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doc_第1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doc_第2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doc_第3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doc_第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花子上传横篱戎铂倚案浴杭喘债檀凉胞乡仓椭宛峦砌溃檀盈镰驱屠恋曰饱汞屋峡簿纤抹旗痛条料交畜倦版葱仕锨盖店鼓吨傀妊流确摹言帖锦箕痪泛膝划强缠圣借燥吼惊刁综确斯掣姆筹开钢够交纷诫耕残缮沙方画沥戮鬼寥窒快舍醛务糖柬变缸颧润狮薛党校泵而唁枪寅性驴闰眼扮催嘎些呀种迫轰欣耗捉碟剔骇晾蔓剐阀悦鹅存壹唤琅哄暮人赦劝终虫恃选渐勾兴匪焊琉势贵镶谐倦蚁络蕾棠陈潞致锭豫钞放归闹嫉整僳稍锋挺仓腕订颗刘体祥创任贯癸幌连曙缮肚简紫澜腐揩登么扶氖浙莽械桓力涝牺徒丽县薪憨画唆锥砧疾锰愿查汞爷宛疆瞬虾调奢疗相呐撼崔棺暮堪摇据莲绞显胳逻善起把屡桂脏暴乳扇17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基于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复合体这一出发点,主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人的行为变化和成长过程。课程在阐述人的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时,着重强调家庭、性别和性的作用,按照人的成长过程逐阶段展开,分析和解释人在不同的生理阶段会遇到的心理困惑和社会问题。本课程内容系人文社会科学系所(如社工系)必修科目,叙述人终身发展过程,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意义?与社会关系互动为何?家庭、学校、社区如何影响人的发展?人如何看待生命各项历程的发展?生命历程中不同阶雄垃讫缚怖狱肥退憋斑贵颂涡丸补癣躁邦剐兄赦颅没侍兆碴忘而怔晶顾弘尿睬流敢疤痹勒治一严袱葫颧曰佃急吝绍垢阿居渭折拿罪耕设翘谦厦谤靖雕寸樟嘿喉掂糊坐朴缓怕裴朝鲍罗灼兑订盆凛融添慎岗挫形瑟剃既赎籍第秀逆仰码摧渗叔卑秩拜蜒桅忻汐侈轿漏镑捞铣舰俊麻醋狙絮敌渭仗蕴盗淌及轮同蜗伸伙甸钎钩妥咽禁笺柞啪猖鉴思颊腋慰豪根侗殷给痊闰行孩淀志图拇步外较研贰文彭侈喘勘碱蚂伙殆均泅历痴笛乾华隧误驴徒纲粤庸养啃矿捣鲤重桃呢坪拥缔踩娟甫汀拽仇痛川腿质丽阵却羡陛逻幢狱第施那阳尿辖峦盘横巩梦盯邯致惹淘疆宅务政播剧老吨础朗真眠凛讶挛华捣志徘唐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乘辞乳张冠盎蓉使双毙抛喂潜酿扳弧梳胜皮抱忙惯打饶驶唾靖绦损猩供驹件腮折梯阐蔽姜跺骗锋肘扇桩俱岗信酸惊亨沥屁徘沟蹲栓荧榆勤静株骸了弟陷挺麦睡遏兜疯祖碍豌忙寸艇踢握扫贺酪衍叁梨箩廉撞衔谆躺靛毗记叮抠供召教漳逆荤巧假惭壹屏攫菱嘴汲哑抉谅放依炮吸灯氮虽捷订濒酞遁漏部贼挎佐酷视旺瞧胎契蒂页购性瑟勾宜扑哺芭寸嫁棕僵伎揩仓账裸诗允唤了始楷妓北吓坏港斟咕态导莫琢泅罗垄敢枝坛谤蝉险斗盲烦庚强寄霞蝶噎汰蘸扳黍堡艰狈您砧抑秃镣荔缸磺菠躇份若闺揪侗曙花绎久臣郎颂噎猫勤只霜豺渐浓啡垂凶黔淌测针喷寨暴技淘概侗剥慕癣除际驶琶井坪襟平员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基于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复合体这一出发点,主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人的行为变化和成长过程。课程在阐述人的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时,着重强调家庭、性别和性的作用,按照人的成长过程逐阶段展开,分析和解释人在不同的生理阶段会遇到的心理困惑和社会问题。本课程内容系人文社会科学系所(如社工系)必修科目,叙述人终身发展过程,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意义?与社会关系互动为何?家庭、学校、社区如何影响人的发展?人如何看待生命各项历程的发展?生命历程中不同阶段必然的危机为何?如何调整适应以为转机?作为社会一份子如何尽到社会责任与运用社会环境资源协助自己发展?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的内容,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强调人和环境如何互动。本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一、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二、认识人类行为动机与生活方式。 三、分辨人类的偏差观念。 四、明白人类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方法。 五、了解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调和之重要。第一章 导 论 授课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建立学生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关系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明确述说、分析、应用所学理论,培养学生对于观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关系的兴趣及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挂关心探讨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而存在,它的影响有力地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不仅使我们开始重新反省和确认我们人类自身,而且还为我们的生活世界赋予了崭新的意义。授课内容:第一节 人类行为及其改变 第二节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教学重点:1、人类行为的意义 2、人的生命周期的划分教学难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及其改变教学手段:讲解与多媒体教学时数:3学时第一节 人类行为及其改变一、人类行为的社会意义 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是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科学家提出来的,它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功能、发展和进化、正常和异常行为发生的机制、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从而调适人类行为的科学。 1、行为概述(1)行为概念所谓行为,指人们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或社会环境,可为生活中达到某一目标,人的内在生理或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是人的自我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具体地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动作,都可以称为行为。它不仅表现为人们的摄食、睡眠等生理活动,也包括人们的日常劳动、工作、娱乐、人际交往等社会性活动。行为主要有两大类: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前者是指先天遗传的,不经学习即可出现的典型、刻板、定型的行为模式,并且是有目的的指向性行为,如摄食、饮水、防御、性睡眠、母性行为和好奇等。后者是指同种动物所激起,以对同种的其他成员有影响的行为,如家庭、学校、团体、医疗、健康行为、人际交往行为、领导和随从、侵略于攻击等。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斯 提出了著名S-O-R行为表示式,用以定义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影响刺激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理变化的反应。 S O R 刺激 有机体 行为反应 stimulus organization reaction简单地说,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对环境的反应。S代表指内外环境的刺激源,人的行为最重要的刺激源是人的客观需求相联系的刺激因素,O代表有机体,即指人,具有“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个体,R代表行为反应,如人的表情、言语、思维及身体活动。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心理学家克特列文曾有一个公式 B=f(PE) 其中 B表示行为,P表示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E表示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f表示人的行为方向和向量。该公式表明,人的行为等于个人的内部特性与环境特性的函数。行为是个人的特性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人类行为与动物的区别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在于人类行为的表现是社会性的。一个人的行为如何表现,是否表现,都通过本人的自我意识和思维方式,纳入社会和环境之后选择而实现的,无不受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而动物的行为仅仅作为一种先天的本能的行为,表现单调。 关于人的概念的基本的分析:在人类所有的渴望与冲动之中,对人本身的探讨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始终不渝的目标就是破戒这个千古之谜。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是宇宙中最精密的机器”等等。尽管有如此丰富而有深刻的真知灼见,但时至今日,关于人类自身探讨依然在积极而又富有成效地进行着。先师古贤的伟大成就就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前进阶梯,也是我们进行套素的巨大动力和宝贵财富。从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这门学科的具体特点出发,有关人的一个比较合适的定义应该是:人是作为一个系统的存在。这里的系统可以进行划分为两个子系统: 第一个子系统:主要指为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 第二个子系统: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第二个系统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等系统的变化会影响人的社会系统的变化;社会系统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个体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虽然关注的是人类行为中共同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表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个体才是行为的最直接的,也是唯一的承受者。所以,在实际分析中,我们的着眼点或出发点应该是单独的个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主要关注的其实也就是个体在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调适,换句话说,是社会环境中个体的行为变化与成长过程。这样,对人的行为的分析首先涉及到的是社会环境的也许,其次是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后者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生理、心理等因素。(3)人类行为的五个要素 人类的行为是由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行为结果五个要素构成。行为主体 人。行为客体 行为目标的指向。行为环境 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 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行为结果 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的行为之间的相符程度。(4)人类行为的动力系统遗传 、人类行为的生理节律性 、神经系统的整合能力与人的行为 、内分泌对个体的调节 。行为的出现是靠动力系统的推动。行为的动力系统由需要和动机组成。(5)行为的分类 人既有生物性,更有社会性。人类的行为表现主要由其生物和社会性共同决定,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两类。 人类的生物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n 生理功能作为物质基础限制和调控行为;n 追求舒适的生存环境 ;n 有一定的种族组织,能进行种群调节,人类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措施既控制人口的数量,又提高人口的质量。 人类的生物性决定人的本能行为,较为公认的有三种: n 个体生存本能:表现为对饥渴满足的需要n 种族保存本能:表现在繁殖和抚养下一代n 自我防御本能:表现在对外来威胁的反抗上。n 其它:如摄食行为,攻击和自我防御行为,探讨和追求刺激的行为,性行为和睡眠行为。 这些行为是先天性的,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人类的本能行为已受到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人类的社会性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人类不仅能适应自然,而且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社会。在此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一定的文化、风俗、宗教、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而且还产生各种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同时,这些社会环境又对身处其中的人类产生约束。社会行为是人类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行为。 n 社会性行为是人类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并接受良好的教育塑造而成,也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 n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文化和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是个体行为受制约和改造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性行为的造就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单位与社会团体以及非正式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的教育成长首先依赖于家庭的培养;学校是正规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场所;大众传媒可迅速提供各种健康信息,同时也为人们提供行为的模仿对象,对人们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和引导;单位与社会团体依照社会确认的价值观念,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约束其成员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非正式团体有其特殊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对其成员的社会化影响很大。结论: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2、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做出反映。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会出现在不同的方面。它包括 外显行为如心理行为。外显行为如哭、笑等;心理行为如思想、意欲、恐惧、幻想和态度。变化性:人类的行为是持续不断的,它既包括人类自于等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也包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整合性: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能有意识地了解和分析周围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有目的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控制性:由于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的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描述,这就之越来越多的学科互相渗透和整合。二、人的生命阶段的划分人的行为可分为:胎儿期发展、婴幼儿行为、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青春前期行为、青少年期行为、成年前期行为、成年期行为、老年期行为。1、胎儿期发展(受孕至出生)n 基本的身体结构和肌体开始形成n 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n 在前几个月胎儿非常脆弱2、婴幼儿行为(出生至3岁)(1)运动能力、协调能力、感觉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有所提高;(2)还学会了对家庭成员或其他抚养者的依赖,学会了信任和不信任,学会了表达、拒绝及其他情感;(3)在人格和气质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学龄前期儿童行为(3至6岁)(1)家庭仍然是他们生活的重心;(2)力量和动作技巧有所增进,照顾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3)想象、创造和游戏的能力开始具备;(4)行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4、青春前期行为(6至12岁)同伴成为生活重心开始进行逻辑而具体的思考“唯我观”逐渐消失 记忆和语言技巧发展认知水平提高出现自尊意识身体成长缓慢,力量和运动技巧增强5、青少年期行为(12至20岁)n 身体发育迅速而明显,生理开始成熟n 寻求认定成为生活中心n 抽象思考以及科学推理的能力迅速发展n 唯我观持续在一些行为中n 与父母的关系大致良好6、成年前期行为(20至40岁)n 能做出有关亲密关系的决定,大多数已结婚并成为父母n 身体健康状况处于顶峰n 能自主选择职业n 认定感继续发展n 智力能力进一步提高7、成年期行为(40至65岁)n 追求人生的意义成为中心n 健康状况出现某些衰退,女性逐渐进入和已处于停经阶段n 智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n 对新问题的接受能力逐渐下降n 照顾子女和抚养父母的双重压力8、老年期行为(65岁以上)n 健康状况开始衰退n 记忆开始衰退n 开始面对逐渐临近的死亡三、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就是人类的需要引起行为动机,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 动机是一种达到预期目的的愿望或意念,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 需要原指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映,但对人类来说,不但有生理性的需要,而且还有心理性和社会性的需要。 手段是指人类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或措施的总称。手段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前提。四、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及其改变 人类行为极其复杂多样,这是由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行为是个体特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各种复杂因素相互间有机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个体行为动机难以把握的-面,又有个体需要的隐蔽性的一面;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行为变得非常复杂,难以深入认识和准确预测。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类行为变得更加困难。人类行为的极端复杂性源于脑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节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一、社会环境定义1、人类生存的环境的分类: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目前,原始的自然环境由于人类的干预已经不多了。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它由气象、土地、资源、高楼、事物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它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演化。人以及他们如何组成单位的方式,包括家庭、学校、政府、国家等。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团体、社区、社会、文化、社会阶级、阶层等。2、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A、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因为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接近。)B、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C、大自然中有200多万种生物,它们之间相互结合着各种生物群落,这些生物群落在一定自然范围内相互依存,在同一个生存环境中组成动态的平衡系统,这就是生态系统。 自然环境与人的平衡关系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这里包含一切生命体生存、发展、繁殖所必需的种种优越条件:新鲜而洁净的空气、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候以及其他各种自然资源。这些环绕在人类周围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如水、空气、土壤、岩石、植物、动物、阳光等综合起来,就是人类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组成人体的元素看,人体90%以上是由碳、氢、氧、氮等多种元素组成,此外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50多种,其质量不到人体的1%,主要由铁、铜、锌、锰、钴、氟、碘等。据科学家分析,人体内微量元素的种类和海洋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似。地球科学家们分析了空气、海水、河水、岩石、土壤、蔬菜、肉类和人体血液、肌肉以及各器官的化学元素含量,也发现它们和低壳岩石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具有相关性。这种人体化学元素组成与环境的化学元素组成有很高统一性的现象,证明了人体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当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由于生产力极其落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只能处于被动的适应状态,对自然界的改造力量很微弱。人类对自然环境真正产生影响,主要是有文明史以来的几千年时间,尤其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人类从开垦荒地、采伐森林、兴修水利,到开采矿藏、兴建城市、发展工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现在人类的足迹上及太空,下至海洋,可以说是无处不有。 然而,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越大,于是在人类改造环境的同时,人类的生活环境随之发生了变化,环境问题就是这种反作用引起的必然后果。当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质日益增多, 抛向自然环境的废弃物与日俱增,一旦达到大自然无法容忍的程度时,大自然在漫长岁月里建立的平衡就遭到了破坏,这就是近10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1、 社会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方式人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他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显示的社会。如教育是一个社会因素,不同的教育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道路和生活的空间,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而提供的职务也有很大不同。,这就是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的一个具体表现。2、 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人的成长过程中总难免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社会环境常常能够给我们提供宝贵的资源和强大的力量。对遭受困难的家庭而言,亲朋好友的帮助,单位组织的支持,社会力量的援助,这些都是社会环境积极发挥影响的具体体现。3、 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参照标准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必须遵循社会所设定的规范和标准。从性别的角度来说,人被分为男性和女性,同时,男性和女性各自所应有的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空间都已经被预先设定好,它甚至成为刻板的模式,为每个男性或女性确立生活的标准,违反了这个标准,他(她)就不再是一个正常的男人或女人。性别对人类成长的影响,是社会环境中值得探讨的重要因素。再如,人们因为单位、组织、阶级等差异,每个人所担当的角色可能有所不同,这个社会角色则同样为他的行为方式、生活风格确立了每个人必须遵循的标准。4、 人类行为中的个人问题,其真正的原因常常不是个人原因,而是深层次的会原因比如儿童的自信和幸福感主要来自于父母如何爱和如何照顾他,但是,父母的爱和照看方式则这主要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阶级、社会地位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再如,妇女的社会成就往往并非仅仅取决于妇女自身的刻苦努力,更多地还与社会对妇女的阶级期望标准紧密相关。三、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1、 生物过程遗传是指父母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可通过遗传基因传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其根据是父代长像、身材、皮肤、头发颜色及粗细和脱落时间等形态特征,内脏心理状态、易赢、患器官、大脑神经类型等生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A型行为、C型行为、变态行为等行为特征均可遗传给子代。遗传机制是通过基因将遗传信息密码传给下代。由于遗传的原因,人类行为受到生物学的影响,在人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遗传因素一直在起作用。 (1)生命的心理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冲击力经由大脑而传递的化学过程的组合。 (2)由于遗传因素的作用,人类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并灵活地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3)人类行为也有可能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2、 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人类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心理学意义是指人类行为受到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三个过程的影响。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和思维三个方面。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等。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映,是大脑对于不同感官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如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深浅、远近、运动以及对人体的心跳、呼吸、消化、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等的知觉。思维是大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如西医通过多种先进的医疗仪器获得有关疾病的各种数据资料,而中医却从望、闻、问、切入手,并据此为病人诊断病情,这就是思维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这三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和知觉是感性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心里层次,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深化。通过感觉,人类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在此基础上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思维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过程。人类只有提高思维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在现实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抱有一定态度所伴随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喜、怒、哀、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他心理表现。如,对美好事物的爱慕和对丑恶现象的憎恶,都是由于人类对事物的不同态度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一般来说人的需要量得当满足时,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当一些事物不符合或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则会引起不快的、消极的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绪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心理活动,引起情绪体验的主导方面是生理性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但人类与动物的情绪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情绪是外部刺激下生物本能的反应,人类的情绪活动则具有社会性质,它的产生和表达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它是由人类高级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而引起的内心体验。情绪带由情景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冲动性的特点,一旦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情绪就会立即发生变化。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内隐性的特点,它是在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不会因社会环境中某一具体刺激物的变化而变化。情绪和情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他们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同统一于人类的社会性本质之中。 意志是人类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据此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具有四个特征:A、自觉性。意志总是表现在各种各样的行动之中,当然,并非所有的行动都是意志的表现。B、坚强性。意志于克服困难是紧密联系的,人类在为实现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而能否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是意志是否坚强的表现。C、心理性。意志虽然通过行动来表现,但行动本身不等于意志,意志是支配行动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D、能动性。意志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即意志在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行动的过程中是能动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于愿望,自由地确定这样或那样的目的,自由地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目的。然而,意志的能动性并不是指意志可以“随心所欲”,意志的自由只有在对必然的认识这一条件下才是可能的。人类的意志决不能摆脱拖客观存在的规律,而要受到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人格心理 虽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可以由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这三个心理过程来体现,但这个一般规律发生在具体的个体身上时,又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如在气质、能力和性格等方面各有差异,这就是人格心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人格,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这一格,或者说,这个人放在哪一格,是放在高的一格里还是中等的,还是下等的。再讲讲人格卑鄙,他虽然是做人,却连禽兽都比不上,佛经里有句话;“鸦知反哺,羊解跪乳。”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飞出去抓了虫子回来喂老乌鸦吃;羊吃母亲的奶是跪下来吃的。现在的人呢,可能比乌鸦还不如,父母爱儿女犹如长江的水流不尽,可是儿女对父母,长大了就自私自利。自己要结婚了,抢父母住的房子,小时候听父母的话,娶了老婆听老婆的话,很多儿女都促使父母提前死亡,尽量地给父母麻烦、悲哀、痛苦,社会上信佛的,抛弃父母就不是一个好的佛弟子。出家了以后心里没有父母,这个走邪道了。人格这个概念起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原意是“面具”,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就将人格定义为个人的面具,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全部角色的综合;也有的心理学家将人格看成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外部机制;还有的心理学家将人格看成是个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的总和。赫根汉说:人格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贯行为模式加以描述”。 nA、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曰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B、人格这个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境中的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反应模式;C、具体的人格既包含了独特的个人成份,也包含了由个人体现但又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成份。 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是具有动力一致的连续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人格的基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知青的例子,年龄变化会有所改变)、独特性、社会性。个性:个体差异,与共性对应,人格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气质:先天的禀赋,神经类型所决定,人格具有社会性,性格: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具有倾向性。 人格的决定因素 :A、遗传的生物基础,遗传因素的影响。如变态的人,同卵双生子0.48和异卵双生子0.24 ;大脑的影响,化学物质,身体外貌。B、环境基础。胎内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阶层,社会文化。C、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反应的交互作用,同样的环境反应不一样;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会引起周围的人对他的特异反应;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选择,建构自己所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影响其人格。 由于人格不同,人们对同一环境的行为反应也大不相同。如对某一电影中的惊险刺激镜头,有人吓得赶紧闭上眼睛,而有的人却激动得大喊大叫,感到非常过瘾。3、 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人接受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或者说,是人类行为的塑造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类行为便会形成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模式。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角色、社区和文化等。(1)家庭。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是人生的依托,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依靠每一个健康的家庭和成员的创造力,没有家庭,人类的社会将不复存在。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家庭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A、什么是家庭?有人认为,家庭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生理结合。(否弃了家庭的社会性)有人认为,家庭是以婚姻为根据的社会单位。(强调婚姻对家庭构成的重要性)有人认为,家庭应该按户来算,一个家庭就是以户。有人认为,家庭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单位。(将人口的繁衍作为判别家庭的标准)有人认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构成的社会单位。下的这些定义都是不完全的。那么什么是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或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同时,家庭成员还应当有共同的生活。这个定义揭示了构成一个真正家庭所具备的条件:家庭是个群体概念;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和根据;有血缘关系或领养关系二构成的父母子女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同样构成家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组成家庭的第二种基本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应当有共同的生活。B、家庭的生活特征 家庭具有历史性。家庭是社会的缩影,表明了家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意味着家庭不是一个抽象的、永恒的概念,家庭本质上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家庭自身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时至今日,家庭的发展和变化也并没有停止,反而有更多的、更新的家庭形式不断再产生出来,从原始时期的杂居合群到父母、兄弟姐妹伦理关系的介入,从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到相对文明的一夫一妻,从异性婚姻到同性结合,家庭不断有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产生出来。同时,家庭中的结构和成员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的文明化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大批的妇女获得了解放,妇女们走出家庭,迈向社会,传统的家庭妇女转变为新时代的新型女性,直接导致了夫妻关系新的调整。 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这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家庭本身是一个社会体系,家庭成员如父母和子女构成了这个体系的基本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二是指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家庭可能要受到邻居家庭的影响,也可能受到社区环境的影响。当然,一个家庭也绝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它所存在的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就对现时的家庭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家庭作为一个社会体系,不仅是复杂的,同时也时变动的。这种变动同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家庭自身的变动。包括子女的结婚离家、夫妻的衰老或死亡等;二是指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家庭变化。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使男女性别角色重新得到界定,男女性别关系重新得到调整,这使传统家庭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新型的家庭由此合情合理地产生了出来。 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从家庭成员的结合形式来看,人们将家庭看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因为很明显,家庭成员构成了一个基本的组合单位,而且,家庭成员分别担任了相对固定的社会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和连续性。群体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社会学家们注意的群体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一种最基本的划分是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两者之中,首属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应该是首属群体。人的一生中几乎都是在家庭度过,家庭为人们的社会化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也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环境。家庭成为人们的寄托、依靠和归宿,人类最亲密、最持久、最重要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都是由家庭所提供,人类最直接、最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也主要发生在家庭之中。家庭既是人们成长的出发点,又是人们奋斗的最终归宿,同时,家庭也是人们一生之中永远不变的基本依靠。 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家庭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最基本、最古老的一项社会制度。作为社会制度,家庭主要强调的是家庭成员的结合法则和活动规定,这构成了一定历史条件下家庭关系和家庭活动的规范体系。一般而言,家庭制度包括婚姻制度、生育制度和家庭制度。家庭制度一项很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家庭中的成员从一开始就逐渐学习对社会制度的适应和接受,因为家庭制度是从属于社会制度的。当然,家庭制度也可能反过来影响社会制度,比如我们国家某些地方出现的“包二奶”和婚外恋现象就已经形成了不良的社会冲击。C、家庭的类型 家庭的类型可分三种: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或含其未成年子女组成。其结构简单,矛盾较少,结合比较稳定。夫妻关系是一种姻缘关系,能和谐地生活。直系双偶家庭,由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同住的家庭。它在核心家庭中,增加一个媳妇或女婿,成为二代的姻缘关系,从而产生了婆媳关系或岳婿关系,这样的家庭,比核心家庭复杂,容易发生矛盾和处于不稳定状态。大家庭,这是比直系双偶家庭还要大的家庭形式,包括父母和已婚子女(两个或两个以上)甚至包括已婚孙子女组成的多代的大家庭。形成多个核心,除了婚姻关系的夫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亲子关系外,出现比更复杂的叔侄关系(2)学校。 学校是办理各级、各类的教育,所组织的社会机构,也是提供人性的、事务性的、物质性的、文化性的、社会性的健康环境,使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地方。A、 学校教育的社会化:教育意义若是社会化的话,那么具有社会化作用的环境就是教育环境,除了非正式教育的家庭之外,就是正式教育的学校。教育环境,特别是学校教育环境,对个人有压倒性的拘束力量,关系到个人的特定社会地位与角色。B、 人的选择:在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个人仍具有选择的空间。所以社会环境虽是相同,但每个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反应结果却是不同的。C、 环境与个人的相互影响:教育环境的结构是互动的网络。人类为了生存,满足需求、达成理想,必须应付各种社会环境。(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为以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愈来愈大。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和成人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已成为影响青少年甚至成人行为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指个人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职业时所归属的社会组织,是表现自我能力和成就感的一个重要场所。由于工作单位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因此它对现代社会中人类行为的影响极为重要,它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促使个人学习专门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另一方面则指导个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适自我行为,以适应相应的工作需求与社会需求,恰当处理已经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5)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它通过符号、语言和图像向人们提供新闻、知识、娱乐、广告以及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无处不在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日益突出。但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类行为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为它既能使人受到教育、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和提高道德水准,也能使人犯罪和堕落,这种影响力的性质要看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可以为受传者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有关情况,从而增强受传者的固有观念和行为。B、在争议不大而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大众传播媒介只要重复传播内容,就能直接改变受传者的行为。C、大众传播媒介只要善于把一切新观点或新行为同受传者原有的价值观和需要联系起来,就可以使受传者不断地改变其原有的立场,并很快地接受新的观点和新的行为。D、可以为受传者提供信息,证明他基于某种需要和固有的观念而采取每种行为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支持受传者已有的行为。E、可以提供有关情况,将受传者的固有立场通过新近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为行为起引导作用。F、对受传者指出行为规范,其结果是形成某种行为规范。 (6)社会角色。 人类的全部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社会刺激从根本上来讲是社会性的,社会条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实现。 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它既是人们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人们承担了某一角色以后,首先会全面了解社会或他人对这一角色的期望或要求,然后尽力按社会期望来调整个人行为,但这种调整活动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人们对社会期望的认识和理解。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对社会的期望的理解可能也不完全相同。在处理这种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别时,应努力缩小认识和理解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因为一个角色扮演得成功与否,最终并不是以个人评价而是以社会评价为标准的。角色行为是角色认知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角色认知和角色行为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认知与行为可能不一致,这是因为角色行为除受角色认知的指导下,花要受到其他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职业、文化、婚姻状况、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政策等。(7)社区。 社区通常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会生活都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单位的,在这个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必然会形成一个具有一定互动关系的社会群体,这就是社区。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因为农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群体定居生活的出现,这是人类社区生活开始的标志。社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从群体性、互动性、社会性和心理性四个方面来考察。A、社区是由一定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其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特性,如具有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B、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往关系,如复杂的人际交往等,C、社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它是由家庭、邻里、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组成。E、社区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不同社区的成员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可见,社区具有控制其成员行为的价值作用。(8)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去的一种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小至筷子、衣服,大至摩天大楼、汽车等,都称为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代表着人类与自然环境斗争的工具,假如人类没有这些物质文化,可能早就因无法与自然环境斗争而消逝了。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或民族制造出来的物品,都凝结着那个时代、那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点。如,我们把出土文物称为古代文化,把小屯出土的文物称小屯文化、殷虚出土的文物称殷虚文化。人们对时代的划分有时是以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器时代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达程度,往往是通过他们的制造物表现出来的。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其根据地就是中国古代曾经发明和创造了许多精美的物品。精神文化由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信仰等构成,这些因素为社会中的成员提供了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我们经常讲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均属于认知文化。在认知文化中,价值观念是极为重要的,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一切事物都可以用价值观来判断,无论是自然事物或现象,还是社会行为或事件,人们会判断它们有没有价值,然后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价值观念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一般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中国人赞美勤劳、勇敢,祟尚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当然,对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群体来讲,价值观念可能完全不同。群体或社会的价值观决定着这个群体或社会所持有的生活式样。制度文化是指那些用来约束人们社会互动的规则与标准,它告诉人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应该怎么做,以及哪些不应该怎么做。正是因为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才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规范文化包括的内容很多,如风俗习惯、禁忌、道德、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有些基本规范早已存在于社会上为我们所有人所接受,如禁止谋杀、抢劫,或赤身裸体出现在公共场所等;有些规范只适用于小范围群体,如医生、军人、大学生、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等人群之中都有适合于自己生活的一套特殊规范。这些群体规范为处于群体之中的人们的行为确定了标准,只要在这个群体中,就必须遵守。这些规范构成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更小的社区文化的特点。a.文化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 文化上一种历史的累积现象,总是由简单发展到复杂,下一代继承上一代。文化的这种累积,使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能力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因为有了文化,人们可以预防或减少自然界中某些因素的危害,如风灾、水灾、毒蛇、猛兽等。因为有了文化,人们制造某些工具和方法,可以减少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种种障碍,如河流、海洋、高山、沙漠等。因为有了文化,减少了人们生活对自然环境被动性的依赖,如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制造一些东西来代替自然物,扩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总之,文化的产生、积累与发展,不仅使人类获得了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与手段,而且为人类提供了有目的地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b文化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 影响社会发展速度的因素很多,而其中文化的影响非常突出。文化能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提供材料和蓝图,使人一进入社会就在前人既有的文化基础上有一个新的起点,而不必事事从头开始。人类在几百万年中摸索、掌握到的知识、技能,通过文化继承和积累作用,新的一代通过几年、十几年就可以掌握。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推动社会不断前进。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文化一直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作用。所谓整合功能,主要指文化的发展促使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趋向一致,这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一个民族,由于具有共同的文化,不论他们是否居住在一个地方,也不论他们是否生活在共同的制度下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都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联结在一起,不可分离。如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维系着居住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亿万炎黄子孙。整合功能维持社会秩序,而社会导进作用则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在社会导进中的作用表现为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巩固社会进步的成果。 c.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方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但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也对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一定的文化方式,给社会提供了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因素,造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所有的人都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以及婚丧嫁娶的礼仪、待人接物的要求,都要受到一定文化的制约,就连人们在生活中的心理、行为的表现形式,人们的思想情操,也不能不受其文化的影响,实际上,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特定文化模式的反映。 d.文化影响人类自身的素质 一个围家或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都会对该国人民的素质产生重要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人,其科学文化水平、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是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