大都具备的神韵。很多诗论家 和现代的研究者通常认为是严羽义无反顾的高举“诗而入神 的大旗,强调“气 象浑厚。其实在石林诗话中已经提及并做了认真的思考,且提出了相应的纠 偏策略。只可惜石林诗话不好大言,不似严羽那般言辞犀利、震动视听而已。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给叶石林一定的关注和正确公允的评价。 叶梦得的形神理论不仅仅讨论了具体诗歌所呈现的精神实质,认为拘于形迹 而无神的诗作是最不可取的,不是艺术极品;同时认为“形神兼备”地塑造诗歌 艺术形象是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艺术形象最好要做到外形和内在精神的高度统 一,这体现了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一再显露的艺术辩证法。诗中的情志表达 有赖于意象的获得,神似虽然高于形似,但必须要形神兼备。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 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为 洹,鱼常上浮而漶,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 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至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 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 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 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 石林诗话卷下) 赞赏杜甫,贬抑晚唐诸子,这一则说明了作诗不仅要求形象逼似,而且要形 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宗白华先生可谓叶梦得千载而下的知音,他说过“先由 形似之极致而超入神奇之妙境也。 1 ( 艺境) ,一语道出其中真谛。 叶梦得之所以能够体悟出比较圆融的形神理论,和他通贯儒释道,兼通百家 的博洽学问分不开。中国最早应用“神”这一概念的是周易,叶梦得一生酷爱 宗白华著艺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8 月第l 版第3 4 页 1 6 周易,并有相关著作传世。道家哲学和儒家学说都承认有主客体两种“神”的 存在。庄子、淮南子对叶梦得的思想影响很大,他对其中的有关形神的哲学 探讨颇多会心之处。叶梦得晚年对佛学尤为倾心,佛学中大量存在关于“形神 的探讨,必将对天质聪颖的叶梦得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总之,这些不同的思想 渊源,不同的哲学基础从方方面面影响了叶梦得的审美观念,在他一生孜孜不倦 的审美追求中,在他的有关形神的种种思考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形而上哲学 思考的影子。在叶梦得晚年诗作慈感蚌珠中,他发出了“此话须逢老摩诘, 圆通无碍本无门一1 的感慨。这一句诗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在宋代风行的形神分裂 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8902:2025 EN Essential oil of lavandin Grosso (Lavandula x intermedia Emeric ex Loisel.“grosso”) (ex 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 × Lavandula latifolia Medik.“grosso”)
- 绿色环保低碳建材产业园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离婚后财产分割与子女成长关怀综合合同》
- 农村地区租车合同终止及道路救援服务范本
- 5G移动数据服务保密及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 离婚协议书样板:房产、股权等资产评估及分配方法
- 江苏省二手车买卖与二手车交易风险管理协议
- 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 2025年劳动游园考试试题及答案
- 低品位铁精粉提纯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T-CUWA 20059-2022 城镇供水管网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
- GB/T 32066-2024煤基费托合成液体石蜡
- 雅典帕特农神庙古希腊建筑典范与历史见证
- GA/T 2019-2023公安视频监控视频存储技术要求
- 2024零碳建筑评价标准
- 机械设计基础(第六版)课件
- 口腔癌术后患者的护理查房课件
- 贸易融资典型案例介绍
- 机动车检测站仪器设备日常维护和保养作业指导书
- YY/T 0698.5-202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5部分:透气材料与塑料膜组成的可密封组合袋和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学第一课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