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研究 中文摘要 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重要性日渐显现,国民政府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对陕西的开 发与建设,客观上为陕西农村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契机。陕西地方政府则抓住历史机遇, 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了农村社会变迁的步伐。此外,陕西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社 会变迁提供了重要保障,入陕移民促进了陕西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正是在多种 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陕西农村社会发生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多方位的具有较大进步意 义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政权日益强化,政治整合功能日渐显现;近代水 利事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得到加强,传统农业向近 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陕西农民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陕西 农村社会的变迁,由于受变迁动力来源不同和所受作用力程度差异等因素影响,呈现出 全面性与复杂性并存、“突发一外生性 的双重性、变迁类型多样化、区域变迁不平衡 性突出等四个主要特征。 然而,战时陕西农村社会变迁也存在着许多局限与不足,特别是“兴也战争、衰也 战争 的致命缺陷,制约了变迁作用的更大发挥,这次变迁只是在封建的内涵上雕铸现 代的外壳,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陕西农村落后的状况,战时陕西只是处在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总结战时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的经验教训,对于指导当前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陕西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 r e s e a r c ho nt h er u r a ls o c i e t yc h a n g e so fs h a a n x ip r o v i n c e i nt h ea n t i - j a p a n e s ew a r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t h ea n t i - j a p a n e s ew 缸,s h a a n x is t r a t e g i cp o s i t i o ng r o w i n g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t h e n a t i o n a lg o v e r n m e n t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 l yp a i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s t r e n g t h e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f o rs h a a n x ir u r a ls o c i e t y ,w h i c hp r o v i d e da ni m p o r t a n to p p o r t u n i t yf o rt h e c h a n g e s 1 1 1 e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a l s ot o o km e a s u r e st op r o m o t et h er u r a ls o c i a lc h a n g e s a tt h e s a n l et i m e ,t h er e l a t i v e l yp e a c e f u la n ds t a b l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ns h a a n x ip r o v i d e da n i m p o r t a n ts a f e g u a r df o rt h er u r a ls o c i e t yc h a n g e s l o t so fe m i g r a t i o nw h os u r g e di n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b r o u g h tal o to fn e wa t m o s p h e r ei nt h ew a r t i m e ,w h i c hi n f l u e n c e dt h er u r a l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t h ep e a s a n t s l i f e s t y l e b e c a u s eo ft h ei n t e r n a la n dt h ee x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 ,t h e r u r a ls o c i e t yo fs h a a n x ip r o v i n c eo c c u r r e dt h ef i r s tt r u l ym u l t i f a c e t e dp r o g r e s s i v es o c i a l c h a n g e si nt h em o d e m t i m e s u c ha st h es 1 撇t l 玳o ft h er u r a lp o l i t i c sg r a d 戚l ys t r e n g t h e n e d , p o l i t i c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o b v i o u s l yi n c r e a s e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 a n do t h e r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i n f b s t n l c t u r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b t a i n e dar e m a r k a b l ea c h i e v e m e n t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p r o m o t i o no f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a db e e n s t r e n g t h e n e d 1 1 1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w h i c ht u r n e d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t om o d e ma g r i c u l t u r eh a db e e n s p e e d i n gu p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s h a a n x ip e a s a n t s s p i r i t u a ll i f ea n dp h y s i c a ll i f ea l s oh a du n d e r g o n e g r e a tc h a n g e s d u e t o t h ed i f f e r e n t p o w e r s a n df o r c e s ,t h e r ew e r e p r e s e n tm a n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u c ha st h ec o e x i s t e n c eo f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n e s sa n dc o m p l e x i t y ,t h ed u a l i t y o ft h eu n e x p e c t e d - e x o g e n o u s ,u n b a l a n c e d ,d i v e r s i t y n l er u r a ls o c i e t yc h a n g e so f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i nt h ew a r t i m em a d em a j o r a n df a r - r e a c h i n gi n f l u e n c e s a d m i t t e d l y ,s h a a n x i r u r a ls o c i a lc h a n g e sa l s oe x i s t e dm a n yl i m i t a t i o n sa n d i n s u f f i c i e n c i e si nt h ew a r t i m e e s p e c i a l l y ”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w a r , f a i l u r ef o rw a r ”t h o s e f a c t o r sr e s t r i c t e dt h eg r e a t e rc h a n g e st op l a y t h o s ec h a n g e sj u s tc a r v e dam o d e ms k i no nt h e s h e l lo ft h ef e u d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w h i c hd i d n tc h a n g et h eb a c k w a r d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t h er u r a l s o c i e t yf u n d a m e n t a l l y i tw a so n l yat r a n s i t i o n a ls t a g e n o ww es u m m a r i z e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t h el e s s o n si nt h o s ey e a r s i ti sa n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r e f e r e n c ew h i c hg u i d e su sf o rt h e t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n e ws o c i a l i s tc o u n t r y s i d ea n dh a r m o n i o u ss h a a n x ip r o v i n c e k e yw o r d s :t h ep e r i o do ft h ea n t i j a p a n e s ew a r ,s h a a n x ip r o v i n c e , t h er u r a ls o c i a lc h a n g e s i i i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耄歹耋螺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研究 第一章绪论 近代以来,陕西由于地处内陆,交通闭塞,思想保守,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在“欧 风美雨 的浸染之下,陕西社会逐渐发生细微的变化,步履维艰地朝着现代化迈进。抗 日战争的爆发成为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转折点,客观上加快了陕西社会转型的步 伐。原因在于:华北、东南等大片国土沦陷,一向被漠视的陕西战略地位骤然凸显,成 为夺取抗战胜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基地。国民政府日益重视陕西经济社会的全 面建设,加大对陕西的投资力度,扶持陕西工农业的发展,为陕西农村社会变迁提供了 重要的物质基础。战时许多中等以上学校迁陕,弥补了陕西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对于 提升陕西普通民众的素质发挥出重要作用。此外数百万移难民的涌入,在很大程度上冲 击了陕西思想保守、落后的局面,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是基于抗 战的特殊机缘,陕西社会发生了近代以来的最大变迁,尤其是陕西农村社会所发生的变 化尤为引人瞩目,其中农村政治形态嬗变中的现代化因素逐渐增多,农业经济结构由传 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步伐加快,文化传统的裂变程度超过以往。这次变迁对陕西现代 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陕西近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 实借鉴价值。 1 1 选题原因及意义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地域社会史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并日益独立成为一门专门 的历史学科,业已成为当今之“显学 ,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 地域社会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量有关社会史和地方史的档案史料得到整理与出 版、综合性和专题性专著纷纷问世。在史学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陕西近代社会史和地 方史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标志性成果就是陕西省志的陆续出版和陕西通 史的编纂完成。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少许的不足。就抗战时期陕西农村 社会变迁而言,尽管有许多著作和论文都涉及到农村社会变迁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 面,但其大多为专题性论著,更多的偏重于政权变革与建设、土地关系的演变、种植结 构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天灾人祸对陕西农村 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研究。到目前为止,并无专门论述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的著作, 第一章绪论 其系统性研究有待加强、整合性程度有待深入。本文力争在社会学理论的视野下对抗战 时期陕西农村的社会变迁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考察,深化对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 迁的表现、特征及动因的认识。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深刻影响了陕西社会转型的进程,在陕西民国史上 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这一时期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特征与趋势,有助于总结出农 村社会变迁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深化对农村社会变迁规律性的探索,对于推动当前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陕西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1 2 研究现状介绍 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中国史学工作者开始引进西方社会学有关理论,并结合中 国史学传统,从探讨社会史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方法起步,进而深入到对社会构成、社会 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使得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研究视野也相 应扩大,地域社会史由此兴起。同样,陕西社会史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著作类:以通史形式对陕西民国史作整体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李振民主编陕西通 史( 第八卷) 、宋仲福等主编西北通史( 第五卷) 、孙志亮主编陕西近代史稿。 重点考察陕西开发史和科技史的著作主要有何炼成主编历史与希望一西北经济开发的 过去、现在与未来、魏永理主编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吴万善主编西北近代史、 李万忍著近代陕西科学技术史:1 8 4 0 1 9 4 9 ) ) 、张波主编西北农牧史。对中国社会 史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主要有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乔志强主编中 国近代社会史、张静如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 上下册) 、埃里弗特m 罗吉斯主编 乡村社会变迁等著作。上述著作的出版,对于陕西社会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 统计性资料整理出版:主要有许道夫编著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著陕西农村调查( 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三 年八月出版) 、熊伯蘅等编著陕西农业经济调查研究( 国立西北农学院,民国三十一 年五月十五日出版发行) 、蒋杰编著关中农村人口问题( 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民国二 十七年出版发行) 、陈真编著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这些统计资料搜集了民国时期陕 西农业生产、土地占有关系、工业产值等方面的调查数据,为陕西经济史、社会史研究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来源。 涉及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的论文很多,大都是属于专题性研究,侧重于 农村变迁史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其中有代表性论文主要有:王建军,刘建平试 论陕西近代水利工程及其影响、李云峰抗日时期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变迁、杨洪 论国民党政府开发西北的政策与陕西近代农业的发展、李云峰抗日时期西北地区 政治生活的变迁、王建军,陈钊民国时期陕西棉麦良种改进的成就与经验、刘俊 风( 2 0 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北地区宗教生活、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 经济结构变迁( 1 9 2 8 - 1 9 4 9 ) 、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杨红涛 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研究等等,成果较为丰硕。 上述著作和论文大都涉及到了抗战时期陕西农村变迁史方面的部分内容,对推动陕 西社会史研究发挥出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局限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内容的不平衡性突出。就目前有关民国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史研究现状而 言,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农村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对民国时期陕西农村社会的 其它方面关注较少。如农村政治、教育、风俗及民众思想观念转变的研究相对薄弱,而 这些方面内容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深 刻了解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第二,缺乏对历史变迁的系统性、过程性研究。以往研究大多偏重对历史进程中点 与面的定性的研究,对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过程,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对抗战时期陕 西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趋势进行系统性研究,也未对民国时期陕西农村缓慢 而艰难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因而这种研究方法不利于研究历史全貌。 第三,学科间的交叉兼容性不够、学科整合程度欠缺。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 史作为一个交叉性很强的研究领域,不仅具有历史学研究的内容,而且还涉及到经济学、 社会学、农业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应该整合有关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研究。而以往的研 究过于注重单一学科研究,运用交叉学科研究并不多见。 1 3 相关概念界定及创新点 陕西:1 9 3 7 年9 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新民主主义新型 政权,其政权性质与国民党政权有着根本区别,边区政府所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政策也与国统区相比有着很大差距。目前学术界对陕甘宁边区的研究己经成为一个较为 1 第一章绪论 独立的研究领域。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中“陕西”是指国民政府统辖下的陕西各区县, 暂不包括中共领导之下的陕甘宁边区境内的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延川、延 长、延安、甘泉、富县、旬邑、醇化、靖边、定边、安定、安塞等县。 社会变迁:在社会学有关理论中,社会变迁即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郑杭生先 生认为社会变迁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而以其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进步的社会变 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进化的社会变迁与革命的社会变迁;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 社会变迁。基于此,本文原则上依据社会学对社会变迁定义、类型等大致规定,在搜集 大量档案史料基础上加以甄别筛选,力争对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的内容、特征等 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在厘清相关概念之后,本文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对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进行 专题研究: 1 社会学理论与历史学相结合,加强学科间交互兼容性。 2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主要适用于档案史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论证。 3 比较史学方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本文创新点在于: 1 研究视角选取的创新性。 以往对民国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史研究主要侧重于农村经济方面,而本论文研究是从 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理论视角出发,视角选取区别于以往的研究。 2 目前有关抗战时期农民生活状况研究已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很多论者分别从政 治生活、物质生活、宗教生活、习俗变迁等方面进行专门论述,但对抗战时期农民生活 状况进行专题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对陕西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研究更显薄弱,本文重点 考察战时陕西农民精神生活变化以及物质生活实态,具有一定的新意。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抗战时期陕西农村基层政权的强化 1 9 2 7 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得到加强,原先四分五 裂、各自为政的国内形势得到改观,国家逐步走向统一。抗战前后,国民政府为了严密 基层统治,维护社会稳定,达到“剿共、防共 的目的,对地方政治制度实施了重大变 革,重点是通过重新编制保甲制度和推广新县制,强化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控制。在这种 背景下,陕西农村基层政权得到了较大充实,农村政治结构日趋完备,政治功能日渐显 现。 2 1 保甲制度的实施 1 9 2 9 年初,陕西推行新农村制度,开始在基层设立村公所。村公所设正副村长各 一人,村以下1 0 户为1 牌,牌长由1 0 户公推。是年1 1 月,陕西省颁布保甲条例大 纲,规定县下设区,区下设村、排、甲。1 9 3 0 年,陕西省政府根据有关法令,调整行 政设置,在县下设区,区下设乡、镇,乡镇之下设闾、邻,以5 户为邻,5 邻为闾,2 0 闾为坊,1 0 坊为区。1 9 3 3 年1 2 月,陕西省政府根据法令制定陕西省各县编查户口暂 行办法,正式在全省推行保甲制度。保甲制采取十进位制,即以户为单位,设户长; 1 0 户为甲,设甲长;1 0 甲为保,设保长,同一乡镇各保联合为联保,设联保主任,联 保主任之上设区。非遇特殊情况,每甲不得少于6 户,多于1 5 户;每保不得少于6 甲, 多于1 5 甲;每一联保不得少于4 保,多于1 5 保,并实行联保连坐法,对人民群众进行 严密统治。保甲组织名为群众自治,实为政府直接控制利用,其任务有四项,即管( 清 查户口、编制门牌、制定保甲规约、稽查出入境民众、监视其言行) 、教( 进行国民党 党化教育) 、养( 摊派保甲经费和各县捐税) 、卫( 抽选壮丁、编练民团、修筑工事、协 助军警搜捕匪患) 。到1 9 3 8 年,陕西省先后建立区4 8 2 个、联保1 4 7 9 个、保1 2 4 7 3 个、 甲1 3 8 1 6 2 个【l j ,各区县保甲分布情况见下表: 1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陕西省志民政志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1 2 0 5 第二章抗战时期陕西农村基层政权的强化 表11 9 3 8 年陕西省保甲组织统计表【1 】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 行政行政行政行政行政行政行政行政行政行政 分类总数 督察督察督察督察 督察 督察督察督察督察督察 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 区数 4 73 32 53 35 06 84 35 95 47 04 8 2 联保 1 2 08 25 21 2 61 8 72 0 61 0 81 9 31 6 82 3 71 4 7 9 数 保数 9 5 66 5 82 7 61 0 3 31 4 5 21 8 4 76 8 01 8 2 71 4 3 82 3 0 61 2 4 7 3 甲数 1 0 8 5 66 3 7 2 2 9 7 3 1 1 5 9 81 3 6 8 3 2 1 9 4 5 7 7 2 4 1 9 2 7 2 1 6 6 7 82 7 0 6 l1 3 8 1 6 2 附注l :第一行政督察区辖榆林、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米脂、葭县8 县。第二行政督 察区辖绥德、肤施、延川、延长、安塞、安定、保安、清涧、吴堡9 县。第三行政督察区辖洛川、 郎县、中部、宜君、宜川、甘泉6 县。第四行政督察区辖商县、洛南、商南、镇安、山阳、柞水6 县。第五行政督察区辖安康、百河、平利、汉阴、洵阳、岚皋、紫阳、石泉、镇坪、宁陕1 0 县。第 六行政督察区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镇巴、褒城、宁羌、佛坪、留坝、略阳、风县1 2 县。第七行政督察区辖邻县、长武、乾县、耀县、醴泉、同官、永寿、旬邑、醇化9 县。第八行政 督察区辖大荔、朝邑、渭南、华县、华阴、潼关、蒲城、合阳、韩城、白水、澄城、平民等1 2 县。 第九行政督察区辖风翔、宝鸡、周至、扶风、陇县、岐山、眉县、武功、千阳、麟游l o 县。第十行 政督察区辖有咸阳、长安、临潼、泾阳、富平、蓝田、兴平、高陵等1 0 县。 从表中可以看出,保甲制度在陕西获得了全面推广。保甲组织遍布全省,其中以第 十、第六、第八行政督察区的保甲数最多,关中地区的保甲数为全省之冠,陕南次之, 陕北最少。可见国民党政权对陕西农村控制力的空前加强。 1 9 3 9 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又相继制定了有关保甲的条例,如防制异党活 动办法、警察保甲及国民兵联系办法和各县保甲整编办法等等。从1 9 3 9 年6 月到1 9 4 0 年初,陕西省依照上述条例和办法,制订了整理保甲实施计划大纲,重新 对保甲组织进行整理编组。整编后的保甲组织,改变了十进位编组原则,扩大了保甲组 1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陕西省志民政志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1 2 1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织的范围( 联保由原来的1 5 保扩大为2 0 保;保由原来的1 0 甲扩大为1 5 至2 0 甲;甲 则由原来的1 0 户扩大为2 0 至2 5 户) ,全省共设联保1 0 0 9 个,较前减少3 2 ;设保7 2 5 1 个,较前减少4 2 。与此同时,除县政府增设保甲科员和保甲巡回督导员外,还扩大了 联保连坐范围,制定了各县保甲逐级联保与连环监察暂行办法。保甲制其实质是国民政 府借助传统的组织形式把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延伸的尝试【2 】,使其成为国民党在农村基 层实行专制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2 2 新县制的颁行 1 9 4 0 年1 1 月,陕西根据国民政府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的有关规定,分期在全 省范围推广新县制。到1 9 4 1 年5 月,除陕北1 8 县因处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统辖之下,未 能推广新县制,其余7 4 县已全部施行了新县制。新县制的主要内容是划分县第、实行 县自治以及推行保甲行政制度。因而,陕西重新划定县级等第,计一等县6 个、二等县 1 7 个、三等县1 8 个、四等县1 3 个、五等县1 9 个、六等县1 9 个【3 1 。为适应新县制建设 需要,陕西大力兴办学校、推进合作事业、轮训保甲壮丁。到1 9 4 2 年5 月,陕西共成 立中心学校5 0 2 所,国民学校4 0 0 0 所,县联社数6 个,保合作社数2 3 0 个,训练国民 兵及干部7 1 8 3 2 1 人【4 j 。但新县制的中心内容是调整基层组织、整编保甲。为此,陕西 撤销了区和联保设置,将县以下精简为乡( 镇) 、保、甲三级组织。在乡( 镇) 设督导 区,由县政府政务指导室派政务指导员代表县政府巡回督导,监理和推进各乡( 镇) 的 行政事务。并将保甲组织编1 0 户为1 甲,2 0 甲为1 保,4 保至1 5 保为l 乡( 镇) 。如 有特殊情形,可6 户至1 5 户为l 甲,1 5 甲至2 0 甲为1 保,原有乡( 镇) 不及4 保的 与邻近乡( 镇) 合并。同时充实基层结构,扩大行政编制,在乡( 镇) 公所新设乡( 镇) 队附、书记、会计、户籍员、事务员、乡( 镇) 丁等,保则新设保队附、户籍员、保丁 等。据1 9 4 1 年不完全统计,改制后全省共设有9 7 4 个乡( 镇) 、7 1 8 2 个保、1 4 4 6 7 1 个 甲【1 1 。 2 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 第一辑)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6 :3 3 9 3 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 政治卷上) g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7 :4 4 0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忻知选辑) g 各省实施新县制推行地方自治成绩总检讨 j 民国档 案,2 0 0 5 ,( 3 ) 1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陕西省志民政志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1 2 3 7 第二章抗战时期陕西农村基层政权的强化 图11 9 3 4 - 1 9 3 9 年陕西省保甲组织系统简图 图21 9 4 0 - 1 9 4 9 年陕西省保甲组织系统示意图 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比上述两图,不难发现,自1 9 4 0 年陕西推广新县制后,乡( 镇) 基层政权机构 获得充实,形成了更为严密地基层政权结构体系,并且还建立了合作社、卫生所、中心 学校等横向组织作为辅助力量以补充行政权力的不足,一定意义上表明陕西农村政治结 构趋于合理,政治功能逐步完善与细化,功能更为完备。举凡地方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社会等各项工作都设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基层政权管理社会经济、文化 教育等功能显现,这对战时陕西农村教育事业的进步、农村社会变迁具有一定的促进作 用。战时保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为实施新县制,陕西要求每保建立一所保学。1 9 3 9 年,陕西全省共有1 2 7 8 4 保,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保未成立保学,保学学校不到8 6 0 0 所【5 1 。而到1 9 4 4 年,各县共设立保国民学校1 1 5 8 3 所,平均每保约有国民学校1 6 1 所 【6 】。五年间,保学发展迅猛,这与基层政权的强化密不可分。此外,陕西农村的医疗卫 生事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 9 4 2 年,陕西建成县级卫生院5 4 所。【4 】另外,陕西农 村政治结构的优化整合,在有效动员陕西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抗战方面, 发挥出一定的历史作用。 保甲制和新县制在陕西的大规模推广,初步形成了县政府一乡( 镇) 公所保一甲一 户的直线权力控制系统,行政组织能够“自上而下,逐级健全,层层衔接,脉络贯通 , 有力强化了国民党对陕西农村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权力首次成功直接延伸至县以下的基 层乡村,使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政策、法令能贯彻到陕西城乡的基层单位,影响达 到了陕西的穷乡僻壤【7 1 。另外,作为名义上的“自治单位,也多少为农民进行某些体 制内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合法渠道,例如保甲长、镇长的选举,为普通农民参政提供了可 能,有利于打破传统宗族势力对乡村的控制,初步改造了乡村基层政权,理顺和协调陕 西农村各阶层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对于维持地方秩序多少有些用处【8 】,有利于整合 陕西农村地区的各种资源,促进陕西农村的开发与建设。 虽然保甲制和新县制在推行过程中,弊端丛生,如许多保甲就蜕化变质为假公济私、 徇私舞弊、巧取豪夺之徒。在关中地区就曾流传这样的民谚“生下娃是老蒋的,挣得钱 5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教育志编纂办公室编陕西省教育志资料选编( 下卷) i g 西安: 陕 西人民出版社,1 9 8 8 :1 9 2 6 李云峰抗日时期西北地区政治生活的变迁 j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 0 0 6 ,( 1 ) :1 3 3 1 3 6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忻知选辑) g 各省实施新县制推行地方自治成绩总检讨 j 民国档 案,2 0 0 5 ,( 3 ) 7 宋仲福,曹学恩,朱爱农主编西北通史( 第五卷) 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 0 0 5 :4 3 0 8 【美】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 m 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 0 0 2 :5 6 3 9 第二章抗战时期陕西农村基层政权的强化 是保长的 【9 】。民谚虽有夸张成分,但也形象反映出部分保甲祸害百姓的严重问题。但 是全盘否定保甲制和新县制,也失之偏颇,不是历史研究应有之态度。客观评析保甲制 和新县制在陕西推广的实际效果,可以总结出它们对陕西农村社会变迁产生了一定的积 极作用。 9 西安文史资料( 第四辑) g 西安:内部发行,1 9 8 3 :7 2 l o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抗战时期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陕西作为后稷故乡,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陕 西农业水平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农业的最高水平。历史上许多重大农业技术改革,大都 “植之秦中,渐及东土r i o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但随着全国的政 治经济中心逐渐南移,陕西传统农业生产逐渐衰落。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 在中国疯狂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 虽然陕西所受冲击远不如东南沿海之大,但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也开始逐渐解体,并发生 微弱变化: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贸易种类增多,农产品商 品化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步入了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漫长转变进程。抗日战争 爆发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主要表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 3 1 近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对于旱灾频发的陕西,意义可谓不言而喻。自近代以来,陕 西地区周期性的旱灾不断发生。从1 8 7 7 年到1 9 2 8 年的五十一年间,就有五次旱灾发生, 相隔最近者为九年,最远者为十五年,平均每十年发生一次旱灾。此外,农田水利的年 久失修,使得百姓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虽然民国前期,政府对农田水利事业有所兴作, 但规模并不大。据陕西省水利概况的调查统计,1 9 1 2 年至1 9 3 0 年共1 8 年间,关 中修建的灌溉工程一般多是几百亩的小型灌区,全部7 个灌区的灌溉面积总和也才不过 2 0 6 0 亩】。这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抵御旱灾的作用极为有限,突出表现在1 9 2 9 年开始 的持续数年之久的大旱,最终酿成了“民国十八年年馑”的惨祸,导致“死亡枕籍、流 徒相望,灾情之惨重实绝人寰 【1 2 】。据记载,年馑中因灾死亡人v i 达2 5 0 余万【1 3 】,逃 荒外省者4 0 余万,全省人口从9 4 0 万锐减至6 5 0 余万。正是这场劫难留下的一系列触 目惊心的数字,震惊了陕西各界,震惊了全国。陕西新式水利事业建设由此发轫。1 9 3 0 1 0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中国的陕西( 上卷) 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 9 9 1 : 1 9 3 1 1 尹洁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 d 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 0 0 3 :4 2 1 2 陕行汇刊 j 陕西省银行研究室出版发行,1 9 4 4 ,8 ( 2 ) :8 1 3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室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 大事记述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0 :1 8 5 第三章抗战时期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年,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延请水利专家李仪祉回陕,掀开了陕西新式水利工程 大规模建设的序幕。李仪祉早年曾留学德国皇家工程大学,专攻水利工程,精通近代水 利科学技术。他回到陕西后,立刻开始规划和主持“关中八惠工程,计划首先在关中 修建泾、洛、渭、梅等八个渠道,以后向陕南、陕北拓展。从2 0 世纪3 0 年代初到4 0 年代末,陕西先后建成泾惠渠、渭惠渠、梅惠渠、黑惠渠、沣惠渠、涝惠渠、洛惠渠、 泔惠渠、汉惠渠、褒惠渠、定惠渠、织女渠等1 3 项新式水利工程,具体情况如下表所 示: 表2 抗战期间陕西省完成新式灌溉渠概况表1 1 4 1 干支渠灌溉 渠名水源灌溉所及县完成时间总长面积 ( 公里)( 公顷) 眉县、扶风、武功、 渭惠渠渭河1 9 3 7 年1 2 月 1 7 74 0 0 0 0 兴平、咸阳 19 3 7 年底完成大部分工程, 洛惠渠洛河大荔、朝邑、华阴 8 33 3 3 0 0 后因故中止 沣惠渠沣河户县、长安、咸阳1 9 4 5 年完成工程约9 5 4 81 5 0 0 0 黑惠渠黑河周至1 9 4 2 年1 2 月5 5 4 6 0 0 梅惠渠石头河眉县、岐山1 9 3 8 年7 月 2 15 3 0 0 涝惠渠涝河卢县抗战胜利前后完成工程约6 3 2 26 6 0 0 泔惠渠泔河礼泉1 9 4 4 年2 月 52 0 0 汉惠渠汉水沔县、褒城1 9 4 5 年6 月 4 14 0 0 0 褒惠渠褒河褒城、南郑、城固1 9 4 5 年6 月 5 59 3 0 0 渭惠渠渭水城固、洋县 抗战胜利完成工程一半左右 4 18 0 0 0 定惠渠无定河横山、榆林1 9 4 5 年完成6 0 左右工程 3 42 6 0 0 织女渠无定河1 9 3 9 年4 月 1 87 3 0 合计 6 0 01 2 9 6 3 0 附注2 :泾惠渠于1 9 3 6 年4 月建成,故上表不包括该渠。 表中显示,位于关中的水利工程总灌溉面积达1 0 9 0 0 0 公顷( 1 6 3 5 0 0 0 亩) ,相比1 9 3 0 1 4 本表主要是根据陕西省水利局施政总报告( 1 9 4 8 年6 月) 中有关数据绘制,表格中“完成 时间”及“灌溉面积”栏的部分数据参考李振民著陕西通史民国卷 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1 9 9 7 :2 5 1 1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时关中地区的2 0 6 0 亩,增长了7 9 2 倍。1 9 3 8 年至1 9 4 5 年共建成7 处大型水利工程, 可灌溉田地7 8 3 0 0 0 亩,灌区绵延1 1 县,每年增产食粮约4 0 0 0 0 0 市石,棉花约3 6 5 0 0 0 0 市斤【1 5 】。这些新式灌溉渠的建成,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提高农产品产量,增 加民食,抵御自然灾害,发展本地区社会经济都起了重要作用【l6 1 。据有关资料统计,陕 西主要农作物经过新式灌溉后,小麦及稻米平均亩产量提高近3 倍,玉米、小米等杂粮 亩产量提高2 5 倍以上【1 7 1 ,棉花平均亩产量提高3 倍以上,有力促成了陕棉在全国的首 要地位【1 2 】。由于粮食的增产,还使得当时河南、山东、河北和山西等省来陕的大量难民 得到救济。尤其是在抗战爆发后,抗战前线对于粮食、棉花等战略物资的需求激增,东 部各主要粮食、棉花产区又相继沦陷,陕西新式水利灌溉工程的建成,有力保障了粮食、 棉花的增产增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抗战前线对这些战略物资的需求。这对于支撑持久 抗战,作用显著。 抗战时期陕西修建的新式水利工程,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而且技术含量高,从勘 测、设计到施工组织均采用近代科学手段,有些设备材料( 如大坝闸门、钢筋、水泥等) 均使用进口或国产工业品料,修浚维护也是在近代科学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同以往的 旧式水利工程相比有着很大改进。可以说,陕西水利建设成就在西北各省中首屈一指f l 2 1 , 不仅在战时全国水利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也对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产生了深远影 响。 3 2 农业科研力量的增强与棉麦良种的推广 抗战前,陕西近代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的应用,落后于东部及东南部沿海地区达十 多年之久,农业技术学校的数量、设备、技术人才都极为匮乏,对促进农业生产作用非 常有限。抗战爆发后,由于大批农业技术人员流落到陕西,为陕西农业改良和农业新技 术的推广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陕西地区的农业科技力量得到加强。农业学校方面,1 9 3 8 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西北联大农学院合并组成西北农学院,专业一度发展到1 0 个 系和1 个农田水利学部,为陕西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促进了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播。 1 5 柏丛陕西省新兴水利工程与农田水利贷款 j 陕政,1 9 4 5 ,6 ( 7 ) :3 5 1 6 王建军,刘建平试论陕西近代水利工程及其影响 j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0 1 。( 6 ) :5 3 5 5 4 0 1 7 陕西水利局编陕西省已成各渠三十五年度灌溉成效表转引自田霞著抗日战争时期的陕 西经济 m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 0 0 2 :2 4 1 2 陕行汇刊 j 陕西省银行研究室出版发行,1 9 4 3 ,7 ( 7 ) :3 4 1 2 陕行汇刊 j 陕西省银行研究室出版发行,1 9 4 4 ,8 ( 2 ) :3 第三章抗战时期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1 9 3 8 年1 0 月,陕西省农业改进所成立,主要从事棉麦良种的培育、畜牧配种及治疗。 除此之外,在陕西,还相继建立了一批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如国家农林部在陕西 武功设立了农业推广繁殖站;中央大学农学院在陕西泾阳设立了农事试验场,1 9 3 8 年 后又相继设立了各类农业改进所和实验( 推广) 场( 所) 。各类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的设立, 为陕西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了陕西农业科研的实力,促进了陕西农业生产 水平的提高,突出表现在棉麦等良种的培育与推广方面: 战前陕西棉花良种的培育,主要依赖从国外引进,但也开始了自行选育的尝试,并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1 9 3 6 年,国民政府从美国购买棉种,拨给陕西“斯字棉”籽1 万 磅及“德字棉 籽8 0 0 0 磅,进行试种推广【l 引。抗战期间,“斯字棉 、“德字棉 分别在 关中、陕南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引进良种的同时,陕西还先后培育出“斯字棉5 7 1 号 和“陕斯棉等良种,“陕西棉花改进工作,颇有相当成就 1 1 2 1 。这些良种的培育与推 广,促进了陕棉产量的不断增加。1 9 3 6 - - - 1 9 3 8 年,陕西棉花连续3 年获得丰收,皮棉 产量分别达到1 1 1 0 0 0 0 市担、1 0 6 8 0 0 0 市担和1 0 5 5 0 0 0 市担【1 9 1 ,达到1 9 1 9 年以来的历 史最高产量。在战时,陕西全省棉田种植平均数由战前的3 8 8 2 千市亩减少到3 4 2 0 千市 亩,减少了1 1 9 ,但每亩皮棉产量则由2 8 4 上升为2 9 7 市斤,增加了4 6 ( 表3 ) 。 这主要归功于陕西棉花良种的改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应用。 表3 抗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