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1 i iij li iii i iii ii i iii il 18 0 5 6 4 2 。、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4 二三,。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电话: 一 邮编: ) u 摘要 雕塑作为造型艺术的最基础学科,一直受到艺术界的重视。随着新的 雕塑材料的不断产生和艺术理念的前进,材料的应用在雕塑艺术中越来越 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给雕塑艺术注入了一个全新的阐释,传统的雕塑艺术 开始收到这种新材料带来的语境和表现形式的挑战,在学术上也引起了一 些争辩,但从西方艺术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新的审美理念和标准越来越 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艺术所追求的自由创新精神一直在推动其前进。 由于中国的当代雕塑艺术理念都是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而产生 的,它从一开始产生就一直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夹缝中生长,发 展非常缓慢,尤其是如何寻找到一个适应其自身存在的契合点成为了中国 雕塑艺术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如何处理好新材料、新语境的语言转换暨在 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预见性的“无意识 的艺术观念思想的产生也将是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本人在本文中将结合自己的实践学习,从雕塑艺术的产生、分类、演 变、属性等几个方面来对材料在雕塑艺术中扮演的“角色进行解读,解 读其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境的相应变化之间的关系。用国内雕塑艺 术家隋建国和国外著名雕塑家博伊斯既作为相互对比,同时他们之间又作 一些类比,从而发现他们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关键词:雕塑:公共雕塑;解构;重构;语境 a b s t r a c t s c u l p t u r e ,a st h em o s tb a s i cd i s c i p l i n ei np l a s t i ca r t s ,h a sa t t r a c t e dm u c h a t t e n t i o ni nt h ea r d s d ef i e l d w i t ht h ec e a s e l e s si n v e n t i o no fn e ws c u l p t u r es t 叫:a n d t h ep r o g r e s so f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s c u l p t u r i n gm a t e r i a lp l a y sa n i n c r e a s i n g l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a n dp r o v i d e saf r e s ha p p r e h e n s i o no fa r t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c u l p t u r eb e g a nt ob ec h a l l e n g e db yt h i sn e wc o n t e x ta n d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b r o u g h tb y t h eu s eo ft h e s en e w m a t e r i a l s t h o u g ha c a d e m i c a l l y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 ,j u d g i n gf r o mt h e t r e n do fw e s t e r na r t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i sn e w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g o tr e c o g n i z e db y m o r ea n dm o r ep e o p l e ,a n dc o n t i n u o u s l yp u s h e df o r w a r db yt h ef r e ea n dc r e a t i v e s p i r i to fa r t s e et h a t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o fc h i n a sm o d e m s c u l p t u r ei sap r o d u c to fw e s t e r n p o s t - m o d e r n i s m ,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w a sc o n f i n e db e t w e e n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a n d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c h i n a sm o d e m s c u l p t u r eg r o w ss l o w l y , e s p e c i a l l yw h e n h o wt of i n da na p p r o p r i a t em a t c h i n gp o i n tf o ri t se x i s t c n c eb e c a m eac o m m o n t o p i c f o rt h ec h i n e s es c u l p t u r ef i e l d u n q u e s t i o n a b l y , g e n e r a t e db yt h es h i f tt on e w m a t e r i a la n dn e wc o n t e x t , t h ep r o b l e ml i k eu n e x p e c t e d u n c o n s c i o u s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 a l s oh a st ob ct a c k l e d m s e s s a yc o m b i n e d 谢t l lp e r s o n a lp r a c t i c ea n dl e a r n i n g ,w i l li n t e r p r e tt h e r o l e ” s c u l p t u r i n g m a t e r i a l p l a y s i ns c u l p t u r e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s c u l p t u r e i n v e n t i o n ,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 e v o l u t i o n , a n da t t r i b u t e s i n c l u d e di nt h i se s s a yi st h e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h a n g eo fe n v i r o n m e ma n d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l t e r a t i o no fc o n t e x t b yt h ec o m p a r i s o na n dc o n t r a s tb e t w e e nt h ec h i n e s es c u l p t o rs u i j i a n g u oa n da f a m o u sf o r e i g ns c u l p t o rj o s e p hb e u g s ,t h i se s s a ya i m st od i s c o v e r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c e a n dr e l a t i o n k 呵w o r d s :s c u l p t u r e ,c i t ys c u l p t u r e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c o n t e x t 目录 中文摘要o oo oo ood o oboo ooo00 i 英文摘要o i i 目录o o q qo oo oo o o o oo bo o0 引言o d o0000 oo o o o o0 9oo ooooooo0 00 1 一、雕塑的艺术地位和历史形式的演变2 ( 一) 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形式、空间、质感) 2 l 、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2 2 、雕塑艺术的空间感2 3 、雕塑艺术的质感0 0 00 0 0 2 ( 二) 雕塑的分类和历史文化形态的演变二3 二、材料属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的本质及其发展概况6 ( 一) 材料的几个艺术属性:自然性、符号性、平面性、媒介性6 1 、材料的自然性o o ooo o0eoo o0 6 2 、材料的符号性6 3 、材料的平面性j ”6 4 、材料的媒介性0 0 d oooo 00 7 ( 二) 材料艺术的大概发展过程7 ( 三) 材料语言的社会化带来了新的解读8 ( 四) 解读隋建国雕塑艺术中的材料语言9 三、材料属性和社会文化形态决定了其情境转述的多样性1 2 ( 一) 本质属性被赋予特殊的社会情境1 2 ( 二) 博伊斯的“社会雕塑i - 1 3 ( 三) 环境、整体性对雕塑艺术情境转述的影响1 7 1 、环境因素0 0 00 1 7 2 、整体因素1 8 四、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语言形式和文化情境- 1 9 结语”“”一”2 l 参考文献一o o ooo ooo oo o o 2 3 后记”? ”2 5 u i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l童 jl 嗣 现在的雕塑艺术中材料的运用比较丰富,几乎各种材料都可以被艺术家用 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各种的装置、观念、行为作品也不断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本文为了研究的需要,避开了这些前卫艺术,而专指作为传统造型艺术中的雕 塑材料运用的语言和情境转述,是一个相对有范围的狭隘概念,也是大家熟悉 和容易介绍的范围。材料的运用在中国艺术界内已经相当普遍成熟,但真正做 出自己的风格和审美趣味的艺术家却凤毛麟角。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了解,本 文选择了隋建国和博伊斯两位中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隋建国作为中央 美术学院雕塑系老师,他的艺术作品非常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规范, 本文选择了他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制造系列的作品来展开论述;博伊斯将“雕 塑 概念作为问题的切入点,把它看作是一种扩张的概念,通过改变雕塑的概 念在根本上改变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社会只是一个形容词,并孕育了对艺术界 限扩大的可能性,而“雕塑一摆脱其原义,他把“雕塑= 人 来理解,以起到对 社会的干预,对人的塑造作用,使得他的作品非常具有可读性。 做雕塑的每天都在跟雕塑材料打交道,自己在刚接触材料在雕塑艺术中语 言和情境运用的选题和实践时,遇到好多的困惑,有时候这些困惑别人很难给 予你一个合理的解答,需要自己慢慢去摸索到最后解开,我把自己在实际的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与导师沟通和解读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家的作品,提出了一 些自己的即是问题又是个人观点的想法,并试着用推理和逻辑的方式来做一个 探讨。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雕塑的艺术地位和历史形式的演变 ( 一) 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形式、空间、质感) 1 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 雕塑作为- - f - j 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最能体现造型艺术的最原本的对于“型一 的把握,体现了艺术产生的最原始的生态文化,它的含义顾名思义,用雕、刻、 塑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创作方法来展现它的独特审美,之所以认为雕塑是最接 近还原了艺术的原色面貌,是因为艺术追求的是对原色世界本源的表达和挖掘, 而这种本源就是人类世界内在的精神存在,不需要往外寻找,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够更加的接近于生活,尤其是雕塑艺术产生的早期,否则你会离原色越来越 远,因为原色就安住在你的体内。你越往外寻找,你就离本源的艺术越来越远。 要学会向内看,你就会找到安住在你体内的那个艺术的本源( 你真实的自己) , 那个安祥而喜悦的自己。雕塑家们刚开始就是为了能够重现或者再现他们生活 的那个时代的特征而做出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的实用性和目的性远远超过 了它的观赏性。 2 雕塑艺术的空间感 雕塑艺术比其他任何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注重空间的利用和经营,它更容 易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可见的艺术形象,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 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等艺术传导元素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 优势,这种优势的存在也是雕塑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情境的最 明显特征。 3 雕塑艺术的质感 除了对于空间感的独特的带给人们直接的视觉上的冲击外,它同样在触觉 上带给人们最原汁原味的材料的质感,软、硬、冷、暖的质感表达更能代表艺 术家或者欣赏者某种生活的情愫,这种情愫的产生很多时候又都是一种情感的 碰撞和升华,反映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就是艺术家开始对这种情愫进行了一些 带有个人经验的加工,尤其对于当代的雕塑艺术家来说,他们已经走出了中国 书画中非常讲究的。模移传写一的艺术风格追求和审美标准,他们由状物象形 转向了意会表达的语言传达和情境刻画,很多雕塑艺术家作品画面中的人物或 在喃喃自语,或在自我沉迷,或在重构自己的精神乐园,大都带有些许的梦幻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色彩,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理想国度,这说明了大多数的雕塑家的思考方面都是 来源于生活,他们情愿更贴近于生活来诠释头脑中的画面。而正是这种理想主 义给了艺术家很大的思想驰骋的空间,在注重传统雕刻技法的基础上把当下人 物的服饰、动作、表情、事件用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和形式趣味来处理,把当代 文化的思想元素与传统的表达方法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并做了进一步的实践和延 伸,也让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力有了一个更深的拓展。思想就是精神的本质,精 神的本源来自心灵。不是自然的再现,已经成为了主观的表现,是最有力的精 神展示,而这也正是原色艺术所追求的。 形式、空间、质感作为雕塑艺术最倚重的三个表达形式,它们之间是相互 关联相互依存的,不可能脱离某一个环节而独立存在,这其实与其它的艺术表 现形式如绘画、装置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实际的创作中,很多时候我们都 是往往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这也是当代雕塑艺术发展存在 的一个普遍的诟病,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遭遇到了一个瓶颈,很多艺术家都注 重了雕塑艺术的语言形式表达,而忘记了其由于材料的变化带来的情境的转译, 相同的一件作品和同样的制作手法,由于新材料的加入而带来了视觉和触觉、 空间和质感上的巨变,所以说材料是雕塑艺术创作的基础,它决定了一件雕塑 作品是否可以承载它所要表达的艺术形态,其质感至关重要,质感若是不同了, 它的触觉也会大打折扣,其空间感立体感也随之大幅度的转变。我们举个比较 俗的例子来说,人们通常喜爱一件物品,首先是看它能否以其特殊的形态,即 作品本身展现出的外在是否美观,是否能打动人们的心灵,再者是看这件作品 的质量是否物有所值,也就是他的材质是否经过精心筛选,如若忘记了材料转 变的重要情节那么就会导致审美情趣的变化。 ( 二) 雕塑的分类和历史文化形态的演变 雕塑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雕、石雕、骨雕、漆雕、贝雕、根雕、冰雕、泥 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随着更多的新雕塑材料不断被吸收纳入和更 新,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种类的雕塑:按照表现形式又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圆 雕、浮雕和透雕。所谓圆雕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 三维立体雕塑。这个概念覆盖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而且雕塑的形式也是 多种多样,艺术家完全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是户外雕塑还是室内雕 塑,是抽象雕塑还是具象雕塑亦或是意象雕塑,还可根据表现的题材不同, 人物、动物、静物都可以作为其表现的对象,材质上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 各种综合性的材料,这种雕塑方式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表现效果能够更 直接呈献给欣赏者,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雕刻手法和雕塑艺术语言。所 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像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民英雄 纪念碑基座四周的雕塑就属于浮雕,并且属于浅浮雕,其具体的又可分为 神龛式、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镂空式等几种形式,我国古代文化瑰宝 中的几座石窟( 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窟) 就是其中的神龛式,古 代园林像苏州园林中很多的雕塑就是镂空式的。从中国雕塑发展史上我们 很容易找到一些鲜活的实例来解读中国的雕塑形式的多种多样,从而也反 映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些信息。透雕主要是指去掉了 底板的浮雕( 镂空雕) 。把所谓的浮雕的底板去掉,从而产生一种变化多 端的多纬度空间,这些空间的轮廓线有一种相互转换的节奏。这种雕塑非 常强调空间感在雕塑语言中的重要性,它对于材质的要求很高,不同的材 质在雕刻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并且对于艺术家的能力要求也同样很 高,要求艺术家要熟悉材料的材质,还要具有能够熟练运用不同雕刻工具 的能力。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民族,在 当代社会,文化更是被作为一种品牌来打造。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 动力支撑和精神源泉。所谓文脉,英文即c o n t e x t 一词,在语言学中,该词被 称作“语境”,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 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文化不断发展的一个基本规 律是文化的积累性和文化的变革性,所以文脉也总是在新( 解构与重建) 与旧 ( 传统与人文) 的张力中生存发展的,没有旧的也就无所谓文脉,缺乏新的接 续,文脉则不能延续。文脉是一种文化精萌的不断积累和传承。从原始美术遗 存、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直至明清时期的文人画,都体现了文脉的不断弘承。传 统绘画作品是通过对时空境象的描绘,达到情与景高度融汇从而来体现艺术真 谛。以下艺术家的作品中无论是从题材还是技法上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脉印迹。 他们的艺术也许没有芬芳馥郁的美感,但却有轩辕空旷的历史感,是朴实之间 育华美,折射历史,传承文明。这样的艺术更容易引起人类思想与历史的共鸣, 因为“文脉 产生的化合作用已远远超越于艺术品本身。 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也很好的体现了这种文脉的传承,从原始社会的石器 和陶器这些具有实用功能的基础工具开始,经历了商代的青铜器、秦朝的 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石雕( 霍去病墓石雕群) 、西汉玉雕、东汉画像石 画像砖( 山东的孝堂山祠和肥城张氏墓画像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的佛像石窟雕刻到现代的历史题材、纪念性题材的雕刻用的一些玻璃 钢、不锈钢,都很好的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传承了下来,它们之间都是 一脉相承的,都是代表了当时的文化、宗教思想的一种很好的展现,人们 会通过雕刻把当时的文化及其习惯一点一滴的刻记在石壁上,他们用来记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录,所谓创作,是当时所提及不到的,雕刻家们只是记忆性的雕刻着生活 中发生的一切,包括各种符号、图形、动物等等,以他们特殊的语言形式 来表达,没想到这些却成了后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西方雕塑的发展史跟 中国的雕塑发展史有着很多的相同的地方,都是从最开始的具有实用功能 的工具开始,然后向装饰性、文化性上发展,都与宗教、神庙等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可以看出艺术来源于生活,虽然人们的思想还是具有局限性, 但却在雕塑发展意义上慢慢的发生了改变,逐步走向了进步。那个时候的 建筑、工艺、雕塑等造型艺术家,都是最原始的劳动人民,都被当作工匠 对待,还没有提及到艺术的概念上来,并没有现代艺术家的称谓,也没有 受人尊重的地位,但他们为造型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的发展,做出重大贡 献,当时人们没有艺术概念,只是当做一种劳动流传下来。从时间、空间、 “人的创造”的维度再来看这些艺术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有着 更多的社会人文背景及文化积淀,体现了在当代社会中最关注的人性化。这些 作品使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去拨动和传承这个文脉。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材料属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的本质及其发展概况 ( 一) 材料的几个艺术属性:自然性、符号性,平面性、媒介性 雕塑作为一门独有魅力的艺术,它的材料的使用非常丰富和自由,艺术家 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来自由选择材料,赋予了艺术家最广阔的创造空 间,他们的艺术观念、审美标准、思想更容易的呈献给广大的欣赏者。随着科 技的发展,不仅雕塑形体的尺寸不断扩大,制作工艺的精细也成为可能。在所 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 在现在也是如此,但这种情况在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中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n 1 在现代艺术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从简单的绘画素材到材料的转换现象,素材 本身就成了材料。雕塑对象与素材的不断拓展与改变为艺术语言和情境的转译 有了更新的突破,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很多艺术家从视觉效果、个 人兴趣以及文化形态创作上的突破等进行了各方面大量的实验与创造,拓展了 雕塑艺术的实体空间。 l 材料的自然性 每种材料都有其自然属性,这种属性包括色泽、硬度、密度、导热等物理 学概念,这些属性都是天生的、自然的,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其首要属 性,我们在选择一种材料作为艺术作品创作的载体时必须首先要考虑其自然属 性与创作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表达上是否统一、和谐,这样才能创作出最完美的 作品; 2 材料的符号性 符号性是由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引申而来的,比如说青铜器和玉器,它 们的产生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不单单是考 虑其实用性、使用性,渐渐的已经开始认识到审美的重要性,这些雕塑被当作 高贵的财富象征,和身份象征,而原始的石刻最开始被用来做墓穴的祭祀用, 往往就成为了纪念性题材常选则的材料,而在现代雕塑中玻璃钢、不锈钢开始 大量进入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去,则是一种当代雕塑艺术的代表性符号; 3 材料的平面性 材料是立体的,但它同时又是具有平面性,在很多的作品中,材料只是作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一个平面物质而存在的,一种材料看它适合与不适合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平面上的相似度,就像在根雕艺术中,我们所要选择的 树根与你要创作的题材应该具有表面上的相似度才会去采用; 4 材料的媒介性 最后是关于材料的媒介性,既然材料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它就不可避免 的承担起了作为媒介传播的作用,而这种媒介性的作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 地发生着变化,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和实验,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这种 趋势变化,艺术需要不断地实验,需要不断涌现出新的元素来中和这个社会行 为和思想情操准则的变化,没有经过实验的艺术就如同郎绍君先生提到的“高 原停顿,如果永远陷在过去的符号和艺术语言的囹圄中停滞不前,这样的艺术 才是真正可怕的,也是最终会被抛弃的,没有人喜欢原地踏步,踏步就是后退, 我们重视的是积极的有所突破而不是没有想法的封闭、固守。对于与当今生活 紧密相连的现代艺术来说,实验性更是首当其冲的摆在了所有艺术家面前的一 座屏障,这就要看艺术家们能不能有所突破从而轻松地掌握这种趋势。 ( 二) 材料艺术的大概发展过程 中国的材料艺术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模仿西方的一种模式,因为西方艺 术在抽象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不断在创新发展,从塔皮埃 斯、波洛克这些西方材料创作的大师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候他们已经打 破了传统的架上绘画的束缚,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塔皮埃 斯曾经在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时说过“材料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件艺术品 所具有的感人力量并不仅仅取决于材料。材料所承载艺术家的精神,才是人们 所关心的。在他眼中艺术并不是呈现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 更多地把艺术通过材料作为媒介,引向象征和意蕴。艺术家让一文不值的稻草 承载着人类生命的起源,让残损斑驳的墙壁承载着人类血泪的历史让朴实无华 的床承载着家的温暖和爱人的眷恋。豫1 而对于塔皮埃斯在绘画艺术上的论述主 要集中在塔皮埃斯的粗刻手法( 可类比中国的木刻版画) 和拼贴,突破了平面 的二度空间,这是塔皮埃斯在材料技法上的一个创新,比较鲜明的艺术特点; 色彩的选择和大块面的笔触性,最鲜明的是黄褐色轮廓及撕痕渐层的厚度,以 及大块的纹理处理及细笔勾勒如毛发般笔触;打破传统美学思维的束缚,突破 原来几何图形的概念。勃洛克从传统的绘画油彩到后来使用家庭常用的油彩, 更早有克里姆福使用金粉甚至铂金粉,现代的丙烯的使用,蔡国强使用焰火的 爆破在纸留下的痕迹,甚至旧轮胎,报纸,相片,动物的皮革,金属,等等。有 位当代艺术的大师级画家,曾经制作了房子的样板,人物模型,家具等组合艺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术,更有赫斯特的鲨鱼缸,钻石骷髅头颅等。材料绘画已经开始作为一种独立 的艺术创作方式和风格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中国艺术家对于材料的运用也是从最开始的架上绘画转到综合材料上来, 现在很多艺术院校也都设有材料艺术系,像中央美术学院就设有材料艺术工作 室,但其中大部分的材料艺术家还是没有脱离原来的绘画元素,他们更倾向于 将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也可能是在探索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只有很好的 纯熟的衔接好两者才能有更多的突破。张元、吕胜中、张国龙代表着中央美术 学院对于材料艺术的一种学术上和思想上的方向。 ( 三) 材料语言的社会化带来的新的解读 中国现代雕塑的开端,它的表现方式正是以形式语言的现代化为课题进入 的,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参照背景下以补课的形式而展开的,理论上的支柱是正确 地处理“民族性与时代性 的关系。在实践中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以中华民族的 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附着在西方化的现代形式语言之上,即以“新瓶装旧酒 : 另一种是反向处理两者的关系,以“旧瓶装新酒 ,则以传统的雕塑语言包括现 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来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也就是增加一些现代感,而通过一段时 间证明这只能缓解一下阶段性的矛盾。【3 】, 物质与精神从来就是一个矛盾体,工业文明更多指的是物质的化腐朽为神 奇,而像文艺复兴这样的精神革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寻找理 性的回归,探求融合传统的当代艺术的空间和语境显得尤为重要。雕塑的发展 是随着民族文化的语境变化而出现不同的精神面貌,中国雕塑的发展二开始就 非常注重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和精髓,它的文化和精神的民族化、中国意 识化程度远远高于从西方引进的油画艺术,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在模仿 西方当代艺术的形式方面没有很多当代艺术作品那样空洞、迎合西方人的欣赏 习惯的泛西方化,这就在材料运用和思想理念的表达上更容易让国内观众和藏 家接受,只是由于国内一些对于艺术的欣赏习惯和理解上的偏颇才造成雕塑艺 术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现在社会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对美的要求不断提 高,由此产生了各种个人风格和知名度层次不同的雕塑家。从而也形成了其作 品的价值与价格的高低之分。 对于材料的运用,中国到目前为止都还是在循规蹈矩的学习着西方的路子, 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所以在本文的选题时,选择了中西两个 在材料绘画方面比较有成就又有鲜明特点的人来进行,既同时要说明一个关于 上面提到的也就是本文的主标题材料在雕塑艺术中的语言传达和情境转述问 题,同时又可以对中西方艺术家在对待材料雕塑上的不同艺术语言和风格,可 以做一个比较,让大家非常清晰的看到中西艺术在发展上的各自利弊,这对于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后探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社会趋势也同样具有参考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 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在想一个问题时,千思百想就是想 不出来,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突然想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灵感 。人 们在面对精美的艺术品时,往往会问艺术家们“你们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完成的呢? 一然而艺术家并不能对此做出令人满意地解释。他们告诉我们的充 其量也只能是一些个人的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总是突然闯入自己的 意识,既无先兆,也无准备,更说不清他形成的具体步骤。 “许多重要的意向 都是在闲暇时或是思考其他事情时突然闪现的 这种能力被现代的艺术心理学 家称之为“无意识 。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无意识学说,很多的新的语境的产生 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 ( 四) 解读隋建国雕塑艺术中的材料语言 隋建国的雕塑:中国制造是在当代雕塑艺术作品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 组作品。他用一个恐龙的个体微观世界来阐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一个关系,对 于这组作品的思想解读会有很多的层次。隋建国个人认为:“最普遍意义上的雕 塑,其实就是一个物体,人造的,或者现成的物体。到博伊斯手里,把雕塑当 作动词,营造出一个以个人精神改造社会的传奇。现在,我倾向于认为雕塑是 关于空间的一种学问和经验,即作为主体的人,怎样去感受和体验,进而把握、 发现和创造空间。1 9 8 9 年之前,我认为雕塑就是各种材料做成的人或者动物的 形象;1 9 9 7 年之前,我认为现成品也可以是雕塑,但我倾向于把这个现成品用 雕塑的方法再做一遍;眼下,2 0 0 5 年以来,我开始相信,人的身体感官是体验 空间的本源,而人脑思维的时间感受能力,使人得以创造性地发现和把握空间。 雕塑在这种背景之下,可以是与空间相关的实体,也可以是与时间相关的过程, 人的身体与感官是其中的轴心。打h 1 , 微观的形式表达是对宏观世界物象的一种解构形式,看起来虽然不是非常 惹人注意,甚至很容易被人忽视,正是由于人们对于它们存在的忽略更容易产 生一种伟大的力量,隋建国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他的雕塑作品既没有 极度夸张的造型也没有色彩斑斓的用色,看起来很平淡,但你细细品味后就会 发现他的作品感动人的地方所在,艺术家用一种微观的与世态度和情感从一个 很少有人关注或者大家经常看到而被忽略了的物象出发,用自己的雕塑艺术语 言来进行还原和提炼并进行重塑,就把这个社会中最容易感动而又最容易被遗 忘的情感和状态用材料作为思想传达的媒介很好的表现出来,艺术家很好的注 重了材料的形式美感,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 空间、量感、色彩) 被恰到好处 的与自己作品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了一起,材料本身具有的隐性美和作品 直接带来的显性美相得益彰。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是多彩而又单纯的,好多的事 9 东北! i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都是单独存在。艺术家就是要把这一瞬间的情态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展现, 因为瞬间的流逝往往是最纯真、最自然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纯真自然一样 流淌在其作品中,让人看后以一种身同感受的奇妙境界。 艺术家的作品很好的抓住了自己的个体经验和集体经验的相互贯通,在其 中国制造系列作品中,艺术家作品反映出来当下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快速 发展崛起就像一条昂首站立的恐龙,是红色中国的一种符号象征,同时也反应 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和历史的原因带来的思想上和人生价值观上的激烈斗争和冲 突,他们是迷茫的一代,同时又是具有责任心的一代,这种个体的思想认识和 整个社会集体转型下的理念充满了排斥和对立,一下子让他们显得无所适从, 有一种被悬在空中等待选择和被选择的尴尬困境。这种状态是非常痛苦的,由 此带来的人生、生活中的一切等待都是漫长的,都会是特别的辛苦,由青年到 壮年,由壮年到老年,人生的等待是一个不停歇的运动,生活的艰辛、现实的 残酷、理想的遥远都容易让处在快节奏生活中的现代人倍感疲惫,人们想要通 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来改变现实生活,创造未来,等待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节 奏的出现,而过程中的坎坷却让人有时候很无奈,这种等待的过程是很痛苦和 漫长的,艺术家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很敏锐的捉住了这个既个性又普遍的问题, 从个人微观的情感世界出发,揭示了一种默默等待的潜行力量的存在,一个人 的等待也许是微小的,而一代人甚至整个民族的等待,这种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艺术家从人性和社会关怀的文化角度出发,用作品中的微观物象来传递大地母 爱的宏观伟大,作品中的母爱是无私奉献的,作者对于母爱的表达是非常隐晦 的,不像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直接的来表达母爱的伟大,而是从一个侧面, 从具有代表性的恐龙的成长及其状态,代表了新中国力量的强大是有着祖国这 个母亲作为后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打无疑是一种最直接的现 实写照,这就很像中国现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经济的高速繁荣发展带来的却 是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原本美丽的大自然资源被无限制的过度开采而变得伤痕 累累,甚至奄奄一息,人类的过度索取已经提前透支了大自然母亲的健康,让 其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生机,亟需进行保护和涵养,这种有微观到宏观的点式 效应带来的意义是一种超越性的,用个人表达的个体物象从而唤起社会对于这 个主题的重新关注和由此带来的现实意义往往是超过作品本身的意义的,这种 力量就由个人意义上的微观过渡到集体意义上的宏观,带来的是一种思想灵魂 上的感悟和震动。 看不到老练的用笔,看不到绚丽的色彩,甚至没有完美的构图,但就是这 样的画面深深的打动了我,其实打动我们的并不是材料本身,而是通过材料的 质感、体积、冷暖重构出来的一种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也就是艺术家通过 材料的组合加工带来的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的表达。龙一直就存在于中国的传统 l o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中,它是一种强大力量和自信心的代名词,是一种向上、强势、博大的符 号代表,隋建国的中国制造系列作品,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融入当 代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态,将传统与当代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就赋予其了新 的时代意义,恐龙的形象不仅仅就是一种动物形体的再现,因为不锈钢、玻璃 钢等新型材料的加入,为其在形象上注入了刚强、坚韧、阳光的文化精神元素, 它更多被人欣赏,已经完全脱离了其作为一种动物形象存在的意义,欣赏者从 其身上感受最多的还是一种伟岸、向上的精神,这与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中扮 演的角色是相符合的,通过这些新材料的运用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种 意境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精神上的感触,同时也带来一些感情上的共鸣。当代的 艺术我们很难再去苛求这些传统的重现,只要用真心的情感和自己的艺术理念 来塑造和描绘我们这个世界,她就可以感动很多人,艺术家对于材料的使用和 探索也在实践着他的作品带来的不同效果,不锈钢和玻璃钢是艺术家用的两种 最基本的材料,这组作品同时有五六个颜色的个体作品存在,大小也是不一, 既有可以陈列在办公室中的小幅作品,也有可以陈列在室外作为公共雕塑的大 尺幅作品。相同的主题下往往会诠释出不同的思想和问题本源,材料的冷暖、 刚柔、阴阳这些微观的细小不同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艺术家显然很注重对 于这种微观性的处理,在庞杂的雕塑材料运用中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材料属性和社会文化形态决定了其情境转述的多样性 ,( 一) 本质属性被赋予特殊的社会情境 材料的最本质属性就是其自然属性,它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情境是由 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当今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变,现实的物质世界和人 们内心的精神世界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从形式到内容,从表 面到内核,都在进行着相当矛盾的斗争,而这种改变也让很多人陷入了一种迷 茫、踌躇的状态。所以这种社会情境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和转译,随着材料的解 构和不断重建,材料语言的发展和由其转述的情境也在不断的融合消解中,越 来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艺术既是虚幻的又是现实的特点决定了有一些 东西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在这条路上踏踏实实追求艺术脚步的艺术家。艺术 追求的是一种品味,而这种品味又需要解读。在品与解、味与读之间融合了主 观的个体经验和客观的集体经验,让我们不再徘徊于自己的世界而踯躅不前, 作品与心灵的共振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艺术。在品味中去解读作品的深刻内 涵,在解读中去品味作品彰显出的格调,做到两全其美其实并不难。因为思想 性和社会性被更多的加入到了艺术的载体中去,所以材料的本质属性对于一件 艺术品的思想情境表达有着越来越大的隐性作用。艺术创作要求它具有很强的 独创性和思想性,而这种特性又在繁衍于东方文化厚土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显 得尤为重要。在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精神世界中却产生了各种各 样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于思想情感的认同上有点出位,在审美规范上游离于现 实而很难得到和谐的美。当代艺术最关注的是当代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这种 状态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是从人文关怀的意识去诠释社会现实的 存在。在复杂的社会现实状态下,人们的思想和状态是被扭曲了的,很多人选 择了面对,也有很多人选择了逃避。不管他们做出哪一种选择,都是在表达一 种现实生活状态下的心灵呐喊,他们也在用自己的心灵物语向社会传达着内心 的需要。 无论是从精神、物质、社会、生活等多个层面考虑,对于材料的选择已经 不仅仅局限于其本来的物质属性,更要加入这种社会属性,因为它不是孤立存 在的,需要更多的材料和思想来衬托。而这种由纯粹的对于自然属性的欣赏将 会慢慢过渡到对于材料的外延引申来的对于社会语言和情景的一种更多的关 注,因为这才是一件雕塑作品的灵魂,材料的自然属性只是起到一个艺术表达 的辅助作用,更多的艺术表达还是通过艺术家对于社会的人文关怀、感触,甚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至是批判的方式来进行的,需要的是与社会和时代脉搏相吻合的一种存在的精 神状态。 ( 二) 博伊斯的“社会雕塑” 博伊斯是2 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博伊斯擅于借助现代主 义建筑及设计的视觉语汇j 铺陈符号化的场景,来探讨时间及空间意义上的新 与旧、内与外、有与无的并存和冲突。首先是他所用的非传统的材料,以及异 乎寻常的思维、推理方式,触动了战后德国的千千万万与博伊斯有类似经历的 人群,他们对博伊斯的个人经历深表同情,进而导致对自己相同经历的深思, 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性共鸣,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那些油脂、毛毡、纸箱或铁 罐、蜂蜜之类的黏稠物质、动物标本等,都有着指向明确的隐含意义。嘲把虚 幻的世界描绘的清晰,这不难,但把清晰的世界还原成真实的虚幻,就不是很 容易。博伊斯很敏锐地扑捉到了这条纬线,并把它进一步放射出去,博伊斯的 作品中对色彩的把握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注入了刺激热烈的色彩理念,感 觉特别有视觉冲击力,冷暖的穿插处理,经纬的若隐若现都有一种异样的视觉 感触。把人们意象中的自然社会的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画家的理智和情感 很好的复合在了一起,不同的材料、空间变幻呈现出了更加疯狂、奔放的心绪 宣泄,相比于形式的变化来说,整个作品传递出来的思想、情感的新载体所含 的寓意恐怕更让入迷恋于其中,他可以引导着观众按照画家的思维、情感去思 考,去探索一种超脱现实之外的冥幻境界,从而使得这种先验性的实践显得很 有价值。同时又把雕塑作品中的空间和层次表现的有张有弛,有一种向社会核 心和主题靠拢的趋势,让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引起的审美 涣散。 博伊斯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其雕塑艺术,但他的雕塑作品却从来很少用常见 的雕塑材料,它把一些非理性的看似乱七八糟的东西放入到其作品中,它所倡 导的“社会雕塑 概念其实也是一种行为艺术理念。在当代社会,工业文明越 来越发达,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同样被废弃的物质也越来越多,废弃的工厂, 成堆的垃圾,战争的残骸,甚至是因此带来的精神上的颓废和消失的记忆,更 让这个社会变得纷乱不堪,秩序紊乱,在这里看不到和谐的符号,看不到逻辑 的存在,一切都是无序的,毫无理由的存在着,等待着被结构和重建。这些被 看作是毫无用处被人类废弃的质体,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在绽放着它独有的废弃 之美。 物质与精神从来就是一个矛盾体,工业文明更多指的是物质的化腐朽为神 奇,而像文艺复兴这样的精神革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寻找理 性的回归,探求具有理想思辨性的当代艺术的空间和语境显得尤为重要。刘洋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作品巧妙的抓住被废弃的一切物质元素进行创作。灾难、事故、废景、寂寞、 无助、孤零无不存在于由此衍生出的世界物象,它们虽然可怕,让人唯恐躲避 不及,但由此形成的独特的道道风景线何尝又不是一种残酷的美? 可以让人们 找回遗失的思维,反思人类的行为,让其不再沉迷于一味的利益追求而放弃了 对于破坏的觉醒,这同时又是一个哲学思辨的过程,画家对于“废弃”思想的 解读很清晰的用自己的画笔和画面语言来阐述,整个画面以灰白色为主色调, 对于细节的描述采用了写意化的处理手法,给人一种模糊虚幻而又清晰真实的 感觉,而对于象征性的画面主体的描绘却用大胆的白色和黑色的对比来加强画 面视觉效果和空间层次的突出感,鲜红的血肉和黑色的浓烟都给人以强烈的污 染和破坏的视觉感触,而在作品整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卫生统计考试试题及答案
- 雨课堂学堂在线学堂云《Music makes one healthy(中国医大 )》单元测试考核答案
- 2025年生命之旅共筑成长-初中生命教育启蒙说课稿
- 2024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4 The Internet Connects UsLesson 20 A Computer Helps说课稿(新版)冀教版
- 人力资源管理师薪酬管理试题
- 三类人员B证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解析集合
- 《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解读解析
- 2025年护理学专业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卷
- 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2025真题测试
- 执业中药师课程及题库及答案
- 大锁孙天宇小品《时间都去哪了》台词剧本完整版-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 钱钟书名著导读《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 2023年-2024年电子物证专业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销售技巧培训(酒店餐饮)课件
- 2022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点亮生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全套教学课件
- 驾校教练员安全培训
- 动静脉内瘘的评估
- 珠海科技学院辅导员考试试题2023
- 内浮顶储罐施工方案
- 场车安全总监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