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硕士论文_第1页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硕士论文_第2页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硕士论文_第3页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硕士论文_第4页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硕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硕士论文.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 号: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题 目: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专 业 教 学 部:语文专业教学部 专 业 名 称:学科教学(语文) 指 导 教 师:孟庆欣 研 究 生:贾思琪 提 交 时 间:2016 年 5 月 18 日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 制制 类 别 全日制教育硕士 在职教育硕士 万方数据 类 别 全日制教育硕士 在职教育硕士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题 目: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论 文 编 号: 专 业 名 称:学科教学(语文) 专 业 教 学 部:语文专业教学部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 制制 万方数据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著作权使用声明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 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万方数据 I 摘 要 当下,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教学教究成果层出不穷,初高中语文教 学衔接问题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们的广泛注意。 初中是普通教育的基础阶段, 高中是普 通教育的提升阶段,两者虽分属于不同的教学阶段,但从语文终身学习的整体性来看, 初中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是处于一个连续的、 完整的系统之中的。 语文教育作为母 语教育,是民族优秀文化的承担者,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语文 课程对人的影响是需要各个学段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 因此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很 有必要。 可是综观当下的语文教育, 我们发现由于教育目的、 课程目标、 考试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初高中语文教学产生裂缝,学生的高 中语文成绩不理想, 甚至丧失语文学习信心,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因此进入到举步维 艰的状态。 从目前的科研成果看,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大多数研究者 仅就语文教学中的某个方面的衔接提出问题和解决策略, 研究成果呈现零散状态, 这就 使得虽然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已经由来已久,但是依然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本文在钻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语文学习心理论为 指导,从初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出发,追本溯源,从“淡化知识”思想的冲击、语文课程 标准的不衔接、中考和高考考试评价标准的差异、初高中教材及其处理方式的差异、对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忽视、 教师和学生七个方面分析了初高中语文教学裂缝产生的 原因,并以此对课程目标、考试评价制度、教材提出改革建议,从学校和教师方面提出 可行的衔接策略, 并给学生提出详细而具体的学法指导。 本研究重点突出前人忽视的地 方,希望为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借鉴范式,为初高中语文教师提供 有效的教法指导,为初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方法指引。 关键字关键字: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万方数据 II Abstract At present, deepening reform of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teach study outcomes emerging discipline, middle and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nterface between educators also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Junior is the basic stage of general education, high school general education upgrading stage, although both belong to different stages of teaching, but the holistic view of lifelong learning languages, language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nd is in a continuous, complete system among. Language education as a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is the bearer of national culture, students gain knowledge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improve the ability to form proper values and attitudes, language course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ha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role. Effect of language courses on human interaction is needed to complete each section of the school, so do the middle and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dapter is necessary. Looking at the moment, but 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s we find educational purposes, curriculum goals,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of student learning, language teaching middle and high school makes cracks, students language achievement is not ideal, and even loss of confi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 and therefore struggling to enter the state. From the current research, the study of middle and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convergence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most researchers only for language teaching in some aspect of Cohesion questions and solving strategies, research findings showing scattered state, which makes although middle and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convergence problem has been a long time, but still not an effective solution strategy.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inquiry previous to philosoph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language learning psychology ethics as a guid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iddle and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ure, trace the origin, from the knowledge dilute the impact of thought, language courses the standard does not converge, differences college entrance exam and th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middle and high school textbooks and ways of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neglect, sev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middle and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cracks generated, and thus the goal of the cours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teaching reform proposals put forward, and put forward 万方数据 III feasible Cohesion policy from the aspect of schools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ubmit a detailed and specific study method. Emphasis on predecessors neglect, this study hopes 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high cohesion,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reference paradigm for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 to provide effective guidance, provide better methods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learning guidance. Key words:Junior and Senior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connection; strategy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目 录 摘摘 要要 . AbstractAbstract . 绪绪 论论 . 1 一、选题缘由 . 1 二、研究意义 . 1 三、概念界定 . 2 四、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 3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5 第一章第一章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 . 6 一、哲学理论依据 . 6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 . 7 三、语文学习心理论依据 . 8 第二章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 9 一、初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 9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9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 10 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 . 11 (一)关于学习成绩的调查 . 11 (二)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调查. 12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第三章第三章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产生原因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产生原因 . 14 一、“淡化知识”思想的冲击 . 14 二、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衔接 . 14 三、中考和高考考试评价标准的差异. 19 四、初高中语文教材及其处理方式的差异 . 20 五、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忽视. 21 六、教师方面的原因 . 21 七、学生方面的原因 . 22 第四章第四章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解决策略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解决策略 . 24 一、宏观做好调控 . 24 (一)课程目标的衔接 . 24 (二)中考高考考试评价标准的衔接 . 26 (三)初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及其处理方式的衔接 . 26 二、学校重视 . 27 (一)研发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 . 27 (二)开设逻辑课,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 28 (三)鼓励初高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交流活动 . 28 三、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策略 . 28 (一)树立衔接意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 28 (二)了解学情,有的放矢 . 29 (三)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结合. 30 (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 30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五)学法指导科学化 . 30 四、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策略 . 31 (一)树立完整的语文学习观 . 31 (二)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 32 (三)学会合作学习 . 33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33 结结 论论 . 3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6 附录一:普通初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附录一:普通初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39 附录二:教师访谈纲要附录二:教师访谈纲要 . 40 附录三:普通高中语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附录三:普通高中语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41 致致 谢谢 . 43 个个人人简介简介 . 44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1 绪 论 一、选题缘由 两年的专业硕士学习时间, 我们被安排了为期一周的见习、 为期一个月的研习和为 期四个月的实习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 我们从县级的普通初中走到沈阳市的示范性高中, 了解到各个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向众多一线教师习得许多难得可贵的经验。 在这 些过程中, 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其中引起我注意的问题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对刚升入高中 的高一新生的抱怨和高一新生对语文学习的困惑。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 我发现这些问 题已经困扰初高中学生和老师已久,并非刚刚产生。抱着疑惑,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 现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并非没有,但并未引起一线教师的注意。究其原因,一是这些论 作数量并不多,二是这些论作大多局限于“怎样教”的策略探讨,而忽视了一场改革是 需要自上而下的整个系统的共同努力。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 是学生从幼儿园入学开始直至大学毕业, 甚至步入社会后都要 接触并学习的一门课程,它的连续性、连贯性和整体性是由它的母语性决定的。然而在 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学段的教育目的变化、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师的变更、学习环境 的变化、 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等都为语文学习的连续性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这些变 化阻碍了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衔接、 和谐过渡, 使得高一的新生面对语文学习时找不 到正确的突破口、困惑重重,也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师面对教学时感到心余力绌,这样的 衔接困难现象被一些研究者称为“裂缝”或者“断层”。 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知识框架了解甚少, 并不能 明确的说出初中教学应该为高中教学打下什么样的基础, 而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也不清楚 相应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都有哪些, 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用初中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高 中语文知识的学习, 初高中语文教学完全被割裂开来, 初高中语文教师们各自埋头做自 己本阶段的教学工作。这种情况是普遍的存在的,也是极其不正常的。在语文教育这个 具有有连续性的课程系统中,我们不能把它每个阶段的教学分裂开来,各管一段。面对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 我们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制度层面到教学细节方面都有衔 接的意识,每一阶段都能在自己的教学范围内立足整体为其他阶段的教学做好基础。 二、研究意义 首先,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已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承认的问题, 但是从教学实 践来看,衔接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本研究希望引起教育制度层面工作者的注意,从宏观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2 调控出发, 使得初高中语文在教育目的、 课程目标、 考试评价标准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 其次,广大一线教师既没有好的理论指导,又没有前人成熟的经验做榜样,同时又 被教学任务压身,没有时间做系统研究,大多摸着石头过河,得过且过。本研究希望给 众多一线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转变初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 再次, 教学的主体在于学生, 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 更好的学习语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广大研究者大多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惑, 大多数的高中生在进入高中前都了解到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差异, 知道 “高中语文更 难学习”,但是即使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还是没有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学习。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衔接研究必须从我们的学生入手, 以学定教, 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才是重中之重。 本研究将在借鉴其它学科相关成果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 并试图通过对初高中语文 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追本溯源, 从源头开始提出衔接建议。 希望在初高中语文教学 之间架起一座无断层桥梁。 三、概念界定 (一)衔接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衔接”的解释是“事物相连接” ,在笔者看来,实现衔 接的双方应该处于互通、互接、相互切合的状态,两个事物之间的连接点一定是顺畅并 且切合的,否则就会出现缺口、甚至错位的现象。就如同螺母和螺杆,相同尺寸的螺母 和螺杆才能相互连接,发挥作用,而不同的螺母和螺杆不仅不能衔接,强行使用还会酿 成大祸。 (二)教学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 动” ,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集中反映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及价值的实现。教学是教育 活动的核心,所以,我们研究教学衔接,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要 考虑到当下的教育体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等及其带来的影响。 (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前言中就有这样一句话: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 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 题是需要引起广泛注意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以有效的策略完善这一部分的过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 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N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78 年第 1 版,第 1365 页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61 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 1 页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3 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由此可见, 高中教育要以义务教育为基石,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知识量继续增长、技能 继续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继续完善。各个方面的步步提高、层层加深体现了初高中 语文教学的紧密联系,要使这些联系点互通互接、无缝切合,就需要在初高中过渡阶段 搞好所谓的“衔接”。 所以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应当是指由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这一时期内, 从宏 观的教育目的、课程标准、评价制度、教材体系到微观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 方法等诸多教学要素之间的和谐过渡。 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 从上至下的进 行改革和探索。“裂缝”,是指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初高 中两个学段的教学不能得到良好衔接, 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 教师教学产 生困难,导致语文学科的教学陷入一种寸步难行的境地。 四、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2006 年赭美霞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中,提出初高中 语文教学的衔接中的脱节现象,首次将这种脱节现象称为“裂缝”。赭美霞主要从系统 论知识、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研究、中学语文的教学要 求四个方面阐述了“衔接”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从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材、语文教 学方法、语文学习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裂缝”的表现,她将“裂缝”的成因归结为学 生个人的生理及心理原因、社会人为原因。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衔接、语文教材衔接、语 文教学方法衔接、 语文学习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的衔接对策。 赭美霞的论文为后人 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我们从之后的各类论文中都可以发现她的影子。 2006 年刘东玲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探究中分析了初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的难度 差异,从教学方法差异、学习方法差异、中考高考的差异几个方面提出初高中语文教学 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刘冬玲的研究特色在于她进行了长期的教学衔接实验, 并取得了 有效的成果,在进行教学衔接的试验班级中,语文成绩一直在稳步提升,这也为我们的 研究提供了信心。刘冬玲提出的衔接建议中,最为直接有效的在于:她在教学内容衔接 的操作中,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计划、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在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也提出了具体建议,在制定计划、做好上课准备、专心上课、及时复 习、 课外学习等方面都提出了细致的学习指导方法, 并提出了八项初高中学生必须养成 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同时提出要在学生思维和心理层次上衔接的训练, 但并未提出 具体的训练策略。教学方法的衔接运用中,刘冬玲提出了温故知新、情感熏陶、民主研 讨、 防止在初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等四个建议, 并依照上述建议为我们展示了语文 教学衔接优秀课例,具体而细致,让人叹服。但是由于研究的局限性,她的论述大多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 1 页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4 实践中总结经验,而缺乏理论的结合,从而显出局限性。 2011 年韩林峰在乌海市初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衔接的研究和对策论文中从学生 心理、课程标准、教材体系、教学断层等方面剖析了当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 问题,并从课标研究、教材衔接、教法学法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韩林峰 在论文中提出“断层”问题,与赭美霞的“裂缝”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用准 确的词语一针见血的概括了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的问题脱节现象。 但其整体论述还是 局限于理论的阐述,而缺乏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策略指导。 2012 年胡海鸥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论文中分析断层产生原因时从主客观 两方面入手, 仔细比对了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存在的差异, 分析了初高中语文教材及 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 提出初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梯度过大等几个方面是教学断层产生的 原因。主观方面,他分析了教师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师街接意识的断层、教师教学方法 的断层,同时也分析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心理因素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的原因,从 而总结出初高中语文教学断层产生的原因,由此提出策略构想。 2012 年高晓宇发表论文新课程标准下普通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研究,从其 论文框架我们不难看出, 他的论述受赭美霞和刘冬玲的影响较大。 在教法策略和养成学 生良好习惯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建树, 但是从高晓宇的论文内容来看, 其论点与刘冬玲 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不做赘述。 2014 年李莉的初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衔接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 围绕教学方法的改进,他从重视提升自身素养、重视教法的多样和有效、重视教学内容 的联系、重视课标的全面解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和谐师生间关系六个方面来 谈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举措。 因此忽视了教学环节中的学生要素, 忽视了在教学 衔接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刘月的论文发表于 2014 年,她的论文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相较于前人, 有了很大的进步性, 在系统总结前人的基础上, 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方面都 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但是也不难看出她并没有跳出前人的理论和经验, 提出的策略 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反复阐述。 上述七篇论文都是以“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为中心的硕士学位论文,相较于其他 发表于期刊杂志的论文更为系统全面。 关于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的发表于期刊杂志 的文章也有 50 余篇, 但大多从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入手, 侧重于衔接策略的探讨, 浅尝辄止,提出的论点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综合来看, 一线的初高中语文教师和学校实践层面的研究者已经关注到初高中语文 教学衔接问题, 为我们呈现的科研成果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但是通过深入到各个初 高中进行实地考察, 我们发现初高中语文教学断层依然存在, 这些科研成果并没有为初 高中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衔接策略, 从调查来看, 初高中语文教师面对语文教学衔接问 题依然毫无头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弊端:理论不够成熟,实践意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5 义过小。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主体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初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阐释了本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同时对相关研究现状作出综述,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作出界定。 第二部分:探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理论支撑。本研究以 “哲学理论” “教育心 理学理论”“语文学习心理论”为理论支撑阐明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 运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初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做出详细分析, 提出本 研究问题的由来。 第四部分:运用比较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从淡化知识思想的冲击、初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的差异、中考和高考评价标准的差异、初高中语文教材及其处理方式的差异、对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忽视, 教师和学生七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初高中语文教学裂缝产 生的原因。 第五部分:提出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第一做好宏观调控,对语文课程 标准、语文中高考考试评价制度、语文教材提出衔接构想,第二从学校角度提出学校层 面在衔接工作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和采取的策略, 第三提出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策略, 第 四提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策略。 第六部分: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的总结, 提出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希望给初高中语文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 问卷调查法: 主要针对初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 对沈阳市的一所重点高中一 所重点初中的师生发放问卷。 访谈法:通过面对面交流,与沈阳市的重点初高中教师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教学 行为和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心理看法。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初高中课程标准、考试评价标准、教材编制及处理方式的差异 比较,提出初高中语文教学裂缝产生的原因。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6 第一章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是指由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这一时期内, 从宏观的教育目 的、课程标准、评价制度、教材体系到微观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等诸多 教学要素之间的和谐过渡, 这就需要与初高中语文教学有关的各方面紧密联系, 前铺后 垫,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这 一问题的提出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一、哲学理论依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唯物辩证法要 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寻求最优目标。 我们可以把人的一生的学习过程看做一个 整体,那么初中和高中在这个整体中占有很小的比重,成为这个整体的部分。而把整个 中学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那么初中和高中就各自为一个部分。 语文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 学习有明显的阶段性区别,进而在各个阶段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之 间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高中语文对初中知识在横向上进行拓展与延伸,在纵向上更是 对初中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因此,两个阶段的学习要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 唯物辩证法认为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这要求我们要 重视部分的作用,做好局部工作,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在我国的高考考试制度下,学 生往往受到“一考定终身”的影响,我们认为初高中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过程。因此 面对初高中这一关键时期, 我们需要各个层面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工作,从上至下,构建最优的教育体系。也需要初中和高中每个学段的教师和学生都树 立衔接观念,要看到学段间的内在联系,我们要把握好各个学段间的相互关系,初中的 语文教学对高中的语文教学起到铺垫作用,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学能够进一步有所提升。 从初中到高中,语文学科的知识点不断加深拓展,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要把握好 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也要考虑各个阶段教学的连续性等 特点,使得语文教学功能完全体现,以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连续的、 系统的、 持之有 效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是一个立足整体、 目光长远至学生终身发展的系统工程, 它包含的范围非 常广泛,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涵盖在其中,同时衔接教学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中学语 文教学是一个整体,语文教学如果不重视学段间的有效衔接,只片面地、孤立地发展某 一学段的教学, 整体教学功能的发挥势必会受到影响, 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将受到阻 碍,教育目的的实现也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践中应该重视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7 到衔接教学这一构成要素。 如果说整个学习过程是建一栋大厦, 各个学段教学是砌起大 厦的砖石,那么衔接教学就是粘住这些大厦的水泥,虽然不起眼,但作用却举足轻重。 只有把两个阶段都彼此连接好, 才能使得语文教学功能得到最优化发挥, 使学生的语文 学习事半功倍。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生与高中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两个阶段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这一阶 段的中学生心理发展主要有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在过渡性的影响下,中学 生往往既有儿童时期的幼稚性特点又有成熟期的理性特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 的思维发展,思维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依然存在。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学生解决问题时, 缺乏全面的辩证思维。 面对新环境、 新同学、 新的学习状态, 他们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 出现不适应状况时,很容易自怨自艾,不仅不能自我调节而且由于心理发展的闭锁性, 他们不愿与老师、家长分享,因此还容易错失获得帮助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在 新环境的重压下丧失信心、放任自流。在这样的不稳定情况下,学生很难理性的面对初 高中生活环境的变迁、学习状态的转变,造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极易产生断层,形成 了“心理裂缝”,为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危害。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 者清醒地意识到这些裂缝,并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考虑到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 意识的对学生心理上的“裂缝”进行及时有效的修补。 (二)学习迁移理论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 “学生己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 影响,这就是迁移” 。据此,要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和谐过渡,就不能忽视学生在 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初中所习得的知识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他认为一切有意义的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 由此看来, 初高中 语文教学的衔接并非人为的强拉硬拽,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存在的。 新知识的习 得需要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相应的旧知识基础, 在头脑中对二者进行整合和同 化,最终建构出新的知识框架。因此,要使学生更好的接收新知识、完善其认知结构, 我们就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而这些联系点就是我们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的关 键。 按照学习迁移理论,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质就是使学生能够完成学习的迁移, 其中包括语文知识、技能、思维、情感等各方面的迁移。根据奥苏伯尔的迁移观,要想 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从初中到高中平稳、无断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286 页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8 层的过渡, 我们要保证学生己有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 因此在教学 上, 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对相应的初高中语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这样才能在教学 过程中找到新旧知识的相似、交叉或者对立点,从学生所熟知的知识或者事物入手,层 层深入,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三、语文学习心理论依据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认知是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感知、 记忆和思维 等活动,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心理上表征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发展。瑞士著名的心理 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适应, 详细而言就是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 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图式就是我们所说的 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建构是离不开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主体接收到新的信息,将新 的信息与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比对,通过过滤和改造,将新的信息整合到认知结构中,这 一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同化; 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 主体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原有图 式以满足新环境的生存需要,这就是顺应;当环境需求与主体图式相适应时,就是平衡 状态。 主体通过自我筛选和调节主动的建构自己的认知发展过程, 平衡即是主体发展的 最终目的。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这一从同化、 顺应到平衡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 “衔 接”过程。 具体到语文教学上, 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动的完成学习的同化和顺应, 最 终达到平衡状态,这里包括语文知识、实践能力、思维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可以说 是教学衔接的重中之重, 它能够决定学生能否从初中很好的过渡到高中, 在皮亚杰的认 知观下, 我们第一要保证所教的学生具备新知识学习的基础及能力, 第二要帮助学生连 接好新旧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能够顺利从初中过渡到 高中。 初中的学生进入到高中进行生活和学习, 出现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对新教师的不适 应、对新的紧张的学习状态的不适应、对新的教材模式的不适应等现象,学生原有的认 知结构和新环境之间发生冲突,这些不适应就造成了“同化”这一过程的举步维艰,也 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衔接“裂缝”。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各方面欠缺, 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完成从同化、 顺应到平衡的过程, 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更高学段的 学习。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9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直接表现就在于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语文成绩 的下滑和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缺失以及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困难重重。 基于此, 我对本市 两所重点初中和高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 将语文教学现状提供给大家。 调查 对象包括 14 位初中教师和 24 位高中教师, 其中, 特意选择了两位具有代表性初高中语 文高级教师李老师和姜老师进行访谈调查。 对学生的调查则选取了该重点高中的高一新 生,他们刚经过了三个月的高一学习生活,共 20 个班级,收回有效调查问卷 648 份。 以下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一、初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10 调查结果反映,初高中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初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认识到衔接问题, 其中 83.3%的高中语文教师认为衔接很有必要并在教学中注意衔接问题的解决,而对于 初中语文教师来说,57.1%的教师认为衔接可以顺其自然,在教学中过程中只有 28.6% 的教师会很重视教学衔接问题, 可见高中语文教师比初中语文教师更加重视语文教学衔 接问题。 尽管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衔接问题上都有一定的必要性认识, 但是我们看到很少 有教师对此采取实际行动, 连最基本的对彼此的课程目标及知识框架都少有研究, 初中 语文教师只有 14.3%表示非常了解,而高中的 25%,经过问询,其中 66.7%的教师是由 于曾在初中任教过,所以了解。78.9%的初高中语文教师认为加强初高中语文教师间的 交流与教研很有必要,但仅有 15.8%的教师做过此类活动,但次数都不超过 4 次。由此 可见,初高中语文教师的衔接意识已经形成,但是并少有付诸行动对问题进行解决,对 彼此的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并不了解, 也没有动机和行动去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 教 学方法、 教学形式, 这些数据反映了初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具体的衔接问题解决策略的茫 然无措。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姜老师认为初高中衔接问题很有必要进行研究, 她指出高一新生新入学后的一些学 习状态:一是对语法知识的欠缺,很多高一新生甚至弄不懂主语、谓语、宾语是什么, 更别提理解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类题型,语法知识的欠 缺直接导致文言文、病句修改类题型教学的困难。二是对诗歌鉴赏题的不适应。学生在 进入高中前,没有接触过诗歌鉴赏题,对诗歌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之前背诵,二对于赏析 部分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失分尤为严重。三是对阅读题的不适应,高中语文的阅读题很 多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许多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情况十 分严峻。四是作文写作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缺失,而很多学生不清楚文体知识,写出 的文章“四不像”既不是议论文又不是记叙文也不是散文,也有些学生不会确定中心立 万方数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 11 意,写出的文章缺少中心,作文问题层出不穷。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姜老师表示只能一步步引导,帮助他们慢慢适应。在姜老 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