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分析[权威资料]_第1页
贵阳市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分析[权威资料]_第2页
贵阳市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分析[权威资料]_第3页
贵阳市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分析[权威资料]_第4页
贵阳市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分析[权威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阳市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分析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 要:农民工推动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由于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有其独特性,存在乡土观念重、家庭伦理结构调整等现象,并由此衍生出就业方式不健全、政府救助不到位等弊端。为清除这些弊端,应从改变就业观念、建立救助体系、强化培训等渠道着手解决。 关键词:农民工;生存状况;就业援助;社会救助 C913.2 A 1671-9255( 2013) 01-0029-04 一、研究背景 中国在转型时期一个特别现象,是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农民工是户籍仍在农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 1我国现在农民工的数量已接近 2.5 亿,这个庞大的新兴阶层,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中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变,使这一群体在劳动条件、法律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处于城市中最恶劣的水平,而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有的地方农民工正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之一,给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带来巨大压力。 2 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国务院于 2006 年 3 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就农民工的工资偏低和拖欠、就业服务和培训不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和要求。这是国务院首份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综合性文件,它的出台标志着农民工这一新兴阶层进入了国家决策层关注的视野。此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针对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和措施,设立维护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组织和机构,加强了对农民工问题的治理。 处于西部地区的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市,既是农民工的重要输出地,又是农民工的重要打工地。据 2011 年第六次人口不完全 统计,贵阳市共有流动人口 125 万人,而这其中的 80%是农民工群体,占该市常住人口的 23%。 3所以,该市的农民工数量大、成分复杂、分布广。近几年来,贵阳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等问题,如 2007 年出 台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规定, 2009 年成立了农民工住宿救助站, 2011 年出台了包括创业补贴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等内容的农民工自主创业金融支持政策。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社会关爱程度日益提升的当下,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他们对自身的境遇是否满意?他们对政府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对城 市是否有归属感?下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主要着力点放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为进一步掌握贵阳市农民工的真实生存状况,探索改善这一群体的工作、生活、社会保障状况的途径,课题组成员组织了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 50 名同学,以职业为标志对贵阳市各行业的农民工进行了配额抽样调查,调查时间为 2012年 78 月,调查范围涵盖了贵阳市的 7 大主城区,调查行业涵盖了环卫、建筑、装修、餐饮服务、工厂工人、小摊贩、背篼群体等,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共有效访问了 500 名农民工。下面便是通过调查数据 和调查人员原始记录对贵阳市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分析。 二、贵阳市农民工生存状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贵阳市农民工以 45 岁以下居多,占了调查总数的 71%。男女基本持平,这可能和近年来农民工多夫妻二人同时外出打工有关。大多来源于省内,只有 14%的农民工来源于省外。从婚姻状况来说,大多数农民工是已婚,占比达 61%, 其次是未婚,占 33%,另有极少数离异。家庭人数 大都在四人以上,占比达到了 75%,可见这一群体是计划生育的薄弱区。从受教育程度来说,以小学和 初中居多,两者相加达到了 80%,其中又以小学为最多,达到了 45%。可见目前这一群体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的,这也是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制约因素。 (二)生活现状 1.与乡土社会联系依然紧密 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工一年回家一次以上,更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一年回家四次以上,回家的目的以过年和亲戚街坊红白喜事为最多。 83%的农民工从不或很少与本地人交往, 8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目前是农村人,只有 5%认为自己是城里人。由此可见,农民工大多身在城市心在乡村,在城市社交网络无法真正建 立的当下,原有的农村社交网络是他们分外看重的。 2.“ 非政府因素 ” 是他们继续留在贵阳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 53%的农民工明确地选择未来五年内继续留在贵阳打工,而选择继续留在贵阳的原因中,以选择 “ 找工作方便,打工收入高、回家方便、住习惯了,不想离开 ” 等理由居多,而没有一个人选择 “ 感觉贵阳市很为农民工着想,在子女教育、住房、打工、社会保障等方面很照顾我们,所以不想离开 ” 。看来,贵阳市政府面对农民工群体的公共服务还很不足,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真正享受到打工地政府的公共服务。 3.经济 家庭伦理观发生变化 调查显示, 68%的农民工是和配偶在身边一起打工的;此外, 61%的农民工把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认为这样方便照顾。许多人都说到一句话,全家人在一起,心里踏实,少赚点无所谓。对比以前为了赚钱、不顾家的做法,这种全家人在一起生活的打工方式反映了农民工群体经济家庭伦理观的变化与进步,有利于农民工群体的家庭稳定,也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4.存压力大,少有积蓄 调查显示,贵阳市农民工的总收入以在 10003000 元之间居多,其中大多又 在 2000 元以下,占比达 62%,而且高达 70%的工资被用在了生活消费开支上,第二大用项是租房,其次是子女教育。很多人表示没钱向老家汇款,仅够养活自己,有点储蓄的,也以每月存 500 元居多。由于交通不便,贵阳的物价较贵,生活成本高,而由于财政紧张、市场经济不活跃等因素,社会人均收入又处于低位。农民工的工资又处于更低的水平,所以生存压力更大,在 “ 假设您选择离开贵阳,最有可能会因为的原因 ” 中, 65%的农民工把 “ 收入低而开销高,生活成本太大 ” 排在了第一位。 5.生活质量低,心理压力无处释放 调查显示, 在工资的基本用项上,除了消费性生活支出和租房这两项外,农民工工资基本用在了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上面,占到了 36%,娱乐消费被他们排在了最末位,只占5%。平时的娱乐休闲活动也集中在看电视、逛街、打牌、喝酒上。而高达 91.6%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经常心情糟糕,爱冲伴侣或孩子发脾气。心情烦闷的时候,或自己憋着,慢慢消化;或找好朋友诉说;而选择旅游、看书、专业帮助等方式的只占 1.3%。可见,农民工群体生活紧张、单调,再加上经历城市就业过程的高竞争性、不公平性待遇等,使这一群体处于典型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 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这一问题还未引起足够关注。 工作现状 1.工种差,工资低 调查显示,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传统 “ 脏、苦、累 ”的工作,包括环卫、建筑、餐饮、家政、装修、小摊贩、背篼等, 87%的农民工工资在 10003000 元之间,其中又以2000 元以下居多,占比达 62%,而 2011 年贵阳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是 2485 元,可见,大多数农民工工资是处于贵阳市平均工资水平之下的。较低的工资水平一方面使这一群体生存压力巨大,另一方面也使这一群体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拉动内需的潜力。规模庞大 的农民工参与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却不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一大原因,应该也是下一步扩大内需的根本着力点之一。 2.存在普遍的 “ 隐性 ” 或显性超时工作现象 调查显示,农民工群体工作时间在 8 小时以内的仅为17%,多数人存在程度不等的超时工作现象, 32%的人每天工作 910 小时, 33%的人每天工作 1112 小时,还有 18%的农民工每天工作 13 小时以上。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正在无声地摧毁着这一群体的身体。我们接触到的农民工,除了年轻一点的看着还比较健康外,稍微 年长一点的,都显得比较苍老、憔悴。有鉴于此,引导企业转变劳动用工方式和理念,对非人性加班加强执法和惩罚力度,是保障这一群体生命健康权的两个重要方面。 3.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有所改善,但拖欠现象依然存在 调查显示, 66%的农民工能按时领到工资, 31%的农民工偶尔被拖欠工资, 3%的农民工经常被拖欠。可见,经过几年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之后,农民工工资总体做到了按时发放。农民工离开了乡村,脱离了原有的地缘亲缘支持系统,工资往往是他们生存的唯一来源。所以,对农民工工资的保障也就是对这一群体生存 权的基本保障,事关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 4.以非正式用工方式为主,维权意识淡薄,社会保障残缺不全 调查显示, 83%的农民工没有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对于国家出台的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在内的劳动人事方面的法律法规, 76%的农民工表示不了解甚或不知道。82%的农民工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方面,82%的农民工表示除工资外,完全没有其他福利保障;少部分有节假日津贴,占比也只有 8%,另有约 10%的农民工单位按规定为他们缴纳了 “ 五险 ” ,但调查中,他们对 “ 社保 ” 并没有想象中的热情, 他们认为,本身工资就很低,每月扣除一两百元的社保费,非常心疼;而现在他们大都在农村参加了 “ 新农保 ” 、 “ 新农合 ” ,在城市的参保除了工伤保险外,其他险种他们都认为有加重负担、重复参保的感觉,再加上老板也不愿负担额外的社保缴费,往往在参保后扣除他们相应工资,且往往多达四五百元,所以他们分外抵触。虽然要求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本人必须参加 “ 五险 ” ,是出于维护农民工权益,解决其后顾之忧的考虑,但为什么这一群体一直 “ 不领情 ” ,是值得社保部门深思的问题。 5.主要靠非正式网络寻找工作,工作间隔期长,政府救助缺失 调查显示,农民工找工作的两种典型方式是 “ 亲戚朋友介绍,占比 37%” 和 “ 自己瞎撞,占比高达 45%” ,只有 5%的人表示曾通过人才交流会找工作。而两份工作的间隔,短的半个月,长的在三个月以上。在没有工作的时间里, 61%的农民工靠以前储蓄维持生活,另有 39%靠亲戚朋友接济,在我们所调查的包括各行业的 500 名农民工中,没有一人表示在他失业最困难的日子里,接受过政府救助或帮助。而 55%的人表示他们在城市曾有过次数不等的积蓄花光、衣食无着的时候。当前我国建立起了以 “ 救助站 ” 为载体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机构,建立起 了城市和农村贫困人群的 “ 低保 ”救助制度,而失业农民工这一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群体,却在中央和地方构建的救助体系中,被集体无意识的忽略了。一个人在无家可归、贫病交加时,政府和社会对他漠不关心是不可设想的。所以,当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着生存威胁的时候,社会保障体系就应该启动其最低层次的举措:社会救助来发挥其功能。 4 三、改善农民工生存状况的政策建议 当前,改变了生活场所和职业的农民工仍然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从而造成了流动农民工的生活地域边界、工作职业边界与社会网络边界的背离。 5这一系列的背离使得农民工脱离了旧的地缘亲情网络,而在城市的业缘正式网络未能有效建立,同时又经历着就业生存压力和种种不公的歧视和待遇。因而,这一群体当中蕴藏着复杂的反社会力量,尤其在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数将近一半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企业转变劳动用工方式和理念,加强劳动执法检查 当前,农民工的高强度、超长时间工作现象仍很普遍,使这一群体的健康状况堪忧。要杜绝这种现象,应该坚持 “ 软硬结合 ” 两手抓的方针, “ 软 ” 是指引导企业转变 劳动用工方式和理念,当前的企业和农民工大多是一年以内的短期雇佣关系,这种短期雇佣方式下,企业无暇也没有动力对农民工进行诸如培训等方式的人力资源投资,他们在经济人理性思维下,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拼命剥削农民工的剩余价值。这种做法,既伤害了农民工的身体健康,也使得农民工素质长期无法提高,更使得中国制造长期在低端徘徊,直接导致了今年波及整个沿海地区制造业倒闭潮,使中国制造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除此之外,各地不断爆发的 “ 富士康劳资冲突 ” 也昭示旧有用工方式所带来的潜在社会危机。所以,当前到了引导企业建 立新的雇佣关系、新的用人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的时候了。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农民工问题的立法工作,出台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就农民工在工作、培训、子女就学、居住、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作出强制性规定,并加强劳动执法检查,用法律强制力切实保护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 (二)针对失业农民工建立以就业援助为核心的农民工救助体系 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艰难是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事实,如果不真正走近他们,是无法体会他们的挣扎和辛酸的。而贵阳市针对露宿街头的农民工在 2009 年建立的农民工住宿救助中心却得到了 农民工群体的普遍欢迎,三年来已累计救助了农民工 2 万多人次。可见,对于收入不稳定且低微的农民工来说,需要先尽缴费义务才能享受权益的社会保险并不是他们最需要的,他们最需要的是可以不尽义务就可享受到服务的社会救助。 为此,我国于 2006 年正式提出建立农民工的应急救助机制。一是对陷入法律纠纷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二是对遭遇意外伤害或重大疾病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民工给予临时性的应急援助。可以看出,当前被列为救助对象的只有三类农民工:权益争议者、意外伤害者、重大疾病者,但现实中,除了这三类外,还有一个规模庞大的需 要救助的群体却被忽略了,这就是大量的失业农民工。 由于忽视了最主要的救助主体,导致农民工的救助长期以来供需脱节,简单粗放,缺乏系统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要转变救助理念和重心,建立以就业援助为中心的新型救助体系。 1.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和农民工信息的收集,让救助站成为农民工就业的桥梁 贵阳市于 2009 年设立了农民工住宿救助站,对无钱租房的农民工展开住宿救助,虽然只是大通铺,设施也非常简单,却很受农民工群体的欢迎。当前,可以进一步扩充救助站的职能,发挥政府的信息优势,把贵阳市及 周边地区企业的用工需求收集起来,张贴在信息栏,供农民工选择,救助站同时收集农民工的个人信息,帮助企业挑选农民工。另外,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企业和农民工都知道救助站,都愿来救助站找工作,招工人,提高救助站在就业援助方面的社会影响力。 2.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与技能化,缺乏技能素质是导致农民工失业的主要原因,应该说农民工是社会强劳动力群体,他们最需要的是工作而不是救助。要做好农民工的就业援助,关键是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要建立起既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又有利于 培训机构在竞争中良性发展的新机制。当前农民工培训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设施欠缺、培训方式呆板枯燥、培训过程缺乏监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创新农民工培训的新思路,如使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培训完之后即进行技能鉴定,获得相关的就业资格证书,为后续求职带来便利。另外,实行政府培训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积极支持企业按照就业岗位需求开展农民工定向培训,鼓励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依托现有的培训机构或委托所在地职业院校进行职业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院校联合举办产学相结合的农民工培训基地 ,企业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农民工培训完之后即可到企业就业。最后,要加强农民工培训过程的监管。农民工培训存在政绩工程现象。一些基层单位为完成培训任务,采取一些行政手段给培训机构摊派指标,培训机构则采取优惠手段促使农民工参加培训,出现培训走过场不求效果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要加强监管体系的建立,采取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媒介监督等方式联合监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