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人教版.doc_第1页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人教版.doc_第2页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人教版.doc_第3页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人教版.doc_第4页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放风筝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筝、体育场、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老鹰、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斑纹、热闹、宇宙。飘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观察和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教学准备 1风筝实物。 2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复合投影图片。 3组织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如果有条件,可从家中带来风筝布置教室。交流介绍自己风筝的名字、颜色和样子。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起揭题 1师生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已经交流了有关风筝的知识,你们放过风筝吗?能 说说放风筝的热闹有趣的场面吗? 2师板书课题:放风筝。胜意生字正音:筝Z怕阿) 3引导质疑。 谁来说说当你读到课题时,最想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议论,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什么 人放风筝?他们怎样放风筝?放了什么风筝?并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解疑。)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3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边读边写上自然段序数。 三、检查自学 1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l)学生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 “筝、嚷、宙、衬”都是翘舌音; “鹰、嚷、橘、墨”笔画较多,可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 “嚷、橘”的右下部容易写错。习 (2)“开小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2检查读课文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分小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哪些问题在初读之后可以解决。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二、精读课文 过渡:上节课同学们自己读书,解决了几个问题,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一起解决。 1学习“怎样放风筝”的部分。 (1)出示课文插图投影,观察画面。 图上画的是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心情怎么样?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图文对煦,课文中哪一段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同桌同学按照下列步骤,合作学习。 A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B画一画,段中描写“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C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表演复述。 A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观众评说。 B对比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举着“大精蜒”拽着风筝才收住脚 拿拉停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的意思,“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3)体会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活动中的情景写得清楚具体? (要写得清楚,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要写得具体,要准确抓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4)指导感情朗读。 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靖蜒赛过飞机啦!精蜒赛过飞机啦!”(通过朗读表现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2学习“大精艇放飞前”和“放飞后”的课文内容。 (1)大精蜒”飞上天空以前,有哪些风筝? 观察画面说一说。 对照课文一一一一xai文是怎么写的? A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B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实际或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表现了风筝鲜艳的色彩、多样的形态。) C具体说说在天空中飘荡的风筝有什么颜色,是什么样子的?想象说词说句。出了: ()的老鹰()的鹦鹉 ()的仙鹤()的蜈蚣 用“()的()在天空中飘荡。”说一句话。 (2)“大精蜒”放上蓝天后,又多了些什么风筝? 学习第5至第7自然段。 A天上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有哪些风筝? B你觉得哪一只风筝最好看?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对比句子,体会写法。 出示: 除黄的小蜜蜂,在空中飞来飞去。 险黄的小蜜蜂,翘着两只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 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小结:第二句不仅写出了颜色,而且写出了风筝的样子和好像在干什么,通过想象,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幅“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鲜艳美丽的图画。 想象续说。 A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课文里描写的这些风筝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B天空中这么多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挑选出你最喜爱的一种或以前你放过、见过的种,学习作者的写法,说一说。 学生说话举例: “仙鹤”风筝:那洁白的仙鹤,张开双翅,在云朵上翩翩起舞,多么高雅迷人! 马 “鹦鹉”风筝:那小巧玲球的鹦鹉,披着一身翠绿的衣裳,嘴巴一张一合的,正热烈欢迎着春姑娘的到来。 “燕子”风筝:那活泼可爱的“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加入了这“风筝”盛会。它黑色的剪刀似的尾巴,剪得桃花红,剪得柳叶翠,剪出了春天的美好风光 三、总结课文 课文给我们描绘了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欢乐的情形和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争艳斗奇的景象,在学习中我们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课后,让我们一起去放放风筝吧! 四、巩固拓展 1书写生字词。 2摘抄课文中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3小练笔:把自己课外放风筝的情景用一段话写下来。2. 小足球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球赛、两拨儿、欣赏、警惕、膝盖、前倾、毫不在意、手套、扎蝴蝶结、索性、搂着、全神贯注、局势”等。能从课文中找出表示“看”的词语,并加以辨析和体会;积累有关“看”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并展开想象感受球赛的激烈、精彩,感受孩子们生龙活虎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4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观察小守门员和观众的神态、动作,感受比赛的激烈、精彩。教学难点 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准备 1收集世界杯足球赛中精彩瞬间的照片或自制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家收看足球赛。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交流平时了解到的足球知识。 2观看足球比赛的录像或图片,谈谈感想。 二、观察图画 1整体观察:这幅图画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他们正在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局部观察:按一定的顺序把图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1)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是谁?列出要说的人物顺序。 (2)抓住每个人物的神态、动作特点来说。 (3)在小组中交流:小守门员和观众神态、动作是怎样的?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对照图画自己读读课文。 2你发现课文描写的这场球赛与平时我们观看的足球赛有什么不同吗?运动员是一群孩子,比赛场地是一场空地,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比赛你拼我抢的场面,只描写了小守门员、替补、观众的动作、神态。) 3再读课文,你感受到这场球赛踢得如何?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四、学习生字词 1以“开火车”轮读方式读生字词。 2读读带儿化的词语:“这儿、两拨儿、快点儿、那儿、一块儿”。 3分辨组词。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疑问,再分小组讨论解决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引入新课 三听写生字词。 2同桌互相订正。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讨论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激烈、精彩的足球赛? 3汇报、交流。品读描写小守门员衣着、神态、动作和观众动作、表情的语句,读出人物的特点。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选择积累,学习运用 1自由选择伙伴,合作演读精彩语句。 2你觉得哪个人物最能吸引你,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这样写好在哪里?讲给大家听。 3在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旁写上简单体会。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小练笔:描写球赛中的运动员。 5找出课文中表示“看”的词语,并体会词义有什么不同。(“注视”、“望着”、“盯着”。)课后再收集并积累这一类词语。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宇。练习用“读一议一背一画一演”的方法学习古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音乐磁带。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植树。说说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小朋友们从小爱劳动。) 2出示教学挂图四时田园杂兴。古代的小朋友也很爱劳动,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古诗写的就是这幅图,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呢?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诗,要求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读的情况。 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耘田、绩麻、未解、桑阴、童孙、当家”。 。土、同桌互相读诗,指名读,齐读、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三、读画结合,领会诗意 1小组讨论:这首诗中有哪些景物? 2汇报,交流。(主要有:白天成年农民在田里除草。夜晚妇女在家里坊线。白天农村少年儿童在桑树下的阴凉处学种瓜什教师鼓励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3再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4配乐朗读诗。 5悟诗情,品画意。 (l)这幅图画的是哪句诗的意思?你还有哪些补充意见? (2)请你自由选择诗句配画。 (3)交流、展示。 四、巩固深化 1练习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并默写这首诗。 2与同学合作表演农家小孩学种瓜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同学互削四时田园杂兴。 2默写。 二、引入新课 1唐代有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2理解题目小儿:小孩。垂钓:钓鱼。 三、初读感知 1听老师配乐朗读,边听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把读诗时遇到的困难在小组中讨论。 4汇报,检查。读生字,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5指名朗读诗,在静听中想象画面。 6同学互相说说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小孩、钓鱼杆、杂草、鱼塘、问路人)四、品词析句 1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为什么?重点指导欣赏“怕”、“遥”。 2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五、运用书展 1背诵两首诗。 2把小儿垂钓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课外选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4* 我和企鹅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独立阅读,知道企鹅岛上三种企鹅的特征;了解企鹅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准备 1课前可复习第五册的课文在南极的日子,查看地图,从地图上找到南极大陆,找到北京,看看它们之间的距离。 2组织学生收集南极企鹅图片、文字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洗干课题,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能说说你见过的企鹅的样子吗?黑色的头和背,白色的肚皮,走起路来一摇一摆,这大概是你对企鹅的印象。其实企鹅的种类很多,学了今天的课文,你会对这些可爱的动物有新的了解。 2揭题板书我和企鹅。 二、指导自学 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想一想“我”在企鹅岛上看到了哪几种企鹅?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找出“我”对企鹅喜爱的有关内容,多读几遍。 三、学生读书自学,在书上圈画、笔记 四、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正、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按照自学要求,设计几个合作学习的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第一小组: 完成任务:课文介绍了岛上的哪几种企鹅?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请你一列出名称,并画几只不同种类的企鹅,写上几句介绍的话。 第二小组: 完成任务:课文在介绍了岛上的三种企鹅后,用生动的语句形容了企鹅走路的样子。你能从文中画出句子读读,并模仿企鹅走路的样子在班上表演吗? 第三小组: 完成任务: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图上的企鹅成群结队,有着不同的姿态。认真地观察插图,并充分发挥想象,然后用“有的有的”说一段话,看谁说得好。 第四小组: 完成任务:你是从课文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我”对企鹅的喜爱之情?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朗读,并选出组内读得最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六、引导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汇报前首先读读本小组主要需完成的任务。 2展示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评议。 七、推荐南极和北极少年百科知识等图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独立阅读的训练。5 画杨桃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学习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好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杨桃的实物或标本(蜡制、塑料类制品)或图片。(可发动学生协助准备)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标本、图片之类,展示不同角度画的杨桃,加深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练习从不同角度观察。)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整体感知,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率,并交流自学方法 1主要讨论是怎么记住难记易错字词的。抄写自己认为难记的生字。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 (分角色读,注意读出老师神态变化)引导学生质疑讨论: 1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后来为什么又和颜悦色? 2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观察后才说? 五、小结学习收获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宁新月 二、过波 上节课同学们读了课文,这节课要找出重点句子,先试着把重点句子画下来。(引导学生画出父亲说的话及老师和颜悦色说的话。) 三、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说明的道理,从而理解保文内容 四、联系实际谈体会 谈学习中、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 同时引导学生说说从同学们所举的例子中体会到什么。五、完咸“思考练习第3题1引导学生认真读两个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在小组里说句子。 2推选代表全班交流,互相评议,通过交流,互相启迪。 六、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通过竞赛方式激发兴趣)6* 找骆驼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4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起导入 有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骆驼,却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你一定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吧,请读课文我骆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读不懂的地方,并画下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 三、分角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讨论。 2同桌互读,男女互读,读出商人焦急、生气的语气,读出老人不紧不慢的语气。 四、引导学生画重点句子,即老人不紧不慢说的那段话 1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为什么看到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肢。为什么看树叶的牙齿印,就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老人说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分析推理事物的特征。)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如何证明老人的推理;并理解老人善于观察与分析推理。 五、师生合作板书,通过填空或板书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板书附后) 六、组织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7春蚕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学习品词析句方法。 4体会为子女求学不辞辛苦的母爱,养成孝敬父母的好品质。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养蚕过程,并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教学准备 收集春蚕生长过程的图片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春天到了,很多小朋友都会想到养蚕。采一点桑叶,放在小盒子里,看着蚕宝宝天天长大,最后爬上“山”,结几个蚕茧,那真是太高兴了。而在旧社会,专靠养蚕挣钱的养蚕人,是非常辛苦劳累的。今天我们学的春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思考以下问题: 1蚕的生命是从哪儿开始的? 2”蚕生长的过程是怎样的? 3随着蚕的长大,需要的桑叶有什么不同? 三、读后讨论,弄清蚕的生长过程和对桑叶的不同需求 用卡片排列出蚕的生长过程: 蚕卵极小板小的蚕蚕一天天大起来蚕越来越大蚕“上山”结茧子 概括蚕的生长过程对桑叶的需求有什么不同,把有关的词语画下来,然后把有关的卡片恰当地贴在前面所出示的蚕的大小的位置上。 剪成细丝的嫩桑叶 桑叶剪得粗起来 喂整片的桑叶 桑叶连枝剪下来,成捆地背回来 大棒大捧地放进匾里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四、范读课文 五、默读课文 画出表现母亲养蚕辛苦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自己体会词句的意思。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默写下列词语: 照例 芝麻 蚕卵 又细又匀 增加 隔壁 烛台 慈祥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春天是养蚕的季节,每到这时,“我”就想起了什么? 指点:这篇课文从第二自然段起,就是写母亲怎么通过养蚕,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的,所以第一自然段可以说是全篇课文的总起。 (4)齐读。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春天来了,桑树发芽了,母亲养蚕就从这时开始。 课文上说,“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加上“照例”告诉我们什么?(照例:即老子。这说明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连续多少年,因为“我们”读书不是一年。) (2)蚕卵你们看见过吗?课文上怎么写的?(大小:比芝麻还小;颜色:褐色。)蚕卵这么小,而母亲拿出一尺见方的几张蚕种来,(一尺见方:每边一尺长的正方形。)这告诉我们母亲养的蚕数量怎么样? (3)母亲为什么要养这么多的蚕呢?(因为要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养少了,就不够交学费的。) (4)桑叶长到偷钱大小的时候。桑叶从“发芽”到“偷钱大小”,要不了几天。蚕宝宝就从卵里爬出来了,课文用了两个“极小”,表示蚕生命开始时小的程度,也告诉我们养蚕的难度。 (5)轻声齐读第二自然段。 突出“刚就”、“照例”、“比芝麻还小的”、“极小板小的”等词句。 (6)蚕宝宝这么小,母亲为什么微笑着”把这些小生命抖落在匾里?(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自己孩子有钱交学费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注意这里用了个表示动作的词。“抖落”,能用“撒落”吗?(种子可以用“撒落”。) 蚕宝宝从卵里出来后,沾在蚕纸上,只有通过抖动蚕纸,蚕宝宝才能掉下来。一个“抖落”,告诉我们母亲做事是很细心的。 (7)这时母亲喂养蚕宝宝是很细致的。 “剪成细丝的嫩桑叶”,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 (8)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9)自读课文。 (10)小结:蚕种变成极小极小的蚕,母亲细心喂养幼蚕。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1)蚕一天天地大起来,母亲又怎么养蚕?“我”和姐姐参加了哪些劳动? 小匾换大匾。 喂整片桑叶。 洗净、擦干、轻撒。(什么是“均匀”,什么是“不均匀”?为什么又要轻轻地,又要均匀地把桑叶撒在匾里?) (2)蚕越来越大了,母亲就更辛苦了。 默读第五自然段,把使你受感动的词句画下来。 (3)上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蚕大了要分匾,再大了还要分匾。课文上的“再分成三个匾”后面的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 (4)除了换匾、搬房,更辛苦的是什么?你们有没有想到养蚕要半夜起来添桑叶? (5)比较: 深夜,母亲起来添桑叶。 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加上“每天”,加上“总要”,有什么不同? 指点:深夜起床,已够辛苦了,“每天深夜”、“总要起来”那就更累了。 (6)母亲深夜起来添桑叶,那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一觉醒来看到了,你们读读课文,看看插图,有谁来描述? 夜深了,“我”一觉醒来,看见屋里亮了,母亲一我心里 (解释“慈祥”:非常慈爱可亲的样子。) (7)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8)蚕更大了,为什么采桑叶的担子落在爸爸肩上了?(用很大的桑剪,连枝剪下来,成捆地背回来。)为什么要采这么多的桑叶,从哪儿看出来?(一片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似的;大口大口地吃桑叶。) (9)这三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 (10)小结:蚕一天天长大,全家人参加劳动,更辛苦的是母亲。 4学习第七至九自然段。 (1)蚕儿要“上山”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蚕长大了,最后要爬到麦秆草扎成的“山上微茧。) 蚕儿“上山”,母亲累得腰酸背痛,从哪儿看出母亲养蚕的辛劳? 指点:“一夜要起来两次”,“大捧大捧地”清蚕沙(蚕的粪便),“大捧大择地”放桑叶,。 额角上“渗着汗”。 养蚕是春天的时候,照例不会出汗,但由于劳动强度大,母亲额角上却渗出了汗。 “渗”在这里就是“透”、“冒”的意思。(结合教学“渗”) (2)指导朗读。 语气加重些,速度放慢些,突出“一夜起来两次”、“腰酸背痛”、“常常”、“大棒大棒”、“用簸箕”、“总看见”、“渗着汗”等词语。 (3)指名读;轻声齐读。 (4)蚕“上山”结茧了,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怎么说? (5)现在请你从全文看看,举一两个例子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描述:“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 (6)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我”或者是姐姐,会怎么对母亲说?“妈妈” (7)课文上没有写这些,只是用“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来写母亲的辛劳,来写“我”内心的感动。这“又”告诉我们什么?与前面的“照例”联系起来;养一年蚕添一些白发,今年“又”添白发,一年一年辛劳养蚕,母亲也一年比一年显得老了。 (8)蚕“上山”结茧,“我们”的学费有着落了,母亲却显得老了。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8* 一束鲜花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的含义。 3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4感受母子亲情,养成孝敬父母的美德。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可贵的沉默,引入本课 自由读课文,提出疑问,交流讨论。 可讨论下列问题: 开始“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的生日的? 什么事让“我”改变了主意? 那个男孩向我挥手时,“我”可能想了些什么? 三、分组互相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谈谈为什么使你感动,联系实际谈自己是怎么对待父母生日的 四、续写结尾 写一写“我”见到妈妈,并给妈妈送上鲜花时的情景,“我”会怎么说?妈妈的表情会,可能会说什么?9 赵州桥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准确把握赵州桥的有关知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继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桥的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促进课内外联系 同学们课前收集了有关桥的资料,你们知道古代、现代有些什么样的桥?为什么人类能建造出那么多的桥? 二、检查课前学习生字新词情况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能用什么方法识记生字,同桌先交流学习成果,然后抽查。讨论哪些生字新词比较难记,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师自己或请书写基础较好的同学示范写一些难记的生字新词。 1同学们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新词抄写到本子上。重点检测下列字。 字音:“创、智”读准翘舌音。 字形:“既”,右旁的笔画笔顺,与“即”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慧”的第川画是短横。 字义:让同学们尽量结合生字的构字特点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砌”,是用石头来砌,所以是石字旁。“跨”,原指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边,所以是足字旁,在课文中则指赵州桥的两端分别架在波河的两岸。 2同学们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雄伟、创举、美观”三个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应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 三、读通读顺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带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读准每一个生率,读顺每一个句子。 2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读读课文,请对方认真听一听,提出改进意见。 3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和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世界闻名”。 三、学习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话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并画出能概括这些意思的句子。再引导同学们分组讨论,理解以下句子。 (1)“赵州桥非常雄伟。”“雄伟”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样描写赵州桥雄伟的?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指的是什么样的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3)“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美观”表现在哪里?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具体、生动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但是它的建造年代这么久远,为什么当时能建造出来呢?读第四自然段。 2反复读,读出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语气为止。 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轮背,即喜欢背第一自然段的同学站起来背,背完坐下,喜欢背第二自然段的同学站起来接着背,依次类推。 5指名背。 五、想象画画,拓展延伸 1过去、现在人类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建造了无数的桥梁,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未来的桥会怎么样,想好后简单地画下来。 2如果你设计一座桥,你设计的这座桥是怎样的? 六、巩固积累 抄写“桥面两侧有石栏真像活了一样域自己喜欢的语段。10 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积极性。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人民大会堂的资料;教师准备投影片。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组织交流收集到的关于人民大会堂的资料。 二、板书课题 三、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的要求。 (1)把本课的生字词在课文中画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2)再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句子或字词下面画上横线,再打个“?”。(老师巡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看学生是否读通了课文。) (2)出示写有生字新词的活动卡片。 (3)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四、再读课文,理清参观的顺序 (用笔标出作者参观的地方。) 五、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谈后引导概括出主要意思: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和“我”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齐读。 (2)出示句子。 I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 l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 比较异同,第一句加上“真是”,把“。”改成“!”,读时强调“真是”,突出感叹、热情赞美的语气。(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3)有感情地齐读第二自然段。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引入新课 指名分段读课文第三至八自然段,思考:“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是按怎样的顺序参观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参观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 板书:国徽大理石柱子 2指导观察投影片上的国徽,体会“庄严”的含义,讲读中比较句子: 十二根大理石的柱子又高又粗。 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要四个人才合相得过来。 (讨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第二个句子写得好。) 三、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讲参观哪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我”有哪些感受? 2比较句子。 大理石的地面很亮。 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把句子写具体的好处,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写具体的方法,如:懂得运用数字、描写颜色、恰当的运用形容词语、运用相仿的事物比较或打比方。懂得运用什么方法要根据内容来决定。)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教师范读第五、六自然段,学生思考: 1哪些是“我”看到的? 2哪些是王叔叔向“我”介绍的? 3文中怎样写天花板的电灯?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天花板上有无数盏电灯,像满天繁星。”这个比方把无数盏电灯比作满天繁星,形象地说灯很多。) 4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座位能坐一万人 大礼堂电灯像满天繁星 用途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5学生自由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逐句朗读,说句意,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连接。)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金花彩画五千人的大宴会厅 3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自学第八自然段 1出示提纲:这一段讲参观了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读议,板书:宽敞装饰摆设各不相同 3小结归纳:以上二至八自然段是按参观的顺序记叙人民大会堂的。具体地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等五个地方(教师相机板书: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通过作者的描写,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男女生分角色读第九自然段” 小结:这么雄伟壮丽的大会堂不到一年工夫就建成了,我们的建筑工人真是了不起。 八、总结全文写作方法,摘抄好饲好甸 九、拓展运用 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的写法,介绍一处景物或学校的建筑。11*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的纸的不同特点和用途。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 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的意思。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各种纸制品。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收集的纸制品。 2师小结:纸的老家在中国,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的技术,今天是纸奶奶的1898岁生日,我们一起去参加纸奶奶的生日宴会好不好?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思考: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奇妙的纸?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主板书: 避水纸、耐热纸、食用纸、容器纸、防锈纸、速溶纸 3分组学习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纸来学习,喜欢同一种纸的作为一组。可以用讨论、表演、分角色读的形式来学习,并归纳这一种纸的特点、作用。不理解的地方做下记号。 4小组用不同的方式汇报学习情况,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主板书。 师小结:纸奶奶的儿孙们都克服了纸奶奶的怕水、怕火、不耐高温、易溶解等缺点,为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所以纸奶奶十分感慨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学生质疑问难,将不理解的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师生共同解决。12* 万能胶水发明记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善于对发明创造的重要意义,培养自觉实践、大胆创新的意识。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由读书,读通读顺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有不懂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或与同学交流加以解决。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讨论:聪聪是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的和他是怎样做的 1讨论解决“聪聪是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的”时,结合理解句子: “聪聪决定发明一种万能胶水,让每个小朋友随身携带一瓶,所有的问题全解决了,再也没有这么多麻烦,也能少惹爸爸妈妈生气。”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聪聪要让每个小朋友随身携带一瓶? 2讨论解决“他是怎样做的财,结合理解句子: “在第四十三天的早晨,聪聪从他配制的一百种药液中各取出一滴,小心地混合在个玻璃瓶里,再加上两摘自己的汗水,万能胶水就试制成功了。”为什么要再加上两滴自己的汗水? 3在解决课文重点问题之后,组织讨论:聪聪发明的万能胶水为什么暂时无法使用,他的想法最终能够实现吗?结合问题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当天晚上的电视新闻是这样报道的:小发明家聪聪成功地发明了万能胶水,但是,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为什么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还要报道出来? 三、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练习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提醒学生注意,读课文的前半部分聪聪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麻烦事情并引起他的思考时,要读出他担心、好奇、盼望的语气;读到他决定发明一种万能胶水以及研究、实验的经过时,要表达出他充满自信的心情;在宣布发明结果而又无法演示时,则读出焦急、生气的语气。 四、课后延伸,深化认识 1组织学生搜集更多的发明创造的故事或尝试某种发明创造活动。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跟别人交流,重点谈谈从这些故事或活动中自己得到什么感受和启发。13翠鸟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及按观察顺序描述的方法。 4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翠鸟的美丽、可爱、机敏,理解作者的观察、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翠鸟的文字资料、图片。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起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翠鸟的。 三、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将平舌音、翘舌音归类读,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他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形,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然后再认真读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边观看军乌图片,边口述翠身的外形特点,注意有顺序地描述。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五、对比读下面两段话 1课文第一自然段:“它长得可真漂亮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2它十分漂亮,头上的羽毛是橄揽色的,还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 对比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议议,感觉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 六、教师小结 过渡:翠鸟不仅长得十分漂亮而且还是捉鱼的能手呢,读二、三自然段,比一比,谁把翠鸟读活了?把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读二、三自然段,指导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灵活、神速。 七、对比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体会贴着”、“蹬开”、“像箭一样”用词的贴切再找出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用词的难确、形象、生动。如: 1一眨眼,翠鸟又轻轻地落在苇秆上了。 2一会儿,翠鸟又站在苇杆上了。 八、小结本堂课学习的收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