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古风余韵13项羽本纪(节选)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古风余韵13项羽本纪(节选)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古风余韵13项羽本纪(节选)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古风余韵13项羽本纪(节选)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古风余韵13项羽本纪(节选)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项羽本纪(节选)本课话题知人善任链接生活中的素材1刘邦知人善任“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他,虚心向谋士张良请教对策,最终摆脱了困境。此举可以看出刘邦知人善任的性格特点。2子产知人善任子产执政,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的情况,请裨谌到野外谋划计略,让冯简子决断大事,安排子太叔应酬对付各诸侯贵客。他执政时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班彪2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刘邦3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唐太宗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会()稽力能扛()鼎桓楚将() 梁眴()籍曰佩其印绶() 裨()将徇()下县 瞋()目间()问 成皋()睢()阳 蕲()县龙且() 狱掾()盱()台() 栎()阳垓()下 乌骓()马歌数阕() 美人和()之麾()下 骑能属()者田父() 绐()曰刈()旗 怜而王()我被十余创() 披靡()答案kuinjinshnshupxnchnjinosuqjyunxyyuizhuquhhuzhfdiywnchunm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老弱罢转漕(罢,通“疲”,疲困)(2)天下匈匈数岁者(匈匈,同“汹汹”,动荡不安的样子)(3)马童面之(面,通“偭”,以背相向)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东(2)举(3)以(4)乃(5)数(6)独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江西皆反古义:指现在长江以北的安徽部分。今义:指江西省。(2)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古义:指从这里。今义:指从这个时候起。(3)期山东为三处古义:文中指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4)吾知公长者古义:忠厚的人。今义:指年长的人。(5)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文中指情绪愤激高昂。今义:一般指大方。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毋妄言,族矣(名词用作动词,灭族)(2)梁以此奇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3)丁壮苦军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4)欲坑之(名词用作动词,坑杀、活埋)(5)项王然其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6)项王军壁垓下(名词用作动词,修筑营垒)(7)天之亡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8)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9)亦足王也(名词用作动词,称王)(10)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让称王)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2)梁父即楚将项燕(判断句,用“即”表示判断)(3)陈涉等起大泽中(省略句,“起”后省略介词“于”)(4)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省略句,“刭”后省略介词“于”)(5)不忍杀之,以赐公(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6)淮阴侯与战(省略句,“与”后省略宾语“之”)(7)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动句,“为所”表被动)(8)后则为人所制(被动句,“为所”表被动)(9)丁壮苦军旅被动句,苦(于),介词“于”表被动(10)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能属者”作定语,“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11)一人敌(宾语前置句,“一人”作“敌”的宾语)(12)学万人敌(宾语前置句,“万人”作“敌”的宾语)常识速览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二十岁时,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后来,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由于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腐刑。三年后他遇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公元前90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司马迁在壮游时期具有年轻人的浪漫情怀,而项羽斗力不斗智的狂飙突进的少年精神与司马迁产生了强烈共鸣。整体感知本文选取了项羽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了项羽胸怀大志,起义反秦,英勇善战,最后兵败自刎的事迹,刻画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文脉梳理项羽本纪(节选)_答案垓下悲歌悲剧英雄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问题。1这一部分的第二、三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其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_答案两件。一是少时学习。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豪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2此部分写楼烦面对项王时的“三不”反应,汉军闻项王至的反应,主要是为了表现什么?_答案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3从垓下歌的歌词看,在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项羽最惦记的是什么?这表现了项羽的哪一面?_答案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表现了这个盖世英雄的侠骨柔情,儿女情长。4“垓下悲歌”一节中写项王慷慨悲歌有什么作用?_答案这凄婉、哀怨、悲凉的歌声,融入四面八方呜呜的楚歌声,穿透浓重的夜色,在垓下兵绝粮尽的楚军营垒飘荡。毫无疑问,司马迁的垓下悲歌的描写,把项羽演出的人生悲剧推向了高潮,浓郁的悲剧气氛扑面而来,冲击着每一位读者。正如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所说:“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落之恶,至此极矣。”“垓下悲歌”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气氛,将项羽定格于特定的环境中。5“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为什么项羽说“快战”而不是“决战”?_答案“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项羽意识到无可挽回的失败已降临在自己头上,但是,对于何以会遭到如此惨败,他是一万个想不通。自己“破釜沉舟”的气概未减,为什么昔日的威力却失灵了呢?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否认失败乃“战之罪”,他在突围的路上特意大显神威。6“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那样吗?试剖析。_答案不是。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灭亡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既仁爱恻隐,又残暴无情;既义重如山,又吝啬小气;有时果毅决断,有时又优柔寡断。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话题互动话题:如何评价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乌江自刎的行为?学生甲:真正的大丈夫当能屈能伸,吴王夫差、胯下韩信就不是英雄吗?人生能有几个生命?大仇未报岂能去死?项羽自杀只能说明他没有超出常人的耐性和毅力,心胸狭窄、目光短浅!项羽能够白手起家,创建一番霸王伟业,他就必然能够带领江东子弟重起风云,重建霸王之业。我的观点:_【参考答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他一生叱咤风云,不曾受过半点屈辱,也从不委曲求全;即使是死亡,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项羽自杀,表现出男子汉的铮铮铁骨和宁死不屈。写法借鉴层层对比刻画人物在“叱咤风云”一节中有刘邦和项羽的对比,这种对比特别是在“垓下悲歌”一节中表现更为突出。第一,多处突出楚军与汉军及诸侯兵人数的对比,衬托出项羽的神勇善战。开篇即写项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羽突围时只率八百余人,追兵却达五千人之多!汉军在追上项王时,项王部下已只有二十八骑,而追兵仍有数千人。这种对比,显示出双方力量的悬殊,更是为下文写项羽的神勇作铺垫。在与数千敌军的往来厮杀冲突中,项羽凭借四支每部七人的“部队”斩杀汉军两员将领,数百十名士兵,二十八骑只损失了两骑!项羽及其部下的战斗力之强于此可见一斑。第二,项羽在垓下之围时的态度与乌江自刎时态度的对比。在垓下,面对美人与宝马,禁不住慷慨悲歌,潸然泪下,引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气氛何等悲凄!而在乌江边,面对生路,主动放弃,谈笑自若。有生不求生,与“亭长”谈,与“故人”谈,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将个人名节视为至上,毫无悲色,从容坦荡。第三,项羽与赤泉侯等的对比。赤泉侯为汉军骑将,在追赶项王时,项王未及动手,只是瞪眼大吼一声,赤泉侯便连人带马退避了几里路。赤泉侯非等闲之辈,而在项羽面前竟像老鼠见猫,项王杀汉军一都尉及数十百人,自身竟毫发无损。这些对比,都显示出项王的勇武。第四,项王与吕马童的对比。吕马童作为追兵,项王是被追者,两相对峙时,吕马童竟不敢正视项王,可见吕马童作为一个叛徒的卑劣、胆怯,项王的光明磊落、正气凛然。此外,项王被围之始东奔西逃,后来却有船不渡,有生不求,这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也是一组意蕴深长的对比。全文用层层的对比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完成了对项羽形象的立体刻画。素材采撷【课内挖掘】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天边最后一抹斜晖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籍。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他坚信。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石破天惊!钜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应用角度】适用于“勇气”“信念”“意气”等话题。【精彩运用】示例一: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钜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示例二: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毕六国,平四海,可你错了!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朝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朝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倒下了。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示例三:从崛起到称霸,短短几年间,项羽像一阵旋风横扫过秦末之际。太史公曰:“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虽没能完成霸业,但他狂飙英雄的形象仍生动鲜明地留在后人心中。他像流星般一闪而逝,却留给后人无限的唏嘘与感叹。综观项羽本纪,在司马迁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项羽个性上充满着矛盾和冲突,正如韩兆琦在史记博议中形容的那样,“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得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得令人发指”。他残暴凶狠,好杀成性他坑杀降卒,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杀义帝。他性格直率,感情用事他虽然重情重义,却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感情用事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使他的辉煌成了昙花一现;他虽然个性直率,却不知“大丈夫喜怒不形于色”,在微妙的为人处事中,他的直率同样造就了无法弥补的缺憾,使他的失败成了必然结果。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他虽然关心士卒,却抑制谋臣;他虽然骁勇善战,却猜忌贤能。他自恃甚高,冥顽不灵他虽然有令人望而生畏的伟大气魄,却恃才傲物、冥顽不灵。因为他的性格,他欣赏樊哙这样子的壮士,却因一时的妇人之仁而错失杀刘邦的良机;因为他的性格,他忽略团队精神的力量,也是因为他先天上对于武术的天分让他睥睨天下,目空一切;因为他的性格,他刚愎自用,难以与人共事,不善用贤人又容易听信谗言。刘邦凭借汉初三杰合天下诸侯之力才战胜项羽,但试问,韩信、陈平、黥布哪一个原本不是项羽的部下呢?他们后来却一个一个地离开项羽转而投奔刘邦,就连身边唯一的亲信范增也去了,孰不知这些曾不为他所用的人,正是将来在军事上彻底毁灭他的人啊。佳作领悟有句话常挂嘴边浅谈鸿门宴中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 常常把“为之奈何”挂在嘴边的人,大概只有两种:没有思想的傻瓜和有思想却偏偏要装得像傻瓜的人。刘邦属于后者。显然,刘邦能紧紧攥住韩信等人这一干良臣的忠心,可见他的驭人之术;楚汉相争时汉军阵营得以逐步壮大,可见他的战略眼光;多次面对项羽的强势威胁而能次次化险为夷,可见他的灵活机变。刘邦能走到这一步,固然少不了一帮人的辅佐,但能够统率这帮能人的首领必有其过人的智慧而绝非遇事而一筹莫展的阿斗。所以,“为之奈何”这句口头禅,不仅仅是在询问计策,它更多的是在摆出一种姿态。其实刘邦也应该明白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向属下无意或有意地流露自己的笨拙与对他们的倚重,这自然成为君臣之间极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在“信任”这一点上,刘邦的确比项羽强得多,虽然项羽也信任范增,但在关键时刻却常常固执己见,而刘邦对于自己的谋士则是用人不疑,从萧何月下追韩信到重金离间项羽阵营,在每次行动中刘邦都不曾因猜忌而怠慢自己的谋士。尽管现在许多人都质疑刘邦对于臣子的“信任”是不是在作秀,因为之后他杀韩信的做法确实令人寒心,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刘邦至少在君臣互信这一点上把握得非常好,即使对于疑人他也能巧妙地拉拢利用。“为之奈何”也是君臣关系的促融剂。对臣子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固然能增加天子的威仪,但这不利于君臣团结。更难以广开言路,尤其是在“打天下”的阶段,过分强调“君权”实际上是孤立自己。刘邦的口头禅,不知不觉就拉近了对话双方的距离,减少了君臣隔膜,使言者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刘邦用自己的“笨拙”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许多能人甘愿在这个平台上为主子卖力。刘邦“为之奈何”的口头禅并不表示他真的无计可施,这是他处理君臣关系的艺术手腕。“为之奈何”还反映了刘邦处理事务的一贯原则,即知人善任而非事必躬亲。刘邦更像一个战略家,他能把握住整体形势和一个阵营的步伐,他懂得向合适的人征求合适的意见,这样就可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从这个层面上看,尽管刘邦的治国能力未必强于诸葛亮,但在整体调度上他比孔明更胜一筹,“为之奈何”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宏观与微观事物的科学掌控,仅此一项,刘邦就确有做帝王的潜质。不论“为之奈何”是真的无计可施还是装傻作态,问这话的人一定是能够平衡各种关系的人,倘若当初项羽也能学学刘邦,凡事多问个“为之奈何”,他也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吧?楚汉之争,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人才的较量,刘邦关键就胜在人才资源的争夺与利用上,“为之奈何”既表现了一种管理手腕更表现了一种平等姿态,刘邦的领导艺术对于今天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