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论文)赤岸地区阜宁组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pdf_第1页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论文)赤岸地区阜宁组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pdf_第2页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论文)赤岸地区阜宁组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pdf_第3页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论文)赤岸地区阜宁组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pdf_第4页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论文)赤岸地区阜宁组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论文)赤岸地区阜宁组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赤岸地区阜宁组油藏构造上位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该区以阜宁组为目标 的勘探始于7 0 年代中期,但由于该区属水网地带,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勘探 进程缓匣。一直到9 0 年代中期,本区才实施三维地震勘探。 基于勘探形势所限,本区以阜宁组地质特征为研究对象的工作程度较低, 本课题针对该区阜宁组油藏的实际情况,系统的丌展了研究工作,先从该区的 区域地质特征入手,分析了地层发育、构造演化、储层分布及油气分布特征。 继而对油藏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含油断块圈闭、储层、油层裂缝、 流体胜质及油藏的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乎价和分析,根据认识的结果,对下步 滚动目标的潜力提出了预测。 本文确定了圈闭发育史和控制圈闭演化的主要因素,应用侧向封堵分析软 件定量化地研究了现今圈闭的规模,克服了多条断层组合,圈闭溢出点分析较 复杂这一难题。 通过圈闭研究,发现牙口落实了批可供继续滚动的钻探目标,为下步勘探 开发准备了接替战场。 通过胶结矿物的扫描电镜分析,发现本区储层中局部发育有较多的片钠铝 石矿物,本矿物在国内各油田中出现较少,该矿物对油气运移研究有一定的指 向意义。 通过岩心观察和裂缝测井资料综合研究,对油藏内裂缝进行了半定量化研 究,较系统地评价了韦2 断块裂缝分布特征,指出裂缝平面分布的方向性和相 对强弱,为该类油藏开发提供了较合理的地质模型。 关键词:储层,裂缝,沉积微相,圈闭 a b s t r a c t f u r r i n gg r o u pr e s e r v o i rl i e si nc h i a nd i c t r i c t , g a o y o ud e p r e s s i o no f s u b e ib a s i n , i t se x p l o r a t i o nb e g a ni nm i d d l ep e r f o di nt h e7 0 s o w i n gt ot h en e t w o r ko fr i v e r s , s e i s m i cd a t u mi sw r o n g ,a n d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i ss l o w t h e3 ds e i s m i c e x p l o r a t i o n sw e r ep u ti n t oe f f e c ti nt h em i d d l ep e r i o du n t i lt h e9 0 s o w i n g t ot h el i m i t a t i o no f 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t h e n , t h ew o r kl e v e l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w i t hf u n i n gg r o u pi sl o w t h i ss u b j e c ti sd i r e c t i v e l y a g a i n s tf u n i n g g r o u po i lr e s e r v o i r s y s t e mo p e n - m i n d e dr e s e a r c h ,s t a r t i n gw i t ht h eg e o l o g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h a sa n a l y s e dt h es t r a t u mg r o w s ,s t r u c t u r a ld e v e l o p s , r e s e r v o i r , a n d o i l - g a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 h a v i n gc a r r i e do n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g e o l o g yc h a r a c t 舐s t i co ft h e r e s e r v o i r ,c o n t a i n i n g - o i lt r a p s 、f r a c t u r e ,a n df l u i dq u a l i t y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s u l t so f k n o w l e d g e ,t h ep o t e n f i a ld l l i n go b j e c t i v et ot h en e x ts t e po fe x p l o r a t i o nh a sb e e n f o r e c a s t e d 嘶st e x th a sd e f i n e dt h eh i s t o r yo f t h et r a p sa n di t sm a j o rf a c t o rt h a td e v e l o p s a n d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s i d e - d i r e c t i o n - b l o c k - a n a l y z i n gs o t l w a r e f i x e dq u a n t i t y i z a f i o n t oh a v es t u d i e dt h es c a l eo f t h et r a p sn o w a d a y s ,a n dh a so v e r c o m em a n yp r o b l e m s s u c ha sf a u l t sc o m b i n a t i o n s ,a n da n a l y s i so f t h es p i l l i n gp o 洫o f t r a p s b yw a yo ft r a p i n gs t u d y ,w eh a v ef o u n ds o m ed r i l l i n go b j e c t i v e s ,a n dh a s p r e p a r e dt h es u c c e e d i n gb a t t l e f i e l d sf o rn e m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s c a n n i n g - e l e c t r i c i t y - g l a s ss h o w st h e r em o r ep i e c e - s o d i u m - a l u m i n i u m s t o n em i n e r a l s ,a n dt h e r ei s l i t t l ei no t h e ro i lf i e l d so fo u rc o n n l 2 y t h em i n e r a lt o o i l g a sm i g r a t i o nh a st h e 丘) ( c dd i r e c t i n gm e a n i n g b yw a yo fc o r eo b s e r v a t i o n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o ff i a c t u r e - l o g g i n g d a t u m ,h a l f - f i x e d - q u a n t i t yr e s e a r c hh a sb e e nc a r r i e d0 1 3 t h ef i a c t u r eo f t h er e s e r v o i r i th a sm o r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p p r a i s e df r a c t u r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w e i 一2 ,a n dh a sp o i n t e d o u tt h ef i a c t u r ed l s w i b u t i o r l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i sk i n do fr e s e r v o i r , i th a s p r o v i d e dt h em o r er e a s o n a b l eg e o l o g ym o d e l k e yw o r d s :r e s e r v o i t , f r a c t u r e ,s e d i m e n t a r yi r f i c r o f a c i e s ,t r a p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石油大学或 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谓摅。 11 签,每霄驴 啦年【阴心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石油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及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 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劫 学生签 导师签 oz 年 7 笠 月 。i 日 月日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前言 第一章前言 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 系,在油区,构造活动通过对沉积环境的控制能够导致烃源岩的形 成,构造沉降作用造成烃源岩在埋藏条件下产生石油和天然气,岩 层和断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和路径,构造应力是油气运移的 重要动力,构造圈闭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在石油和天 然气的勘探开发中,一个地区的地质特征是首先要认真研究的,而 地质特征是与地质构造的作用密不可分的,在构造作用下产生的地 质特征分析主要应包含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沉积相分析 沉积相分析主要是利用地面露头、钻井( 岩心、岩屑) 等第一 性资料进行相分析。在覆盖区内,岩心是最好的资料来源,但由于 取心费用很高或受其它条件限制,取心井往往较少。近年来人们更 加注重测井信息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一套用多种测井方法进行地层 评价和沉积相研究的方法一一测井相分析,测井曲线可以提供一口 井所穿透地层的连续记录,且具有较高的垂向分辨率。测井响应中 包含着大量有关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及对储层性能、流体性质 及含量做出定量评价,还可以通过地质和地震资料,结合预测储层 的位置、几何形态和延伸方向,解释储层的成因和沉积环境。 二、 构造体系演化史分析 任何一种构造都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 派生低级序的构造体,这些同时或不同时的构造体系之间,存在各 种各样的复杂关系,研究构造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将能正确揭露地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 前言 下地质规律。无论构造体系的规模大小悬殊,形态各异,形成和发 展的历史各不相同,它们都经历了发生、发展、成熟至僵化的整个 过程,也就是说,从地块或岩块遭受某一动力作用开始,然后逐渐 加强并达到高潮,而后又逐渐衰减以至完全停止作用的全过程,这 就是构造体系的发展史。 构造演化史分析,除研究构造应力场的产生发展、构造应力 场联合和复合对构造型式的控制之外,还应综合应用地质、地震和 测井信息,应用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储层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盆地的主干断裂和盆内的二、三级活动对储集体几何形态、空 间分布、发育演化的控制,研究构造运动对储层成岩类型、成岩阶 段、成岩演化和孔隙结构的控制,研究构造运动对储层宏观和微观 非均质的控制,因为这些内容都直接影响对储层和油层的评价,直 接影响油田开发方案的确定和增产措施的选择。 三、储层裂缝研究 裂缝是指由变形作用或物理成岩作用形成的在岩石中天然存 在的宏观面状不连续,除构造裂缝外,由于重力不平衡、埋藏、抬 升和顶部剥蚀、热膨胀和热收缩等作用均能产生裂缝,因此裂缝在 地壳上广为存在。战后中东某些油田的开发使得人们认识到裂缝的 重要性是裂缝可以作为油气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裂缝的存在还 可以使低渗透层产储油成为可能,世界各地在砂岩、泥岩、火成岩 特别是碳酸盐岩中发现了有工业价值的裂缝性油气藏,像美国的阿 巴拉契亚盆地、尤英塔盆地、文图拉盒地、墨西哥湾盆地,加拿大 的魁伟北克盆地,前苏联的西西伯利亚盆地等。2 0 世纪7 0 年代以 来,我国也在四川盆地、渤海湾盆地、柴达木盆地及松辽盆地等发 现了裂缝性油气藏,如19 7 2 年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完 钻的沾l l 并,在奥陶系石灰岩中获得日产近千吨的高产油流。据 2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 统计,目前裂缝油性油气藏的产量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裂缝的研究在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得到了较大发展,7 0 年代 中期,前苏联在非均质裂缝性储层研究中,探讨了裂缝往岩石储 集性能和物理性能的方法和储量计算的方法。8 0 年代初期,法国 在裂缝的评价、裂缝油藏的采油机理和数值模拟方面进行了研究, 我国成都地质学院通过对裂缝性油气储集层的研究,讨论了裂缝 的分布及研究方法、测井识别、试井分析及储量计算,对裂缝进 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进入9 0 年代,裂缝的研究逐步由定性 向定量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利用数值模拟、分形分维等方法对 裂缝进行确定量预测。 四、 断层的封闭性 断层面可以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也可以是油气圈闭的遮挡 面,这主要取决于断层的封闭性,断裂封闭性系指断裂封闭流体 性能的大小。完善发展关于断裂封闭性研究的技术方法对正确评 价含油构造有效圈闭、划分油气田边界、进行储量计算、制订开 发方案以及注采井网的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 断层封闭性的研究主要是基于h u b b e r t1 9 5 3 年的圈闭理论发 展起来的。最早系统论述断层封闭性的是d a s m i t h ,1 9 6 6 年他根 据排替压力等物性参数以及断层两侧岩性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 研究了断层对烃类封闭的机理。1 9 8 2 年他又根据断层两盘并置相 接的岩层物性参数关系及其中油气产状关系,建立了不同情况下 断层对烃类的封闭模式,从理论上探讨了断层的圈闭能力,提出 了封闭性断层与非封闭断层的判别模式。在s m i t h 研究的基础上, w a t t s 于1 9 8 7 年进一步研究了单相烃柱与两相烃柱的断层封闭问 题,并提出了“压力深度图”的分析方法。此外,e n g e l d e r 还 于1 9 7 4 年研究了碎裂作用与断层泥生成之间的关系,w e b e r 于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前言 1 9 7 8 年研究了生长断层中的泥岩棕抹现象。进入9 0 年代,k n i p e 于1 9 9 2 年详细论述了断层封闭物中微组构的演化和发展过程,分 析了影响封闭物的形成时间、封闭能力、连通性和封闭强度及稳 定性的因素。a n t o n e l l i n i 和a y d i n 研究了断层作用对断层带物性的 影响及其形成的空间几何形态和变形结构,g i b s o n 认为断层封闭 主要取决于断层带内的封闭物,r i c h a r dc g i b s o n 于1 9 9 4 年首次 提出了“泥岩沾污因子”的概念,b e r g1 9 9 5 年研究了泥岩剪切带 的起源、性质及结构和成分,并讨论了其封闭能力,提出泥岩剪 切带可以封堵本盘的油气。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教授是中国研究断裂封闭性的先驱,在他 的多篇著作中论述了断裂封闭性对油、气、水等流体的重要控制 作用,可以通过断裂力学性质研究来判断断裂封闭性。7 0 年代以 来,我国熊永旭等对阳高寺气田断裂的性质与油气渗滤关系进行 了研究,李德荣研究了不同力学性质的断裂带分带现象及各带的 富流、导流性,汤锡元( 1 9 8 2 ) 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 进行了讨论,曹瑞成等( 1 9 9 2 ) 从统计角度总结了评价断层封闭性的 参数或标志,应用逻辑信息法建立了早期勘探区断层封闭程度的 统计预测模型,用于判断断层对油气的遮挡作用,吕延防等( 1 9 9 5 、 1 9 9 6 ) 币0 用“非线性影射分析”方法判断断层的封闭性,并对断层 侧向和垂向两方面进行组合判断来判别断层的综合封闭能力,鲁 兵等( 19 9 6 ) 探讨了异常超压与断层封闭性之间的关系,刘泽容等 ( 1 9 9 8 ) 提出剪切带对断层两盘的油气都能封堵,建立了“剪切带” 的三种模式,首次提出了有效封闭断距、有效封闭泥岩厚度和有 效封闭泥岩沾污因子三个新概念。 尽管研究断层封闭性的方法很多,目前,断层封闭性研究仍 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封闭机理、封闭能力评价、封闭与圈闭形成、 封闭与运移等几个方面。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 高邮凹陷赤岸地区阜宁组油藏发现于1 9 9 8 年,根据预探井 韦2 井的地质录井、取心、试油试采等资料综合分析,初步确定该 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富集条件,其中韦2 断块有较大的含油规模, 但储层属于低渗特低渗砂岩。为了更好地认识该地区阜宁组含油气 特征,切实提高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圈闭含油气前景,申报了 此课题作为2 0 0 1 2 0 0 2 年科研项目,历时1 2 个月,在石油大学戴 俊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地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l 、全面认识解剖赤岸油田韦2 断块含油气特征,包括精细圈 闭评价、滚动开发地质研究等工作。共完成了以下研究内 容: 对韦2 断块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标定及解释工作,落实韦 2 断层的断点位置和平面分布,确定韦2 断块地层产状和 高点位置,为油藏滚动评价开发提供圈闭研究方面的依据。 对整个断块4 4 口井进行精细地层对比划分工作,确定含油 砂层组及油砂体的划分原则,划分出6 个含油砂层组1 5 个含油砂体,建立以油砂体为研究对象的整套地质基础数 据库。 完成7 口取心井的岩心系统观察描述及取样分析工作。共实 施了2 4 个项目的样品分析( 含储层流体分析) ,建立了该 断块较全面的分析化验数据库。并通过岩心及测井相分析, 确定该区储层类型及沉积微相展布,并选用大量样品进行 分析化验,为储层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 对韦2 断块目的层段储层迸行综合评价研究工作,从储层岩 石学、孔隙结构特征、裂缝分布特征出发,研究储层静态 分布模型,并应用全套测井成果和较先进的r d 油藏描述 软件建立储层三维地质模型。 应用岩心分析成果、观察成果和特殊测井资料进行油层微裂 缝分布特征初步评价,为油藏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前言 2 、 开展赤岸地区阜宁组圈闭的综合评价预测工作,从韦2 断块成藏规律出发,分析研究赤岸地区阜宁组其它圈闭 的圈闭特征,预测其含油气前景,为进一步实施滚动勘 探提供钻探目标,共完成了: 赤岸地区地震t 3 3 反射层( 灰顶) 的圈闭解释工作,并 对圈闭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圈闭侧向封挡断层性质, 研究圈闭落实程度。 根据韦2 断块成藏模式及部分探井钻探信息,预测该 区各圈闭的含油气前景。 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有:以石油地质学、测井 地质学,地震勘探原理为指导,应用较先进的软件包对研 究工区阜宁组目的层进行圈闭、储层评价提出评价研究新 思路,以指导该区油气藏滚动开发生产实践。 本课题共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应用i s e 地震解释软件、断层侧向封堵条件分析 软件和平衡剖面分析软件完成了对赤岸构造圈闭 综合评价工作编制了研究区的圈闭分布图,并对 含油断块和滚动目标进行综合评价。 应用裂缝分布预测软件探索性地开展了韦2 断块 低渗、特低渗砂岩油藏裂缝特征以及对油藏开发 的影响因素分析,提高这类油藏的开发效果。 提出下步滚动目标4 个及滚动开发井井位1 口的 设计意见。 6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概况 第二章概况 2 1 工区地理及构造位置 高邮凹陷赤岸地区位于江苏省邗江县境内,该区地处苏北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湖泊众多,气候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是苏北的鱼米 之乡,交通以公路为主,省、市、县、乡级公路网纵横交错,交通发 达,距古老的历史名城扬州相距仅3 6 k m 。 构造上属于高郎凹陷北斜坡构造带西南部,受汉留断层活动的控 制,形成上升盘一侧的三级断块构造。该构造分别与码头庄、大仪集、 马家嘴等构造相邻【图2 1 ) ,形成多个断块群。整个赤岸研究工区总 面积约1 2 0 k m 2 。 l:” 围2 一l 高邮凹陷赤岸构造区域构造位置示意图 22 勘探开发历程 赤岸地区以阜宁组为目标的勘探始于7 0 年代中期,最早实施的预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 概况 探井苏6 9 井于1 9 7 5 年9 月钻穿k 2 t 地层,在e l f i 段底部见到7 2 r n 2 层的油迹一油斑灰质粉砂岩,迈出了该区阜宁组油气勘探的第一步。 但由于该区属水网地带,加上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勘探进程缓慢,一 直到1 9 9 4 1 9 9 5 年度本区才实旌三维地震勘探,三维满覆盖面积 5 8 5 7 k m 2 ,覆盖次数3 0 次,面元2 0 2 0 m 。在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 再次进行油气预探,于1 9 9 6 年4 月完成预探井韦1 井钻探工作,钻达 地层为阜一段中部,该井因无良好油气显示而裸眼完井。 经地震资料的多次重复处理、解释,t 9 9 8 年8 月实施韦2 井,钻 探韦2 断块阜宁组目的层的含油气情况,该井于阜二段、阜一段砂岩 储层中见到蘸好油气显示,录井及取心过程中累计见油气显示达3 7 层 8 2 5 m ,其中取心段发现油浸砂岩9 6 6 m ,油斑、油迹砂岩5 1 9 m ,电 测解释油层1 4 层5 3 2 m ,对底部1 4 号油层试油获日产油2 3 ,2 吨的较 高工业油流,从而拉开了滚动勘探开发的序幕。 2 0 0 0 年针对韦2 含油断块开展了全面滚动评价及开发工作,完 钻滚动开发井4 2 口,探明含油面积2 6 k m 2 ,钻探成功率达9 7 2 ,当 年建成年产油能力1 1 1 0 4 吨,成为江苏油田又一个重要产油区。油 气预探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先后完成了韦3 、韦4 、韦6 、韦7 等 4 口预探井的钻探工作,发现韦6 断块e i f 2 段油藏,含油面积约o 5 k m 2 , 预测地质储量4 6 万吨。通过上述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丰富的基础资 料( 表2 1 ) 。 表2 - 1 赤岸构造地质及开发基础资料项目览表 钻测井 井 总数 取心情况岩样流体油藏钡蛄式 分 总总 常特井进心油收分析总样析总样项总 项目 井进 尺长砂m获项目品数数品数目井 数 尺m规殊数mm长窜耋虹个)块次个块次数次 韦24 47 2 2 4 674 4 1 471 8 9 剐1 8 9 2 71 0 6 衄9 9 7 l :7 2 9 1 171 0 91 4 1 韦4l1 7 3 01il8 3 58 3 5 01 0 042 4 | 韦6l1 5 0 0i 1 9 1 59 1 5 2 6 71 0 043 824ll 韦7 i 韦l 23 9 3 42 1 2 982 9 7 6 0 0 49 98 735 2 8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概况 2 3 研究现状 由于赤岸地区阜宁组油气勘探工作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该区的研 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区带评价和寻找有利圈闭,对石油地质条件和含油 气前景进行多次认识和论证,为后来的勘探突破打下良好的基础,但 基于勘探形势所限,以油藏为研究对象的评价研究工作程度较低,而 通过韦2 断块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发现该区油藏与邻区类似油藏 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如何加深对该区油藏的研究 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开发的经济效益高低以及进一步滚动勘探的效果, 因此,迫切需要针对该区阜宁组油藏的实际情况,开展系统的研究工 作,加强对油藏特征和地质特征的认识,切实做到高速高效滚动勘探 开发,提高油气藏滚动勘探开发整体经济效益。 目前该区局部地区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目的层段多次波干扰较严 重,影响对圈闭和断层解释的精度,对进一步认识和滚动新断块圈闭 带来不利影响。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区域地质特征 第三章区域地质特征 3 1 地层发育特征 本区第四系及第三系地层发育齐全,与邻区地层可比性较好( 图 3 - 1 1 4 ) ( 表3 1 ) : 第四系东台组( q d ) 岩性为未固结的粉细砂及粘土,厚度7 0 1 0 0 m ,平面上分布稳定。 上第三系盐城组( n y ) 岩性为厚层一块状砂砾岩夹薄层棕红色泥岩。按地层沉积旋回可 划分出盐二段( n y 2 ) 和l 盐一段( n y l ) 一- - 套地层,总厚度4 0 0 4 5 0 m ,平 面上厚度变化较小。 下第三系三垛组( e 2 s ) 岩性为块状、厚层状砂岩与棕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 岩不等厚互层,纵向上又可对比划分出垛二段( e 2 s 2 ) 和垛一段( e 2 s 1 ) 二 套地层,其中垛二段地层中下部被剥蚀,总厚度3 0 0 3 5 0 m ,平面上 垛二段地层残留厚度差异较大,在断层上升盘高部位残留厚度薄,一 般为几十米,下降盘残留厚度较厚,可达1 0 0 1 5 0 m ,垛一段总体厚 度变化较小,但断层上下盘之间仍有一定差异。 下第三系戴南组( e 2 d ) 岩性为棕色、暗紫色、灰黑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上下依次划分 为戴二段( e 2 d 2 ) 和戴一段( e 2 d 1 ) ,其中戴二段厚度较大,一般在15 0 2 0 0 m 左右,戴一段则较薄,厚度3 0 8 0 m ,总厚度2 0 0 2 5 0 m ,戴一 段地层在断层上下盘厚度差异较大,上升盘一侧最薄为3 0 m , 下降盘一侧则可达7 0 8 0 m ,平面上整个戴南组分布广泛,全区均 有覆盖。 下第三系阜宁组( e i f ) 岩性组合特征为:上部( e i f 4 e l f 3 ) 为灰黑色、黑色泥岩夹薄层泥 灰岩、粉砂质泥岩,泥岩质较纯,薄层泥灰岩性脆,厚度3 0 0 3 5 0 m 。 1 0 互迪奎兰! 兰奎! 堡主笙塞 垦望丝星堑笙 函吐泖喽舞g宝十。凶舞蜷即捌i世憔_【-圆 匝毗淞趟舞宝+o凶嗣蜷聍料i世憔-7匝 匾畦淞噬舞ghz+o凶舞鼙肿删l士憔_【上-团 匝酷神圣舞鼎hz+o区舞蜷时制。世憔_il匝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区域地质特征 表3 - i赤岸地区地层简表 地层 地层 视厚并 代 度深 主要岩性 表 界系统组 段代号 mm 井 第全东 灰黄邑灰绿色粉砂质粘土,棕黄色古砾砂层 更 q d 1 0 01 0 0砂砾层成岩性差 四台 新 系 统组韦 上 一 浅棕色粉砂质粘土,灰黄色含砾中、细砂层黄灰_ n y 2 1 6 02 6 0 盐段色砂砾层,成岩性差。2 新 击 城浅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浅抹色细 下新组 n y l 3 5 06 1 0粉砂岩,底部为灰浅镓邑含砾眇岩砂砾岩。 统段 一 二 浅棕色、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与灰色、浅灰井 始垛段 e 盘 1 0 07 1 0色、掠红色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 生 组 e 幽 2 2 0 9 3 0 上部暗棕色、棕红色泥岩夹浅棕巨耪砂岩下 第 新 段部浅棕色细砂岩夹黑色泥岩。 戴 一 暗橡红、棕胬邑泥岩、粉砂厕e 告与浅鲫目细 韦 e 司2 1 9 01 1 2 0 统南段砂岩、细砂岩互层 组 e 2 d i 2 51 1 5 5 灰棕色、灰黑色泥岩、泥页岩夹洼灰色粉细砂岩 段 界 四 灰缘、深灰、灰黑色泥页岩、灰色灰质软泥岩、 3 一 e l 2 0 01 3 3 5 二古 皇 段泥岩 = 灰黑深灰色泥岩、灰质泥岩 踊1 5 01 4 5 5 段 新宁 一 黑色页岩,灰质泥岩、泥灰岩、底部发育深灰色 e f 丘 1 8 01 6 6 5 段鲕粒灰岩、虫管灰岩和砂岩井 系统组 _ e l 6 0 02 2 6 5 灰色、灰黑色泥岩、泥质粉眇岩,粉细砂岩与抹 段灰色含灰粉砂岩、细砂岩互层 下部( e l f 2 e if i ) 为灰黑色泥岩夹薄层泥灰岩、灰质泥岩和灰色、暗棕 色泥岩与层状粉砂、细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局部发育生物碎屑灰岩, 其中泥岩段厚1 7 0 2 0 0 m ,砂泥岩互层段厚度大于3 0 0 m 。 该组顶部( e l f 4 ) 地层部分遭受剥蚀,但整个构造上地层分布较稳 定。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 区域地质特征 阜二段下部及阜一段上部的砂泥岩互层段是该区主要含油层系, 按沉积旋回性及邻区地层对比,含油层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6 个油层 组15 个油砂体( 表3 2 ) 。 本区第四系及第三系地层发育齐全,与邻区地层可比性较好。 3 2 构造演化特征 3 2 1 断层分布及演化特征 本区断层均为张性正断层,t 3 3 反射层构造图上反映出有大小断层 1 4 条( 图3 - 2 ) ,断层走问主要为近东西向,倾向为南倾,与汉留断层 走问及倾向一致。其中控制本区三级构造的主要断层有4 条:韦、 韦、韦、韦,此4 条断层侧向封挡形成4 个主要断块,故这4 条断层分布及演化基本反映了研究区断层演化特征。 韦断层为近东西向南掉正断层,向西延伸至韦2 2 1 井以西附 近结束。断层在工区内延伸长度为8 2 k m ,断面侧角约为4 5 。,断层 在工区最东端变陡,断距在平面上呈东大西小,最大断距约为1 9 0 m , 断开层位:t 2 2 一t 3 3 ,该断层主要活动期为三垛运动期,吴堡运动早期 断层已开始活动,使断层上下盘e 2 d l 段沉积厚度存在一定差异,三垛沉 积末斯断层强烈活动,导致e 2 s 2 段地层差异剥蚀,下降盘与上升盘e 2 s 2 厚度差达8 0 1 0 0 m ,使上升盘阜宁组地层差异抬升更加明显( 图3 3 ) 。 韦断层为近东西向南掉正断层,东西两头分别延伸至与汉留断 层相交,延伸长度约为8 4 k m ,断面倾角约为4 6 。,断距在平面上呈 东大西小,断距约为1 5 0 4 0 0 m ,断开层位:l l t 3 3 ,该断层是工区 内断距最大的三级断层,活动期最早,结束期最晚,主要活动期为三 垛运动期。 韦断层为近东西向南掉正断层,在韦6 井以西1 0 0 0 m 附近结束, 工区内延伸长度约为8 4 k m ,断面倾向东陡西缓,西部倾角约为4 0 。, 东部倾角约为5 0 。,断距在高点处约为15 0 m ,向东逐渐增大,最大 基 划 骚震- r 鼍 柚 蟹堕 捏蝗蠼 垃垃 + h - r 悻 璧 器器据昏螽 求求求爨是罂 擘 凶 凶凶 长采 震制制制+ h+ h 器。例删 摧耧 披 删删删倒删删艘波 爨嚣氍搀爨器 嚣嚣嚣 求删 裂 删删 嚣群悻卜群悻群k搿j k 删 爨爨 咕器 旺3 ? 甘n n0 2 ,n n甘n价 ? m 222222 置 2 n 玉唑 n tn 一 n 2 寸n n一 。oo 萼簦 n 襄 !呼 o 一d 上上 一e , i母p 丑 2 山 螳一 备 占 垃例 函 蜮 埂一 鞠占 蛤= m o 疃世ii 哭 亩哟 =篁 8斜n 型和狮湘 辈 湘狮粕湘湘狮湘 柏 抛 辈 湘 博博 函套金每 督 苗 螽螽苗螽 一一一 垃 口” 。口 二 q1 0 c口c口c 霹 卣酉 对 【口【d山r 3 j山虹】【工】【蚰叫 l 工】 自 囊 妊 81 3 8 0261 5 01 5 3 41 5 3 22 6 终断鼻e w 4 5 韦2 4 1 井 西部倾角约4 0 。,东部可达5 0 。以上,断距在平面上呈东大西小 型,到韦6 井以西2 k m 左右断层逐步消失,圈闭高部位处断距变 化为o 2 2 0 m ,其中韦6 井钻遇该断层,实钻断距1 4 9 m 。 根据平衡剖面分析,该断层活动期为吴堡运动期至三琛运动 期,结束于三垛运动末期,断层强烈活动期为三垛运动期,从断层 力学性质看,该断层与韦4 断层性质相当,均为受拉张应力控制的 开启性正断层,拉张指数0 8 1 0 左右,拉张强度和韦2 断层相 似,但断层活动规模远不及韦4 断层。 根据断层侧向封挡条件分析( 图4 - 3 ) ,该断层的最高溢出点 位于断层西部消失点附近,断层最高溢出点深度为1 4 0 0 米,往东 则溢出点埋深增加。 地层倾没特征 韦6 断块地层呈平缓北倾,倾没幅度较小,地层北倾的成因 主要是韦6 断层活动而形成地层的局部南抬,地层倾没端最高溢出 点为1 4 0 0 m 左右。 圈闭评价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该圈闭地震资料品质较好,断点及地层反射波组比较清晰,故 目标盘砂岩封捎盘砂岩泥岩 网4 3 韦6 断块断层侧向封挡条件分析陶 圈闭落实程度较高。 由于圈闭的形成演化主要受韦6 断层活动所控制,而韦6 断层 活动结束于三垛运动末期,圈闭形成并定型时期与油气主要运移期 一致,对油气运移并在圈闭高部位富集较为有利。综上所述,韦6 断块为落实程度较高的有利圈闭。 圈闭要素 根据韦6 断块圈闭综合分析,认为该圈闭高点埋深约13 5 0 m , 按溢出点测算幅度为5 0 m ,圈闭面积o 5 k i n 2 ( 图4 4 ) ,为类似韦2 断鼻型的浅埋深断鼻圈闭。 4 2 储层综合评价 4 2 1 储层岩性特征及成岩作用分析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 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本区储层按岩类可分为砂岩和灰岩两类,其中砂岩储层是主 要目的层,灰岩储层为次要目的层,故研究重点针对砂岩储层。 k :。j 5 - 宇4 图4 4赛岸构避韦6 断块b 油顶构遗踟 ( 1 ) 、储层岩矿组合特征 经薄片鉴定,本区砂岩储层的岩矿组构以石英为主,长石次 之,岩屑占有一定比例( 表4 - 3 ) ,综合定名为岩屑长石质石英砂岩, 其成份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 砂岩胶结组份以云灰质为主,泥质次之,其中云质含量较高, 一般达到6 5 8 5 ,灰质含量3 8 ,泥质含量2 4 ,胶结类 型为致密型,风化程度浅,颗粒接触方式为接触式孔隙式,分选 较好,磨圆度中等。 砂岩中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一高岭石型( 表4 4 ) ,伊利石 含量最高可达5 0 ,含少量绿泥石,另外伊蒙混层矿物含量达2 6 3 5 ,全岩分析中粘土矿物总量为4 5 7 5 。 砂岩粒径偏细,平均粒径为o 0 5 5 0 1 2 7 r a m ,属于粉砂一细 砂岩级,分选系数o 9 6 o 6 9 ,平均1 3 5 ,结构成熟度中等。 本区灰岩储层主要为湖泊生物碎屑及鲕粒灰岩,储层中方解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呻 寸 懈 山 寸 林 , 山 韶 n n n i 由 - : 铲 铲铲僻 菇囊 高 吧 一 p 嚣型裂 一 品 刳高 譬 d 求 一 削 裂 巅8 霉 蚝二 一 帮 , 餐嚣重 睛 山 甘 p 型 88 o 彳 d占 裴g 8 期 嚆 翟 錾 垂 霍 :幅 垂 垡 溅 罱 辎 罱 辎一i 蜇辎 异= ! 回l 圆掣圜 鬓 圆 掣 圄 錾 氍 赵懿墨鬈艇鬈 草! 甚; 燃螺签耀 蛩 廿一婊。燃一廿憋一廿 郫争; 嚣 ,、篁 山 下 毯 嚷 l ; l 求 彝 1 h 甘 d n 莲蟛 下 b 博 詈慧 i f , 扣 n 。 唾 ; 一 品 t 斜 湘 呷 羁岛 dw h 卜 喳 出 d t 门 话 酥矗 捷 承 w o 8皇 圃 翱 回 蕈 圈 目 回 莘 l 孽 i 鲁-撅 牛 桀捉 畦 ,世g 。掣+ ,一 唑 牙牙牙 3 2 僻#崭霉姆师审k船巡耀非命$培n忙臣甚珏精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石含量7 l 9 4 ,白云石含量5 15 ,颗粒中既有介屑、鲕粒, 也有藻类及虫管,灰岩胶结组份以灰质为主,平均含量高达3 0 , 基质组份为云质及云灰质( 表4 - 5 ) 。 ( 2 ) 、储层沉积微相展布 经前人综合研究,高邮凹陷阜宁期沉积环境为陆相湖盆。本区 阜二、段地层沉积处于浅湖一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区,故储层的 微相类型主要反映出陆相湖盆浅湖一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 1 ) 浅湖生物滩微相 该类微相主要发育于e l f 2 2 砂层组,由于当时韦2 断块处于湖 盆缓坡带,水体较浅,使湖泊生物层得以有较好的繁育和堆积,从 而形成滩状生物碎屑沉积,同时由于古水动力的差异,在水体较深 时虫管等造架碎屑可原地堆积或向斜坡内侧短距离迁移后沉积,形 成中薄层生物碎屑储层,而在水动力较强的极浅水区,鲕粒等颗粒 碳酸盐岩较为发育,形成沙滩状颗粒石灰岩体,并沿湖成波浪法线 方向进入滨浅湖区,如e - f 22 1 。油砂体西部主要为鲕粒灰岩滩,中 部主要为生物碎屑滩,东部过渡为泥灰岩,而e l h2 。2 砂体所处古水 深比e l f 2 2 “要深,因此西区发育生物碎屑滩为主,中区及东区以泥 灰岩为主,储层厚度明显表现为西厚东薄,韦6 断块上灰岩储层不 发育。 2 ) 浅湖砂坪坝微相 该类沉积微相主要分布于e 【f 2 3 砂层组。由于陆源碎屑供应的 减弱,沉积古水动力主要表现为浅湖亚相的双向水流( 湖浪) 和沿岸 流,因此形成平行于湖岸线的砂坝砂体,同时由于双向水流作用受 浪基面控制,在湖水较浅的斜坡区靠岸一侧砂坝容易受到改造,同 时因出露水面而形成早期碳酸盐胶结,形成复合砂坪,而斜坡靠湖 心一侧,可形成多个平行分布的砂坝,且砂坝规模因浪基面限制而 变小,如e l f 23 1 砂体。在圈闭西区( 韦2 - 2 韦2 2 5 井间) 主要表现 为厚层状复合砂坪型,中区和东区发育砂坝砂体,但砂层厚度逐渐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 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刊 棘 n 懈 呈 o一 鬈11 i i p铲 i p 湘 絮 即螽 湘 哩: 嘣 叠 捶 :悼 撬戆 驰 趔略 吨喀 昭 弈窭窭 m : 采 姆 剖 悃f 删 蟛蟛蚂 求l hm博 鞠博博1 1 4 裂n 品 s 葛 蟛 v 蹩蟛博 蟛 求 1 h羟:1 时 瑚 馐 嘲 鼠高 q s锄 v 彝 播蟛 蟓永蟛 怀描 垡氆 按: 土 d 口 哑 畲 唾 警 导 捌d 捌 臻 导 铹 唾 坦 掌 蜓 腭 k 彘 俺 1 h 霹 皿 b悼 鹱 椒 凝 口罢 攀 掣 dd ! i i l 】田 辑 主 永 驰 萄 刊 蜜 嚣 b 求 岛 封 例 一 捌 兰 | i ! 异 器 蝉 品斜 咂 式 坤 - 赠 中| 骤 寸 鬻 罂 雾 刊 仲 搀 熏史 曲 螬 1 8 科 芝 h 捌 v 口g# 趔 o 一 | i i 卤 僻娘蟠零每h#啮船韶奄窭搭n忙臣痹世憬 t ,寸惮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 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减薄。韦6 断块e 。f 。3 主要微相为复合砂坪。 3 )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 该类砂体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河1 2 1 部分的浅湖地区, 其沉积特征为呈反韵律反粒序的厚层及块状砂体,电性特征为漏斗 型,砂体形态呈长轴状,主体部位厚度大,尾部泥质含量增加,如 e l f l l 砂层组中的e l f i 卜砂体与河口坝微相相邻,为薄层席状砂。 4 )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微相 其成因及沉积特征已有专著叙述。本区该类微相砂体分布最 广,纵向上e 】f l 段四个砂层组内都有分布,是韦2 断块含油砂体主 要的沉积微相类型。 5 )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间滩微相 该类微相展布与分支河道砂微相砂体呈间互出现。其沉积物 较细,泥质含量高,生物活动痕迹发育,砂层厚度一般小于2 米, 储层物性较差。本区油层中该类砂体也占较大比重,取心发现该类 砂体仍有一定的含油性,但级差较大,在同一块岩心上既有油浸级, 也有荧光级,其含油性与粒级呈正比。 纵向上,e l f 2 2 、e i f 2 3 砂层组以浅湖滩坝为主,而e l f l l 砂层组 以河口坝及水下分支河道居多,e i f l 2 一e i f i4 砂层组以水下分支河 道和河道间席状砂为主。 ( 3 )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1 ) 成岩作用特征 据薄片、铸体薄片、电镜等资料综合分析( 图4 5 1 4 ) ,本 区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主要有: a 、胶结作用 由于胶结物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因而胶结作用特点表现为早 期方解石( 2 z 石) 胶结,使原生孔隙喉道半径变小,总孔隙下降,晚 期白云石、铁白云石、片钠铝石胶结使孔喉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但 对总孔隙影响较小。其中片钠铝石矿物在本区砂岩储层中含量较 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论文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高,局部达到6 8 ,产状为纤维、束状,与泥质杂基共生,使孔 隙、喉道变细,从而影响其渗流能力。 泥质杂基及石英的次生加大现象也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生孔 隙的形态,降低其总孔隙度。由于本区上述胶结作用均较强,因此 岩石致密程度较高,薄片鉴定均为致密。 b 、压实作用 本区砂岩储层今埋深程度较浅,为1 3 6 0 15 3 0 米,理论上属 于浅埋藏砂岩,但压实作用较为明显,砂岩颗粒接触方式基本上为 接触一孔隙式,石英颗粒普遍存在次生加大现象,说明在三垛运动 抬升前的古埋深可能较大,后期因三垛运动的抬升剥蚀才使地层埋 藏变浅,由于压实作用,使砂岩储层的原生孔隙减小,总孔隙度随 之下降。 c 、溶解作用 本区砂岩储层中长石颗粒普遍存在溶蚀现象,形成港湾状溶 孔,灰岩储层中虫管内壁早期碳酸盐基质( 文石) 被淋滤溶蚀,形成 粒内溶孔。由于溶蚀作用的存在,便本区砂岩储层次生孔隙较为发 育( 图4 5 4 ) ,鲕粒灰岩也有溶蚀作用存在( 图4 5 1 ) 。 2 1 储层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根据本区砂岩中粘土矿物组合类型及结构,按多敏性粘土矿 物的变化所划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